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向对象框架技术在电信网管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志涛[1](2020)在《电信大客户网管告警数据分析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文中指出为了使用户获得更好的上网体验,电信运营商在不断提升网络传输速度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网络管理能力。大客户能够为运营商带来巨大的收益,一直受到运营商的重点关注,因此,电信运营商建立大客户网管系统,为大客户提供更高效、精准的服务。现阶段,大客户网管数据呈现出海量、复杂、多样等特性,使告警分析工作愈加困难。大数据技术能够提高海量复杂数据的分析效率,因此,建设一个能够综合分析网络告警和故障特征、及时发现网络故障和隐患、快速判断故障原因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对提升大客户网管故障管理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选题于电信运营商企业合作项目。论文基于大数据技术设计并实现了电信大客户网管告警数据分析平台,并将平台应用于告警数据分析。论文主要工作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相关技术综述。本文对电信网管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概述,梳理了平台建设和应用所需的大数据技术和告警数据分析技术。(2)基于Spark设计并实现了电信大客户网管告警数据分析平台。本文通过分析企业需求对平台进行了总体设计,并将平台分为数据采集、解析与清洗、存储、分析、可视化5个模块。基于模块功能和数据特性,本文对各个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做出了详细阐述。最后,本文对平台进行了性能和功能测试。(3)利用电信大客户网管告警数据分析平台对告警数据进行分析,实现了网管知识库、故障定位、故障诊断应用。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挖掘了告警和故障的潜在关系,并据此建立网管知识库;然后通过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了故障定位和故障诊断模型,分别用于确定故障位置和故障类型。进一步地,本文将故障定位模型和故障诊断模型导入平台数据分析模块,通过调用模型对告警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实现故障的快速定位和诊断。
王志浩[2](2018)在《基于云计算的综合运维管理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SOA等日益成熟,在实践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的应用,在当前的国际研究领域,立足服务理念的新一代云计算技术已然成为了专家们的研究热点。毫无疑问,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更加专业化、智能化、集约化,在云计算的推动下,使得多条信息技术产业链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资源聚合效应日益突出,进一步促进了协同工作、信息共享,为步入面向服务的计算时代提供了新的思路。针对目前网络运维管理系统存在的“信息孤岛”及管理系统功能缺乏灵活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综合运维管理框架,该框架充分吸收虚拟化和面向服务架构的思想,将运维管理功能封装为松耦合的服务,打通原有各系统间的壁垒,实现管理互通。针对基于云计算的分布式运维服务选择、基于Hadoop平台的运维数据分类、基于Hadoop平台的运维数据聚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分别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为了处理云的随机性所造成的不可预测性的情况,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学习方法的在线算法。本文重点考虑了用户基于历史经验进行服务选择的个体性和动态性,提出了在线服务选择框架,通过研究分布式选择策略取得全面的服务性能保证。本文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服务选择策略Exp3.C,引导云计算系统在博弈中达到纳什均衡。本研究表明在一个复杂环境中云端用户可能是不理性的,服务提供者提供的资源也是随时可变的,用户的收益仍能够确保达到的时间复杂度。最后,通过仿真证明了这个算法的稳定性,可以根据用户的敏感程度提高用户满意度并保障服务质量。针对SPRINT算法存在问题,对其中最佳分割点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可通过两种新的数据结构,即类型划分表以及合并化分区表,使得运算过程更加精简,使得不必要的运算能够得以减少,以减少候选节点数目,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构造决策树所需时间得以缩短,使得算法性能得以优化。面对海量数据信息,考虑到在对其进行分类处理时的需求,综合云计算以及数据分类技术,提出基于Hadoop平台的数据分类实现模型。从模型的需求分析、模型构成等角度入手使得数据分析与Hadoop实现了有效融合,并且重点优化改进了SPRINT算法的具体实现,具体来讲主要是从排序并行化、节点并行化、属性并行化等方面实施优化,以保证改进后的算法可适应于Hadoop平台。针对蚁群聚类算法前期收敛速度缓慢的缺点,引入了数据预处理原则,通过K-means算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降低了算法的时间代价。引入K-means算法的改进算法MMK-means算法,克服了K-means算法原有的部分缺点,使聚类效果更优秀。将两种改进的算法进行结合,提出基于MMK-means与优化蚁群聚类的混合聚类算法。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提出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针对信息服务设施重复建设、服务体系“烟囱”林立、维护保障难度较大、信息共享使用比较困难等诸多问题,提出一套在云计算环境下的统一网络管理框架。首先,对面向任务的云计算服务及数据资源管理体系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组成部分进行了介绍。其次,对基于管理代理的云计算网络资源监控技术进行设计,并对其运行机制进行了阐述。最后,对面向任务的自适应云计算网络规划调度技术进行介绍,对其需求的资源视图和描述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虚拟机网络规划方法。
严翔[3](2013)在《西安铁路通信综合网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铁路的高速发展,铁路通信网络和网络中的设备也日益增多,设备分布也更加广泛,建立一个高效,管理全面的铁路通信综合网管系统至关重要。但是国内目前铁路通信网的现状是:网络环境很复杂,网络协议种类多并随着网络节点的大量增加和业务种类的扩展,专业网管系统在管理跨类型设备体现出的局限性显露无疑。因此产生了铁路通信综合网管。铁路通信综合网管在功能上并不是专业网管的简单重复,专业网管通过自身的北向接口,采用一系列通信协议(如Socket)与综合网管交换数据,综合网管通过对专业网管北向接口上报的数据进行过滤和抽象,掌握全网的整体局势,从而对全网实现综合管理。综合网管系统主要包含两个任务:一是监测网络的运行状态,二是控制网络的运行状态。通过监测可以实时发现网络瓶颈和危机,通过控制可以有效地调节网络节点状态,保证节点的高效正常运行,从而保证铁路的正常运输。铁路通信综合网管通过对网络的监测和控制,使网络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可靠,有效。然而铁路通信综合网管在管理网络的时候出现的模型多样性,架构的不统一性使得目前缺乏一套有效的机制和标准模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西安铁路通信综合网管在应用层面上的模型,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管理模型,通过该模型指导构建和实现了本系统。本系统在功能上以“更好地为铁路通信主管部门服务”为中心,由面向网元和网络的管理提升为面向业务和用户的管理。将铁路通信建设和综合网管相结合,利用综合网管将西安铁路上的专业网管纳入管理,能够实时准确掌控全网情况。本文详细分析了西安铁路通信综合网管的需求等因素,深入研究其模型架构,详细设计和实现了该系统。从西安铁路构建的总体需求出发,结合分析框架技术和通信技术,研究了系统各层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系统提出一套新型高效的软件模型,该软件模型适用于通用的铁路通信综合网管系统;2.分析和设计软件模型中的每一层;3.实现和测试系统,即对系统进行理论评估和实践评估。
黄浩[4](2011)在《基于GIS的视频监控框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监控产品成本价格的下降、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发展以及各领域各部门对视频监控系统要求的提高,视频监控技术、系统与应用得到飞速发展。然而,当前的研究中对视频监控框架级开发的总结和研究还比较少,同时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这一在视频监控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技术的应用也挖掘不多。本文针对这种情况,设计并实现了基于GIS平台的视频监控框架。首先本文在总结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功能的基础上,将基于GIS平台的智能视频监控框架功能目标概括为权限管理功能、视频监控基础功能、视频设备网管组态功能、视频图像分析功能、地理信息辅助分析功能。为实现这些功能目标,完成了一个支持不同异构网络、不同设备接入,并且具有高度扩展性,可复用性的面向对象的视频监控框架结构设计。在实现框架设计时,重点完成了设备统一访问模块、权限服务模块、基于ActiveX技术的播放模块以及基于.Net技术的客户端显示框架的实现。其次,为解决GIS平台融入智能视频监控框架的问题,着重提出了一种基于GIS的视频定位算法GBPA算法,并且解决了数据融合和接口适配的问题,完成了GIS平台的接入。最后,以黑度分析模块和智能视频文件检索模块的开发为例介绍了在视频监控框架基础上进行用户自定义模块开发的方法。并且列举了一些基于视频监控框架开发的实际应用系统实例。
汪旭东[5](2009)在《移动通信网综合网管通用性能汇总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联通从1995年成立到2001年基本完成了GSM基础网络的建设,在2002年又开通了CDMA网络,从2001年底中国联通提出建设GSM移动综合网管一期系统,2004年初中国联通对一期综合网管功能和结构进行了重新规范;在新的综合网管系统中涵盖了包括GSM/CDMA核心交换网络、无线网、分组网、信令网、智能网等多厂家多类型设备的管理。从而屏蔽掉了多厂商多类型设备形成的管理孤岛,实现了对全网设备的集中管理、监控和操作维护。本论文是基于电信管理网TMN的设计规范,遵循1TU-TM.3000和ETSI-GSM12系列建议,参照《中国联通移动综合网管建设技术规范书》,对“移动通信网综合网管通用性能汇总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本文从综合网管性能管理部分着手,从性能数据采集和性能数据汇总两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对综合网管一期系绕性能管理部分的设计进行改进和优化。在采集部分建立了性能数据采集方法以及采集过程模型,采用数据采集结构与采集逻辑分离的设计思想,实现了采集过程以及采集算法的灵活配制,屏蔽掉不同类型网元不同接口性能数据采集方式的差异;在数据汇总部分建立了“网元框架”、“地理框架”、“时间框架”以及“业务—网元”模型,并基于这些模型对性能数据进行全粒度全指标汇总,核心性能数据管理方面采用了扁平化的数据管理方式和多维度数据存储方式,以适应网管性能管理业务变化以及对性能数据不同时间及网元粒度统计灵活要求,实现了性能数据汇总与上层业务无关,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减少产品实施成本。本文涉及的综合网管通用性能汇总平台以Sun Solaris8 UNIX为系统平台,Oracle 9i数据库系统为核心数据库平台,通过SQL嵌入式Perl编程语言完成了性能数据采集和汇总各模块设计和实现工作。
董爱玲[6](2008)在《基于TMN的3G电信网管OMC信令跟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信令跟踪系统是CDMA无线接入系统操作维护中心OMC的一个重要功能模块,是监测系统是否正常运行的主要工具,也是目前业务维护以及新业务开展的一个有效手段,因此一个良好的信令跟踪系统是提高电信网络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论文在分析统一网管平台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套3G电信网管信令跟踪子系统。论文首先介绍了龟信管理网TMN的概念和基本原理,阐述了TMN模型、体系结构、标准接口和功能分布,为电信网管的信令跟踪系统提供了建模标准和理论指导。其次论述了电信网管的总体框架和信令跟踪系统的内部框架。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理念,采用前后台结构设计了电信管理网信令跟踪子系统。前台部分深入分析了信令跟踪前台代理的设计目标、实现原理、标准模块和辅助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后台部分重点阐述了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主要处理流程及实现方法。针对目前信令跟踪系统前台任务处理方面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双链哈希表算法的优化方案,测试结果表明,此优化方案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和稳定性,所设计的信令跟踪前台任务转发机制已经申请国家专利。在后台部分研究了“消息适配”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前后台的通信问题,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和可靠性。目前,该系统经过运行调试和性能改进,已成功应用于多个网管项目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赵运星[7](2008)在《基于CORBA技术的电信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信管理网(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Network,TMN)越来越复杂,网络功能不断增加,基于传统的TMN标准的各种管理应用开始出现一定的局限性。而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目前已经是一项比较成熟的用来定义分布式对象系统的标准,通过CORBA技术可以解决实现TMN技术遇到的难题,是当前解决TMN中Q3接口不足的有效手段。按照TMN的层次模型,网元管理层EML(Element Management Layer)需要向网络管理层NML(Network Management Layer)提供管理接口。按照中国联通制定的基于CORBA技术的CDMA95/1X网络管理移动综合网管中心(即NetworkManagement Center,NMC)与厂商操作维护中心(即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Center,OMC)间的网络管理接口(即北向接口)规范,本论文阐述实现该接口向上级管理网提供本厂商的网元管理信息的原理。按照TMN的规范,北向接口需要实现配置管理功能、性能管理功能和故障管理功能等。除此之外还需要解决北向接口热部署难题,以实现在OMC系统不用重启的前提下,实现北向接口的部署和升级。同时由于网管系统前后台数据的不同步,导致北向接口性能数据采集,出现诸多问题。这一直是阻碍网管系统完善性的主要难题。CORBA当前并没有十分成熟的负载平衡方案,而网管系统随着业务和访问量的增多,急需一套基于自身特点的负载平衡方案。本文论述了CORBA技术应用于网管系统的优越性,并通过CORBA设计实现了网管系统的北向接口。并以北向接口配置模块为例,阐述了该接口的设计与实现的原理。同时本文结合电信网管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消息派发的CORBA接口性能模块数据采集算法,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选择器模型的CORBA接口动态负载平衡算法并解决了CORBA接口在热部署需求上的难题。通过实现基于CORBA技术的北向接口,能够让其他的专业子网平滑接入,有助于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网管系统。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已经在网络管理ZXCOMC 1X和ZXCOMC 3G以及WiMAX系统中得到良好的应用。
冯春阳[8](2008)在《基于中间件技术的网管系统通信电源协议适配池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通信电源作为电信网络正常运行的关键,是企业本地网管监控系统重点监管网元设备之一。由于历史原因,在现有通信网络中实际存在“多厂家、多型号、多协议”的品种繁杂的通信电源设备。在构建网管系统时,需要针对不同协议的设备开发不同的监控数据采集模块,这将必然导致系统的开发周期长、升级推广困难。针对系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依据中间件理论和面向对象技术高度抽象监控模块处理逻辑,设计并实现了通信电源协议适配池组件模块。该组件能有效解决随着网络规模扩大、被监控网元变更而导致的网管监控系统的模块数目增多、扩容困难等突出问题。本论文在分析了本地网管监控系统中通信电源现有监管模式接入复杂、系统开销大的问题后,提出并实现了基于中间件技术开发通信电源协议适配池组件的改进方案。研究实现的协议适配池组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通信电源通用监控数据采集模块、串口操作模块和配置文件组成,采用配置文件的方式可以实现通用采集模块与不同协议的被监控网元之间的数据通信,实现协议无缝适配的功能。应用协议适配池到本地网管监控系统,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同时也有利于网管系统的快速构建、移植和推广普及。
唐友国[9](2007)在《基于TMN、面向客户的综合网管系统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网管系统通过一个网管工作站对互连的不同网络实施各种管理和控制,从而实现对全网的综合管理,包括全网故障分析、故障定位、全网性能综合分析等功能,能够从总体上提高电信企业的全网综合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本论文在对TMN规范和“面向客户”理念做了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一种基于J2EE和XML技术、引入商业智能技术的综合网管系统的系统架构及设计,并对系统的一个具体应用-短信网综合管理系统的实现做了详细设计。TMN是ITU-T制定的电信网络管理标准,是为实现电信网络管理目标的提供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TMN标准对TMN的管理功能、管理业务、信息体系结构、功能体系结构、物理体系结构和接口等方面做了规范,是网管系统结构设计的依据。面向客户的理念是网管系统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主要体现在所提供的业务及服务更加符合不同类别客户的需求,更有针对性,更具有个性化以及有更加灵活的可定制化,这种个性化、可定制化均是围绕着以“客户为中心”展开的。论文通过对J2EE体系结构的分析,明确了建立基于J2EE网管系统的优势。同时,由于J2EE规范提供了对XML的支持,使得系统开发可以很方便的引入XML技术。XML所具有的良好数据存储格式、可扩展性、高度结构化、便于网络传输等特点,大大增强了系统数据存储和数据交换的功能。而综合了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的商业智能技术能满足对海量数据的即席查询、分析及决策支持的要求,J2EE、XML及商业智能技术的结合将为综合网管系统提供一个强大的数据共享和处理的平台。在对TMN、面向客户、J2EE、XML和商业智能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用J2EE体系结构和XML技术搭建综合网管系统的架构设计及功能设计方案,最后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OOAD)方法对综合网管系统的具体应用--《短消息综合运维网管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和详细设计。
唐敬[10](2007)在《分布式对象技术在企业级应用中的框架设计》文中指出随着Internet的日益广泛普及,传统的单机应用程序已无法满足企业级应用的需要,其被网络应用程序取代已成为趋势。而传统的基于套接字编程模型和客户端/服务器(或浏览器/服务器)程序框架的分布式软件,也难以胜任当今企业级应用的软件规模日益庞大,软件结构日益复杂的形势。分布式对象技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本文首先分析软件架构的演进和分布式对象技术的特点,并从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的角度分析现在主流的三种分布式对象技术——CORBA、DCOM、EJB在技术上的异同点和优缺点。然后,结合笔者在通信领域的项目实践,以UEMC2.0系统为实例,分析并提出框架技术的选取原则。再以项目中实际选用的CORBA技术为具体框架技术,对系统的初步总体设计方案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对象容器与容器管理器的概念,并应用主备用系统和服务器集群的设计思想改进和扩展框架,以使该框架功能更加强大、完善,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最后将改进后的框架应用到实际的项目中,给出具体的实现细节,并最终完成总体框架的设计和测试。
二、面向对象框架技术在电信网管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对象框架技术在电信网管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电信大客户网管告警数据分析平台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
2.1 电信网管系统概述 |
2.1.1 电信网管系统概况 |
2.1.2 大数据在电信网管系统中的应用 |
2.2 大数据技术概述 |
2.2.1 数据采集技术 |
2.2.2 数据存储技术 |
2.2.3 分布式计算技术 |
2.3 告警数据分析技术 |
2.3.1 基于规则的告警分析技术 |
2.3.2 智能告警分析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信大客户网管告警数据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3.1 平台总体设计 |
3.1.1 平台需求分析 |
3.1.2 平台总体设计 |
3.2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2.1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
3.2.2 数据采集模块的实现 |
3.3 数据解析与清洗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3.1 数据解析与清洗模块的设计 |
3.3.2 数据解析与清洗模块的实现 |
3.4 数据存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4.1 数据存储模块的设计 |
3.4.2 数据存储模块的实现 |
3.5 数据分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5.1 数据分析模块的设计 |
3.5.2 数据分析模块的实现 |
3.6 数据可视化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6.1 数据可视化模块的设计 |
3.6.2 数据可视化模块的实现 |
3.7 平台测试 |
3.7.1 平台性能测试 |
3.7.2 平台功能测试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信大客户网管告警数据分析平台的应用 |
4.1 网管知识库应用 |
4.1.1 告警与故障分析 |
4.1.2 网管知识库的应用与意义 |
4.2 网络故障定位应用 |
4.2.1 故障定位模型的建立 |
4.2.2 故障定位结果分析 |
4.2.3 故障定位的应用与意义 |
4.3 网络故障诊断应用 |
4.3.1 故障诊断模型的建立 |
4.3.2 故障诊断结果分析 |
4.3.3 故障诊断的应用与意义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致谢 |
(2)基于云计算的综合运维管理平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0 综合运维管理体系研究现状 |
1.2.1 云计算技术现状 |
1.2.2 Hadoop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分类聚类算法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基于云计算的综合运维管理平台 |
2.1 引言 |
2.2 面向任务的综合运维管理体系结构研究 |
2.2.1 综合运维控制器 |
2.2.2 网络控制器 |
2.2.3 集群控制器和节点控制器 |
2.2.4 面向任务多目标需求的自适应虚拟机部署 |
2.3 基于管理代理的云计算网络资源监控技术 |
2.3.1 基于管理代理的云计算网络资源监控系统设计 |
2.3.2 虚拟机网络监控软件模型选择 |
2.3.3 基于管理代理的网络资源监控技术 |
2.4 面向任务的自适应云计算网络规划调度技术 |
2.4.1 面向任务多目标需求的资源视图及描述方法 |
2.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虚拟机网络规划技术 |
2.4.3 基于负载特征值的综合负载优化调度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云计算的分布式运维服务选择算法 |
3.1 引言 |
3.2 云服务选择 |
3.3 基于在线学习的服务选择策略 |
3.3.1 系统模型及公式推导 |
3.3.2 云服务选择算法的在线学习策略 |
3.4 仿真及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Hadoop平台的运维数据分类算法 |
4.1 引言 |
4.2 基于Hadoop平台的改进SPRINT算法 |
4.2.1 SPRINT算法改进 |
4.2.2 SPRINT算法的并行策略 |
4.3 基于Hadoop平台的数据分类实现 |
4.4 仿真及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Hadoop平台的运维数据聚类算法 |
5.1 引言 |
5.2 基于Hadoop平台的MMK-means算法 |
5.2.1 基于K-means的 MMK-means算法 |
5.2.2 基于Hadoop的 MMK-means算法实现 |
5.3 基于Hadoop平台的蚁群聚类算法 |
5.3.1 改进人工蚂蚁前期的盲目性策略 |
5.3.2 改进数据对象的放置策略 |
5.3.3 增加离散的数据对象处理策略 |
5.3.4 改进短期记忆的最佳匹配 |
5.3.5 并行改进的蚁群算法 |
5.5 仿真及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3)西安铁路通信综合网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意义与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综合网管系统 |
2.1.1 综合网管系统的研究 |
2.1.2 综合网管设计原则、实现目标和意义 |
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架构研究 |
3.1 系统设计原则 |
3.2 系统开发思想 |
3.3 系统亮点介绍 |
3.4 系统开发环境概述 |
3.4.1 开发环境 |
3.4.2 关键技术研究 |
3.5 系统架构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各层设计与解决方案 |
4.1 适配接口层 |
4.1.1 功能地位 |
4.1.2 需求分析 |
4.1.3 解决方案 |
4.2 应用中间层 |
4.2.1 功能地位 |
4.2.2 解决方案 |
4.3 客户端 |
4.3.1 概述 |
4.3.2 解决方案 |
4.4 系统监控模块 |
4.4.1 概述 |
4.4.2 解决方案 |
4.5 远程通报模块 |
4.5.1 概述 |
4.5.2 解决方案 |
4.6 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测试结果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GIS的视频监控框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视频监控相关背景 |
1.1.2 智能视频监控技术相关技术概述 |
1.1.3 视频监控与GIS的融合 |
1.2 视频监控与GIS融合的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相关研发现状 |
1.3.1 国外视频监控系统现状 |
1.3.2 国内视频监控系统现状 |
1.3.3 各监控系统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比较 |
1.4 本文工作 |
1.4.1 研究目的 |
1.4.2 主要工作 |
1.4.3 论文结构 |
第2章 整体框架功能目标设计 |
2.1 现有视频监控系统功能概述分析 |
2.1.1 功能分析的目的 |
2.1.2 视频监控应用场景 |
2.1.3 功能概述 |
2.2 基于GIS平台的视频监控框架功能设计 |
2.2.1 概述 |
2.2.2 权限管理功能 |
2.2.3 视频监控基础功能 |
2.2.4 视频设备网管组态功能 |
2.2.5 视频图像智能分析功能 |
2.2.6 地理信息辅助分析功能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视频监控框架结构设计 |
3.1 软件框架设计概述 |
3.1.1 软件复用概述 |
3.1.2 面向对象框架概述 |
3.2 视频监控系统框架研究 |
3.2.1 视频监控系统物理连接结构 |
3.2.2 视频监控软件框架的数据层次 |
3.2.3 视频监控软件框架的网络协议分层 |
3.3 视频监控软件框架结构设计 |
3.3.1 视频监控软件框架的定位 |
3.3.2 视频监控软件框架总体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视频监控框架技术实现 |
4.1 概述 |
4.2 设备统一访问模块 |
4.2.1 概述 |
4.2.2 抽象通信协议类库 |
4.2.3 串口通信模块 |
4.2.4 网络通信模块 |
4.2.5 NVS/DVS统一访问模块 |
4.2.6 网络矩阵统一访问模块 |
4.3 权限服务平台 |
4.3.1 权限模型设计 |
4.3.2 在类设计中引入权限模型 |
4.3.3 基于Goophy8的持久化数据建模 |
4.3.4 服务平台实现 |
4.4 分布式客户端-服务器插件模块 |
4.5 基于ActiveX技术的播放模块 |
4.5.1 COM组件及ActiveX相关技术概述 |
4.5.2 控件整体设计 |
4.5.3 完善控件UI |
4.6 基于.Net技术的客户端显示框架 |
4.6.1 现有技术概述 |
4.6.2 显示框架实现概述 |
4.6.3 电子地图UI界面的扩展 |
4.6.4 多视图设备显示界面 |
4.6.5 客户端Web化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GIS模块设计与接入 |
5.1 视频监控定位算法 |
5.1.1 算法概述 |
5.1.2 算法分析 |
5.1.3 监控定位算法比较 |
5.2 GIS对象融合和接口适配 |
5.2.1 对象层面的融合 |
5.2.2 接口层面的适配 |
5.3 基于GIS融合的智能监控功能 |
5.3.1 设备反控功能 |
5.3.2 路径覆盖计算功能 |
5.3.3 关联信息检索功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框架的智能监控系统开发 |
6.1 基于框架的智能模块开发实例 |
6.1.1 黑度分析模块接入 |
6.1.2 智能视频文件检索模块的开发 |
6.2 基于框架的具体应用系统实例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移动通信网综合网管通用性能汇总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产生、发展与现状 |
1.1.2 网络管理的发展趋势 |
1.1.3 综合网管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产品的比较 |
1.3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网管通用性能汇总平台系统需求分析 |
2.1 综合网管性能管理业务及问题分析 |
2.2 通用性能汇总平台总体设计目标 |
2.3 通用性能汇总平台系统功能要求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网管通用性能汇总平台总体设计 |
3.1 系统结构设计 |
3.2 系统功能设计 |
3.3 系统的流程设计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网管通用性能汇总平台详细设计 |
4.1 性能数据采集部分详细设计 |
4.2 性能汇总部分详细设计 |
4.3 网元接口的多样性问题的方案设计 |
4.4 性能指标算法变更问题的方案设计 |
4.5 汇总业务变更问题的方案设计 |
4.5.1 网元及地理结构框架模型设计 |
4.5.2 时间框架模型设计 |
4.5.3 业务框架模型设计 |
4.5.4 性能数据汇总模块设计 |
4.6 网元配置变更问题的方案设计 |
4.7 网管系统性能数据处理效率问题的方案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通用性能汇总平台系统测试与应用 |
5.1 通用性能汇总平台系统应用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3 数据处理效率测试 |
5.4 业务变更适应能力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TMN的3G电信网管OMC信令跟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1.2.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TMN的基本原理与信令跟踪 |
2.1 电信管理网TMN概述及其体系结构 |
2.1.1 TMN概述 |
2.1.2 TMN的体系结构 |
2.2 统一网管管理平台设计 |
2.2.1 UEP平台的功能子系统和技术特点 |
2.2.2 UEP平台系统架构 |
2.3 TMN中的信令跟踪 |
2.3.1 信令跟踪概述 |
2.3.2 信令跟踪的特点 |
2.3.3 信令跟踪实现的功能 |
2.4 信令跟踪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
2.4.1 信令跟踪与统一网管平台的关系 |
2.4.2 信令跟踪与业务子系统的关系 |
2.4.3 信令跟踪在操作维护中心中的位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令跟踪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3.1 基于统一网管平台的操作维护中心 |
3.1.1 3G操作维护中心OMC概述 |
3.1.2 网管系统软件架构及功能 |
3.2 信令跟踪系统的设计要求 |
3.2.1 信令跟踪系统的功能要求 |
3.2.2 信令跟踪系统的其他要求 |
3.3 信令跟踪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 |
3.3.1 信令跟踪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3.3.2 信令跟踪系统的消息流程设计 |
3.3.3 前台框架结构设计 |
3.3.4 服务器端功能的设计 |
3.3.5 客户端功能的设计 |
3.4 网元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4.1 网元实体 |
3.4.2 网管软件前后台通信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令跟踪前台的设计与实现 |
4.1 前台系统方案设计 |
4.1.1 前台概述 |
4.1.2 前台模块化结构设计 |
4.2 信令跟踪前台实现原理 |
4.2.1 前台状态机处理机制 |
4.2.2 Manager和Agent的状态处理 |
4.3 信令跟踪前台标准功能设计 |
4.3.1 初始化设计 |
4.3.2 握手和链路保护 |
4.3.3 信令跟踪开始停止跟踪 |
4.3.4 信令跟踪的控制消息发送 |
4.3.5 信令跟踪的信令数据上报 |
4.4 信令跟踪前台辅助功能设计 |
4.4.1 主备倒换同步 |
4.4.2 流量控制 |
4.4.3 CPU负荷控制 |
4.4.4 打印信息功能 |
4.5 前台设计方案优化 |
4.5.1 前台任务转发原设计方案 |
4.5.2 前台任务转发机制优化方案 |
4.5.3 双链哈希表算法的提出 |
4.5.4 双链哈希表算法的实现 |
4.5.5 双链哈希表算法在信令跟踪中的应用 |
4.5.6 前台优化后的实施效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令跟踪后台的实现及关键技术研究 |
5.1 信令跟踪后台概述 |
5.2 信令跟踪后台客户端 |
5.2.1 客户端的实现 |
5.2.2 上报消息的处理 |
5.3 信令跟踪后台服务器 |
5.3.1 服务器端的实现 |
5.3.2 多客户端任务管理 |
5.3.3 异常上报的处理 |
5.4 信令跟踪后台的时序 |
5.5 “消息适配”技术的探索与研究 |
5.5.1 “消息适配”技术背景 |
5.5.2 “消息适配”技术方案 |
5.5.3 “消息适配”实施效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的总结 |
6.2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缩略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7)基于CORBA技术的电信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论文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CORBA技术及在TMN中的应用概述 |
2.1 CORBA技术理论研究 |
2.1.1 CORBA技术概述 |
2.1.2 CORBA技术的核心 |
2.2 电信管理网(TMN)研究 |
2.2.1 TMN概述 |
2.2.2 TMN的体系结构 |
2.2.3 TMN应用功能划分 |
2.3 CORBA技术应用于TMN中的优缺点及必要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联通NMC-OMC北向接口实现方案 |
3.1 中国联通CDMA95/1X网络结构和管理结构 |
3.1.1 中国联通CDMA95/1X网络结构 |
3.1.2 中国联通CDMA95/1X网分级管理结构 |
3.2 用CORBA实现NMC-OMC接口的方案 |
3.2.1 中国联通NMC-OMC接口环境描述 |
3.2.2 中国联通NMC-OMC接口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ORBA技术的OMC北向接口关键技术研究 |
4.1 CORBA接口获取性能数据关键算法 |
4.1.1 CORBA性能数据采集当前难点 |
4.1.2 一种基于消息派发的CORBA性能数据采集算法 |
4.1.3 三采集线程之间的通信 |
4.1.4 基于命令模式的软件设计 |
4.2 CORBA接口热部署技术研究 |
4.2.1 电信网管系统对热部署的需求 |
4.2.2 当前电信网管系统热部署解决方案 |
4.3 CORBA接口负载平衡技术研究 |
4.3.1 负载平衡算法当前研究现状 |
4.3.2 CORBA环境下的负载分配机制 |
4.3.3 CORBA环境下的负载分配模型 |
4.3.4 当前基于拦截器模型算法及分析 |
4.3.5 基于拦截器模型的CORBA动态负载平衡算法 |
4.3.6 负载平衡算法在电信网管系统的实现 |
4.3.7 测试结果与结论分析 |
4.4 CFP适配结构 |
4.5 复用技术 |
4.6 ORB和J2EE环境集成技术 |
4.7 管理对象命名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ORBA技术在OMC北向接口中的应用与实现 |
5.1 中国联通NMC-OMC接口实现方案 |
5.1.1 接口的体系结构 |
5.1.2 接口软件设计框架 |
5.1.3 系统启动顺序及版本协商流程 |
5.1.4 接口可靠性设计 |
5.2 中国联通NMC-OMC接口服务端的实现 |
5.2.1 系统需求 |
5.2.2 配置模块设计 |
5.2.3 系统处理流程 |
5.3 中国联通NMC-OMC接口客户端的实现 |
5.3.1 IRP获取流程 |
5.3.2 NMC命令下发流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基于中间件技术的网管系统通信电源协议适配池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论文期间所完成的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中间件技术及相关理论 |
2.1 中间件技术概述 |
2.1.1 中间件的概念 |
2.1.2 中间件的分类和作用 |
2.2 分布式对象组件技术 |
2.2.1 CORBA模型 |
2.2.2 COM/DCOM模型 |
2.2.3 CORBA和COM/DCOM比较 |
2.3 COM技术 |
2.3.1 COM基本概念 |
2.3.2 COM组件、COM对象和COM接口 |
2.4 DLL技术 |
2.5 面向对象技术 |
2.5.1 面向对象基本概念 |
2.5.2 采取面向对象的优势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中间件技术通信电源协议适配池的方案设计 |
3.1 本地网管监控系统概述 |
3.1.1 通信电源实施监管的网络结构 |
3.1.2 通信电源数据采集的现有模式 |
3.1.3 通信电源采集数据的处理方式 |
3.2 本地网管监控系统中通信电源现有监管方式的分析 |
3.3 信产部关于智能设备的协议标准 |
3.3.1 通信方式 |
3.3.2 信息结构及含义 |
3.3.3 数据格式 |
3.4 基于中间件的通信电源协议适配池 |
3.4.1 设计思想 |
3.4.2 设计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信电源协议适配池在本地网管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
4.1 通信电源监控模块公共操作的抽象封装 |
4.1.1 串口操作的封装 |
4.1.2 通信电源公共基类和派生类的实现 |
4.2 协议适配池组件的实现 |
4.2.1 通用监控数据采集摸块的实现 |
4.2.2 配置文件 |
4.3 实施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通信电源协议适配池应用测试 |
5.1 搭建测试环境 |
5.1.1 现场运行的网管系统组网结构 |
5.1.2 通信电源设备的数据采集方法 |
5.1.3 搭建协议适配池模块测试环境 |
5.2 方案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论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基于TMN、面向客户的综合网管系统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面向客户”的综合网管系统概述 |
1.1.1 综合网管系统结构 |
1.1.2 综合网管系统功能及特点 |
1.1.3 国内外综合网管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TMN 规范基础 |
2.1 TMN 概要 |
2.1.1 TMN 的产生 |
2.1.2 TMN 的定义 |
2.1.3 TMN 的特点 |
2.2 TMN 的功能体系结构 |
2.2.1 TMN 功能块 |
2.2.2 参考点 |
2.3 TMN 的信息体系结构 |
2.3.1 管理者(Manager)/代理者(Agent)概念 |
2.3.2 Manager/Agent 互通 |
2.4 TMN 的物理体系结构 |
2.4.1 物理块 |
2.4.2 TMN 标准接口 |
2.4.3 TMN 协议栈 |
2.5 TMN 的管理功能和管理逻辑分层 |
2.5.1 管理功能 |
2.5.2 管理逻辑分层 |
2.6 小结 |
第三章 技术背景介绍 |
3.1 J2EE 概述 |
3.1.1 J2EE 的产生 |
3.1.2 J2EE 的四层模型 |
3.1.3 J2EE 的组件-容器体系结构 |
3.1.4 J2EE 实现网管系统的优势 |
3.2 XML 概述 |
3.2.1 XML 的出现 |
3.2.2 XML 的特性与优点 |
3.2.3 XML 的有关技术规范 |
3.2.4 XML 应用开发技术 |
3.2.5 XML 实现网管系统的优势 |
3.3 商业智能(BI)技术 |
3.3.1 商业智能的概念 |
3.3.2 商业智能的核心体系 |
3.3.3 商业智能在网管系统中的应用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TMN 的综合网管系统设计 |
4.1 综合网管概述 |
4.1.1 综合网管的建设目标及功能定位 |
4.1.2 综合网管和其它系统的关系 |
4.2 综合网管层次模型 |
4.2.1 系统级层次模型 |
4.2.2 模块级层次模型 |
4.3 统一网管平台框架研究 |
4.3.1 层次模型 |
4.3.2 平台支撑层功能(PSF)的实现 |
4.4 综合网管信息模型研究 |
4.4.1 信息建模 |
4.4.2 信息组织 |
4.5 关键抽象 |
4.5.1 访问管理对象类AMOC(Access Managed Object Class) |
4.5.2 访问管理对象AMO(Access Managed Object) |
4.6 综合网管功能模型及设计 |
4.6.1 功能模型 |
4.6.2 功能(子系统)设计 |
4.7 综合网管系统的应用形式 |
4.8 小结 |
第五章 短消息综合运维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短信综合运维系统建设必要性 |
5.2 系统建设背景及目标 |
5.3 系统需求及现状综合描述 |
5.3.1 系统相关数据 |
5.3.2 系统现状主要特点 |
5.4 区公司实际需求 |
5.5 系统设计 |
5.5.1 软件功能模型 |
5.5.2 管理对象 |
5.5.3 系统组网设计 |
5.6 系统功能子系统设计及实现 |
5.6.1 公共子系统实现 |
5.6.2 监控子系统 |
5.6.3 分析子系统 |
5.6.3.1 业务数据分析 |
5.6.4 关键设计和实现 |
5.7 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 |
6.1.1 测试模型及环境 |
6.1.2 测试结果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一 IMANA 系统客户端主视图界面 |
(10)分布式对象技术在企业级应用中的框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的意义 |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企业级应用的架构演进和分布式对象技术 |
2.1 什么是企业级应用 |
2.2 软件架构的意义及发展史 |
2.3 企业级应用架构设计的要求 |
2.4 从单层结构到两层结构 |
2.5 从两层结构到多层结构 |
2.6 中间件技术 |
2.7 从套接字到Java RMI |
2.8 三种主流的分布式对象技术 |
2.8.1 CORBA 技术 |
2.8.2 DCOM 技术 |
2.8.3 EJB 技术 |
2.9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UEMC2.0 系统框架的初步设计 |
3.1 网络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 |
3.2 UEMC1.0 的缺点 |
3.3 框架技术的选择 |
3.3.1 采用分布式对象技术的原因 |
3.3.2 分布式对象技术的选择 |
3.4 UEMC2.0 的初步总体设计 |
第四章 系统框架的演进 |
4.1 框架的分析 |
4.2 对象容器与容器管理器 |
4.3 主备用系统 |
4.4 服务器集群 |
第五章 系统框架的实现与测试 |
5.1 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交互 |
5.2 对象容器的实现 |
5.3 容器管理器的实现 |
5.3.1 进程管理模块的实现 |
5.3.2 事件服务模块的实现 |
5.3.3 客户端管理模块的实现 |
5.3.4 注册服务模块的实现 |
5.3.5 容器管理器主线程的实现 |
5.4 客户端框架的实现 |
5.5 改进后的UEMC2.0 的总体设计方案 |
5.6 框架的测试 |
5.7 可重用框架的移植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论文总结 |
6.2 进一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面向对象框架技术在电信网管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电信大客户网管告警数据分析平台的开发与应用[D]. 吴志涛.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2]基于云计算的综合运维管理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 王志浩.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2018(03)
- [3]西安铁路通信综合网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严翔. 武汉理工大学, 2013(12)
- [4]基于GIS的视频监控框架设计与实现[D]. 黄浩. 浙江大学, 2011(07)
- [5]移动通信网综合网管通用性能汇总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汪旭东. 东北大学, 2009(S1)
- [6]基于TMN的3G电信网管OMC信令跟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董爱玲. 中南大学, 2008(12)
- [7]基于CORBA技术的电信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赵运星.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4)
- [8]基于中间件技术的网管系统通信电源协议适配池的研究与应用[D]. 冯春阳.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
- [9]基于TMN、面向客户的综合网管系统的研究及应用[D]. 唐友国.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
- [10]分布式对象技术在企业级应用中的框架设计[D]. 唐敬.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6)
标签:大数据论文;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论文; 视频监控论文; 云计算论文; 功能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