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力高效养蚕新方法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廖和菊,黎文平[1](2021)在《陕西安康邹庙村蚕桑生产稳定发展的经验做法》文中提出邹庙村是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的栽桑养蚕示范村,2013—2020年该村连续6年桑园面积、养蚕量、产茧量呈现阶梯式增长,推动蚕桑生产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与做法是:以技术服务坚定蚕农发展生产的信心;推广省力化技术降低栽桑养蚕的劳动强度;对低产桑园进行全面改良提高生产效益;培养专业大户积极发挥生产示范带动作用。
张寿彬,杨小梅,覃耀明[2](2021)在《机械自动升降蚕台架在蚕业生产中的制作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现行蚕业生产中常出现蚕房面积不足,需要搭建固定蚕台及活动蚕台,但现有推广使用的蚕台存在使用不方便,操作费力,增加面积困难等缺陷。现改进一种机械化自动升降蚕台架,应用于蚕业生产中。该蚕台架原理主要是利用机械动力串联,以提升各单层蚕台,操作省力。在实现各蚕台升降时,靠软钢丝绳提升,静止时靠各自蚕台脚架固定支撑。使各层蚕台保持相应间隙,有利于蚕台通风透气。加设除沙钩和万向轮方便除沙和移动,同时具有增加蚕座面积的优点。实践证明,改进后的蚕台架占地少、养蚕面积增加、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省力,有利于在贫困地区推广使用。
刘晓波[3](2019)在《现代汉语词语称名生成过程研究》文中指出事物和概念缘何得名?概念是怎样变了名称的?语言是如何约定俗成的?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追问的脚步,称名研究是哲学研究和语言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称名是指赋予某一“所指”或“事物”以某种语言符号形式。词语称名生成过程是指为场景中的客观事物创造词语符号的过程,既包括认知过程也包括社会过程。研究词语称名生成过程实际上就是研究“一片如何凝结成一点”的过程,对于了解大脑运作机制和语言的本质、语言管理与规范、词典编撰、对外汉语教学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聚焦现代汉语词语称名生成过程,通过理论模式的构建和实证分析的双重模式探索汉语词语称名的规律。本研究工作如下: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现代汉语词语称名生成过程的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从造词研究、译名研究、新词研究、称名研究几个方面梳理了相关研究,从而明确本研究的切入点和定位。论文的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集中于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基于认知语言学、语义学和心理学理论建构了现代汉语词语称名生成认知过程模式—“两化六段论”。研究认为词语称名从无到有经历了“概念化”和“词化”两个阶段的认知加工过程。“概念化”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加工过程,“词化”是对概念化的符号表征过程。“概念化”阶段细分为三个具体阶段:属性感知、认知识解、认知联想;词化”阶段也细分为三个具体阶段:语义结构、称名结构、语素赋予。本研究借鉴述谓结构理论,提出语义结构的构建就是论元结构化过程。17种“论元”以谓词为中心,组合成不同的论元结构,完成了词语称名语义结构的构建,把概念化的结果“一片”变成了“一些点”的组合。词语称名的空间局限性要求称名结构对语义结构进一步概括与抽象,从论元结构中包含的谓词、施事、受事、与事、对象、工具、方式、时间、场所、材料中择取1-3个组成称名结构,最终实现对客观事物的“一片”到称名的“一点”的抽象与概括。最后为称名结构中的“点”来赋予语素,实现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完成整个称名过程并最终获得一个词语称名。在词语称名生成的认知加工过程中,称名者为保障言语交际顺利进行遵守一定的称名原则。本研究提出三条称名原则:明晰性、经济性、表达力。做为称名行为的主体,其称名行为亦受到认知方式、语言系统、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两化六段论”词语生成认知过程模式把已有的研究整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符合逻辑的新的理论模式,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研究分析的框架。基于宏观社会语言学理论,本研究建立了词语称名生成社会过程中的约定俗成模式—“社会协商模式”。通过对词语称名在社会上获得接纳、约定俗成的规律进行分析,提出三种社会协商模式:威权模式、精英模式、草根模式,并以古今具体的文献史料来证实。这三种社会协商模式完整地涵盖了词语称名从个体言语行为成为社会语言行为的过程,为语言规划和语言管理提供了路径参考。应用现代汉语词语称名生成认知过程模式—“两化六段论”,对现代汉语中的职业称名进行了定量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调查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职业分类大典》中的职业称名,并对每一个词语进行了词语类型、称名结构、联想类型、释义的标注,建立了一个含有423个词语的小型语料库。通过对语料库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在职业称名中出现的13种语义要素中,按照其数量多少的排序是“施事”、“动作谓词”、“受事”,这表明最重要的语义要素是谓词和域内论元,因为缺省原则,“动作谓词”排在“施事”之后。此外,在职业称名中,共出现45种称名结构,每一种称名结构的数量多少与对明晰性、经济性原则的遵守成正比:占比最大的称名结构其经济性和明晰性程度最高;占比较小的称名结构其经济性和明晰性程度要么单项很低要么双项均很低;经济性和明晰性程度中等的称名结构的占比也居于中间位置。研究还表明大部分词语都是形态语义新词,说明这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词语类型,产生途径一般是对事物本身属性的认知加工,少数源于认知联想。形态新词数量很少,且均为通过对已有词语的缩略产生,没有一例新造字。语义新词数量也很少,产生途径多源于各种认知联想,本研究中的语义新词之所以能够再次承担新义,是因为它们原来承担的语义项目较少,语义新词不是职业称名的主流词语类型。此处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字典编撰、语言规范提供学理参考。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概括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获得的研究结果,阐述了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是对将来研究的展望。本研究理论上有助于加深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在语言研究上有助于拓宽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汉语词汇学的研究范围,加强语言学不同分支的综合,在实践上可以为语言规范、词典编撰、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学理参考。本研究还可以揭示大脑的运作机制,为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贡献语言学科的力量。
杨旭[4](2019)在《南充市蓬安县蚕桑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农业合作社能够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蓬安县是南充市辖区内最早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的地区。蚕桑业是蓬安县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项目,面对“东桑西移”、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历史机遇,如何发挥蚕桑合作社的作用,改善合作社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蓬安县蚕桑产业发展,发展地方特色农业达到农村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是亟待思考的问题。论文以蓬安县蚕桑合作社的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研方法,调查蓬安县的蚕桑合作社的发展概况、主要类型以及运行管理等基本情况,了解蓬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的发展现状;运用统计分析法,结合农业合作社组织理论、运营管理理论、特色农业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基本理论,分析蓬安县蚕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蓬安县蚕桑合作社存在规模普遍偏小、对技术更新和推广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制度不完善、新技术新方法推广慢、社员学历低且观念落后,技术水平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增值少,导致合作社发展缓慢,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通过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资金投入缺乏、人才引进难题、内部管理制度制定不规范不全面、技术水平更新换代缓慢、缺乏龙头企业带领等。最后,论文针对蓬安县蚕桑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包括扩大合作社规模,建立健全有合作社特点的科学管理制度、建设高素质多元化的人才队伍、引入新技术提高科技种养水平、鼓励与龙头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以及政府角度加强引导和扶持等。通过以上研究,希望能为推进蓬安县蚕桑合作社规范化发展,以及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范涛[5](2018)在《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 年度工作总体情况2018年合肥综合试验站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指导下,在站长的带领下,在团队成员及示范县蚕桑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任务目标和有利于蚕桑生产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蚕桑产业的大形势下,以全面提升传统蚕桑产业为目的,积极开展蚕桑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推进蚕桑资源多元利用,拓展延伸产业链;协助培育壮大养蚕大户、家庭农场、蚕桑专业村组;做大做强蚕桑专业合作社、茧丝绸龙头企业;注重农业提质增效
刘爱玲,茆迎春,徐守明[6](2017)在《培强区域规模特色 稳定发展射阳蚕桑生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蚕桑业是射阳县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近几年通过实施规模化经营、设施化投入、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推广和服务方式创新等措施,射阳蚕桑生产稳定发展,生产总量位列全省第三。为进一步巩固发展射阳蚕桑生产,针对射阳蚕桑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服务、创新种养方式、推广桑园复合经营、加强龙头企业带动等建议。
刘爱玲,茆迎春,徐守明[7](2017)在《培强区域规模特色 稳定发展射阳蚕桑生产》文中认为蚕桑业是射阳县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近几年通过实施规模化经营、设施化投入、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服务方式创新等措施,使射阳蚕桑生产稳定发展,生产总量位列全省第三。为进一步巩固发展射阳蚕桑生产,针对射阳蚕桑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服务、创新种养方式、推广桑园复合经营、加强龙头企业带动等建议。
茆迎春,徐守明,范爱,缪梅玲,刘爱玲[8](2016)在《扩大强化区域规模特色 稳定发展射阳蚕桑生产》文中提出蚕桑产业是射阳县的特色产业,近年来通过实行规模化经营、设施化改造、新科技推广和优化服务等措施,使射阳县的蚕桑生产总量位列江苏省第3。为进一步巩固射阳县作为江苏省蚕桑生产基地的地位,针对射阳县蚕桑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创新种养方式、加强与企业合作、巩固蚕桑基地建设、强化技术培训力度、推广桑园复合经营等稳定发展射阳县蚕桑产业的建议。
尚小芳,王玉霞,杜利梅,王晨阳[9](2016)在《家蚕种质资源省力化保种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山西省桑蚕种质资源保护现状,指出了目前桑蚕种质资源保种面临的困境,从繁育技术的简化和机械化养蚕设施的运用上,提出了新形势下省力化的保种方式。
崔为正,张升祥,刘庆信,王彦文,王洪利,刘训理,牟志美[10](2016)在《我国家蚕人工饲料的研究概况及生产实用化进展》文中提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用人工饲料饲养家蚕获得成功。40年来,我国蚕业界在家蚕人工饲料配方的改进、饲料加工调制技术、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生理遗传学研究、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选育、人工饲料饲育家蚕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在蚕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试验和研究。本文概述我国家蚕人工饲料在上述研究领域的主要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就,介绍了近几年在人工饲料实用化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以及生产示范情况,分析了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在我国蚕业生产的应用前景以及今后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二、省力高效养蚕新方法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省力高效养蚕新方法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安康邹庙村蚕桑生产稳定发展的经验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蚕桑生产基本情况 |
2 稳定蚕桑生产的主要措施与方法 |
2.1 以技术服务坚定蚕农栽桑养蚕的信心 |
2.2 推广省力化技术降低栽桑养蚕的劳动强度 |
2.3 对低产桑园进行嫁接改良和品种更新提高生产效益 |
2.4 培养蚕桑大户积极发挥生产示范带动作用 |
3 未来蚕桑生产的发展方向 |
3.1 用规模化生产实现乡村振兴蚕农致富的目标 |
3.2 建立蚕桑生产的利益紧密联系机制 |
3.3 推进蚕桑生产的多元化融合发展 |
(2)机械自动升降蚕台架在蚕业生产中的制作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制作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安装方法 |
2 使用方法 |
2.1 喂蚕 |
2.2 除沙 |
2.3 上蔟 |
3 使用效果 |
3.1 省力化操作节省劳动力 |
3.2 大幅度增加养蚕面积 |
3.3 有效防潮隔湿 |
3.4 易于制作及推广 |
4 小结与注意事项 |
(3)现代汉语词语称名生成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问题 |
§1.3 理论基础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6 术语解析 |
§1.7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称名研究 |
§2.1.1 国外古代与现代哲学蕴含的称名学思想 |
§2.1.2 国外现代称名研究 |
§2.2 中国的称名研究 |
§2.2.1 中国古代哲学的称名学思想 |
§2.2.2 中国古代语言称名实践 |
§2.2.3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称名研究 |
第三章 现代汉语词语称名认知过程模式——两化六段式 |
§3.1 属性感知阶段 |
§3.2 认知识解阶段 |
§3.3 认知联想阶段 |
§3.4 语义结构阶段 |
§3.5 称名结构阶段 |
§3.6 语素赋予阶段 |
第四章 现代汉语词语称名原则及影响因素 |
§4.1 称名潜势 |
§4.2 称名降维 |
§4.3 称名原则 |
§4.3.1 明晰性原则 |
§4.3.2 经济性原则 |
§4.3.3 表达力原则 |
§4.4 影响因素 |
§4.4.1 认知方式的影响 |
§4.4.2 语言系统的影响 |
§4.4.3 社会文化的影响 |
第五章 现代汉语词语称名生成的社会协商模式 |
§5.1 威权模式 |
§5.2 精英模式 |
§5.3 草根模式 |
第六章 实证研究:现代汉语职业称名研究 |
§6.1 研究内容 |
§6.2 研究对象 |
§6.3 研究方法 |
§6.4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
§6.4.1 现代汉语职业称名词语中论元角色及谓词类型研究 |
§6.4.2 现代汉语职业称名词语称名结构类型研究 |
§6.4.3 现代汉语职业称名词语类型研究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内容总结 |
§7.2 研究的创新性 |
§7.3 研究不足之处 |
§7.4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现代汉语职业称名语料库 |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南充市蓬安县蚕桑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主要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思路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农业合作社组织理论 |
2.2 运营管理理论 |
2.3 特色农业理论 |
2.4 区域经济理论 |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蓬安县蚕桑合作社发展现状 |
3.1 发展概况 |
3.2 主要类型 |
3.2.1 “专业大户+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 |
3.2.2 “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 |
3.2.3 “合作社+蚕农”的合作模式 |
3.3 组织管理制度 |
3.3.1 制度建设 |
3.3.2 “三会”制度 |
3.3.3 财务管理制度 |
3.3.4 社员合同 |
3.3.5 服务和保障 |
第四章 蓬安县蚕桑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合作社普遍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有待于提升 |
4.1.2 合作社培训力度不足,新技术推广周期长 |
4.1.3 合作社成员学历低、观念落后,合作社发展缓慢 |
4.1.4 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 |
4.1.5 技术水平总体偏低,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 |
4.1.6 蚕桑附加产业产值较少,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有待提高 |
4.2 原因分析 |
4.2.1 合作社资金不足,难以扩大规模 |
4.2.2 社员文化层次低,引进人才困难 |
4.2.3 蚕桑生产方式落后,技术水平偏低 |
4.2.4 缺乏龙头企业带领,专业合作社整体发展缓慢 |
4.2.5 对政策理解不够透彻,获取的信息量相对滞后 |
第五章 蓬安县蚕桑合作社发展对策及建议 |
5.1 适当扩大合作社规模,加强宣传推广 |
5.2 增加基建投入,改善采桑养蚕基础条件 |
5.3 建立健全有合作社特点的管理制度 |
5.4 建设高素质多元化的人才队伍 |
5.5 引入新技术提高蚕农创收能力 |
5.6 鼓励与龙头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
5.7 强化服务,健全技术服务保障体系 |
5.8 政府角度加强引导和扶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年度工作总体情况 |
1.1 推动科技培训, 提升示范推广水平 |
1.2 扶持企业和养蚕大户, 推行适度规模生产 |
1.3 落实扶贫帮困任务,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
1.4 加强基础研究, 提高产业服务能力 |
2 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
2.1 体系重点任务 |
2.2 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 |
2.2.1 高效专用多元化蚕品种的研发、选育与示范 |
2.2.2 规模化养蚕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
2.2.3 高效生态多元化桑品种研发、选育与示范 |
2.2.4 蚕业适度生产规模、经营模式与产业组织研究 |
2.3 基础平台建设工作 |
2.3.1 蚕桑产业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数据库 |
2.3.2 蚕桑生产技术规程数据库 |
2.3.3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论文、专利、成果数据库 |
2.4 应急性任务 |
2.5 科技服务 |
2.6 学术交流及产业调研 |
3 重要科研进展 |
4 扶贫工作情况 |
4.1 扶贫区域现状和问题 |
4.2 扶贫主要任务及关键技术 |
4.3 扶贫具体实施情况 |
4.3.1 岳西地区 |
4.3.2 歙县地区 |
4.3.3 阜阳地区 |
(1) 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工作。 |
(2) 开展了生产技术关键性指导。 |
(3) 蚕桑规模化生产已成为产业扶贫的新途径。 |
4.3.4 泾县地区 |
(1)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 |
(2) 应急措施。 |
(3) 蚕桑经济扶贫。 |
4.3.5 霍山地区 |
(1) 狠抓基地建设, 助力脱贫攻坚。 |
(2) 狠抓综合开发, 增加蚕农收入。 |
5 机制创新情况 |
6 宣传报道情况 |
7 存在问题 |
8 2018年工作计划 |
8.1 工作重点 |
8.1.1 抗病性强健多元化蚕品种的筛选、推广 |
8.1.2 高效生态多元化桑品种的选育、推广 |
8.1.3 蚕桑资源多元化循环利用技术研发与示范 |
8.1.4 高效生态蚕桑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
8.2 培训计划 |
8.3 会议计划 |
8.4 出版计划 |
(6)培强区域规模特色 稳定发展射阳蚕桑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 射阳县蚕桑产业发展历程 |
2 射阳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
2.1 突出生产模式创新, 实现蚕桑经营规模化 |
2.2 突出品种技术创新, 实现栽桑养蚕省力化 |
2.3 突出服务模式创新, 实现技术推广信息化 |
2.4 突出蚕茧经营创新, 实现贸工农一体化 |
3 射阳县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 养蚕劳动力匮乏, 养蚕队伍年龄老化 |
3.2 技术进步不快, 劳动强度较大 |
3.3 产业化程度低, 带动能力不强 |
3.4 蚕作安全隐患, 增加了生产风险 |
3.5 产业扶持力度不够, 发展后劲不足 |
4 加快发展射阳蚕桑产业的建议 |
4.1 创新服务方式, 大力提高蚕农养蚕水平 |
4.2 创新种养方式, 大力推广省力化养蚕新技术 |
4.3 推广桑园复合经营, 提高桑园综合经济效益 |
4.4 加强蚕农与企业合作, 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
(7)培强区域规模特色 稳定发展射阳蚕桑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 射阳县蚕桑产业的发展历程 |
2 射阳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
2.1 突出生产模式创新实现蚕桑经营规模化 |
2.2 突出品种技术创新实现栽桑养蚕省力化 |
2.3 突出服务模式创新实现技术推广信息化 |
2.4 突出蚕茧经营创新实现贸工农一体化 |
3 射阳县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 养蚕劳动力匮乏, 养蚕队伍年龄老化 |
3.2 技术进步不快, 劳动强度较大 |
3.3 产业化程度低, 带动能力不强 |
3.4 蚕作安全隐患, 增加了生产风险 |
3.5 是产业扶持力度不够, 发展后劲不足 |
4 加快发展射阳蚕桑产业的建议 |
4.1 创新服务方式, 大力提高蚕农养蚕水平 |
4.2 创新种养方式, 大力推广省力化养蚕新技术 |
4.3 推广桑园复合经营, 提高桑园综合经济效益 |
4.4 加强蚕农与企业合作, 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
(8)扩大强化区域规模特色 稳定发展射阳蚕桑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 射阳县蚕桑产业的发展历程 |
2 射阳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
2.1 以规模化经营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石 |
2.2 以设施化改造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方向 |
2.3 以新科技推广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根本 |
2.4 以优化服务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支撑 |
3 射阳县蚕桑产业存在的问题 |
3.1 养蚕劳动力匮乏机械化程度不高 |
3.2 龙头企业带动不强产销衔接力度不够 |
3.3 大田作物用药频繁蚕作存在安全隐患 |
3.4 专业技术力量缺乏蚕茧没有自己的品牌 |
3.5 产业扶持力度不够科技创新能力弱化 |
4 稳定发展射阳县蚕桑产业的建议 |
4.1 创新种养方式大力推广省力化养蚕新技术 |
4.2 加强蚕农与企业合作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
4.3 巩固蚕桑基地建设提高养蚕抗风险能力 |
4.4 强化技术培训与推广大力提高蚕农养蚕水平 |
4.5 加大资金投入夯实蚕桑产业基础 |
4.6 推广桑园复合经营提高桑园综合经济效益 |
(9)家蚕种质资源省力化保种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的桑蚕保种技术 |
2 省力化保种技术 |
2.1 养蚕技术省力化 |
2.1.1 多蛾圈卵单蛾育 |
2.1.2 减少给桑回数 |
2.1.3 简化眠起处理[3] |
2.1.4 定量养蚕,减少用工 |
2.2 改进养蚕设施,采用省力化塑料蚕盒喂蚕 |
2.3 采用切桑机切叶,省力、省工、提效 |
2.4 采用自动化温湿度控制仪改善养蚕环境 |
3 注意事项 |
(10)我国家蚕人工饲料的研究概况及生产实用化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家蚕人工饲料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 1 日本振兴蚕丝业的举措与人工饲料养蚕 |
1. 2 我国蚕丝业面临的挑战与推广人工饲料养蚕的必要性 |
2 我国家蚕人工饲料研究的概况 |
2. 1 人工饲料配方的改进 |
2.1.1成型剂的筛选 |
2.1.2防腐剂及抗菌素的筛选 |
2.1.3饲料蛋白源及家蚕对人工饲料吸收利用的研究 |
2.1.4桑叶粉适宜添加量及饲养效果的研究 |
2.1.5人工饲料中维生素、无机盐及促进摄食生长物质的研究 |
2.1.6人工饲料酸碱度及含水率的研究 |
2.1.7低成本人工饲料配方的研究 |
2. 2 人工饲料加工调制技术研究 |
2. 3 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研究 |
2. 4 人工饲料育在原蚕饲养及蚕种生产上的应用 |
2. 5 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研究及适应性品种选育 |
2.5.1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 |
2.5.2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个体差异及影响发育整齐度的因素 |
2.5.3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模式与适应性家蚕品种选育 |
2.5.4家蚕食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2. 6 人工饲料育家蚕的生态及生理和病理特性研究 |
2. 7 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在蚕业科研等方面的应用 |
3 近几年我国家蚕人工饲料生产实用化取得的主要进展 |
3.1低成本人工饲料配方和加工工艺基本成熟 |
3. 2 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选育取得较大突破 |
3. 3 1 ~ 2 龄人工饲料育配套技术达到了实用水化平 |
3. 4 人工饲料育生产试验示范取得初步成效 |
4我国家蚕人工饲料研究和实用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
4. 1 研究水平不高,技术力量薄弱 |
4. 2 需进一步提高蚕体发育整齐度和饲育成绩 |
4. 3 选育适应不同蚕区的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 |
4. 4 研发新型低成本人工饲料和实现商品化生产 |
4. 5 进一步改进人工饲料共育技术和经营形式 |
四、省力高效养蚕新方法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安康邹庙村蚕桑生产稳定发展的经验做法[J]. 廖和菊,黎文平. 蚕学通讯, 2021(04)
- [2]机械自动升降蚕台架在蚕业生产中的制作与应用[J]. 张寿彬,杨小梅,覃耀明. 广西蚕业, 2021(02)
- [3]现代汉语词语称名生成过程研究[D]. 刘晓波. 吉林大学, 2019(02)
- [4]南充市蓬安县蚕桑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D]. 杨旭. 四川农业大学, 2019(12)
- [5]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进展[J]. 范涛. 蚕学通讯, 2018(04)
- [6]培强区域规模特色 稳定发展射阳蚕桑生产[J]. 刘爱玲,茆迎春,徐守明. 蚕桑茶叶通讯, 2017(06)
- [7]培强区域规模特色 稳定发展射阳蚕桑生产[J]. 刘爱玲,茆迎春,徐守明. 江苏蚕业, 2017(02)
- [8]扩大强化区域规模特色 稳定发展射阳蚕桑生产[J]. 茆迎春,徐守明,范爱,缪梅玲,刘爱玲. 中国蚕业, 2016(03)
- [9]家蚕种质资源省力化保种技术探讨[J]. 尚小芳,王玉霞,杜利梅,王晨阳. 北方蚕业, 2016(01)
- [10]我国家蚕人工饲料的研究概况及生产实用化进展[J]. 崔为正,张升祥,刘庆信,王彦文,王洪利,刘训理,牟志美. 蚕业科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