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信息公开 提高政府透明度(论文文献综述)
廖赖艳[1](2021)在《央-地关系视角下省级政府采购透明度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政府采购透明度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采购透明度建设既是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代建设阳光政府,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的客观要求。本文以省级政府为对象,运用量表法、指标法等对地方政府采购信息公开进行量化打分,并结合网络调查、文献调查所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回顾了我国政府采购信息公开的相关成果,在梳理了委托代理理论、公共财政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政府采购信息公开是推进采购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采购透明度提高一方面有效避免了寻租和腐败现象的产生,同时保证政府采购的市场竞争也趋于公平公开,另一方面不仅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以及维护政府公信力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加强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全民参与有效监察是推进依法行政、廉洁行政的重要保障。通过对31个省级政府采购地方分网采购项目的评估和调查,运用SPSS统计软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此检验央地财政资源转移、税收上缴中央、政府机构改革、营商环境等假设对地方省级政府采购透明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央地财政资源转移、税收上缴中央、政府机构改革以及营商环境与地区省级透明度有着显着相关性。具体而言,中央向地方财政资源转移越低、税收上缴中央数额越高、政府机构改革越趋于职责化、营商环境越好,省级政府采购透明度水平越高。由此可见,央地财政资源转移越少,代表地方在经济方面发展较好,影响着地方政府采购信息公开透明度;税收上缴中央数额越高,地方财政越有能力提供公共服务,也影响着地方透明度水平;在共同治理中,精简合理的机构设置也尤为重要,政府部门分工细化职责清晰并趋于职责化,也影响着政府采购透明度;国家整体营商环境的塑造与地方营商环境的优化,与地方政府采购市场环境也息息相关,对政府采购透明度也起着重要影响,以上因素多方形成共同合力,为提升政府采购透明度、建设阳光服务型政府做出贡献,也有利于发挥多元治理主体作用,对完善我国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存在问题进行梳理、结合调查研究以及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健全政府采购信息公开与共享机制;二是加强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督管理;三是加快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进程;四是科学界定央地权责,公平配置财政资源;五是优化营商环境。这为加大采购信息公开力度,深化政府采购改革,推动我国政府采购走向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沈涵[2](2020)在《地方经济发展、政府透明度如何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 ——基于双层模型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提出,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服务满意度的重要意义也得到进一步彰显。公共服务满意度作为衡量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关键尺度,受到众多囚素的影响。首先,地方经济发展为公共服务提供物质基础。其次,新时代背景下,以政府透明度代表的公共价值准则也逐渐受到关注。然而,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中,地方经济发展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仍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政府透明度在这当中扮演的角色,也有待进一步发现。因此,探究地方经济发展、政府透明度如何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对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公民个体行为往往受到自身特征和所处环境的共同影响,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一项全国性的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综合县级行政区域的主客观数据,构建混合效应模型,并佐以中介效应模型和倾向值匹配模型,对相关问题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的人均GDP和政府透明度指数,与公共服务满意度之间均呈现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同时二者作为县区层面的变量,对公共服务满意度差异具有一定的解释力;(2)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的人均财政支出与公共服务满意度不存在显着相关性;(3)地方经济发展通过政府透明度对公共服务满意度产生影响,因果关系成立,部分中介效应显着。因此,为实现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有效提升,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首先还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提供基础保障,并注意提高效能,使政府投入最大程度的转化为公民满意。其次,基层政府仍需进一步提高透明度,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满足公民期望。最后,要认识到经济发展作为物质基础外更丰富的内涵,经济发展能够通过对提高政府透明度实现公民知情权,从而更深层次的提高公共服务满意度。
皇甫舒婷[3](2020)在《政府门户网站信息透明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以南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条例》要求政府要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将政府信息公布在政府门户网站上。政府门户网站作为一座将政府与公众连接的线上桥梁,拉近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然而,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布出来的信息是否为公众切实需要的,是否具备良好的质量,公众是否满意,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本文对政府门户网站信息透明做出定义,从用户角度出发,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用户对南宁市人民政府网站信息透明情况的满意度状况,在此基础上,利用用户满意度模型,探究政府门户网站信息透明情况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模型共有7个潜在变量:政府网站形象、用户期望、信息透明感知质量、信息质量、信息服务、用户满意度、用户信任,其中,信息质量和信息服务为信息透明感知质量的质量因子。随后,本文对各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出假设并进行实证检验。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运用AMOS软件对满意度模型进行检验和计算各变量之间的影响效应,得出结论:政府网站形象、用户期望和信息透明感知质量均对用户满意度有显着影响作用,用户满意度能被这三个变量解释的方差达到88%。两个信息透明感知质量因子中,信息质量与信息服务相比,对信息透明感知质量的影响更大。最后,就如何改善政府网站形象、用户期望和信息透明感知质量以提升用户满意度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沈倩倩[4](2020)在《政府透明度感知是否会影响公民参与? ——以外部政治效能感为中介变量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透明和参与被认为是开放政府的应有之义,是良好治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中,政府透明度指与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和结果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人们普遍相信政府信息透明有助于改进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促进公民参与,是提升政府的合法性,改善政府政策制定的质量,遏制腐败的非常有效的行政改革策略。因此,自2006年以来,国际知情权(Rights to Know)运动发展迅猛,席卷全球。到目前为止80多个国家和地区颁行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中国也于2007年通过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于2008年5月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虽然更高的透明度和参与度往往被认为是相伴而生的,但是在现有的理论文献两者的关系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阐述,在实证研究中也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在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借助赫希曼“呼吁-退出”机制作为理论基础,并引入外部政治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本文的理论框架。基于一项全国性抽样调查的数据,借助专业统计软件SPSS工具的量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外部政治效能感在透明度感知与制度性参与方式之间不存在中介作用,但在透明度感知与非制度性参与方式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2)透明度感知与公民参与之间的关系与参与行为的发起方有关。透明度感知提高确实会激发公民自发的参与行为,如讨论政治问题、向政府部门反映意见等,而对于由政府主导的参与行为,透明度感知则不存在显着影响。(3)提高透明度感知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会导致线上/线下集体性维权行动的发生。这可能是因为信息公开会暴露政府存在的问题,激化不同公民间、政府与公民间的紧张关系。(4)外部政治效能感在促进公民进行制度性参与上发挥着积极作用,对非制度性参与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外部政治效能感仅在透明度感知和参加罢工/静坐/示威/游行等行动之间起中介作用,透明度感知提高弱化了公民的外部政治效能感从而进一步导致了公民选择非制度性参与方式。研究结论揭示了我国目前信息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如政府回应性不足、制度性参与渠道不能满足需求、非政府组织的缺失等。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政府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促进政府与公民的良好互动有所帮助。
赵雪[5](2020)在《政府透明度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 ——基于2014-2017年中国33个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在经济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公众生活水平提升带来了对公共服务更加迫切的需求,但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近年来建设服务型政府日益成为我国关注的重点主题。公共服务满意度是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重要标志,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政府透明度在某些条件下能够影响到公众的满意水平。政府透明度涉及到政府工作与公众诉求等多方面内容,为公众了解政府运行以及政府了解公众诉求提供了重要渠道。然而当前研究政府透明度与公共服务满意度间关系的成果稀缺,本文以顾客满意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对政府透明度与公共服务满意度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运用Stata15.0软件对2014-2017年中国33个城市的政府透明度及公共服务满意度数据进行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并以医疗卫生以及基础教育为例,实证检验政府透明度是否会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并分析政府透明度对不同类别的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政府透明度对总体公共服务满意度、医疗卫生满意度影响较弱,表现为没有显着的相关性,但对基础教育满意度能够产生较强的正向影响(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着)。文章以实证方式检验了政府透明度和总体公共服务满意度以及不同类别公共服务的满意度间的相关性,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作出一些贡献,同时能够为相关实践工作提供一些可行建议。
张雨[6](2020)在《政府透明度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吗》文中研究表明融资约束是影响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文献对于我国企业融资约束形成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体制因素,相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受到更多的融资约束;二是信息不对称因素,信息披露质量差的公司引发投资者担心,因而融资成本更高;三是公司风险因素,风险更高的公司投资者要求更高的回报率,因而融资成本更高。地方政府行为也是影响企业融资成本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寻租会抑制企业信息披露,从而提高企业融资成本。关于地方营商环境的改善、政府治理变革能否影响企业融资成本,目前的研究尚不多见。近些年来,随着电子政务建设,政府部门建立官方网站,开通官方微博,以及《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的正式发布与实施,完成了各级行政机关政务的全面部署,逐渐提高了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企业和公众获取相关政府信息的难度降低,获取相关信息更加便利与准确。政府信息透明能够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减少权利寻租,是政府治理改善的重要指标。随着政府透明度的不断提高,作为企业外在的营商环境也会随之受其影响进行不断改变的变化,会对企业的微观行为产生什么影响?政府治理的改善是否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对上述问题研究有助于我们考察政府治理改革的微观经济后果。本文选取了沪深两市2009-2017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考察政府透明度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透明度的提高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在非国有企业和没有政治关联的企业中,这种缓解作用更为显着。本文从企业微观角度为我国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提供了经验证据。本文有助于丰富宏观经济政治环境影响企业微观行为的学术文献以及从政府透明度角度为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发现了新路径,并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办法,力求验证与增强政府信息公开成效,解决企业融资不足的问题。
陈新宇[7](2019)在《政府行政成本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31个省级政府面板数据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政府的行政成本控制既关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也关乎我国政府形象,如何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高效率地使用公共资金,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现代财政管理的重大问题。研究我国行政成本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可以为如何控制行政成本,评价行政成本的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对2011-2016年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数据研究,对我国政府行政成本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描述、分析和总结。研究发现我国2007-2016年整体行政成本相对规模有所下降,但存在小幅波动态势。在2007年到2011年之间,我国相对行政成本的整体趋势为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有密切的关系。在2011年-2013年期间,我国省级相对行政成本出现保持基本平稳的态势,在2013年后的大部制改革后,相对行政成本又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从省级层面的数据研究发现,2007年到2010年间,大部分省份的相对行政成本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到2014年期间基本稳定。对省级数据的统计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省际之间相对行政成本的差距出现了先缩小后小幅增大再缩小的波动趋势。通过对这些地区的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发现政府透明度、经济发展水平与行政成本呈负向关系,而财政能力、财政供养人员比例与行政成本呈正向关系。因此,为了合理控制行政成本,我国下一步的政府行政改革应继续推进政府预算信息公开,加强预算法制化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黄中泽[8](2019)在《区级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评价研究 ——以河源市源城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阳光政务建设的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断加快。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变成衡量地区政府政务公开的主要方式。区级行政作为我国整个政务系统的基层单位,无论是“省-市-县”的三级财政体系,还是“省管县”的财政体系,县区一级都是政府政务基层的设定,具有一定的自主权。所以区一级的政府信息公开程度,是直接影响我国整体的政务公开进程,影响群众的政府执政知事权的落实。如何全面的评价一个县区的政府信息公开情况,与我国政府执政的透明化和民主监督的进程有着密切的关联。本研究通过梳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借用国内成熟研究的指标体系,以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式,来设定区级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的指标体系,并以河源市源城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本研究设定的区级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通过对源城区官方网站和相关职能部门文件的查阅,从宏观层面分析源城区政府公开信息的透明度;通过随机访问的方式,对源城区内500个居民进行满意度调查,分析现阶段政府信息公开各方面的情况。分析结果如下:第一,宏观上,源城区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较高,4个维度的得分情况如下:(1)信息公开内容维度得分为21分,属于透明度高的水平;(2)信息公开方式维度得分为4分,属于透明度一般的水平;(3)保障制度维度得分为1分,属于透明度一般的水平;(4)互动与反馈维度得分为2分,属于透明度一般的水平。第二,微观上,源城区居民对于政府信息公开各维度的满意度结果比较参差:(1)源城区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设置较为完善,居民比较满意;(2)源城区居民对于公开的信息内容透明度较高;(3)源城区政府信息公开的保障制度建设仍有欠缺,居民满意度较低;(4)源城区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与群众互动的透明度较低,居民满意度也较低。基于以上现状,本研究提出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1)明确信息公开标准,加强建章立制;(2)转变政府行政观念,建设“用户导向型”政府;(3)打破“信息孤岛”,畅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公开渠道;(4)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5)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
刘亮[9](2019)在《政府透明度与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文中研究说明政府透明度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充分体现了简政放权的执政理念。2016年政府信息公开全面推进,被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政府信息公开是增强政府公信力、执行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制度安排,能够让政府施政变得更加透明高效,是改善企业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企业微观行为的研究是会计学的重要领域。研究制度环境的变化,能为企业经营行为变化提供更有力的解释。企业创新行为是企业对资源的一种运用,对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透明度这一制度改善是否对企业经营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研究政府透明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了研究上述问题,本文综合会计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以2009-2015年上市高科技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大样本研究方法进行实证检验,考察政府透明度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的成因。研究发现:(1)政府透明度能够促进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表现为企业的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量增加;(2)政府透明度在不同特质企业中存在“选择效应”。表现为在国有控股、内部控制较好的企业中政府透明度促进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作用更强。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推动政府透明度进程,为创新驱动政策提供经验证据。本文从政府透明度这一新颖的研究视角出发,发现了制度环境影响企业创新的新路径,拓展了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并验证了推动政府透明度驱动创新政策的有效性,丰富了宏观经济政治环境影响企业微观行为的学术文献。
王会金,马修林[10](2017)在《政府透明度、媒体监督与政府审计绩效——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政府审计具有预防、揭露和抵御的国家治理功能。以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从政府审计绩效的三个维度进行考量,探究政府透明度和媒体监督对政府审计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透明度建设和媒体监督可以相互弥补来提高政府审计绩效,政府透明度越高,政府审计的揭露效果越好;媒体监督水平越高,政府审计建议的采纳绩效和整改绩效越好。
二、加强信息公开 提高政府透明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信息公开 提高政府透明度(论文提纲范文)
(1)央-地关系视角下省级政府采购透明度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回顾及假设 |
1.3.1 关于政府采购信息公开 |
1.3.2 关于央地财政资源转移与政府采购透明度 |
1.3.3 关于政府机构改革与政府采购透明度 |
1.3.4 关于营商环境与政府采购透明度 |
1.3.5 小结及假设 |
1.4 研究方法 |
1.4.1 资料收集方法 |
1.4.2 抽样方法 |
1.4.3 资料分析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2.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政府采购透明度 |
2.1.2 央地财政资源转移 |
2.1.3 政府机构改革 |
2.1.4 营商环境 |
2.2 政府采购透明度基本原则 |
2.2.1 真实完整性 |
2.2.2 合法规范性 |
2.2.3 及时准确性 |
2.2.4 渠道统一性 |
2.3 相关理论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3 公共财政理论 |
2.3.4 理论小结 |
3.我国省级政府采购透明度发展现状分析 |
3.1 我国政府采购透明度制度产生与发展 |
3.1.1 探索时期(1995-1998 年) |
3.1.2 初创时期(1998-2003 年) |
3.1.3 发展时期(2003-2014 年) |
3.1.4 深化时期(2014-至今) |
3.2 我国省级政府采购透明度发展存在问题 |
3.2.1 信息公开不及时 |
3.2.2 信息公开不完整 |
3.2.3 监督检查结果公开不力 |
3.3 我国省级政府采购透明度差异发展原因 |
3.3.1 地方政府主动性不一致 |
3.3.2 地方政府对公开的自由裁决 |
3.3.3 央地政府间财政权责定位不清 |
4.政府采购透明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数据与样本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样本特征 |
4.2 主要变量说明 |
4.2.1 因变量 |
4.2.2 自变量 |
4.3 模型说明 |
4.4 分析与发现 |
4.4.1 相关性分析 |
4.4.2 多元回归分析 |
4.5 小结 |
5.提高省级政府采购透明度的政策建议 |
5.1 健全政府采购信息公开与共享机制 |
5.2 强化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督管理 |
5.3 加快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进程 |
5.4 科学界定央地权责,公平配置财政资源 |
5.5 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政府采购更高质量发展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地方经济发展、政府透明度如何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 ——基于双层模型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1、公共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的主要视角 |
2、地方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关系 |
3、政府透明度在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中的角色 |
4、简要评价 |
(四)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研究内容 |
(五) 主要创新点 |
1、研究视角 |
2、研究方法 |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
(一) 概念界定 |
1、公共服务满意度 |
2、地方经济发展 |
3、政府透明度 |
(二) 研究假设 |
1、地方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满意度 |
2、政府透明度与公共服务满意度 |
(三) 逻辑框架 |
本章小结 |
三、数据、变量与模型 |
(一) 数据来源 |
1、研究调查和客观数据收集 |
2、问卷设计 |
(二) 变量定义及指标 |
1、被解释变量 |
2、解释变量 |
3、中介变量 |
4、处理变量 |
5、控制变量 |
(三) 样本分布 |
1、子样本的选择及原始分布 |
2、Bootstrap调整样本偏差 |
(四) 模型构建 |
1、含有混合效应的双层有序logit回归模型 |
2、中介效应模型 |
3、倾向值匹配模型 |
本章小结 |
四、实证研究结果 |
(一)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1、个人层面 |
2、地区层面 |
(二) 问卷调查信度和效度 |
1、信度分析 |
2、效度分析 |
(三) 相关分析——Kendall相关系数 |
(四) 含有混合效应的双层有序logit回归模型 |
1、固定效应分析 |
2、随机效应分析 |
3、总效应分析 |
(五) 中介效应模型 |
(六) 倾向值匹配模型 |
1、地方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满意度 |
2、政府透明度与公共服务满意度 |
3、地方经济发展与政府透明度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讨论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局限与不足 |
(三)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人民美好生活满意度研究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政府门户网站信息透明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以南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 |
1.6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政府门户网站 |
2.1.2 政府门户网站信息 |
2.1.3 政府门户网站信息透明度 |
2.1.4 用户满意度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公民知情权与行政信息公开制度 |
2.2.3 用户满意度理论 |
第三章 南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用户满意度模型构建 |
3.1 经典顾客满意度模型介绍 |
3.2 顾客满意度模型与政府网站用户满意度模型的关系 |
3.3 模型潜在变量的选取和定义 |
3.3.1 政府网站形象 |
3.3.2 用户期望 |
3.3.3 信息透明感知质量 |
3.3.4 用户满意度 |
3.3.5 用户信任 |
3.4 模型各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 |
3.4.1 政府网站形象与相关潜在变量的关系 |
3.4.2 用户期望与相关潜在变量的关系 |
3.4.3 信息透明感知质量与相关潜在变量的关系 |
3.4.4 信息质量与相关潜在变量的关系 |
3.4.5 信息服务与相关潜在变量的关系 |
3.4.6 用户满意度与相关潜在变量的关系 |
3.5 观测变量的选取 |
3.5.1 政府网站形象的观测变量选取 |
3.5.2 用户期望的观测变量选取 |
3.5.3 信息透明感知质量的观测变量选取 |
3.5.4 信息质量的观测变量选取 |
3.5.5 信息服务的观测变量选取 |
3.5.6 用户满意度的观测变量选取 |
3.5.7 用户信任的观测变量选取 |
第四章 政府网站信息透明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实证分析 |
4.1 数据收集方法及样本信息 |
4.1.1 调查方式和对象 |
4.1.2 问卷设计 |
4.1.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4.2 简单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4.2.1 基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南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用户满意度情况 |
4.2.3 问卷调查的信度分析 |
4.2.4 问卷调查的效度分析 |
4.3 结构方程分析 |
4.3.1 初始模型设定 |
4.3.2 参数检验 |
4.3.3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
4.3.4 内生变量R |
2值 |
4.4 基于南宁市人民政府网站信息透明情况的用户满意度模型的测评结果分析 |
4.4.1 模型的整体数据分析 |
4.4.2 假设验证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改善政府网站信息透明情况提升用户满意度的对策研究 |
5.1 结构方程模型中用户满意度的总影响计算与分析 |
5.1.1 结构方程模型总影响作用计算 |
5.1.2 结构方程模型总影响分析 |
5.2 提升南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用户满意度的策略分析 |
5.2.1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提升政府网站形象 |
5.2.2 注重用户期望,贯彻落实服务型政府精神 |
5.2.3 改善信息透明感知质量因子 |
5.2.4 维护顾客忠诚度因子——扩大政府网站使用宣传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南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信息透明的用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政府透明度感知是否会影响公民参与? ——以外部政治效能感为中介变量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政府透明度概念 |
二、公民参与的概念和分类 |
三、外部政治效能感 |
第二章 文献回顾和理论框架 |
第一节 政府透明度与公民参与的相关关系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第二节 影响透明度和参与之间关系的因素 |
第三节 外部政治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
一、政府透明度和外部政治效能感的关系 |
二、外部政治效能感和公民参与的关系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第五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赫希曼“呼吁-退出”机制 |
二、分析框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第二节 数据来源 |
第三节 变量的测量 |
第四章 研究发现与讨论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回归分析 |
一、直接效应分析 |
二、中介效应检验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政府透明度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 ——基于2014-2017年中国33个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
二、政府透明度的相关研究 |
三、政府透明度与公共服务满意度间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释 |
一、政府透明度 |
二、公共服务满意度 |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理论基础 |
二、分析框架 |
三、研究假设 |
第三章 相关数据和变量分析 |
第一节 因变量及数据来源 |
第二节 自变量及数据来源 |
第三节 控制变量及数据来源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模型设计 |
第三节 回归结果 |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发现与讨论 |
第六章 从政府透明度视角出发提升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建议 |
第一节 建立健全提升政府透明度的相关法律法规 |
第二节 积极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加强公共服务相关信息的主动公开 |
第三节 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提升政府回应关切水平 |
第四节 拓宽公众参与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相关决策的渠道 |
第五节 引导公众形成合理期望,提升公众“消费”体验水平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政府透明度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政府透明度的界定 |
二、融资约束的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本文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本文框架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融资约束相关研究 |
一、融资约束的度量方法 |
二、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政府透明度相关研究 |
一、政府透明度相关理论 |
二、政府透明度的经济后果研究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第一节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二节 寻租理论 |
第三节 融资约束理论 |
第四节 假设提出 |
一、政府透明度与企业的融资约束 |
二、政府透明度、产权性质与企业的融资约束 |
三、政府透明度、政治关联与企业的融资约束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二节 变量设置 |
一、被解释变量 |
二、解释变量 |
三、控制变量 |
第三节 模型设计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多元回归分析 |
一、政府透明度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
二、产权性质对政府透明度和企业融资约束的调节效应 |
三、政治关联对政府透明度和企业融资约束的调节效应 |
第四节 进一步研究 |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一、内生性问题 |
二、变量的替换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局限和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本文局限与研究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政府行政成本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31个省级政府面板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我国政府行政成本的变化趋势研究 |
1.3.2 对我国政府行政成本影响因素的研究 |
1.3.3 评述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1.6 创新之处与不足 |
2.政府行政成本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政府行政成本的界定 |
2.1.1 政府行政成本的概念 |
2.1.2 政府行政成本的统计口径 |
2.2 政府行政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政府行为扩张论 |
2.2.2 尼斯坎兰模型 |
2.2.3 瓦格纳法则 |
2.2.4 委托代理理论 |
2.3 政府行政成本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2.3.1 政府透明度对行政成本的影响 |
2.3.2 人员费用 |
2.3.3 城市化水平 |
2.3.4 经济发展水平 |
2.3.5 财政支出规模 |
2.3.6 财政能力 |
2.3.7 人口 |
2.3.8 物价水平 |
2.4 数据来源和变量定义 |
3.我国省级政府行政成本规模和趋势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1 政府行政成本的总体现状与趋势分析 |
3.1.1 全国整体情况描述统计 |
3.1.2 各省份政府行政成本规模现状与趋势的描述性统计 |
3.2 我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情况的统计描述分析 |
3.3 政府相对行政成本省份情况的分组分析 |
4.我国政府行政成本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
4.1 政府行政成本的计量经济模型 |
4.1.1 数据选取 |
4.1.2 变量定义及说明 |
4.1.3 模型设定 |
4.2 模型建立与实证分析 |
4.3 估计结果及讨论 |
4.4 结论总结 |
5.政策建议 |
5.1 提高政府信息的透明度 |
5.2 提高预算约束的刚性 |
5.3 转变政府职能 |
5.4 精简政府组织机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中国政府透明度(2009~2016)》书籍简介和书中对政府透明度指数的指标体系和权重说明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8)区级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评价研究 ——以河源市源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 文献研究 |
2.1 国外文献研究 |
2.2 国内文献研究 |
2.3 文献研究分析 |
3 区级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评估体系的建立 |
3.1 概念界定 |
3.1.1 区级政府 |
3.1.2 政府信息公开 |
3.2 理论基础 |
3.2.1 社会契约论 |
3.2.2 知情权理论 |
3.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3 区级政府信息公开评估体系构建 |
3.3.1 关键指标的提取 |
3.3.2 区级政务公开评价指标体系 |
3.3.3 评估体系测评方式 |
4 源城区政府信息公开情况及透明度程度的实证分析 |
4.1 样本发放与回收 |
4.2 样本概况 |
4.3 源城区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的实证分析 |
4.3.1 信息公开内容 |
4.3.2 信息公开方式 |
4.3.3 保障制度 |
4.3.4 互动与反馈 |
4.4 源城区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结果分析 |
4.4.1 制度设置较为完善 |
4.4.2 公开的信息内容透明度较高 |
4.4.3 监督制度建设仍有欠缺 |
4.4.4 信息公开过程中与群众互动较少 |
5 完善源城区政务公开工作的建议 |
5.1 明确信息公开标准,加强建章立制 |
5.2 转变政府行政观念,建设“用户导向型”政府 |
5.3 打破“信息孤岛”,畅通信息公开渠道 |
5.4 建立健全考核制度 |
5.5 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保障公众知情权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政府透明度与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度量 |
一、政府透明度的内涵 |
二、政府透明度的度量 |
三、技术创新的内涵 |
四、技术创新的度量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本文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本文框架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政府透明度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 |
一、制度环境与企业创新 |
二、内部控制与企业创新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与企业微观行为理论 |
第二节 政府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节 假设提出 |
一、政府透明度影响企业创新的理论推导 |
二、股权性质调节作用的理论推导 |
三、内部控制调节作用的理论推导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二节 变量设置 |
一、被解释变量 |
二、解释变量 |
三、控制变量 |
第三节 模型设计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多元回归分析 |
一、政府透明度影响企业创新的回归结果分析 |
二、股权性质调节作用的回归结果分析 |
三、内部控制调节作用的回归结果分析 |
第四节 进一步研究 |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一、内生性问题 |
二、差分检验 |
三、截尾回归 |
四、变量的选择 |
五、改变控制变量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本文局限与研究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政府透明度、媒体监督与政府审计绩效——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 |
(一) 政府透明度与政府审计绩效 |
(二) 媒体监督与政府审计绩效 |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四、研究设计 |
(一) 变量选取与说明 |
1. 政府审计绩效的度量 |
2. 政府透明度的衡量 (GT) |
3. 媒体监督的衡量 (ME) |
4. 控制变量 |
(二) 模型构建 |
1. 审计揭露绩效模型 |
2. 审计整改绩效模型 |
3. 审计建议采纳绩效模型 |
(三) 数据统计与来源 |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 全样本的回归结果分析 |
(二) 稳健性检验 |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四、加强信息公开 提高政府透明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央-地关系视角下省级政府采购透明度影响机制研究[D]. 廖赖艳.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2]地方经济发展、政府透明度如何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 ——基于双层模型的视角[D]. 沈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政府门户网站信息透明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以南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为例[D]. 皇甫舒婷. 广西大学, 2020(07)
- [4]政府透明度感知是否会影响公民参与? ——以外部政治效能感为中介变量的实证分析[D]. 沈倩倩. 南京大学, 2020(04)
- [5]政府透明度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 ——基于2014-2017年中国33个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D]. 赵雪. 南京大学, 2020(04)
- [6]政府透明度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吗[D]. 张雨.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7]政府行政成本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31个省级政府面板数据的分析[D]. 陈新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8]区级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评价研究 ——以河源市源城区为例[D]. 黄中泽.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政府透明度与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D]. 刘亮.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6)
- [10]政府透明度、媒体监督与政府审计绩效——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 王会金,马修林.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2017(03)
标签:信息公开论文;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行政管理学论文; 公民权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