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现阶段英汉课程教材和教学设置的看法和印象

对我国现阶段英汉课程教材和教学设置的看法和印象

一、我国现阶段英语、语文课程教材及教学设置的观感(论文文献综述)

吴海琪[1](2021)在《导向深度学习的部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宋娟[2](2021)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新兴体育艺术类项目。为了培养集“教、表、编、训”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复合型应用人才,自2001年起,各体育院校先后开设了体育舞蹈的本科教育课程,并借鉴了艺术院校的发展经验,依托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特色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然而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体育院校开展的时间较短,师资力量整体还较为薄弱,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评价体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对当下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与策略。本文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德尔菲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15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构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尝试性地对随机抽样的三所体育院校教师进行评价和分析,诊断教师现存问题、审视自身专业发展现状、发现目前存在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从而提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为下一阶段自身发展做出预判和规划,促进体育舞蹈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发现,对于体育舞蹈教师来说,职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维度,三者也构成了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中的三个一级指标。指标体系共分三级,除上述三个一级指标外,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教师的修养、教学能力、带队训练能力、表演能力、编排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知识、体育舞蹈专业技术、体育学科理论知识、艺术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应用知识构成了十四个二级指标,而三级指标共有四十七个。(2)由权重得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较为重要的指标:A12教师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A41教师的文化修养、C25体育舞蹈舞伴间技术动作的配合、C34运动生物力学知识、B15教师示范能力、B52科研创新能力、B43剧目作品编排能力、B25具备训练和比赛的应变能力、C11教育学知识、B32舞蹈肢体表现力。这些指标是专家认为现阶段教师应该重点提升的专业素养。(3)运用本研究建构的评价体系对三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价发现,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整体状况处于良好和中等之间,能够满足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教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经济发达地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较高,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相对薄弱。(4)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结构比较复杂,呈现老中青教育经历各不相同的教师层次,来源构成分为六个方面:(1)开始体育舞蹈教育之初,从难美项目转项而来的教师;(2)本科经过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学习的教师;(3)通过艺术高考考上本科专业院校,高考前经过短期的专业训练,专业提高阶段主要是在大学四年的教师;(4)有过中专教育经历的教师;(5)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6)本科是通过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的高水平选手教师。艺术学院毕业的教师艺术知识丰富,剧目作品编排能力较强,体育知识却有待提高;经历过单招的教师竞技套编排能力较强,艺术知识却较为薄弱。教师教育经历不同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具有很大差异性,水平也参差不齐。(5)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育人理念处于中等水平;教师重视专业技术培养,忽略全面素质教育,轻视理论知识学习;教师文化基础、教育学知识、体育学知识、音乐学知识、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年长教师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专业技术有待加强,年轻教师示范能力很强,但理论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竞技套路和组合动作编排能力很强,但剧目创编能力需要继续提升。(6)体育舞蹈显着特点是“男女配合”进行的“双人舞蹈”。在教学过程中,男女配合示范,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学生能够直观看到舞蹈动作的双人位置,包括男伴的引带和女伴的跟随状态,以及运动路线和轨迹,易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调研的15所体育院校中有4所院校是双人共同示范舞蹈动作,其它11所院校是教师单人走进课堂,教师不仅要示范男性步伐和身体动作,还要示范女性步伐和身体韵律。这种区别于其他项目特点的教学状况,也对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7)学校应该多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个体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重视艺术学知识学习,激活剧目编排创新能力;借助多媒体技术,弥补自身示范能力不足;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积累,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建立项目特质意识,促进体育和艺术的融合。

唐路佳[3](2021)在《凉山彝区小学英语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基于浸入式教学法与语法翻译法》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应对英语教育的浪潮,改善彝族地区英语教学环境,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刻不容缓。因此,通过在彝族地区进行英语教学方法的比较、选择,探寻到适合彝族地区的英语教学方法,是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教育环境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措施。笔者针对所研究的内容,梳理了浸入式教学法以及语法翻译法的理论基础,总结了课堂实施基本要求以及课堂实施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教学环境、资源对比两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基本条件。随后本研究采用教育的准实验进行研究实验,通过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学生和教师的个人访谈等方法,在凉山彝族某小学的英语课堂分别用语法翻译法以及浸入式教学法进行授课,观察、对比两种不同的英语教学方法下,学生的表现、态度;教师的课后评价以及教学后的效果。总结不同教学方法各自的优势及其劣势,试图结合彝区教学资源环境,探寻出适用于现阶段彝族地区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本论文通过理论以及实践的比较,在理论上,结合凉山彝区当地的教学环境、资源综合对比了两种教学方法实施的基本特点及其要求;在实践中,采用教育准实验的形式用以对比两种不同教学方法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针对凉山彝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能够得出以下结论:通过理论以及实验的对比,在现阶段的凉山彝区小学中语法翻译法比浸入式教学法具有更高的可行程度。继而更深入一步而言,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不是所有更新颖的教学方法以及理论上行得通的教学方法在所有地区都有其生长的土壤。选择更多时候需要考虑客观因素进行选择,是一种被动的选择。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除了依据教学目的、课程性质等因素外还受到教学环境、资源配置、学生适应程度、课堂效率等方面的影响,对于选择教学方法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高鑫悦[4](2021)在《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活动,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弘扬劳动精神在大中小学生中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了新时代的新要求;2020年7月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更为落实劳动教育提供了明确指引。小学教育是为人的一生成长起着奠基作用的重要阶段,是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并不乐观,小学生劳动教育仍然存在着教育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较单一、教学内容不够系统、缺乏系统的评价机制等问题。新时代如何在小学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充分开发学科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开展的有效路径。本文立足时代背景,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围绕小学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展开研究。研究主要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从社会要求、现实动因以及理论基础出发,论证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性。通过调查了解到当前小学生劳动教育存在教学目标割裂、教学内容零散以及教学过程浅表的现象,导致小学生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结构性和深度性,结合社会要求和理论分析发现,融入课堂教学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发挥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第二部分论证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劳动教育与课堂教学在性质、目标、内容以及方式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分析劳动教育存在融入课堂教学的可能性;第三部分基于教育资源的分类框架,挖掘不同学科中劳动教育资源。在分类分析了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后,找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点;第四部分在前面现实问题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根本路径、基本模式与实施策略。根据大量课堂教学案例,提出学科实践育人的根本融入路径以及课题化学科实践和项目化学科实践两种基本融入模式,探索出自然渗透、有机整合以及灵活生成的融入策略。

祝明蒿[5](2021)在《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文中认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中的第三个,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是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多种媒介的阅读与表达中提升媒介素养,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论文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为主要依据,首先阐释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价值,并说明其在教材中的编排情况,之后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背景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最后根据所提策略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两种主要教学形式——专题式教学与渗透式教学分别进行了案例设计。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基础。首先对这一学习任务群的内涵进行界定,之后阐述其基本特征、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教学价值,并梳理统编高中语文五册教材对这一学习任务群的编排情况。第二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依据第一章分析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对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别进行调查。调查发现这一任务群在实施时存在四重困境:观念认识与实践操作之间的矛盾;平衡语文性与技术性之间的困难;内容较多与课时较少之间的矛盾;日常教学与考试评价之间的矛盾。第三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首先,做好跨媒介学习的教学准备工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为课堂教学提供硬件支持;通过问卷调查、师生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进而合理设计课堂学习任务;巧妙运用各科教材,整合开发教学资源。其次,建构高效的跨媒介教学课堂。坚持立足媒介语言,指归核心素养的原则,保证课堂的语文性;以学习任务为引领,有机组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类语文活动;创设应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建媒介学习共同体,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再次,创新跨媒介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实施该任务群的教学时一方面可以依托教材的专题活动单元,开展专题教学;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进行渗透教学。最后,建立契合跨媒介学习的评价体系。必修阶段应着重评价学生媒介素养的发展,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着重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自觉利用多种媒介更好辅助其他任务群的学习;题目设置上可以引入媒介元素,丰富传统题目的类型;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增强评价的可靠性。第四章,基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案例设计。根据所提策略,以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两种主要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与渗透式教学分别进行案例设计,以印证教学策略的可操作性。

黄武胜[6](2021)在《“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教育系统的关键业务呈现出一种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形态,学校的围墙逐渐模糊,学校的双向开放成为了一种趋势。高等教育、基础教育领域校外教学资源与学校教育双向融合的新生态正在形成。传统学校对社会资源需求逐渐从以往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发展为对优质教学内容和服务的双重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于佛山市M初级中学与广州G教育科技企业所进行的关于语文学科的校企协同教学(S-C协同模式)案例,即校企(School-Company)双方通过达成合作教学协议,共同组织学生完成特定教学计划的一种合作教学模式。试图通过对该案例进行个案调查,了解在中小学领域针对语文学科校企协同教学的现状与困境并探索改进策略。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协同教学”、“校企协同教学”发展现状,分析校企协同育人研究背景。继而通过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对校企双方语文教师以及参与学习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双方语文教师角度下校企协同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对校企协同学习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相关理论,从初中语文教学基本原则、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的框架、学生考核评价体提出改进初中语文“S-C协同模式”教学策略。经过研究,”S-C协同模式“在佛山市M中学初中语文学科的应用对促进学生初中语文学习效果有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为:校企协同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于课堂外对学习的需求,将学生参与实验前后语文成绩对比分析发现取得高分段的学生数量呈增加趋势。与此同时,校企协同模式仍存在较大的缺陷,如缺少有效校企沟通机制,双方教师对学生学情把握不足。校内教师缺少时间参与协同教学;线上教学方法仍沿袭传统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优势不明显。校企协同模式造成师生角色困扰。学生缺乏积极学习语文的动机,协同学习效果难以把控。基于以上问题,提出针对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学科应用策略:(1)成立校企协同研究小组、创新小组以校企协同机制的力量强化校企双方教研水平;(2)以学校为中心,双方协同建设初中语文课程资源;(3)校企双方应全面掌握学情,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准备;(4)校内语文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在线学习课堂,激发学生潜能;(5)在线语文教师需完善教学流程,改善教学方法,提升线下教学服务能力;(6)改进在线课堂作业形式及评价方式;(7)积极引导家长参与课后监督,形成家校企三方合力。(8)对大班直播课堂进行有效拆分,实施分层教学;(9)减少功利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

孙颖迪[7](2021)在《人教社两版高中生物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结构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我国生物学教学从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导向转变为以“生物科学核心素养”为导向。教师教学用书是教材编者与教师沟通的桥梁,帮助教师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好教学工作。现行人教社2019年版生物教师教学用书必修模块页码每本均在三百之上,比之2007年版的一百多页多了一倍有余,对此的相关研究却几乎没有。本研究将两个版本的教师用书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质性对比,分别从框架结构、栏目设置、具体内容以及编写理念四方面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一线生物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对新版教师用书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及使用现状调查结果,提出使用建议,同时对于问卷调查中发现的教师需求提出编写建议。从文本分析来看,在框架结构上,两个版本差别不大,依然按照“模块整体介绍——章教材分析——节具体建议”的顺序编排,19版章节顺序依据教材的变动有所调整,在结构编排上章与节之间的内容区分明确,层次更加分明。在栏目设置上,两版本栏目数量相差不多,名称上看变动较大,但实质存在内容上的分散重排和丰富扩充,真正增加的栏目只有“探究·实践指导”。在具体内容上,19版每章知识框图不再局限于07版按照章节顺序的模式,形式和内容都更加多样化;“核心素养侧重点”栏目对标07版“教学目的要求”栏目,以核心素养四个维度重新编写了章教学目标;“编写思路”是19版在章栏目中变化最大、内容丰富最多的栏目,系统地总结了每章对应的课程标准中的概念,更加注重每章的内容安排特点以及章首页的设计意图。在编写理念上,19版教师用书体现了建构学科大概念,核心素养显性化;课程内容情境化,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与实践;增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三个突出特点。基于文本分析的结论,对一线教师的教师用书使用现状和编写建议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探究·实践指导”和“教学案例与评析”栏目教师普遍认可其有助于教师教学、育人和自我提升,但使用率相对较低,建议教师对于这两个栏目予以关注。在编写建议方面,经文本比对发现19版在解读教材方面做到了内容上的丰富细致,增强了教师用书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但过于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对于学生的关注度不够,结合调查结果,建议新版教材在编写上增加与学生的学习相关指导可能对于教师教学会有进一步的参考价值。

葛威[8](2021)在《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研究》文中指出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在内化学习任务群的基础之上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形态特征。为科学利用教材所纳资源的价值效能,本论文以学习任务群为切入视角,从“课程目标内容化”、“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三大维度深入析解教材内理、统合把握教材表征。外览教材体系。以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为“三级架构”的学习任务群,对“四维体系”的语文核心素养产生内化作用;以学习任务群与人文主题为组织线索的教材单元,因组成元素不同,形成阅读与写作单元、整本书阅读单元和综合实践活动单元,且每类单元的教材栏目各不相同。内察教材内容。选文系统具有组课数量配比均衡、本土作品体量较大、古今作品分布合理、应用文体独具焦点的特征;助读系统的单元导语呈三线并行、学习提示为任务导向、诗词诵读重赏析同步、注释词条含丰富内容、功能插图重语图互文;作业系统倾向设置具有应用性、活动性与结构化的任务作业;知识系统以散点穿插的形式促使知识要素隐性化、范例化、程序化;活动系统依据学科特点、真实情境与过程方法,推进学习活动向语文性、实用性、探究性方向发展。优化教学实施。以学习任务群作为实践导向的教学活动,要求根据教材形态特征,实现优化转型:教学目标单元化要做好提炼核心概念、建立知识框架、陈述单元目标三大工作,教学活动任务化要保证能够创设真实情境、组建任务框架、细化活动安排,教学评价进阶化则需要明确层级标准、实施多元评价、践行个性评价。

付晓群[9](2021)在《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新疆阿拉尔市十四团胡杨中学为例》文中指出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具有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态度的作用,是中学生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让古诗词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发挥其价值,让学生全面、深入、高效地领会古诗词,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解决的难题。此外,“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思维方式和审美鉴赏能力得不到更好地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分层教学模式逐渐从西方国家的课堂进入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经过大量的实践教学检验,逐渐受到我国一线教师们的青睐。将分层教学模式用于古诗词课堂中,旨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进而拓展知识视野。分层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旨在培养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促进其提升学习能力。本文以班级授课制下的古诗词分层教学为研究对象,将班级内的学生依据学习态度、能力、潜力、个性等因素划分三个层次,即A层次综合型学生、B层次提高型学生、C层次基础型学生。本文以新疆阿拉尔市十四团胡杨中学的学生为例,以其学情的特殊性,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探究其古诗词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优化策略,为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积累经验,以期为分层教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魏镇园[10](2021)在《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发布后,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实现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场域。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思维能力以及学科综合素养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学科核心素养理论为基础,对经由小学阅读教学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课题进行了基于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的研究。本研究一共分为六个章节,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缘由、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等;第二章对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和评述。第三章采用自编问卷,对某市某小学中高年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访谈了五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了解通过阅读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情况。第四章对问卷调查结果与教师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与思考。第五章通过对三名语文教学名师的优秀阅读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从中提炼通过阅读教学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经验。第六章阐述了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建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论文着重从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与阅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名师阅读教学案例,提出了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的建议:第一,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知水平;第二,开展深度阅读教学,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第三,改进阅读教学方式,促进阅读教学多元化发展;第四,借鉴名师阅读教学经验,落实“以生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第五,借鉴“新教育实验”阅读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我国现阶段英语、语文课程教材及教学设置的观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现阶段英语、语文课程教材及教学设置的观感(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院校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办学理念给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1.1.2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1.1.3 我国体育舞蹈理论和教学实践发展需求
        1.1.4 推动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发展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教师专业素养的缘起
    2.2 教师专业素养构成内容研究
    2.3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
    2.4 教师专业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2.5 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6 教师专业素养评价研究
    2.7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8 研究述评
3 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3.2.2 教师教育理论
    3.3 小结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扎根理论
        4.2.4 德尔菲法
        4.2.5 数理统计法
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构建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5.1.1 系统性原则
        5.1.2 科学性原则
        5.1.3 针对性原则
    5.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
        5.2.1 工具NVivo简介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5.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形成
        5.3.1 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
        5.3.2 指标筛选的流程和方法
        5.3.3 专家的选择与权威程度
        5.3.4 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5.3.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5.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5.4.1 体育舞蹈教师的职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2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能力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3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知识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最终确立
    5.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5.5.1 层次分析法判断指标权重
        5.5.2 计算权重
    5.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结果特征分析
        5.6.1 一级维度分析
        5.6.2 二级维度要素分析
        5.6.3 三级维度要素分析
    5.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5.7.1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对应分值
        5.7.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
        5.7.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分标准的适用性
    5.8 小结
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分析
    6.1 部分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
    6.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存在问题
    6.3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6.3.1 学校层面
        6.3.2 教师个体本位
    6.4 小结
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7.1 学校层面
        7.1.1 加强与艺术院校交流和合作
        7.1.2 尝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7.1.3 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7.1.4 充分发挥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协作会的作用
        7.1.5 降低学历要求,引进高水平选手任教
        7.1.6 健全教师评审和考核制度,多视角进行评价
        7.1.7 重视教师培养,促进老带新教师融合成长
    7.2 个体层面
        7.2.1 教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
        7.2.2 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7.2.3 教师持续学习专业知识
    7.3 小结
8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建议
    8.3 研究的局限性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资料图片
附录4

(3)凉山彝区小学英语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基于浸入式教学法与语法翻译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学生其自身发展需要掌握英语
        1.1.2 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结合凉山彝族当地教学环境加以衡量
        1.1.3 个人参与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项目实验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浸入式教学法
        1.4.2 语法翻译法方法
        1.4.3 教学方法选择
    1.5 文献综述
        1.5.1 关于英语教学方法的相关研究
        1.5.2 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思路
    1.8 研究创新
2 理论上教学方法的对比选择研究
    2.1 浸入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1.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2.1.2 系统功能主义语言学理论
    2.2 语法翻译法的理论基础
        2.2.1 语言的机械原子观
    2.3 教学方法实施的基本要求
        2.3.1 浸入式教学法实施的基本要求
        2.3.2 语法翻译法实施的基本要求
    2.4 教学方法的课堂实施特点
        2.4.1 浸入式教学法的课堂实施特点
        2.4.2 语法翻译法的课堂实施特点
    2.5 理论层面的教学方法课堂选择比较分析
3 实证研究设计
    3.1 实验对象
    3.2 实验所用教材
    3.3 实验过程
        3.3.1 实验时间
        3.3.2 实验分步过程
        3.3.3 变量控制
    3.4 评价手段与研究统计
        3.4.1 测试数据的分析手段
        3.4.2 课堂观察的分析手段
    3.5 课堂实例
        3.5.1 语法翻译法的课堂实例
        3.5.2 浸入式教学法的课堂实例
4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课堂观察结果统计分析
        4.1.1 语法翻译法下的学生学习态度较浸入式教学法下的更为积极
        4.1.2 两种教学方法下学生的学习技术情况均呈较好发展
        4.1.3 语法翻译法下学生的学习习惯相对较好
        4.1.4 课堂观察总结
    4.2 试卷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4.2.1 试卷检测具体结果
        4.2.2 试卷检测结果的分析总结
    4.3 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统计分析
        4.3.1 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4.3.2 访谈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的结论
        5.1.1 理论上的对比选择结论
        5.1.2 实证研究中的对比选择结论
    5.2 凉山英语教学现状相关启示
    5.3 本研究的局限及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1.1.2 新时代需要统整的大劳动教育观
        1.1.3 谋求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劳动
        1.2.2 劳动教育
        1.2.3 课堂教学
        1.2.4 融入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劳动的相关研究
        1.3.2 “教劳结合”思想相关研究
        1.3.3 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
        1.3.4 劳动教育实践的相关研究
        1.3.5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
        1.3.6 研究述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价值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思路
        1.5.4 研究方法
2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2.1 社会要求
        2.1.1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定位
        2.1.2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2.2 理论基础
        2.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2.2.3 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劳动教育
    2.3 现实动因
        2.3.1 劳动教育的实践现状
        2.3.2 劳动教育的突出问题
        2.3.3 问题的成因分析
3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可能性分析
    3.1 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内在联系
        3.1.1 性质
        3.1.2 目标
        3.1.3 内容
        3.1.4 方式
    3.2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外部保障
        3.2.1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政策支撑
        3.2.2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标准”支撑
4 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分析
    4.1 劳动教育资源的内涵与特点
        4.1.1 劳动教育资源的内涵
        4.1.2 劳动教育资源的特点
    4.2 劳动教育资源的分类框架
        4.2.1 根据资源的来源分类
        4.2.2 根据资源的性质分类
        4.2.3 根据资源的呈现方式分类
        4.2.4 根据资源的存在方式分类
    4.3 劳动教育资源的筛选机制
        4.3.1 劳动教育资源的筛选依据
        4.3.2 劳动教育资源的筛选原则
5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路径与模式
    5.1 “融入”的根本路径:学科实践育人
        5.1.1 学科实践的融合价值
        5.1.2 学科实践的基本类型
    5.2 “融入”的基本模式
        5.2.1 课题化学科实践
        5.2.2 项目化学科实践
6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策略
    6.1 自然渗透
        6.1.1 目标渗透:立足学科目标寻找契合点
        6.1.2 内容渗透:深入学科教材挖掘落脚点
        6.1.3 过程渗透:找准时机方式探索切入点
    6.2 有机整合
        6.2.1 知识符号层面的整合
        6.2.2 逻辑形式层面的整合
        6.2.3 意义价值层面的整合
    6.3 灵活生成
        6.3.1 基于真实问题灵活生成
        6.3.2 基于实践活动灵活生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相关说明
第一章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基础
    第一节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内涵
        一、概念界定
        二、基本特征
    第二节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
        一、直接目标:提升媒介素养
        二、最终指向:语文核心素养
    第三节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
        一、了解常见媒介的传播特点及语言特征
        二、学习运用不同媒介综合处理信息
        三、辨识媒介信息内容及其价值取向
        四、辩证分析网络对语言文学的影响
        五、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
    第四节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价值
        一、提升跨媒介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拓展学习边界,满足生活需要
        三、实现媒介融合,深化阅读交流
        四、培养批判思维,提高认知能力
    第五节 统编教材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编排
        一、专题设计
        二、渗透设计
第二章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
        一、调查对象
        二、问卷编排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二、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问题及分析
        一、当前教学的四重困境
        二、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做好跨媒介学习的教学准备
        一、利用网络教室,提供硬件支持
        二、以学情为起点,合理设计任务
        三、巧用各科教材,整合教学资源
    第二节 建构高效的跨媒介教学课堂
        一、立足媒介语言,指归核心素养
        二、以任务为引领,有机组合活动
        三、创设应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四、组建媒介共同体,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节 创新跨媒介学习的教学方式
        一、依托教材的活动单元,开展专题式教学
        二、配合其他学习任务群,实施渗透式教学
    第四节 建立契合跨媒介学习的评价体系
        一、区分课程阶段,明确评价重点
        二、引入媒介元素,丰富题目类型
        三、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方式结合
第四章 基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案例设计
    第一节 专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第二节 渗透式教学案例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二: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三:学生成果展示

(6)“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K12 在线教辅的蓬勃发展
        1.1.2 校外K12 在线教育的局限
        1.1.3 S-C协同模式的萌芽
        1.1.4 问题从实际工作中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校企协同研究综述
    2.1 校企协同研究现状
        2.1.1 国外校企协同研究
        2.1.2 国内校企协同研究
    2.2 研究述评
3.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1.1 协同教学
        3.1.2 S-C协同模式
    3.2 相关理论基础
        3.2.1 协同理论
        3.2.2 教育传播理论
        3.2.3 建构主义理论
4.初中语文教学协同模式应用现状调查
    4.1 校企双方语文教师角度下S-C协同模式应用调查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
        4.1.3 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4.1.4 对校内语文教访谈过程及分析
        4.1.5 对在线语文教师访谈过程及分析
        4.1.6 对校企协同授课班级的线下助教访谈过程及分析
    4.2 学生角度下S-C语文协同模式应用调查
        4.2.1 调查说明
        4.2.2 问卷分析
    4.3 学生调查结果
        4.3.1 学生缺乏主动积极学习语文的动机
        4.3.2 学习习惯有失偏颇,对待课后学习态度不认真
        4.3.3 线下合作学习质量难以把控
        4.3.4 教学模式改变,造成师生角色困扰
    4.4 初中语文教学协同模式应用现状调查总结
        4.4.1 制度层面存在问题
        4.4.2 文化层面存在问题
        4.4.3 教师层面存在问题
        4.4.4 学生层面存在问题
5.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改进策略
    5.1 建立协同教学机制,达成有效教学沟通
    5.2 以学校为中心,双方协同建设初中语文课程资源
    5.3 明确教学目标,合力发挥协同模式教学效果
    5.4 校内语文教师转换角色身份,深度融入协同教学
    5.5 校内语文教师需积极引导,激发学生潜能
    5.6 在线教师应全面掌握学情,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准备
    5.7 在线语文教师需完善教学流程,改善教学方法
6.研究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S-C协同模式语文教学访谈提纲(校内语文教师)
附录2 S-C协同模式语文教学访谈提纲(在线语文教师)
附录3 S-C协同模式语文教学访谈提纲(助教)
附录4 初中语文校企协同教学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学生)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7)人教社两版高中生物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结构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国内教师教学用书研究的现状
    2.3 国外教师教学用书研究
第3章 人教社两版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比较
    3.1 版式设计的比较
    3.2 框架结构的比较
    3.3 组织内容的比较
    3.4 编写理念的比较
第4章 教师用书使用现状与编写建议问卷调查
    4.1 调查方法
    4.2 调查对象
    4.3 调查结果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编写比较结论
    5.2 使用建议
    5.3 编写建议
    5.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师教学用书使用情况问卷调查表
致谢

(8)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学习任务群
        1.3.2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1.4 文献综述
        1.4.1 学习任务群的相关研究
        1.4.2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相关研究
        1.4.3 对相关研究的评述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内容分析法
        1.5.3 结构分析法
第二章 课程教材教学与学习任务群的内理
    2.1 课程目标内容化
        2.1.1 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的框定
        2.1.2 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的具化
        2.1.3 课程研制与生成学习任务群
    2.2 课程内容教材化
        2.2.1 课程内容对教材内容的织构
        2.2.2 教材内容对课程内容的组建
        2.2.3 教材编制与贯通学习任务群
    2.3 教材内容教学化
        2.3.1 教材内容对教学设计的预设
        2.3.2 教学设计对教材内容的生成
        2.3.3 教学实施与落实学习任务群
第三章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教材体系编排
    3.1 学习任务群对语文核心素养体系的内化
        3.1.1 语文核心素养的四维目标体系
        3.1.2 学习任务群的三级课程架构
    3.2 语文教材编制对学习任务群体系的承构
        3.2.1 语文教材单元的“双线组元”
        3.2.2 语文教材栏目的“三类构造”
第四章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教材内容分析
    4.1 串联学习任务群的选文系统
        4.1.1 配比均衡的组课数量
        4.1.2 体量较大的本土作品
        4.1.3 分布合理的古今作品
        4.1.4 独具焦点的应用文体
    4.2 映射学习任务群的助读系统
        4.2.1 三线并行的单元导语
        4.2.2 任务导向的学习提示
        4.2.3 赏读同步的诗词诵读
        4.2.4 内容丰富的注释词条
        4.2.5 语图互文的功能插图
    4.3 表征学习任务群的作业系统
        4.3.1 推进转型整合,强化应用性
        4.3.2 创设实践情境,贴合活动性
        4.3.3 搭建层级序列,促进结构化
    4.4 点映学习任务群的知识系统
        4.4.1 散点穿插分布,知识隐性化
        4.4.2 融通言语任务,知识范例化
        4.4.3 保障活动实施,知识程序化
    4.5 落实学习任务群的活动系统
        4.5.1 紧扣学科特点,凸显语文性
        4.5.2 贴合真实情境,注重实用性
        4.5.3 细化过程方法,增强探究性
第五章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教学实施策略
    5.1 教学目标单元化——以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例
        5.1.1 依据课标选文,提炼核心概念
        5.1.2 梳理概念要素,建立知识框架
        5.1.3 结合单元导语,陈述单元目标
    5.2 教学活动任务化——以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为例
        5.2.1 依据核心目标,创设真实情境
        5.2.2 引入教材资源,组建任务框架
        5.2.3 细化活动安排,落实言语实践
    5.3 教学评价进阶化——以必修下册第七单元为例
        5.3.1 结合学业质量,明确层级指标
        5.3.2 依据活动背景,实施多元评价
        5.3.3 适选评价方式,践行个性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论文受资助情况
附录
致谢

(9)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新疆阿拉尔市十四团胡杨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性
第2章 初中古诗词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分析
    2.1 初中古诗词分层教学模式概念界定及应用分类
    2.2 初中古诗词分层教学模式的价值意义
第3章 十四团胡杨中学古诗词分层教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3.1 初中古诗词分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 影响初中古诗词分层教学实施的因素
第4章 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1 课前分层,助效率提升
    4.2 课中分层,助知识转化
    4.3 课后分层,助巩固提升
第5章 初中家国情怀诗的分层教学案例分析
    5.1 《望岳》教学设计对比分析
    5.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分层预习学案设计
    5.3 《月夜忆舍弟》的分层作业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基于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
        (三)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观察法
        (五)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概述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简要述评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语文核心素养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三、阅读教学
        四、学科核心素养理论
第二章 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学生调查方案
        一、问卷的维度
        二、问卷的内容
    第二节 学生调查问卷的发放
        一、问卷的试测与发放
        二、数据的整理与赋值
        三、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第三节 学生问卷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一、关于语言方面的分析
        二、关于思维方面的分析
        三、关于审美方面的分析
        四、关于文化方面的分析
    第四节 教师访谈调查方案
    第五节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了解和疑惑
        三、教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建议
第三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忽视学生阅读个性化发展
        二、阅读教学偏重语言和思维,忽视审美和文化
        三、阅读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第二节 原因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认知不足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不到位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缺乏示范性参考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分析
    第一节 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案例:《慈母情深》
        一、作者介绍
        二、文本介绍
        三、课例分析
        四、小结
    第二节 说明性文本阅读教学案例:《呼风唤雨的世纪》
        一、作者介绍
        二、文本介绍
        三、课例分析
        四、小结
    第三节 诗词类文本阅读教学案例:《清平乐·村居》
        一、作者介绍
        二、文本介绍
        三、课例分析
        四、总结
第五章 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建议
    第一节 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知水平
    第二节 开展深度阅读教学,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第三节 改进阅读教学方式,促进阅读教学多元化发展
    第四节 借鉴名师阅读教学经验,落实“以生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
    第五节 借鉴“新教育实验”阅读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我国现阶段英语、语文课程教材及教学设置的观感(论文参考文献)

  • [1]导向深度学习的部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研究[D]. 吴海琪.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 宋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凉山彝区小学英语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基于浸入式教学法与语法翻译法[D]. 唐路佳.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 高鑫悦.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D]. 祝明蒿.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案研究[D]. 黄武胜.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7]人教社两版高中生物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结构的比较研究[D]. 孙颖迪.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8]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研究[D]. 葛威.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9]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新疆阿拉尔市十四团胡杨中学为例[D]. 付晓群.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10]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 魏镇园.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对我国现阶段英汉课程教材和教学设置的看法和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