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谁在分食这块蛋糕?——部分省市保安服务公司占有市场份额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科平[1](2014)在《基于O2O的家电连锁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曾经,传统家电连锁卖场形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百货商店模式和价格联盟,为消费者赢得了议价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传统家电连锁卖场的出现,推动了中国家电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电器快速进入中国的千家万户,并创造了引以为豪“黄金十年”发展期。过去的两年,是家电连锁企业的困惑之年,来自电商的竞争正逐渐改变家电连锁企业的经营模式。市场的变化、消费人群的换代,需求的提升,使得家电连锁企业不得不面临高速增长结束、寻求新增长点的转型之痛,传统家电连锁企业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本文主要是对某家电连锁020模式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对传统家电连锁模式、传统的电子商务和020三个模式进行说明,通过文献综述、模式分析等方法,在不同的模式中找出优势互补点,从而确立家电连锁企业运用020模式的可行性。同时参考和借鉴较为成熟的家电连锁行业020的实例,运用比较行业实例的分析方法,为某家电连锁企业020的实践和对其实践结果的分析提供的参考维度。020运用在家电连锁企业是具有线下与线下取长补短的作用,企业必须不断优化和完善020模式,才能使企业更好的立足于市场。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家电连锁企业从传统模式转型到020模式,尤其是转型初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其他大型商业流通企业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邓超明[2](2014)在《基于战略转型的广告企业发展研究 ——以互通国际传播集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广告市场自1979年重开以来,广告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广告公司专业服务能力显着提升。然而,中国广告产业高度分散与高度弱小的状况仍然没有改观,同时中国本土广告公司的发展呈现低集中度、泛专业化的特点。2005年12月10日广告市场完全对外资开放后,跨国广告集团开始了在中国市场新一轮的强势扩张。在国家自主型经济建设以及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创新发展的重大背景下,高度分散与高度弱小的本土广告公司能否抵御跨国广告集团的冲击,中国广告产业能否实现自主发展,已经成为政界、广告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从世界广告产业发展大势来看,全球广告业共同面临的两大趋势:一是从广告传播时代向整合营销传播时代过渡,二是由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转变。从中国经济建设来看,中国已经开始由制造业时代转向文化创意产业时代;中国广告产业开始从低集中度时代转向集约化发展的时代。尤其是自2009年我国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来,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互通国际是中国一级广告企业、中国广告协会副会长级单位、中国4A广告首批会员和理事单位以及中国广告公司10强企业,是提供全案广告服务的顾问型品牌传播机构。作为中国本土广告公司的代表,互通国际从最初的媒介代理公司逐渐发展为一家综合性广告代理公司,虽然业务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背景下,还是未能很好地回应整合营销时代的需求。因此,互通国际开始着力于企业的战略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互通国际的战略转型,不仅对互通国际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中国广告公司的发展具有典型的意义,甚至可以说具有全球化的意义。因为在数字传播的时代背景下,不管是国内本土广告公司,还是跨国广告公司,都面临这样企业战略转型的问题。本文所探讨的第一个问题,作为本土广告公司的代表,互通国际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型?笔者对互通国际所处的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对互通国际自身发展进行了重新审视。从广告行业环境来讲,无论是世界广告产业环境还是中国广告行业环境,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的迅速发展,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和消费习惯,也改变着和调整着经济的结构和产业的形态,而这些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了被称作“经济活动的晴雨表”广告行业。广告企业尤其是本土广告企业,如何应对各种深刻的变革,抓住发展机遇,已成为广告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从互通国际自身来讲,互通国际是一家典型的综合性广告代理公司,无论是业务构成还是公司架构,其本质依然是代理模式。在整合营销传播时代,单纯的代理模式只能处于营销的末端,很难形成核心优势。因此,只有通过战略转型,才能从营销的末端向营销的顶端行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核心竞争力。本文所探讨的第二个问题,如何进行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互通国际主要从两大方向来进行战略转型。第一,从服务模式的角度来讲,要实现由单纯的广告代理向信息服务的转变,实现与信息服务产业的对接。服务模式转型是广告战略转型的最高境界。实现了服务模式的转型之后,广告公司的地位与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彻底发生转变。广告公司将会提升其地位,作为广告主的战略合作伙伴,从而真正参与到媒介或广告主的战略决策与营销决策,提升竞争力。第二,基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实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对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不可估量,未来必将成为我国支柱型产业之一。而广告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总规模中占据很大比例,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于战略转型方式的选择上,首先,从互通国际的现状出发,互通国际所具有的核心优势,维持现有的传统业务,即广告策划、广告创意与表现、广告设计等,而这些也是广告公司的核心业务,在互通国际未来的发展中也将是核心优势,由此决定了互通国际首先应选择顺势转型,实现核心优势的坚守与强化;其次,从互通国际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讲,在传统业务深度拓展的基础之上,适应广告产业发展趋势,适应传播环境的变化以及发展,提供宏观战略层面的规划以及终端方向的策略调查与制定,从而实现业务主体完成向整合营销传播服务的转型。实现从传统代理向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变,这决定了互通国际应选择跳跃式转型。本文所探讨的第三个问题,互通国际如何实现战略转型?首先,在数字传播的背景下,互通国际如何进行核心竞争力的再构。笔者对当前各大广告公司在数字传播领域所做的尝试进行了梳理,从各大广告公司的实际运营中汲取经验,并对互通国际在数字传播领域的介入进行了探讨。其次,在未来的发展中,互通国际如何在文化产业领域实现跳跃式转型。首先探讨的是互通国际跳跃式发展的文化背景与机遇。其次对国内外传播集团在进行跳跃式发展时的经验进行梳理,并试图分析其对互通国际的借鉴意义。最后对互通国际跳跃式转型与发展进行了构想。创新与转型是中国广告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笔者希望通过对互通国际发展战略的研究,为中国广告业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为战略转型模式下的众多广告企业提供典范。
梁琪[3](2009)在《沈阳联通神眼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2008年10月15日,由原中国联通和原中国网通重组后的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随着中国联通的正式挂牌,标志着中国电信业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正式形成。对于新联通来说,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借助原有的固网资源、尤其是宽带网络的优势资源,如何持续提高核心竞争力,都将是新联通需要面临的关键问题。为适应市场需求和公司发展需要,沈阳联通决定建设视频监控平台,提供网络视频监控服务,产品命名为神眼。本文通过一系列市场分析,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指导业务的推广工作。首先运用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从分析宏观环境入手,寻找公司当前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然后研究了视频监控业务的市场需求以及竞争形势;同时对公司内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找出沈阳联通同其他电信运营商相比所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随后根据上述分析确定了公司神眼业务的发展战略;在对视频监控市场现状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神眼业务的市场营销策略,在制定过程中,引入了4P理论,对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进行规划,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加入了服务策略;最后,为了确保市场营销策略的有效执行,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避免使研究流于形式。经过分析和研究,不仅可以利用沈阳联通得天独厚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发展神眼业务,提高公司业务收入、增加公司的客户资源,而且对沈阳联通今后的市场推广工作,有着非常宝贵的可借鉴性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宋绪华[4](2009)在《吉林省国视传媒广告有限公司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广告行业的发展状况入手,概述了国内外广告行业历史发展过程,分析了我国广告行业发展现状及吉林省广告行业现状,进而分析吉林省国视传媒广告有限公司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先从公司概况开始,然后分析了公司的营销环境并从公司内部的优势、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四个方面进行了SWOT分析,得出了公司以产品与价格为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发现一成不变地坚持原有以产品、价格等营销策略为指导的策略已经不能适应营销环境的变化,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转而引入和应用新的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策略。新的营销策略主要从四个方面制定:以客户为本的策略;减少客户成本的策略;方便客户的策略;充分与客户沟通的策略。每一个策略都有具体方法进行说明和完善,这些营销策略对公司业务开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一年多来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策略的应用,公司的经营状况已明显改善,公司经营面貌焕然一新,公司员工凝聚力空前增强,客户满意度增加,新老客户的业务量已开始明显回升,公司营业总额有了很大增长,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策略已在吉林省国视传媒广告有限公司成功显示了其先进性。由衷地希望新的营销策略能将公司发展成为一家在策略支持下的集创意、策划、设计、媒介发布、广告效果研究为一体的全面服务型广告公司。
张宏[5](2007)在《企业纵向社会资本与竞争优势 ——基于制造企业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里,“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了。面临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技术、产品、市场竞争结构、行业发展、分销商的经销能力、消费者的口味变化等,企业不再各自为战,而是相互依赖,构成网络。生产企业要与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分销商紧密合作,居安思危,通过互动行为维持和获取资源或者能力,从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甚或脱颖而出,实现持续领先。根据企业纵向网络合作情况调研以及相关理论研究回顾,笔者发现有如下几个理论问题和实践困惑亟待解决:①企业纵向社会资本如何培育和发展?即企业纵向社会资本的内涵、维度、特征和作用;②企业纵向联接资源对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企业基本竞争能力的识别和界定,企业纵向社会资本对企业竞争能力的作用机理;③企业纵向网络协作与企业的成本节约、收益增长是否有其必然的内在联系?即企业纵向社会资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直接影响;④作为企业异质性资源的纵向社会资本如何通过企业竞争能力影响企业竞争优势?即企业纵向社会资本通过企业竞争能力的中介传导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从企业层面,沿着“企业纵向社会资本——企业竞争能力——企业竞争优势”的逻辑思路,分析了几个要素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展开了一系列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1)剖析了企业纵向社会资本的内涵及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机理。企业社会资本是社会资本理论在企业层面的应用,纵向社会资本又是企业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企业社会资本能否沿用社会学的维度划分,企业纵向社会资本又能否沿用这一维度划分;在众多的衡量指标中,在没有既定唯一标准的情况下,企业纵向社会资本怎样衡量才是合适的。笔者在规范分析、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解析了企业纵向社会资本的变量指标,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方法和步骤,确定了企业纵向社会资本三个维度的划分及各部分二阶因子的确定具有信度与效度。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结构方程建模技术分析得到企业纵向社会资本结构维度、关系维度、认知维度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系数分别为0.276(P=0.027)、0.335(P=0.008)和0.269(P=0.016),研究证实了企业纵向社会资本是实现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2)识别和界定了企业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三种企业基本竞争能力,分析讨论了企业纵向社会资本对企业生产、营销、技术创新等竞争能力发展的可能影响。这些影响在于:①企业纵向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主要通过影响网络中成员企业间的联接状况来影响企业的能力发展,即企业能力提升所需的资源的获得渠道是否存在,渠道数量是否足够,成员联接是否紧密,以及网络是否稳定等。②企业纵向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影响企业能力发展的几个方面,包括网络成员共同遵守的承诺和彼此的认同,是否具有足够的信任与可信赖性以接近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和技术,以及通过资源转移创造价值的期望。③企业纵向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为网络成员企业一致的行为和目标提供了共享的认知水平,各个成员企业较高程度的共享语言和代码,将有利于建立共享的认知模式;相似的价值观、企业目标和愿景将把企业行为导向网络共同利益最大化,从而获得长远发展。基本结论是:当企业网络中的社会资本水平比较高时,有利于成员企业之间的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获取、共享和转移,可望取得生产、营销、技术创新能力的优化。(3)构建并验证了企业纵向社会资本通过企业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部分中介模型。首先,研究通过结构方程建模技术对判定中介作用的四个条件进行分析:①企业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纵向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的回归,回归系数达到显着性水平。②企业竞争优势对企业纵向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进行回归,回归系数达到显着性水平。③企业竞争优势对企业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回归,回归系数达到显着性水平。④企业竞争优势同时对企业纵向社会资本和企业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回归,其中,企业竞争优势对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回归系数达到显着性水平,企业竞争优势对企业纵向社会资本的回归系数减少,不过仍达到显着性水平,即企业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三个中介变量的出现将企业纵向社会资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消化了一部分。也就是说,企业纵向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对企业竞争优势具有直接影响,并且通过企业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间接实现影响。其次,研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比较完全中介模型和部分中介模型的拟合度,进一步完善了最佳匹配的部分中介模型。修改后的部分中介模型3的拟合优度最好,x2/df为2.303;RMSEA值为0.033;GFI、AGFI、NFI、IFI和CFI的指标值分别为0.936、0.924、0.937、0.960和0.955,均优于指标建议值,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完全中介模型1和部分中介模型2的拟合指标基本符合要求,但拟合值均低于模型3,其中完全中介模型中的GFI、NFI指标值均在0.9以下。上述结果表明模型3为最佳匹配模型,即优化后的部分中介模型为优。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说明企业纵向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通过企业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中介传导作用间接影响企业竞争优势,并对企业竞争优势具有直接影响,部分中介作用模型符合理论原理。从而明确了论文的理论架构和变量间的因果联系。最后,系统地归纳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后续研究建议。
陈晓静[6](2004)在《中国消费信贷研究》文中指出论文运用消费信贷理论,结合中国的消费信贷实践,分析了消费信贷的经济金融功能,从多角度比较深入细致地研究中国消费信贷现状,着重揭示了中国消费信贷存在的风险,对风险防范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得出一些主要结论,提出一套较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与国内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相比,本文比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中国消费信贷问题,拓展了我国消费信贷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对发展消费信贷,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及研究意义,评述有关这一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阐明全文的整体思路和重要观点。 第二章归纳评述了消费选择理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理论、信息不对称与银行信贷理论,为本文作好理论铺垫。 第三章从消费信贷与消费者、金融机构、经济发展三个层面对消费信贷的经济金融功能进行理论分析,同时,截取我国 1990-2001 年间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两个回归模型,对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作了实证分析,从而从理论和实证上论证了我国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的必要性。 第四章探讨中国消费信贷发展的现状和主要的制约因素。应用经济计量模型研究 1988-2002 年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发现我国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指出我国国内消费需求的潜力仍然很大。利用大量权威性数据,对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我国消费信贷业务所取得的成绩及不足。通过对一个消费模型的分析,揭示我国住房贷款市场中利率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消费者贷款消费的意愿。 第五章分析我国消费信贷风险。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理论、VAR 理论,具体分析了消费信贷风险及一些典型案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为下文研究风险管理提供了条件。 第六章探讨了消费信贷风险管理。运用数理研究方法对消费信贷风险的量化、消费信用评分、违约损失率的估计、个人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信贷营销策略等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逐一展开分析和阐述。 第七章构想中国进一步发展消费信贷的政策建议。在前面各章分析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一套进一步发展中国消费信贷的政策建议。
王涛[7](2004)在《谁在分食这块蛋糕?——部分省市保安服务公司占有市场份额的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叶乐阳[8](2003)在《大众传媒产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是全球大众传媒产业蓬勃发展的世纪。依靠信息(含知识、技术等)创造利润,是这个世纪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包括传媒业在内的文化、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经济中一枝独秀遥遥领先,它提供的有价信息和智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经济活动方式。 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WTO、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翻滚,传媒产业正成为人们日益熟悉的名词,就是普通大众也开始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传媒的市场化特征了。不管是否愿意承认,中国的大众传媒产业化进程都正在加速。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特征的凸显和实践的推动,有专家分析,传媒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个暴利行业”。如果说在过去的五六年当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人们还可以从理论上忽略或者从实践上漠视传媒产业化进程的存在的话,当中国站在WTO大门内的今天,实实在在的市场现实终于使我国的传媒界无法回避。“入世”之际的中国传媒,正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来自全球媒体市场的竞争压力。对于我国传媒产业来说,一个危险的信号是,海外实力派媒体集团已经开始在中国市场上以更大的动作抢跑了。那些举世瞩目的传媒巨头,从来没有离我们这样近过。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传媒业面临看严峻的挑战和历史的机遇。因此,在更加前瞻、更加求实的层面上去重新认识我国民族大众传媒产业,不仅是传媒理论界的责任,也是经济学研究者尤其是民族经济研究者的义务。一 我国传媒和经济理论界把大众传媒业作为产业对象来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程度很浅,至今还鲜有系统、综合性的研究成果。民族大众传媒丰富多彩的实践,早已开启了传媒产业理论研究的创新之门。人们期待形成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的传媒产业经济理论,并用这种理论指导大众传媒产业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之中做大做强我们民族的大众传媒产业,扞卫国家文化主权,巩固甚至向世界输出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体现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正因为此,本论文意欲在大众传媒产业经济理论的基础性建设上添砖加瓦。 论文以报纸、电视、广播、期刊等几种传统的大众传媒和新兴的网络媒介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产业经济的研究,从研究这些媒介是否具有产业属性入手展开论证。论文着重探讨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我国的大众传媒有无产业属性,是否己经形成产业,分别论述不同类犁的大众媒介各自的产业状况和基本特征;二是对大众传媒产业进行综合研究,重点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大众传媒产业的运作形式和状态,包括对传媒市场、传媒经营、传媒品牌、传媒市场准入、传媒资本运作、传媒内部互动与整合等进行分析,揭示传媒产业的内在运行规律。三是在国际国内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我国大众传媒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前瞻,通过研究提出若干应对的方略,以促进民族大众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迸我国产业经济和民族先进文化的兴旺发达。1 大众传媒产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论文建立8在广泛的理论基础和学科背景之上,运用民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B传播学、新闻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以及产业政g策理论进行课题研究。同时,还将导入现代传媒理念,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3选择新的理论视角透析大众传媒产业,从而概括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民族大众]传媒产业演进的特点与规律。
二、谁在分食这块蛋糕?——部分省市保安服务公司占有市场份额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谁在分食这块蛋糕?——部分省市保安服务公司占有市场份额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O2O的家电连锁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现状 |
2.2 传统模式文献综述 |
2.3 传统电子商务模式文献综述 |
2.4 O2O模式文献综述 |
3 家电连锁企业O2O模式 |
3.1 家电连锁企业传统商业模式分析 |
3.1.1 PEST模型分析 |
3.1.2 家电连锁传统模式特点 |
3.1.3 家电连锁传统模式困境 |
3.2 传统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
3.3 O2O模式分析 |
3.3.1 O2O模式类型 |
3.3.2 O2O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
3.3.3 O2O模式的困境 |
3.3.4 O2O对商业模式的影响 |
3.3.5 多家企业试水O2O模式 |
3.3.6 O2O模式前景 |
3.4 家电连锁企业的020模式 |
3.4.1 苏宁模式 |
3.4.2 国美模式 |
3.4.3 企业对比分析 |
4 某家电连锁企业O2O模式的实践及分析 |
4.1 某家电连锁布局O2O的原因 |
4.2 某家电连锁企业电子商务现状 |
4.3 某家电连锁O2O实施计划 |
4.3.1 转型的前提条件 |
4.3.2 项目设计 |
4.3.3 项目执行 |
4.4 某家电连锁企业O2O模式流程及各应用层分析 |
4.4.1 操作流程 |
4.4.2 应用层分析 |
4.5 某家电连锁O2O模式初步成效 |
4.5.1 对于消费者的效果 |
4.5.2 对线下产生的效果 |
4.5.3 对线上产生的效果 |
4.6 对某家电连锁O2O模式优化和提升建议 |
4.6.1 营销推广工作 |
4.6.2 架构线上线下的消费体验 |
4.6.3 利用可靠的支付方式支撑系统 |
4.6.4 建立和利用顾客数据库 |
5 总结及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战略转型的广告企业发展研究 ——以互通国际传播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1.1.1 世界广告业面临的发展困境 |
1.1.2 中国广告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
1.1.3 本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学者广告企业发展研究综述 |
1.2.2 中国学者广告企业发展研究综述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及本研究中所使用的理论资源 |
1.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3.2 战略转型 |
1.3.3 所使用的理论资源 |
1.4 本研究力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
1.5 研究方法与整体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 广告业的当代发展与互通国际的转型选择 |
2.1 传统广告代理业的缘起及其现代发展 |
2.1.1 全球范围内广告业商业模式的逐步构建 |
2.1.2 当代发展下广告业商业模式的代理实质 |
2.1.3 广告代理模式的固化及其局限 |
2.1.4 传统广告代理商业模式的变化 |
2.2 当代广告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
2.2.1 整合营销传播背景下当代广告业的挑战与机遇 |
2.2.2 数字传播背景下当代广告业的挑战与机遇 |
2.2.3 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产业再造对广告业的巨大机遇 |
2.3 互通国际——一个典型的综合性广告代理公司 |
2.3.1 以代理服务为主的业务构成 |
2.3.2 以传统代理运作模式为主的集团架构 |
2.4 互通国际战略转型的选择 |
2.4.1 互通国际的战略转型选择 |
2.4.2 互通国际战略转型实现的路径选择 |
3 基于顺势转型的核心优势的坚守与强化 |
3.1 互通国际核心优势的理性评估 |
3.1.1 文化理念价值体系的建构 |
3.1.2 丰富的本土客户资源与媒体资源 |
3.1.3 全案代理能力与专业化发展道路 |
3.1.4 强劲的综合实力 |
3.2 互通国际优势资源的市场转化 |
3.2.1 客户优势资源的市场培育与市场转化 |
3.2.2 行业优势资源的逐步建立与市场转化 |
3.2.3 政府优势资源的积极争取与市场转化 |
3.3 互通国际核心优势的张大与强化 |
3.3.1 专业化 |
3.3.2 品牌化 |
3.3.3 集约化 |
4 数字传播管理:战略转型中核心竞争力的再构 |
4.1 数字传播时代广告公司在数字传播领域的多重尝试 |
4.1.1 传统媒介代理业务向数字传播延伸 |
4.1.2 线上与线下的互动传播 |
4.1.3 打造基于本土的数据库 |
4.1.4 设立并兼并数字营销公司 |
4.2 互通国际数字传播的介入 |
4.2.1 优化媒介投放 |
4.2.2 拓展数字营销业务 |
4.2.3 创新广告设计制作方式 |
4.2.4 创新广告服务流程 |
4.2.5 提供个性化广告服务 |
4.2.6 制定数字人才考察标准和培养机制 |
4.3 数字传播管理——充满无限发展前景的数字业务领域 |
4.3.1 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的改变 |
4.3.2 企业数字传播管理的重要性 |
4.3.3 广告企业数字传播服务的构想 |
5 文化产业背景下互通国际的跳跃式转型 |
5.1 互通国际跳跃式发展的文化背景与机遇 |
5.1.1 经济崛起到文化再造的必然发展路径 |
5.1.2 国家政策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
5.2 国内外传播集团的经验借鉴 |
5.2.1 国际传播集团经验的借鉴 |
5.2.2 国内传播集团经验的借鉴 |
5.3 互通国际的跳跃式转型与发展的构想 |
5.3.1 对文化产业的直接介入 |
5.3.2 互通:搭建一个文化产业运作的平台 |
6 创新与转型——广告企业发展的永恒力量 |
6.1 生生不息的创新理论 |
6.1.1 创新的重要性 |
6.1.2 创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
6.1.3 创新理论对广告业发展的启示 |
6.2 创新驱动下广告企业的未来发展 |
6.2.1 从广告创意走向广告产业创意 |
6.2.2 广告业未来发展的两大趋向 |
参考文献 |
相关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3)沈阳联通神眼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沈阳联通简介 |
1.1.2 沈阳联通神眼业务概述 |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2 沈阳联通神眼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2.1 沈阳联通神眼产品宏观环境分析 |
2.1.1 人口状况 |
2.1.2 经济环境 |
2.1.3 政策法律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视频监控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
2.2.1 视频监控业务的使用者 |
2.2.2 视频监控业务的需求情况 |
2.2.3 网络视频监控市场规模预测 |
2.3 沈阳联通神眼产品的竞争环境分析 |
2.4 沈阳联通内部环境分析 |
2.4.1 人力资源情况 |
2.4.2 财务情况 |
2.4.3 网络资源 |
2.4.4 营销能力 |
3 沈阳联通神眼产品营销战略制定 |
3.1 沈阳视频监控市场细分 |
3.2 沈阳联通神眼产品目标市场 |
3.2.1 确定目标市场的范围 |
3.2.2 确定目标市场的重点 |
3.3 沈阳联通神眼产品市场定位 |
3.3.1 神眼系统与其他监控系统的技术比较 |
3.3.2 神眼的市场定位 |
3.4 沈阳联通神眼产品盈利模式和发展目标 |
4 沈阳联通神眼产品营销策略 |
4.1 产品策略 |
4.1.1 产品组合策略 |
4.1.2 新产品策略 |
4.2 价格策略 |
4.2.1 神眼产品的价格策略 |
4.2.2 神眼产品的价格体系 |
4.3 促销策略 |
4.3.1 广告促销 |
4.3.2 人员促销 |
4.3.3 营业推广 |
4.3.4 公共关系 |
4.4 渠道策略 |
4.4.1 神眼现行渠道策略分析 |
4.4.2 神眼渠道策略的改进 |
4.5 服务策略 |
5 沈阳联通神眼产品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
5.1 技术和网络的支撑保障 |
5.2 组织结构的匹配 |
5.3 营销人员的培训 |
5.4 完善绩效考核 |
5.5 发挥和完善企业整体品牌优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吉林省国视传媒广告有限公司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引言 |
第一章 广告行业的发展状况概述 |
第一节 国内外广告行业历史概述 |
第二节 我国广告行业现状分析 |
第三节 吉林省广告行业现状 |
第二章 吉林省国视传媒广告有限公司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吉林省国视传媒广告有限公司概况 |
第二节 吉林省国视传媒广告有限公司营销环境分析及SWOT 分析 |
第三节 吉林省国视传媒广告有限公司产品与价格营销策略反思 |
第三章 吉林省国视传媒广告有限公司营销策略制定 |
第一节 以客户为本策略 |
第二节 减少客户成本策略 |
第三节 方便客户策略 |
第四节 充分与客户沟通策略 |
第四章 吉林省国视传媒广告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的实施 |
第一节 营销策略实施效果 |
第二节 营销策略应用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5)企业纵向社会资本与竞争优势 ——基于制造企业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预期创新 |
1.4 关键概念界定 |
1.4.1 企业社会资本 |
1.4.2 企业竞争能力 |
1.4.3 企业竞争优势 |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结构安排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1.5.3 论文结构安排 |
2 理论研究综述 |
2.1 企业社会资本相关研究 |
2.1.1 社会资本相关研究 |
2.1.2 企业网络理论 |
2.1.3 企业社会资本的界定与构成 |
2.1.4 企业社会资本的特征和作用 |
2.1.5 企业纵向社会资本的内涵和维度 |
2.1.6 企业社会资本相关研究评述 |
2.2 企业竞争能力相关研究 |
2.2.1 企业基本竞争能力的界定 |
2.2.2 企业基本竞争能力的内涵 |
2.2.3 企业基本竞争能力的经验研究 |
2.3 企业竞争优势相关研究 |
2.3.1 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 |
2.3.2 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 |
2.3.3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评述 |
2.3.4 企业竞争优势的测量 |
2.4 本章小结 |
3 研究理论构建 |
3.1 以往研究取得的进展 |
3.2 以往研究存在的局限及本研究拟解决问题 |
3.3 本研究概念模型的提出 |
3.3.1 企业纵向社会资本维度与指标 |
3.3.2 论文概念模型的提出 |
3.4 本研究假设关系的提出 |
3.4.1 企业纵向社会资本与企业竞争优势 |
3.4.2 企业竞争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 |
3.4.3 企业纵向社会资本与企业竞争能力、竞争优势 |
3.5 研究模型的构建及模型指标解释 |
3.5.1 本文研究模型的提出 |
3.5.2 本研究模型指标解释 |
3.5.3 本文研究假设总结 |
3.6 本章小结 |
4 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
4.1 问卷设计过程 |
4.2 变量测量条款 |
4.2.1 企业纵向社会资本的初始测量条款 |
4.2.2 企业竞争能力的初始测量条款 |
4.2.3 企业竞争优势的初始测量条款 |
4.2.4 企业特征及研究控制变量 |
4.3 小样本预测验 |
4.4 本章小结 |
5 大样本调查和假设检验 |
5.1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
5.1.1 数据收集 |
5.1.2 样本描述 |
5.1.3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样本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5.2.1 企业纵向社会资本的信度、效度和确定性因子分析 |
5.2.2 企业基本竞争能力的信度、效度和确定性因子分析 |
5.2.3 企业竞争优势的信度、效度和确定性因子分析 |
5.3 整体结构方程模型与假设检验 |
5.3.1 企业特征对企业能力及绩效的影响 |
5.3.2 企业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 |
5.3.3 假设检验结果 |
5.4 结论与讨论 |
5.4.1 企业纵向社会资本研究的合理性 |
5.4.2 企业纵向社会资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直接影响 |
5.4.3 企业基本竞争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
5.4.4 企业纵向社会资本通过企业能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竞争优势 |
5.4.5 企业基本竞争能力的中介效应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6.1.1 结论一 |
6.1.2 结论二 |
6.1.3 结论三 |
6.1.4 结论四 |
6.1.5 结论五 |
6.1.6 结论六 |
6.2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6)中国消费信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消费信贷:概念与实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四节 框架安排和主要内容 |
第五节 创新之处与后续研究 |
第六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二章 消费信贷理论述评 |
第一节 消费选择理论 |
第二节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节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银行信贷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消费信贷功能分析 |
第一节 消费信贷与消费者 |
第二节 消费信贷与金融机构 |
第三节 消费及消费信贷与经济发展 |
本章小结 |
附录1990 年到 2001 年间的相关统计数据 |
第四章 中国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
第一节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边际消费趋势变动 |
第二节 消费信贷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三节 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附录 1相关统计数据 |
附录 2消费模型公式的证明 |
第五章 中国消费信贷风险分析 |
第一节 信贷风险及表现形式 |
第二节 消费信贷的外在风险 |
第三节 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的经济学分析 |
第四节 债务人提前还款风险与成因 |
第五节 消费信贷机构内在风险 |
第六节 消费信贷业务风险和收益分析: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例 |
第七节 消费信贷风险案例与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
第一节 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现状 |
第二节 消费信贷风险的量化 |
第三节 消费信用评分及贷款决策 |
第四节 违约损失率的估计 |
第五节 信贷经营中个人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
第六节 消费信贷营销策略 |
第七节 案例分析:工商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关于中国发展消费信贷的思考 |
第一节 政府的政策引导 |
第二节 设立消费信贷专营机构 |
第三节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制 |
第四节 提高银行内部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水平 |
第五节 完善担保与再担保机制 |
第六节 加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谁在分食这块蛋糕?——部分省市保安服务公司占有市场份额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调查实录之沈阳 |
2003年11月6日 |
2003年11月7日 |
调查实录之北京 |
2003年11月21日 |
2003年11月22日 |
调查实录之郑州 |
2003年12月19日 |
2003年12月20日 |
人防网络市场多元 |
技防产业基础薄弱 |
金融押运蓄势待发 |
保安市场鱼龙混杂 |
保安立法千呼万唤 |
(8)大众传媒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一、 大众传媒产业研究的意义 |
二、 大众传媒产业理论研究现状 |
三、 本文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四、 本文研究框架与章节 |
上篇 事业与产业之辨:大众传媒业概述 |
第一章 我国大众传媒属性辨析 |
一、 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界定 |
1、 传播·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 |
2、 研究对象界定 |
二、 大众传媒:事业?产业? |
1、 产业的界定 |
2、 大众传媒属性之辨 |
三、 大众传媒产业归类 |
1、 产业分类理论 |
2、 大众传媒产业类别 |
第二章 我国大众传媒产业分述 |
一、 报纸产业 |
1、 我国报业市场变化趋势 |
2、 报业改革促进报业经营 |
3、 报业广告形式创新 |
4、 报业集团化潮流 |
5、 报业经济分析 |
二、 期刊产业 |
1、 期刊市场的变化趋势 |
2、 期刊经营新招——提速、改刊、彩印 |
3、 期刊市场的敏感点——价格、广告 |
4、 改革:期刊崛起之路 |
5、 期刊产业的问题与对策 |
三、 电视产业 |
1、 电视媒体竞争态势 |
2、 电视收视率与广告经营 |
3、 电视媒体经营领域的拓展 |
4、 电视传媒整合 |
5、 电视媒介发展趋势 |
四、 广播产业 |
1、 竞争激烈的广播业 |
2、 广告与节目日益融合 |
3、 “第五传媒”——广播产业振兴的希望 |
4、 广播产业发展策略 |
五、 网络媒体产业 |
1、 我国的网络新闻与网络媒体 |
2、 网络新闻“国家队”与网络记者 |
3、 网络媒体的特点和优势 |
4、 网络媒体广告经营 |
5、 网络媒体竞争与发展趋势 |
第三章 大众传媒产业相关因素 |
一、 政治因素 |
二、 体制因素 |
三、 经济因素 |
四、 文化因素 |
五、 技术因素 |
中篇 互动与整合:大众传媒产业的演进 |
第四章 市场经济下的传媒产业 |
一、 传媒市场 |
1、 传媒市场规律 |
2、 传媒市场定位 |
3、 传媒市场细分 |
二、 传媒产业链 |
1、 产业链构成 |
2、 传媒核心竞争力 |
3、 注意力经济 |
三、 传媒产业经营 |
1、 经营媒体与媒体经营 |
2、 品牌媒体与媒体品牌 |
3、 媒体经营多元化 |
四、 传媒产业区域不平衡性 |
1、 发达地区的传媒产业 |
2、 中部地区的传媒产业 |
3、 少数民族地区的传媒产业 |
第五章 大众传媒市场准入 |
一、 我国传媒市场准入的复杂性 |
二、 我国传媒市场准入的现实性 |
三、 变通:撕开传媒市场入口 |
第六章 资本与传媒产业联姻 |
一、 传媒需要资本投入 |
二、 业外资本进入传媒 |
三、 传媒涉足股市 |
四、 媒介资本的话语权 |
五、 传媒资本经营的陷阱与对策 |
第七章 大众传媒产业互动与整合 |
一、 大众传媒产业整合 |
1、 平面媒体产业整合 |
2、 电子媒体产业整合 |
3、 整合中公平竞争的呼声 |
二、 大众传媒产业互动特性 |
1、 市场逐鹿——传媒产业的竞争性 |
2、 跨媒体互动——传媒产业的渗透性 |
3、 新旧媒体并存——媒介形态的不可替代性 |
4、 集团化——传媒产业的融合性 |
下篇 挑战与对策:大众传媒产业前瞻 |
第八章 咄咄逼人的国际传媒巨鳄 |
一、 国际间传媒力量的巨大差异 |
1、 传播的不平等 |
2、 跨国集团控制全球传媒市场 |
二、 国际传媒巨鳄觊觎我国市场 |
1、 虎视眈眈的传媒巨鳄 |
2、 节节渗透的境外传媒 |
第九章 我国大众传媒产业前瞻与对策 |
一、 加入WTO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影响 |
1、 “传媒入世”并非杜撰 |
2、 我国传媒产业面临挑战和机遇 |
二、 我国传媒产业的对策 |
1、 加快传媒改革步伐 |
2、 打造传媒航空母舰 |
3、 培育传媒资本市场 |
4、 培养传媒经营精英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2、3 |
已发表论文目录 |
后记 |
四、谁在分食这块蛋糕?——部分省市保安服务公司占有市场份额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O2O的家电连锁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D]. 张科平.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8)
- [2]基于战略转型的广告企业发展研究 ——以互通国际传播集团为例[D]. 邓超明. 武汉大学, 2014(07)
- [3]沈阳联通神眼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梁琪. 大连理工大学, 2009(07)
- [4]吉林省国视传媒广告有限公司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策略研究[D]. 宋绪华. 吉林大学, 2009(09)
- [5]企业纵向社会资本与竞争优势 ——基于制造企业的经验研究[D]. 张宏. 浙江大学, 2007(05)
- [6]中国消费信贷研究[D]. 陈晓静. 复旦大学, 2004(01)
- [7]谁在分食这块蛋糕?——部分省市保安服务公司占有市场份额的调查分析[J]. 王涛. 中国保安, 2004(01)
- [8]大众传媒产业研究[D]. 叶乐阳. 中央民族大学,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