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癌治疗的现代争议(论文文献综述)
王剑锋[1](2021)在《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nonsmall-cell lung cancer)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化疗是指南推荐的基础治疗方案,然而很多老年晚期NSCLC患者身体储备较差不能化疗或不能耐受化疗副作用不得不停止化疗,还有部分患者化疗效果一般,化疗后很快出现进展,因此治疗手段相对局限。“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模式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线,以冷消融微创治疗为关键节点,具有低损伤、可持续的特点。前期诸多研究结论显示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临床效果较好,然而针对老年患者这一特定人群的研究较少,冷消融联合中药这一治疗模式的疗效能否达到常规化疗水平,是否能够为老年晚期NSCLC患者,特别是不能化疗或者化疗效果不好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还需要进一步评价;同时通过总结该模式的“优势人群”特征,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术后的治法和组方用药,以及作用机制有望进一步优化该治疗模式,增加患者获益。[研究目的]临床部分:1.评价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治疗老年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能否达到常规化疗水平,以期为这类患者特别是不能化疗或化疗效果不好的患者提供可持续、低损伤的治疗选择;2.总结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模式的“优势人群”特征,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3.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证候要素变化和治法组方规律,探索冷消融术后中医证候变化特点及适用方药,以期优化该模式提高治疗效果。实验部分:1.评价冷消融联合中药对比化疗、单纯冷消融和单纯中药干预老龄肺癌小鼠的疗效;2.基于免疫调控和血管生成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干预老龄肺癌小鼠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临床部分1.倾向得分匹配基线信息:基于多中心肺癌真实世界治疗数据,纳入316例样本,分为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化疗队列,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减少混杂因素匹配87对;2.生存分析:比较两队列中位OS,中位PFS和生存率,COX回归筛选预后独立影响因素;3.筛选“优势人群”: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的优势人群特征;4.评价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两队列实体瘤疗效,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KPS评分,不良反应;5.中医证素变化和组方治法研究: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的中医证素变化和术后的治法组方规律。实验部分实验分为实验一和实验二两部分,两组造模、分组及干预相同。1.造模:建立老龄Lewis肺癌小鼠模型。2.分组:分别随机分组40只和45只老龄Lewis肺癌模型小鼠为①模型组,②冷消融联合中药组,③冷消融组,④化疗组,⑤中药组。3.干预:①模型组:仅造模,②联合组:冷冻消融手术和中药灌胃1次/天,共14天;③冷消融组:冷冻消融手术;④化疗组:腹腔注射顺铂3mg/kg,1次/周,共2周;⑤中药组:中药灌胃1次/天,共14天;隔天记录体质量并测量瘤径,非中药干预组予生理盐水灌胃,非化疗干预组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非冷消融干预组予切开缝合。4.指标:实验一观察生存期;实验二计算小鼠的脾脏和胸腺的脏器指数,肿瘤生长/转移抑制率,流式检测小鼠脾脏组织CD4+、CD8+、CD4+/CD8+比值;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FNγ、IL-2、IL-10的表达;WB检测小鼠肺和肿瘤组织HIF-1α、VEGF、MMP-2和MMP-9的表达。[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下文简称“联合队列”)和化疗队列分别入组96和220例,倾向得分匹配87对,两组中位OS分别为12个月和10.3个月(P>0.05),两组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无显着差异(P>0.05)。2.匹配后联合队列和化疗队列中位PFS分别为4.7个月和4个月(P<0.05),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4.2%和18.4%(P<0.05),联合队列患者PFS>6个月的机会是化疗队列的3倍。3.生存期影响因素分析:①联合队列,LY%是独立保护因素,CCI和临床分期是独立危险因素。②化疗队列,LY%和KPS是独立保护因素,NEUT%,KPS,CCI、NLR和临床分期是独立危险因素。4.优势人群特征:本研究中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优势人群特征:年龄≤80岁且优势与年龄呈负相关;CCI评分≤9;Ⅲb、Ⅲc、Ⅳa期;LY%>20%。5.KPS评分:治疗后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KPS>化疗队列患者KPS(P<0.05)。6.实体瘤疗效评价:联合队列的疾病控制率26.83%>化疗队列13.79%(P<0.05)。7.本次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病位证素以肺、脾、肾为主;病性证素虚症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实证以血瘀、痰湿为主,冷消融术后血瘀、阳虚证素显着增加(P<0.05);气虚用黄芪、五味子等;阴虚用麦冬、熟地等,健脾益肾用茯苓、白术等;阳虚用细辛、干姜等;血瘀用乳香、没药、三七等;痰湿用半夏、陈皮等;痰热用川贝母、浙贝母等。8.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与冷冻消融术后契合的新方组合:①乳香,没药,干姜,山楂;②赤芍,红花,细辛,干姜,五味子;③桃仁,赤芍,红花,细辛,干姜,体现温通活血化瘀治法。实验部分实验一1.冷消融联合中药组(简称“联合组”)小鼠平均生存期28d明显高于模型组19d、化疗组22 d(P<0.05);冷消融组24 d、中药组23 d和化疗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二1.体质量:化疗组小鼠的体质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联合组、冷消融组和中药组这三组小鼠体质量均明显高于化疗组(P<0.05)。2.瘤体质量: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的小鼠瘤体质量均小于中药组和模型组(P<0.05)。3.转移肺结节数量: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量少于模型组(P<0.05),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肺转移结节数量多于联合组(P<0.05)。冷消融联合中药组、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2.95%、25.85%、22.16%和1.98%,肺转移抑制率分别为50%、28.91%、23.67%和34.12%。4.脏器指数:各组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大于模型组(P<0.05);冷消融组、化疗组、中药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小于联合组(P<0.05)。5.流式细胞术检测:联合组和冷消融组小鼠脾脏组织中CD4+的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各组CD4+的表达均低于联合组(P<0.05);各组CD8+的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各组CD4+/CD8+均低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和冷消融组CD4+/CD8+>1。6.ELISA 检测6.1 IL-2:联合组、冷消融组、化疗组>模型组(P<0.05);联合组>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P<0.05)。6.2IL-10:各组IL-10的表达<模型组(P<0.05);联合组<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P<0.05)。6.3IFN-γ:各组IFN-γ的表达>模型组(P<0.05);化疗组和中药组<联合组(P<0.05);冷消融组>化疗组、中药组(P<0.05);7.Western Blot 检测7.1 VEGF和HIF-1α①肺组织:各组VEGF和HIF-1α表达<模型组(P<0.05);各组小鼠VEGF的表达>联合组(P<0.05);冷消融组和中药组肺组HIF-1α表达>联合组(P<0.05),中药组HIF-1α表达>冷消融组(P<0.05)。②肿瘤组织:各组VEGF和HIF-1α表达<模型组(P<0.05);各组VEGF的表达均>联合组(P<0.05)。各组HIF-1α的表达>联合组(P<0.05)。7.2 MMP-2和MMP-9①肺组织:MMP-2:各组小鼠MMP-2表达<模型组(P<0.05);联合组<其他各组(P<0.05)。MMP-9: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模型组(P<0.05);中药组>联合组(P<0.05)。②肿瘤组织:MMP-2: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模型组(P<0.05)。MMP-9: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模型组(P<0.05);中药组>联合组(P<0.05)。[研究结论]1.对于老年晚期NSCLC患者,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模式在延缓病情进展、增强近期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于常规化疗,在总体生存获益方面相当,因此可以作为老年晚期NSCLC患者,特别是不能化疗或者化疗效果不好的患者的治疗选择。2.年龄<80岁,CCI评分≤ 9,肿瘤临床分期为Ⅲb、Ⅲc、Ⅳa期,LY%>20%的老年晚期NSCLC患者更适合接受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治疗。3.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治疗老年晚期NSCLC治法以益气、养阴、温阳、补肺、健脾、益肾等扶正治疗为主线,不同阶段兼顾活血化瘀、燥湿化痰等祛邪治法,同时老年晚期NSCLC患者,特别是冷消融术后的患者阳虚血瘀证候普遍存在,应重视温通活血化瘀治法。4.冷消融联合温通活血化瘀中药组方在延长生存期,抑制转移方面效果较好,其机制与促进抗肿瘤免疫,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王招贵[2](2021)在《单孔与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单孔与三孔胸腔镜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8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单孔组及三孔组,各组41例,均行肺叶切除术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疼痛评分、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住院日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单孔组的切口长度(3±1vs6.5±0 cm,p<0.001)更短,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3±1.5vs5±1分,p<0.001)及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3±2vs4±1.5分,p=0.001)更低,置管时间(5±3.5vs8±3天,p<0.001)及术后住院日(7±4vs10±3.5天,p=0.011)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孔组与三孔组的手术时间(159.561±55.780vs163.805±50.486min,p=0.719)、术中失血量(150±125vs100±150 ml,p=0.34)、淋巴结清扫组数(4.0±2vs3±3组,p=0.262)、淋巴结清扫枚数(9±9.5vs6±8枚,p=0.080)、并发症发生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是安全、可行的,更符合微创外科理念,值得进一步推广。
王永洪[3](2021)在《机器人与胸腔镜辅助治疗肺肿瘤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肺肿瘤仍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逐渐微创化,目前胸腔镜应用较为普及,而机器人技术也在近几年快速发展,为了解两者效果差异,现应用meta分析法比较机器人辅助胸外科(robotic-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RATS)与电视胸腔镜辅助胸外科(video 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治疗肺部肿瘤的效果。方法:网络检索8个中外文医学数据库: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知网、中国生物医学光盘(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disc)、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有关RATS与VATS治疗肺部肿瘤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4月。由两名作者分独筛选文献、整理数据,并对目标文献做偏倚风险评估。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8个队列研究(由于机器人手术的特殊性,目前尚没有与胸腔镜手术对比的随机对照试验),共6243例患者,RATS组(实验组)2779例,VATS组(对照组)346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RATS组与VATS组相比,手术时间[MD=17.75,95%CI(4.92,30.58),p=0.007]、术中出血量[MD=-54.65,95%CI(–72.92,–36.37),p<0.00001]、淋巴结清扫站数[MD=0.88,95%CI(0.54,1.21),p<0.00001]、术后第一天引流量[MD=-82.34,95%CI(-97.92,-66.77),p<0.00001]、胸腔引流总量[MD=-41.51,95%CI(-69.4,-13.63),p=0.004]、住院时间[MD=-0.49,95%CI(-0.76,-0.22),p=0.0004]、住院费用[SMD=2.63,95%CI(1.70,3.56),p<0.00001]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中转开胸率[RR=0.97,95%CI(0.69,1.35),p=0.84]、术后并发症[RR=0.94,95%CI(0.69,1.28),p=0.69]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众多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可以看出,RATS较VATS手术时间更长、住院费用更高,但在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站数、术后第一天引流量、胸腔引流总量、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比较上,RATS却更有优势。在中转开胸率和术后并发症方面,两者无显着差异。
张菁[4](2021)在《术后放疗对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cell lung cancer,NCSLC)患者是异质性很强的群体。对于可切除的ⅢA-N2期NSCLC患者,首选手术切除。然而,纵隔或隆突下淋巴结的受累使这部分患者术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可能性增加,预后差,5年总生存率仅为19-24%。因此,ⅢA-N2期NSCLC患者术后应进行辅助治疗。目前标准的辅助治疗是术后化疗(postoperativechemotherapy,POCT)。作为局部治疗的直接载体,术后放疗(postoperativeradiotherapy,PORT)是辅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认为可以降低ⅢA-N2期NSCLC的局部复发风险,然而,这种局部无病的获益能否转化为整体生存的获益,在当前阶段尚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PORT对ⅢA-N2期NSCLC生存的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检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the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SEER)收集 2010-2015年接受术后化疗的ⅢA-N2期NSCL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数据,并将其分为术后化放疗组(postoperative chemoradiotherapy,POCRT)和术后化疗组。皮尔森卡方检验用于基线比较,倾向性匹配分析(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用于病例匹配和基线校正。单因素及多变量Cox 比例危险回归模型用于筛选对预后有影响的独立预后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用于评估PORT对接受辅助化疗的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及肿瘤特异性生存(cancer special survival,CSS)的影响。为行进一步验证,第二部分收集山东省肿瘤医院接受PORT的ⅢA-N2期NSCLC患者的临床与随访数据,并增加淋巴结状态相关变量及DFS的随访数据。采用与第一部分类似的统计学方法以评估PORT对OS及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影响,并验证及筛选受益亚组。研究结果:从SEER数据库中共确定了 1857例ⅢA-N2期NSCLC病例,其中1005例(54.1%)接受了 POCRT,而852例(45.9%)只接受POCT。原发部位(p=0.011)、阳性淋巴结个数(numberofpositivelymphnodes,PLN,p=0.003)和手术方式(p=0.002)共3个变量失衡。PSM后共828对,1656例病例,基线较前平衡。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60岁、T3期及PLN≥5为预后危险因素(p均<0.05)。PORT与预后无显着相关性(p=0.191,0.148)。POCRT组与POCT组的OS(48 vs 44个月,p=0.365)及CSS无显着差异(57 vs 50个月,p=0.333)。但PORT可改善PLN≥5的患者的生存(p=0.021,p=0.070)。随着T分期的增加,PORT为病例带来的生存获益也显着增加。在第二部分,共纳入249例患者,其中179例(71.9%)接受POCT,而70例(28.1%)接受 POCRT。PORT 是与 OS(HR 0.550,95%CI 0.352-0.860,p=0.009)及 DFS(HR 0.613,95%CI 0.428-0.878,p=0.008)改善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PORT为ⅢA-N2期肺癌患者带来显着OS和DFS获益(p=0.009,0.042)。针对淋巴结状态,PORT可改善PLN≥3及N2 PLN≥2患者的OS及DFS(p均<0.05)。PORT对T2及T3期患者有积极影响。研究结论:综合两部分研究,我们认为对于接受辅助化疗的ⅢA-N2期NSCLC患者,PORT可显着改善整体患者的DFS,对OS的积极作用适用于特定亚组。随着T分期的升级,ⅢA-N2期NSCLC患者从PORT中获益的可能性增加。T2及T3期患者是PORT的受益亚组。淋巴结状态是重要的预后因素。PLN≥3及N2PLN≥2是可通过PORT获益的优势亚组。
窦豆[5](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王建[6](2021)在《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并影响EGFR-TKIs疗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分析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1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阐明GPER1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GPER1的细胞浆、细胞核表达对EGFR-TKI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胸外科手术切除,经病理学确诊为肺腺癌的68例石蜡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GPER1的表达以及GPER1在细胞中的定位;二代基因测序检测EGFR突变情况,使用χ2检验分别分析GPER1、EGFR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采用慢病毒转染PC-9细胞沉默GPER1的表达,蛋白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GPER1在肺腺癌PC-9中敲减水平;运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GPER1的敲减对肺腺癌PC-9细胞增殖以及对吉非替尼敏感程度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GPER1在PC-9细胞中的表达定位。[结果]1、GPER1在人肺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4.7%,病例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7.06%(32/68),其中70.83%(25/32)的淋巴结阳性病例GPER1表达阳性,显着高于淋巴结阴性组的52.78%(19/36)(P=0.029);GPER1在Ⅲ~Ⅳ期的阳性表达率为86.1%(31/36),显着高于Ⅰ~Ⅱ期的 40.63%(13/32)(P<0.05);GPER1 表达阳性的EGFR突变率为75.00%(P>0.05),GPER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吸烟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2、EGFR在肺腺癌患者中的突变率为58.82%,EGFR在女性中的突变率为70.73%(29/41),显着高于男性40.74%(11/27)(P=0.014)。未吸烟患者较吸烟患者EGFR突变率高(P=0.004),未吸烟者EGFR突变率为72.09%(31/43),吸烟患者的突变率为36.00%(9/25),EGFR突变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TNM分期无相关性(P>0.05)。3、GPERI主要表达在肺腺癌组织中的细胞核,GPER1在细胞浆表达时,细胞核同时也会有GPER1表达。4、使用EGFR-TKI治疗的患者中,GPER1阳性表达的患者较GPER1阴性表达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长,GPER1在细胞核表达的患者较GPER1在细胞浆表达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长。5、慢病毒转染肺腺癌细胞PC-9从而沉默GPER1表达,GPER1敲减后的PC-9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6、肺腺癌PC-9细胞的GPER1表达被下调后,细胞增殖活性降低,但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增加。7、肺腺癌PC-9细胞中的GPER1主要表达在细胞核。[结论]1、GPER1在晚期肺腺癌和淋巴结阳性以及EGFR突变的患者中高表达;2、GPER1在肺腺癌组织中广泛表达,GPER1是肺腺癌增殖所需要的;3、GPER1表达可能增强了肺腺癌对EGFR-TKI的敏感性,且这种作用在GPER1细胞核表达时尤为明显;4、GPER1可能是肺癌的一种表达标志物,GPER1的表达可以作为推测EGFR-TKI治疗疗效的指标之一。
崔人匀[7](2021)在《探究运气禀赋与肺癌发病的相关性》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人生于天地之间,人的体质禀赋以及疾病的罹患倾向与出生时气候以及生化之气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而气候以及生化之气的变化都和出生时的运气因素密切相关。故人体出生时的运气因素与后天体质禀赋的形成及疾病的罹患都有一定的关系,但目前运气禀赋的分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原发性肺癌为当今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首位的恶性肿瘤,肺癌的主要诊疗难点在于难以早期发现,以至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对于大部分晚期患者,临床疗效欠佳,多于发病1年内死亡。中医学认为它的发病与六淫邪毒、七情怫郁、饮食失调、宿有旧疾和久病伤正、年老体弱等均有一定关系,但确切的病因病机尚未明确。目前临床研究发现,肺癌的罹患与患者出生时的运气特点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提出运气禀赋的新的分类方法;探究运气禀赋与肺癌发病的相关性。研究内容:1.理论研究:运气禀赋的分类方法及其理论基础。基于运气学说中木火土金水五运以及风火热湿燥寒六气等基本内容,详细分析了运气学说中司天和在泉的主时问题,提出“司天和在泉之气所主并非半年,而是一年之气,不过一为天气一为地气,二者相互沟通”的想法;对于岁会之年提出了新的理解,岁会之年并非是指岁支之气和中运之气相同,有可能是指太岁所在方位和中运所主之位相同,所以并不存在“类岁会”以及“次平年”之说;并且提出了将五运和六气的相关因素转化为五类生化之气进行赋值运算的方法,得出了一甲子五类生化之气赋值简表,根据该表进行运气禀赋的重新分类。同时对《素问·五运行大论》中“相得”的含义进行了解析。根据前人的经验以及前文中提到的新的运气禀赋的分类方法,共提出了 7种运气禀赋的分类方法,以供后续临床数据分析和验证。2.临床研究:临床研究第一部分采用东直门医院2012.1.1-2019.12.31共计8年间门诊肺癌患者的发病数据,共纳入9667例,以同期东直门医院住院的非肿瘤患者的资料作为对照组,共纳入13075例。所有数据均采用anaconda3和Python 3.8进行前期数据处理与转化,构建肺癌组和对照组出生时Excel运气数据库,然后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研究第二部分采用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2008.1.1-2020.6.30共计12年记录存档的肺癌患者住院病历资料,经严格纳排后共纳入计260例,前期进行数据处理和转换之后得到肺癌住院患者出生及发病时运气数据库,用SPSS26.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分析。研究结果:1.基于本研究,对于单运气因素而言,出生于中运太商少商、主运太羽少羽、客运太商、司天在泉组合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主气太阳寒水、客气阳明燥金等因素下更容易罹患肺癌,而出生于中运少羽、主运太商少商、客运少宫、司天在泉组合为太阳寒水+太阴湿土、主气阳明燥金等运气因素下不易罹患肺癌。2.基于本研究,从运气禀赋来看,出生于戊子、壬辰、壬戌等长之气旺盛以及生之气偏旺而致异常燥金之气剧烈来复的年份容易罹患肺癌;出生于生之气4以及长之气3时容易罹患肺癌;乙卯乙酉、乙丑乙未年容易罹患肺癌,而戊辰戊戌、甲辰甲戌、辛丑辛未等年不容易罹患肺癌;肺癌的发病与出生时的气候变化剧烈程度相关,天符岁会之年更容易罹患肺癌,岁会之年不容易罹患肺癌。3.基于本研究,肺癌患者出生时和发病时的运气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火、金、木三种属性因素的叠加为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土和水属性的运气因素对于肺癌的发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研究结论:基于本研究,出生时运气禀赋和肺癌发病存在明显相关性,异常剧烈的长之气、收之气、生之气以及藏之气是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正常当令的秋收之气对于肺癌的发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肺癌患者出生时和发病时的运气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火、金、木三种属性因素的叠加为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土和水属性的运气因素对于肺癌的发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侯正尧[8](2021)在《基于RWD的抗肺癌药物临床有效性评价的方法学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已经给人类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严重的疾病负担。其中,肺癌是我国各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然而,目前的抗肿瘤药物治疗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评价抗肿瘤药物在临床治疗实践中的治疗效果,相关的指南和指导原则推荐使用真实世界数据。由于目前真实世界研究的常用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够完善,因此本研究以肺癌为例,通过描述性分析、回归模型与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探索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抗肿瘤药物的临床有效性评价方法。方法:本研究收集了四川省人民医院的2014年7月至2018年9月肺癌住院治疗患者医疗数据。通过数据收集、集成、转换、变量的整理和选择、缺失值填充等步骤后,获得可用于后续分析的数据集,包括不区分商品名队列和区分商品名队列。分别对两个队列进行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抗肿瘤药物亚组差异性比较、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及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最后,讨论和评价经过变量筛选后数据分析的结果以及模型性能。结果:通过变量选择后,共有1038例目标病例数据,其中不区分商品名队列共计53个变量、区分商品名队列共计59个变量。通过绘制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列线图可以预测肺癌患者的1年、2年、3年生存率;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的列线图可以预测肺癌患者的2年死亡风险;通过亚组差异性比较可以获得不同抗肿瘤药物在真实世界肺癌患者中的优势人群。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得到肺癌患者治疗效果相关的可能的潜在影响因素。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肺癌患者的两年生存情况,评价抗肿瘤药物临床有效性。在测试集中,无筛选的集成学习算法模型、基于Boruta的集成学习算法模型、基于Boruta的Bagging算法模型在抗肺癌药物临床有效性预测中的性能排名前三(AUC>0.615),其中无筛选的集成学习算法模型表现最佳(AUC=0.6524)。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生存分析与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学体系。可获得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得到不同抗肿瘤药物在真实世界应用中的优势人群,并预测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有利于临床用药决策的制定。
宁灿[9](2020)在《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不同治疗模式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查阅收集相关文献数据,比较不同治疗模式对于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为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临床指导。研究方法:通过互联网在各大数据库进行检索,例如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辅以手工检索相关文献,搜集所有国内外公开发表的2020年4月前关于ⅢA-N2期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相关文献,根据提前设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并通过阅读标题及摘要进行初步筛选,随后对初筛出的文献进行全文阅读,最终确定入选文献,并提取文献中相关数据资料。统计学分析运用RevMan(V5.3)软件对所纳入的资料数据进行Meta分析并绘制森林图。研究结果:1.本文关于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放化疗和化疗疗效对比研究中共纳入10篇相关文献,其中2篇随机对照试验及8篇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总共纳入9720名患者,其中4097名患者接受术后辅助放化疗,5623名患者接受术后辅助化疗。所有纳入文献质量评估普遍较高。荟萃分析结果提示:术后辅助放化疗组与术后辅助化疗组相比可以提高1年总生存率(OR=3.38,95%CI:1.51-7.60,P=0.003)、3年总生存率(OR=2.16,95%CI:1.41-3.32,P=0.0004)、5 年总生存率(OR=1.21,95%CI:1.11-1.32,P<0.00001),且两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O R=3.64,95%CI:2.48-5.33,P<0.00001)和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OR=2.24,95%CI:1.38-3.64,P=0.001)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然而,两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OR=1.35,95%CI:0.93-1.97,P=0.11)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提示多站N2相较于单站N2行术后辅助放化疗无论是在5年总生存率(OR=6.01,95%CI:2.59-13.94,P<0.0001;OR=1.30,95%(CI:0.76-2.22,P=0.34)还是 5 年无病生存率方面(OR=6.06,95%CI:2.75-13.36,P<0.00001;OR=1.13,95%CI:0.64-1.99,P=0.67)都比单纯化疗获得更大受益。2.关于基因驱动阳性的ⅢA-N2期肺腺癌靶向治疗和化疗疗效对比研究中共纳入7篇相关文献,其中3篇随机对照试验及4篇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总共纳入591名患者,其中303名患者接受靶向治疗,281名患者接受化疗。荟萃分析结果提示:靶向治疗与化疗相比可以提高基因驱动阳性的ⅢA-N2期肺腺癌患者1年总生存率(OR=1.98,95%CI:1.02-3.82,P=0.04)、1年无病生存率(OR=3.51,95%C(I:2.09-5.87,P<0.00001)、2年无病生存率(OR=3.15,95%CI:2.09-4.75,P<0.00001)、3年无病生存率(OR=2.53,95%CI:1.41-4.53,P=0.002),且具有统计学意义,2 年总生存率(OR=1.75,95%CI:0.82-3.70,P=0.15)、3 年总生存率(OR=1.93,95%CI:0.36-10.29,P=0.44)无统计学意义,并且靶向治疗较化疗可以减少所有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OR=0.48,95%CI:0.31-0.74,P=0.0008)及 3-4 级不良反应发生率(OR=0.20,95%CI:0.12-0.32,P<0.00001)。研究结论:1.对于ⅢA-N2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辅助放化疗与术后单纯化疗相比,可提高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及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和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而对于5年无病生存率尚未发现明显获益。同时,相较于单站淋巴结转移的N2患者,多站N2术后放化疗对5年总生存率及5年无病生存率的改善较单纯化疗更加显着。2.靶向治疗较化疗能够提高驱动基因阳性的ⅢA-N2期肺腺癌患者1年总生存率和1年、2年及3年的无病生存率,并减少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但2年、3年总生存率未见明显提高,远期总生存率是否获益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文超[10](2020)在《三种胸腔镜术式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迄今为止肺癌的治疗仍然是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式,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首选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已把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y,VATS)肺段切除术和肺楔形切除术同VATS肺叶切除术列为早期NSCLC的治疗队伍。但对于治疗早期NSCLC的最佳术式是选择肺叶切除术还是选择亚肺叶切除术(包含肺段切除术和肺楔形切除术)仍然存在争议,通过探讨不同的胸腔镜术式对早期NSCLC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从而制定出个体化和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方法通过研究比较,分析唐山市工人医院胸外科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行胸腔镜下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早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NCCN指南进行手术,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行VATS肺叶切除术的早期NSCLC患者35例作为肺叶切除组,选择同期来我院进行VATS肺段切除术的31例早期NSCLC患者作为肺段切除组,再选择同期到我院进行VATS肺楔形切除术的36例早期NSCLC患者作为肺楔形切除组,比较分析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ml)、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液量(ml)、术后拔管时间(d)及患者术前1周、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的肺通气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irst secon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FEV1)、FEV1/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FVC/预计值百分比(FVC%)。结果三组患者均按原定计划完成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术中无意外发生,术后恢复较好,无死亡病例。三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78.53±21.27 VS 121.13±22.67 VS 141.86±25.32,P=0.000)、术后引流量(573.76±266.38 VS 586.13±173.76 VS 733.29±273.24,P=0.013)和胸管留置时间(4.32±0.81 VS 4.65±0.76 VS 5.46±1.22,P=0.000)等方面肺楔形切除组和肺段切除组优于肺叶切除组,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在术后一周肺功能指标:FEV1(2.00±0.47 VS 1.86±0.26 VS 1.58±0.34,P=0.000)、FEV1%(77.12±14.51 VS 71.66±11.07 VS 66.61±15.85,P=0.010)、FVC(2.30±0.52 VS 2.23±0.30 VS 1.96±0.39,P=0.002)、FVC%(83.70±15.54 VS 80.52±12.73 VS 74.80±13.51,P=0.032)和术后一个月肺功能指标:FEV1(2.30±0.43 VS 2.20±0.30 VS 11.94±0.23,P=0.000)、FEV1%(91.03±11.69 VS 88.33±10.15 VS 80.91±11.13,P=0.001)、FVC(2.70±0.50 VS 2.51±0.32 VS 2.20±0.36,P=0.000)、FVC%(96.07±12.31 VS 93.93±8.65 VS 87.23±7.22,P=0.001)肺楔形切除组和肺段切除组均高于肺叶切除组,且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 VATS肺叶切除术、VATS肺段切除术和VATS肺楔形切除术均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手术效果。2 VATS亚肺叶切除术(包括VATS肺段切除术和VATS肺楔形切除术)与VATS肺叶切除术相比,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和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时间短等优点,并很大程度的保留健康的肺组织,对肺功能的影响较小,术后肺功能显着优于VATS肺叶切除术,可以为早期NSCLC患者提供一种更为符合微创理念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图0幅;表6个;参150篇。
二、肺癌治疗的现代争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癌治疗的现代争议(论文提纲范文)
(1)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1. 肺癌的流行病学 |
2. 老年患者的特殊性 |
3.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措施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二)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治疗进展 |
1. 中医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认识 |
2.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医特征 |
3.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治疗原则 |
4.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治疗作用 |
5. 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是中西医结合模式的创新探索 |
6. 中医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优势与不足 |
7. 中医药治疗晚期肺癌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队列研究和中医证素治法分析 |
前言 |
研究一 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队列研究和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结果 |
研究二 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术后证素变化和治法组方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多中心队列研究方法 |
2. 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是中西医结合模式的创新探索 |
3. 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是局部与全身治疗的有机统一 |
4. 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分析 |
5. 不同治疗方法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6. 冷消融术后患者的证素变化分析 |
7. 冷消融术后的治法组方规律分析 |
8. 临床部分的研究小结 |
第三章 冷消融联合中药干预老龄Lewis肺癌小鼠的疗效和机制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冷消融联合中药对老龄Lewis肺癌荷瘤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2.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冷消融联合中药对老龄Lewis肺癌荷瘤小鼠转移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2. 实验结果 |
讨论 |
1. 转移是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
2. 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是转移的重要机制 |
3. “温通活血化瘀”治法抑制转移的理论探讨 |
4. 醒消丸是“温通活血化瘀”治法的代表方剂 |
5.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冷消融联合中药抑制转移过程 |
6. 实验研究的结果分析 |
7. 实验部分的研究小结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与不足 |
3.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病例报告表 |
附录2 ECOG和KPS评分标准 |
附录3 |
个人简历 |
(2)单孔与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术前检查 |
1.3 手术方法 |
1.4 术后处理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可行性 |
3.2 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优势 |
3.3 单孔胸腔镜手术的学习曲线 |
3.4 单孔胸腔镜手术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3)机器人与胸腔镜辅助治疗肺肿瘤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5 纳入文献偏倚风险评价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结果 |
2.4 Meta分 析结果 |
2.5 敏感性分析 |
2.6 发表偏倚评价 |
3 讨论 |
4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机器人辅助治疗肺癌的现状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术后放疗对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SEER数据库的研究与分析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肺癌的流行病学及预后 |
1.2 可切除ⅢA-N2期NSCLC综合治疗策略 |
1.3术后放疗对肺癌生存的作用 |
1.4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基线特征 |
3.2 倾向性评分匹配控制混杂因素 |
3.3 预后因素分析 |
3.4 术后放疗对ⅢA-N2期NSCLC生存的作用 |
3.5术后放疗在不同亚组中的作用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二部分 临床数据库的验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基线特征 |
3.2 预后因素分析 |
3.3 术后放疗对pⅢA-N2期NSCLC生存的作用 |
3.4术后放疗在不同亚组中的作用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七节 上篇总结 |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
4 小结 |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第四节 下篇总结 |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
2 生物信息分析 |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
4 本研究的结论 |
第五节 附篇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并影响EGFR-TKIs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型雌激索受体GPER1及其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探究运气禀赋与肺癌发病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运气因素和体质禀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运气因素与恶性肿瘤发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理论探讨 |
第一节 运气禀赋的理论基础 |
一、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二、运气学说中五运和六气的相互作用 |
第二节 运气禀赋的分类方法 |
一、基于一甲子五类生化之气赋值简表进行运气禀赋分类(简称第一种分类方法) |
二、按照生长化收藏五气分类(简称第二种分类方法) |
三、按照中运和司天在泉之气分类(简称第三种分类方法) |
四、根据司天之气和中运的关系进行分类(简称第四种分类方法) |
五、根据中运和司天在泉之气的关系来分类(简称第五种分类方法) |
六、按照中运太少分类(简称第六种分类方法) |
七、根据司天在泉之气相临分类(简称第七种分类方法) |
八、小结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运气禀赋与肺癌发病的相关性 |
一、研究所需数据 |
二、研究方法 |
三、肺癌发病与运气学说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二节 肺癌患者出生时与发病时的运气特点 |
一、研究所需数据 |
二、研究方法 |
三、肺癌患者的运气学特点 |
第三节 讨论 |
一、出生时运气禀赋与肺癌发病的相关性讨论 |
二、肺癌出生时和发病时运气特点分布讨论 |
结语 |
研究结果 |
研究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基于RWD的抗肺癌药物临床有效性评价的方法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数据的预处理 |
2.1 引言 |
2.2 方法 |
2.2.1 数据收集 |
2.2.2 数据集成 |
2.2.3 数据转换 |
2.2.4 变量整理 |
2.2.5 变量选择 |
2.2.6 缺失值填充 |
2.2.7 人口学特征 |
2.3 结果 |
2.3.1 数据收集和集成转换 |
2.3.2 变量整理 |
2.3.3 变量选择 |
2.3.4 缺失值填充 |
2.3.5 人口学特征 |
2.4 讨论 |
2.4.1 RCT试验与真实世界研究 |
2.4.2 关于变量排除标准的制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存分析在抗肺癌药物临床有效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方法 |
3.2.1 以总生存期为疗效指标的数据分析 |
3.2.2 以两年生存情况为疗效指标的数据分析 |
3.3 结果 |
3.3.1 不区分商品名队列分析结果 |
3.3.2 区分商品名队列分析结果 |
3.3.3 两个队列的回归模型效能评价 |
3.4 讨论 |
3.4.1 结果的解读 |
3.4.2 关于抗肿瘤药物亚组差异性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机器学习在抗肺癌药物临床有效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方法 |
4.2.1 数据预处理 |
4.2.2 训练集与测试集的划分 |
4.2.3 变量筛选 |
4.2.4 机器学习算法 |
4.2.5 模型验证与效能评价 |
4.3 结果 |
4.3.1 变量筛选的结果 |
4.3.2 测试集中54种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性能 |
4.3.3 测试集预测性能前五的模型 |
4.3.4 测试集Bootstrap重抽样-单因素分析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本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5.3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不区分商品名队列有统计学意义的生存曲线完整结果 |
附录2 不区分商品名队列的亚组差异性分析表格完整结果 |
附录3 区分商品名队列有统计学意义的生存曲线完整结果 |
附录4 区分商品名队列的亚组差异性分析表格完整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9)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不同治疗模式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 |
2.1 文献检索 |
2.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文献筛选与质量评价 |
2.3.1 文献筛选 |
2.3.2 文献质量评价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资料分析 |
第一部分 术后辅助放化疗与单纯化疗疗效对比 |
3.1.1 纳入文献资料 |
3.1.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3.1.3 研究质量评价 |
3.1.4 Meta分析结果 |
第二部分 靶向治疗和化疗疗效对比 |
3.2.1 纳入文献资料 |
3.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3.2.3 研究质量评价 |
3.2.4 Meta分析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术后辅助放化疗和化疗 |
4.2 靶向治疗和化疗 |
4.3 优势与不足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表 |
致谢 |
(10)三种胸腔镜术式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1.1 实验材料 |
1.1.2 一般资料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术前准备 |
1.2.2 麻醉方法 |
1.2.3 手术方法 |
1.2.4 肺癌临床分期 |
1.2.5 术后处理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1.5 结果 |
1.5.1 术后一般情况 |
1.5.2 三组患者围手术期手术观察指标 |
1.5.3 三组患者围手术期肺功能观察指标 |
1.6 讨论 |
1.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肺癌的研究进展 |
2.1 肺癌的病因学 |
2.1.1 吸烟(二手烟) |
2.1.2 肺部相关疾病 |
2.1.3 肿瘤家族史 |
2.1.4 空气污染 |
2.1.5 职业暴露 |
2.1.6 饮食习惯 |
2.1.7 精神因素 |
2.2 肺癌的病理分型 |
2.3 肺癌的临床表现 |
2.3.1 局部症状 |
2.3.2 全身症状 |
2.3.3 肺外症状 |
2.3.4 外侵和转移症状 |
2.4 肺癌的诊断 |
2.4.1 影像学方法 |
2.4.2 病理学方法 |
2.5 肺癌的分期 |
2.6 肺癌的治疗原则 |
2.6.1 手术治疗 |
2.6.2 放射治疗 |
2.6.3 化学治疗 |
2.6.4 介入治疗 |
2.6.5 靶向治疗 |
2.6.6 免疫治疗 |
2.7 肺癌的预防 |
2.8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四、肺癌治疗的现代争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D]. 王剑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单孔与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对比研究[D]. 王招贵.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3]机器人与胸腔镜辅助治疗肺肿瘤的Meta分析[D]. 王永洪.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4]术后放疗对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作用的研究[D]. 张菁. 山东大学, 2021(09)
- [5]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6]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并影响EGFR-TKIs疗效的研究[D]. 王建.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7]探究运气禀赋与肺癌发病的相关性[D]. 崔人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RWD的抗肺癌药物临床有效性评价的方法学探索[D]. 侯正尧.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不同治疗模式的Meta分析[D]. 宁灿. 苏州大学, 2020(02)
- [10]三种胸腔镜术式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D]. 张文超.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