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9年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希波[1](2020)在《甘肃省主要法定报告乙丙类传染病预测研究 ——基于ARIMA预测模型》文中认为目的:了解2010-2018年甘肃省主要法定报告乙、丙类传染病的构成及其在2010-2016年发病率变化趋势;建立甘肃省法定报告乙、丙类前3位传染病的ARIMA预测模型,并预测2020年发病情况。方法:整合中国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和甘肃省卫健委疫情通报数据,描述2010-2018年甘肃省法定报告乙、丙类传染病前5位疾病的构成及其在2010-2016年发病率变化趋势,确定法定报告乙、丙类传染病的前3位疾病。以2010-2018年甘肃省法定报告乙、丙类前3位传染病报告病例数为时间序列建立ARIMA预测模型,并依据BIC值最小确定最佳模型;利用2019年数据分析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评价模型拟合效果;利用最佳模型预测2020年疾病的发病情况。结果:1.2010-2018年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前5位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痢疾和淋病(或布病、麻疹、猩红热),占91.05%-98.67%;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前5位为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占97.54%-99.04%。2.2010-2016年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和痢疾发病率呈下降趋势(P<0.05),其他感染性腹泻和流行性感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5)。3.预测模型结果:3.1前3位乙类传染病预测模型结果:病毒性肝炎的预测:根据BIC值为12.945,R2为0.839,MAPE为16.249%,确定最佳模型为ARIMA(0,2,1)(1,1,0)12。肺结核的预测:根据BIC值为12.147,R2为0.382,MAPE为11.450%,确定最佳模型为ARIMA(0,1,1)(0,1,1)12。痢疾的预测:根据BIC值为10.185,R2为0.847,MAPE为17.522%,确定最佳模型为ARIMA(1,1,1)(0,1,0)12。3.2前3位丙类传染病预测模型结果:手足口病的预测:根据BIC值为12.050,R2为0.843,MAPE为55.499%,确定最佳模型为ARIMA(0,1,0)(2,1,0)12。其他感染性腹泻的预测:根据BIC值为11.060,R2为0.741,MAPE为17.297%,确定最佳模型为ARIMA(0,1,1)(1,1,0)12。流行性感冒的预测:根据BIC值为11.588,R2为0.406,MAPE为28.296%,确定最佳模型为ARIMA(0,1,0)(0,1,1)12。4.利用2019年报告病例数评价模型的准确性:乙类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29,肺结核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13,痢疾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20。丙类传染病中手足口病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67,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15,流行性感冒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27。5.预测2020年逐月发病例数的结果: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3511、2997、3907、3603、3914、3908、4095、4356、4273、4323、4750、5066。肺结核:2148、1722、2183、1866、1806、1625、1608、1549、1421、1355、1537、1518。痢疾:166、146、252、246、370、466、574、747、549、279、237、203。丙类传染病:手足口:544、522、588、816、1882、3459、2865、1288、1255、1400、1400、887。其他感染性腹泻:1568、1224、1545、1441、1787、1912、1957、2129、1730、1822、3006、3195。流行性感冒:1184、741、958、529、396、305、219、196、280、397、645、1031。结论:1.2010-2018年,甘肃省法定报告乙、丙类传染病前5位疾病分别占乙丙类传染病的90%以上。2010-2016年甘肃省乙类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和痢疾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丙类传染病中其他感染性腹泻和流行性感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2020年病毒性肝炎和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数将会出现增长现象,肺结核、痢疾、手足口病、和流行性感冒将延续往年同期水平。
杨小兵,邹娇娇,陈邦华,黄娟,周旺[2](2019)在《2004-2017年武汉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武汉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规律,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7年武汉市病毒性肝炎疫情数据进行分析,不同地区、性别等分布差异采用χ2检验,探讨影响武汉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的相关因素。结果 2004-2017年武汉市累计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数124 415例,年均发病率98.76/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乙肝报告病例数最多,占71.68%,其次为丙肝,占14.70%。年均报告发病率前三位的地区均为中心城区(χ2=9 510.51,P<0.05),男性发病率(年平均发病率130.52/10万)高于女性(年平均发病率65.08/10万)(χ2=13 662.96,P<0.05)。乙肝发病率最高峰在50~岁年龄组,甲肝、乙肝、丙肝、戊肝及未分型肝炎的报告发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甲肝:χ2=583.05,P<0.05;乙肝:χ2=12 774.17,P<0.05;丙肝:χ2=10 076.97,P<0.05;戊肝:χ2=4 350.77,P<0.05;未分型肝炎:χ2=1 548.14,P<0.05)。职业以家政、家务及待业、离退休人员及农民为主。结论武汉市病毒性肝炎的报告发病率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在传染病报告发病中仍占重要位置,其防治应以乙肝为重点。在做好免疫预防工作的基础上,应针对性地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防控工作。
陈新邦[3](2019)在《驻苏某系统传染病流行趋势及预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传染病直至今日仍在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近年来,江苏某系统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为指引,传染病防治获取了一定成绩,但位居该系统传染病发病率前3位的肺结核、水痘、病毒性肝炎仍需重点预防和控制。对传染病进行预警预测,可以了解掌握传染病的发生规律,看清传染病发展趋势,也为下一步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措施提供支持。有必要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预测主要传染病的发病规律,结合卫生队伍现状,提出解决对策。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该系统2005-2016年传染病疫情资料、江苏省2014-2016年传染病疫情资料,及一线公卫从业人员相关信息进行如下研究:(1)借助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传染病总发病率的流行态势,3种主要传染病(肺结核、水痘、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态势及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对2014-2016年此系统与江苏省主要传染病流行趋势进行比较。(2)分别建立ARIMA、指数平滑、GM(1,1)、指数曲线模型,预测3种传染病的发病例数及发病率;用平均误差率(MER)及决定系数(R2)等2个指标评价拟合效果及预测精度;借助残差值评估点预测的精确度。而后,遴选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最优模型,预测3种传染病2017年发病例数及发病率。(3)借助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该系统医疗卫生机构一线公共卫生从业人员队伍现状。主要结果:1.主要传染病发病概况。江苏该某统人群传染病总发病率呈下降态势,总发病率由150.46/10万(2006年)降至80/10万左右(2012年)。传染病构成变化显着,肠道传染病占比稳步下降,2013年后降至个位数(7.74/10万);呼吸道传染病占比稳步上升,由2006年45.77%上升到超过80%(2012年),并已经取代肠道传染病成为该系统最主要的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占比基本平稳。11年间,肺结核的发病率在2006-2016年间基本呈线性下降态势,从2006年的38.48/10万稳步下降至2016年的26.26/10万;从时间分布看,其发病率呈现季节波动性,夏秋季节发病率稍高;从空间分布看,肺结核发病率在南京、徐州等市稍高,其他城市稍低;从人群间分布看,20岁以下及61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高于其它年龄组,从业时间短的人群发病率高于从业时间长人群,职工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身份类别组发病率。水痘的发病率在2006-2010年间维持平稳,约在25.00-30.00/10万之间,2011年降到最低点,2013年后维持高位;从时间分布看,水痘发病率具有季节性发病特点,冬春季节高于夏秋季节;从空间分布看,水痘发病率在南京、徐州等市稍高,其他城市稍低;从人群间分布看,水痘发病率随年龄增大、从业时间增加呈现降低趋势,且职工水痘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身份类别组发病率。2006-2011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态势,2012年以后基本保持稳定,维持在3.57/10万-5.76/10万之间;从时间分布看,其季节波动性特点不显着;从空间分布看,南京、徐州等市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于其它城市;从人群间分布看,61岁以上年龄组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稍高,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与从业时长无明显关联,学员及其他人员病毒性肝炎发病呈散在发生状态。2.肺结核发病率拟合预测。建立的模型中,ARIMA、指数平滑模型有效,可以预测月发病趋势;ARIMA模型有效,可以预测肺结核季发病趋势,而指数平滑模型无法预测;GM(1,1)、指数曲线模型均可以预测肺结核年发病趋势。月发病趋势预测方面,ARIMA、指数平滑模型拟合的MER分别为9.35%、10.28%,R2分别为0.81、0.80,ARIMA模型拟合效果及预测精度较高。季发病趋势预测方面,ARIMA模型拟合的MER、R2分别为5.48%、0.73,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好于指数平滑模型。年发病趋势预测方面,GM(1,1)、指数曲线模型拟合的平均误差率(MER)分别为1.47%、1.80%,R2分别为0.98、0.97;预测2016年肺结核发病率点预测残差分别为0.39/10万、0.47/10万,可见GM(1,1)模型拟合效果及预测精度较高。利用ARIMA模型分别预测2017年肺结核月发病率及季发病率,结果显示,2017年1-12月肺结核发病率为1.72/10万、1.46/10万、2.01/10万、2.26/10万、2.31/10万、2.50/10万、2.62/10万、2.65/10万、2.20/10万、1.82/10万、1.88/10万、1.59/10万,相交2016年月发病率,呈稳中下降趋势;2017年1-4季度肺结核发病率为5.88/10万、7.75/10万、8.10/10万、5.90/10万,相较2016年季发病率,基本保持平稳。利用GM(1,1)模型预测肺结核2017年发病率,结果显示,2017年发病率为24.87/10万,稍微有所降低。3.水痘发病率拟合预测。建立的模型中,ARIMA、指数平滑模型有效,可以预测月发病趋势;ARIMA模型有效,可以预测季发病趋势,但指数平滑模型无法预测;GM(1,1)、指数曲线模型均无效,不能预测年度发病趋势。月发病趋势预测方面,ARIMA模型、指数平滑模型合的MER分别为28.59%、32.40%,R2分别为0.57、0.64,可见,两种预测模型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均不好。季发病趋势预测方面,ARIMA模型拟合的MER、R2分别为22.61%、0.81,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不好。借助ARIMA模型分别预测水痘2017年月发病率及季发病率,结果显示,2017年1-12月水痘月发病率为3.13/10万、2.03/10万、1.94/10万、5.17/10万、4.07/10万、1.94/10万、3.99/10万、2.12/10万、2.54/10万、0.76/10万、2.54/10万、1.35/10万,相较2016年月发病率,基本保持平稳;2017年1-4季度水痘发病率为6.26/10万、6.97/10万、6.59/10万、5.18/10万,相较2016年季发病率,呈稳中下降态势。4.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拟合预测。建立的模型中,ARIMA、指数平滑模型均无效,无法预测月发病趋势;ARIMA模型有效,可以预测季发病趋势,而指数平滑模型无法预测;GM(1,1)、指数曲线模型有效,可以预测年发病趋势。季发病趋势预测方面,ARIMA模型拟合的平均误差率(MER)、R2分别为117.89%、-0.40,拟合效果及预测精度不高;年发病趋势预测方面,GM(1,1)、指数曲线模型拟合的MER分别为71.44%、48.20%,R2为0.49、0.76;预测2016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点预测残差值为2.99/10万、2.01/10万,可见指数曲线模型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稍好,但也不够理想。借助指数曲线模型预测2017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结果显示,2017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1.70/10万,与2016年相比,呈下降趋势。5.与江苏省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比较。除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以及梅毒等3种传染病外,该系统主要传染病的发病情况与江苏省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从传播途径分类看,呼吸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两者无统计学差异,肠道传染病、其他传播途径传染病差异显着;呼吸道传染病在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构成比中均占据第一位,江苏省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明显高于该系统肠道传染病。6.公卫人员队伍建设现状。二级疾控机构从业人员能力素质较高,符合该系统制定的相关标准。而三级疾控机构人员能力素质偏弱,多数指标尚未达到该系统制定的相关标准,特别是流病人员中专以下学历占13.2%,无职称人员的比例占18.3%,0人曾主持过或获得过国家级、大单位(省部)级科研课题或科研奖项,在5年内发表论文人员数比例低于15%,60%以上的人不会写作,超过60%以上的人不能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论:1.多年来,该系统传染病总发病率总体下降,但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占比稳步上升,已占总发病率第1位,因此,呼吸道传染病应作为防控重点,盯住重要时段、重点人群,深化现有传染病防控策略。2.肺结核及水痘月、季发病趋势预测方面,ARIMA模型拟合效果均好于指数平滑模型;病毒性肝炎月及季发病预测方面,ARIMA、指数平滑模型拟合效果均不够良好。肺结核年发病趋势预测方面,指数曲线及GM(1,1)模型拟合效果都比较良好;水痘年发病趋势预测方面,指数曲线及GM(1,1)模型拟合效果都不太理想;病毒性肝炎年发病预测方面,指数曲线模型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比GM(1,1)模型好。各自选用最优模型预测,肺结核、水痘未来发病呈现稳中有降,病毒性肝炎维持在较低水平,且继续呈下降趋势。3.该系统江苏人群传染病发病率在一定程度上与地方人群传染病状况密切相关。因此要动态掌握地方疫情信息,加强针对性做好预防管控。4.三级疾控机构人员能力素质较弱,多数指标达不到该系统制定的相关标准,需要进行加强。
邓青[4](2017)在《湖北省2012-2016年乙肝流行特征分析及血清学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湖北省自然人群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和流行特征;了解湖北省不同人群的Hep B免疫状况;对Hep B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策略以后湖北省乙肝防制的效果作出评价,探索当前湖北省乙型肝炎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为湖北省更有效的防控乙型肝炎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通过登录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湖北省2012-2016年乙肝的个案信息,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湖北省乙肝的时间、地区、年龄、性别、职业分布等流行病学特征;2016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湖北省随机抽取四个市(州),再在每个市(州)中各随机抽取一个城区和县,最后对每一个城区和县,各抽取3个社区(村)进行目标人群随机抽样,将全人群分成八个年龄组(<1岁组、1~2岁组、3~4岁组、5~6岁组、7~14岁组、15~19岁组、20~25岁组、≥25岁组),每个社区(村)各年龄组按照男女比例1:1随机抽取20人(男女各10人),即每个社区(村)抽取160人,四个市(州)共调查3840人,对所有的调查对象现场采集血样,血清标本进行乙肝表面抗体和表面抗原检测;同时对所有的调查对象进行相关情况问卷调查,调查问卷采用Epidata 3.1双录入法录入数据,使用Excel 2007和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趋势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湖北省人群乙肝流行特征:2012-2016年湖北省共报告305879例乙肝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5.46/10万,其中2012年报告发病率最高109.86/10万,2014年最低100.32/10万,2012-2016年间,湖北省乙肝年报告发病率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总体呈波浪平稳趋势,乙肝报告病例数一直居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病例数的第一位。(2)湖北省人群Hep B的接种情况:人群平均Hep B接种率为74.47%。各年龄分组中,1-岁组接种率最高(94.53%),25-岁组接种率最低(30.60%),在不同职业群体中,工人的Hep B接种率最低(20.51%)学龄前儿童接种率最高(90.31%),2003年及以后出生人群的Hep B接种率(90.42%)高于2003年以前出生人群的接种率(48.32%),不同龄、职业、地区人群的接种率存在统计学差异,不同性别、居住形式人群的接种率无统计学差异。(3)HBs Ag及抗-HBs流行特征:人群中HBs Ag及抗-HBs的阳性率分别为2.49%(95/3816)和72.41%(2763/3816)。所抽查的四个地区,HBs Ag的阳性率最高为武汉(3.23%)、最低为随州(1.71%);不同年龄组HBs Ag的阳性率最高为20-组(4.84%)、最低为1-组(1.01%);2003年及以后出生人群的HBs Ag的阳性率(1.60%)低于2003年以前出生人群(3.94%);不同职业分组中,HBs Ag的阳性率最高为工人(8.97%)、最低为医护人员0.64%;接种过Hep B的人群HBs Ag的阳性率(2.04%)低于未接种过Hep B的人群(3.80%);不同龄、职业、免疫史人群HBs Ag的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不同地区、性别、居住形式的人群HBs Ag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所抽查的四个地区抗-HBs的阳性率最高为咸宁(79.69%)、最低为随州(66.60%);不同年龄组抗-HBs的阳性率最高为0-组(99.65%)、最低为25-组(59.75%);2003年及以后出生人群抗-HBs的阳性率(73.50%)高于2003年以前出生人群(69.36%);不同职业人群抗-HBs的阳性率最高为学龄前儿童(77.01%)、最低为干部(52.94%),不同龄、职业、地区人群抗-HBs的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不同性别、居住形式、免疫史人群抗-HBs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湖北省2012-2016年乙肝报告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上,不同职业中发病主要为农民群体。(2)湖北省自2003年4月全面开展Hep B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提高了人群疫苗接种率,降低了人群HBs Ag的阳性率。(3)湖北省HBs Ag的阳性率以15岁以上人群较高,15岁以上人群抗-HBs的阳性率较低,提示应该增强高年龄组人群的Hep B免疫工作,农民HBs Ag的阳性率较高,而抗-HBs的阳性率较低,提示应加强对农民群体的免疫预防工作。
徐晓燕[5](2017)在《2005—2015年常熟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常熟市2005—2015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常熟市2005—2015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常熟市2005—2015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年平均发病率为19.61/10万;各型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发病率最高,年平均发病率为13.64/10万,甲型肝炎、未分型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丙型肝炎呈上升趋势;病毒性肝炎发病年龄集中在3059岁年龄组,男女性别比为2.22∶1,职业以农民和工人居多。结论常熟市病毒性肝炎防治应以控制血液和性接触传播肝炎为主,加强重点人群肝炎疫苗的接种和病毒性肝炎的分型报告工作。
冒小鸥,顾敏华,姚建香,马焰[6](2016)在《2010—2015年江阴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掌握江阴市2010—2015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规律,为制定病毒性肝炎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江阴市2010—2015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江阴市2010—2015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1 45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16/10万,其中乙型肝炎762例(52.23%)、未分型肝炎267例(18.30%)、丙型肝炎231例(15.83%)、戊型肝炎162例(11.10%)、甲型肝炎37例(2.54%)。发病主要以农民、工人和家务待业人员为主,集中在2050岁青壮年之间。结论病毒性肝炎在江阴市传染病发病中占重要位置,应进一步开展重点人群预防接种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管理,提高诊断技术,开展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宣传,才能达到控制病毒性肝炎的目的。
宿飞,周建军,许振慧,何丽华[7](2017)在《上海市黄浦区1956—2011年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上海市黄浦区1956—2011年病毒性肝炎疫情的流行特征,评价防治工作成效。方法通过收集黄浦区历年肝炎疫情的纸质或电子资料,运用生态学研究方法,利用地区的、人群的资料,研究疾病的流行面貌,对历年疾病流行特征和趋势进行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结果 1956—1994年病毒性肝炎发病处于较高水平,1988年达历史最高值,发病率为5191.78/10万。1995年后控制在较低水平。1960-1980年死亡率较高,2000—2011年平均死亡率为0.10/10万,下降至较低水平。肝炎以男性多发,男女发病数之比为1.67:1。甲肝和乙肝以304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发病率分别为3.81/10万和8.71/10万。甲肝、戊肝在1—4月出现高发。结论 1956—2011年上海市黄浦区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效果明显。
项东,张利焱,王良群,高雯,杨梅,张杰,张绍文,张丽萍[8](2016)在《2010-2014年唐山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防控对策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2010-2014年唐山市病毒性肝炎流行态势,掌握其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订和调整病毒性肝炎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唐山市2010-2014年43 083例病毒性肝炎病例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唐山市2010-2014年共发生病毒性肝炎病例43 083例,死亡7例,年均发病率117.23/10万,病死率0.02%;乙型肝炎发病最多(35 182例,81.66%),甲型肝炎最少(645例,1.50%);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少,占总病例数的0.70%;男女发病比1.32∶1;农民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发病无明显的季节高峰,其中2月发病数最多;经血液传播的乙肝和丙肝发病率明显高于粪-口传播的发病率。结论病毒性肝炎防治应以乙型肝炎为重点,在做好甲肝、乙肝疫苗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免疫接种工作;同时有针对地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以遏制病毒性肝炎的发生。
喻群[9](2014)在《南通市通州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南通市通州区病毒性肝炎发病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整理历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南通市通州区1959—2013年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以1988年最高(676.81/10万),其后呈下降趋势,2013年报告发病率较1988年下降了97.52%。近10年来,肝炎分型年均报告发病率以戊肝最高(10.40/10万),丙肝最低(0.49/10万);甲、乙、戊型及未分型肝炎报告发病率均以2059岁的中青年较高。甲、乙、戊型及未分型肝炎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女性。职业构成以农民及工人为主(84.33%)。结论采取以接种甲、乙肝疫苗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切实加强食品卫生、医院血液制品及医源性感染管理工作,是有效预防控制病毒性肝炎发病及流行的关键。
刘晓芬[10](2014)在《胶南市19902012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及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病毒性肝炎是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要症状的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感染性疾病,它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是国家法定乙类传染病,不仅对工农业生产、经济开发,以及外贸、旅游事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目前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已被公认,分别写作HAV、HBV、HCV、HDV、HEV,其中为DNA病毒的仅有乙型肝炎病毒,其余四种肝炎病毒均为RNA病毒。已型肝炎曾有报道,但至今病原分离未成功。病毒性肝炎在全球和全国的流行情况也不容乐观:全球约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20亿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有315亿,全世界每年有75万人因HBV感染引起的疾病而死亡;全球乙型肝炎感染者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中中国占了三分之一,在我国甲型肝炎(甲肝)散发分布,但时有暴发和流行,甲肝病毒(HAV)感染率达80%以上,约有9.17亿人已感染过HAV,但没有慢性病例。病毒性肝炎不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而且对工农业生产、经济开发以及外贸、旅游事业的发展等造成极大的影响,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也是中国现阶段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胶南市,病毒性肝炎的防控形势也很严峻,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012年病毒性肝炎在胶南市的发病强度一直居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几位。目的通过对胶南市23年的病毒性肝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近年来胶南市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并对胶南市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趋势进行预测,为本市今后制定病毒性肝炎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胶南市1990~2012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ARIMA模型对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趋势进行预测。结果1990~2012年胶南市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共6018例,平均发病率为30.97/10万,共出现2次流行高峰,第一次为1992年,发病率为118.11/10万,第二次流行高峰为2007年,发病率达41.40/10万。胶南市根据地域特征,划分为沿海乡镇和非沿海乡镇,1990-2012年沿海乡镇平均发病率36.02/10万(4752/13193518),非沿海乡镇平均发病率20.31/10万(1266/6233756),沿海乡镇与非沿海乡镇病毒性肝炎发病有统计学差异(χ2=289.985,P<0.001)。病毒性肝炎全年均有发病,但以3、4月份发病较多,2月发病最少,各月发病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χ2=254.4,P<0.001)。1990~2012年肝炎按1-12个月发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构成比为:7.61%、5.68%、12.18%、11.22%、8.74%、7.93%、8.23%、7.13%、7.86%、6.96%、7.66%、8.81%。男、女性别发病之比为2.16:1,男女发病有统计学差异(χ2=750.077,P<0.001)。发病年龄组以0~9岁发病率最高(36.26/10万),其次为10~60岁年龄组(31/10万),65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最低(23.25/10万),年龄组之间发病具有统计学差异(χ2=62.785,P<0.001)。职业构成中以农民和小学生为主,其次为工人、其他职业。在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常规接种前(1990~1994年)、后(1995~2012年),0-9岁儿童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39.56/10万(947/678564)、3.03/10万(64/2109597),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χ2=2640.130,P<0.001)。通过平稳性检验、纯随机性检验、序列平稳化、模型识别及模型定阶、模型参数估计及模型检验、序列预测、观测值与预测值序列联合作图,确定ARIMA(2,1,1)×(1,1,1)12模型,拟合效果非常理想,进而用该模型对1990~2012年胶南市病毒性肝炎月发病率进行预测,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吻合。结论1.胶南市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除1992年和2007年两年外,总体呈下降趋势;2.胶南市病毒性肝炎的季节性发病以3、4月发病最高,沿海乡镇发病率高于非沿海乡镇;职业构成中以农民和小学生为主;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发病年龄组以0-9岁发病率最高(36.26/10万);3.本研究证实了ARIMA(2,1,1)×(1,1,1)12模型法能够较好的用于胶南市病毒性肝炎发病的预测。
二、1999年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年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省主要法定报告乙丙类传染病预测研究 ——基于ARIMA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1.研究背景 |
1.1 我国传染病的流行现状 |
1.2 甘肃省法定报告乙丙类传染病的研究现状 |
1.3 ARIMA模型在传染病预测中的应用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3.技术路线图 |
二.甘肃省法定报告乙、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数前5 位构成及2010-2016 年发病率变化趋势 |
1.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结果 |
2.1 乙类主要传染病的构成及发病率变化趋势 |
2.2 丙类主要传染病的构成及发病率变化趋势 |
3.讨论 |
3.1 甘肃省法定报告乙丙类传染病的构成 |
3.2 甘肃省主要法定报告乙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变化趋势 |
3.2.1 乙类传染病 |
3.2.2 丙类传染病 |
4.小结 |
三.甘肃省法定报告乙、丙类前3位传染病的预测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结果 |
2.1 病毒性肝炎 |
2.2 肺结核 |
2.3 痢疾 |
2.4 手足口病 |
2.5 其他感染性腹泻 |
2.6 流行性感冒 |
3.讨论 |
3.1 乙类传染病 |
3.2 丙类传染病 |
4.小结 |
四.结论 |
五.创新性 |
六.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
(2)2004-2017年武汉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发病情况 |
2.2 型别构成 |
2.3 流行病学特征 |
2.3.1 时间分布 |
2.3.2 地区分布 |
2.3.3 人群分布 |
2.3.3. 1 性别分布 |
2.3.3. 2 年龄分布 |
2.3.3. 3 职业分布 |
3 讨论 |
(3)驻苏某系统传染病流行趋势及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绪论 |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来源和质量控制 |
1.2 分析方法 |
1.3 统计分析软件 |
第一章 传染病流行概况分析 |
2.1 2006-2016年传染病流行概况 |
2.2 2006-2016年三种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 |
2.3 2014-2016年与江苏省主要传染病流行趋势的比较 |
2.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三种主要传染病的发病预测 |
3.1 肺结核 |
3.2 水痘 |
3.3 病毒性肝炎 |
3.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该系统公共卫生从业人员能力分析 |
4.1 基本情况 |
4.2 工作能力 |
4.3 实践能力 |
4.4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传染病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湖北省2012-2016年乙肝流行特征分析及血清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乙型病毒肝炎的特征及危害 |
1.1.2 全球乙肝流行状况 |
1.1.3 我国乙肝流行状况 |
1.1.4 湖北省乙肝流行状况 |
1.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2.1 疫情资料来源 |
2.2.2 个案调查 |
2.2.3 标本采集及处理 |
2.2.4 标本实验室检测 |
2.2.5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
2.2.6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结果 |
3.1 湖北省2012-2016年乙肝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3.1.1 流行概况 |
3.1.2 季节分布 |
3.1.3 地区分布 |
3.1.4 人群分布 |
3.2 湖北省自然人群乙肝流行现况及相关调查结果 |
3.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3.2.2 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
3.2.3 血清学检测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湖北省2012-2016年乙肝报告发病情况讨论 |
4.2 湖北省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讨论 |
4.3 血清学检测结果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湖北省乙肝报告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
5.1.2 湖北省乙肝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上,以农民群体为主 |
5.1.3 湖北省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有待提高,高年龄组、工人、农民、文盲接种率较低 |
5.1.4 湖北省人群HBSAG的阳性率较低,不同人群HBSAG的阳性率存在差异 |
5.1.5 湖北省人群抗-HBS的阳性率不高,不同人群抗-HBS的阳性率存在差异 |
5.2 建议 |
第六章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2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5)2005—2015年常熟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病毒性肝炎流行概况 |
2.2 病毒性肝炎性别分布 |
2.3 病毒性肝炎年龄分布 |
2.4 地区分布 |
2.5 职业分布 |
3 讨论 |
作者声明 |
(6)2010—2015年江阴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流行概况 |
2.2 肝炎型别分析 |
2.3 流行病学特征 |
2.3.1 时间分布 |
2.3.2 地区分布 |
2.3.3 年龄和性别分布 |
2.3.4 职业分布 |
3 讨论 |
(7)上海市黄浦区1956—2011年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发病、死亡概况 (图1、2、3) |
2.2 发病特征 |
2.2.1 肝炎型别构成变化 (表1) |
2.2.2 性别、年龄分布 |
2.2.3 职业、季节分布 |
3 讨论 |
(8)2010-2014年唐山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防控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流行概况 |
2.2 人群分布 |
2.3 地区分布 |
2.4 时间分布 |
2.5 传播途径分布 |
3 讨论 |
(9)南通市通州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流行趋势 |
2.2 近10年流行强度与分型 |
2.3 人群分布 |
2.4 季节分布 |
2.5 地区分布 |
2.6 防控措施 |
3 讨论 |
(10)胶南市19902012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1999年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省主要法定报告乙丙类传染病预测研究 ——基于ARIMA预测模型[D]. 刘希波.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2]2004-2017年武汉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杨小兵,邹娇娇,陈邦华,黄娟,周旺.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9(01)
- [3]驻苏某系统传染病流行趋势及预测的研究[D]. 陈新邦. 东南大学, 2019(01)
- [4]湖北省2012-2016年乙肝流行特征分析及血清学调查研究[D]. 邓青.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1)
- [5]2005—2015年常熟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J]. 徐晓燕. 职业与健康, 2017(05)
- [6]2010—2015年江阴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J]. 冒小鸥,顾敏华,姚建香,马焰. 职业与健康, 2016(24)
- [7]上海市黄浦区1956—2011年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J]. 宿飞,周建军,许振慧,何丽华. 中国公共卫生, 2017(07)
- [8]2010-2014年唐山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防控对策分析[J]. 项东,张利焱,王良群,高雯,杨梅,张杰,张绍文,张丽萍. 医学动物防制, 2016(08)
- [9]南通市通州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J]. 喻群. 江苏卫生保健, 2014(06)
- [10]胶南市19902012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及预测研究[D]. 刘晓芬. 山东大学, 2014(04)
标签:arima论文; 法定报告传染病论文;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论文; 乙肝表面抗体论文; 传染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