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实践与思考

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实践与思考

一、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鑫宇[1](2021)在《基于绩效的西安市高新区小学规划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截至2016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已达99.9%,小学升学率已达98.2%”。“上学难”已不再成为小学教育的难题,然而随着适龄小学生人数的日益增长,许多学校的人均规模指标难以满足国家规范要求,大班额、超大班额以及巨型学校的问题显着。同时,学校规划布点和学区划分不尽合理,学生难以就近入学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因此,在家长追求高质量教育的愿望愈加迫切的趋势下,如何高效利用并合理布局小学是城市规划学者应当关注的焦点。本研究立足于西安市高新区小学教育发展存在的规划问题,通过绩效量化小学服务水平,以提高服务绩效为目的,提出小学学校层面和区域层面的规划布局方法。论文首先梳理我国教育发展的背景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制定相应的技术框架与路线。其次,深入分析西安市高新区小学存在的规划问题,即各项指标不能满足国家规范要求、现状小学布局不合理。再次,以国家规定的小学服务范围为基础将研究区域划分为10个片区,并且针对以上这两个问题,从理想和现实两个角度出发研究小学的服务绩效。在理想方面,建立小学生数与小学规模指标的数学模型,即“居住区——生均可比用地面积”模型和“居住区——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模型,以当前绩效等于现状小学人均规模指标与期望下小学人均规模指标的比值为计算公式,得到基于数学模型的小学服务绩效结果。即生均可比用地面积方面,当前绩效达到100%的小学有16个,当前绩效未达到100%的小学有7个;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方面,当前绩效达到100%的小学有10个,当前绩效未达到100%的小学有13个。在现实方面,发放“家长和小学生对小学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实地走访调研,选取与小学服务相关的内容进行绩效分析,以当前绩效等于现状小学人均规模指标满意度与期望下小学人均规模指标满意度的比值为计算公式,得到基于实地调研的小学服务绩效结果。即若将当前绩效大于70%的小学服务水平视为合理,生均可比用地面积的当前绩效和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的当前绩效大于70%的小学均为9个。最后,基于小学服务绩效的提升,从学校和区域两个层面探讨小学的规划布局。其一,从学校层面采用“校内挖掘”和“学社共享”两种方式对西安高新第十小学、西安博迪学校、雁塔区辛庄小学、西安高新第一小学、西安高新第七小学、雁塔区甘家寨小学、西安兴华小学、西安高新第四小学、西安高新第五小学、雁塔区丈八沟小学共10所小学进行校园用地的调整和优化。其二,从区域层面,充分考虑“扩建”和“新建”小学的可能,最终依托GIS平台,对新建小学进行选址,得到片区1新增3所小学、片区3新增2所小学,片区5新增1所小学的具体位置。希冀该研究能够对类似于西安市高新区的其他市区的小学规划布局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陈天意[2](2021)在《中小学校“教学街”设计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以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涌入,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较之以往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一改变影响着中小学校建筑空间,对教育建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校还是以单一功能的线性交通空间串联固定的教学单元的传统模式,不能满足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全面人才培养的新型教育理念的需要。如何用新的设计手法去解决当下中小学教育理念发展与建筑空间需求之间的矛盾与问题,是当下中小学校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我国中小学校建筑“教学街”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中小学校教育理念对建筑空间的影响以及我国现状教育理念下的空间需求,探讨“教学街”的产生背景及其理论基础。接着用案例分析的方式,通过观察记录分析了典型中小学校的线性交通空间及非正式学习空间,总结梳理出空间尺度不合理、忽视学生实际需求等现状问题。同时对国内外利用“教学街”模式的优秀中小学案例进行分类研究,总结“教学街”具有功能复合和组织交通流线等特征并提炼其设计手法与理念。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总图规划层面和内部空间层面两个角度提出“教学街”的设计模式,并描述了各种模式相应的设计策略和适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四会衡懿实验学校为实践对象,分析“教学街”设计模式在实际中的运用,以期能为我国中小学校建筑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徐明瑞[3](2021)在《基于综合体理念的当代城市中小学校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中的中小学校在设计时开始面临一种困难的局面:学校的生均建筑面积在增加,学校的生均用地面积却在减少。如何在有限的用地条件下营造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良好校园空间环境成为设计师们思考的重点。在此背景下,综合体理念开始被应用在中小学校的设计中,中小学校园综合体应运而生,因其具有集约、高效和共享等特征,能够有效的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升校园的运行效率、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并增添校园活力,逐渐成为中小学校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国内的中小学校园综合体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且不够完善。基于上述的背景,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图示法等方法,首先在当代的时代背景下解析传统城市中小学校设计中的矛盾,并通过对于多个高密度城市中小学校案例的研究,阐述综合体理念引入中小学校设计中的原因和合理性;接着结合实际的优秀案例对中小学校园综合体的具体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最后理论结合实践,通过设计实践对研究成果进行运用和检验,将设计实践作为理论与实际项目的结合点,检验其可行性。文章内容总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包含了研究的背景及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内容;论文第二章的主要是内容是分析问题,针对当代城市中小学校的矛盾和问题,归纳整理多个高密度城市的中小学校设计探索实践,阐述综合体理念引入的原因和合理性,并对中小学校园综合体的内涵和特征进行阐述;第三章是在第二章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进行具体设计策略和方法的研究,通过对现有中小学校园综合体案例的具体设计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作为下文设计实践的理论指导;第四章节为设计实践章节,以玉镜路小学的概念性方案设计为例,作为上文研究成果的印证。第五章节为结论和展望,总结文章的主要研究成果,并阐述论文研究的不足,同时也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希望本次研究能为今后城市中小学校设计起到一定的参考或借鉴意义。

闫秋月[4](2021)在《从深圳“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出发看当今中小学建筑公共空间设计》文中认为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课程标准及授课方式随之发生变化,对教学空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场所由教室向公共空间拓展形成“第二课堂”。同时,我国处于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剧增,紧张的用地与短缺的学位之间产生了不平衡。“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既是深圳中小学建筑设计的一次创新,也成为全国中小学校的先锋者,笔者以“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中的中小学校教学区公共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此进行相关的建筑设计研究。首先,本文在梳理国内外中小学校公共空间历史发展与现状的基础上,从深圳“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入手,选取了红岭实验小学、新洲小学、人民小学和新沙小学四所学校进行详尽的分析,学校在设计过程中突破了原有“僵硬”的规范与指标,公共空间推动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并成为学校与城市之间的纽带。其次,从走廊、厅空间、庭院、屋顶空间四方面分析“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和现有中小学校公共空间的设计及使用现状,其中包括空间的功能构成、形态、尺度、界面、内部设施等,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中小学校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再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和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提出中小学校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和四大设计策略:“单一性”到“复合性”的设计策略、弹性化设计策略、多样性设计策略和模糊化设计策略。最后,总结出中小学校公共空间的三大发展趋势,公共空间立体化、扩大化及部分社会化趋势。

陈琼[5](2020)在《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全国陆续建成一批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入学至高中三年级毕业),它极大地优化了教育布局、整合了教育资源、加强了教育衔接,并促进了中小学素质教育和一贯制教育等教育理念的发展。作为该背景下出现的新类型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特别是校园建设方面的研究还略显薄弱。对其深入研究能够使学校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健康而高效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相较于其他普通独立中小学来说,其建设规模普遍更大,学生的年龄差距加大,教学理念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建设同时满足6-18岁学生需求的学习空间,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促进不同年龄学生间的交流学习,充分发挥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是本文着重研究解决的问题。结合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检索、项目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原则及其在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上比较突出的问题。特别是结合2018年北京市教委颁布的《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建设部分-试行)》(以下简称《新标准》),研究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标准,定量分析了校园规划诸多内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筑设计的思路,科学地得出诸如空间、布局、功能、流线、形式等方面的针对性设计策略,以期为今后此类学校的校园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张胜男[6](2020)在《基于前沿教学理念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变迁与发展,社会对多元复合创新型人才需求迫切,个体对教育需求也更加多样。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工具纷纷走入中小学校园,对未来学校规划设计理念、学习空间形态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变革势在必行,未来中小学校将走向一个全新时代。首先对中小学教学概况和建筑设计概况展开讨论,了解教学发展和学校建筑发展历程,并探讨教学理念与学校建筑设计的关系。从教学理念、班级制度、教学方法、技术革新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前沿教学理念与技术进行系统梳理,并将新旧教学理念的变化进行对比,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对未来中小学建筑空间提出的需求。提出学生为中心、自由开放灵活、高效复合多元、智慧可持续发展四条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指导原则。其次对我国采用前沿教学理念和技术的六所中小学校进行问卷调研并展开数据分析,了解中小学校前沿教学理念实行情况、学校空间现状及未来空间需求,深入探讨前沿教学理念对学校空间提出的要求。最后在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指导原则下,结合师生对建筑空间需求、教学理念对空间要求以及国内外优秀学校建筑设计案例,建构前沿教学理念下的中小学校建筑。宏观上探讨适应前沿教学理念的中小学校校园布局、空间结构、房间组织设计方法;微观上探讨适应前沿教学理念的中小学校教学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教学辅助空间等具体建筑内部空间设计方法。探索适应我国新时代需要的未来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给未来学校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参考。

林文强[7](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校园设计布局自动生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素质教育的广泛普及,基础教育建筑的空间需求不断加大。小学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类在全国各地普遍建设,设计周期短与方案多方向思考时间长的矛盾是现今小学校园设计过程中的一大难点。本文通过结合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试图让机器自主学习并掌握国内小学校园设计布局经验。在小学布局设计过程中,机器能以现有的用地边界及道路条件为基础,在极短时间内提供初始的设计方案或者候选方案,从而增加建筑师设计思考的全面性与多样性。本文首先从宏观上研究国内外深度学习技术与建筑创作结合的可能性,在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后,从多个渠道收集国内小学的实际校园设计布局方案,整理并制作了高质量的数据库。然后从传统的设计方法着手,研究常规设计下的校园布局模式,为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自动生成小学校园设计布局做好理论与数据基础。接着进行实验并记录详细过程,随后对生成的最终结果进行多维度的有效性评价与拓展,最终基于既有的实验结果和现有的技术手段,合理展望未来发展和应用的可能性。本文的主体研究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述研究的背景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界定研究范围,明确研究方法及框架。第二、三两章详细阐述了前人已有研究及深度学习的相关技术概念,明确实验的设计思路以及实验难点和可实施性,并对传统的小学校园布局模式和规律进行总结,为机器的生成结果有效性做好对比和验证基础。第四章详细阐述了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三次逐次优化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且第三次实验的最终成果也验证了此次实验的成功,达到本研究的预期目标。第五章则是对整个研究实验的回顾和探讨,包括从多方面论证实验最终结果的有效性,以及探讨整个实验优化过程的方法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此次研究现存的局限性和不足。第六章则是对最终的实验结果尝试进行应用拓展,包括利用Grasshopper从2D平面总图一键生成3D建筑模型,以及搭建了灵活交互的网页交互平台,为他人使用该实验成果提供便利,同时也利用该网页的评价系统,进一步证明了我们此次研究的可行性和可利用性。最终实验结果表明:1.可以利用深度学习技术高效地自动生成小学校园设计布局;2.在多数情况下机器生成的布局图可以与人类创造的布局图相提并论,在一些情况下生成的设计方案甚至优于真实的设计方案,这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中的无限潜力和可能性。虽然人工智能不具备自我意识,但它仍然可以成为一个强大的设计工具,成为人类想象力的一个辅助扩展。尽管本文中使用的Pix2Pix模型以及其他深度学习相关智能工具在建筑设计领域的使用仍然处于初级尝试阶段,但我们依旧不能忽略其在未来可能带来的巨大应用价值。

梁炜莹[8](2020)在《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中学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国内普通中学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组成的“三级课程体系”。自此,地方和学校选修课逐渐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各中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当中。这类具备地方特色、校本特色以及具有一定活动课程性质的中学选修课程,俗称为中学特色课程。然而,传统中学对于校园教育空间的设计,仍停留在以国家课程授受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体系层面内。随着近年来中学特色课程受重视程度的提升和开展规模的逐步扩大,传统的中学教学用房空间愈发无法适应中学特色课程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不断改良的教学内容。在此背景下,传统中学校园纷纷针对新开设的特色课程,调整和改造原有的教学用房空间。新建的中学校园,也纷纷针对未来可能开展的特色课程内容,采用更具创新适应性的教育空间设计。针对中学特色课程开展的教育空间设计,逐渐成为近年来各中学校园教育空间设计的热点。论文在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和总结了当前中学特色课程的主流开课类型和授课模式,并提出对应类型课程所需要的空间功能和环境氛围。在问题导向下,论文由整体到局部,从校园总体空间组织、平面功能组织、教学空间单元具体布局和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等多个层面,逐层分析针对特色课程开展需求,未来中学校园需要准备怎样的教学空间和教育环境,并通过建筑学的设计手段,去满足功能的需求、营造合适的氛围。论文最后通过具体的项目实践,作为理论的践行和检验,将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具体实践当中,并总结设计要点和设计趋势,供未来更多相似的项目参考。

闫晴[9](2020)在《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文中认为基础教育的空间均衡发展是促进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教育公平与提升国民文化素养的前提和重要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城市新区基础教育设施配套滞后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城市基础教育质量和数量的空间非均衡问题日益凸显。在学区固定和鼓励就近入学的政策背景下,“名校效应”驱使城市人口过度择校,造成部分地区“人满为患”、资源紧缺,而另一些地区人口稀少、教育资源大量闲置的发展窘境。此外,教育空间作为城市功能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影响深远,其与居住、交通等功能空间失配错位严重干扰了城市居民的有序生活,成为困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之一。如何实现大城市基础教育的空间均衡发展成为当前人文地理和城市规划学科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已有研究主要采用交通可达性作为教育空间均衡的唯一测度指标。交通可达性水平仅仅是反映了学校布局与学生居住地的空间区位关系,论文研究认为,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基础教育在供需、区位以及质量三方面保持相对均衡的状态。从概念内涵出发,论文首先构建空间均衡性的理论框架,明确我国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划分类型和格局演变特征,探究其约束机制和宏观调控路径。在理论研究基础上,以全国副省级及特大型城市——长春市为研究案例,通过评价体系的构建对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进行多维度多尺度的研究,建立回归模型探究其深层形成机制,并基于POI、手机信令等多源大数据进行微观尺度人口模拟,准确识别治理靶区,提出精细化的空间均衡发展策略。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完善了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理论内涵,强调空间均衡性的多尺度效应,建立了空间均衡性评价与影响机制分析框架,推动教育地理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并丰富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论;另一方面通过多尺度的空间均衡性分析,把握城市基础教育在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对城市中小学空间布局调整和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问题与理论部分,由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组成,是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一章在分析空间均衡性研究背景基础上,确定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形成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第二章界定基础概念,并对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进行述评总结。第三章为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理论框架。该章明确了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内涵及研究方法,总结了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格局演变特征与空间尺度效应,归纳了基础教育空间均衡发展的约束性因素与影响机制,提出了我国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发展的调控路径,是论文理论贡献的集中体现。第二部分:实证研究部分,由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组成。第四章为长春市基础教育空间格局演变研究。从整体上分析了长春市中小学以及优质中小学的集聚与扩散特征,并通过配比适宜度的计算客观评价长春市中小学校等级分布的空间合理性。第五章为长春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评价。依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基于城市实时交通大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多维多尺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市区、城市分区、街道尺度分析了基础教育空间供需均衡性、空间区位均衡性和质量均衡性的格局演变特征;引入阈值偏离度量化空间失衡范围与程度,通过三要素对比分析识别限制性要素的空间异质性,确定不同尺度区域空间均衡发展的主要矛盾;最终对三要素综合分析,通过系统聚类和分组分析划分出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不同类型。第六章是长春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形成机制研究。在定性定量分析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基础上,选取指标构建回归模型,从统计学上验证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影响因子。第七章为长春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发展的调控策略。基于Voronoi模型、线密度分析和障碍度分析,明确当前空间均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鉴于街道办事处边界是城市基础教育学区划分的重要依据,基于POI、手机信令和电力消耗数据模拟街道尺度的常住人口分布,以此构建空间均衡治理指数,识别重点治理单元,提出精细化的空间均衡发展策略。第三部分:结论与讨论部分,即第八章内容。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梳理文章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特定地域单元内学校容量与学区就学人口数量保持供需均衡、学校布局与学生居住地实现区位均衡、学校资源配置质量均衡。空间均衡性评价及内在机制探究均需综合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2)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具有尺度依赖性,宏观尺度下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良好,但随着研究尺度的下沉,空间非均衡性的矛盾逐渐显现。(3)在城市内部,空间均衡性的异质性突出,主要表现为中心市区和郊区的空间对比上。在基础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外力作用下,宏观尺度下基础教育的空间均衡依赖于内部均衡(周边均衡)——近程均衡(远程均衡)——全域均衡的传导扩散机制。空间均衡性的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一个发展周期内,特定地域单元内的空间均衡性一般要经历低位不均衡/低位均衡——高位不均衡——高位均衡三种发展状态。(4)长春市空间供需均衡性在市区尺度表现良好,但在城市分区尺度和街道尺度并不乐观;全市空间区位均衡性提高明显;质量均衡性区域分异显着,整体进步缓慢。空间均衡性三要素的对比分析表明,城市核心区主要表现为空间供需限制,居民就学供需矛盾突出;核心区外的老城区逐渐摆脱了空间供需限制和空间区位限制,以质量限制或无限制为主;城市外围开发区多处于空间供需限制或空间区位限制阶段。综合三要素的系统聚类和分组分析结果证明,全市空间均衡性异质性突出,对精细化空间均衡发展调控提出较高的要求。(5)空间均衡发展理念、教育自身发展特征、人口统计学特征、房地产开发和交通设施条件是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行政机制、内生机制和互动机制是空间均衡性的内在形成机制。(6)叠加人口分布和空间均衡性指标数据综合分析结果证明,长春市小学的空间均衡治理靶区数量少,集中分布在城市核心区,初中的空间均衡治理指数高得分地区数量多,集中在城市西北部和南部。新建扩建、撤并整合、保留现址等布局调整策略,构建质量均衡单元以及关注弱势地区与学校是综合提高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有效调控策略。

田园[10](2020)在《基于高密度建筑设计策略的中小学校综合体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改革开放尤其是本世纪以来,城市化已成为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这将必然促使部分城市及地区形成高密度环境。加之教育用地趋于紧缺,适龄儿童数量日益增长,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中小学校设计成为了现阶段亟待解决的课题。此外,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灵活、开放的校园空间得到重视,这对原本就用地紧张的校园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以城市高密度环境为出发点,以高密度建筑的设计策略为指导,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案例分析,探索中小学校综合体的设计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中小学校发展历程和高密度城市环境中的中小学校现状,总结中小学校面临的紧迫问题和成因。随后,分析不同时期高密度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提取高密度建筑的主要设计策略,并结合中小学校现状分析策略适应性,提出中小学校综合体设计的适应性策略。之后,分类总结中小学校综合体的功能空间要素,分析其功能空间特点,并结合策略解析实际案例。最后,根据策略提出中小学校综合体的设计原则,并从合理布局形态、功能复合及空间立体、空间场所品质提升这三方面总结中小学校综合体设计方法,并用其指导北大附中西三旗学校的方案设计。本文将高密度建筑设计策略应用于中小学校综合体设计研究中,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提出适应性策略,之后根据适应性策略总结出相应的设计方法,并结合实践方案做进一步分析,验证该方法在实践中的可行性。笔者希望该设计方法的研究能够为当今复杂背景下中小学校设计拓宽思路,为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中小学校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绩效的西安市高新区小学规划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新政策下义务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1.1.2 学校畸形发展下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难以维持
    1.2 题目及相关概念释义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小学规划布局相关研究
        2.1.1 国内研究现状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2 中小学建筑设计及校园改扩建相关研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城市规划中绩效的引入和发展
        2.3.1 绩效的引入
        2.3.2 绩效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发展
    2.4 本章小结
3.西安市高新区小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西安市高新区基本概况
        3.1.1 西安市高新区定位
        3.1.2 西安市高新区基本概况
    3.2 研究区域的界定与现状小学分析
        3.2.1 研究区域的界定与概况
        3.2.2 现状小学分析
    3.3 西安市高新区小学教育发展存在的规划问题
        3.3.1 各项指标不能满足国家规范要求,超负荷运转损害师生利益
        3.3.2 现状小学的布局不合理,小学服务效率低
    3.4 本章小结
4.基于数学模型的西安市高新区小学服务绩效分析
    4.1 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
        4.1.1 小学的配建要求
        4.1.2 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
        4.1.3 模型限定
    4.2 数学模型的构建
        4.2.1 “居住区——生均可比用地面积”单因子模型
        4.2.2 “居住区——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单因子模型
        4.2.3 模型的简化
    4.3 基于数学模型的小学服务绩效分析
        4.3.1 绩效的衡量与表达方法
        4.3.2 小学服务的居住地块划分
        4.3.3 小学服务绩效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基于实地调研的西安市高新区小学服务绩效分析
    5.1 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5.1.1 问卷设计
        5.1.2 调研过程与数据采集
    5.2 不同视角下的小学满意度分析
        5.2.1 基本信息情况分析
        5.2.2 家长视角下的小学满意度分析
        5.2.3 小学生视角下的小学满意度分析
    5.3 基于实地调研的小学服务绩效分析
        5.3.1 绩效的分析原则与表达方法
        5.3.2 问卷中与小学服务绩效相关内容的提取
        5.3.3 小学服务绩效的分析
    5.4 本章小结
6.基于绩效的西安市高新区小学规划布局研究
    6.1 数学模型与实地调研的差异思考
        6.1.1 人群分异与跨区入学带来的影响
        6.1.2 住宅容积率与小学服务范围的配置关系
    6.2 学校层面规划布局探讨
        6.2.1 班额优化视角下的高新区小学校舍建筑面积的调整
        6.2.2 开放共享视角下的高新区小学校园用地的调整
    6.3 区域层面规划布局探讨
        6.3.1 小学周边相关设施和闲置及未批未建用地分析
        6.3.2 基于校舍建筑面积调整的高新区小学可比用地面积的调整
        6.3.3 新建小学布点
    6.4 本章小结
7.结语
    7.1 研究的成果与创新点
    7.2 研究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1 研究区域内小学及住宅小区分布图
附录2 研究区域内住宅小区样本统计表
附录3 研究区域内小学与其对应的居住地块统计表
附录4 研究区域内其他功能类型的建筑分布图
附录5 调查问卷
附录6 家长对各个小学的满意度统计表
附录7 小学生对各个小学的满意度统计表
附录8 研究区域内现状小学平面图
附录9 研究区域内小学周边相关设施现状分布图
附录10 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场所之间的距离图及其重分类图

(2)中小学校“教学街”设计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背景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2 论文的框架
2 中小学校“教学街”产生背景及理论基础
    2.1 教育理念变革对空间的影响
        2.1.1 传统教育理念下的空间形式
        2.1.2 新型教育理念下的空间形式
    2.2 我国当下育理念及其空间需求
        2.2.1 我国当下教育理念
        2.2.2 我国当下教育理念下的空间需求
    2.3 “教学街”理论基础研究
        2.3.1 教育漫步道
        2.3.2 FLA流动学习空间
        2.3.3 复合化空间
        2.3.4 鱼骨式空间
    2.4 本章小结
3 中小学校线性交通空间及非正式学习空间问题分析
    3.1 中小学校概况分析
    3.2 中小学校线性交通空间分析
        3.2.1 学校连廊空间
        3.2.2 教学楼内部廊空间
        3.2.3 不同空间组织模式中线性交通空间分析
    3.3 中小学校非正式学习空间分析
        3.3.1 阅览空间分析
        3.3.2 交流活动空间分析
        3.3.3 学生非正式学习行为轨迹分析
    3.4 中小学建筑线性交通空间及非正式学习空间现状问题总结
        3.4.1 空间组织不合理
        3.4.2 空间尺度不合理
        3.4.3 忽视交流活动需要
    3.5 本章小结
4 中小学校“教学街”案例研究与设计方法探索
    4.1 典型案例“教学街”概况分析
    4.2 总图规划层面“教学街”设计方法探索
        4.2.1 功能模块整合
        4.2.2 空间层级分区
        4.2.3 空间尺度
        4.2.4 城校互动
    4.3 内部空间层面“教学街”设计方法探索
        4.3.1 功能复合类型
        4.3.2 交通流线组织
        4.3.3 内外空间结合
    4.4 本章小结
5 中小学校“教学街”设计模式
    5.1 “教学街”设计的原则
        5.1.1 安全性原则
        5.1.2 适用性原则
        5.1.3 弹性设计原则
    5.2 “教学街”设计的影响因素
        5.2.1 学生行为心理的影响
        5.2.2 学生人数规模的影响
        5.2.3 地域气候特征的影响
    5.3 总图规划层面“教学街”设计模式
        5.3.1 基本组织模式
        5.3.2 功能分区模式
        5.3.3 城校互动模式
        5.3.4 空间尺度优化
        5.3.5 不同类型“教学街”组合互用
    5.4 内部空间层面“教学街”设计模式
        5.4.1 功能复合设计模式
        5.4.2 交通流线设计模式
        5.4.3 外部空间设计模式
        5.4.4 不同类型“教学街”组合互用
    5.5 “教学街”的物理环境优化
    5.6 本章小结
6 设计实践——四会衡懿实验学校项目
    6.1 项目背景
        6.1.1 项目概况
        6.1.2 设计依据
    6.2 基于课题研究下的方案设计
        6.2.1 第一版方案经验总结
        6.2.2 总图规划层面“教学街”设计
        6.2.3 内部空间层面“教学街”设计
    6.3 设计中的优点和不足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1:图录
    附录 2:表录
    附录 3:调研记录
    附录 4:项目图纸
    附录 5:研究生期间参与完成项目

(3)基于综合体理念的当代城市中小学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城市中小学校设计中的主要矛盾及综合体理念的引入
    2.1 传统城市中小学校设计中的主要矛盾
        2.1.1 功能建设需求增加与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
        2.1.2 学生行为动态化与功能连接效率低的矛盾
        2.1.3 交往互动的需求与共享性空间不足的矛盾
    2.2 部分高密度城市中小学校设计的探索
        2.2.1 先进教育理念下的高密度城市——香港
        2.2.2 “未来学校”设计的先驱者城市——深圳
        2.2.3 其他高密度城市的中小学校设计的探索
    2.3 综合体理念的引入
        2.3.1 综合体理念引入的合理性
        2.3.2 中小学校园综合体的内涵
        2.3.3 校园综合体的主要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小学校园综合体设计方法研究
    3.1 集约化的功能整合设计
        3.1.1 功能要素的分类解析
        3.1.2 水平方向的功能整合
        3.1.3 垂直方向的功能整合
    3.2 高效性的流线组织设计
        3.2.1 立体的分流措施
        3.2.2 人流的效率疏导
        3.2.3 流线引导性设计
        3.2.4 流线捷径化设计
    3.3 共享性的空间营造设计
        3.3.1 共享性的外部空间设计
        3.3.2 共享性的教学空间设计
        3.3.3 共享性的交通空间设计
    3.4 绿色健康的空间品质提升设计
        3.4.1 光环境设计
        3.4.2 风环境设计
        3.4.3 声环境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计实践——以玉镜路小学方案设计为例
    4.1 项目基本情况概述
        4.1.1 项目概况
        4.1.2 设计要求
        4.1.3 设计思考
    4.2 综合体理念引入的合理性
    4.3 校园综合体设计
        4.3.1 设计的原则
        4.3.2 方案的初步构思
        4.3.3 集约化的功能整合设计
        4.3.4 高效性的流线组织设计
        4.3.5 共享性的空间营造设计
        4.3.6 绿色健康的空间品质提升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各章小结
    5.2 研究结论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玉镜路小学项目图纸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从深圳“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出发看当今中小学建筑公共空间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中小学建筑公共空间发展概况与研究现状
        1.3.1 国外中小学建筑公共空间发展概况
        1.3.2 国内中小学建筑公共空间发展概况
        1.3.3 国外研究现状
        1.3.4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中小学建筑设计公共空间新动向——深圳“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
    2.1 “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的背景概述
    2.2 “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案例解读
        2.2.1 红岭实验小学案例分析
        2.2.2 新洲小学案例分析
        2.2.3 人民小学案例分析
        2.2.4 新沙小学案例分析
    2.3 “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的新动向
        2.3.1 突破“僵硬”的指标与规范
        2.3.2 校园公共空间推动现代教育
        2.3.3 校园公共空间成为学校与城市的纽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小学建筑公共空间设计及使用现状分析
    3.1 中小学建筑公共空间的构成
        3.1.1 中小学建筑公共空间分类
        3.1.2 中小学建筑公共空间功能构成
        3.1.3 中小学建筑公共空间构成要素
        3.1.4 中小学建筑公共空间特点
    3.2 中小学建筑公共空间设计及使用分析——廊空间
        3.2.1 廊空间功能构成模式与尺度
        3.2.2 中小学廊空间形态
        3.2.3 学生行为模式与特征
        3.2.4 廊空间界面设计
    3.3 中小学建筑公共空间设计及使用分析——厅空间
        3.3.1 厅空间功能构成
        3.3.2 厅空间的形式类型
        3.3.3 厅空间的尺度设计与界面
        3.3.4 厅空间的内部设施
    3.4 中小学建筑公共空间设计及使用分析——庭院空间
        3.4.1 庭院空间的类型
        3.4.2 庭院空间的尺度研究
        3.4.3 庭院空间的界面
        3.4.4 庭院内的环境设施
    3.5 中小学建筑公共空间设计及使用分析——屋顶空间
        3.5.1 屋顶空间功能构成
        3.5.2 屋顶空间的类型
        3.5.3 屋顶空间的界面
    3.6 中小学公共空间现状问题总结
        3.6.1 公共空间功能形式单一
        3.6.2 公共空间尺度不当
        3.6.3 公共空间面积占比不足
        3.6.4 公共空间内部缺乏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今中小学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4.1 校园公共空间构成设计的影响因素
        4.1.1 空间环境与行为的关系
        4.1.2 中小学生行为模式特点
        4.1.3 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4.1.4 中小学生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4.1.5 适应新教学理念的中小学公共空间
    4.2 中小学建筑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4.2.1 人性化原则
        4.2.2 模糊性原则
        4.2.3 层次性原则
        4.2.4 安全性原则
        4.2.5 整体性原则
        4.2.6 趣味性原则
    4.3 中小学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4.3.1 公共空间功能“单一性”到“复合性”的设计策略
        4.3.2 公共空间拓展性的设计策略
        4.3.3 公共空间弹性化的设计策略
        4.3.4 公共空间形式多样性的设计策略
        4.3.5 公共空间模糊性的设计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今中小学建筑设计新趋势
    5.1 中小学建筑设计中的创新
        5.1.1 从硬性的“规范”到弹性的“机制”
        5.1.2 从僵化的“指标”到动态的“解题”
    5.2 中小学建筑公共空间发展趋势
        5.2.1 高密度校园公共空间立体化趋势
        5.2.2 中小学校公共空间面积扩大化趋势
        5.2.3 中小学校公共空间部分社会化趋势
    5.3 从“福田经验”到“范式”的思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图片索引
附录C:调查问卷
附录D:调查问卷分析表

(5)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产生
        1.1.2 国内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1.2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1.3 相关理论研究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1.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与教育教学
    2.1 办学模式
    2.2 教育理念
        2.2.1 “混龄教育”
        2.2.2 一贯制教育
        2.2.3 全员育人导师制
        2.2.4 整合教育资源
    2.3 教学模式
        2.3.1 课程体系安排
        2.3.2 教学组织方式
    2.4 教育教学对学校建设的影响
        2.4.1 教育教学对学校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
        2.4.2 良好的学校建设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的开展
        2.4.3 良好的学校建设有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与建设标准
    3.1 建设原则
        3.1.1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3.1.2 促进教育资源整合的原则
        3.1.3 推动校园集约化建设的原则
        3.1.4 积极发挥校园文化作用的原则
        3.1.5 推动绿色校园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2 建设标准
        3.2.1 建设标准确定的科学性
        3.2.2 《新标准》
        3.2.3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标准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校园规划设计
    4.1 校园规划设计原则
        4.1.1 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身体条件
        4.1.2 提高建筑和土地的使用效率
        4.1.3 推动学校资源对外开放
        4.1.4 满足校园安全设计要求
    4.2 建设标准下的校园总体规划布局
        4.2.1 建设标准对于建筑用地面积的规定
        4.2.2 校园总体规划布局模式
    4.3 校园规划应重视的几个主要问题
        4.3.1 满足师生对于道路及广场、停车场的使用需求
        4.3.2 保证各学部教学用房互不干扰并加强内在联系
        4.3.3 强调生活服务用房的合理布局
        4.3.4 促进体育运动设施的高效利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建筑设计
    5.1 建筑主要特点
        5.1.1 与学生年龄特征相符的空间尺度
        5.1.2 独特而多样的空间联系
        5.1.3 适应教育教学的建筑空间
        5.1.4 整体统一且相互独立的建筑形象
    5.2 教学用房
        5.2.1 教学用房组合形式
        5.2.2 独立教学用房设计
        5.2.3 共用教学用房设计
    5.3 办公用房
        5.3.1 组成和类型
        5.3.2 空间布局特点
    5.4 体育建筑设施
        5.4.1 风雨操场的多样化和集约化设计
        5.4.2 运动场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差异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前沿教学理念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时代与技术发展推进教育变革
        1.1.2 世界各国开展对未来教育的探索
        1.1.3 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的提出与实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技术路线与框架
2 中小学校建筑与教学理念综述
    2.1 中小学校教学与建筑概况
        2.1.1 中小学教学发展概况
        2.1.2 中小学建筑设计发展概况
        2.1.3 教学理念与学校建筑的关系
    2.2 前沿教学理念的概念及内涵
        2.2.1 多种教学理念的兴起
        2.2.1.1 以人为本理念
        2.2.1.2 开放式教学
        2.2.1.3 STEAM
        2.2.1.4 蒙特梭利教学法
        2.2.2 班级制度的革新
        2.2.2.1 走班制
        2.2.2.2 大小班制
        2.2.3 教学方式的革新
        2.2.3.1 项目式学习
        2.2.3.2 翻转课堂
        2.2.3.3 慕课
        2.2.3.4 混合式教学
        2.2.4 技术理念的革新
        2.2.4.1 智慧校园
        2.2.4.2 智慧教室
        2.2.4.3 智慧学校
    2.3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指导原则
        2.3.1 学生为中心
        2.3.2 自由开放灵活
        2.3.3 高效复合多元
        2.3.4 智慧可持续发展
    2.4 本章小结
3 中小学校教学调研研究
    3.1 问卷设计与发放概况
        3.1.1 问卷设计
        3.1.2 调研学校基本情况
    3.2 问卷回收总体情况分析
        3.2.1 回收基本概况
        3.2.2 教学概况分析
        3.2.3 问卷对比交叉分析
        3.2.4 初步结论
    3.3 本章小结
4 前沿教学理念下的学校建筑设计
    4.1 学校校园设计分析
        4.1.1 学校现状及分析
        4.1.2 师生对学校要求
        4.1.3 教学理念对学校要求
    4.2 中小学校校园建构分析
        4.2.1 校园布局分析
        4.2.2 建筑空间结构分析
        4.2.3 房间组织形式分析
    4.3 校园总体布局
        4.3.1 更新式布局
        4.3.2 综合体式布局
        4.3.3 聚落式布局
    4.4 建筑空间结构
        4.4.1 联结式
        4.4.2 中心式
        4.4.3 单元式
        4.4.4 有机式
    4.5 房间组织形式
        4.5.1 扩大走廊式
        4.5.2 豆荚社区式
        4.5.3 学习中心式
    4.6 本章小结
5 前沿教学理念下的内部空间设计
    5.1 学校建筑空间设计分析
        5.1.1 建筑空间现状及分析
        5.1.2 师生对建筑空间要求
        5.1.3 教学理念对建筑空间要求
    5.2 学校建筑空间建构分析
        5.2.1 教学空间分析
        5.2.2 公共空间分析
        5.2.3 辅助空间分析
    5.3 新型教学空间
        5.3.1 灵活自由的学习中心
        5.3.2 交融创新的学科中心
        5.3.3 个性多样的艺术中心
    5.4 非正式学习空间
        5.4.1 整合的图书学习空间
        5.4.2 多功能的学习走廊空间
        5.4.3 流通的公共大厅空间
        5.4.4 放大的复合楼梯空间
    5.5 教学辅助空间
        5.5.1 联合办公空间
        5.5.2 复合功能的餐厅空间
        5.5.3 再利用的辅助用房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学校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基于前沿教育理念的中小学建筑调查问卷
索引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校园设计布局自动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社会背景——国内小学发展现状
        传统背景——重复的、以经验为主导的设计模式
        时代背景——人工智能浪潮下的建筑设计思考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定义
        1.3.1 小学校园设计布局——数据基础
        1.3.2 深度学习——技术基础
        1.3.3 自动生成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中小学校园设计研究综述
        1.4.1.1 国外中小学校园设计研究
        1.4.1.2 国内中小学校园设计研究
        1.4.2 人工智能与建筑设计生成研究综述
        1.4.2.1 国外机器学习在建筑设计生成方面的探索
        1.4.2.2 国内机器学习在建筑设计生成方面的探索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建筑布局已有研究及相关技术基础
    2.1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建筑布局已有研究介绍
    2.2 深度学习相关技术概念
        2.2.1 生成对抗网络(GAN)
        2.2.2 Pix2Pix模型
        2.2.2.1 损失函数
        2.2.2.2 生成模型G和判别模型D
        2.2.2.3 卷积神经网络(CNN)
        2.2.2.4 迭代训练过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度学习实验设计思路及数据基础研究
    3.1 实验设计思路
    3.2 研究难点与可实施性
        3.2.1 研究难点与解决方案
        3.2.2 实验环境
    3.3 实验数据基础研究——传统小学校园设计布局
        3.3.1 布局设计概念
        3.3.2 功能分区
        3.3.3 总平面布置方式
        3.3.4 校园主要出入口选择
        3.3.5 小学教育区设计
        3.3.5.1 教育区概述及功能组成
        3.3.5.2 教育区相关规范控制
        3.3.5.3 教育区平面布局形式
        3.3.5.4 报告厅、图书馆等功能用房与教学主体建筑关系
        3.3.6 小学体育区设计
        3.3.6.1 体育区概述及功能组成
        3.3.6.2 体育区相关规范控制
        3.3.6.3 室外体育场地与建筑组团的布局关系
        3.3.6.4 体育馆与主体建筑的布局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学校园布局自动生成实验过程详述
    4.1 预期实验结果及挑战
    4.2 第一次实验
        4.2.1 数据准备
        4.2.1.1 数据收集
        4.2.1.2 数据筛选
        4.2.1.3 数据处理
        4.2.2 模型训练
        4.2.2.1 数据集预处理
        4.2.2.2 模型代码运行
        4.2.3 结果评价
        4.2.3.1 实验结果
        4.2.3.2 结果分析
        4.2.3.3 结果总结
        4.2.3.4 实验优化
    4.3 第二次实验
        4.3.1 数据准备
        4.3.1.1 数据收集
        4.3.1.2 数据筛选
        4.3.1.3 数据处理
        4.3.2 模型训练
        4.3.3 结果评价
        4.3.3.1 实验结果
        4.3.3.2 结果分析
        4.3.3.3 结果总结
        4.3.3.4 实验优化
    4.4 第三次实验
        4.4.1 数据准备
        4.4.1.1 数据收集
        4.4.1.2 数据筛选
        4.4.1.3 数据处理
        4.4.2 模型训练
        4.4.3 结果评价
        4.4.3.1 实验结果
        4.4.3.2 实验分析
        4.4.3.3 实验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学校园布局自动生成实验探讨与反思
    5.1 最终实验结果有效性分析
        5.1.1 实验数据可行前提条件
        5.1.2 规范制约和传统经验对比下的结果有效性验证
        5.1.2.1 传统设计经验对比下的布局模式
        5.1.2.2 容积率与建筑密度
        5.1.2.3 规范制约下的教学楼朝向与体育场长轴方向
        5.1.2.4 规范制约下的教学楼噪声间距
        5.1.2.5 传统设计经验对比下的主入口选择
        5.1.2.6 有效性验证最终结果
        5.1.3 相比于计算机专业视角的差异
        5.1.4 相比于传统方法的优劣势
    5.2 全部实验优化过程探讨
        5.2.1 迭代次数的影响
        5.2.2 学习率的影响
        5.2.3 权重初始值的影响
    5.3 实验局限性与不足
        5.3.1 深度学习模型本身存在局限性
        5.3.2 实验次数不足
        5.3.3 欠缺考虑真实设计条件复杂度
        5.3.4 数据集样本量不足
        5.3.5 暂时无法进行精确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最终实验结果应用拓展研究
    6.1 交互性网页Sch GAN
        6.1.1 交互性网页设计及使用方法
        6.1.2 用户评价系统
        6.1.2.1 用户评价标准
        6.1.2.2 评价结果统计
    6.2 2D平面到3D模型快速生成系统
        6.2.1 总平面信息整理
        6.2.2 模块识别与置入
        6.2.3 最终3D模型生成效果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2.1 研究的对象
        1.2.2 研究的范围和边界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国内中学特色课程开展需求及对教育空间的适应性要求
    2.1 特色课程的开展趋势与用房需求
        2.1.1 特色课程的开展趋势
        2.1.2 特色课程的用房需求
        2.1.3 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对相关教学用房的配比要求
        2.1.4 特色课程专用用房设计要求的空白
    2.2 中学特色化教育对教育空间的设计需求
        2.2.1 满足课程授课形式的多元化需求
        2.2.2 教育空间的开放化、灵活性需求
        2.2.3 教育空间组织的高效化需求
        2.2.4 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的设计趋势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学特色课程授课空间的实地调研与分析
    3.1 调研工作内容
    3.2 实地调研对象的选取
    3.3 调研对象的特色课程设置情况
        3.3.1 调研对象的特色课程开课情况
        3.3.2 调研对象的访谈情况总结
    3.4 特色课程教育空间需求的问卷调研
        3.4.1 问卷调研的内容和对象
        3.4.2 调研问卷的设计
        3.4.3 问卷调研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3.5 调研对象的教育空间使用现状
        3.5.1 实地调研的基本情况
        3.5.2 实地调研现场情况总结
    3.6 调研总体情况的总结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中学特色课程开展的校园建筑布局
    4.1 常见的中学校园总体布局
        4.1.1 离散型布局
        4.1.2 串联型布局
        4.1.3 集聚型布局
        4.1.4 垂直复合型布局
    4.2 中学校园常见的单体平面布局及其创新设计
        4.2.1 板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4.2.2 折线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4.2.3 中庭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4.2.4 合院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4.2.5 锯齿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4.3 适应中学特色课程开展的校园建筑布局
        4.3.1 公共空间串联布局缩短走班距离
        4.3.2 营造纵向多元空间提高利用效率
        4.3.3 学习组团平面提供共享空间
        4.3.4 适应特色课程开展的未来校园空间规划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的教学空间布局
    5.1 从行政班教室到走班教室
        5.1.1 传统普通教室的设计要求
        5.1.2 适应走班功能的教室设计
    5.2 科学技术类教学用房的特色化设计
        5.2.1 传统科学类专用教室的设计要求
        5.2.2 实验教室、辅助用房与办公用房的混合布局
        5.2.3 实验教室的多元化布局
        5.2.4 地理教室的独立设置和特色化设计
        5.2.5 科技教室和科技活动室的功能创新
    5.3 艺术文化类特色课程教学空间设计
        5.3.1 传统艺术文化类专用教室的设计要求
        5.3.2 国学特色课程的教学空间设计
        5.3.3 绘画美术空间和工艺美术空间的分区设计
        5.3.4 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的多功能复合
        5.3.5 根据办学条件补充设置乐器教室
    5.4 生活健康类特色课程空间
        5.4.1 传统生活健康类公共教学用房的设计要求
        5.4.2 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空间
        5.4.3 生命教育组团空间概念的引入
        5.4.4 阅读特色课的开展空间
    5.5 多功能教学用房的创新设计
        5.5.1 传统合班教室、多功能教室空间的设计要求
        5.5.2 微格教室概念的引入和应用
        5.5.3 调整阶梯教室的起坡位置
        5.5.4 风雨操场的特色设计和多功能运用
        5.5.5 多功能教学用房的开放化设计
    5.6 中学特色课程教学用房的设计要点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适应中学特色课程模式的教育公共空间氛围营造
    6.1 教育公共空间的特色化设计策略
        6.1.1 门厅、架空层的混合功能利用
        6.1.2 结合公共阶梯的开放空间设计
        6.1.3 学习组团式布局的公共空间设计利用
        6.1.4 模糊教室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边界
        6.1.5 交通空间的装饰设计和扩大利用
        6.1.6 半地下空间、下沉庭院、屋顶平台的利用
        6.1.7 边角空间的利用
    6.2 适应特色课程开展的教育空间氛围营造手法
        6.2.1 校园风格及色彩系统的设计
        6.2.2 校园特色文化空间的打造
        6.2.3 校园特色课程成果的展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特色课程开展的未来教育空间设计实践
    7.1 DW学校概念性方案设计
        7.1.1 项目概况及设计需求
        7.1.2 平面布局设计分析
    7.2 SM实验中学“未来学校”教学空间改造设计
        7.2.1 项目概况及设计需求
        7.2.2 特色空间改造设计
    7.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实地调研访谈内容
    附录二 教师问卷内容
    附录三 学生问卷内容
    附录四 实地调研案例现场情况记录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9)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目的
        一、研究问题与切入点
        二、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内容
        一、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理论框架
        二、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评价体系
        三、基于问卷调研和大数据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述评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基础教育
        二、空间均衡
        三、教育均衡发展
        四、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
    第二节 基础理论综述
        一、教育公平理论
        二、资源配置理论
        三、邻里单位理论
        四、公共设施区位理论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二、研究方法梳理
        三、研究述评与启示
第三章 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内涵
        一、空间均衡性的概念
        二、空间均衡性的内容
        三、空间均衡性的特点
        四、空间均衡性的类型
    第二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研究的方法论
        一、教育学视角下的方法探究
        二、地理学视角下的方法探究
        三、论文方法论体系
    第三节 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格局演变
        一、空间异质性格局特征
        二、空间均衡性的传导机制
        三、空间均衡性的演变规律
    第四节 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约束机制与发展路径
        一、约束性因素
        二、影响机制
        三、路径选择
第四章 长春市基础教育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概况
        二、研究区典型代表性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二节 长春市基础教育的格局演变
        一、长春市基础教育概况
        二、基础教育的空间集聚与扩散
    第三节 长春市优质基础教育的格局演变
        一、优质基础教育发展概况
        二、优质基础教育的集散与扩展方向
        三、等级比例适宜度
第五章 长春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评价
    第一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评价体系
        一、空间均衡性评价目的
        二、空间均衡性评价要素
        三、空间均衡性评价方法
    第二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单要素分析
        一、空间供需均衡性分析
        二、空间区位均衡性分析
        三、质量均衡性分析
    第三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限制性要素分析
        一、空间失衡范围与程度
        二、限制性要素分析
        三、多尺度下的限制性要素识别
    第四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综合分析
        一、市区尺度下的空间均衡性
        二、城市分区尺度下的系统聚类
        三、街道尺度下的空间聚类
第六章 长春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影响因素
        一、空间均衡发展理念
        二、教育自身发展特征
        三、人口统计学特征
        四、房地产开发
        五、交通设施条件
    第二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形成机制
        一、指标选取
        二、结果分析
第七章 长春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调控分析
    第一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中心市区“名校”过饱和
        二、郊区学校资源利用率低
        三、郊区学校可达性差
        四、资源配置校际分异严重
    第二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治理靶区识别
        一、街道尺度人口模拟
        二、空间均衡治理靶区
    第三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发展调控策略
        一、学校布局调整与优化
        二、构建质量均衡单元
        三、关注弱势地区和学校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论文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10)基于高密度建筑设计策略的中小学校综合体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相关概念解析及研究范围界定
        1.1.1 相关概念解析
        1.1.2 课题研究范围
    1.2 课题研究相关现状
        1.2.1 高密度建筑设计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高密度建筑设计的国内研究现状
        1.2.3 中小学校综合体设计的国外研究现状
        1.2.4 中小学校综合体设计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4.2 课题研究的方法
    1.5 论文基本框架
第二章 中小学校发展概况及现状问题研究
    2.1 中小学校设计发展概况
        2.1.1 八九十年代的中小学校设计
        2.1.2 新世纪以来的中小学校设计
        2.1.3 中小学校的现状总结
    2.2 现状中小学校面临的问题
        2.2.1 功能不完备
        2.2.2 教学空间不足
        2.2.3 空间品质不高
    2.3 现状中小学校问题出现的原因
        2.3.1 城市化导致校园用地面积紧张
        2.3.2 城市人口激增导致学龄儿童数量增长
        2.3.3 教育理念及学生需求的转变导致空间品质需求的提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密度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3.1 高密度建筑设计策略的由来
        3.1.1 初始阶段
        3.1.2 发展阶段
        3.1.3 成熟阶段
    3.2 高密度建筑设计策略提取
        3.2.1 空中空间利用模式
        3.2.2 垂直都市主义
        3.2.3 整体都市主义
        3.2.4 空间补偿
    3.3 高密度建筑设计策略解决中小学校综合体设计的适应性分析
        3.3.1 中小学校综合体设计与高密度建筑设计的必然联系
        3.3.2 功能杂交共生策略
        3.3.3 空间三维立体策略
        3.3.4 空间品质补偿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高密度建筑设计策略的中小学校综合体设计解析
    4.1 中小学校校园的功能空间分类
    4.2 中小学校综合体的功能空间分类
        4.2.1 功能空间要素
        4.2.2 非功能空间要素
        4.2.3 功能空间要素间的关系
    4.3 中小学校综合体的功能空间特点
        4.3.1 功能复合
        4.3.2 空间立体
        4.3.3 空间品质亲近
    4.4 基于高密度建筑设计策略的中小学校综合体设计的案例解析
        4.4.1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北京)
        4.4.2 复旦大学新江湾第二附属学校(上海)
        4.4.3 红岭实验小学(深圳)
        4.4.4 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苏州)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高密度建筑设计策略的中小学校综合体设计方法
    5.1 中小学校综合体设计原则
        5.1.1 多样性原则
        5.1.2 整体性原则
        5.1.3 亲近性原则
    5.2 合理布局综合体形态
        5.2.1 折线式形态布局设计
        5.2.2 鱼骨式形态布局设计
        5.2.3 院落式形态布局设计
        5.2.4 巨构式形态布局设计
    5.3 功能复合及空间立体设计
        5.3.1 功能空间要素水平方向集中设计
        5.3.2 功能空间要素垂直方向分层设计
        5.3.3 同一空间弹性设计
    5.4 空间场所品质提升设计
        5.4.1 非功能空间要素穿插设计
        5.4.2 建筑基面立体设计
        5.4.3 空间界面柔化设计
        5.4.4 建筑庭院多样连续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北大附中西三旗学校方案设计研究
    6.1 背景介绍
        6.1.1 区位分析
        6.1.2 任务书
        6.1.3 项目概况
    6.2 教学综合楼设计
        6.2.1 教学综合体建筑形态的选取
        6.2.2 建筑功能空间要素的整合布局
        6.2.3 建筑非功能空间要素的穿插布局
        6.2.4 同一空间弹性设计
        6.2.5 空间界面柔化设计
        6.2.6 建筑基面立体设计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北大附中西三旗学校方案设计图纸
附录 B 图录
附录 C 表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绩效的西安市高新区小学规划布局研究[D]. 张鑫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中小学校“教学街”设计研究与应用[D]. 陈天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综合体理念的当代城市中小学校设计研究[D]. 徐明瑞.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4]从深圳“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出发看当今中小学建筑公共空间设计[D]. 闫秋月.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D]. 陈琼.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6]基于前沿教学理念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研究[D]. 张胜男.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校园设计布局自动生成研究[D]. 林文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8]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研究[D]. 梁炜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D]. 闫晴.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基于高密度建筑设计策略的中小学校综合体设计方法研究[D]. 田园.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实践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