一、不稳定型心绞痛继发急性心脏事件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马鹤[1](2021)在《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证型分布及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同血瘀证型分布特点,探讨不同血瘀证型患者一般资料、相关理化指标的差异情况,为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候的辨证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9月1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内科245例符合纳排标准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住院患者病例资料。根据纳入病例老年患者的证候、体征,参照2011年活血化瘀委员会《血瘀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将纳入患者辨证分为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热结血瘀证及寒凝血瘀证5个亚组,对每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冠脉CTA)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表示为x±s。若变量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齐性条件则采用Kruskal Wallis 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构成比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单元格数<5或样本<40时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多因素分析:以不同血瘀证型为因变量,一般资料及理化检查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backward:LR逐步向后法,α=0.05。结果:1.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同血瘀证型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痰瘀互结证(42.86%)、气虚血瘀证(29.39%)、气滞血瘀证(14.29%)、热结血瘀证(12.65%)、寒凝血瘀证(0.82%)。2.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性别分布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为71.76±7.37岁,其中年龄在61~70岁之间患者占比最多(49.80%);吸烟患者占纳入总体的12.24%,饮酒者比例为7.76%;将既往患病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高血压(75.52%)、外周动脉粥样硬化(71.20%)、高脂血症(53.47%)、急性心脑血管事件(40.0%)、2型糖尿病(39.6%);冠心病病程在0~5年的老年患者最多(61.22%)。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高血压患病率、TC水平、CA50水平、颈动脉斑块性质在不同血瘀证型中的分布情况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以上因素与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同血瘀证的出现具有一定相关性,可能为促使不同血瘀证形成的潜在危险因素。4.一般资料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痰瘀互结组男性患者比例高于气虚血瘀组、气滞血瘀组男性患者(P<0.05),但二者之间无相关性(P>0.05)。5.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①气虚血瘀组HGB降低的患者比例高于痰瘀互结组,HDL-C降低比例低于痰瘀互结组(P<0.05);②热结血瘀组apoB降低、TT3降低的患者比例均高于痰瘀互结组,ACE降低患者比例低于痰瘀互结组(P<0.05);③热结血瘀组HDL-C降低、apoB降低、TT3降低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气虚血瘀组,而HGB降低、apoA1降低比例均低于气虚血瘀组患者(P<0.05);④气滞血瘀组apoB降低的患者比例高于热结血瘀组(P<0.05)。6.颈动脉超声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①气虚血瘀组老年患者在斑块性质低回声斑块比例高于热结血瘀证(P<0.05);②痰瘀互结组在斑块性质低-中回声比例高于气虚血瘀组(P<0.05);③痰瘀互结组低回声斑块、低-中回声斑块以及中等回声斑块比例高于热结血瘀(P<0.05)。结论:1.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临床主要证型为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热结血瘀证和寒凝血瘀证,其中以痰瘀互结证患者最为多见。2.男性、高血压患者与痰瘀互结证高度相关。3.与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患者相比,痰瘀互结证、热结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患者更易出现包括HDL-C降低、apoB降低在内的血脂异常,其中气滞血瘀证患者apoB降低出现频率高于热结血瘀证患者高于痰瘀互结证患者,此外痰瘀互结组相比热结血瘀、气滞血瘀证患者更易出现ACE的异常降低,热结血瘀组相比痰瘀互结、气滞血瘀证患者则更易出现TT3的异常降低;与其他血瘀证患者相比,气虚血瘀组更易出现HGB水平的降低,更不易出现血清脂类水平的异常。以上指标均可作为潜在临床辅助诊断指标。4.与其他血瘀证型相比,痰瘀互结证患者更易出现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刘斌[2](2020)在《炎症微环境的免疫调控与血管重构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糜烂或破裂,从而引起斑块表面血栓形成和/或远端血栓栓塞,造成完全或者不完全的心肌缺血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疾病。2016年流行病学的报告显示:我国有2.9亿心血管疾病患者,2015年心血管病死亡是城乡居民总死亡首位原因,城市为42.61%,农村为45.01%,其中ACS占比近50%,并且ACS的发病年龄逐步有年轻化的趋势。根据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第三版),ACS分为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ACS)和非ST段抬高型 ACS(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S,NSTE-ACS)。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和/或血栓栓塞是ACS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易损斑块的破裂是ACS发作的基础。因此,深入研究易损斑块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机制,探讨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新生物标志物,对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最大程度地减少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及其炎症反应在斑块进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能吞噬胆固醇微粒,在泡沫细胞的形成、死亡以及坏死核心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参与炎症反应和斑块破裂,从而加快了斑块破裂的进展。近期的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在斑块中聚集的机制可能是局部细胞增生(而非浸润)。此外,中性粒细胞来源的cathelicidins可诱导循环单核细胞的粘附,从而表明中性粒细胞可能先于单核细胞参与血管炎症反应。与白细胞活化相关的炎症介质分子也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进展有关。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能促使血管损伤部位中活化的白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分泌C反应蛋白。研究表明,IL-6受体的Asp358Ala等位基因变异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提示IL-6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白介素等相关炎症因子信号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但是,目前确切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明确。白介素增强子结合因子3(ILF3)是一种双链RNA结合蛋白,参与了 DNA代谢、转录调控,翻译,RNA稳定以及microRNA的加工和定位。最近的研究表明其在ACS中可能的生理作用,包括早期心肌损伤、血栓形成、中风、发炎和血脂异常。但是人们对其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中的作用知之甚少,同时血清中的ILF3作为普通人群预测ACS危险的生物标志物的临床价值和潜在的病理机制仍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在人的血清样品以及冠脉狭窄患者斑块组织中探讨了ILF3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作用,同时通过血清ILF3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临床早期检测和诊断ACS提供了新的靶点。2目的(1)明确人血清ILF3含量的变化是否与ACS的发生相关(2)明确ILF3在血管及心肌组织的表达变化,探讨血清ILF3含量的变化是否与血管损伤或心肌损伤的发生相关,探讨其可能的分泌部位(3)探讨ILF3能否作为新的AS斑块破裂的预测标志物3方法3.1研究人群该研究包括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验证队列。从山东省的四家医院的急诊科选择了因胸痛就诊的526名ACS患者(包括221例AMI和305例UA)。此外,本研究还纳入了 210名健康对照者。其中,在300例ACS患者(包括150例AMI患者和150例UA患者)和85名健康对照者(发现队列)确定了准确的蛋白质定量分析临界值,对226名潜在入选受试者(包括71例AMI患者、155例UA患者)和125例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了评估,其中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布相似。该研究方案已经通过当地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KYLL-2018(KS)-233);所有纳入的参与者均提供了书面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初步临床评估,包括临床病史,体格检查,12导联心电图,连续心电图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标准血液检查和胸部X光检查。只要有临床指征,在就诊时以及1至3小时后都检测hs-cTnI。患者的入选时机和治疗由主治医师决定下进行的。所有最终诊断均基于详实的医疗记录,包括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和放射学检查结果,ECG,超声心动图,心脏运动实验和冠状动脉造影。在监护人的许可下,通过医院急诊科分诊处使用的电子病历系统获得了患者信息和临床检查结果。所有的心肌梗死患者均按最新的指南进行诊断。通过hs-cTnI的上升和/或下降模式诊断出坏死,其中至少一个值高于第99个百分位数,hs-cTnI分析的不精确度为10%。对于hs-cTnI的分析,最低检测下限是0.01g/L。因此,为了表现肌钙蛋白升高的趋势,初始值正常的患者肌钙蛋白水平必须升高到0.04 g/L的才能满足AMI的诊断标准。肌钙蛋白T水平正常且典型的静息性心绞痛,或者先前稳定的心绞痛发作突然加重,或心脏运动试验阳性或心脏导管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70%的情况下,诊断为UA。既往有过心脏方面的病史,但不包括冠状动脉症状(例如,心包心肌炎,快速性心律失常)和非心脏症状。如果急诊科排除了急性心肌梗死,但没有足够的临床证据来进一步明确诊断,则将此类归类为来源不明的胸痛患者。通过对纳入者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有关健康的信息。对与吸烟有关的问题分类为当前,以前或从不吸烟。肌酐通过Jaffe法测定,每日变异系数为3.5%。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检验科,对所有纳入者进行了非禁食血清的检测,得到了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数值。健康队列中的临床检查由训练有素的护士进行,包括血压,体重,身高以及腰围和臀围的标准化测量。健康的参与者(志愿献血者)均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济南院区。3.2血清ILF3和hs-cTnI的测定ELISA法测定人外周静脉血血清中ILF3和hs-cTnI的水平。3.3临床样本收集我们从山东省红十字捐赠的遗体标本中筛选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和健康对照者的冠状动脉组织标本(每组三个以上样本)进行了评估。从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因严重颈动脉狭窄行内膜切除术的患者中获得颈动脉斑块,总计15例患者(男9例,女6例)。在收集样本之前,每位患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并获得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学批准。利用颈动脉超声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程度,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获得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人颈动脉节段,固定在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通过石蜡包埋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3.4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用苏木精&伊红和Masson三色染色对8微米厚组织切片进行了染色,观察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和胶原蛋白含量。同时还进行了 3,3-二氨基联苯胺染色,(将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脱蜡并用抗体染色,然后用生物素偶联的二抗(1:1000)染色,然后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偶联的链霉亲和素染色(Dianova,Rodeo,CA)。使用抗Mac-3(鼠类巨噬细胞标记物)鉴定巨噬细胞。为行免疫荧光染色,将切片脱蜡并用特异性抗体染色,然后用荧光标记的第二抗体染色。细胞核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进行复染。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M710,卡尔·蔡司,德国)获得特定的荧光成像。3.5统计分析在发现队列中,我们比较了至少一根主要的冠状动脉存在70%狭窄的患者和冠状动脉没有达到70%狭窄患者的基线特征。使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了 AMI,UA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二分变量(性别,糖尿病史等)。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连续变量(BMI,生物标志物等)。确定了 ILF3和hs-cTnI的预测概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使用逻辑回归模型评估疾病风险。为了评估ILF3和hs-cTnI的诊断价值,使用发现队列ROC曲线以至少85%的敏感性选择了临界点。使用验证队列确定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为了消除数据的多重共线性,我们对生物标志物的值进行了对数转换,并删除了具有较大方差膨胀因子的变量。所有实验至少独立进行三次,所有的分析均使用带有pROC 23和ggplot2软件包的R版本3.5.0软件24(R统计学计算基金会,维也纳,奥地利)。所有测试均为双面测试,显着性差异性设置为0.05。4结果4.1研究流程入选的526名ACS病人和210名健康对照人群分为回顾性研究队列和前瞻性研究队列。回顾性研究队列包括150名UA病人,150名AMI病人,和85名健康对照人群。我们将通过回顾性研究队列构建ILF3变化对ACS的诊断系,筛选出最佳诊断阈值后,在前瞻性研究队列人群验证。前瞻性研究队列包括155名UA病人,75名AMI病人和125名健康对照人群。所有的入选招募的患者来自四个不同急诊科,并采集了血液样本。测量了生物标志物,并将其与最终诊断和随后的住院过程相关联。具体流程见相关流程见(图1)4.2 ILF3的水平的变化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人群相比,ACS患者血清中的ILF3清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增加了 23倍以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有155位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71位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尽管UA患者的ILF3水平略高于AMI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四个诊断中心中,患者的ILF3水平在诊断组中的相对差异基本一致。没有不确定的结果,也没有限制异常值。4.3 ILF3预测ACS发生的准确性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来量化血清ILF3的预测准确性,对于所有ACS患者、UA患者和AMI患者,ILF3的预测的准确性都很高。ILF3联合hs-cTnI(ILF3+hs-cTnI)预测ACS的准确度为0.99,明显高于单纯hs-cTnI的准确度(P<0.001)。ILF3+hs-cTnI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显示ILF3+hs-cTnI联合诊断的UA的准确性要显着高于单独应用hs-cTnI预测UA风险的AUC。ILF3、hs-cTnI和ILF3+hs-cTnI预测AMI的准确性相似。根据ROC曲线确定最佳临床决策限值。ACS的ILF3和hs-cTnI 阳性诊断值。然后将这些诊断值应用于对验证队列患者中ACS、UA和AMI的预测,在所有ACS病例中显示出高的敏感性(>84%)和100%的特异性;除敏感性外,ILF3对ACS的预测性能指标均不低于hs-cTnI。更重要的是,ILF3对ACS的阴性预测值也高于hs-cTnI。4.4 ACS患者血清ILF3水平的升高与心肌损伤无显着相关性。与血清hs-cTnI相比,ACS患者血清ILF3水平的变化没有随着胸痛发作时间的延长而进行性升高,说明ACS患者血清ILF3的升高与心肌细胞坏死的严重程度无关,表明ILF3不是心肌细胞坏死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4.5 ACS患者血清ILF3含量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无显着相关性我们评估了 ACS患者的血清ILF3水平升高是否与血管造影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在发现队列中,通过对300例ACS患者血管造影资料分析其血管狭窄的程度,及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的程度发现:血清ILF3水平也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通过Genisi评分)和病变血管支数无显着的相关性。这些数据表明,ACS患者血清ILF3水平的升高不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而可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水平。4.6 ILF3含量与炎症因子显着相关为了确定血清ILF3和hs-cTnI升高的临床意义,我们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来评估其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吸烟、血清总胆固醇和一些炎症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ACS患者血清hs-cTnT的升高与与冠心病和IL6密切相关,而ILF3的升高与性别、糖尿病、他汀类药物治疗、IL1β、IL6和TNFα密切相关。这些结果提示ACS患者血清hs-cTnT升高是心肌损伤的标志,而ILF3的升高更可能与AS斑块内的炎症程度相关。4.7 ILF3特异性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M1巨噬细胞表达升高。人冠状动脉的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与非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组织相比,ILF3在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表达明显升高,并且在坏死核心区域大量表达。此外,我们在人颈动脉斑块中在巨噬细胞中观察到ILF3和iNOS(Ml巨噬细胞生物标志物)的共定位,表明ILF3是在斑块的炎性M1巨噬细胞中表达。5结论ILF3可能作为一种新的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破裂的生物标志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提供早期的诊断作用。1研究背景冠状动脉内的易损斑块,是指不稳定的、易形成血栓的,而突然导致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的斑块。易损斑块导致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重要发病机制。它可以表现为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或是斑块侵蚀或钙化结节等病变诱发血栓形成等。斑块破裂在病理上为脂质斑块的纤维帽缺损并延伸到脂质核心,常有血小板及纤维蛋白构成的非闭塞性血栓。破裂的脂质斑块常伴有薄纤维帽及较大的脂质核心,纤维帽中有大量的巨噬细胞浸润,而脂质核心中富含胆固醇结晶。目前的研究表明,巨噬细胞是ACS发病的中心环节。巨噬细胞对纤维帽基质降解是斑块易损性的重要因素,测定纤维帽中巨噬细胞的含量,可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稳定。白介素增强子结合因子3(ILF3)是一种双链RNA结合蛋白,目前研究表明可调节细胞代谢的过程,包括转录调控以及mRNA加工和定位。最近的研究发现其在ACS中可能的生理作用,包括早期心肌损伤、血栓形成、中风、炎症和血脂异常。然而,人们对其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中的作用知之甚少。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ACS患者的血清ILF3水平明显升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ILF3表达明显升高,并且定位于巨噬细胞中,我们通过巨噬细胞特异性过表达ILF3小鼠和小鼠原代巨噬细胞来阐明ILF3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潜在影响,进一步探讨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的机制。2目的(1)建立巨噬细胞特异性过表达ILF3的ApoE-/-小鼠AS模型,观察ILF3对AS斑块的形成及易损性的作用;(2)阐明过表达ILF3的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3方法3.1巨噬细胞特异性过表达ILF3小鼠的构建所有动物实验均根据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使用和管理机构委员会批准的方案进行。载脂蛋白E(ApoE-/-)敲除的小鼠来自北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实验动物科学系。LyzMCre转基因小鼠由山东大学张文程教授惠赠。ILF3条件性过表达小鼠(ILF3 Tg)及ILF3条件性敲除小鼠(ILF3KO)由北京唯尚立德公司构建合成。ILF3条件性小鼠与ApoE-/-小鼠交配,经鼠尾基因鉴定得到ApoE-/-ILF3Tg与ApoE-/-ILF3Tg小鼠,ApoE-/-ILF3Tg与ApoE-/-ILF3Tg小鼠继续与 LyzMCre小鼠交配,经鼠尾基因鉴定得到巨噬细胞特异性过表达ILF3小鼠(ApoE-/-ILF3M-Tg)与巨噬细胞特异性敲除ILF3小鼠(ApoE-/-ILF3M-KO)。野生型小鼠为对照小鼠,所有小鼠背景均为C57/B6背景。3.2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模型的诱导与治疗8周龄的雄性ApoE-/-小鼠和ApoE-/-ILF3M-Tg小鼠高脂喂养(WD,Teklad调整卡路里 88137:21%(wt/wt)脂肪;0.15%(wt/wt)胆固醇;19.5%(wt/wt)酪蛋白;无胆酸钠)4周;在右颈动脉周围植入套管,继续高脂喂养12周。在处死前一周向小鼠腹膜内(i.p.)注射脂多糖(LPS;Sigma-Aldrich,St.Louis,MO,美国)或对照盐水(每只小鼠每天5ugLPS,每组N=15)。3.3巨噬细胞分离和油红O染色腹膜内注射100%石蜡油7天后,从WT和ILF3M-Tg小鼠的腹腔灌洗中收获腹膜巨噬细胞。将细胞在磷酸盐缓冲液(PBS)中洗涤,在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中培养过夜,并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50 g/ml;北京联合生物有限公司)刺激24小时,以评估巨噬细胞上ILF3的表达是否受脂蛋白调节。4%多聚甲醛固定细胞,PBS洗涤,并在37℃下用Oil-red-O染色20分钟。各组间油红O含量通过Image-Pro plus软件进行定量。3.4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用苏木精&伊红和Masson三色染色对8微米厚组织切片进行了染色,观察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和胶原蛋白含量。同时还进行了 3,3-二氨基联苯胺染色,将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脱蜡并用抗体染色,然后用生物素偶联的二抗(1:1000)染色,然后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偶联的链霉亲和素染色(Dianova,Rodeo,CA)。使用抗Mac-3(鼠类巨噬细胞标记物)鉴定巨噬细胞。为行免疫荧光染色,将切片去石蜡并用特异性抗体染色,然后用荧光标记的第二抗体染色。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对细胞核进行复染。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M710,卡尔·蔡司,德国)获得特定的荧光成像。3.5免疫印迹分析首先用10%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然后将其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用含0.1%Tween-20的5%脱脂牛奶封闭1小时,脱脂牛奶用PBS配置,然后一抗孵育1小时,再在室温下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偶联的二抗孵育1小时。通过化学发光(Milipore,Billerica,MA,美国)检测结合的第一抗体,并通过Image J软件(NIH,Bethesda,MD,美国)定量。所有表达水平标准化于对照。3.6实时定量PCR使用Trizol试剂(Invitrogen)提取总RNA,然后反转录为cDNA。使用序列检测器系统(IQ5实时PCR循环仪,Bio-Rad实验室,加利福尼亚州,美国)进行基于SYBR Green的实时定量PCR。表达水平标准化于β-actin。3.7流式细胞术有研究表明oxLDL触发巨噬细胞的M1极化,从而诱导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炎症反应。因此用50μg/ml oxLDL处理腹膜巨噬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术评估M1和M2亚型的标志物。将腹膜巨噬细胞(2×105/孔)铺板,加入ox-LDL孵育24小时。为了分析ILF3过表达后激活的CD86和CD209阳性细胞,将小鼠单克隆的抗CD86抗体和抗CD209抗体(1:1000)(Abcam,剑桥,英国)在4℃避光情况下孵育30分钟。用PBS洗涤3次后,在4℃用二抗抗小鼠PerCP-Cy5-5-A和APC-A(Abcam,剑桥,英国)孵育30分钟。洗涤并收集标记的细胞,并使用FACS流式细胞仪系统进行分析。3.8精氨酸酶1启动子荧光报告表达载体的构建通过ensemble网站进行查询Arg-1启动子序列,选取-560 bp至-210 bp这一部分启动子序列进行分析,采用逐段删除法将Arg-1启动子片段合成后构建入报告基因载体 PGL3-basic 中,顺序分别为:-260 bp,-310 bp,-360 bp,-410 bp,-460 bp,-510 bp,-560 bp。3.9双荧光报告基因检测技术首先制备细胞裂解液,在冰上加入裂解液进行裂解细胞,然后离心,转移细胞裂解产物于新的离心管备用。然后按照荧光素酶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处理细胞裂解液,并及时用光度计进行检测。结果分析:计算firely luciferase活性值与内参β-gal活性值的比值,利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3.10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1)细胞准备根据试剂盒要求准备一定量的细胞用于CHIP实验(2)CHIP实验,按照MilliporeCHIP试剂盒的说明书逐步完成实验。3.11 ILF3干扰慢病毒载体的构建由 博尚 生物公 司 负责合 成构 建,干扰 序列 为GCCAATGGACTGAAGTCATGT,loop 采用 TTCAAGAGA。3.12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的实验至少重复3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数值和百分比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结果4.1巨噬细胞特异性过表达ILF3小鼠建立如图所示,将公司合成的ILF3全身loxp小鼠与巨噬细胞cre(Lyz2-cre)小鼠经过杂交而得到ILF3M-Tg小鼠,将该小鼠与ApoE-/-小鼠杂交而得到ApoE-/ILF3M-Tg 小鼠。4.2巨噬细胞特异性过表达ILF3小鼠鉴定经鉴定成功构建ApoE-/-ILF3M-Tg小鼠,基因鉴定结果。4.3 ILF3促进泡沫细胞形成在野生型腹膜巨噬细胞中,ILF3的蛋白水平随oxLDL的剂量和处理时间的升高而升高。油红O染色显示ApoE-/-ILF3M-Tg小鼠的巨噬细胞较ApoE-/-对照小鼠的巨噬细胞对oxLDL的摄取能力明显增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ApoE-/-ILF3 M--Tg小鼠的巨噬细胞脂质吞噬相关基因HMGCR,CD36及ABCA1的表达明显升高。4.4巨噬细胞特异性过表达ILF3加剧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喂养12周的ApoE-/-小鼠相比,ApoE-/-ILF3 M-Tg小鼠在主动脉窦和主动脉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明显加重。4.5巨噬细胞特异性过表达ILF3加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斑块的形态分析结果表明:ApoE-/-ILF3M-Tg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包含较大的坏死核心,胶原蛋白含量和平滑肌细胞数量明显降低,在ApoE-/-ILF3 M-Tg小鼠的斑块中有更多的巨噬细胞浸润。4.6巨噬细胞特异性过表达ILF3加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血管生成与ApoE-/-小鼠泡沫细胞区域相比,ILF3过表达区域显示出VEGF的大量表达。然而,在ILF3高表达的区域内,每单位面积的微血管数量明显增加。4.7 ILF3上调增强了 oxLDL诱导的促炎性M1巨噬细胞极化流式结果表明,ILF3M-Tg巨噬细胞中CD86阳性细胞(M1)的百分比显着增加。oxLDL处理后未检测到CD209阳性细胞(M2)发生明显变化。4.8 ILF3过表达加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炎症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与ApoE-/-小鼠相比,ILF3M-Tg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iNOS表达增加,但Argl表达下降,表明ILF3过表达的巨噬细胞,oxLDL促进其向促炎性M1巨噬细胞极化。4.9 ILF3过表达加剧巨噬细胞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利用oxLDL刺激腹膜巨噬细胞24小时,随后对RNA进行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抗炎相关基因、促炎基因的转录均增加。与野生型对照相比,ILF3过表达的巨噬细胞中Argl和IL-10的mRNA水平显着降低(P<0.001或0.01),而IL-6、TNF-α、iNOS和IL-1β表达显着增加。4.10 ILF3调控精氨酸酶1的转录表达结果显示,ILF3过表达成功,siILF3干扰效果明显,ILF3过表达或ILF3干扰时影响p65及statl活性的影响并影响ARG1的表达;ILF3过表达及ILF3干扰后对ARGI在mRNA水平的影响与蛋白水平一致;双荧光报告基因显示,ILF3调控ARG-1启动子-460~-410区域的活性;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结果显示,ILF-3可以直接与精氨酸酶1启动子结合。5结论(1)巨噬细胞特异性过表达ILF3促进了对oxLDL的摄取能力,并促进了泡沫细胞的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2)巨噬细胞特异性过表达ILF3上调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同时抑制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3)巨噬细胞中ILF3过表达的通过促进其自身滞留,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斑块的易损性。(4)巨噬细胞中ILF3可以直接与精氨酸酶1的启动子区域结合,从而抑制ARG1的转录表达,而调控巨噬细胞Ml型的极化,促进AS斑块的易损性。1研究背景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作为一种慢性退行性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管壁进行性扩张和重塑,导致主动脉破裂引起致死,尤其是在老年人中[1-2]。然而,AAA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无定论。尽管AAA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方法并不能降低人的AAA形成或扩张,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仍然是外科手术干预[3]。最近的证据表明,慢性炎症在AAA发病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成为预防AAA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4]。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是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synthetase,PGs)合成的关键调节酶,可催化花生四烯酸向PGs的转化。COX-2调节促炎性趋化因子的表达,从而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功能[5-7]。在大多数人体组织中通常无法检测到COX-2,但炎症刺激后可迅速诱导产生(例如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或血管紧张素 Ⅱ(Angiotensin Ⅱ,AngⅡ)[8-9]。在慢性炎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中,COX-2表达明显升高[10]。基因敲除COX-2可显着减轻急性炎症,并降低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水平[11]。目前的研究证明免疫系统参与了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12]。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免疫稳态和耐受性中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防止过度的免疫反应[13]。Tregs的功能受损或缺乏会导致免疫失调和自身免疫性疾病[13]。据报道,Tregs在许多心血管疾病中具有保护作用,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等[14]。最近,Tregs被证明能够抑制Ang Ⅱ诱导的小鼠AAA的发生发展[15-16]。然而目前,关于AAA中Treg和COX-2之间的相关性报道甚少。因此,利用AAA模型,我们尝试探索AAA潜在的机制,并寻找其可能的免疫治疗方法。2目的(1)研究Tregs能否抑制AAA的发病;(2)在体内体外实验中,阐明Tregs对COX-2表达的影响,以期明确Tregs发挥保护作用的具体机制;3方法3.1动物模型与干预所有动物实验经山东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符合中国卫生部《动物管理规定》的指导原则。从北京大学动物研究中心(中国北京)购买10只C57BL/6J野生型小鼠(雄性,8周龄),用作Tregs细胞的供体。根据试剂说明书要求,使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分离试剂盒(Miltenyi Biotec,德国)从C57BL/6J小鼠的脾细胞中获得Treg细胞。将纯化的Treg细胞悬浮在磷酸盐缓冲液(PBS,200ul)中以进一步注射。在无菌条件下饲养30只C57BL/6J背景的雄性ApoE-/-小鼠(3个月大),并保持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的昼夜节律。在整个实验期间,ApoE-/-小鼠均给予高脂饮食(0.25%的胆固醇和15%的可可脂),并保证足够的食物和水。实验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对照组(未干预),PBS组(尾静脉注射PBS)和Tregs组(尾静脉注射106 Treg)。注射一天后,通过皮下置入微量泵连续泵入Ang Ⅱ(1000ng/kg/min)28天,在实验开始2周时再次给予尾注射PBS和Treg[15.17]。实验结束后,对所有小鼠进行安乐死并收集其主动脉组织,储存于-80℃冰箱或用4%多聚甲醛固定以备用。3.2组织学分析小鼠安乐死后,用生理盐水经心脏灌注以清除血管腔中的血液,留取主动脉,用4%多聚甲醛固定。首先,通过测量腹主动脉的最大外径来评估AAA的形成,AAA定义为比正常值扩张至少50%[2]。然后,将腹主动脉包埋在OCT化合物中制作冰冻切片,每张5μm厚,通过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以评估COX-2的表达(1:500,Abcam,MA,USA)。最后,利用计算机自动辅助图像分析系统(Image Pro Plus 6.0,Media Cybernetics,美国)计算COX-2的表达量。3.3免疫荧光首先将冰冻切片用BSA封闭30分钟,然后将AAA切片与兔抗COX-2(1:100,abcam,MA,USA),小鼠抗CD68(1:100,abcam,MA,美国)或小鼠抗α-SM-actin(1:100,Sigma-Aldrich,MO,USA)在4℃孵育过夜。随后在室温条件下将切片与二抗孵育,最后使用含DAPI的抗淬灭封片剂(Vector Laboratories,CA,美国)封片。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M 710,Zeiss,德国)获得图像。3.4细胞共培养和处理在体外研究的第一部分中,在37℃下,用DMEM培养基(含有10%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和100 g/ml链霉素)培养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美国弗吉尼亚州马纳萨斯)。巨噬细胞分别与以下三组共培养:对照组,CD25-组(CD4+CD25-T 细胞,5×105)和 Tregs 组(CD4+CD25+T 细胞,5×105),先用抗CD3抗体刺激细胞48小时(50ng/ml),然后用AngⅡ(1μM)刺激24h。最后丢弃漂浮的T细胞,并收集巨噬细胞以进一步分析。在体外研究的第二部分中,培养的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ATCC,美国),分别与以下三组共培养:对照组,CD25-组(CD4+CD25-T细胞,5×105),和Tregs组(5×105)。首先用抗CD3抗体(50ng/ml)刺激48小时,然后再用AngⅡ(1μM)刺激24h。最后丢弃漂浮的T细胞,并收获SMC用于进一步分析。3.5 ELISA收集细胞培养基的上清液,并按照ELISA试剂盒(BlueGene Biotech,上海,中国)的说明书测定PGE2的浓度。3.6 MTT通过MTT测定法(Beyotime,北京,中国)确定SMC的活力。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将SMC以5000个细胞/孔的密度接种到96孔板中,给予相应刺激后每孔加入10 μl MTT(5mg/ml),并在37℃下孵育4小时。小心弃去上清液,再每孔加入75μl的二甲基亚砜(DMSO)。最后使用Varioskan Flash多功能酶标仪(Thermo Scientific,Waltham,MO,美国)在 570 nm 处分析样品。3.7实时定量PCR根据试剂的说明书,首先使用Trizol试剂(Invitrogen,Carlsbad,CA)从腹主动脉和收获的细胞中提取总RNA,然后使用iScript cDNA合成试剂盒(Bio-Rad,Hercules,美国)用1μgRNA作为模板,逆转录合成cDNA,最后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以确定CD68,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趋化因子配体9(CCL-9),COX-2和β-actin mRNA的表达。其中,β-actin用作内参。该研究中使用的引物序列见表1。3.8蛋白质印迹分析首先从腹部主动脉或细胞中提取总蛋白。将各组等量的蛋白质加样,在10%SDS-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电泳,然后将目的蛋白电转移到聚偏二氟乙烯(PVDF)膜上。在5%脱脂牛奶中室温下孵育2小时后,将膜与COX-2(1:500,Abcam,MA,USA)和β-actin(1:1000,CST,美国)的一抗在4℃下孵育过夜。随后,用TBST洗涤3次,将膜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偶联的二抗室温下孵育2小时。最后,使用增强的化学发光检测系统(美国皮尔斯)拍摄图像。其中,β-actin表达量作为内参。3.9统计分析使用SPSS15.0(SPSS Inc,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值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并采用LSD事后分析的单向ANOVA检验进行多次比较。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4结果4.1体内注射Tregs降低了 Ang Ⅱ诱导小鼠AAA的发病率利用AngⅡ持续微量泵入ApoE-/-小鼠以诱导AAA的实验动物模型[17-18],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我们的实验发现,在ApoE-/-小鼠中持续泵入AngⅡ可以成功诱导AAA。如图1所示,对照组和PBS组的AAA发生率分别为80%(8/10)和80%(8/10),而体内注射Tregs(106个细胞)后AAA的发生率只有30%(3/10),提示Tregs可以明显降低AAA的发生率(P<0.05,图1A和1C)。此外,H&E染色显示,持续泵入Ang Ⅱ显着增加了腹主动脉直径并引起内出血,而注射Treg改善了此现象(P<0.05,图1B和1D)。这些结果证实了以往的研究,即Tregs可以防止AAA的发生和发展。4.2体内注射Tregs降低了小鼠的COX-2表达现有的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小鼠相比,AAA小鼠中COX-2mRNA的表达显着增加[19]。在体内实验中,为了阐明Treg对腹主动脉组织中COX-2表达的潜在影响,我们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对照组和PBS组相比,Tregs组的COX-2表达明显减弱(P<0.05,图2A和2B)。此外,RT-PCR和蛋白印迹分析还显示,Tregs可显着降低腹主动脉组织中COX-2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P<0.05,图2C至2E)。4.3 Tregs治疗可降低小鼠SMC和巨噬细胞中COX-2的表达为了观察COX-2在SMC或巨噬细胞中的表达,我们进行了免疫荧光染色。如图3A所示,SMC与COX-2表达共定位,而在AngⅡ+Treg组中,SMC中COX-2的表达明显减少(图3A)。同时,图3B显示在AngⅡ组和AngⅡ+PBS组的巨噬细胞中有COX-2表达,而Treg能够显着降低巨噬细胞中COX-2的表达(图3B)。4.4 Tregs刺激巨噬细胞和SMC后,减少了细胞中COX-2和PGE2的表达已有研究显示在炎性刺激(例如AngⅡ)诱导下COX-2表达明显升高[9]。在内皮细胞中,Ang Ⅱ刺激后,COX-2表达显着增加[20-21]。由巨噬细胞和SMC合成的前列腺素E2(PGE2)可以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产生并导致血管壁的降解[22]。先前的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和SMCs可能是Tregs靶向治疗AAA的主要细胞[15]。因此,在我们的实验中,相继用Tregs和AngⅡ处理巨噬细胞和SMCs,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Tregs处理可显着降低巨噬细胞中COX-2和PGE2的表达,而CD4+CD25-T细胞对COX-2和PGE2的表达影响不大(P<0.05,图4A至4C)。此外,与对照组相比,Tregs治疗还显着降低了 SMCs中COX-2和PGE2的表达(P<0.05,图4D至4F)。以上结果表明,Tregs治疗可降低Ang Ⅱ诱导的巨噬细胞和SMC中COX-2和PGE2的表达。4.5 Tregs治疗增加SMCs的活力并诱导巨噬细胞表型的转变随后我们研究了 Treg对SMCs活力和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如图5AMTT结果所示,与AngⅡ组相比,Treg治疗增加了 SMC的活性,而CD4+CD25-T细胞没有改变SMC的活性。此外,RT-PCR显示,Tregs刺激后诱导了巨噬细胞表型的转变,表现为M1相关基因(CD86和iNOS)表达下调和M2相关基因(Arg-1和CCL-9)表达上调(P<0.05,图5B至5E)。这些结果表明,Tregs增加了 SMCs的活性并诱导巨噬细胞表型从M1型转变为M2型。5结论在AAA的体内和体外实验中,Tregs治疗均可显着降低AngⅡ诱导的COX-2的表达,这表明Tregs可能通过抑制COX-2的表达对AAA发挥保护作用,该研究可能为AAA的免疫治疗提供启示。
郭建波[3](2020)在《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循证医学分析与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致死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则介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之间,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密切相关。在2019年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结果中,全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约有2.9亿,其中约有1100万人患有冠心病,死亡率在所有疾病中占居首位。目前,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与常规治疗仍存在局限性,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法,能够有效地改善临床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痰瘀互阻证作为主要证候之一,亟需临床应用高效处方进行治疗。目的1.针对临床痰瘀互阻证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研究活血化痰法疗效与安全性的临床证据,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和高效新药的开发提供初步依据。2.在结合活血化痰法与经典名方的基础上,探索瓜蒌丹参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实验药效。方法1.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连续性变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Cohen’s d、95%CI、亚组分析方法,分别对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血脂指标,C反应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相对危险度RR(Relative Risk)、95%CI和L’ Abbe图异质性检验方法,分别对心绞痛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患者退出率、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疗效和不良反应事件进行mmeta分析;研究间的异质性大小通过Q统计与I2结合进行评价;异质性来源通过Meta回归方法及气泡图进行判断;运用剪补分析的漏斗图和Egger检验,评估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全部研究均采用敏感性分析排除导致异质性的研究再进行meta分析。2.根据活血化痰与经典名方相结合的特点,制备中医新药瓜蒌丹参颗粒;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模型;分别从同型半胱氨酸、乳酸脱氢酶、肌钙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和心脏组织形态学方面,观察瓜蒌丹参颗粒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药效情况。结果1.基于循证医学的meta分析结果:(1)初次检索共收录1246篇文献,最终纳入17项研究,涉及到16种运用活血化痰法的中药方剂;其中活血化痰法联用的观察组有631例患者,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有612例患者;(2)运用活血化痰的观察组比对照组的心绞痛疗效更为显着(RR=1.21,95%CI[1.12,1.31],P<0.01);(3)观察组治疗后服用硝酸甘油的患者比例显着少于对照组(RR=1.36,95%CI[1.22,1.51],P<0.01);(4)观察组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的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综合评分高于对照组(SMD=0.54,95%CI[0.38,0.7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观察组的患者退出率低于对照组,但不具有显着差异(RR=0.60,95%CI[0.18,1.95],P=0.39);(6)在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中,观察组高于对照组(RR=1.21,95%CI[1.13,1.30],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7)在心电图疗效结果中,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RR=1.19,95%CI[1.09,1.31],P<0.01);(8)在两组血脂4项指标的结果中,观察组的低密度脂蛋白(SMD=-0.50,95%CI[-0.75,-0.25],P<0.05)、总胆固醇(SMD=-1.57,95%CI[-1.91,-1.23],P<0.05)和甘油三酯(SMD=-0.40,95%CI[-0.60,-0.19],P<0.05)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在高密度脂蛋白指标上高于对照组(SMD=0.61,95%CI[0.38,0.84],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9)在其他血液指标的结果中,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SMD=-0.74,95%CI[-1.07,-0.40],P<0.01)、高敏 C 反应蛋白(SMD=-0.74,95%CI[-1.02,-0.46],P<0.01)和同型半胱氨酸(SMD=-0.63,95%CI[-0.96,-0.30],P<0.01)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1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但不具有显着差异(SMD=0.35,95%CI[0.08,1.56],P=0.17)。2.瓜蒌丹参颗粒的药效学实验结果:(1)实验的42只Wistar雄性大鼠因造模造成高剂量瓜蒌丹参颗粒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和丹蒌片组各死亡1只,低剂量瓜蒌丹参颗粒组死亡2只,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各组同型半胱氨酸结果的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采血较第1次升高,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结果均高于瓜蒌丹参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及丹蒌片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各组乳酸脱氢酶结果的比较中,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与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浓度均高于第1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采血结果高于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肌钙蛋白的结果比较中,丹蒌片组及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采血结果均高于第1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次采血的组间比较中,瓜蒌丹参颗粒高剂量组的肌钙蛋白浓度低于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和丹蒌片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在第2次的结果高于其他各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各组高敏C反应蛋白的结果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浓度高于第1次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瓜蒌丹参颗粒高剂量组的两次采血结果中,第1次的结果高于第2次(P<0.05);在第2次采血结果的组间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高于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丹蒌片组及假手术组的结果(P<0.05);(6)各组第2次采血的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均高于第1次采血结果(P<0.05);在第2次采血结果的组间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TNF-α的浓度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7)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第2次结果的白介素-6浓度低于第1次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采血结果的组间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IL-6浓度均高于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和假手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HE和Masson染色结果中,相比较其他各组,瓜蒌丹参颗粒高剂量组出现了较少的心肌损伤。结论1.循证医学的meta分析表明,活血化痰法能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阻证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情况、血脂水平、C-反应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水平,具有较好的治疗接受度,在临床应用时无明显的不良反应。2.初步探索了瓜蒌丹参颗粒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同型半胱氨酸、乳酸脱氢酶、肌钙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介素-6浓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心肌组织的损伤。
韩月[4](2020)在《血清白介素39与冠心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冠心病发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它是全身最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十分复杂,以前的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后来进一步证实了炎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因子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显示出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往研究发现,白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家族中包括四种异二聚体:IL-12、IL-23、IL-27和IL-35,大量的研究表明他们拥有促进炎症或者抑制炎症的作用,从而对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白介素39(Interleukin-39,IL-39)是最新发现的IL-12家族成员,关于IL-39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尚不清楚。因此,本文研究了血清IL-39水平与冠心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探讨了 IL-39对冠心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作用,为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一条新的出路。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及其不同分组中血清IL-39水平,进一步研究血清IL-39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最终探讨IL-39对冠心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206例,结合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至少有一只冠状动脉狭窄≥50%,n=134)和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n=72)。冠心病组根据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n=36),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组(n=38),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组(n=60)。冠心病组根据病变血管又分为单支病变组(n=40),双支病变(包括左主干病变)组(n=36),三支病变组(n=58)。以Gensini评分的四分位数为分界点,将冠心病组又分为第一四分位数亚组(评分≤22.0,n=34),第二四分位数亚组(22.0<评分≤48,n=41),第三四分位数亚组(48<评分≤66.5,n=26),第四四分位数亚组(评分>66.5,n=33),并依次定义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极重度狭窄组。根据病变支数和Gensini评分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 IL-39 的浓度。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男性、吸烟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病率更高,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低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血清IL-39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将冠心病组进一步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随着冠心病临床严重程度的加重,血清IL-39水平不断升高,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随着病变血管数增加,血清IL-39水平增加,不同病变血管数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根据Gensini评分的四分位数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四分位数亚组,并依次定义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极重度狭窄组。随着冠脉狭窄严重程度升高,血清IL-39水平升高,除了重度与极重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亚组之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冠心病患者血清IL-39水平与糖尿病、高血脂、BMI、FPG、TC、TG、LDL-C、CK-MB、hs-CRP、Gensini 评分、病变血管数均呈正相关(P<0.05),与LVEF均呈负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后,冠心病患者血清IL-39水平与 FPG(R=0.213)、LDL-C(R=0.179)、hs-CRP(R=0.181)、病变血管数(R=0.433)呈正相关(P<0.05),与 LVEF(R=-0.252)呈负相关(P<0.05)。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FPG、LDL-C、LVEF、hs-CRP、病变血管数进入冠心病患者血清IL-39回归方程,是影响血清IL-39的独立因素。7.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IL-39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C、LVEF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独立危险因素。8.绘制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曲线)表明,ROC曲线下面积为0.960,95%的可信区间为(0.931~0.989),说明IL-39对冠心病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1.冠心病患者血清IL-39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着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2.血清IL-39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冠心病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苏世来[5](2020)在《心率变异性在接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急症,其发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变化,这种不稳定性易引起部分易损的斑块发生破裂或侵蚀,进而在一些条件的诱导下突发破裂而导致凝血系统激活,最终导致冠脉血供中断。目前国际上临床指南指出,应该对ACS患者进行阻塞血管再通,而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对ACS患者进行阻塞血管再通疗效显着,而且再通率较高。但是临床发现,有部分ACS患者即使实施PCI进行阻塞血管再通,患者术后短期内仍会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导致患者预后较差。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操作简便而且准确度较高的指标对高危的ACS患者进行预测与诊断,以降低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概率。目前已有大量试验发现许多生物标记物可用于ACS患者PCI后MACE发生的预测,然而这些生物标记物在临床应用中大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ACS患者的局部心肌坏死会引起心脏交感神经活性明显增强,最终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指标来评估心脏自主神经的状况。所以,本研究将PCI术和HRV指标相结合,探讨ACS患者经PCI术后,HRV指标在短期预后预测中的作用与价值,为临床更好预测、诊断以及治疗高风险的ACS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接受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PCI术的ACS患者95例,PCI术后对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CAG结果计算每个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Gensini积分,并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及定期随访三个月内记录的临床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1)无事件组(62例):术后3个月内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患者;(2)试验组(33例):术后3个月内发生过MACE的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对两组患者PCI术后72 h内进行1次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通过比较试验组和无事件组全部正常窦性NN间期标准差(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NN intervals,SDNN)、全部正常窦性NN间期平均值标准差(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average NN intervals,SDANN)、相邻N-N间期之差大于50ms数占总数的百分比(The propotion derived by dividing NN50 by the total number of NN intervals,p NN50)、极低频功率(Very low frequency,VLF)、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LF)、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HF)等HRV指标中的主要参数。分析所有患者HRV指标与冠脉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同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HRV主要指标对ACS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期间MACE发生的预测意义。结果:⑴.试验组的SDNN、SDANN及LF明显高于无事件组(P<0.05),而试验组的p NN50和HF则明显低于无事件组(P<0.05),试验组和无事件组的VLF无显着性差异(P>0.05)。⑵.所有入组的ACS患者HRV主要参数SDNN、SDANN、p NN50、HF、VLF及LF均与冠脉Gensini积分没有相关性(P>0.05)。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ANN、LF均为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随访3个月内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ACS患者HRV的主要指标SDNN、SDANN、PNN50、VLF、LF及HF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2.ACS患者PCI术后HRV的主要参数SDANN及LF可作为术后短期预后预测的有效指标,能够反映术后短期预后结局。
林子祥[6](2020)在《血清膜联蛋白A2与冠心病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nonaryarteryheartdisease,CAD)是一类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斑块形成,管腔狭窄或闭塞为基础,继而造成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是个复杂的过程,目前学界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学说主要是内皮损伤后,脂质浸润,炎症瀑布爆发,继之粥样斑块形成。研究发现,血清膜联蛋白A2作为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 型(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的内源性抑制剂,可通过抑制PCSK9对LDL受体的降解,从而调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除此之外,血清膜联蛋白A2可分泌多种促炎因子,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血清膜联蛋白A2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改善血脂代谢的同时,又促进炎症发生。其与冠心病及血脂代谢是否有相关性、呈现什么样的趋势变化仍罕见相关报导。因此我们设计了本项临床回顾性研究,以探讨血清膜联蛋白A2对冠心病及血脂代谢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罹患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血清膜联蛋白A2水平差异,分析其与冠心病类型及冠心病风险的关系。同时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膜联蛋白A2与冠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的关系。探讨血清膜联蛋白A2是否影响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及降脂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靶点。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200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成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稳定性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检测患者血清Annexin A2、MPO、PON1水平,并分析其与罹患冠心病、冠心病严重程度、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及LDL-C的相关性。结果1.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相比,具有较高水平的Annexin A2、MPO、MPO/PON1和较低水平的PON1(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浓度的Annexin A2、MPO和低浓度的PON1为罹患的独立危险因素。2.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清膜联蛋白A2水平(2.43±1.66 vs1.74± 1.47 ng/L,P=0.013)、CRP 水平(4.13±8.73 8.27±14.24 mg/L,P=0.030)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4.13±3.85 vs 2.56±1.14,P=0.002)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ROC曲线分析显示:Annexin A2联合CRP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14(95%CI:0.625-0.803,P<0.001)。3.冠脉病变支数各组内血清膜联蛋白A2水平、MPO等无显着差异及趋势(P>0.05);Gensini积分与血清膜联蛋白A2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4.Annexin A2水平在冠心病糖尿病组患者中为2.41±1.72 ng/L,在冠心病非糖尿病组中为2.09±1.57 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亚组分析同样提示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清Annexin A2水平稍高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与低Annexin A2水平患者相比,高Annexin A2浓度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并无明显降低趋势。(P>0.05)结论1.与非冠心病人群相比,冠心病患者具有较高血水平的Annexin A2、MPO和较低水平的PON1,并且随着Annexin A2水平的升高,罹患冠心病的风险也随之升高,然而血清Annexin A2与冠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2.与SAP相比,ACS患者冠心病患者血清Annexin A2、CRP及NEU/LYM显着升高,提示全身炎症反应的激活,与冠心病的临床稳定性密切相关。Annexin A2联合CRP对冠心病患者发生临床不稳定事件的评估,有一定的应用价值。3.血清中Annexin A2水平与LDL-C高低无明显相关性。
王国艳[7](2020)在《ACS心肺复苏患者血清Adropin、PTX-3、hs-CRP水平变化及其预后评价作用》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学指标Adropin、PTX-3、hs-CRP的水平变化,探讨三项指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肺复苏患者中的评价作用,为此类患者评估病情及预后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急诊医学科及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心脏骤停予心肺复苏35例、非心肺复苏35例,患者胸痛发病均在3小时内。根据入院时是否发生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分为复苏组和非复苏组,其中复苏组患者按效果分为复苏失败和复苏成功两个亚组。所有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在急诊予GRACE评分并记录患者临床资料,设定入院时、入院后6小时及24小时为采血点,留取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清Adropin、PTX-3及hs-CRP水平。比较各组患者临床资料、GRACE评分、肌钙蛋白及血清学指标变化,分析各指标与GRACE评分的相关性。对出院患者1个月和3个月予专家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急性心力衰竭、再发心梗、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根据预后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并比较分析两组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变化及其对预后的评价作用。采用SPSS 23.0和Graph Pad Prism 8.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复苏失败组年龄较非复苏组大(P<0.05);复苏失败组及复苏成功组均较非复苏组心率快、收缩压低(均P<0.05)。三组GRACE评分比较,复苏失败组和复苏成功组评分明显高于非复苏组,且复苏失败组评分明显高于复苏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血清c TNI水平:入院时复苏失败组、复苏成功组和非复苏组间水平无差异(P>0.05);入院6小时和24小时复苏成功组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6小时复苏成功组和非复苏组c TNI水平均较入院时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至入院24小时均呈下降趋势,但不显着(均P>0.05)。3.血清Adropin水平:入院时复苏失败组和复苏成功组水平均明显低于非复苏组,复苏失败组水平明显低于复苏成功组(均P<0.05);入院6小时和24小时复苏成功组水平均明显低于非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6小时复苏成功组和非复苏组Adropin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但不显着(均P>0.05);入院24小时两组水平均进一步明显下降低于入院时水平,且复苏成功组下降幅度更大(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三个时间点Adropin水平均与GRACE评分呈负相关。4.血清PTX-3水平:入院时复苏失败组和复苏成功组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复苏组,且复苏失败组水平明显高于复苏成功组(均P<0.05);入院6小时和24小时复苏成功组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6小时复苏成功组和非复苏组PTX-3水平均较入院时明显增加,入院24小时较6小时两组水平均明显降低,仍高于入院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三个时间点PTX-3水平均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5.血清hs-CRP水平:入院时复苏失败组、复苏成功组和非复苏组间水平无差异(P>0.05);入院6小时和24小时复苏成功组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6小时和24小时复苏成功组和非复苏组hs-CRP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入院时水平,入院24小时水平均明显高于6小时水平,复苏成功组上升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三个时间点hs-CRP水平均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6.随访: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患者年龄大、心率快、收缩压低、GRACE评分更高(均P<0.05);事件组患者入院时、入院6小时和24小时Adropin水平更低,PTX-3水平更高(均P<0.05);事件组患者入院24小时hs-CRP水平更高(P<0.05)。结论1、急性冠脉综合征复苏患者较非复苏患者血清Adropin低、PTX-3和hs-CRP水平高。2、血清Adropin水平与GRACE评分呈负相关,PTX-3、hs-CRP水平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具有评估危重病情作用。3、血清学指标Adropin、PTX-3及hs-CRP水平对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具有积极价值。
朱爽[8](2020)在《血塞通软胶囊干预冠心病血瘀证的临床及miR-155/NF-κB信号通路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导致的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斑块易破裂、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等特点。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该类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炎症因子的变化水平可以作为评估药物治疗作用的一部分。NF-κB信号通路作为炎症反应的重要部分,其指标变化具有指示性意义。血塞通软胶囊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的作用。为探索血塞通软胶囊治疗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中的抗炎作用与炎症信号通路NF-κB的关系,设计了临床及实验研究。通过观察信号通路NF-κB上的 NFKBIA mRNA、CARD11 mRNA 及 miR-155 与 SIRT1 mRNA 的表达变化,及通路下游IL-6、TNF-α、NF-κB等蛋白表达的变化,以探究血塞通软胶囊(三七总皂苷)的临床疗效以及对miR-155/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1.血塞通软胶囊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研究招募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患者,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并且符合纳排标准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64例,采用密封信封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降脂治疗等西医常规治疗,并根据合并症予以对症处理。实验组32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血塞通软胶囊;对照组32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血塞通胶囊模拟剂。治疗周期为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记录观察指标:冠心病血瘀证症状改善情况、西雅图量表、血瘀证积分量表、血脂变化、高敏C反应蛋白、血尿便三大常规和肝肾功能。并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用SPSS 21软件分析数据,用Graph Pad Prism 8.0.2作图。2.血塞通软胶囊对miR-155及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选择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35例,药物干预等同前,治疗周期1个月,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外周静脉血以提取总RNA,入组前后各1次。选择NF-κB信号通路相关的NFKBIA、CARD11、SIRT1、miR-155等指标,以及通路下游IL-6、TNF-α、NF-κB等蛋白表达的变化作为观察指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验证NF-κB信号通路上的相关分子NFKBIA mRNA、CARD11 mRNA、SIRT1 mRNA及miR-155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用ELISA检测外周血血浆IL-6、TNF-α、NF-κB等蛋白表达的变化。用SPSS 21软件分析数据,用Graph Pad Prism 8.0.2软件作图。结果1.血塞通软胶囊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研究本研究最终纳入患者64例,两组患者各32例,一般情况基线平稳,具有可比性。药物干预后,实验组冠心病血瘀证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5%。西雅图量表变化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均较前有所改善,除对照组治疗前后躯体活动受限程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各组内前后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血瘀证改善情况统计分析:试验组积分较对照组更低,提示:联合治疗和西医单纯治疗,均可以降低中医证侯积分,但联合治疗降低积分的效果更优。炎症指标分析:各组治疗前后的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变化统计学分析表明,治疗前后的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尿便三大常规指标等无明显差异(P>0.05),基本生命体征(心率、呼吸、体温、血压)无异常,表明药物的安全性良好。2.血塞通软胶囊对miR-155及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miR-155的表达变化:实验组miR-155的表达水平上调了 2.05倍;对照组miR-155的表达水平上调1.57倍,实验组及对照组变化趋势一致,实验组变化幅度更大。实验前两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95%的可信区间,说明基线平稳,两组具有可比性,因此可以明确药物干预对miR-155的表达有促进作用。NFKBIA mRNA的表达变化:实验组NFKBIA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了 1.65倍;对照组NFKBIA 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为原来的0.86倍,实验组及对照组变化趋势相反。实验前两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95%的可信区间,说明基线平稳,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因此可以说明药物干预对NFKBIA mRNA的表达有促进作用。SIRT1 mRNA的表达变化:实验组SIRT1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了 1.51倍;对照组SIRT1 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为原来的0.90倍,实验组及对照组变化趋势相反。治疗前两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95%的可信区间,说明基线平稳,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因此可以说明药物干预对SIRT1 mRNA的表达有促进作用。CARD11 mRNA的表达变化:实验组CARD11 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为原来的0.78倍;对照组CARD11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了 1.1倍。实验组及对照组变化趋势相反。两组治疗前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95%的可信区间,说明基线平稳,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因此可以明确药物干预对CARD11 mRNA的表达存在抑制作用。NF-κB、TNF-α、IL-6等蛋白分析结果:两组组内前后对比均有差异性(P<0.05),浓度变化呈下降趋势。TNF-α从均值变化趋势看,实验组疗效稍佳。结论血塞通软胶囊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瘀证症状,以及患者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UA血瘀证患者的血瘀证积分且安全性良好。ELISA法证明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炎症指标包括TNF-α、IL-6、NF-κB呈下降趋势,说明了药物干预具有抗炎作用,虽然组间差异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从均值水平看,实验组疗效效果稍好。PCR扩增检测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中,NFKBIA mRNA、SIRT1 mRNA、miR-155的表达水平发生了上调,CARD11 mRNA的表达水平发生了下调。因此推测,活血药物血塞通软胶囊的抑制免疫、抗炎作用可能与上调miR-155的表达并下调其靶基因CARD11 mRNA、下调其靶基因SIRT1 mRNA的表达以干预下游NF-κB信号通路有关,也证实了 miR-155可能是三七总皂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的一个作用靶点。
滑振[9](2019)在《基于化瘀祛痰、健脾解毒治疗NSTE-ACS前瞻性队列研究及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化瘀祛痰、健脾解毒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探索NSTE-ACS再发心脏事件患者的炎症因子(群)表达,探讨其与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关系。资料与方法:1.第一部分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临床试验设计,以NSTE-ACS患者为研究对象,化瘀解毒中药颗粒剂作为暴露因素,按照是否使用“化瘀祛痰、健脾解毒”中药颗粒剂分为2个队列: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每组各为140例,两组队列均给予西医常规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队列加用“化瘀祛痰、健脾解毒”中药颗粒剂。疗程为24周,然后继续随访直至2019年2月4日。记录终点结局(缺血性胸痛再入院、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全因性死亡等),通过终点结局的发生率、发病密度、生存分析、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心绞痛积分变化、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变化评价化瘀祛痰、健脾解毒治疗NSTE-ACS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安全性。2.第二部分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临床试验设计方案,以第一部分中西医结合队列为基线队列,以随访期再发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为病例组,采用倾向性评分的方法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方面以1:2比例匹配对照组。采用蛋白质芯片检测两组血清中的40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寻找差异炎症因子,分析其与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1.第一部分研究结果1.1病例入组、失访及试验完成情况所有入组患者均为符合纳排标准的NSTE-ACS,按照入组方案实际纳入277例,其中中西医结合队列纳入138例,西医队列纳入139例。共失访8人,中西医结合队列实际完成134例,西医队列实际完成135例,失访率分别为2.90%、2.87%,对中西医结合队列受试者依从性进行监督,服药率达96.83%。1.2终点结局情况比较到随访截止时间,中西医结合队列共有16人再发心血管事件,西医队列共有28人再发心血管事件,经卡方检验,两队列再发心血管事件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发病密度,本研究中采用人月为单位,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队列的发病密度为7.13‰人月,而西医队列的发病密度高达17.25‰人月,是中西医结合队列的2.42倍,经卡方检验,χ2=8.381,P=0.004<0.01,表明在发病密度上,中西医结合队列显着低于西医队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入组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作为规定结局进行患者的生存分析,两者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中西医结合队列的生存曲线在西医队列上方。说明中西医结合队列对于延缓心血管事件的再发优于西医队列。Cox模型分析显示,心绞痛积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干预措施为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后因素。干预措施的回归系数小于0,说明中西医结合队列相对于西医队列而言是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保护因子,相对危险度(RR)为0.388,表明中西医结合队列再发心血管事件风险率为西医队列的38.8%,提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可以减少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心绞痛积分和hs-CRP的回归系数均大于零,提示两者为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不利因素,随着心绞痛积分的增加和hs-CRP浓度的升高,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率也随之增加。1.3炎症因子比较共对5个研究因子进行比较,hs-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1(TIMP-1)。组内比较,在干预24周之后,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队列及西医队列与0周对比发现,hs-CRP、IL-6、IL-10、MMP-9和TIMP-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干预后hs-CRP、IL-6和MMP-9的检测均值均较0周显着降低,IL-10和TIMP-1的检测值均较0周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除IL-10外,其余各项基线均可比。干预24周后,中西医结合队列在hs-CRP、IL-6和MMP-9降低方面优于西医队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IMP-1改善上,干预24周后两队列无差异(P>0.05);IL-10两组项基线不齐,应用协方差分析,两组干预24周后IL-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心绞痛积分表比较两组队列0周、12周、24周3个时间点组间比较可知,心绞痛积分总分、心绞痛发作次数得分、心绞痛持续时间得分、心绞痛疼痛程度得分、硝酸甘油用量得分5个方面基线(0周)可比;除心绞痛持续时间得分外,其余4项得分在12周、24周时,两组队列组间均有差异(P<0.05)。单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在心绞痛积分总分、心绞痛发作次数得分和心绞痛持续时间得分方面,两组队列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绞痛疼痛程度得分上,中西医结合队列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队列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0周与12周比较无差异(P>0.05);在硝酸甘油用量得分上,中西医结合队列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队列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12周与24周比较无差异(P>0.05)。多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在心绞痛积分表的5个方面,两组队列时间效应(时间)的P均小于0.05,表明两队列的5个方面均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除心绞痛持续时间得分外,其余4个方面组别和时间交互效应(组别*时间)的P均小于0.05,说明测量时间和队列之间存在交互效应;组间效应(组别)的方差分析,除心绞痛疼痛程度得分,中西医结合队列的的下降的变化趋势优于西医队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分为五项内容: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心绞痛稳定状态(AS)、心绞痛发作情况(AF)、治疗满意程度(TS)和疾病认知程度(DS)。两组队列0周、12周、24周3个时间点组间比较可知,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的5个方面基线(0周)可比;在干预12周时,除PL,其余4个方面,两组队列组间均组间无差异(P>0.05);在干预24周时,除TS和DS,其3个方面,两组队列组间均组间均有差异(P<0.05)。单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在AS、AF、DS方面,两组队列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L方面,中西医结合队列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队列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0周与12周比较无差异(P>0.05);在TS方面,中西医结合队列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12周与24周比较无差异(P>0.05),西医队列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的5个方面,两组队列时间效应(时间)的P均小于0.05,两组队列均呈上升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TS和DS方面外,其余3个方面,组别和时间交互效应(组别*时间)的P均小于0.05,说明测量时间和队列之间存在交互效应;组间效应(组别)的方差分析,除AF、TS和DS外,中西医结合队列的的上升的变化趋势优于西医队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安全性指标安全性评价方面,在干预24周后对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肾功、凝血四项等指标与0周比较,未见异常。研究过程中无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轻度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队列共出现8例,西医队列出现6例,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χ2=0.317,P=0.5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第二部分研究结果2.1一般资料和基线情况中西医结合队列中截止2019年2月4日共有16例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作为病例组,其中1例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采用倾向性评分按照1:2匹配出32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基线除总胆固醇(P=0.027)、甘油三酯(P=0.018)、短期危险分层(P=0.024)外,其余各项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分布及差异通过对炎症因子芯片中的荧光信号强弱进行转化,形成每个血清每个炎症因子的信号值,通过对两组患者40种血清炎症因子的蛋白信号值的比较,发现有3个炎症因子两组间呈显着差异(差异倍数在1.5倍以上)。3个炎症因子分别是MIP-1alpha、IL-12 p70和I-309,且病例组相较于对照组3个炎症因子表达均为下调。2.3影响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情况为因变量探求影响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因素。因为涉及到的影响炎症因子较多,在本次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中仅有48例样本,根据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自变量和样本量之间的关系,本次分析仅对两组中有差异的3个炎症因子(MIP-1alpha、IL-12 p70和I-309)水平为自变量,代入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未得出与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结论:1.“化瘀祛痰、健脾解毒”干预NSTE-ACS在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心绞痛积分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在降低终点结局方面有优于西医常规诊疗方案的趋势,且安全性较高。2.MIP-1alpha、IL-12 p70和I-309等炎症因子可能参与了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过程,但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10](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认为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二、不稳定型心绞痛继发急性心脏事件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稳定型心绞痛继发急性心脏事件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证型分布及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现代研究进展 |
1.流行病学 |
2.临床特征 |
3.相关理化指标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从瘀论治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相关进展 |
1.血瘀理论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
2.常见兼证及对应治疗方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3.1 资料采集 |
3.2 数据管理 |
3.3 统计分析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基本情况分析 |
1.1 不同血瘀证型分布 |
1.2 性别分布 |
1.3 年龄分布 |
1.4 吸烟、饮酒情况分布 |
1.5 既往史分布 |
1.6 冠心病病程分布 |
2.不同血瘀证型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1 一般情况的单因素分析 |
2.2 实验室检查的单因素分析 |
2.3 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单因素分析 |
2.4 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单因素分析 |
2.5 冠状动脉造影(冠脉CTA)检查参数的单因素分析 |
3.不同血瘀证型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1 一般情况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2 实验室检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颈动脉超声参数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4 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5 冠状动脉造影(冠脉CTA)检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同血瘀证型分布特点 |
2.不同血瘀证型与既往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
3.不同血瘀证型及理化指标与性别的相关性分析 |
4.不同血瘀证型与实验室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不同血瘀证型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论、局限与展望 |
1.研究结论 |
2.局限性 |
3.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SPSS变量赋值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炎症微环境的免疫调控与血管重构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Ⅰ :血清白介素增强结合因子3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预测价值的研究 |
中文摘要Ⅰ |
英文摘要Ⅰ |
符号说明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论文Ⅱ:白介素增强结合因子3在斑块易损性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
中文摘要Ⅱ |
英文摘要Ⅱ |
符号说明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论文Ⅲ:调节性T细胞抑制COX-2表达对腹主动脉瘤发挥保护作用 |
中文摘要Ⅲ |
英文摘要Ⅲ |
符号说明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Ⅰ |
英文论文Ⅱ |
(3)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循证医学分析与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经典名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经典名方 |
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辨证论治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西医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炎症因子影响的研究进展 |
1 血清炎症因子 |
2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循证医学分析 活血化痰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设计 |
2 文献检索与处理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药效学研究 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药效学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一 PubMed检索策略 |
附录二 Meta分析涉及的方剂组成 |
附录三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附录四 Elisa检测结局指标的浓度计算方法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血清白介素39与冠心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根据冠心病类型分组 |
2.1.3 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组 |
2.1.4 根据Gensini评分分组 |
2.1.5 排除标准 |
2.1.6 知情同意 |
2.2 研究方法 |
2.2.1 基本资料的收集及标本处理 |
2.2.2 ELISA方法测定血清IL-39水平 |
2.2.3 冠状动脉造影及Gensini评分 |
2.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冠心病组和对照组一般临床指标及血清IL-39水平的比较 |
3.1.1 冠心病组和对照组一般临床指标的比较 |
3.1.2 冠心病组和对照组血清IL-39水平比较 |
3.2 冠心病分型各亚组和对照组一般临床指标及血清IL-39水平的比较 |
3.2.1 冠心病分型各亚组和对照组一般临床指标的比较 |
3.2.2 冠心病分型各亚组和对照组之间血清IL-39水平与Gensini评分比较 |
3.3 不同病变血管数患者间血清IL-39水平比较 |
3.4 冠脉狭窄严重程度亚组临床指标及血清IL-39水平的比较 |
3.4.1 冠脉狭窄严重程度亚组临床指标的比较 |
3.4.2 冠脉狭窄严重程度亚组血清IL-39水平的比较 |
3.5 冠心病患者血清IL-39水平与相关指标相关性分析 |
3.6 冠心病患者血清IL-39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分析 |
3.7 冠心病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3.8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9 血清IL-39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白介素12家族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心率变异性在接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对象入组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分组方案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数据统计 |
2.1.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记录 |
2.1.2 相关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2.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 |
2.2.1 手术前准备 |
2.2.2 冠状动脉造影手术 |
2.2.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方法 |
2.2.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后护理 |
2.2.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后检查 |
2.3 心率变异性(HRV)检测及评定标准 |
2.3.1 心率变异性(HRV)检测 |
2.3.2 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方法 |
2.4 冠状动脉Gensini病变程度评分 |
2.5 患者预后结局指标 |
2.6 结果判定 |
2.7 统计学方法 |
实验结果 |
1.研究对象基础指标对比 |
2.研究对象主要生化指标统计 |
3.患者HRV主要指标水平比较 |
4.两组Gensini积分比较 |
5.HRV各指标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分析 |
6.MACE发生率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1.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治疗方式 |
2.心率变异性检测意义及临床应用 |
3.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 |
结论 |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短期预后预测分析 |
1.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现状及其预测 |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特征及发病机制 |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预测指标 |
1.2.1 生物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中的预测 |
1.2.2 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预测模型 |
2.HRV在 ACS患者短期预后预测中的应用 |
2.1 心率变异性概述 |
2.2 HRV对ACS患者短期预后预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血清膜联蛋白A2与冠心病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
1.2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
1.2.1 冠心病与炎症 |
1.2.2 冠心病与血脂代谢 |
1.3 血清膜联蛋白A2与炎症 |
1.4 血清膜联蛋白A2与血脂代谢 |
1.5 髓过氧化酶与血脂代谢及冠心病 |
1.6 对氧磷酶-1与血脂代谢及冠心病 |
1.7 糖尿病与炎症及血清膜联蛋白A2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入组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资料收集 |
2.2.1 般资料收集 |
2.2.2 标本采集及检测 |
2.3 诊断标准 |
2.4 冠状动脉造影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的相关指标比较 |
3.2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
3.3 Annexin A2水平与冠心病患者临床稳定性的关系 |
3.4 Annexin A2等指标对ACS的预测价值 |
3.5 Annexin A2等炎症因子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 |
3.6 Annexin A2与冠脉Gensini积分关系 |
3.7 Annexin A2与CAD合并DM人群的关系 |
3.8 Annexin A2与LDL-C的关系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4.1 血清膜联蛋白A2之于冠心病,正如炎症之于动脉粥样硬化 |
4.2 血清膜联蛋白A2的调脂之路 |
4.3 糖尿病引发的低度炎症 |
4.4 髓过氧化酶与对氧磷酶-1 |
4.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7)ACS心肺复苏患者血清Adropin、PTX-3、hs-CRP水平变化及其预后评价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血清学指标在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重心律失常及其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血塞通软胶囊干预冠心病血瘀证的临床及miR-155/NF-κB信号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活血化瘀法在冠心病中的应用进展 |
1. 冠心病治疗中活血法的应用 |
2. 冠心病血瘀证炎症反应相关的现代研究 |
3. PNS干预冠心病血瘀证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NF-κB信号通路及miRNA与心血管疾病 |
1. NF-κB与心血管疾病 |
2. miRNA与心血管疾病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一 血塞通软胶囊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研究 |
实验方法 |
1. 临床资料分析 |
2. 研究对象选择 |
3. 随机方法 |
4. 治疗方法 |
5. 统计学方法 |
6. 疗效评价 |
实验结果分析 |
1. 基线数据 |
2. 冠心病血瘀证症状改善有效率 |
3. 西雅图量表疗效评价 |
4. 血瘀证证候积分变化 |
5. 炎症指标变化 |
6. 血脂变化 |
7. 其他安全性指标 |
讨论 |
研究二 血塞通软胶囊对miR-155及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
实验材料 |
1. 实验试剂 |
2. 主要实验仪器 |
实验方法 |
1. 目的基因的确定 |
2. 临床样品采集与处理 |
3. miR-155等指标的qPCR检测方法 |
4. ELISA法检测相关炎症指标的浓度变化 |
结果 |
1. PCR实验基线比较 |
2. miR-155等指标的PCR结果 |
3. 相关炎症因子指标变化测定 |
讨论 |
1. 关于指标miR-155的讨论 |
2. 关于指标NFKBIA mRNA的讨论 |
3. 关于指标CARD11 mRNA的讨论 |
4. 关于指标SIRT1 mRNA的讨论 |
5. 外周血清蛋白TNF-α、IL-6、NF-κB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基于化瘀祛痰、健脾解毒治疗NSTE-ACS前瞻性队列研究及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基于化瘀祛痰、健脾解毒治疗NSTE-ACS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表达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综述一 炎症因子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从“毒”论治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
1 冠心病概述 |
1.1 冠心病的定义 |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
1.3.1.1隐匿型冠心病 |
1.3.1.2稳定型心绞痛 |
1.3.1.3缺血性心肌病 |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
2.1.1 β受体阻滞剂 |
2.1.2 硝酸酯类药物 |
2.1.3 钙通道阻滞剂 |
2.1.4 其他治疗药物 |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
2.2.1 阿司匹林 |
2.2.2 氯吡格雷 |
2.2.3 替格瑞洛 |
2.2.4抗凝药物 |
2.2.5 β受体阻滞剂 |
2.2.6 他汀类药物 |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3.2.1 诊断 |
3.2.2 鉴别诊断 |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
3.3.1 低危患者 |
3.3.2 中危患者 |
3.3.3 高危患者 |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
3.4.2. 2 溶栓治疗 |
3.4.2. 3 抗栓治疗 |
3.5 调脂治疗 |
3.6 其他治疗 (表3-5) |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
3.7.1 一般治疗 |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
4.1 概述 |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
4.3.1 临床评估 |
4.3.2 负荷试验 |
4.3.3 左心室功能 |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
4.3.6 冠状动脉造影 |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
4.4.2 循证药物治疗 |
4.4.3 血运重建 |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
5.2.2 炎性因子 |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
5.5.1 β受体阻滞剂 |
5.5.2 硝酸酯类药物 |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5.5.4他汀类药物 |
5.5.5 尼可地尔 |
5.5.6 钙通道阻滞剂 |
5.5.7 其他药物 |
5.5.8 中成药 |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
6.3.1 动态心电图 |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
6.4.1 预防 |
6.4.2 治疗 |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
7.1.1 概述 |
7.1.2 降压治疗原则 |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
7.1.4 血压目标管理 |
7.1.5 药物推荐 |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
7.2.1 概述 |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
7.2.2. 1 发病机制 |
7.2.2. 2 诊断及评估 |
7.2.2. 3 药物治疗 |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
7.2.3. 1 发病机制 |
7.2.3. 2 诊断及评估 |
7.2.3. 3 药物治疗 |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
7.4.1 概述 |
7.4.2 一般药物治疗 |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
7.4.2. 3 二尖瓣反流 |
7.4.2. 4 二尖瓣狭窄 |
7.4.2. 5 三尖瓣反流 |
7.4.2. 6 三尖瓣狭窄 |
7.4.3 抗凝治疗 |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
7.5.1 概述 |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7.5.3 具体治疗方案 |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
7.5.3. 4 其他 |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
7.6.1 概述 |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
7.6.2. 1 抗凝治疗 |
7.6.2. 2 溶栓治疗 |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7.7.1 概述 |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
7.8.1 概述 |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
7.9.1 概述 |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
7.1 0. 1 概述 |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
7.1 0.2.1 定义 |
7.1 0.2.2 分期 |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
7.1 0.3.1. 2 抗凝治疗 |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
7.1 0.3.2 他汀类药物 |
7.1 0.3.3 抗缺血治疗 |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
7.1 1. 1 概述 |
7.1 1. 4 诊断 |
7.1 1. 5 治疗 |
7.1 1.5.1 一般治疗 |
7.1 1.5.2 抗缺血治疗 |
7.1 1.5.3 调脂治疗 |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
7.1 2. 1 概述 |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
7.1 2.2.2 诊断 |
7.1 2.2.3 治疗 |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
7.1 2.3.2 诊断 |
7.1 2.3.3 治疗 |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
7.1 3. 1 概述 |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
7.1 4. 1 概述 |
7.1 4. 2 药物选择 |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
7.1 4.2.2 他汀类药物 |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
7.1 4.2.6 抗凝药物 |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
7.1 4. 3 注意事项 |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
7.1 4.3.2 他汀类药物 |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
7.1 5. 1 概述 |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
8.1.1 概述 |
8.1.2 临床诊断 |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
8.1.3. 1 阿司匹林 |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
8.1.3. 5 其他药物 |
8.1.4 预后及随访 |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
8.2.1 概述 |
8.2.2 筛查 |
8.2.3 诊断 |
8.2.4 调脂药物治疗 |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
8.2.4. 5 联合治疗 |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
8.3.1 冠状动脉痉挛 |
8.3.1. 1 概述 |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
8.3.2 冠状动脉肌桥 |
8.3.2. 1 概述 |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
8.3.3. 1 概述 |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
9.1.1 心血瘀阻 |
9.1.2 痰浊内阻 |
9.1.3 气滞血瘀 |
9.1.4 气虚血瘀 |
9.1.5 寒凝血瘀 |
9.1.6 瘀热互结 |
9.1.7 气阴两虚 |
9.1.8 心肾阳虚 |
9.1.9 心肾阴虚 |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
9.2.1 抗血小板作用 |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
四、不稳定型心绞痛继发急性心脏事件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证型分布及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D]. 马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炎症微环境的免疫调控与血管重构分子机制的研究[D]. 刘斌. 山东大学, 2020(01)
- [3]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循证医学分析与药效学研究[D]. 郭建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血清白介素39与冠心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的研究[D]. 韩月. 扬州大学, 2020(04)
- [5]心率变异性在接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D]. 苏世来.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6]血清膜联蛋白A2与冠心病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相关性研究[D]. 林子祥.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7]ACS心肺复苏患者血清Adropin、PTX-3、hs-CRP水平变化及其预后评价作用[D]. 王国艳.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8]血塞通软胶囊干预冠心病血瘀证的临床及miR-155/NF-κB信号通路研究[D]. 朱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基于化瘀祛痰、健脾解毒治疗NSTE-ACS前瞻性队列研究及巢式病例对照研究[D]. 滑振.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标签:巨噬细胞论文; 不稳定型心绞痛论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论文; 血清蛋白论文; 气虚血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