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范生在钢琴演奏中的“怯场”现象及克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烁炜[1](2020)在《基于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钢琴弹唱学习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师应具有自弹自唱的能力;《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亦提到,中学音乐课堂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具备钢琴伴奏能力以及弹唱能力。由此可见,钢琴弹唱是中学音乐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同时也是中学音乐教师所必须要具备的专业技能。2018年10月24日,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展示大赛在广西师范大学举办。笔者作为此次大赛的志愿者,在观摩比赛和与参赛同学的交流中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很在意自己在声乐或是钢琴以及其他器乐方面专业技能的练习与培养,而对于今后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所必备的钢琴弹唱方面,在练习与学习的方式上都存在一些不足,从而引发了想要研究中学教师的钢琴弹唱课程学习模式的想法。在本文中,笔者将对于高校师范生的钢琴弹唱练习以及能力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进分析,总结一套有利于提升针对中学音乐课堂钢琴弹唱能力的一套学习模式,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提供促进钢琴弹唱能力的方法,使中学音乐课堂中的钢琴弹唱得到更好的提升。
万凡捷[2](2020)在《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与实践》文中认为亚历山大技术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一门结合了医学、心理学、教育学、运动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如今被广泛运用于欧美各国的音乐表演教学领域,其教学宗旨是帮助音乐表演者缓解在练习和表演中由于身心失调引起的紧张、疲劳和疼痛,发现并改进不良和无效的运动习惯,从而获得身心舒展和谐的音乐表演体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是一种钢琴教学辅助工具,它的作用是能够缓解钢琴演奏中的肢体紧张问题,以及达成钢琴音色和音乐表现之间的桥梁作用。上世纪80年代至今,西方学者已成功将亚历山大技术运用到钢琴表演与教学当中,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在中国目前处于初步摸索阶段。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的解静娴老师尝试探索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认识,但是该教学法在理论上还需要补充与完善。本课题将关注点投向钢琴教学,以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理论方法和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实践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本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论与展望组成。其基本内容与框架如下:绪论,概述了本研究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核心概念等。第一章,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及其钢琴教育功能。第一节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论述了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来源、理论内涵以及理论发展。第二节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育功能,阐释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科学性功能、人文性功能以及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功能。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科学性功能是有利于钢琴演奏技术张弛有度;增强钢琴学生的躯体感知力和核心力量;预防钢琴学生身体损伤;启发钢琴学生身体知觉能力。人文性功能是有助于改变演奏者观念、形成正确身体经验;调整演奏者情感状态控制;提升钢琴音乐美学的人文性表达;有助于钢琴教学人琴合一。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功能,是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体现钢琴教育技术和人文艺术的融合,也可以实现人与钢琴乐器的融合。第二章,亚历山大技术在西方钢琴教学中的实践。本章首先对其内容进行梳理,划分为三个学段、三个时段和三个进程。第一节具体阐释三个学段即初级学段、中级学段、高级学段。初级学段是树立科学的练琴观念,夯实演奏基础,提出了规避错误使用练琴身体习惯,弹奏力量合理分配的理念和“整体运用”钢琴演奏的理念;中级学段协调音乐与钢琴演奏中运用的身体能量,具体阐释了“语言指令”对钢琴演奏能量运用的引导,“支撑与悬挂”与“阻力和推力”语言指令控制演奏;高级学段强调身体经验的钢琴教学方法,具体阐释了“抑制技术”、良好的“运用”和“运转”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阐释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法中运用身体经验的意义。第二节阐述三个时段,分别归类了该技术教学法课前、课中与课后教学的不同内容与方法,提出三个观点:课前应当启发学生钢琴演奏的身体感受和表达,培养身体感受中的“时间感”“空间感”“视觉感”;课中体验亚历山大技术,增强学生的身心协调,体验运动原理,运用“椅子作业”原理,合理分配身体能量,减少钢琴演奏中习惯性紧张;课后运用“抑制”技术在钢琴弹奏中觉察监督,适应复杂多变的演奏挑战。第三节阐释亚历山大钢琴技术训练的三个进程。首先提出在练习之前建立审慎的练琴思维,初步形成身体与钢琴音乐两者结合的意识,建立对练琴时身体状态的觉知;练习过程中改变观念体验过程,具体体现为:鼓励钢琴学生大胆质疑固有的练琴习惯,培养钢琴学生不执着于预期钢琴演奏结果;练习之后发掘钢琴演奏者的综合自我体验,具体体现为:1、共同协作方法,发掘综合自我体验。2、美学沉浸式方法,发掘综合自我体验。3、“直觉钢琴弹奏”与“自觉钢琴弹奏”的差异辨别方法。第三章,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身体美学与道德文化,旨在剖析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映射出的意义与价值。第一节,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比较亚历山大技术中礼仪文化与中国礼仪文化在来源、载体和传播上的相似和差异,并且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需要礼与乐的统一,提升礼仪规范,陶冶行为修养。第二节,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身体美学,论述中国身体哲学与亚历山大技术身心统一理论、庄子“物我合一”思想与钢琴教学中“人琴合一”理念的一致性。第三节,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提出了钢琴教学应当追求艺术境界和道德境界的互相融合,艺术是重要道德文化手段之一;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追求仁与乐的统一,提升艺术境界,实现人格的不断完善。第四章,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实践。第一节主要论述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注重身体经验积累的探索,具体体现为调整钢琴学生的肢体动作;根据钢琴学生生理特点选择教学指导方式;指导学生上肢运动链的使用;运用身体训练方式激发学生潜力。第二节主要阐述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注重艺术经验积累的探索,培养钢琴学生表演哲学的反思性内涵;提高钢琴学生内心体验与自得;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由适而乐”、“适人之乐”、“自适之适”和“忘适之适”,培养钢琴学生的“身体深层敏感性”;培养钢琴学生祛除内心执念的自我意识。第三节阐释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思维的调整、扩展和突破,思维调整即知觉塑造敏锐的弹奏动态;思维扩展即音乐与身体的双重“场界”思维有助于人琴合一;思维突破即注重过程导向的钢琴教学“无为思维”(Non—doing)。第四节论述“亚历山大技术”实现“自然和优化”的钢琴教学,一方面,“自然”的钢琴教学指的是,在钢琴训练中注重人道和现实的理性精神,创立身心自由的钢琴训练方式,钢琴演奏动作具有“自然之和”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优化”的钢琴教学指的是,“行为上的自如化”“情绪上的轻松化”“姿态上的优美化”。第五节,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循环上升三阶段论”。1、“直觉弹奏阶段”培养身体经验。直觉弹奏阶段具有易变性、偶然性和无序个性化的特点,运用亚历山大技术对“直觉弹奏阶段”进行引导。2、“自觉弹奏阶段”培养艺术经验,具体体现为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有效控制音乐状态、建立身体与音乐之间的关联状态;“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重塑“身体感官地图”;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进行四个方面的教学实践。3、“无我弹奏阶段”培养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的融合,阐释了“无我弹奏阶段”的个性品质,“无我弹奏阶段”的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融合的实践,最后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循环上升三阶段论对钢琴表演艺术人才“表演者境界”“艺术家境界”“艺术大师境界”培养的启示。本章构建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方法“知行合一”“身心一体”维度上的辨证统一,最终形成整合性的“礼乐统一”,彰显身体能量与乐器演奏之间的辨证关系。在结论与展望中总结了七个方面的结论:1、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融合的钢琴教育功能。2、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中双重场界结构的理论内涵——“身体空间场界”与“钢琴音乐作品场界”。3、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教学中主要运用的方法有“主要控制技术”“抑制技术”“意向技术”。4、阐释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国传统身体美学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增强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的人文性。5、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的结合成为实现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身心统一”理念的关键要素。并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循环上升三阶段论”。6、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演奏中的教学思维。7、亚历山大技术对培养中国钢琴表演艺术人才的启示。为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法搭建了圆锥体三维模型。本研究试图从理论认知和实践探索两方面进行钢琴教学的创新探索。理论认知方面,从身体哲学的角度构建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提倡“身体反思”的重要作用。通过自我觉察和艺术“场界”的改变,使钢琴学生弹奏出丰富的钢琴音效、消除怯场心理。从实践探索方面,运用亚历山大技术“主要控制”技术,重塑“身体感官地图”,改变弹琴过程中身体不良习惯,使得由于不良肢体运动造成的身体疼痛感减轻,练琴的主动性增强,也避免身体受不良弹奏习惯造成的损伤,保持学生可持续演奏发展。
温跃强[3](2019)在《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洪作为我国近现代具有影响的音乐教育家,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我国“新音乐”运动倡导者之一,他主张在立足自己的民族性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方先进音乐文化,进而创造富有中国时代精神的新音乐,创建中国民族乐派,最终实现中国音乐的伟大复兴。这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实践家,他立足学校音乐教育并关注参与社会音乐教育,他的音乐教育实践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他编辑期刊、创作音乐作品、译介西方音乐等,他从事的这些音乐实践是服务于他从事的音乐教育实践的,从广义上讲,属于他从事的音乐教育实践的一部分。他不仅投身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师范音乐教育,而且还参与并关注我国社会音乐教育。他的音乐教育实践经历了广东戏剧研究所时期(萌芽期)、私立广州音乐院时期(早期)、上海国立音专时期(中期)、南京国立音乐院和南京师范学院时期(晚期)。他的音乐理念产生自他的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救国”“中庸之道”“实用主义”等教育理念基本上贯穿了他的音乐教育实践。他的每一阶段的音乐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时代的经济和政治,有其独特的特点。特别是在南京师范学院(1983年改名为南京师范大学)时期,他在高师音乐教育领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师范性”“为师之道在于慈”“师德是教师的根本”“一切从实际出发”等高师音乐教育的理念,这些理念不仅促进了当时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对当下我国的音乐教育仍有积极的影响。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发展整体向何处去?就必须在深入考量当前形势和问题的同时,系统归纳和总结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了解并研究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有利于为我国当下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陈洪作为近现代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教育实践和音乐教育理念值得后人去梳理和研究。研究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时我国的音乐事业有什么影响?研究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尤其是音乐教育事业有什么样的积极借鉴意义?从史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对他的音乐教育实践道路和音乐理念进行研究,有助于客观地评价陈洪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尤其是他倡导的立足民族性、借鉴西方形式的开创性音乐理念及“师范性”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仍有着积极启示意义。从而更有利于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包括音乐教育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陈萍萍[4](2017)在《心理素质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以中职学生为例》文中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钢琴演奏者才能有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才会给听众带来审美享受,反之,如果钢琴演奏者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会在演奏过程中变得局促不安,使作品失去灵魂,甚至出现怯场现象。鉴于此,培养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开始接触钢琴演奏,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在钢琴演奏中的心理素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何红[5](2016)在《浅谈钢琴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钢琴演奏水平能在正式的场合得以正常地发挥,但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不尽如人意。结合多年钢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钢琴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思想、专业、舞台感觉等方面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以达到心理素质的提升,从而较好地表现音乐。
彭梓棋[6](2015)在《教师效能理论视域下的高师钢琴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直以来,教师是教育长河中的中流砥柱,是学生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自始至终地扮演着多元且相当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改革浪潮愈来愈烈、对高质量教师队伍的不断渴求,需要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信念不断提升,换言之,教师需要有强大的教师效能来作为教学的有力支持。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实施有效的教学,则学生的学习成就与行为表现会更好。反之,教师教学的良莠不齐,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发展。高等师范音乐院校的培养对象往往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所以音乐师范生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质量。历来钢琴作为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习音乐各相关课程的基础,并直接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相联系,是培养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基本能力的一门主干课程。本文通过对教师效能理论的梳理,推导出钢琴教师效能的概念,即钢琴教师效能是钢琴教师的一种教学信念,是一种教学能力,也是对自身能力的自信程度,即教师相信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改善学生的钢琴学习能力,提高钢琴学习成就,并且相信学生的钢琴学习成果不完全受限于学生的既有水平及周边环境影响。这是钢琴教师对于自身影响学生钢琴学习的教学能力的一种判断,这种判断不被外界干扰,不被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困难的学生等因素片面影响。教师效能属于心理学范畴,是钢琴教师对自身能力的自信程度,这种自信程度会影响到高师钢琴教师是否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能否把握住课堂,能否根据学生的不足来引导和提升学生的钢琴学习成就。这种自信程度也会影响到钢琴师范生能否胜任一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能否在充满挫败感时依然保持积极学习和教学。因此如何提升高师教师和师范生的教师效能,成为了钢琴教学中的一个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钢琴教师效能的高低特征和条件的梳理,结合钢琴教学中的特点以及教学和学习经验,通过运用学习型组织这种科学的组织,来提升钢琴教师以及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以此来提高钢琴教师与学生的教师效能。并且提出建立一种新型的评测标准,来对学生的钢琴学习成就进行综合评估,来对钢琴教师效能的作用发挥进行评估。与此同时钢琴教师可以通过此评估来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提升教学自信心,并且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不足之处和原因以及整个教学周期中自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优势与不足,以此来优化自身的教学,提高教学能力,再而促进教师的自我效能与集体教师效能。
周晋[7](2015)在《钢琴表演的应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琴表演者的紧张、焦虑、兴奋等情绪行为及其生理反应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这一客观存在能够对表演者演奏水平的发挥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现有文献资料表明,近三十年来,国内钢琴领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针对这一客观存在,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已经在多学科广泛应用且比较成熟的“应激理论”,从现象到本质,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全文包括三章:绪论、钢琴表演的应激分析、钢琴表演的应激应对。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对应激概念的演变过程进行概述。从应激研究在不同学科的发展着手,找出各学科应激研究的共性,提炼其精髓,从而为钢琴表演应激的研究提供元理论基础。其次,综述现有研究成果。一方面,分别从宏观音乐表演应激相关研究和微观钢琴表演应激相关研究着手,由远及近对钢琴表演应激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着重针对钢琴表演应激相关研究从心理、生理和应激三个不同的视角分类综述。最后,以元理论及文献综述为根据,提出钢琴表演应激研究的意义。第二章钢琴表演的应激分析部分。首先,对钢琴表演的应激源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钢琴表演学科性应激源和钢琴表演非学科性应激源两大应激源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应激源,对其性质、成因等进行具体研究。其次,根据应激源确定钢琴表演应激可能存在的类型,从而对影响钢琴表演应激产生及强度的因素进行研究。最后,从生理、心理反应及应激的交互作用着手,研究钢琴表演应激的反应机制。其中,对生理反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钢琴表演应激警觉期与抵抗期的生理变化;对心理反应的研究主要从情绪和行为反应着手,研究演奏者钢琴表演应激中的情绪、行为变化;对交互作用的研究主要从应激源、躯体/心理应激和心理/生理反应着手,对应激源、躯体/心理应激及生理/心理反应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第三章钢琴表演应激的应对部分。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对钢琴表演应激的应对教学进行研究,着重对钢琴表演应激应对教学的认知内容和实践内容加以分析,提出认知内容主要包括对钢琴表演认知、对钢琴表演应激的认知以及对钢琴演奏能力的认知三方面;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对学生演奏习惯的培养和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等。另一方面从演奏者的角度对应激应对实践进行研究,一方面从认知训练着手,提出针对各类应激源的具体认知方法;另一方面从记忆、注意、意识等方面着手,分别从意识·记忆、注意·记忆两个层面对钢琴表演应激应对提出具体方法。
王鶄[8](2015)在《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这是新的社会发展大势,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对传统音乐教学理念和实践提出了巨大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和音乐师范生培养的需要,本文将尝试回应和解答这一问题。本研究以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作为研究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本文开展了如下内容的研究。首先在详细审视信息化社会给音乐师范生教育的客体形态、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带来的转变之后,围绕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这个核心问题,沿着“教学模式创造——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过程设计”的思路,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实践及其效果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方案。具体内容如下,共计六章:绪论: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对教学能力、音乐教师教学能力、信息化环境下音乐教师教学能力的概念进行界定。对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进展与现状进行梳理,综述了传统教学能力的研究、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能力研究,信息化环境下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等问题。从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本研究进行了设计。第一章:直接切入主题,回应信息化对音乐师范生教育的挑战与机遇。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要求音乐师范生教育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第二章:对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结构进行了概述。分析信息技术引发的教学能力结构的变化,即以信息技术平台整合音乐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的TPMUK模型,并结合教学活动推进相关要素,对音乐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培养进行解析。第三章: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两个层面,对信息化环境下培养音乐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进行了解析。第四章:从学习环境、学习工具和学习效果评价三个方面,对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进行全方位的设计。第五章:对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设计进行了实践检验与效果评析。对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接受式学习”和本文设计的“技术整合型教学”进行了对比研究,评估了两者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探寻了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新型教学设计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提供建议。第六章:在对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围绕如何在信息化社会制定适合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新方案提出了可行性思路。信息技术与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对接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它具有阶段性,即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能够有效实现教与学,从相依到相长到相融的跨越发展;另一方面它具有整合性,虽然信息技术是重要支持,但它不是对音乐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的简单补充,而是通过与音乐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的整合而发挥作用。
王磊[9](2014)在《课程美学探究 ——以高师钢琴课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将势必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提供条件与便利,素质教育对于人的培养更具多元考虑,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学习层面,而更注重对于“人”的教育和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音乐课程是最能体现美感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认知结构,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对于成长中的儿童的益处最为明显。实现音乐对于儿童的启迪,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是高师音乐教育的重点,也是高师音乐专业肩负的使命。钢琴课程在高师音乐课程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在高师钢琴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美感经验建构和艺术品质是关键,美学课程理论在艺术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探索为我们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课程评价领域内,课程美学理论对价值情感和知觉形成的美感经验被着重强调,关于教学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取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尤以艾斯纳(E.W.Esiner)为代表的美学课程理论最为显着。艾斯纳的主要研究视角就是艺术教育、课程研究以及质性研究方法,他认为教学最需要艺术性,教学的美感体验是对教育和课程的最好的理解和实践。艺术的本质在于追求美与审视美,并在这一过程中构建认知与学习技能。艾斯纳课程美学的核心在于通过教学的艺术性追求实现重构经验、追求审美情趣的价值取向。钢琴作为高师音乐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音乐课程设置的必修课,在整个高师音乐专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培养满足未来素质教育要求的音乐教师,尤其是适于承担未来一体化艺术课程实施的人才,高等师范教育承受巨大压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气质和审美品质是钢琴课程的重要目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完美呈现钢琴课程的过程,教师的激情展示和学生的美感构建是以课程美学为框架的高师钢琴课程实践与变革的指导与标尺。当前美学课程探究方兴未艾,但在我国相关研究仍显匮乏,融于具体学科的研究就更是凤毛麟角。教育批评的本质在于引导人们真切的领悟教育客体与事件,在于让人们更理性的看待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如何从美学课程视角,以教育批评为手段,审视当前高师钢琴课程并对未来提出指引是本研究的发起目的与研究基础。因此,本研究将采用课程美学探究的实践方法对高师钢琴课程进行研究。本研究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缘起,这是研究的前提和开端。在这一部分里,笔者首先着重从研究提出的背景、目的,该研究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加以阐述。关于研究的内容和概念的界定同样也是该部分的重点,这里笔者开列的研究内容包括:美学课程,课程评价和高师钢琴课程等。这是研究的集中面向,是本研究的具体内容所在。关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更突显出本研究现在所达到的程度和实践深度。最后关于研究的技术角度的阐述,主要包括了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第二部分是本研究的理论核心部分,对于课程美学的探究取向发端、认知维度、实践变革和价值内涵作了详实的审读和解析,同时又对于教育鉴赏和教育批评作深入评析。在课程美学探究取向溯源中阐释了课程美学探究取向的端源与多元探究范式中的课程美学崛起;在课程美学探究取向的认识维度上研究了审美化的生存追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涵。课程美学探究是认知世界的方式,课程美学探究是对于知识的认知与诠释等;在课程美学探究取向的实践沿革中主要分析了践行美学的动态之旅和课程美学探究取向的未来两个主题;在课程美学探究取向的价值内涵中从“人”是课程美学探究的核心目的,课程美学的价值目标是审美与塑造完整人格和美学课程探究的寓意是回归审美的生活与教育三个角度论述了美学课程所具备的的价值意义。对于美学的审视角度,在深入研究相关材料的前提下对于教育批评给出了较为理性的解析并对其实践维度作出评析。第三部分是对于本研究的实践对象所承载的美学特质给予必要的解读,分别审视了音乐具有的审美本质,高师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美学理论维度和高师钢琴课程所蕴含的美感意蕴与艺术性质。第四部分从艾斯纳课程美学实践的四个方面对高师钢琴课程作描述、解释、评价、主题四个面向的阐述,以某一文本呈现艾斯纳课程美学的魅力所在。第五部分课程美学视角来分析高师钢琴课程的美学特质,使教育的审美特质在高师钢琴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高师钢琴课的美学特质是通过课程的不同方面呈现出来的,他们浸润在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建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课程的评价之中,使高师钢琴课程具有艺术的品质。首先,高师钢琴课程的课程设计以其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之美、思维之美、能力之美、演奏之美的启发为教育目的,期望通过教育实现对人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次,从课程美学的视角重新建构了高师钢琴课程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理论课、技能课、教学课三个维度和三个维度的具体内容要求,从而为学生整体的素质提高提供教学依据。再次,从课程美学的设计和实施创造性地解读教学中存在的艺术品质,从而重新解读教学的价值。最后,以课程美学批评来呈现教育批评的维度,为以尊重教育生活的质性评价态度来解读教育的优劣提供可能。第六部分是对于课程美学探究取向与高师钢琴课程实施作出评析性的总结与展望。
孙颖[10](2013)在《演奏心理与表演刍议》文中研究表明我们通常所了解的"音乐表现"也就是把乐谱上所记载的谱符转化为动听美妙的音乐,并将此传递给听众进而引发听者的共鸣,这也是钢琴演奏者的职责所在。要想使演奏具有非同一般、直指人心的表现力,这其中的关键是演奏者不仅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有很好的音乐天赋和扎实的技术功底,缓解并克服临场的紧张心理,提升演奏水平。
二、师范生在钢琴演奏中的“怯场”现象及克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师范生在钢琴演奏中的“怯场”现象及克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钢琴弹唱学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关于钢琴弹唱的文献研究 |
2.关于钢琴弹唱技能的文献研究 |
3.“珠江杯”基本功比赛及研讨的文献研究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对象 |
(六)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观察法 |
3.访谈法 |
(七)研究创新点 |
(八)研究理论依据 |
二、中学音乐课堂中的钢琴伴奏及弹唱概述 |
(一)中学音乐课堂钢琴伴奏功能界定 |
1.钢琴伴奏的定调功能 |
2.钢琴伴奏的定速度功能 |
3.钢琴伴奏的定节拍功能 |
(二)中学音乐课堂中的钢琴弹唱功能界定 |
1.示范性的钢琴弹唱 |
2.教学性的钢琴弹唱 |
(三)中学音乐课堂钢琴伴奏及弹唱谱例类型界定 |
三、高校钢琴弹唱现状调查 |
(一)基于比赛的钢琴弹唱现状 |
1.弹唱基本功薄弱 |
2.课堂技能与实践失衡 |
3.和声编配概念模糊 |
(二)基于高校教学的钢琴弹唱现状 |
1.教师教学现状 |
2.学生学习现状 |
3.教材选择现状 |
四、师范生钢琴弹唱学习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以唱为主的弹唱基础模式 |
1.演唱的发声 |
2.演唱的状态 |
(二)建构以弹为主的弹唱初级模式 |
1.读谱、视奏的练习 |
2.移调的练习 |
3.综合练习 |
(三)建构以弹唱为主的弹唱中级模式 |
1.单手弹奏跟唱旋律 |
2.双手弹奏跟唱旋律 |
3.钢琴伴奏正谱弹唱 |
(四)建构以课堂即兴为主的弹唱高级模式 |
1.即兴所必备的理论知识 |
2.即兴的简谱弹唱 |
3.无旋律部分的伴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2)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及其钢琴教育功能 |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论来源:约翰·杜威身心统一哲学理论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论源自于杜威理论 |
(二)杜威哲学理论中的“经验和习惯”与亚历山大技术理论 |
二、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内涵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内容 |
(二)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核心概念 |
(三)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主要特征——思想和身体紧密联系 |
三、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育功能 |
一、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科学性功能 |
(一)有利于钢琴演奏技术张弛有度 |
(二)增强钢琴学生的躯体感知力和核心力量 |
(三)预防钢琴学生身体损伤延长职业生涯 |
(四)启发学生身体知觉能力 |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人文性功能 |
(一)改变演奏者观念——体验演奏过程而非执念于结果 |
(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身体经验 |
(三)调整演奏者情感状态控制提升钢琴音乐美学的人文性表达 |
(四)亚历山大技术“身心统一”功能有助于钢琴教育的人琴合一 |
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体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
(一)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体现钢琴教育技术和艺术的融合 |
(二)实现人与钢琴之间的融合提升学生艺术境界追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亚历山大技术在西方钢琴教学中的实践 |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的三个学段 |
一、初级学段——树立科学的练琴观念,夯实演奏基础 |
(一)规避错误使用练琴身体习惯 |
(二)弹奏力量合理分配的理念 |
(三)“整体运用”钢琴演奏的理念 |
二、中级学段——协调音乐与钢琴演奏中运用的身体能量 |
(一)“语言指令”对钢琴演奏能量运用的引导 |
(二)“支撑与悬挂”语言指令控制演奏 |
(三)“阻力和推力”语言指令控制演奏 |
三、高级学段——强调身体经验的钢琴教学方法 |
(一)“抑制技术”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
(二)良好的“运用”和“运转”在钢琴教学的运用 |
(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法中运用身体经验的意义 |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的三个时段 |
一、课前——启发身体感受和表达 |
(一)培养身体感受中的“时间感” |
(二)培养身体感受中的“空间感” |
(三)培养身体感受中的“视觉感” |
二、课中——体验亚历山大技术增强学生的身心协调 |
(一)体验亚历山大技术的运动原理增强钢琴演奏的身心协调 |
(二)运用“椅子作业”合理分配身体能量减少钢琴演奏中习惯性紧张 |
三、课后——运用抑制技术在钢琴弹奏中觉察监督,剔除超负荷的练琴行为 |
第三节 亚历山大钢琴技术训练的三个进程 |
一、练习之前——建立审慎的练琴思维 |
(一)初步形成身体与钢琴音乐两者结合的意识 |
(二)建立对练琴时身体状态的觉知 |
二、练习之中——改变观念体验过程 |
(一)鼓励钢琴学生大胆质疑固有的练琴习惯 |
(二)培养钢琴学生不执着于预期钢琴演奏结果 |
三、练习之后——发掘钢琴演奏者的综合自我体验 |
(一)发掘钢琴演奏者综合自我体验的三种方法 |
(二)释放演奏者的内心焦虑,解决怯场心理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 |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礼仪文化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中礼仪文化来源与中国礼仪文化来源 |
(二)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中礼仪文化载体与中国礼仪文化载体 |
(三)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中礼仪文化的传播与中国礼仪文化的传播 |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礼仪培养 |
(一)表演仪态培养是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追求礼与乐的统一 |
(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提升礼仪规范陶冶行为修养 |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身体美学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身体美学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儒家“天人一体”身体哲学 |
(二)亚历山大技术身心统一理论与中国身体美学的一致性 |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身体美学 |
(一)琴者,即身之舞动、心之表情、灵之达意 |
(二)实现中国古典身体美学的“栖居式审美”目标 |
第三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道德文化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道德文化的一致性 |
(二)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道德文化的差异性 |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道德文化培养 |
(一)艺术是培养道德文化的重要手段 |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追求仁与乐的统一 |
(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提升艺术境界实现人格的不断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道与器的相得益彰”——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实践 |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注重身体经验积累的探索 |
一、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调整学生的肢体动作 |
二、根据钢琴学生生理特点选择教学指导方式 |
三、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指导学生上肢运动链的使用 |
四、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运用身体训练方式激发学生潜力 |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注重艺术经验积累的探索 |
一、培养钢琴学生表演哲学的反思性内涵 |
二、提高钢琴学生内心体验与自得 |
(一)“由适而乐”、“适人之乐”、“自适之适”和“忘适之适” |
(二)培养“身体深层敏感性” |
三、培养钢琴学生祛除内心执念的自我意识 |
第三节 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思维的调整、扩展和突破 |
一、思维调整——知觉塑造敏锐的弹奏动态 |
二、思维扩展——音乐与身体的双重“场界”思维有助于人琴合一 |
三、思维突破——注重过程导向的钢琴教学“无为思维”(Non—doing) |
第四节 “亚历山大技术”实现“自然和优化”的钢琴教学 |
一、“自然”的钢琴教学 |
(一)在钢琴训练中注重人道和现实的理性精神 |
(二)创立身心自由的钢琴训练方式 |
(三)钢琴演奏动作具有“自然之和”的本质属性 |
二、“优化”的钢琴教学 |
(一)行为上的自如化 |
(二)情绪上的轻松化 |
(三)姿态上的优美化 |
第五节 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循环上升三阶段论 |
一、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的“直觉弹奏阶段”:培养身体经验 |
(一)直觉弹奏阶段具有易变性、偶然性和无序个性化的特点 |
(二)运用亚历山大技术对“直觉弹奏阶段”进行引导 |
二、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的“自觉弹奏阶段”:培养艺术经验 |
(一)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有效控制音乐状态、建立身体与音乐之间的关联状态 |
(二)“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重塑“身体感官地图” |
(三)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进行四个方面的教学实践 |
三、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的“无我弹奏阶段”:达到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的融合 |
(一)“无我弹奏阶段”的个性品质 |
(二)“无我弹奏阶段”的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融合的实践 |
四、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循环上升三阶段论对钢琴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启示 |
(一)表演者境界 |
(二)艺术家境界 |
(三)艺术大师境界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一)亚历山大技巧对音乐演奏和音乐家健康的系统评估 |
(附录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法与中国传统钢琴教学法比较 |
(附录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法与中国钢琴教学法比较一览表 |
(附录四)访谈记录 |
(附录五)曲谱 |
(附录六)索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第一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萌芽期—求学时期与广东戏剧研究所时期 |
第一节 求学时期 |
第二节 留法归国 |
第三节 新音乐思想 |
一、新音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二、新音乐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 |
三、新音乐思想的观点 |
第四节 新音乐运动 |
小结 |
第二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早期(广州音乐院时期) |
第一节 创办私立广州音乐院 |
一、办学缘起 |
二、办学目标 |
三、课程计划和课程设置 |
四、教师和学生 |
第二节 重视音乐实践 |
第三节 创办《广州音乐》 |
第四节 重视音乐教育 |
第五节 专着和译介 |
第六节 音乐创作 |
小结 |
第三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中期(上海国立音专时期) |
第一节 专注教学管理 |
第二节 引进固定唱名法担任公共课教学 |
第三节 创办音乐期刊 |
第四节 编译音乐专着组建管弦乐队 |
第五节 音乐创作 |
第六节 培养的学生 |
小结 |
第四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晚期—南京国立音乐院与南京师范学院时期 |
第一节 坚持音乐教育的师范性 |
一、培养目标紧扣“师范性” |
二、学制制订围绕“师范性” |
三、教材建设凸显“师范性” |
第二节 重视社会音乐教育 |
第三节 西方音乐的译介 |
一、选题考究 |
二、信达雅 |
三、选译作品的革命性倾向 |
四、关注音乐家的生活 |
第四节 音乐创作 |
一、讴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
二、饱含深情的艺术歌曲 |
小结 |
第五章 陈洪的音乐教育思想 |
第一节 专业音乐教育思想 |
一、教育救国 |
二、中庸之道 |
第二节 师范音乐教育思想 |
一、坚持师范性 |
二、师德是教师的根本 |
三、为师之道在于慈 |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 |
第六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总结及当下意义 |
第一节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总结 |
第二节 陈洪的“中庸”思想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
第三节 陈洪“师范性”理念对我国当下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 |
结论 |
附录一 陈洪创作的部分歌曲曲谱 |
附录二 陈洪履历表 |
附录三 后人对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心理素质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以中职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对钢琴演奏的重要性 |
二、中职生在钢琴演奏中的不良心理表现 |
(一) 缺少自信心 |
(二) 依赖心理严重 |
(三) 紧张心理严重 |
三、培养中职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对策 |
(一) 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演奏基础 |
(二) 促使学生使用合适的学习方法 |
(三) 训练学生的呼吸 |
(四) 加强学生的舞台实践 |
四、结束语 |
(6)教师效能理论视域下的高师钢琴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 |
二、前人的研究 |
三、创新性 |
第一章 高师钢琴教师效能的理论构建 |
1.1 效能的概念 |
1.2 教师效能的概念 |
1.3 钢琴教师效能的概念推导 |
1.3.1 高师钢琴教师集体效能 |
1.3.2 高师钢琴教师自我效能 |
第二章 钢琴教师效能的高低特征与条件 |
2.1 钢琴教师效能的高低特征 |
2.2 高效能的钢琴教师所具备的条件 |
2.2.1 基础能力知能,影响钢琴教师的有效沟通 |
2.2.2 专业学科知能,影响钢琴教师的专业水平 |
2.2.3 钢琴教学知能,影响钢琴教师知识的传递 |
2.2.4 教育专业知能,影响钢琴教师的教学效果 |
第三章 通过学习型组织提高高师钢琴教师效能 |
3.1 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
3.2 打造每个毕业生永不退色的烫金名片 |
3.2.1 建立钢琴教师之间的学习型组织 — — 打造高效能教师团队 |
3.2.2 建立学生之间的学习型组织 — — 打造高效教师职前教育 |
3.3 打造每位音乐人永不枯竭的音乐传承 |
3.3.1 通过学习型组织,促进学生的基础能力知能 |
3.3.2 通过学习型组织,增进学生的专业学科知能 |
3.3.3 通过学习型组织,改善学生的钢琴教学知能 |
3.3.4 通过学习型组织,突破学生的教育专业知能 |
第四章 钢琴教师效能作用发挥的评测及其功效 |
4.1 每学期的钢琴学习成就的综合评估 |
4.1.1 评估方式 |
4.1.2 评估对于发挥教师效能功效的意义 |
4.2 优化本科四年的钢琴学习成就的综合评估 |
4.2.1 评测方法 |
4.2.2 四年综合评测对于发挥教师效能功用的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钢琴表演的应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应激概述 |
1.2 文献综述 |
1.2.1 音乐表演应激的相关研究 |
1.2.2 钢琴表演应激的相关研究 |
1.2.3 音乐表演应激研究的特点 |
1.3 钢琴表演应激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钢琴表演的应激分析 |
2.1 钢琴表演应激的应激源分析 |
2.1.1 钢琴表演学科性应激源 |
2.1.2 非钢琴表演学科性应激源 |
2.2 钢琴表演应激的种类及影响因素 |
2.2.1 钢琴表演应激的种类 |
2.2.2 钢琴表演应激影响因素 |
2.3 钢琴表演应激的反应机制 |
2.3.1 钢琴表演应激的生理反应 |
2.3.2 钢琴表演应激的心理反应 |
2.3.3 钢琴表演应激的交互作用及其影响 |
第三章 钢琴表演的应激应对 |
3.1 钢琴表演应激的应对教学 |
3.1.1 钢琴表演应激应对教学的认知内容 |
3.1.2 钢琴表演应激应对教学的实践内容 |
3.1.3 钢琴表演应激应对教学的其他问题 |
3.2 钢琴表演应激的应对实践 |
3.2.1 通过认知训练的应对实践 |
3.2.2 通过记忆、意识、注意训练的应对实践 |
3.2.3 其他应对实践 |
3.3 钢琴演奏者与教学者的“互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音乐师范生培养的新要求 |
(二) 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
二、基本概念界定 |
(一) 教学能力 |
(二) 音乐教师教学能力 |
(三) 信息化环境下音乐教师教学能力 |
三、研究综述 |
(一) 教师教学能力研究 |
(二) 信息技术介入的教学能力研究 |
(三) 信息化环境下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 |
四、研究设计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信息化对音乐师范生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
一、技术的力量:信息化对音乐师范生教育的挑战 |
(一) 信息化对传统音乐教育理念的挑战 |
(二) 信息化对传统音乐教学形态的挑战 |
(三) 信息化对传统音乐教学内容的挑战 |
(四) 信息化对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挑战 |
二、技术的契机:信息化环境下音乐师范生教育发展的机遇 |
(一) 信息化环境下音乐客体形态的转变 |
(二) 信息化环境下音乐教学理念的转变 |
(三) 信息化环境下音乐教学内容的更新 |
(四) 信息化环境下音乐教学方式的革新 |
第二章 基于信息技术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结构概述 |
一、信息化对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的重塑 |
(一) 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结构及其特点 |
(二) 信息化对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挑战 |
(三) 教学能力重塑:信息技术力量引发的改变 |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结构 |
(一) 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活动的互动 |
(二) 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结构解析 |
三、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指向 |
(一)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二) 技术主导的教学发展新趋向 |
第三章 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模式与方法 |
一、模式创新: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 |
(一)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重塑的必要性 |
(二) 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教学模式 |
二、方法创新: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方法 |
(一)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方法革新的必要性 |
(二) 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方法 |
第四章 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设计 |
一、学习环境设计 |
(一) 学习环境的三维空间构成 |
(二) 学习环境设计的策略 |
二、学习工具设计 |
(一) 音乐学科知识的设计 |
(二) 音乐技术知识的设计 |
(三) 音乐教学法知识的设计 |
三、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
(一) 信息化情境下音乐师范生教学效果的评价理念 |
(二) 信息化环境下音乐师范生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
(三) 信息化环境下音乐师范生教学评价的工具 |
(四) 学习的自我反思评价 |
第五章 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效果评析 |
一、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的应用 |
(一) 传统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
(二) 信息技术整合下的音乐师范生学习设计与实践 |
二、效果分析:两种教学实践的比较 |
(一) 学习绩效的多元评估 |
(二) 音乐师范生学习方式的偏好及原因分析 |
(三) 信息技术整合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
第六章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教学相融:一种新方案的提出 |
(一) 从教学相依到教学相长:信息技术的融入 |
(二) 从教学相长到教学相融:技术平台的整合 |
(三) 教学融通: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新方案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9)课程美学探究 ——以高师钢琴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价值 |
四、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
一、 研究内容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 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课堂观察法 |
三、 对比研究法 |
第四节 研究过程 |
一、 前期计划及先关准备 |
二、 进入现场及资料搜集 |
三、 继续研究及实践资料搜集 |
四、 退出现场及对比探究 |
五、 撰写论文阶段 |
第二章 课程美学及意蕴探究 |
第一节 课程美学探究取向溯源 |
一、 课程美学探究取向的端源 |
二、 多元探究范式中的课程美学崛起 |
第二节 课程美学探究取向的认识维度 |
一、 审美的人生追求内涵 |
二、 课程是教育的美学过程 |
三、 体验美感是认知世界的方式 |
四、 课程美学探究是对知识的认知与诠释 |
第三节 课程美学探究取向的实践沿革 |
一、 践行美学之韵的动态之旅 |
二、 专注艺术之本的未来展望 |
第四节 课程美学探究取向的价值内涵 |
一、 课程美学的人本性核心 |
二、 审美与塑造完整人格的价值取向 |
三、 课程美学回归生活的意蕴 |
第五节 教育批评的旨趣探寻 |
一、 教育批评的内涵 |
二、 教育批评的外延 |
三、 教育批评效能载荷的拷问 |
第六节 教育批评的鉴赏对象与实践维度 |
一、 教育鉴赏是审慎的认知活动 |
二、 以学校教育生态学架构为面向的鉴赏对象 |
三、 以“文本”分析为路径的教育批评实践 |
第三章 探究实践对象——高师钢琴课程的美学特质审视 |
第一节 音乐“审美”教育视查 |
一、 音乐审美教育的历史追顾 |
二、 以“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取向 |
三、 高师钢琴课及教师的审美艺术素质要求 |
第二节 高师音乐教育的美学理论维度 |
一、 音乐审美素质的意涵 |
二、 音乐美感之审美素质培养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高师钢琴课程的“美学”文本解析 |
一、 钢琴的艺术特质 |
二、 钢琴课程的美育特质 |
三、 高师钢琴课程的实施者和教育对象 |
第四节 高师钢琴教学中的美感诠释 |
一、 邂逅钢琴课程的美感之韵 |
二、 高师钢琴课程中的美感渗透 |
第四章 高师钢琴课程的美学鉴赏与批评 |
第一节 高师钢琴课程的描述 |
第二节 高师钢琴课程的解释 |
第三节 高师钢琴课程的评价 |
第四节 高师钢琴课程的主题 |
第五章 课程美学在高师钢琴课程中的建构 |
第一节 高师钢琴课程目标体系的美学设想 |
一、 理解生命之美 |
二、 训练思维之美 |
三、 锻炼能力之美 |
四、 实践艺术之美 |
第二节 高师钢琴课程内容体系的美学建构 |
一、 阐释“美”的理论课 |
二、 展现“美”的技能课 |
三、 传递“美”的教学课 |
第三节 高师钢琴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美学创作 |
一、 课程设计的美学取向 |
二、 教学实施的艺术生成 |
第六章 课程美学在高师钢琴课程中的评析与展望 |
第一节 课程美学探究取向的评析与展望 |
第二节 高师钢琴课程的评析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演奏心理与表演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钢琴演奏家获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
1. 素质条件 |
2. 技术条件 |
3. 现场演奏的经验 |
二、钢琴演奏中的紧张心理之原由 |
1. 演奏者对技巧的掌握和对曲目的选择 |
2. 缺乏实践经验与锻炼 |
3. 不能正确的评价自身 |
三、如何克服怯场心理和缓解紧张 |
1. 演奏技术的提高, 选择合适的曲目 |
2. 增加舞台实践与演奏经验 |
3. 培养自信心, 及时调整心理状态 |
四、师范生在钢琴演奏中的“怯场”现象及克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钢琴弹唱学习模式研究[D]. 王烁炜.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与实践[D]. 万凡捷.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3]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D]. 温跃强.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4]心理素质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以中职学生为例[J]. 陈萍萍. 内蒙古教育, 2017(22)
- [5]浅谈钢琴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 何红. 中国培训, 2016(10)
- [6]教师效能理论视域下的高师钢琴教学研究[D]. 彭梓棋.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6)
- [7]钢琴表演的应激研究[D]. 周晋.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6)
- [8]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 王鶄.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9]课程美学探究 ——以高师钢琴课程为例[D]. 王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4)
- [10]演奏心理与表演刍议[J]. 孙颖.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