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门控技术及其应用

心电门控技术及其应用

一、心电门控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金文凤[1](2020)在《P3T对比剂注射方案在非紫绀型先心病CT成像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 的]通过比较应用MedRad P3T心脏模块自动生成的对比剂注射方案和临床经验法注射方案,探索P3T为先心病CT检查提供便捷、更为个性化的注射方案的可行性,并评估P3T在此检查中减轻上腔静脉、右心房伪影及减少对比剂用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先心病CT成像患者60例为对照组,根据体重分为A、B两组,A组体重>39kg,共40例,平均体重(62.99±12.53)kg;B 组体重≤39kg,共 20 例,平均体重(27.90±11.45)kg。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先心病CT成像患者60例为实验组,根据体重分为A、B两组,A组体重>39kg,共40例,平均体重(61.56±12.78)kg;B组体重≤39kg,共 20 例,平均体重(27.50±10.71)kg。对照组及实验组扫描方式完全一致。对照组及实验组碘对比剂均采用370mgI/ml浓度。对照组对比剂用量1~2ml/kg,A组流率为对比剂总量/15,B组流率为体重×0.1ml(k g-s),A、B两组均以相同流率跟注30ml生理盐水。实验组采用MedRad P3T心脏软件(软件以39kg为界划分体重组别),在对应管电压程序内输入患者体重和对比剂浓度,自动生成包括对比剂用量及流率的注射方案。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对照A组及实验A组、对照B组及实验B组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主动脉、肺动脉、肺静脉、上腔静脉的CT值、SD、SNR、CNR。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对照A组及实验A组、对照B组及实验B组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包括:上腔静脉及右心房伪影、心内结构显示情况、心外结构显示情况,均采用5分制,1分最低,5分最高。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对照A组及实验A组、对照B组及实验B组对比剂使用情况:对比剂剂量、对比剂注射流率。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对照A组及实验A组、对照B组及实验B组辐射剂量:CTDIvol、DLP、ED。[结果]1.对照A组(体重>39kg)和实验A组(体重>39kg)性别、年龄、体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B组(体重≤39kg)和实验B组(体重≤39kg)性别、年龄、体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A组和实验A组间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B组和实验B组间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组和实验A组间右房SD值、上腔静脉S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组>实验A组;对照B组和实验B组间右房SD值、上腔静脉S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B组>实验B组。实验组较对照组噪声减小。3.对照A组和实验A组间右房SNR、上腔静脉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组<实验A组;对照B组和实验B组间右房SNR、上腔静脉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B组<实验B组。对照A组和实验A组间右房CNR、上腔静脉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组<实验A组;对照B组和实验B组间右房CNR、上腔静脉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B组<实验B组。4.对照A组和实验A组间上腔静脉、右心房伪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组<实验A组;对照B组和实验B组间上腔静脉、右心房伪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B组<实验B组。上腔静脉、右心房伪影实验组较对照组减小。A、B组中对照组和实验组间心内结构、心外结构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照A组和实验A组间对比剂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组>实验A组,实验A组较对照A组减少11%,约10ml;对照B组和实验B组间对比剂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B组>实验B组,实验B组较对照B组减少21%,约10ml。A、B组中对照组和实验组间对比剂注射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A、B组中对照组和实验组间CTDIvol、DLP、ED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采用MedRad P3T心脏模块设定先心病CT检查对比剂注射方案具有可行性。既便捷、快速又具有个性化,能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减低对比剂用量。

杨飞,王大伟,刘怀军,郭亚哲,崔书君,朱月香,赵茹[2](2020)在《640层容积CT wide-volume模式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640层容积CT回顾性心电门控宽容积(wide-volume)模式在CT肺动脉成像(CTPA)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行640层容积CTPA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门控组、门控组、wide-volume组,各30例。比较各组患者基本资料、辐射剂量、图像质量评分、呼吸运动伪影及心脏大血管搏动伪影。结果①扫描时间:非门控组、wide-volume组及门控组扫描时间依次增加(P<0.05)。wide-volume组心率为(82.7±14.1)次/min,明显高于门控组的(68.1±12.1)次/min(P<0.05)。②图像评分:门控组及wide-volume组评分明显优于非门控组(P<0.05);门控组与wide-volume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心脏搏动伪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有效辐射剂量:非门控组、wide-volume组及门控组依次增加(P<0.05)。结论 640层容积CT回顾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扫描模式应用于CTPA检查具有可行性,在并不大幅度增加患者辐射剂量的前提下,减少心脏大血管搏动伪影,明显改善肺动脉图像质量。

孙生健[3](2020)在《256层iCT对心肌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及对左心功能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256层i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及对左心功能评价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进行诊治各类型心肌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CTA、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比较冠脉CTA与冠脉造影对血管狭窄的检出情况,比较冠状动脉CTA与二维超声心动图对患者左心功能指标,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肌质量(MM)、左心室肥厚、扩张程度等;同时利用血管软件评价管腔狭窄程度,以分析256层iCT对心肌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及与对左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100例患者均顺利进行检查,MSCTCA与TTE分别测量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IVST、IDLVOT、LVPWT、LVDD、LVSD和ARD比较,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CT和TTE测得的EDV、ESV、SV、EF、FS等心功能指标进行比较,P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SCT定量评价左心功能结果准确度高、较为可靠,与超声心动图(TTE)一致性较高。MS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64.78%,特异度为99.71%,阳性预测值为98.77%,阴性预测值为88.63%,准确性为90.40%,其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结论1.256层CTCA通过观察和测量心室结构相关指标可准确鉴别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2.256层CTCA不但可精确检测左心结构,且可定量评估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功能。3.256层iCT评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的程度和准确性与CAG检查具有高度一致性,提示256层iCT适用于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顾晓卉[4](2019)在《活体小动物CT心肺高质量成像及肺纤维化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显微CT具有分辨率高、非侵入的特点,是生物医学领域基础研究中重要的成像工具。随着显微CT在心肺等运动器官成像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首先,显微CT高分辨成像存在固有的光通量不足的特点,加之小动物自身的呼吸和心跳频率过高易在成像过程中引入运动伪影,造成重建图像的退化,因此需要开发匹配的硬软件方法,实现高质量的运动器官成像。其次,显微CT针对运动器官疾病模型的成像研究较少,如何兼顾疾病模型的特点,发挥好显微CT的成像优势,使得成像结果更具有代表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最后,显微CT在疾病模型的长程观察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图像数据,由于小动物的生理结构与人类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针对小动物显微CT图像的特点开发出相应的分析手段和方法。基于上述原因,本课题围绕运动器官高分辨成像技术、疾病模型的连续成像方法以及显微CT图像后处理分析三个方面展开研究。1.活体小动物显微CT心肺成像方法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极几何一致性的呼吸门控系统,通过计算不同角度投影图像间对极几何一致性指标提取呼吸波形,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圈分段变速活体扫描。该方法不需与实验动物接触就可提取呼吸信号,且对重建图像的呼吸运动伪影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基于形变向量场的活体小动物显微CT心脏成像方法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利用回顾性呼吸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挑选出1圈360°呼吸静息期的投影数据并进行不同心电相位的划分,以小鼠呼气静息期全心电相位数据的OS-SART重建结果作为先验,再利用优化求解的运动向量场将先验图像进行变换,最终得到各心电相位下的重建图像。该方法所得心脏4D重建图像的心脏轮廓边缘清晰且图像信噪比较高。2.以肺纤维化小鼠模型为代表的显微CT成像观察研究。本文通过气管一次性注射博莱霉素的方法尝试建立肺纤维化疾病小鼠模型,并在造模后选取不同的时间节点对模型小鼠进行了活体显微CT和病理成像观察,分析了模型小鼠的病变发展情况。造模后两周内,病理结果显示各模型小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急性炎症反应、慢性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特征,显微CT图像中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实变、絮状影、网状影、磨玻璃影、支气管扩张以及气胸的特征。结合病理特征对不同病程下的显微CT图像病变特征进行讨论,分析了显微CT图像中这些特征的成因。3.开发针对肺纤维化小鼠模型显微CT图像特有的量化分析方法。对获得的三维显微CT图像进行三维旋转、图像平滑、肺部分割和气管树分割操作,然后分别对支气管扩张、肺部高密度影和肺部网状影这三个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将造模后的不同时间节点获取的肺纤维化模型小鼠和健康小鼠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量化分析的结果与经验性评分无显着差异。

范丽娟[5](2019)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评估儿童复杂先心病》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检查中的可行性:诊断能力、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对象与方法100例连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纳入研究,年龄均小于3岁。根据扫描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12天至32个月,使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心电门控CT心脏收缩末期扫描。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9天至27个月,使用多排CT容积螺旋穿梭技术(VHS)扫描。以手术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对心血管畸形的检出率并进行比较。分别测量两组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左心室、膈肌水平降主动脉及胸壁肌肉组织的CT值和图像噪声,并计算客观图像质量指标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双盲法评价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记录每一位患儿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两组的诊断检出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组和对照组分别发现142和131处心血管畸形,两者诊断检出率分别为95.07%和94.66%,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877,P=1.000)。低剂量组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1±0.82、4.69±0.51和3.28±0.90,对照组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2±0.65、4.60±0.61和2.30±0.82,两组心内结构及心外结构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宽体探测器低剂量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宽体探测器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升主动脉的CT值(565.15±184.55 vs.526.00±184.10)、图像噪声(28.07±9.64 vs.24.95±5.89)、SNR(21.43±7.96 vs.21.82±8.32)及CNR(19.06±7.72 vs.19.58±8.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肺动脉的CT值(575.95±259.78 vs.537.06±198.40)、图像噪声(25.62±10.87 vs.26.66±8.25)、SNR(23.66±8.66 vs.22.25±11.42)及CNR(20.94±8.19 vs.20.03±11.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的CT值(554.96±213.85 vs.520.57±173.34)、图像噪声(30.14±12.34 vs.26.71±8.18)、SNR(19.92±7.99 vs.21.13±9.40)及CNR(17.58±7.44 vs.18.92±8.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膈肌水平降主动脉的CT值(539.40±175.28 vs.524.90±189.52)、图像噪声(25.96±10.99 vs.23.29±8.54)、SNR(23.83±11.50 vs.26.47±15.98)及CNR(20.96±10.30 vs.23.74±15.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组与对照组比较,CTDIvol(t=-14.856,P=0.000)、DLP(t=-12.595,P=0.000)及有效剂量ED(t=-11.642,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扫描比多排CT容积螺旋穿梭技术扫描辐射剂量下降了76%。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心电门控CT心脏收缩末期扫描检查婴幼儿先心病,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和理想的诊断效能,尤其对诊断先心病中合并的冠状动脉异常具有独特优势,并能大幅降低有效辐射剂量。第二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儿童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获取的先心病扫描数据,并将诊断结果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手术结果进行对照,评价该技术在儿童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象与方法108例先心病儿童纳入研究,男60例,女48例,平均年龄31.4±35.1月(中位数19.5月,范围12天-15岁),平均体重11.8±7.9kg(中位数9.7kg,范围2.5-56kg),平均身高84.6±23.6cm(中位数80.0cm,范围47.0-156.0cm),平均心率115.9±21.3次/分(中位数115.5次/分,范围59-171次/分)。以手术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复杂先心病的心内结构异常、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心外结构异常以及全部心脏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并比较。记录每一位儿童的CTDIvol和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比较不同年龄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1.本组108例,手术结果共发现心内结构异常291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诊断正确251处,诊断不正确共41处。TTE诊断正确273处,诊断不正确共19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心内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86.25%、99.95%、0.862、99.60%、98.12%、98.27%及86.25%;TTE分别为93.81%、99.95%、0.938、99.64%、99.14%、99.20%及93.81%。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TTE的准确率显着高于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TTE的检出率显着高于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2.本组108例,手术结果共发现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58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这58处畸形均诊断正确,诊断不正确1处。TTE诊断正确55处,诊断不正确共9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100.0%、99.79%、0.998、98.31%、100.0%、99.81%及100.0%。TTE分别为94.83%、98.76%、0.936、90.16%、99.37%、98.33%及94.83%。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的准确率和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625)。3.本组108例,手术结果共发现心外结构异常175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174处畸形诊断正确,诊断不正确2处。TTE诊断正确139处,诊断不正确共53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心外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99.43%、99.95%、0.994、99.43%、99.95%、99.90%及99.43%。TTE分别为79.43%、99.09%、0.785、89.10%、98.10%、97.42%及79.43%。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宽体探测器CT的准确率显着高于TTE。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宽体探测器CT的准确率显着高于TTE。4.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本组108例全部心脏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92.18%、99.93%、0.921、99.38%、99.09%、99.11%及92.18%;TTE;分别为89.12%、99.46%、0.886、95.11%、98.73%、98.37%及89.12%。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全部心脏结构异常的准确率和检出率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114)。5.108例患儿整体平均CTDIvol、DLP及ED分别为1.39±0.38m Gy,20.62±6.79m Gy·cm及0.57±0.15m Sv,三年龄组内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均=0.000),其中CTDIvol、DLP分别在三年龄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均随年龄增长而显着增加(表2-11,2-12)。三年龄组患儿的ED分别为0.64±0.17m Sv、0.53±0.12m Sv及0.49±0.08m Sv。其中在>1,≤5岁和>5岁两年龄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73);但在≤1岁与>1,≤5岁和≤1岁与>5岁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总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效辐射剂量ED下降,年龄越小ED越高,≤1岁患儿的剂量显着高于1岁以上儿童。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与TTE在儿童先心病的整体诊断效能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TTE对诊断心内结构异常更具相对优势,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诊断心外结构异常更具优势,预期二者联合应用可以优势互补,提高诊断效能。在本组患儿中,≤1岁年龄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相对较高。第三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定量评估儿童紫绀属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与TTE对照,比较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紫绀属复杂先心病中对大血管直径、室间隔缺损大小的测量及Mc Goon比值的差别,评价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定量诊断紫绀属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象与方法紫绀属先心病儿童48例纳入该项研究。男23例,女25例,平均年龄28.2±33.9月(中位数17.50月,范围12天-15岁),平均体重11.1±6.4kg(中位数10.0kg,范围2.8-41kg),平均身高82.2±20.7cm(中位数78.0cm,范围47.0-156.0cm),平均心率116.3±20.5次/分(中位数115.0次/分,范围80-171次/分)。比较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两种检查方法对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降主动脉、室间隔缺损测量值的差别及Mc Goon比值的差别。进一步对本组病例中41例三岁以下患儿进行了年龄、体重和心率分组研究。分组标准年龄≤12月和>12月,心率<120次/分和≥120次/分,体重<10Kg和≥10Kg。分析年龄、心率和体重对大血管直径、室间隔缺损及Mc Goon比值的影响。结果1.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测量的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降主动脉测量值分别为9.6±3.8mm、8.7±3.4mm、7.8±3.1mm及9.2±2.3mm。TTE测量的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降主动脉测量值分别为8.3±3.2mm、6.2±2.7mm、6.2±2.4mm及7.7±1.8mm。两种检查方法比较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及降主动脉测量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4.324,P=0.000;t=7.663,P=0.000;t=4.290,P=0.000;t=8.026,P=0.000)。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主动脉及肺动脉直径测量值显着高于TTE测量值。Mc Goon比值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1.8±0.5)与TTE(1.6±0.4)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721,P=0.009),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 Mc Goon比值显着高于TTE。VSD的大小在宽体探测器CT(11.5±3.5)和TTE(13.0±3.5)间比较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Z=-3.519,P=0.000),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测量的VSD大小显着小于TTE结果。2.主肺动脉直径及室间隔缺损大小两种检查方法测量值比较与年龄有关,1岁以下患儿两种检查方法测量值无显着性差异。Mc Goon比值两种检查方法比较结果与体重有关,体重越大,两种方法Mc Goon比值一致性越好。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测量值均显着高于TTE。Mc Goon比值及VSD大小两种检查方法比较与心率有关,心率越快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越好。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获得的肺动脉的测量值及Mc Goon比值高于TTE获得的结果,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获得的VSD测量值低于TTE获得的结果,年龄、体重和心率对两种方法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性有一定影响,在应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定量评估儿童紫绀属先心病时应予注意。第四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先心病冠状动脉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目的评估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各节段显示的可判读性、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评价其在临床儿童先心病冠状动脉异常诊断中的价值。对象与方法134例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检查的先心病儿童纳入研究。其中男73例,女61例,平均年龄30.27±36.67月(中位数17.00月,范围12天-15岁),平均体重11.40±7.72kg(中位数9.15kg,范围2.48-53kg),平均身高83.73±24.25cm(中位数76.50cm,范围47.00-163.00cm),平均心率115.87±21.30次/分(中位数115.00次/分,范围59-171次/分)。分析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图像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将冠状动脉分为11个节段,比较各节段的可判读性及图像质量评分。将所有病例按年龄不同分为四组,组1:年龄≤1岁,60例;组2:1岁<年龄≤5岁,48例;组3,5岁<年龄≤10岁,19例;组4,年龄>10岁,7例。比较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评分、客观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1.本组134例患者中共发现16例冠状动脉异常,发生率11.9%,包括左侧单支冠状动脉2例,右侧单支冠状动脉3例,前降支起自右冠状动脉1例,回旋支起自右冠状动脉1例,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窦3例,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1例,前降支-右室瘘1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1例,回旋支-右房瘘1例,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例,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1例。2.134例患者冠状动脉11节段2分以上共1180段,总可判读率80.8%(1180/1460)。可判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LO、LM、LAD1、RO、LAD2、RCA1、LCX1、RCA3、LAD3、RCA2、LCX2。可判读率最高的为LO,98.5%;此外在90.0%以上的依次为LM、LAD1、RO及LAD2;可判读率最低的两个节段为LCX2(41.8%)和RCA2(62.1%)。进一步按开口(LO、RO)、近段(LM、LAD1、LCX1、RCA1)、中段(LAD2、RCA2)、远段(LAD3、LCX2、RCA3)分析结果显示:从开口至远段可判读率依次下降,分别为96.9%(253/261)、88.5%(470/531)、76.3%(203/266)及63.5(254/400)。2.冠状动脉11节段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LO、LM、RO、LAD1、RCA1、LAD2、RCA3、LCX1、LAD3、RCA2、LCX2。各节段评分多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值=359.105,P=0.000。进一步组内两两结果显示:LO、LM和RO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1评分显着低于LO(P=0.027)和LM(P=0.029),但与RO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2与LCX1、RCA1及RCA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3与LCX1及RCA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CX1与LAD2、LAD3及RCA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1与LAD2及RCA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2与LAD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3与LAD2、LCX1及RCA1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CX2与其他所有10个节段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余各节段组内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各节段评分比较结果:LO、LM、LCX1及RCA2评分在各年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2.648,14.390,10.650,10.134;P=0.005,0.002,0.014,0.017)。RO、LAD1、LAD2、LAD3、LCX2、RCA1及RCA3评分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年龄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图像的CT值、噪声、SNR及CNR见表4-12,结果显示四个图像质量客观指标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F=0.800,0.475,0.600,0.753;P=0.496,0.700,0.616,0.523),图像质量与年龄无关。5.随着年龄的增加,CTDIvol和DLP均显着性升高。有效辐射剂量E四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5.160,P=0.002),进一步两两比较辐射剂量E组1和组2,组1和组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和0.001;余各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小,辐射剂量越大,1岁以内婴幼儿辐射剂量最大,10岁以上儿童辐射剂量增加,辐射剂量最低的年龄组为5-10岁。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异常的诊断中具有独特优势,可在评估心脏大血管的同时完成。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在各年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冠状动脉11个节段的可判读率为80.8%,可判读性及评分在主干开口及各支近段较高,趋势是随着管径的减小而递减。左冠状动脉开口(LO)、左主干(LM)、回旋支近段(LCX1)及右冠状动脉中段(RCA2)评分在各年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随年龄增加,评分升高。1岁以内婴幼儿有效辐射剂量ED相对最高(0.63±0.17m Sv)。

杨飞[6](2019)在《基于640层容积CT的肺动脉弹性功能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640层容积CT评估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弹性特征目的:随着冠状动脉CTA(computed tomographic coronary angiogra-phy,CCTA)的广泛普及和发展,CCTA不仅能清楚显示解剖结构细节,而且能提供血管的弹性功能信息。本研究旨在应用640层容积CT探讨升主动脉(ascending aorta,AA)及降主动脉(descending aorta,DA)、主肺动脉(main pulmonary artery,MPA)、左肺动脉(left pulmonary artery,LPA)、右肺动脉(right pulmonary artery,RPA)的弹性特点及相关性,以及与年龄的关系。方法:收集在我院行640层容积CT冠脉造影检查(CCTA)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受检者,共有42名受检者纳入研究,并分为2组:A组,年龄≤45岁;B组,年龄>45岁。比较两组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弹性指标动脉扩张度(AD)和动脉顺应性(AC)。结果:1.肺动脉的AD值和AC值按以下顺序依次降低:MPA,RPA和LPA。2.不同血管之间不同弹性指标的相关系数不同。AA与DA,AA和MPA,DA和MPA,RPA和MPA,LPA和MPA,RPA和LPA的AD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689,0.520,0.393,0.329,0.579和0.534(P<0.05)。上述6组AC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1(P<0.05),0.470(P<0.05),0.249(P>0.05),0.190(P>0.05),0.441(P<0.05)和0.409(P<0.05)。3.AA,DA,MPA,LPA的AD值和AC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低(P<0.05),但RPA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640层容积CT可以很好地显示AA,DA,MPA,LPA和RPA的弹性特征以及各血管间的弹性相关性,AA和DA,AA和MPA,LPA和MPA,LPA和RPA之间的弹性存在相关性。2.AA,DA,MPA和LPA的血管弹性与年龄具有相关性,对于弹性相关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第二部分640层容积CT wide-volume模式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640层容积CT回顾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模式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行640层容积CT肺动脉成像(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的病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常规非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非门控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门控组);回顾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模式扫描组(wide-volume组);每组30例。记录各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心率、扫描时间、扫描范围、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根据公式计算出有效辐射剂量(ED)。由两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以双盲法对CTPA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记录各组呼吸运动伪影及心脏大血管搏动伪影情况。结果:1.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扫描。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扫描范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时间:非门控组、门控组及wide-volume组依次为(3.7±0.2)s,(11.5±1.6)s,(5.8±2.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wide-volume组(82.7±14.1)次/分显着高于门控组(68.1±12.1)次/分(P<0.05)。2.图像评分:三组CTPA图像质量评分≥3分者88例,占97.9%。门控组及wide-volume组评分明显优于非门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控组与wide-volume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CTPA图像在心脏搏动伪影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心电门控CTPA能有效消除心脏搏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三组CTPA图像在呼吸运动伪影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辐射剂量:非门控组、门控组、wide-volume组有效辐射剂量依次为(4.0±1.1)mSv、(7.9±2.8)mSv、(5.3±1.8)mS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0层容积CT回顾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扫描模式应用于CTPA检查具有可行性,可以在并不大幅度增加患者辐射剂量的前提下,减少心脏大血管的搏动伪影,明显改善肺动脉图像质量,还可进行后续的心功能分析及肺动脉弹性分析。第三部分CT肺动脉弹性在评估急性肺栓塞患者危重程度的应用价值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肺动脉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患者的肺动脉弹性特点及其在评估APE患者危重程度和右心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疑诊APE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TPA检查的患者,以CTPA作为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依据,将APE患者根据其疾病的危重风险程度分为低风险组及高风险组,并收集与APE患者基本资料相匹配的无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对照组,对比分析三组间肺动脉弹性指标AD值和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比(RVEDV/LVEDV)、右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比(RVESV/LVESV),以及肺动脉干最大横截面积(PAmax)、肺动脉干最小横截面积(PAmin)、肺动脉干最大横截面积与升主动脉最大横截面积比值(PA/AAmax)、肺动脉干最小横截面积与升主动脉最小横截面积比值(PA/AAmin),并探讨AD值与右心形态及功能参数间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确定以上各参数诊断APE危重程度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1.对照组、低风险组、高风险组AD值依次为7.877±2.637(×10-3mmHg-1),6.121±2.054(×10-3mmHg-1),4.333±1.776(×10-3mmHg-1),逐渐减小,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间右心形态及功能参数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Amax、PAmin在对照组和高危组间、高危组和低危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PA/AAmax、PA/AAmin在高危组和低危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RVEDV、RVESV在对照组和高危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RVEDV/LVEDV、RVESV/LVESV在对照组和高危组、低危组和高危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AD值和右心形态及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PA/AAmax、PA/AAmin外,AD值和右心其他形态及功能参数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轻至中度负相关性(r=-0.277-0.573),其中PAmin与AD值的相关性最好(r=-0.573,P<0.05)。4.AD值、PAmax、PAmin、PA/AAmax、PA/AAmin、RVEDV、RVEDV/LVEDV、RVESV/LVESV识别高风险APE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5,其中PAmin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92,临界值为568.5,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及56.3%。AD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8,临界值为4.132,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0%及93.8%。结论:1.随着APE危重程度的增加,肺动脉干弹性指标AD值减低。2.回顾性心电门控CTPA测量所得肺动脉弹性指标AD值能够较准确地评价APE危重程度及其右心功能情况,有助于识别APE高风险患者,从而为APE患者的病情评估、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价提供影像学依据。

尹伟,刘日,赵冰辉,王敏杰,弓静[7](2018)在《大鼠活体胸部扫描中减少图像呼吸心跳伪影序列方案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开发256层螺旋CT大鼠活体胸部CT扫描中减少图像呼吸、心跳伪影的序列。方法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iCT对10只SD大鼠进行胸部CT成像。每只大鼠均采用A、B两种扫描方式, A方式为常规胸部CT扫描序列,为非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B方式为非心电门控轴扫模式。两组均在120 kV条件下扫描,扫描长度为8 cm。对所得CT数据进行横断位与冠状位肺窗与软组织窗重建,观察图像并进行测量,比较两组图像的平均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并对不同观察者间主观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分析10例大鼠胸部CT扫描数据。A、B两种扫描序列的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值分别为144.7 mGy/cm与72.2 mGy/cm。两组间肺组织CT值与肝组织CT值差异无显着性(t值分别为-0.205、0.545,P>0.05),两组图像噪声差异无显着性(t值为-0.865,P>0.05),两组图像肺组织的SNR差异无显着性(t值为0.903,P>0.05),但肝组织的SNR值B组高于A组,差异有显着性(t值为-2.885,P<0.05)。两位医师的评分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763,诊断结果一致性良好。A、B两种扫描方式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为(2.5±0.53)分、(4.3±0.67)分,差异有显着性(χ2值为14.76,P<0.05)。结论大鼠胸部CT扫描采用非心电门控轴扫模式可获得与胸部常规CT扫描(非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大致相当的CT值与噪声、信噪比,但采用非心电门控轴扫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大鼠胸部图像的呼吸心跳伪影,降低辐射剂量,提高图像质量,提高观察者的诊断信心。

金成[8](2018)在《基于心脏CT的左心耳腔体分割与腔内血栓自动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人口日趋老龄化,房颤攀升为心脑血管疾病中高发病种。左心耳是房颤患者身体上心源性血栓主要形成部位,血栓脱落随血液游离到脑部,闭塞脑血管将导致脑卒中。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及经济负担高等特点,严重危害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为了定量诊治房颤、有效评估心源性血栓形成和脱落的风险,本文开展了基于心脏CT的左心耳腔体分割与腔内血栓自动诊断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左心耳单时相分割。针对左心耳复杂多变的形态与其相关病变存在的强相关性,提出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改进的三维条件随机场”的方法,这种方法先利用全卷积神经网络生成左心耳初始分割结果,而后充分考虑体素点间的位置和灰度信息,利用改进的三维条件随机场进行精细分割。该工作为颈部建模提供了基础模型,为多时相分割提供了初期前景种子点,为腔内物质检测提供了跟踪体素点的选取空间。·左心耳颈部建模。针对左心耳封堵手术风险高的问题,提出两种基于优化的自适应算法,实现术前左心耳开口自动检测与颈部自动建模,为封堵器类型、样式、规格的选配提供参考;通过建立标准坐标系和颈部各点封堵支撑张力的测算,预先确定术中封堵器的植入部位、植入姿态,以此制定合理的手术规划来辅助封堵手术。·左心耳多时相分割及房颤自动诊断。针对单时相分割结果不能全面反映运动伸缩的左心耳的真实形态,本文提出在全心动周期内多时相分割左心耳的方法,即附带时间连续性的迭代方式来自动选取前景、背景种子点的三维图割。针对动态心电诊断房颤未能反映房颤发作时左心耳的功能变化,提出利用腔体体积变化比测算左心耳的功能指标,以此构建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的算法,实现房颤定量诊断和腔内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左心耳腔内血栓的自动检测与诊断。针对左心耳腔内血栓检测与诊断,提出了基于时频特征分析腔内体素的三维运动轨迹的方法,构建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的血栓识别模型,进行小波变换的血栓信号的奇异性检测。最终检测结果包括:血液的形态;不同类型血栓的位置、形态、大小和质地;血栓的龄期;血栓脱落的风险及血栓对腔体的平均负荷。

李雪,王照谦,杨志强,贾崇富,王浩,何春丽,孙喜霞[9](2018)在《双源CT心电门控与非门控Flash扫描主动脉成像的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双源CT非心电门控与心电门控Flash扫描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临床可疑主动脉疾病或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术后行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非心电门控Flash扫描,B组采用心电门控Flash扫描,分别测量两组右无名动脉CT值、升主动脉CT值、降主动脉CT值、腹主动脉CT值、脊柱旁肌肉CT值和噪声,并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比较两组各动脉的CT值、噪声、SNR、CNR、扫描时间、图像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ED)差异。结果两组扫描时间和E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个测量部位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0.44、-0.12、-0.54、-0.32、-1.62,P>0.05),5个测量部位噪声、SNR及C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7.03、-4.96、-4.69、-5.34、-3.20,P<0.05;t值=4.81、3.64、3.17、3.61、2.05,P<0.05;t值=4.49、3.44、3.02、3.35、1.86,P<0.05);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图像优良率高于A组。结论双源CT非心电门控与心电门控Flash扫描主动脉CTA均能获得满足诊断的优质图像,其中心电门控Flash扫描可进一步缩短扫描时间、降低辐射剂量,对冠状动脉开口的显示更佳。

张晓咏[10](2017)在《心脏电影磁共振成像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众多的医学成像技术中,磁共振成像凭借其具有的高软组织对比度以及多参数、无死角等特点,在临床疾病筛查诊断中显现出异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心脏电影磁共振成像不仅能够显示心脏的形态和运动功能,而且有助于医师对患者的心肌活性等做出综合的判断,已经成为临床心血管疾病检查和评估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成像速度较慢、同时获得高时空分辨率的心脏电影图像存在较大困难等。当前临床使用的常规心脏电影成像技术主要依赖于二维的平衡稳态自由进动(balanced Steady State Free Precession,bSSFP)序列扫描,且扫描过程中需要配合心电门控(electrocardiography,ECG)和患者多次屏住呼吸来减少心脏搏动和呼吸运动的影响。然而,患者在扫描过程中的呼吸配合虽然可以降低呼吸运动伪影,但易造成患者自身的疲劳及因呼吸屏气不一致导致的成像层面重叠和间隔;心电门控技术虽然可以降低心脏搏动伪影,但心脏门控导联准备时间过长,且心电门控信号又容易受到射频脉冲和梯度磁场切换频率的干扰,场强越高,干扰就会愈严重。因此,为了提高心血管疾病磁共振检查的成功率,临床迫切需求研发出可重复性高、易于患者配合且操作简便的心脏磁共振成像方法,以便患者能够在无需屏住呼吸及心电门控的状态下,接受心脏磁共振检查并获得的具有诊断价值的心脏电影图像。为了解决上述临床心脏磁共振检查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实现不需要外围门控和患者呼吸配合条件下的心脏电影成像,我们做了系统的深入研究,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提出了基于部分可分离函数(Partial Separable,PS)模型及压缩感知理论(Compressed Sensing,CS)的高时空分辨心脏电影磁共振成像新方法——PS-CS。通过研究心脏动态图像信号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性质,同时利用时空矩阵的低秩特性和稀疏特性,提出了基于部分可分离函数和压缩感知理论的分步耦合成像模型。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在采样上,该模型使用固定轨迹的伪随机采样方式,以优化现有的基于部分可分离函数成像模型中约束条件不足的问题;其次,在重建上,重建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运用传统部分可分离函数的低秩约束重建方法,得到一系列的存在降采样伪影的心脏电影图像,第二步基于压缩感知理论,运用非线性稀疏约束重建方法,重建出高时空分辨的心脏电影图像。实验结果表明,对比同类方法,我们提出的方法成像质量更好,特别是在抑制噪声和保障图像细节信息方面有优异表现。2.提出了基于大鼠心肌缺血模型的三维心脏自门控磁共振T1加权成像方法。该方法采用T1加权的梯度回波序列,通过混合径向采样方式扫描大鼠心脏成像数据。该混合径向采样方式在层面选择方向采用笛卡尔采样方式,在相位及频率编码平面采用基于黄金角度的径向辐射状采样方式,从而可以利用每条径向采样线中间信号为导航数据,通过设计不同频率的带通滤波器,得到大鼠的呼吸和心跳自门控信号。基于得到的自门控信号,重新排列采集的心脏成像数据,并进一步将压缩感知技术引入后续的心脏图像重建过程,从而得到无运动伪影的心脏T1加权图像。我们通过建立大鼠的心肌缺血模型,并将成像结果与病理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证明提出方法能够显着减少降采样伪影和运动伪影,准确确定心肌梗死的区域和范围,为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3.提出了基于微黄金角度径向采样及压缩感知理论的三维心脏电影自门控成像方法。该方法旨在探讨解决现有技术在3T磁共振成像系统上实现三维心脏电影扫描成像存在的问题,设计和研发出一种新颖的可以用于3T系统的三维心脏自门控磁共振成像方法。与前述方法相似,该方法采用混合径向采样方式的bSSFP扫描序列。但是,该方法基于微黄金角度而不是黄金角度的径向辐射状采样方式,以减少因bSSFP成像序列受到涡流影响而导致的导航信号数据位置发生漂移的干扰。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降低涡流效应,在自门控信号获取过程中,我们以径向采样线中间的5个信号点作为导航数据,从而提高自门控信号的可靠性。此外,为了解决bSSFP在3T系统上存在SAR值较高的问题,我们引入压缩感知技术以减少采样数据量、缩短扫描时间,最终降低SAR值。实验结果表明,提出方法能够有效消除涡流及SAR值的影响,实现临床3T环境的三维心脏电影成像。4.针对临床心律失常患者因心律不齐,导致难以利用门控导航技术进行心脏磁共振检查的难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均匀角径向采样及view sharing技术的心脏电影磁共振实时成像方法。该方法采用bSSFP序列,基于均匀角度的径向采样轨迹获取心脏电影成像数据,继而利用view sharing及压缩感知技术重建出高时空分辨的心脏电影图像。实验结果证明,提出方法能够明显改善门控导航技术的不足,有效避免成像过程中患者心律不齐因素的干扰,消除常规方法中因心脏搏动的无规律性产生的运动伪影,提高血池和心肌的对比度,极大改善心脏电影图像的质量,为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本文开篇即回顾了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并简单介绍了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常用的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继而,分章节详细地阐述了提出的心脏电影磁共振方法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文末对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简要归纳了后续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

二、心电门控技术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电门控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P3T对比剂注射方案在非紫绀型先心病CT成像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研宂的创新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先天性心脏病CT成像技术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640层容积CT wide-volume模式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分组
    1.3 CT扫描
    1.4 图像后处理
    1.5 图像观察与图像质量评分
    1.6 辐射剂量评价
    1.7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3组患者基本资料
    2.2 3组CTPA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比较
    2.3 3组CTPA图像伪影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减少心脏大血管搏动伪影,提高CTPA图像质量
    3.2减少扫描时间
    3.3减少辐射剂量
    3.4 对心率要求不高

(3)256层iCT对心肌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及对左心功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三、仪器设备
    四、冠状动脉CTA检查方法
    五、图像后处理和计算方法
    六、冠状动脉各支血管的评价方法
    七、冠状动脉狭窄的分类及评价
    八、数据的保存、统计处理和分析
结果
    一、心肌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一般状况
    二、MSCTCA与 TTE测量心肌病患者心脏结构指标情况的比较
    三、256层CTCA与 TTE评价左心功能指标对比情况
    四、MSCTCA与 CAG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估对比
讨论
    一、256层ICT评价冠状动脉管腔及左心室功能的技术指标
    二、256层ICT与 TTE评价左心结构、功能的相关性及特点
    三、MSCT冠状动脉造影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
    四、MSCT在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及左心功能方面优势及局限性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心肌病心功能评价研究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附图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4)活体小动物CT心肺高质量成像及肺纤维化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活体显微CT心肺成像技术研究
        1.2.2 心肺疾病小动物模型显微CT成像研究
        1.2.3 心肺疾病小动物模型显微CT图像量化分析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难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活体小鼠显微CT心肺成像研究
    2.1 显微CT系统介绍
    2.2 无硬件门控的活体小鼠显微CT肺部成像方法研究
        2.2.1 基于摄像头和体表标记物的回顾性呼吸门控系统
        2.2.2 基于对极几何一致性的回顾性呼吸门控系统
        2.2.3 两种呼吸门控系统成像结果对比
    2.3 基于形变向量场的活体小鼠显微CT心脏成像方法研究
        2.3.1 基于心电导联的回顾性心电门控系统
        2.3.2 基于形变向量场配准的4D显微CT重建方法
        2.3.3 小鼠4D心脏成像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肺纤维化模型的显微CT成像研究
    3.1 肺纤维化模型小鼠肺部成像实验设计
    3.2 博莱霉素诱导肺纤维化小鼠模型建立
    3.3 肺纤维化模型小鼠肺部成像
        3.3.1 活体显微CT成像参数
        3.3.2 肺纤维化小鼠活体显微CT肺部成像结果
    3.4 肺部病理切片染色光学显微镜成像
        3.4.1 小鼠肺部灌流解剖固定
        3.4.2 基于苏木精-伊红(HE)染色的病理切片制作
        3.4.3 肺纤维化模型小鼠肺部病理切片染色成像结果
    3.5 显微CT图像特征和病理分析结果对照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肺纤维化模型的显微CT图像分析
    4.1 数据预处理
        4.1.1 任意平面重建旋转三维数据
        4.1.2 图像平滑
        4.1.3 肺部分割
        4.1.4 气管树分割
    4.2 经验性显微CT图像评分
    4.3 基于气管管径统计的肺部气管扩张定量分析
    4.4 基于灰度统计肺部高密度影特征定量分析
    4.5 基于结构厚度和间隙统计的肺部网状影定量分析
    4.6 量化评分与经验性评分对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评估儿童复杂先心病(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心病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检查技术
        1.1.3 图像后处理和分析
        1.1.4 图像质量评估及诊断效能
        1.1.5 有效辐射剂量评估
        1.1.6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
        1.2.2 诊断检出率
        1.2.3 CT图像质量分析
        1.2.4 有效辐射剂量
    1.3 讨论
        1.3.1 婴幼儿先心病影像学检查
        1.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心病影像学检查中的优势
        1.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心病检查中的图像质量
        1.3.4 辐射剂量
        1.3.5 研究的局限性
    1.4 小结
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儿童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检查技术
        2.1.3 图像后处理
        2.1.4 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TTE)
        2.1.5 图像及结果的评价和判定
        2.1.6 有效辐射剂量评估
        2.1.7 诊断效能
        2.1.8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对心内结构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2.2.2 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2.2.3 对心外结构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2.2.4 对全部心脏结构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2.2.5 有效辐射剂量
    2.3 讨论
        2.3.1 先天性心脏病CT影像节段分析法
        2.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复杂先心病影像后处理方法
        2.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心内结构异常的诊断
        2.3.4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的诊断
        2.3.5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心外结构异常的诊断
        2.3.6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全部心脏结构异常的诊断
        2.3.7 辐射剂量
        2.3.8 研究的局限性
    2.4 小结
三、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定量评估儿童紫绀属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检查技术
        3.1.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图像后处理
        3.1.4 TTE
        3.1.5 统计学处理
    3.2 结果
        3.2.1 48例肺血少紫绀属先心病测量值结果比较
        3.2.2 按年龄分组3岁以下紫绀属先心病测量值比较
        3.2.3 按体重分组3岁以下紫绀属先心病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测量值比较
        3.2.4 按心率分组3岁以下紫绀属先心病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测量值比较
    3.3 讨论
        3.3.1 心动周期与心房、心室大小及大血管管径的关系
        3.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先心病术前评估的价值
        3.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先心病术前肺动脉测量值的价值
        3.3.4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室间隔缺损大小的评估
        3.3.5 研究的局限性
    3.4 小结
四、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先心病冠状动脉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检查技术
        4.1.3 图像后处理
        4.1.4 图像质量评估
        4.1.5 有效辐射剂量评估
        4.1.6 统计学处理
    4.2 结果
        4.2.1 不同年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4.2.2 冠状动脉异常
        4.2.3 冠状动脉11段可判读性及评分比较
        4.2.4 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11节段评分比较
        4.2.5 不同年龄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客观图像质量
        4.2.6 不同年龄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辐射剂量
    4.3 讨论
        4.3.1 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方法
        4.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的可判读率
        4.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评分及病变诊断
        4.3.4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不同年龄组客观图像质量
        4.3.5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不同年龄组辐射剂量
        4.3.6 研究的局限性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640层容积CT的肺动脉弹性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640层容积CT评估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弹性特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640 层容积CT wide-volume模式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T肺动脉弹性在评估急性肺栓塞患者危重程度的应用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肺动脉弹性功能影像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大鼠活体胸部扫描中减少图像呼吸心跳伪影序列方案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试剂与仪器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辐射剂量比较
    2.2 图像的客观指标比较
    2.3 主观指标评价结果比较
3 讨论

(8)基于心脏CT的左心耳腔体分割与腔内血栓自动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血栓
        1.1.2 左心耳—心源性血栓产生基地
        1.1.3 房颤及其诊疗办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左心耳的分割
        1.2.2 左心耳关键功能指标的定量分析
        1.2.3 计算机辅助房颤诊断
        1.2.4 左心耳腔内物质的检测
    1.3 临床数据基础
        1.3.1 获取数据的主要设备256层极速CT
        1.3.2 数据基础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FCN和改进的3D-CRF的左心耳单时相分割
    2.1 引言
    2.2 相关研究
    2.3 左心耳的单时相分割方法
        2.3.1 预处理
        2.3.2 利用FCN生成软概率图
        2.3.3 利用改进的3D-CRF进行硬分割标注
    2.4 实验与结果
        2.4.1 分割结果的精确性分析
        2.4.2 典型例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颈部自动建模的左心耳封堵手术规划
    3.1 引言
    3.2 45%时相的左心耳分割
    3.3 左心耳颈部建模
        3.3.1 自动检测左心耳颈部开口
        3.3.2 基于颈部开口质心的标准坐标系的建立
        3.3.3 自动生成左心耳颈部外接柱筒模型
    3.4 实验及其结果
        3.4.1 数据集
        3.4.2 基准数据
        3.4.3 结果与评估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Graph-cut的左心耳多时相分割及其应用
    4.1 引言
    4.2 左心耳的多时相分割
    4.3 左心耳体积计算
        4.3.1 左心耳的开口检测
        4.3.2 体积计算的方法
        4.3.3 基于体积-时相曲线的左心耳功能指标的测算
    4.4 实验和结果
        4.4.1 数据集
        4.4.2 基准数据(Ground Truth)
        4.4.3 多时相分割结果的精度评估
        4.4.4 多时相分割的优势
        4.4.5 生成体积-时相曲线
        4.4.6 利用“体积-时相”曲线计算左心耳关键功能指标
        4.4.7 多类别SVM分类器辅助房颤诊断
        4.4.8 左心耳腔内血栓形成风险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4.9 典型病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体素3D轨迹分析的左心耳腔内血栓检测与诊断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3 轨迹跟踪和分析的方法
        5.3.1 提取相邻时相的光流场
        5.3.2 跟踪整个心动周期中的关键体素
        5.3.3 所有体素轨迹的分层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
        5.3.4 3D运动轨迹的时频分析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1 数据集
        5.4.2 评估结果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双源CT心电门控与非门控Flash扫描主动脉成像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方法
    1.3 图像后处理
    1.4 图像质量评价
    1.5 辐射剂量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和ED
    2.2 图像质量评价 (图1、2)
3 讨论
    3.1 图像质量
    3.2 辐射剂量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10)心脏电影磁共振成像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心脏磁共振技术发展历程
        1.2.1 心脏磁共振成像门控导航技术
        1.2.1.1 心电门控技术
        1.2.1.2 呼吸门控技术
        1.2.1.3 心脏自门控成像技术
        1.2.2 快速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历程
        1.2.2.1 快速磁共振成像序列
        1.2.2.2 并行磁共振成像技术
        1.2.2.3 基于K空间稀疏采样的磁共振成像技术
        1.2.2.4 基于并行及稀疏成像理论的磁共振成像技术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2章 心脏磁共振成像研究基础
    2.1 磁共振成像原理简介
        2.1.1 磁共振信号的产生及检测接收
        2.1.2 Bloch方程及磁化矢量M在磁场中的稳态条件
        2.1.3 脉冲序列的理解和设计
        2.1.4 磁共振图像的重建
        2.1.4.1 笛卡尔采样轨迹数据重建
        2.1.4.2 非笛卡尔采样轨迹数据重建
    2.2 心脏的解剖结构
    2.3 临床常用的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
        2.3.1 心脏形态学成像
        2.3.2 心脏电影成像
        2.3.3 心肌活性成像
        2.3.4 灌注成像
        2.3.5 血流速度编码成像
第3章 基于部分可分离函数模型及压缩感知理论的心脏电影磁共振成像新方法研究
    3.1 引言
        3.1.1 Partial Separable成像算法
        3.1.2 压缩感知算法
        3.1.3 传统的SparsePS成像算法
        3.1.4 SparseSENSE成像算法
        3.1.5 提出的PS-CS成像新方法
        3.1.5.1 创新可行性分析
        3.1.5.2 采样及重建方法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心脏数值模型构建
        3.2.2 心脏模型仿真实验
        3.2.3 在体心脏成像实验
        3.2.4 成像结果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心脏模拟仿真结果
        3.3.2 在体心脏成像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基于大鼠心肌缺血模型的三维心脏自门控磁共振T_1加权成像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动物心肌缺血模型的建立
        4.2.2 三维K空间数据采样轨迹
        4.2.2.1 黄金角度径向采集原理
        4.2.2.2 黄金角度径向采集特性
        4.2.3 磁共振成像扫描协议参数
        4.2.4 自门控信号的获取
        4.2.5 心脏采样数据排列
        4.2.6 电影数据图像重建
        4.2.7 大鼠心脏切片染色
        4.2.8 成像结果分析方法
    4.3 结果
        4.3.1 自门控信号的评价
        4.3.2 心脏T_1加权成像结果
        4.3.3 MRI与病理学切片对比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基于微黄金角度混合径向采样及压缩感知理论的三维心脏电影自门控成像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三维K空间数据采样轨迹
        5.2.1.1 微黄金角度径向采集原理
        5.2.1.2 微黄金角度径向采集特性
        5.2.2 磁共振成像扫描协议参数
        5.2.3 自门控信号的获取
        5.2.4 心脏采样数据排列
        5.2.5 电影数据图像重建
        5.2.6 成像结果分析方法
    5.3 结果
        5.3.1 自门控信号的评价
        5.3.2 心脏电影成像结果
    5.4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基于均匀角采样及View Sharing技术的心脏电影实时成像——心律失常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心脏数据采集方式
        6.2.2 扫描序列协议参数
        6.2.3 通道线圈数据压缩
        6.2.4 电影数据图像重建
        6.2.5 成像结果分析方法
    6.3 结果
        6.3.1 心律正常患者电影结果
        6.3.2 心律失常患者电影结果
    6.4 小结与讨论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总结
        7.1.1 主要研究内容
        7.1.2 论文的创新性
    7.2 研究工作展望
        7.2.1 现有方法的改进
        7.2.2 新领域研究拓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缩略语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奖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四、心电门控技术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P3T对比剂注射方案在非紫绀型先心病CT成像中的临床应用[D]. 金文凤.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2]640层容积CT wide-volume模式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J]. 杨飞,王大伟,刘怀军,郭亚哲,崔书君,朱月香,赵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05)
  • [3]256层iCT对心肌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及对左心功能评价研究[D]. 孙生健. 锦州医科大学, 2020(05)
  • [4]活体小动物CT心肺高质量成像及肺纤维化分析研究[D]. 顾晓卉. 东南大学, 2019(06)
  • [5]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评估儿童复杂先心病[D]. 范丽娟.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基于640层容积CT的肺动脉弹性功能研究[D]. 杨飞.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7]大鼠活体胸部扫描中减少图像呼吸心跳伪影序列方案的探讨[J]. 尹伟,刘日,赵冰辉,王敏杰,弓静.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8(06)
  • [8]基于心脏CT的左心耳腔体分割与腔内血栓自动诊断[D]. 金成. 清华大学, 2018(04)
  • [9]双源CT心电门控与非门控Flash扫描主动脉成像的对照研究[J]. 李雪,王照谦,杨志强,贾崇富,王浩,何春丽,孙喜霞.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8(05)
  • [10]心脏电影磁共振成像方法及应用研究[D]. 张晓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心电门控技术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