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隆乳患者围术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干预(论文文献综述)
杨洋[1](2021)在《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对鼻咽喉手术患者心身症状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拟研发基于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cCBT)的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并评估该系统在缓解鼻咽喉手术患者围术期间手术相关不良情绪、失眠、疼痛等心身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1.现况调查。通过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对耳鼻喉科住院患者的情绪和人格倾向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良情绪的相关因素。2.采用德尔菲法制定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方案。选取20位临床护理专家和10位心理学专家分别进行3轮专家咨询形成最终方案。在软件研发人员的帮助下,提供素材和需求,研发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3.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在喉肿瘤切除术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患者中的干预研究。采用便利抽样对耳鼻喉科住院患者中进行喉肿瘤切除术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患者分别随机分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辅助的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进行干预,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健康宣教。喉癌手术患者(干预组n=40,对照组n=40)在基线(T1)、术前1小时(T2)、术后2天(T3)、4天(T4)、6天(T5)分别采集指标(如状态焦虑、抑郁、失眠、生存质量等)。FESS患者(干预组n=60,对照组n=60)在基线(T1)、术前1小时(T2)、术后2天(T3)、4天(T4)分别采集主观指标(如状态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等),客观指标(血压、心率、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近红外光谱等),出院前完成一项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比较两组在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的差异。4.对FESS患者采集了干预前、干预完成后患者前额叶及颞叶皮层的近红外光谱(fNIRS),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激活及激活程度上的差异。结果:1.对耳鼻喉科入院患者的现况调查发现:在2019年8月~2020年11月之间入院患者参与调查的2294人中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206入,占总调查人数的8.89%,其中轻度不良情绪93人4.05%),中度不良情绪27人(1.18%),重度不良情绪86人(3.75%),有自杀风险的患者55人(2.40%)。存在高风险人格倾向的患者252人(10.99%)。鼻咽喉手术患者中出现不良情绪的人数占比较大。相关分析发现:不良情绪与年龄、性别、是否手术显着相关,比起其他患者,中青年的女性患者在手术期间面临更高的焦虑情绪。2.cCBT在喉肿瘤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及时间效应显着(均P<0.01),且干预组的状态焦虑(SAI)得分在T2-T5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健康抑郁问卷(PHQ-9)和雅典失眠量表(AIS)得分在T3~T5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专用头颈量表(FACT-H&N)得分在T2~T5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3.cCBT在FESS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SAI得分、AIS得分、VAS得分中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及时间效应显着(均P<0.01),干预组的SAI得分在T2~T4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AIS得分在T3、T4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在T3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1)。PHQ-9得分时间*组别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6)。状态焦虑阳性率比较,干预组在T3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1),失眠阳性率比较,干预组在T3和T4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3和P=0.048)。状态焦虑和失眠缓解率(T1-T2/T3增分率<40%)比较,干预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和P=0.0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指标中,干预组均在T2时间点显着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血流动力学较对照组稳定。在术前1小时,对照组的皮质醇含量显着高于基线水平(P<0.01)和干预组(P=0.02)。干预完成后,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除疾病护理项目外(P=0.12),其他均显着高于对照组。4.功能性鼻内镜患者近红外光谱(fNIRS)分析显示:(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和血红蛋白(Oxy-Hb)52个通道(CH)激活程度的比较发现,两组干预后的通道数量和效应量均低于干预前,干预组激活通道数量和效应量均大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2)治疗后激活程度(Δoxy-Hb)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是CH14、CH18、CH25、CH46、CH47、CH48、CH49。(3)基线水平各通道与症状量表的相关分析显示:与特质焦虑(TAI)相关的通道有CH14、CH25;与状态焦虑(SAI)相关的通道有 CH18、CH26、CH38、CH39、CH46、CH47、CH48、CH49;与失眠(AIS)相关的通道有 CH25、CH26、CH27、CH36、CH37。CCBT干预组中,与SAI减分差(T2-T4)相关的通道有CH46、CH47、CH48、CH49,与AIS减分差(T3-T4)相关的通道有CH25、CH48。(4)线性回归分析发现:cCBT干预后T2至T4的SAI减分差可以解释治疗前后CH49(眶额皮质)相对激活变化37%的差异;治疗后T3至T4的AIS减分差可以解释治疗前后CH25(背外侧皮质)相对激活变化40%的差异。结论:1.耳鼻喉科住院患者中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存在不良情绪和自杀风险,以及高风险人格障碍倾向,其中青壮年中手术的女性患者应给予重点关注,老年人的人格障碍倾向比例较高,应注意沟通方式,避免医患冲突。2.喉肿瘤切除术的患者在术后容易受到焦虑、抑郁、失眠等困扰,生活质量较差,cCBT可以在术后缓解手术患者焦虑、抑郁、失眠、改善生活质量。3.FESS患者术前焦虑和术后失眠问题显着,cCBT不仅能改善患者在术前等待间的焦虑情绪以及缓解术后失眠、疼痛,也可以降低术前等待区血清皮质醇的含量以及稳定术前血流动力学水平,提高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4.cCBT可以影响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眶额皮质和背外侧皮质的局部脑血流,焦虑和失眠的改善与眶额皮质和背外侧皮质的激活程度有显着相关。但是临床症状的改善是由局部皮质激活引起还是由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导致局部皮质脑血流的增加,需要进一步研究。
邸越[2](2021)在《基于循证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案的构建与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循证构建子宫内膜癌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案,为临床护理人员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干预提供最佳证据;探讨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以改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方法:第一部分:循证护理方案构建。检索子宫内膜癌围术期护理相关的原始研究、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及系统评价进行文献分析,获得最佳证据,遵循证据分级和推荐强度总结并提取证据,通过德尔菲法专家两轮函询对证据进行可行性评定和调整,最终形成子宫内膜癌围手术期护理方案。第二部分:循证护理方案临床应用。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于202 0年6月~202 1年2月在哈尔滨市某三甲医院妇科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6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循证护理),每组各30例。在干预前后应用SDS、SAS及QLQ-C30量表分别对患者的抑郁、焦虑和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评估,以及通过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1.构建子宫内膜癌围手术期的循证护理方案,共计纳入1篇指南和40篇文献资料。采用德尔菲法专家函询,两轮专家参与积极性很高,问卷回收率为95%,整体专家威望系数为0.85±0.08,最后整合证据推荐结果为:4项一级指标(护理阶段),19项二级指标(护理条目),42项三级指标(护理措施)。2.SAS、SDS评分: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患者SAS、SD S评分组内比较,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3.QLQ-C30评分:干预前两组患者QLQ-C30功能维度和症状维度评分,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QLQ-C30功能维度评分和症状维度评分较干预前显着提高,且症状维度评分要低于干预前,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观察组的QLQ-C30功能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QLQ-C30症状维度评分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4.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观察组患者术后肠梗阻、尿潴留、肺感染、切口感染和下肢水肿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方案基于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可以为子宫内膜癌围手术期护理提供依据;2.基于循证的护理方案可以有效改善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3.基于循证的护理方案能够提高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赵廷潇[3](2021)在《加速康复外科在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e-Assisted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T-End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我院采用PT-Endo-LIF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ERAS组45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等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和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程度及功能状态。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和Likert量表分别评估患者手术疗效及满意度。采用改良Bridwell分级标准,评估患者影像学融合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出院且均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术前诊断及手术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术后3天、1个月的VAS、JOA、ODI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中均无手术节段定位错误、血管神经损伤、硬膜囊撕裂,神经根撕裂,术后无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ERAS组患者术后3天、1个月和末次随访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按改良Mac Nab标准,ERAS组优良率较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Bridwell分级,所有患者均已融合(100%),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融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T-Endo-LIF手术治疗LDD的围术期,采用ERAS干预模式可缩短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疼痛及腰椎功能。
夏丽莉[4](2021)在《围术期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护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的构建及临床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文献回顾法重点梳理移动医疗APP(Application)构建方法,结合围术期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评估结果,构建支持性照护移动医疗APP初稿。通过专家咨询及软件开发团队的支持,形成围术期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护移动医疗APP,并探究支持性照护APP对围术期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获得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Wiley Onli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获取智能手机领域APP构建的原始研究,对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及分析。基于课题组前期支持性照护需求评估结果及文献回顾,在支持性照护理论及多阶段优化策略下,构建围术期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护移动医疗APP初稿。结合专家咨询,对移动医疗APP功能、模块及内容进行修改。在软件开发团队支持下,构建支持性照护移动医疗APP初始版本。采用类试验研究设计,纳入宫颈癌患者共82例,其中对照组39例,干预组4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支持性照护移动医疗APP干预。采用妇科癌症特异性支持照护需求等量表进行测量。测量时间点为入院当天(T0)、出院当天(T1)、出院后1个月(T2)。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比较两组患者指标的变化及差异。结果1.文献回顾最终纳入13篇文献进行分析。其中6个研究为质性研究,3个前后对照研究,1个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和3个混合性研究,3个混合性研究均包括前后对照研究和质性研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和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形成围术期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护移动医疗APP初稿。2.专家咨询结果:共纳入10名专家参加,专家权威系数为0.840。专家对APP专业支持模块的内容、APP功能及模块提出了意见,通过课题组讨论对专家咨询意见进行纳入与反馈,再在软件开发团队的支持下,构建了围术期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护移动医疗APP Android版本。患者端包括五个模块,快速评估、专业支持、互动平台、我的信息及提醒区域。后台管理端主要功能包括内容推送、数据管理、预警值管理、用户权限及交流互动。3.临床初步应用结果:共纳入宫颈癌患者共8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39例,干预组患者43例,患者保留率73.17%。3.1两组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量表得分(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得分,时间效应:需求总分、各维度得分(除情感需求维度外)及特异性需求维度在不同测量时点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交互效应:两组信息需求维度,干预和时间因素存在交互作用(P均<0.01),分组效应:两组需求总分、信息需求维度得分、技术需求维度得分及特异性需求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比较干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需求得分的变化。需求总分、技术需求维度得分及照护需求维度得分在T1,T2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干预后两组需求得分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结果指出,在T2时,需求得分(除情感需求维度及照护需求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两组患者心理困扰、生活质量量表得分(1)两组患者心理困扰得分受到分组效应的影响(P<0.05),干预组患者在不同测量时点的心理困扰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患者心理困扰不同测量时点得分的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在T1时心理困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T1,T2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定性反馈结果:纳入5例患者,结果提示支持性照护移动医疗APP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患者的支持性照护需求,同时患者也对界面操作、干预内容及互动支持模块提出修改及完善建议。结论基于课题组前期的需求评估及文献回顾结果,通过专家咨询和软件开发团队的支持,形成支持性照护移动医疗APP,并进行临床初步应用。构建方法及流程系统科学,支持性照护移动医疗APP具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同时干预结果显示移动医疗APP干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够满足围术期宫颈癌患者的部分支持性照护需求,改善患者心理困扰。定性反馈结果也对移动医疗APP干预提出了相应改进建议,促进了APP的可持续应用。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5](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指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魏晨慧[6](2020)在《基于治未病理念的穴位刺激调控法在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障碍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调查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比较骨科不同疾病患者围术期的睡眠质量及其动态变化,并分析围术期睡眠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异同,为今后选择科学的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改善骨科患者睡眠质量,促进患者加速康复提供依据。2.在治未病理念下,将穴位刺激调控法运用于骨科围术期的患者,并与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比较,以评价该方法防治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障碍的效果。以期探求一种安全、有效并能改善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的方式,促进患者加速康复。方法:第一部分:选择2019年3月6月行择期手术的345例成人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分别评估患者围术期的整体和特定时间段睡眠质量,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福特应激失眠反应量表中文版(FIRST-C)、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疼痛评估尺收集患者其他资料,比较骨科所有患者入院前和围术期的睡眠质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围术期睡眠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另外,将骨科患者按照疾病进行分类后比较不同类骨科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异同。第二部分: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月在山西省某三甲医院行择期手术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完成试验的腰椎疾病和关节疾病患者71例,干预组35例,对照组36例。干预组患者在接受科室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自入院日起至出院日实施穴位刺激调控法,对照组患者仅接受科室常规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和出院时评估PSQI评分、SAS评分;在入院后第2日、手术日、术后第1日、术后第2日的早上患者醒后留取唾液标本测定醒后唾液皮质醇(SC)浓度;在入院后第2日、手术日、术后第1日、术后第2日的下午15时17时评估患者前一晚的AIS评分和疼痛评分;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与本研究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第一部分:以PSQI评分为基础,骨科患者在围术期的睡眠质量评分高于入院前(P<0.05),有59.42%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单因素分析结果有13个因素存在显着差异(P<0.05),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后,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使用助眠药物(OR=12.829),焦虑(OR=9.107),同室患者及家属影响(OR=4.043),身体不适(OR=3.423);其它影响因素(P<0.05)包括:女性,婚姻状况,疾病种类。将患者按照疾病分类后,以PSQI评分为基础,腰椎疾病、关节疾病、四肢骨折、颈椎疾病患者中分别有71.43%、60.98%、57.14%、46.15%的患者在围术期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结合PSQI评分和AIS评分得出,围术期腰椎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最差,颈椎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相对较好,四组患者睡眠质量在围术期存在动态变化;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后显示,重度疼痛是腰椎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焦虑是四肢骨折、关节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二部分:1.PSQI评分1.1 PSQI的七个维度评分和总分经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催眠药物评分外,其他维度和总分不同时间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的延长,患者的评分在围术期存在升高趋势。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维度的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对睡眠质量维度进行组别的主效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22,P=0.043),说明干预组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对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分别进行组别的主效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38,P=0.212;F=0.014,P=0.905;F=1.300,P=0.265),说明干预组与对照组评分无差异。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维度和PSQI总分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干预组的增幅小,对照组的增幅大。对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维度和PSQI总分的组别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入院前,两组患者评分无统计学差异(F=1.000,P=0.327;F=1.000,P=0.327;F=2.080,P=0.161;F=0.667,P=0.421);围术期,两组患者评分有统计学差异(F=5.200,P=0.031;F=4.522,P=0.043;F=5.200,P=0.031;F=12.960,P=0.001),说明干预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1.2.以PSQI评分为基础,干预后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级别比较经两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有1名<7分组患者进入715分组,1名715分组患者进入>15分组;对照组有6名<7分组患者进入715分组,4名715分组患者进入>15分组。说明干预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在围术期变化相对稳定,并且整体水平优于对照组。2.AIS评分经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A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18,P=0.001),随时间的延长,患者的AIS评分先升高后下降。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4.084,P=0.022),表明两组患者AIS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对照组的变化幅度较大,干预组的变化幅度较小。对各时间点两组间AIS评分进行比较显示,入院当日晚和预术日晚,两组患者A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F=3.240,P=0.083;F=3.198,P=0.085);术日晚和术后1日晚,两组患者AI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F=9.897,P=0.004;F=4.399,P=0.045),干预组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此时干预组患者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3.唾液皮质醇(SC)浓度经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SC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46,P=0.025),随时间的延长,患者的SC浓度先升高后下降。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3.694,P=0.028),表明两组患者SC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对照组的变化幅度较大,干预组的变化幅度较小。对各时间点两组间SC浓度进行比较显示,入院第2日早、术日早、术后1日早,两组患者SC浓度无统计学差异(F=2.823,P=0.104;F=1.981,P=0.171;F=3.720,P=0.064);术后2日早,两组患者SC浓度有统计学差异(F=5.974,P=0.021),干预组SC浓度低于对照组。4.焦虑评分经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焦虑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431,P<0.001),随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焦虑评分升高。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5.991,P=0.021),表明两组患者焦虑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对照组的增幅较大,干预组的增幅较小。对各时间点两组间焦虑评分进行比较显示,入院日,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无统计学差异(F=2.842,P=0.103);出院日,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有统计学差异(F=4.411,P=0.045),干预组评分低于对照组。5.疼痛评分经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71,P=0.011),随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疼痛评分先升高后下降。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F=1.322,P=0.285),表明两组患者焦虑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对组别进行主效应分析,两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7,P=0.571)。6.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者在研究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第一部分:骨科患者在围术期的睡眠质量明显低于入院前,并且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将骨科患者按照疾病分为四类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同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不同且随时间延长存在动态变化。不同类别疾病患者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同。骨科医护人员应结合各类疾病睡眠质量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有针对性进行干预,从而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第二部分:基于治未病理念的穴位刺激调控法能够有效防治腰椎、关节疾病患者在围术期出现的主观睡眠障碍。该方法安全、可行、易操作,适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梁宇俐[7](2020)在《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制定与临床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制定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2)将研制的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应用于临床实践,评估其应用效果,验证健康教育内容的有效性及普及性。方法:(1)通过广泛检索相关文献、质性访谈(半结构访谈法)、Delphi专家咨询法确定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2)将最终确定的健康教育内容应用于临床实践检验其效果。对照组46例拟实施椎管内麻醉的患者接受传统术前访视(主刀医生及病房护士的术前告知、麻醉医生与手术室护士的术前访视),试验组46例拟实施椎管内麻醉的患者在接受术前访视的基础上增加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通过健康教育前、后及术后焦虑得分,一次性成功摆放麻醉体位所需时间、患者满意度进行效果评价。结果:(1)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访谈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的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一级指标2项,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50项。(2)组间效应(试验组与对照组),焦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效应(时间效应),三个不同时间点焦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别与时间点存在交互作用(P<0.001),表明健康教育内容与时间效应共同影响SAS得分,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试验组患者体位摆放时间29.50(25.00,36.50)秒短于对照组59.00(48.00,71.00)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试验组患者满意度得分(47.09±2.21)高于对照组(41.14±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经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结果表明,最终确定的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为未来麻醉科护士全面开展麻醉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参考工具。(2)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患者的信息需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李陈娇[8](2020)在《5S健康教育清单管理模式在慢性鼻窦炎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将5S管理法应用于慢性鼻窦炎围术期健康教育中,通过构建5S健康教育清单管理模式,旨在规范该类患者围术期健康教育内容、完善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并在临床实践中验证该健康教育模式对慢性鼻窦炎围术期患者的应用效果,为日后临床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在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住院的12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干预组采用5S健康教育清单管理模式。采用健康教育知识水平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改良舒适度量表、生活质量量表、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表(于干预前及干预后不同时间)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识水平、焦虑程度、舒适度、生活质量及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⑵入院时两组患者在健康教育知识水平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干预组在健康教育知识水平上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⑶在入院当日、术前24h、术后72h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入院当日,两组患者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4h,各组患者SAS评分均明显高于同组入院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72h,两组患者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组入院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⑷在术后24h、48h、72h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舒适度。在时间效应上,生理维度、心理精神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境维度、社会文化维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别效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与组别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⑸在术前24h,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各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同组入院得分,但干预组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术后72h,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术后24h,且干预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⑹出院当日,干预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采取5S健康教育清单管理模式能够规范慢性鼻窦炎围术期患者健康教育内容、完善健康教育管理体系;从而降低该类患者围术期焦虑水平、提高其舒适度及围手术期生活质量,促进疾病早日康复,同时也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识水平和对护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蔡雅静[9](2020)在《冠心病择期介入手术患者围术期焦虑水平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 了解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择期介入手术患者行PCI围手术期的焦虑、术后生活质量和因心血管原因再入院率现状,分析围手术期焦虑对术后生活质量和因心血管原因再入院率的影响,为CHD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情绪障碍的干预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取方便取样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05月在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220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1)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是否在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等;(2)临床资料: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超敏 C 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cholesterol,LDL-C),以及CHD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3)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收集患者焦虑水平,分别于入院登记时(T1)、术前3天(T2)、术前1天(T3)和术后1天(T4)四个时间点收集。(4)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包括5个维度,即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和疾病认识程度,它用于评估患者的特定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分别于随访3个月、6个月时收集。(5)再入院情况:随访患者术后6个月内因心血管疾病原因的再住院情况。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患者围手术期焦虑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围手术期焦虑对再入院率的影响。双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220例患者,随访过程中脱落8例,最后212例患者资料进入统计分析。(1)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情况:预约时焦虑评分37.99±5.04,轻度焦虑6例;术前3d焦虑评分44.79±5.38,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分别是32例、2例和1例;术前1d焦虑评分45.68±6.66,轻度和中度焦虑分别是29例和12例;术后1d焦虑评分40.69±7.69,轻度和中度焦虑分别是21例和5例。(2)术后3个月和6个月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分别为68.09±7.77和70.35±7.25;各维度评分:躯体活动受限程度65.09±13.38和69.73±11.14;心绞痛稳定状态80.42±27.65 和 81.13±18.95;心绞痛发作情况 73.07±12.75 和 70.09±12.88;治疗满意程度 57.14±15.10 和 60.61±13.72;疾病认识程度 64.70±9.87 和 70.17±8.02。(3)随访的半年内,54例再住院,再住院率25.5%;其中再发心绞痛14例(6.6%),心功能不全6例(2.83%),高血压26例(12.26%),心律失常8例(3.77%)。(4)分析预约时、术前3d、术前1d、术后1d焦虑水平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各时间点的焦虑与生活质量总分无统计学意义的关系;分析各时间点的焦虑与生活质量各维度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预约时患者有无焦虑与术后3个月心绞痛稳定状态维度得分高低有关(t=8.890,P=0.003),术前3d患者有无焦虑与术后6个月时的心绞痛发作情况维度得分高低有关(t=1.174,P=0.043);但在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该两个时间点的焦虑并未成为影响术后生活质量的风险因素。(5)分析围手术期各时间点的焦虑水平与术后6个月内因心血管原因再入院率的关系,结果显示:术后 3d(χ2=4.459,P=0.001)、术前 1d(χ2=3.354,P=0.001)、术后1d(χ2=-2.237,P=0.026)的焦虑与随访期间的再入院率高低有关。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术前 3d(B=1.445,P=0.010,95%CI:1.409-12.773)和术后 1d(B=1.587,P=0.042,95%CI:0.044-0.941)的焦虑是影响半年内因心血管原因再入院的风险因素。结论 1.冠心病患者在择期介入手术围手术期间焦虑水平有波动,术前1d达到高峰;2.预约时有焦虑的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心绞痛稳定状态较差,术前3d有焦虑的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心绞痛发作情况较无焦虑者严重;3.冠心病患者术后6个月内的因心血管原因再住院率为25.5%,其中高血压12.26%、心绞痛仅6.6%。术前3d有焦虑和术后1d无焦虑与冠心病患者术后6个月内的心血管原因再住院率密切相关,是独立的危险因素。建议今后在这两个时间点重点进行心理干预。
奚凯雯[10](2020)在《老年乳腺癌围手术期护理实践方案的初步构建》文中认为目的: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及集束化护理理念为指导,初步构建老年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实践方案。方法:在全面检索相关指南基础上,通过对32例老年乳腺癌患者、照护者、医护人员等利益相关人群的质性访谈明晰老年乳腺癌患者围术期护理现状,形成老年乳腺癌围术期护理关键问题;继而,对聚焦关键问题相关证据进行查找、内容分析和证据整合,结合多伦多乳腺癌信息需求问卷的量性调查结果调整健康教育内容,构建形成方案初稿;最后,使用Delphi专家咨询法评价目标人群对方案适用性,并据此调整方案和确定最终实践方案维度及条目。结果:(1)指南检索未发现国内外针对老年乳腺癌患者的护理指南,纳入以老年围术期、乳腺癌围术期患者为目标人群的13篇质量等级为B级以上指南,提取归纳相关护理措施。(2)质性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护理实践缺乏老年人群特异性,而老年乳腺癌患者在围术期多表现出害怕影响家庭的心理负担、对诊疗过程的信息匮乏、康复效果不理想、护理配合能力不足等显着特征,据此确定老年乳腺癌围手术期护理聚焦问题为“心理评估及干预”、“健康教育策略”、“患肢功能锻炼计划”与“照护者照护能力评估”。(3)根据聚焦问题检索获取22篇原始文献推荐意见,补充第一部分指南推荐条目,形成方案涉及术前评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出院评估及宣教等内容。(4)量性调查显示,144例老年组信息需求总分为201.74±28.83分,与118例非老年组总得分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信息需求体现在不同维度上,老年患者对伤口护理及治疗副作用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非老年组(p<0.05),而寻求社会帮助或支持、检查意义及结果解释、疾病发生发展等涉及医学名词方面需求明显降低,且随着年龄增长,对于照护及治疗选择相关信息需求呈现增强趋势,由此关注特点调整方案中健康教育策略。(5)经两轮专家咨询,形成包含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7个三级指标的《老年乳腺癌围手术期护理实践方案》。结论:本研究结合老年患者特点及护理现状,综合现有证据,以科学、透明、严谨的准则初步构建《老年乳腺癌围手术期护理实践方案》,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实施老年乳腺癌人群围术期护理提供指导意见。
二、隆乳患者围术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干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隆乳患者围术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对鼻咽喉手术患者心身症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耳鼻喉科住院患者心理状况横断面调查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 |
1.3 研究过程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人口学特征分析 |
2.2 信效度检验 |
2.3 不良情绪及人格倾向现况分析 |
2.4 人口统计学差异比较 |
2.5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
2.6 多重线性回归 |
3 讨论 |
3.1 耳鼻喉科住院患者情绪体验和人格倾向评估情况 |
3.2 不同人口学资料与不良情绪和人格倾向的相关因素分析 |
3.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二部分 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方案的制定 |
1 理论背景 |
1.1 认知神经科学基础 |
1.2 心理学理论-认知治疗理论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过程 |
4.1 围绕研究主题建立干预的概念框架及初步方案 |
4.2 最终方案确定过程 |
5 结果 |
5.1 围术期心身调节系统干预方案的内容简介 |
5.2 基于cCBT的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 |
第三部分 cCBT对喉肿瘤切除术患者心身干预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 |
1.3 研究方法 |
1.4 干预措施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比较 |
2.2 围术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
2.3 干预对患者焦虑、抑郁、失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
2.4 两组不同时间点SAI、PHQ-9、AIS和FACT-H&N得分的趋势比较图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cCBT对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患者心身干预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工具 |
1.4 干预措施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人口学特征 |
2.2 干预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症状的影响 |
2.3 干预对两组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
2.4 两组患者测评指标随时间变化趋势图比较 |
2.5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状态焦虑和失眠阳性率比较 |
2.6 两组患者缓解焦虑、失眠的有效率比较 |
2.7 两组之间Cor和ACTH含量比较 |
2.8 术前皮质醇与状态焦虑变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
2.9 两组干预后满意度调查比较 |
3 讨论 |
第五部分 cCBT对FESS患者大脑皮质的影响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fNIRS检查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人口学特征比较 |
2.2 干预前后52个通道中是否激活比较 |
2.3 两组激活程度的比较 |
2.4 临床变量与通道激活的相关性 |
2.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点 |
3 研究局限性 |
4 研究成果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在躯体疾病患者心身干预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基于循证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案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 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子宫内膜癌概述 |
2.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围术期护理现状 |
2.1 子宫内膜癌患者围术期护理的必要性 |
2.2 子宫内膜癌患者围术期常见的护理方法 |
3.循证护理在妇科围术期患者中的护理研究现状 |
4.小结 |
第一部分 子宫内膜癌患者围手术期循证护理方案的构建 |
1 研究方法 |
1.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1.2 文献检索 |
1.3 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1.4 检索路径 |
1.5 文献质量评价和证据等级划分 |
2 结果 |
2.1 纳入的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2.2 证据综合和护理方案的制定 |
3 德尔菲专家咨询 |
3.1 函询专家的选择 |
3.2 专家函询问卷制定 |
3.3 专家函询的实施 |
3.4 专家函询结果及统计分析 |
4 循证护理方案的内容 |
第二部分 子宫内膜癌患者围手术期循证护理方案的应用 |
1.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1.5 样本量的确定 |
2.分组方法 |
3.研究工具 |
3.1 焦虑自评量表(SAS)(附录6) |
3.2 抑郁自评量表(SDS)(附录7) |
3.3 癌症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附录8) |
4.研究方法 |
4.1.预试验 |
4.2 正式试验 |
5.质量控制 |
6.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7.伦理和公平原则 |
结果 |
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2.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比较 |
3.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SDS评分比较 |
4.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QLQ-C30评分比较 |
4.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QLQ-C30功能维度评分比较 |
4.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QLQ-C30症状维度评分比较 |
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 |
讨论 |
1.循证护理有利于改善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的负向情绪 |
2.循证护理有利于提高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的生活质量 |
3.循证护理有利于降低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
4.本研究创新之处 |
5.局限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3)加速康复外科在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3 围术期干预措施 |
4 出院标准 |
5 手术过程 |
6 统计学分析 |
(二)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
3 VAS评分、JOA评分和ODI评分比较 |
4 满意度及Mac Nab标准临床疗效优良率比较 |
5 围术期并发症及影像学融合率比较 |
(三)讨论 |
(四)结论 |
(五)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B 个人简历及已发表论文或专利申报等其他成果 |
附录C 综述 脊柱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围术期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护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的构建及临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临床负性结局 |
1.2 围术期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护研究现状 |
1.3 移动医疗APP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 |
2 理论依据 |
2.1 支持性照护理论框架(Supportive Care Framework) |
2.2 多阶段优化策略(Multiphase Optimization Strategy,MOST)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4 研究目的 |
5 研究意义 |
6 相关定义 |
第二章 支持性照护移动医疗APP构建与内容修订 |
1 支持性照护移动医疗APP初步构建 |
1.1 围术期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评估 |
1.2 癌症患者移动医疗APP构建现状 |
1.3 支持性照护APP草案形成 |
2 支持性照护移动医疗APP内容修订 |
2.1 专家咨询 |
2.2 支持性照护移动医疗APP开发 |
第三章 支持性照护移动医疗 APP 临床初步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2.2 干预的可行性分析结果 |
2.3 干预方案的应用效果 |
2.4 定性反馈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1 围术期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护移动医疗APP的构建 |
2 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护移动医疗 APP 的应用效果 |
3 围术期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护移动医疗APP的优化措施 |
4 局限性及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癌症领域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构建方法的系统评价 |
参考文献 |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6)基于治未病理念的穴位刺激调控法在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障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骨科不同类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工具 |
1.3 调查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骨科患者入院前与围术期睡眠质量PSQI评分比较 |
2.3 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
2.4 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相关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
2.5 骨科不同类疾病患者入院前与围术期睡眠质量PSQI评分比较 |
2.6 骨科不同类疾病患者围术期内特定时间段睡眠质量AIS评分比较 |
2.7 骨科不同类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相关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
2.8 骨科各类疾病患者围术期内特定时间段疼痛评分动态变化趋势 |
2.9 骨科不同类疾病患者入院前与围术期焦虑(SAS)评分比较 |
3 讨论 |
3.1 骨科患者围术期的睡眠质量 |
3.2 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3.3 骨科不同类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及其变化趋势 |
3.4 重度疼痛是腰椎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
3.5 焦虑是关节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
3.6 焦虑同样是四肢骨折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的的主要影响因素 |
4 结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4.4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第二部分 穴位刺激调控法在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障碍中的疗效观察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试验仪器和试剂 |
1.5 试验方案 |
1.6 数据收集质量控制 |
1.7 统计学方法 |
1.8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2.1 基线资料 |
2.2 PSQI评分 |
2.3 AIS评分 |
2.4 唾液皮质醇(SC)浓度 |
2.5 焦虑评分 |
2.6 疼痛评分 |
2.7 不良反应发生率 |
3 讨论 |
3.1 穴位刺激调控法对主观睡眠质量评价指标PSQI评分的影响 |
3.2 穴位刺激调控法对主观睡眠质量评价指标AIS评分的影响 |
3.3 穴位刺激调控法对客观睡眠质量评价指标SC浓度的影响 |
3.4 穴位刺激调控法对SAS焦虑评分的影响 |
3.5 穴位刺激调控法对疼痛评分的影响 |
3.6 不良反应发生率 |
4 结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4.4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制定与临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概述 |
1.4 技术路线图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部分 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制定 |
1 对象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访谈结果 |
2.2 专家函询结果 |
3 讨论 |
3.1 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可靠性 |
3.2 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科学性 |
3.3 实施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的优势 |
第二部分 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临床实践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质量控制 |
1.5 伦理原则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失访结果 |
2.2 患者一般资料 |
2.3 两组焦虑程度比较 |
2.4 两组体位摆放时间的比较 |
2.5 两组术后满意度的比较 |
3 讨论 |
3.1 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对患者焦虑情况的影响 |
3.2 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对患者体位摆放时间的影响 |
3.3 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
4 结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5S健康教育清单管理模式在慢性鼻窦炎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课题研究思路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一般资料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样本量估算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类型 |
2.2.2 干预分组 |
2.2.3 研究工具 |
2.2.4 干预方案及内容 |
2.2.5 评价指标 |
2.2.6 质量控制 |
2.2.7 伦理原则 |
2.2.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慢性鼻窦炎住院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 |
3.2 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 |
3.3 两组慢性鼻窦炎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水平比较 |
3.4 两组慢性鼻窦炎患者焦虑评分比较 |
3.5 两组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后舒适度评分比较 |
3.6 两组慢性鼻窦炎患者围手术期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3.7 两组慢性鼻窦炎患者健康教育满意度评分比较 |
4 讨论 |
4.1 慢性鼻窦炎住院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 |
4.2 5S健康教育清单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识水平 |
4.3 5S健康教育清单管理模式有利于减轻患者围术期焦虑程度 |
4.4 5S健康教育清单管理模式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
4.5 5S健康教育清单管理模式对患者围手术期生活质量的影响 |
4.6 5S健康教育清单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健康教育满意度 |
5 小结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性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冠心病择期介入手术患者围术期焦虑水平与短期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冠心病行PCI术的现状 |
2.冠心病行PCI术患者的预后及相关因素 |
3.冠心病PCI术患者围手术期的焦虑现状 |
4.冠心病行PCI术患者围手术期焦虑与预后的研究现状 |
5.择期PCI患者围手术期焦虑对PCI术后心绞痛相关的生活质量、再住院的影响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概念界定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工具 |
2.2 样本量 |
2.3 资料收集 |
2.4 调查方法 |
2.5 统计学处理 |
2.6 技术路线 |
结果 |
1 冠心病择期介入手术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 |
2 冠心病择期介入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焦虑现状 |
3 择期冠脉手术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西雅图心绞痛评分 |
4 患者术后6个月再入院现状 |
5 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水平与术后西雅图心绞痛评分(分)的关系 |
6 冠心病择期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与术后西雅图心绞痛评分(分)的关系 |
7 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水平与再入院率的关系 |
8 冠心病择期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与术后再入院的关系 |
讨论 |
1 冠心病择期PCI手术患者的一般情况 |
2 冠心病围手术期焦虑现状 |
3 冠心病择期手术患者术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得分情况 |
4 冠心病围手术期患者焦虑水平与术后3个月、6个月生活质量的关系 |
5 冠心病择期介入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焦虑与再入院的关系 |
6 研究价值 |
7 本研究的局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冠心病择期介入手术患者围术期焦虑水平与短期预后的关系的相关调查问卷 |
附录3 焦虑自评量表(SAS) |
附录4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ire.SAQ) |
附录5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10)老年乳腺癌围手术期护理实践方案的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设计 |
第二部分 证据的生成 |
第一阶段 老年乳腺癌围术期护理指南检索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资料分析 |
4 结果 |
5 讨论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 |
第二阶段 老年乳腺癌围术期护理的体验及需求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证据的综合 |
第一阶段 老年乳腺癌围术期护理聚焦问题证据总结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资料提取和分析 |
4 结果 |
第二阶段 老年乳腺癌患者围术期信息需求特点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证据条目总结 |
第三阶段 确立《老年乳腺癌围手术期护理实践方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伦理审核结果 |
附录二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老年乳腺疾病患者围术期信息需求问卷 |
附录四 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
附录五 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
附录六 老年乳腺癌围手术期护理实践方案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四、隆乳患者围术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干预(论文参考文献)
- [1]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对鼻咽喉手术患者心身症状干预研究[D]. 杨洋.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基于循证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案的构建与应用[D]. 邸越.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加速康复外科在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应用研究[D]. 赵廷潇.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4]围术期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护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的构建及临床初步应用[D]. 夏丽莉.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6]基于治未病理念的穴位刺激调控法在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障碍中的应用[D]. 魏晨慧.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7]围术期椎管内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制定与临床实践[D]. 梁宇俐.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8]5S健康教育清单管理模式在慢性鼻窦炎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D]. 李陈娇.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9]冠心病择期介入手术患者围术期焦虑水平与短期预后的关系[D]. 蔡雅静. 苏州大学, 2020(02)
- [10]老年乳腺癌围手术期护理实践方案的初步构建[D]. 奚凯雯.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