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国公司的策略:一体化与本土化的选择──基于一个模型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铖睿[1](2021)在《跨国啤酒企业在华本土化发展对策研究 ——以嘉士伯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朱加伟[2](2020)在《外资企业CZ公司本土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时璐[3](2020)在《跨国公司海外经营子公司跨文化管理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开辟海外市场,他们在跨越国界的同时,也意味着跨越了文化。跨国公司子公司在东道国发展,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群体,必然会产生文化差异。若文化差异得不到积极应对和正确引导,则会增加管理的复杂性,继而引发文化冲突、带来文化风险,最终导致跨国公司海外经营子公司运作的失败。因此,如何识别异文化的特殊性和协同性,进而挖掘异文化的有利因素,引导跨国公司海外经营子公司实现卓有成效的跨文化管理已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采用潘善琳教授团队开发的SPS案例研究方法,对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基于本土化思想进行跨文化管理以实现多元文化协调融合的管理现象进行探索式单案例形式的深入研究。通过多次实地访谈获取大量一手数据,辅以二手数据验证补充,对案例企业的组织模式、管理方式、管理背景、管理技巧和管理思路进行深度剖析,并结合跨文化管理理论、本土化理论等搭建本文研究框架和理论模型,致力于挖掘案例企业跨文化管理实践背后所隐藏的跨文化融合普适性规律。本文的案例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海外经营子公司跨文化管理的原因是存在文化差异,跨文化管理的目的是实现文化融合。管理者在掌握一定的跨文化管理技巧后,通过对外派(外籍)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达成对东道国文化的跨文化适应;通过在组织内部传播母公司企业文化,达成对母公司企业文化的本土化导入;通过对东道国部分先进适应文化的吸纳,达成对母公司企业文化的本土化创新。基于以上三个环节,实现母公司企业文化与东道国文化的深度融合,并最终积淀为跨国公司海外经营子公司本土化的企业文化。本文的创新体现在总结归纳出跨国公司海外经营子公司进行跨文化融合的关键环节和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种跨文化整合的新模式:跨国公司海外经营子公司企业文化本土化模式,从而拓展了跨文化管理的研究。
李冲[4](2019)在《K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13》指出,截至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目标为70%。而发展轨道交通是实现我国城镇化率目标的重要手段。我国轨道交通产业自21世纪之初开始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政府的大力扶持,促使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出现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此巨大的市场蛋糕,驱使着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纷纷将业务重点瞄准中国轨道交通市场。有110多年的历史的德国品牌K,作为世界轨道交通行业的车辆内制动产品的龙头企业,于2004在华投资并建立了生产制造机车、高铁、地铁制动系统的独资公司——K公司。从2005年至2017年K公司的市场份额在国内轨道交通车辆制动行业独占鳌头,其中在国内和谐号高铁制动系统的市场份额占到90%,在国内和谐号机车制动系统份额占到70%。但是由于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轨道交通市场的大环境已悄然变化,国家对本土企业大力扶持,推崇本土品牌,要求自主知识产权。在此背景下,K公司的经营状况受到巨大冲击。在2017年,中国铁路总公司推出了新平台高铁列车——复兴号动车组。K公司完全失去了此平台,所以在国内高铁市场K公司市场份额在短短一年间从90%跌至0%,并且按照目前趋势,在未来几年中,K公司的机车制动系统业务也将持续走低。那么K公司在进入中国后是如何取得市场的主导地位后,在外界市场环境的发生剧烈变化时,K公司又该如何面对?本文在充分分析中国轨道交通市场状况以及对K公司自身进行综合分析为前提,结合本土化战略理论,最终以本土化战略为指导,为K公司继续生根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市场提供应对策略。第一章引言部分中本文对研究背景、研究动机、研究方法以及分析内容进行了介绍;第二章理论文献部分对本土化战略进行阐述以及进行梳理,同时对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分析工具进行详细阐述;第三章在PEST分析模型以及波特五力模型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中国宏观市场以及国内轨道交通装备市场的行业环境;第四章针对K公司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提出了公司问题所在;第五章借助SWOT分析方法对K公司的自身优势和劣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以本土化战略为指导制定了适应市场大环境的公司策略;第六章介绍了上述业公司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穆君[5](2019)在《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研究》文中提出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不面对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在国际舞台站稳脚跟,实现经济稳步发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既给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也为国有企业境外投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平台,对整个国内市场产业升级和传统优势产能转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河北省是我国传统产业大省,特别是国有企业在钢铁、水泥、化工原料等基础性建设领域技术成熟、产能富裕,具备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品需求和产能缺口的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境外投资是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河北省政府积极出台政策,引导和支持国有企业利用自身装备和技术优势,以更高起点重视“走出去”战略。在此背景下,河北省国有企业抢抓机遇,精准投资,“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根据河北省国资委决算统计报表显示,截止2018年上半年,省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已在全球15个国家或地区,设立了45家境外企业,累计境外资产高达690亿元人民币,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起步晚,整体实力不足,在境外国有资产监管、跨国经营、技术创新,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本文选择以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为研究对象,既对拓展完善区域经济具有理论意义,也对河北省国有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境外投资飞跃发展具有实践意义。本文在梳理总结境外投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现状进行分析论述,指出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宏观上仍面临国际、国内双重挑战;在微观上也存在着尽职调查不足、投资方式单一、企业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以及国际化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并从境外投资区位选择、进入模式选择和风险防控三个方面着手进行详细论证,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国有企业和我国大型央企境外投资实践和经验,提出河北省国有企业要把握好“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加快加大境外投资步伐和力度,充分做好尽职调查,深入掌握东道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选择适合的投资区位和投资进入模式,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前作出预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一条符合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发展之路。通过对影响境外投资区位选择因素的分析,得出结论:河北省传统产业,如钢铁、建材、装备制造、医药、纺织等具有优势地位的国有企业,宜选择在周边国家,非洲和拉美等地建立境外生产制造基地;资源型企业适宜到澳洲、非洲、拉美、中亚等资源富集地区投资开发铁矿和有色金属等资源,以缓解资源紧缺限制;促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洲地区建立经贸合作区;支持大型国有企业,如进入世界500强的河北钢铁集团、冀中能源集团,在欧美发达国家开展跨国并购。通过对影响河北省国有企业投资进入模式选择因素的分析,得出结论: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应选择渐进式模式。从企业自身考虑,以技术优势开展境外投资宜选择新建投资,处于技术劣势则适宜跨国并购,国际化经验不足时,宜选择跨国并购,待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可选择新建投资。同时,根据企业资源禀赋,股权结构从低控制、低投入、低风险逐渐转向高投入、高控制与战略性强的股权结构。从东道国方面考虑,投资资本市场发展较差的国家宜优先考虑新建投资,对资本市场发达、市场经济体系成熟、风险相对较低的国家,可考虑跨国并购。当东道国的外资、外汇等政策的非连续性或不可预见性比较大的情形下,企业应集中控制权。从目标企业看,对价值确定,能够产生速度经济的目标企业,宜采用跨国并购,反之则倾向于新建投资。通过对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程中遇到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建立省级政府、国资监管部门、国有企业母公司和境外子公司(分支机构、投资项目等,以下简称境外子公司)四级风险评价系统,并将风险评价体系功能延伸,分别与风险预警、业绩考核进行对接,形成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与风险预警对接形成四级联动机制,提高风险的预警范围和排查深度;与业绩考核对接,将境外投资风险纳入企业考核范畴,形成对国有企业母公司及境外子公司管理层更为适合的综合考评系统,实行风险奖惩制度。最后提出促进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配套措施建议,从宏观制度层面提出:政府应加强境外投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境外投资管理水平、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保障机制;从微观层面提出:国有企业应审慎作出境外投资决策、加强尽职调查提高风险意识、加快技术管理创新提高国际化水平。
宋萍[6](2019)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M公司供应链本土化绩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经济的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选择全球化的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公司的业务。在这一过程中有机会也有挑战,机会是市场变得更加广阔、可以把生产制造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而挑战则是因为这种大的布局将企业的整个业务网络变得更大,同时外部环境也在迅速变化,这就需要有更加先进的绩效管理方式。全球化对于单个企业来讲是一种战略的选择,随着战略的确定,无论是无国际战略还是全球战略,都需要相对应供应链模式的支持。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般是先将生产制造移到成本相对更低的地方,比如中国。而其原料的采购和市场的销售还保持不变,那么对于这一生产制造基地来说,原有的供应链模式可能并不是最合适的,它需要更多中国本土的供应商来组建新的供应链,(下文中统一称为“供应链本土化”),更好地支持其日常运营。故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为:对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基地的供应链本土化进行评价,从而发现问题并改善。M公司位于深圳,即跨国公司在深圳的制造基地,其母公司是一家世界500强的电子制造服务商,典型的跨国公司。M公司也是深圳的百强制造企业,是整个行业的领导者。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电子类产品多样化的发展。市场对于电子制造服务整个供应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M公司当前的供应链分布在世界各地,由于距离远,成本高,沟通难等,越来越难以满足生产制造的需求。本文以M公司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探讨供应链本土化的发展方向,重点围绕供应链本土化的绩效评价展开。首先根据公司内部资料整理出战略目标,再利用平衡计分卡的思路建立战略与执行的因果关系,然后借助访谈和问卷调查确定指标及权重,最终为M公司设计出一套合适的供应链本土化绩效评价体系。
邱鹏[7](2019)在《庞巴迪公司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信号系统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作为一个在世界上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经济体,它吞吐要素的能力日趋进步。每个跨国企业都想在中国做生意,都希望进入到中国这个快车轨道上来。如今中国已经有43座城市获批轨道交通建设,投资总额上万亿,平均年投资额在4000亿元以上。2018年中国有超过两百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处于建设之中,同时更多的城市在为轨道交通建设进行前期规划。未来十年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增速仍将维持高位。本文查找分析了大量文献,文献分析结果显示,相关专家学者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轨道交通机电类产品市场策略的相关研究,脱离了项目载体;对轨道交通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策略的研究从本土化层面分析居多,未深入行业特性。以上造成了在轨道交通机电类产品营销问题研究的深度不够,由此带来的结果是营销策略通用性强、实用性弱。本文选取庞巴迪信号系统产品作为研究对象,试图设计出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从而保障营销策略的可行性。本文调查发现庞巴迪城轨信号系统产品面临的营销问题有:无法及时响应客户需求;没有差异化的优势标签;项目获取受制于集成商;客户的信任度有待提升;本土化营销的力量分散。接着,通过初步诊断得出:项目脱节与无法及时响应客户需求相关联;价值衡量与未形成差异化优势标签相关联;渠道单一与项目获取受制于集成商相关联;品牌建设与影响提升客户的信任度相关联;企业边界不适宜在轨道行业发展和企业文化未能根植并丰富于本土共同与本土化营销的力量分散相关联。然后,本文研究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具体特点,并结合庞巴迪公司的经营环境剖析,在最近几年庞巴迪信号系统产品经营现状的基础之上,通过营销组合理论设计维度深入分析现行营销策略的不足之处。通过建立PEST、SWOT、波特五力模型的方式从宏观和微观等各个角度研究庞巴迪信号系统产品的营销状况。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遇到的营销困境问题进行剖析,决策其营销战略选择:在单轨、APM的细分市场,采取领导型战略;在地铁和市域的细分市场,采取跟随型战略;在全自动运行的细分市场,采取标杆型战略;同时择机战略性入股或收购竞争对手。再在营销策略设计上,本文结合工业品营销的4E理论,从项目营销策略、价值营销策略、渠道营销策略和信任营销策略进行重新设计:在项目营销策略方面,进行项目调研的模式重构、项目前期的公关合作、项目投标的优化调整、项目执行的全员营销和项目售后的价值导向;在价值营销策略方面,进行客户端价值营销、自身端价值把控和共创价值链优势;在渠道营销策略方面,进行渠道拓展建设、渠道满意度建设、渠道冲突管理和闭环的渠道驱动;在信任营销策略方面,进行品牌建设、完善品牌和危机管理、搭建信任营销的平台和树立标杆型项目。之后,为了营销策略的实施,提出内部辅助措施,即成立合资公司和区域研发中心,调整营销组织结构,根植并丰富企业文化。最后,对营销策略的效果进行阶段评估和预测。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行业对科学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兼之作为工业级产品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因此相关的市场营销研究比较少。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入手,深度剖析信号系统行业经营情况,针对其营销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所得结论对城轨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除此之外,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分析庞巴迪现行市场营销策略的不足之处。希望研究结果能够有效促进公司发展,并为其他轨道交通系统装备制造企业的营销策略制定提供参考,同时为城轨领域跨国企业在中国的营销策略提供借鉴。研究图23幅,表20个,参考文献119篇。
邓寅[8](2019)在《技术扩散视角下南北型区域贸易协定对后发成员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显着提速,重点表现在各国间缔结的区域贸易协定(RTA)数量膨胀及范围扩张。此轮区域化浪潮在理念与实践上呈现诸多新特征,其中发展中国家会同发达国家缔结的南北型RTA愈发成为主流。借力于南北型RTA,发展中成员国一方面积极回应发达伙伴国在推动贸易自由化及改善市场准入条件等方面倡议,以此谋求接入发达经济获得稳定外部需求;另一方面寻求吸收来自发达伙伴国的先进技术扩散,借此实现技术升级目标服务本国经济增长。但上述目标并非随南北型RTA缔结完成即自发实现,发展中成员国福利损益尚无定论。因此,深入剖析缔结南北型RTA后包括贸易模式和分工模式深度调整等更紧密经济联结的形成对各成员国的福利损益影响,尤其重视发展中成员国吸收发达伙伴国先进技术扩散时面临的包括渠道载体、内外条件等一系列因素及约束机制,对于评估南北型RTA对发展中国家吸引力并借此预测协定的长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新贸易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及新经济地理学等多元学科的研究视角和分析工具,通过多模型探讨以揭示不同形式RTA的经济效应,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缔结RTA后不同成员国在贸易条件、比较优势、贸易模式、思想流动等方面受到的或有影响。在理论论证基础上,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作为南北型RTA范例展开实证研究,将1987-2010年间包括美国、加拿大在内的15个OECD国家在16个细分行业下R&D投入的年度数据进行指数化处理,形成面板数据并对NAFTA发展中成员国墨西哥的国内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拟合,为保证结果稳健性列出四个彼此相异的计量方程进行求解。全文共分7章,安排如下。第一章阐述论文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主题侧重、研究方法、结构安排及创新要点等内容;第二章分类整理与论文主题相关文献,分析归纳各文献研究方法与核心思想,并对各文献所涉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提升空间进行述评;第三章基于现存RTA分类统计数据简要探讨其演进历史与发展脉络,区分新旧区域主义各自特征,评述由此引致的不同阶段下区域化浪潮发展绩效;第四章从静态视角审视区域贸易协定经济效应,在维纳范式(Vinerian Framework)基础上构建以Ricardian和Heckscher—Ohlin模型为蓝本的分析框架,以此剖析缔结RTA后产生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对不同成员国的影响,并重点探讨南北型RTA对发展中成员国的福利影响;第五章从动态视角阐述区域贸易协定经济效应,基于Romer报酬递增思想构建以Romerian和Grossman&Helpman模型为主体的贸易均衡与增长模型,以此剖析缔结RTA后成员国间开放贸易、放宽思想流动对各成员国产生的经济增长效应;第六章旨在寻找作为南北型RTA范例的NAFTA对成员国间技术扩散影响的经验证据,从实证角度证明了这种正效应的显着存在,以此支持发展中国家寻求与发达国家缔结此类区域一体化安排的合理性;第七章总结本文观点并阐述政策建议,在上文关于南北型RTA对后发成员国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果基础上,针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未来制度完善的路径选择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并同时指出本文研究不足并探明进一步研究方向。本文所得结论如下:1、发展中国家会同发达国家通过缔结南北型RTA有效拓宽各国企业面临的市场广度,不仅有助于发展中成员家协调与发达伙伴国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弥补在技术条件、禀赋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劣势,还由于对区域内贸易增长与投资扩张存在促进作用,实现发达伙伴国先进技术经由这些渠道有效扩散至发展中成员国,提速后者经济增长。2、致力于NAFTA对墨西哥本国TFP影响的实证结果表明,一方面数据期内基于墨西哥由NAFTA伙伴国美、加两国的进口贸易发生的R&D扩散效应对墨西哥本国TFP在统计上影响显着,而样本中其他OECD国家经由相同贸易渠道并未表现出对墨西哥的技术扩散效应;另一方面美、加两国对墨西哥基于贸易的技术扩散程度在NAFTA成立前后显着相异,从而参与NAFTA对墨西哥长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3、结合当前我国主导“一带一路”倡议等区域经济合作新平台的阶段性成果及现实性问题,协调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成员国间的利益分歧意义重大但任务艰巨。在“包容性增长”共识下,我国应兼顾利用市场力量促成平台总收益最大与合理引导资源扶持后发国家经济增长两项责任,作为保证这些合作平台持续稳健发展的长期课题。本文主要创新要点包括:第一,基于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对RTA经济效应进行研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在禀赋结构、技术条件、实际收入水平方面存在差异的国家间缔结的南南、北北、南北型RTA进行模拟,为发展中国家选择合适形式的RTA提供较为可信的参考意见。第二,改善对跨国技术扩散的经验研究和检验方法。在数据挖掘上,弃用总量经济数据并深入至细分行业数据的整理;在数据使用上,将工业增加值作为构成各国R&D溢出指数的关键权数,能够避免因数据选择不当而引发的共线性及系数回归不一致。
路毅[9](2018)在《福斯罗公司面向中国有轨电车领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是指以电力驱动并依靠轨道运营的城市客运系统,能有效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作为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之一,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选择。我国“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力度,并将申报要求由城区人口 300万人以上下调至150万人以上,这样的契机下,有轨电车以其建设成本低、开通运营速度快、运量相对较大等特点在国内二三线中小型城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轨电车的建设风潮也让轨道基建的配套企业迎来了市场曙光,福斯罗扣件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斯罗)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凭借成熟稳定的扣件产品,从2012年进入并迅速占领了大部分有轨电车的扣件市场。但在随后的四年,其扣件产品的销量并未随着有轨电车市场的热度节节高升,而是迅速收窄,甚至自2016年至今未再有所斩获。本文聚焦探讨了其中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以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合资公司——福斯罗为研究对象,对其扣件产品的本土化营销策略进行分析研究。首先,笔者担任福斯罗的高级销售经理职位,对福斯罗的内部管理机制体会深刻,熟悉福斯罗的产品特点及营销策略;其次,本文从福斯罗的外部宏观环境和有轨电车行业背景入手,运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对外部营销环境进行分析,探寻福斯罗营销策略的新方法。最后,在SWOT模型的分析帮助下,本文从“应变”角度出发,提出与设计院联合开发、开通经销商渠道、提高议价能力、与竞争对手合作四个方面的新营销策略设计,并通过建立福斯罗研发及测试中心、销售团队组织结构调整为福斯罗后续营销策略顺利实施提供辅助保障措施,为福斯罗及其他在中国从事有轨电车装备制造的跨国公司的发展决策及经营策略的改进提供参考,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原超[10](2017)在《外商零售业本土化策略影响因素和绩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商零售业进入中国零售市场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从1992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上海第一八佰伴正式开张算起,外商零售业进入中国已经过去了24年的时间。在这24年中,不断有外商零售企业被淘汰出局,也不断有外商零售企业日益巩固了在中国零售市场中的地位。目前,外商零售企业与中国传统零售企业一样,都面临着新兴互联网零售的巨大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外商零售业在应对挑战时做得更为出色。许多在中国的外商零售企业目前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自己的扩张战略,比如沃尔玛在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布局正在驶入快车道,这就引发了中国传统零售企业对外商零售业经营策略进一步学习的热潮。在国内零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不少中国传统零售企业在与外商零售业展开竞争的同时,也将目光放到了海外,渴望开辟更为广阔的海外零售市场。中国零售企业对于海外零售市场的开拓,离不开适应海外顾客需求与海外零售环境的精准本土化策略的应用。所以学习并掌握外商零售业在华本土化策略的影响因素、策略技能以及绩效三者之间的传导机制,并能灵活运用到国内零售市场竞争及海外零售市场的开拓中,这对于广大正处于零售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中国传统零售企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出发,以流通经济领域中的零售业为研究对象,系统全面地对外商零售业在华本土化策略的影响因素、策略技能及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内在传导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与其他本土化研究只是单纯就策略技能及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相关理论研究不同,本文在本土化策略的研究更进一步。通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因素——策略——绩效”模型,本文对不同本土化策略、本土化影响因素与绩效三者之间相关性进行实证解析,提取了促进本土化策略制定的重要因素及与企业绩效高度相关的策略技能,并最终对中国传统零售业未来更好地应对外商零售业竞争与进行海外扩张给出了重要的策略建议。
二、跨国公司的策略:一体化与本土化的选择──基于一个模型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国公司的策略:一体化与本土化的选择──基于一个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跨国公司海外经营子公司跨文化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 |
1.2.2 跨文化管理 |
1.3 研究内容 |
1.4 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跨文化管理相关研究 |
2.1.1 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
2.1.2 跨文化管理的原因及策略 |
2.1.3 跨文化管理研究现状 |
2.2 跨文化融合相关研究 |
2.2.1 跨文化适应的相关研究 |
2.2.2 跨文化融合中的文化创新 |
2.2.3 跨文化融合研究现状 |
2.3 本土化相关研究 |
2.3.1 本土化的概念 |
2.3.2 跨国公司海外经营子公司本土化发展历程 |
2.3.3 跨国公司海外经营子公司本土化研究现状 |
2.4 文献评论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步骤 |
3.3 研究框架 |
3.4 案例企业选择 |
3.5 数据收集与分析策略 |
3.5.1 数据收集 |
3.5.2 数据分析策略 |
4 案例描述 |
4.1 案例企业概况 |
4.1.1 金融街集团简介 |
4.1.2 喜达屋集团简介 |
4.1.3 金融街威斯汀酒店简介 |
4.2 案例企业企业性质 |
4.3 案例企业组织模式 |
4.4 案例企业管理方式 |
5 案例分析 |
5.1 案例企业跨文化管理推动者 |
5.2 案例企业跨文化管理背景 |
5.3 案例企业跨文化管理技巧 |
5.3.1 情理利说服 |
5.3.2 体验式学习 |
5.4 案例企业跨文化管理思路 |
5.4.1 外派(外籍)人员的跨文化培训 |
5.4.2 母公司企业文化的内传播 |
5.4.3 东道国部分文化的吸纳 |
5.5 跨国公司海外经营子公司跨文化管理模型 |
5.5.1 导入企业文化本土化模式的跨文化管理 |
5.5.2 跨国公司海外经营子公司企业文化本土化模式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理论探究 |
6.3 管理启示 |
6.4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K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动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动机 |
1.2 分析方法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分析内容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本土化战略 |
2.1.2 实施本土化战略的主要原因 |
2.1.3 本土化战略实施的具体方式 |
2.2 战略分析工具 |
2.2.1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2.2.2 SWOT分析模型 |
2.2.3 PEST分析模型 |
2.3 本土化战略国内外研究概述 |
2.3.1 本土化战略国外研究综述 |
2.3.2 本土化战略国内研究综述 |
2.4 综合性评述 |
3 K公司市场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轨道交通制动行业分析 |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2.4 替代品的威胁 |
4 K公司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4.1 K公司发展现状 |
4.1.1 K公司简介 |
4.1.2 K公司的企业能力 |
4.1.3 K公司在华的经营状况 |
4.2 K公司问题分析 |
4.2.1 K公司竞争对手介绍 |
4.2.2 K公司与竞争对手企业背景差异分析 |
4.2.3 K公司与竞争对手技术能力差异分析 |
4.2.4 K公司与竞争对手产品价格差异分析 |
4.3 K公司问题总结 |
4.3.1 销售模式问题 |
4.3.2 合作模式问题 |
4.3.3 技术突破问题 |
4.3.4 本土服务问题 |
5 K公司本土化战略下的调整策略 |
5.1 K公司本土化战略现状 |
5.2 K公司在中国轨道交通制动领域的SWOT分析 |
5.2.1 优势 |
5.2.2 劣势 |
5.2.3 机会 |
5.2.4 威胁 |
5.2.5 基于SWOT分析战略调整与选择 |
5.3 K公司本土化战略下策略调整 |
5.3.1 本土销售策略调整 |
5.3.2 本土合作策略调整 |
5.3.3 本土技术策略调整 |
5.3.4 本土服务策略调整 |
6 策略调整保障措施 |
6.1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配置 |
6.2 增加本土研发资源 |
6.3 整合本土营销资源 |
6.4 加强文化管理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境外投资基本理论 |
2.1 境外投资宏观理论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境外投资发展阶段理论 |
2.1.3 对外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
2.2 境外投资微观理论 |
2.2.1 垄断优势理论 |
2.2.2 内部化优势理论 |
2.2.3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
2.2.4 技术地方化和创新理论 |
第三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现状与问题 |
3.1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现状 |
3.1.1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主体 |
3.1.2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产业分布 |
3.1.3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区位分布 |
3.1.4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 |
3.2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现状 |
3.2.1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发展阶段 |
3.2.2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区位分布 |
3.2.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 |
3.2.4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经营情况 |
3.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存在问题 |
3.3.1 宏观问题分析 |
3.3.2 微观问题分析 |
第四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区位分析与选择 |
4.1 企业外部因素与境外投资区位选择分析 |
4.2 企业自身因素与境外投资区位选择分析 |
4.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区位决策技术路线 |
4.4 经验借鉴 |
4.4.1 法国电信境外投资区位选择 |
4.4.2 中国石油境外投资区位选择 |
4.5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区位选择 |
第五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分析与选择 |
5.1 境外投资进入模式的内涵和类别 |
5.2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 |
5.2.1 投资方式选择影响因素 |
5.2.2 股权结构选择影响因素 |
5.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的选择分析 |
5.3.1 投资方式选择分析框架 |
5.3.2 股权结构选择分析框架 |
5.4 基于云模型的境外投资进入模式决策 |
5.4.1 云模型 |
5.4.2 应用云模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
5.4.3境外投资方式决策模拟实验 |
5.4.4境外投资股权结构决策模拟实验 |
5.5 境外投资进入模式经验借鉴 |
5.5.1 日本烟草公司境外投资进入模式 |
5.5.2 中国化工集团境外投资进入模式 |
5.6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选择 |
第六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分析与防控 |
6.1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分析 |
6.1.1 东道国风险分析 |
6.1.2 国资监管部门风险分析 |
6.1.3 国有企业母公司风险分析 |
6.1.4 境外子公司风险分析 |
6.2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评价指标设置 |
6.2.1 东道国风险评价指标 |
6.2.2 国资监管部门风险评价指标 |
6.2.3 国有企业母公司风险评价指标 |
6.2.4 境外子公司风险评价指标 |
6.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防控 |
6.3.1 建立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评价系统 |
6.3.2 建立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 |
6.3.3 建立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考核系统 |
6.4 境外投资风险防范经验借鉴 |
6.4.1 美国境外投资风险防控措施 |
6.4.2 日本境外投资风险防控措施 |
6.5 建立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防控体系 |
6.5.1 风险防控主体系 |
6.5.2 风险防控辅助体系 |
6.5.3 风险防控问责制度 |
第七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配套措施建议 |
7.1 宏观配套措施建议 |
7.1.1 加强境外投资金融支持力度 |
7.1.2 提高境外投资管理水平 |
7.1.3 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保障机制 |
7.2 微观配套措施建议 |
7.2.1 提高思想认识审慎投资决策 |
7.2.2 深入尽职调查强化风险意识 |
7.2.3 加快技术创新提升国际化水平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基于平衡计分卡的M公司供应链本土化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及基本结构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供应链研究 |
2.2 跨国公司战略研究 |
2.3 绩效评价相关研究 |
2.4 平衡计分卡的基本理论 |
2.5 跨国公司供应链本土化绩效评价的发展现状 |
3 M公司供应链问题分析 |
3.1 M公司所在行业的现状 |
3.2 M公司母公司的战略定位与实施 |
3.3 M公司供应链问题分析及本土化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
4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M公司供应链本土化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
4.1 M公司供应链本土化绩效评价的目标 |
4.2 M公司供应链本土化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 |
4.3 M公司供应链本土化绩效评价权重的设计 |
4.4 M公司供应链本土化绩效评价体系的确定 |
5 M公司供应链本土化绩效评价体系的运用与改善对策 |
5.1 M公司供应链本土化绩效评价体系的运用 |
5.2 针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分析与改善对策 |
5.3 M公司供应链本土化绩效评价体系的未来展望 |
6 结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7)庞巴迪公司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信号系统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2.1 理论基础 |
2.1.1 营销组合理论综述 |
2.1.2 营销本土化理论综述 |
2.1.3 战略分析工具综述 |
2.2 文献述评 |
2.2.1 跨国企业营销全球化的相关文献及研究 |
2.2.2 跨国企业本土化营销策略的相关文献及研究 |
2.2.3 工业品营销策略的相关文献及研究 |
2.3 概括性评论 |
3 庞巴迪城轨信号系统产品营销现状及问题诊断 |
3.1 庞巴迪公司简介 |
3.2 庞巴迪信号系统产品简介 |
3.3 庞巴迪信号系统产品所面临的营销问题总结 |
3.3.1 无法及时响应客户需求 |
3.3.2 没有差异化的优势标签 |
3.3.3 项目获取受制于集成商 |
3.3.4 客户的信任度有待提升 |
3.3.5 本土化营销的力量分散 |
3.4 庞巴迪现有营销策略问题诊断 |
3.4.1 项目脱节,无法及时响应客户需求 |
3.4.2 价值衡量,未形成差异化优势标签 |
3.4.3 渠道单一,项目获取受制于集成商 |
3.4.4 品牌建设,影响提升客户的信任度 |
3.4.5 企业边界,不适宜在轨道行业发展 |
3.4.6 企业文化,未能根植并丰富于本土 |
4 庞巴迪城轨信号系统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4.1 外部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城市轨道交通市场数据分析 |
4.2.1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总览 |
4.2.2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建及规划情况 |
4.2.3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市场数据 |
4.3 波特五力分析 |
4.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3.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3.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4.3.4 替代品的威胁 |
4.3.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4.4 庞巴迪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4.4.1 发展历程 |
4.4.2 企业文化 |
4.4.3 公司发展战略 |
4.4.4 营销组织架构 |
5 庞巴迪城轨信号系统产品营销战略选择 |
5.1 庞巴迪在信号系统产品领域的SWOT分析 |
5.1.1 优势 |
5.1.2 劣势 |
5.1.3 机会 |
5.1.4 威胁 |
5.2 庞巴迪的营销战略调整 |
5.2.1 在单轨和APM的信号系统项目建设市场 |
5.2.2 在地铁和市域的信号系统项目建设市场 |
5.2.3 在全自动运行的信号系统项目未来市场 |
5.2.4 择机战略性入股或收购竞争对手 |
6 庞巴迪城轨信号系统产品营销策略选择与设计 |
6.1 项目营销策略 |
6.2 价值营销策略 |
6.3 渠道营销策略 |
6.4 信任营销策略 |
7 庞巴迪城轨信号系统产品营销策略的内部保障措施 |
7.1 成立合资公司和区域研发中心 |
7.2 调整营销组织结构 |
7.3 根植并丰富企业文化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索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技术扩散视角下南北型区域贸易协定对后发成员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结构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论文结构 |
1.2.4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与区域贸易协定(RTA)相关的研究 |
2.1.1 区域、区域化与区域主义的不同含义 |
2.1.2 区域贸易协定的贸易扩大效应 |
2.1.3 区域贸易协定的经济增长效应 |
2.2 内生增长理论与跨国技术扩散相关研究 |
2.2.1 内生增长理论范式与分析框架的发展 |
2.2.2 跨国技术扩散及其增长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
2.3 列举省略策略的应用 |
2.3.1 对NAFTA贸易扩大效应的检验 |
2.3.2 对NAFTA资本加速效应的检验 |
2.3.3 对NAFTA经济周期联动效应的检验 |
2.3.4 对NAFTA经济增长效应的检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历程与现实特征 |
3.1 世界范围内RTA发展现状概述 |
3.1.1 数量分析 |
3.1.2 趋势分析 |
3.1.3 国别分析 |
3.2 当前RTA发展溯源 |
3.3 “新区域主义”浪潮下区域贸易安排的基本特征 |
3.3.1 综合性 |
3.3.2 区域间性 |
3.3.3 开放性 |
3.3.4 主体化 |
3.3.5 趋同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区域贸易协定的经济效应:静态分析 |
4.1 区域贸易协定的福利损益分析:Vinerian框架 |
4.1.1 缔结RTA前的各国贸易情况 |
4.1.2 缔结RTA后的各国贸易情况 |
4.1.3 福利提升型RTA的实现途径 |
4.1.4 对经典Vinerian框架经济学含义的思考 |
4.2 区域贸易协定与基于技术条件差异的比较优势:Ricardian模型 |
4.2.1 缔结RTA前各国的贸易情况 |
4.2.2 缔结RTA后各国的贸易情况 |
4.2.3 区域贸易协定在Ricardian模型下呈现的经济学含义 |
4.3 区域贸易协定与基于禀赋结构差异的比较优势:Heckscher-Ohlin模型 |
4.3.1 缔结RTA后 Heckscher-Ohlin模型中个体的经济行为 |
4.3.2 缔结RTA后 Heckscher-Ohlin模型的创新分析:数值模拟结果 |
4.3.3 区域贸易协定在Heckscher-Ohlin模型下呈现的经济学含义 |
4.4 区域贸易协定与基于空间分布的集聚现象:中心——外围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区域贸易协定的经济效应:动态分析 |
5.1 区域贸易协定与基于贸易开放的技术扩散:Romerian模型 |
5.1.1 开放经济下Romerian模型的研究重点与核心假设 |
5.1.2 开放经济下Romerian模型的基本设定 |
5.1.3 对R&D部门的第一种设定 |
5.1.4 对R&D部门的第二种设定 |
5.1.5 对两种R&D部门范式及其内生增长结果的比较 |
5.1.6 基于开放贸易的经济一体化及其增长效应 |
5.1.7 对开放经济条件下Romerian模型的修正解释 |
5.1.8 对Romerian模型不足之处的反思 |
5.2 区域贸易协定与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Grossman& Helpman模型 |
5.2.1 国际间的品牌多样化 |
5.2.2 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贸易均衡 |
5.2.3 贸易均等化下各成员国的生产专业化模式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南北型区域贸易协定与成员国技术扩散:经验证据 |
6.1 缔结NAFTA的背景与基础 |
6.1.1 NAFTA谈判与成员国目标 |
6.1.2 NAFTA的关键条款 |
6.1.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前后的墨西哥经济概况 |
6.1.4 抽离NAFTA影响后墨西哥经济绩效所面临的潜在挑战 |
6.2 参与NAFTA后墨西哥的经济运行特征 |
6.2.1 区域内贸易扩大 |
6.2.2 资本流动加速 |
6.2.3 经济波动趋缓 |
6.2.4 商业周期联动性渐强 |
6.3 NAFTA的经济增长效应:典型事实与实现路径 |
6.3.1 缔结NAFTA后墨西哥的经济增长绩效 |
6.3.2 缔结NAFTA后墨西哥经济增长的外部源泉及传导渠道:实证检验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启示 |
7.2.1 对发达国家的启示 |
7.2.2 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
7.3 中国关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福斯罗公司面向中国有轨电车领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
1.3 分析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2 理论基础和相关文献综述 |
2.1 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营销组合理论综述 |
2.1.2 营销本土化理论综述 |
2.1.3 战略分析工具综述 |
2.2 相关研究的文献述评 |
2.2.1 跨国企业在全球化营销的文献及研究 |
2.2.2 跨国企业在本土化营销的文献及研究 |
2.3 概括性评论 |
3 福斯罗营销现状及问题诊断 |
3.1 福斯罗简介 |
3.2 福斯罗现有营销策略的问题 |
3.2.1 福斯罗扣件零部件独家供应策略 |
3.2.2 福斯罗扣件的设计体系差异 |
3.2.3 福斯罗扣件产品的价格 |
3.2.4 福斯罗扣件产品的销售渠道 |
3.2.5 福斯罗扣件销售人员的职责范围 |
3.3 福斯罗现有营销策略问题诊断 |
4 福斯罗营销环境分析 |
4.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有轨电车扣件行业环境分析 |
4.2.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4.2.2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4.2.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4.2.4 替代品的威胁 |
4.3 有轨电车市场分析 |
4.3.1 现代有轨电车扣件简介 |
4.3.2 国内有轨电车在建及规划情况 |
4.3.3 有轨电车适用范围及地区差异 |
4.3.4 有轨电车扣件市场分析 |
4.4 福斯罗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4.4.1 福斯罗的发展历程 |
4.4.2 福斯罗的企业文化 |
4.4.3 福斯罗的生产和服务能力 |
4.4.4 福斯罗的公司发展战略 |
5 福斯罗营销战略选择 |
5.1 福斯罗在有轨电车扣件领域的SWOT分析 |
5.1.1 优势 |
5.1.2 劣势 |
5.1.3 机会 |
5.1.4 威胁 |
5.2 福斯罗中国的营销战略选择 |
5.2.1 一线城市有轨电车市场 |
5.2.2 二三线城市有轨电车市场 |
6 福斯罗营销策略设计与保障措施 |
6.1 福斯罗营销策略设计 |
6.1.1 与设计院联合开发 |
6.1.2 开通经销商策略 |
6.1.3 提高议价能力 |
6.1.4 与竞争对手合作 |
6.2 福斯罗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 |
6.2.1 建立福斯罗研发及测试中心 |
6.2.2 销售团队组织结构调整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外商零售业本土化策略影响因素和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 研究结构安排 |
第2章 本土化策略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
2.1 本土化策略相关概念 |
2.2 本土化策略相关文献综述 |
2.3 相关文献评述 |
第3章 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 |
3.1 产业组织相关理论——SCP范式 |
3.1.1 SCP范式的来源 |
3.1.2 SCP范式的发展 |
3.1.3 SCP范式在本文中的应用 |
3.2 本土化相关理论 |
3.2.1“配置——协调”理论 |
3.2.2 价值链理论 |
3.2.3 战略管理模型:一体化和当地化模型 |
第4章 本土化策略的动因分析 |
4.1 本土化策略的绩效动因 |
4.2 本土化策略的外部原因 |
4.3 本土化策略的内部原因 |
第5章 外商零售业本土化策略的类型 |
5.1 商品本土化 |
5.2 店铺环境本土化 |
5.3 人员本土化 |
5.4 营销本土化 |
第6章 外商零售业在华本土化策略实证解析 |
6.1 变量选择 |
6.2 假设 |
6.2.1 环境因素假设 |
6.2.2 企业能力因素假设 |
6.2.3 中介作用假设 |
6.2.4 不同本土化策略与绩效的相关性假设 |
6.3 模型构建 |
6.4 问卷调查 |
6.5 研究结果 |
6.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5.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6.5.3 综合评价因子的提取 |
6.6 检验 |
6.6.1 结构方程模型的设定 |
6.6.2 参数估计和模型评价 |
6.6.3 整体模型拟合指数 |
6.7 检验结果分析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1.1 不同因素对本土化策略的影响结论 |
7.1.2 本土化策略的中介作用结论 |
7.1.3 不同本土化策略对绩效的影响结论 |
7.2 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启示 |
7.2.1 环境因素对于中国零售业的启示 |
7.2.2 企业能力因素对于中国零售业的启示 |
7.2.3 不同本土化策略对于中国零售业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外商零售业本土化策略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跨国公司的策略:一体化与本土化的选择──基于一个模型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跨国啤酒企业在华本土化发展对策研究 ——以嘉士伯为例[D]. 李铖睿.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2]外资企业CZ公司本土化策略研究[D]. 朱加伟. 东南大学, 2020
- [3]跨国公司海外经营子公司跨文化管理案例研究[D]. 时璐.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K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D]. 李冲.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4)
- [5]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研究[D]. 穆君. 河北大学, 2019(08)
- [6]基于平衡计分卡的M公司供应链本土化绩效评价[D]. 宋萍. 深圳大学, 2019(08)
- [7]庞巴迪公司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信号系统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邱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技术扩散视角下南北型区域贸易协定对后发成员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邓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9]福斯罗公司面向中国有轨电车领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研究[D]. 路毅. 北京交通大学, 2018(12)
- [10]外商零售业本土化策略影响因素和绩效分析[D]. 原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