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武涛[2](2021)在《南部非洲次区域发展走廊的缘起、表现与特点——兼论“一带一路”与其战略对接的前景》文中指出南部非洲国家重视发展走廊建设,旨在通过构建纵横交错的次区域交通运输网,解决内陆国家的出海口、沿海港口与内陆腹地的经济联动及南部非洲经济一体化等问题。目前,通往南部非洲沿海港口的发展走廊已有十余条,大多数还处于建设运输走廊的早期阶段,具有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基础设施建设是核心以及主要采用"公私合营"或"基础设施特许权"模式进行融资等特征。中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与该地区发展走廊进行战略对接,将是中非双方发展的历史机遇,可以实现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同时,对接也将面临政治、经济和安全等方面的风险。
张璐瑶[3](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俄中运输领域合作新平台》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日益增加,但此前关于中俄“一带一路”合作的研究主要围绕经贸、能源、文化等方面展开,仅有的一些中俄运输领域合作研究也只着眼于地区层面。本翻译报告中的原文本为报告《“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俄中运输领域合作新平台》,由俄罗斯战略研究所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伊戈尔·瓦连京诺维奇·普罗科菲耶夫领导专家组编写。报告属于科学语体范畴。该报告目前暂无中文译本。因而通过翻译该报告可以从俄罗斯的角度了解“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俄运输领域合作相关情况。本翻译实践报告简要介绍了该报告的内容、翻译背景及意义,记录译者的译前准备工作,包括翻译工具、文本阅读和翻译理论等。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运用直译和意译等翻译方法,采用音译、词类转换、分译和化被动为主动等翻译技巧,对译文中的典型译例进行分析,使译文更加通顺、达意。译者希望通过翻译本报告,归纳科学语体翻译方法与技巧,以期对日后类似文本的翻译提供借鉴与帮助。译者整理总结翻译报告得出如下结论:在翻译文本前,首先要确定语体,进行平行文本阅读,规范专业用语,才能使译文更贴合实际与语体;其次在翻译过程中要善用理论指导实践,活用翻译方法。
李卓伟[4](2021)在《多元流视角下辽西走廊地带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走廊作为一种特殊的地域空间系统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备受关注。走廊最初是连接两个较大区域的狭长地带,其在地域上表现为相同地形、地貌特征的狭窄地带空间。随着时代的变化,走廊研究逐步深入,完善的交通运输设施与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也成为了重新界定走廊的必要条件,走廊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辽西走廊是连接东北与华北地区的重要通道,其所在的辽西地区本身正面临着资源枯竭、老工业基地转型难等问题,探究辽西走廊地带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具有明显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些年,全球化、信息化的推进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革新,城市之间各种生产要素流动也更加频繁,城市间的联系变得越发多样且复杂,城市网络研究兴起。但现有城市网络研究主要聚焦于闭合区域的内部网络,对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的走廊地带关注较少。鉴于此,本文以辽西走廊地带为研究对象,依托网络大数据,获取2018年城市间交通流、信息流和人口流数据,利用多元要素流对辽西走廊地带城市网络内外关系进行刻画,探讨走廊地带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以期丰富走廊研究的视角,为辽西走廊未来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本文包括6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说明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最后表明论文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第二章为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明确论文中所涉及的概念,建立理论基础,回顾国内外走廊研究进展,并对走廊地带研究进行展望,最后对走廊地带研究进行评述,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第三章为多元要素流的走廊地带城市网络联系特征。首先对研究区的空间范围进行界定,其次利用城市间交通流、信息流和人口流所组成的多元流对辽西走廊内外联系进行刻画,对其网络联系进行分析。第四章为多元要素流的走廊地带城市网络结构分析。运用核心—边缘和凝聚子群两种结构分析方法,对辽西走廊多元流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第五章为辽西走廊城市网络结构成因及未来发展建议。对辽西走廊地带城市网络联系和结构的成因进行探究,之后针对成因,为辽西走廊地带未来发展提供了对策和建议。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通过前文分析,归纳论文结论,并对创新点进行总结,最后对研究进行讨论与展望。研究结果主要表明:(1)在交通流联系上,辽西走廊在东北与华北地区的联系上依旧发挥着重要连廊作用。辽西走廊地带形成以北京、天津为南部节点,沈阳为北部节点,以唐山、秦皇岛、葫芦岛、锦州为轴的连续交通联系带。承德、赤峰、朝阳虽位于辽西走廊地带,但交通流承载力较弱,无法起到“走廊”的作用。(2)辽西走廊在信息流联系的“廊道”作用不够显着,空间上的走廊对信息流的传递性较弱,集聚性不足。(3)辽西走廊地带人口流动网络与交通网络存在相似性,人口流动对交通基础设施具有依赖性,同时存在强烈的指向性。人口流动主要围绕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跨省际、跨区域的人口流动则主要发生在走廊东部城市。(4)走廊地带城市网络结构不同于其他类型网络,受相邻区域影响较大,为了迎合相邻区域内的首位城市,往往呈现出直通各大首位城市的“扁长”状网络结构,在交通网络中尤为明显。(5)辽西走廊因历史因素、外部联系、资源禀赋和行政壁垒及城市群壁垒等原因形成了以东部南—北带状发展为主,东—西向发展不足的特点。历史因素造就了辽西走廊网络结构的雏形,外部联系则催化了东部基础设施良好的城市的快速发展,资源禀赋和行政壁垒使辽西走廊西部地区陷入“资源陷阱”。(6)综合分析网络结构的成因,为辽西走廊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首先,增强内部交流合作,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其次,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京津冀和辽中南城市群,创建协同发展格局。
李敬茹[5](2021)在《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现代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朗,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物流作为打破地域界限的有效手段,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综合配套能力和社会化服务程度,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在许多领域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对中俄物流产业合作进行研究,符合双边经济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中俄物流产业合作,首先剖析两国物流产业合作的现实基础,着重研究中俄货物运输和以口岸城市为代表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紧接着对中俄物流产业合作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预判,提出降低风险的对策建议,最后展望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的未来前景,关注合作发展新动态。
许虎林[6](2020)在《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产业链专业化分工和供应链的有序衔接,扩大了国际贸易规模,有效推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在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中国际物流的地位日益突出,国际物流合作如何开展、在哪些方面开展,虽然GTI组织专家们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和通关问题的探讨,但都没有对区域内国际物流合作效应进行全面深入地论证。在大图们江区域各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各成员国对这一区域的发展给予更多关注的大背景下,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从国际物流合作先行突破,但现有的国际物流发展现状表明,国际物流合作的发展还处于规模化的第一阶段,没有达到大图们江区域成员国的预期。所以,本研究从归纳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入手,首先将研究的地理范畴扩展为以大图们江倡议成员地理范围的经济辐射范畴为研究对象,突破了研究范畴的局限性。通过对国际物流合作概念的重新界定,明确研究以基础设施建设、通关货物运输、国际物流服务及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合作为基础,探讨宏观层面的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问题。在研究中明确了合作的基础源于国家战略与合作机制为大图们江地区国际物流合作提供的制度保障,陆海联运形成的互联互通为国际物流合作奠定的通道基础,区域各国经济的发展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提供的源泉与动力及朝鲜与日本积极参与大图们江区域合作。通过对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进程、模式和成效分析,展示了合作发展的程度。尝试从国际物流量(进口量和出口量)和国际物流额(进口额和出口额)两个方面的四个维度来分析,突破已往物流研究中单一物流量指标的局限性。通过时间固定效应方法对总结出的国际物流五方面影响因素核心变量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了这些变量对国际物流发展产生的影响及原因,为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分析提供了前期基础。研究中,通过耦合方法将国际物流五方面合作的各变量耦合处理,经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提炼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国际物流环境指标、国际物流基础设施指标、国际物流效率指标、国际物流成本指标和国际物流市场指标等五个效应指标,引入效用理论,利用时间固定效应方法并结合倒U型模型分析法对五个方面指标进行效应分析,得出五个方面的效应情况。依据以上的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研究通过以上的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发展经过二个阶段发展,处于规模扩大的发展阶段;现阶段主要的合作机制主要有四种机制,即决策机制、沟通与协调机制、冲突调解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等,但尚未形成一套制度化和程序化的国际物流合作专门决策机制,沟通与协调机制不能及时解决跨境国际物流中的即时问题,影响了跨境国际物流合作的流畅性,仅形成了双边收益分配机制,冲突调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合作模式主要有政府间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模式、清关互认模式、企业间双边合作模式、跨境电商物流合作模式等;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项目合作、国际物流标准化建设合作以及电商国际物流方面取得成效。通过对进(出)口国际物流五方面28个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在进口与出口的量(额)的二个方面四个维度上,各变量全部体现其直接影响作用,但直接影响程度不同。对出口国(或地区)而言,公路的质量、使用国际互联网用户贸易壁垒、海关手续负担、本地竞争的强度、价值链宽度、国际分销和市场营销控制货运及时性、清关效率、物流服务能力、货物可追溯性、法律框架解决纠纷的效率、反垄断政策的有效性等因素的直接影响最大。对进口国(或地区)而言,公路的质量、铁路基础设施的质量、港口基础设施的质量、本地竞争的强度、当地供应商质量、国际分销和市场营销控制、贸易壁垒、贸易关税、海关手续负担、清关效率、货物可追溯性、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反垄断政策的有效性、政府官员的决定中徇私等因素的直接影响最大。主要原因是,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处于规模化的初级阶段,合作水平低,各国政策和合作机制不完善,区域各国的经济和社会水平不同,各国间国际物流发展不平衡,外部环境对国际物流的发展产生冲击。通过对五个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替代指标分析,得出,对进口国而言,大图们江区域的国际物流环境、国际物流效率和国际物流市场三个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替代指标显着性体现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效应是递增的,国际物流基础设施也基本反映出这一点。而对出口国而言,大图们江区域的国际物流环境、国际物流效率二个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替代指标显着性体现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作用。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还处于合作规模扩大阶段,没有进入质变的平衡发展阶段,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各替代指标的效应存在差异是必然的。针对上述研究,借鉴国内外物流合作的相关经验,结合大图们江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四点对策建议:改善国际物流合作环境、促进政府间合作,提高国际物流合作效率,创造新的国际物流需求,有效推进国际物流通道基础和通道畅通化建设等对策建议。
刘陈[7](2020)在《基于跨国运输走廊的边境口岸空间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推动下,我国跨境运输通道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各边境口岸地区连接国内中心城市和辐射周边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增强了边境口岸空间的连通性和可达性,引起其空间区位优势的变化,推动口岸城市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极”,这种“增长极”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扩散效应,对整个边疆区域产生广泛的空间影响。同时跨境运输走廊是口岸与腹地之间的重要纽带,所带来的沿线“时空压缩”效应使得口岸与其腹地的联系愈加紧密,极大地推动了口岸与腹地的协同发展,进一步增强口岸对周边地区的空间影响强度和范围。因此,获取基于“一带一路”建设影响下的边境口岸空间效应,剖析边境地缘经济发展背后的内在动力机制,对于充分发挥边境口岸的区域经济带动效应,发展边疆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经济地理学视角,提出口岸空间效应的概念及其内涵,从口岸区位势、口岸-腹地集疏运阻抗、口岸-腹地经济联系三方面阐述口岸空间效应的动力结构和形成要素。并以口岸空间效应的动力结构为理论依据,建立口岸空间效应测度模型,分析口岸空间效应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理。(1)构建口岸区位势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48个国家一类陆路边境口岸的区位势进行定量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对口岸等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1)从时序演化上看,“一带一路”前后口岸区位势总体呈现增强的趋势,位于跨国运输走廊上的重点口岸的区位势增幅较大;(2)从空间分布上看,口岸区位势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口岸群;(3)依据口岸区位势数值划分口岸等级,发现口岸等级与跨国运输走廊呈现正相关性,“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上的口岸区位势较高,大部分属于枢纽口岸。(2)构建口岸-腹地集疏运阻抗模型,运用空间分析法获取口岸-腹地集疏运系统阻抗值,并基于城市、城市群、省域三个尺度对腹地集疏运阻抗空间格局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尺度下的口岸-腹地集疏运阻抗整体呈“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2)从时间演化来看,集疏运系统阻抗呈逐年降低的趋势,“胡焕庸线”西北侧的城市降幅比东南侧的降幅更大,且位于沿新亚欧大陆桥、陆海新通道、中蒙俄等大通道上的城市集疏运系统阻抗降幅较大,表现出一定的“廊道效应”。(3)采用引力模型测度口岸-腹地经济联系强度,提取口岸-腹地经济联系空间分布格局和口岸腹地发展特征。结果表明:(1)口岸-腹地经济联系始终呈现“东密西疏”的空间格局,口岸-腹地经济联系强度较高的轴线始终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侧。(2)从时间演化来看,2018年口岸-腹地经济联系强度在各层级都有增加,新增的联系轴线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西南口岸群的联系轴线增加明显,以第一层级增加最为显着;东北口岸群以第三、四层级增加为主;西北口岸群整体增加趋势不明显。(4)基于口岸空间效应的动力机制,从口岸区位势、口岸-腹地集疏运阻抗、口岸-腹地经济联系三个主要驱动因素出发,构建口岸空间效应模型,获取口岸空间效应的分布格局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口岸的尺度来看,空间效应优势区始终集中在东北口岸群,且整体口岸空间效应差异随时间演化而减小。(2)通过口岸空间效应的隶属度分析,发现口岸的紧密腹地和竞争腹地都集中在口岸周边,表明地理距离是腹地层次的主要决定因素。(3)基于首位度模型衡量城市、省域、城市群尺度下口岸空间效应的首位度区域。发现在城市尺度下,口岸空间效应的首位城市集中在区域中心城市;省域尺度下,口岸空间效应的首位省份集中在边境口岸所在省份;城市群尺度下,口岸空间效应的首位城市群集中在与口岸距离较近的城市群。(4)各腹地城市所受口岸空间效应呈“东高西低”空间格局,且两极分化态势显着;腹地所受口岸空间效应随时间呈增强的趋势,增加幅度沿新亚欧大陆桥呈明显的南北分层特征,较高及中增幅区主要集中在南侧,高增幅区集中在北侧的沿边城市。
周张颖[8](2020)在《长江干线沿江货运通道演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江干线自古以来就是沿江社会的重要货运通道,沿江区域的经济和多种类型的货物运输通道都随着沿江区域的建设得以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长江干线沿江区域的整体运输结构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随着新的长江沿江公路、铁路货运通道相继建成,长江干线水公铁综合货运通道网已初步形成。但在目前进行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多种运输通道的发展依然面临不均衡、少衔接、不融合等问题。鉴于各运输通道之间呈现出较强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在多种运输方式共存于沿江区域的背景下,研究长江干线货运通道演化规律,有利于加快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长江干线沿江各类型货运通道的优势和作用,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现有相关研究多使用变化趋势图、空间分布图等形式反映长江干线沿江区域运输通道在一定阶段内的发展规律,其中使用演化分析工具进行的具体量化研究相对较少。本论文借助演化博弈分析模型,对长江干线沿江地区水公铁货运通道的竞争合作关系及整体发展规律进行了探索,基于MATLAB仿真程序绘制的演化相位图阐述了当前状况下区域内水公铁货运通道决策主体竞合发展策略选择概率的演化趋势,并结合实际分析了对策略选择概率产生影响的各个因素的作用。首先,基于历史数据分析了长江干线沿江多种货运通道的历史发展过程,归纳总结了长江干线沿江货运通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包括货运通道发展策略选择概率、货运通道竞争力、货运通道经济性因素在内的通道演化主要影响因素。其次结合货运通道发展影响因素的特征建立了演化博弈分析模型,在建模求解的基础上引入含权重系数的量化函数评估受运价、运量、货种等因素影响的货运通道竞争力。最后收集整理过往年鉴数据对货运通道竞争力及一系列经济性参数进行具体测算,并使用MATLAB软件工具设置不同参数的对照比较,综合分析初始策略概率变化、货运通道竞争力变化以及货运通道经济性参数等因素对博弈演化方向的影响。演化博弈仿真结果表明:长江干线沿江九省市区域内的水公铁货运通道演化博弈过程中,最终形成5个不同的演化稳定点,其中4个稳定点均表明水公铁三类货运通道至少有两者将形成合作格局,1个稳定点为三者相互竞争的情形。在这一博弈过程中,策略选择概率对演化结果产生影响的临界概率值处于0.7-0.75区间。竞争力因素和经济性参数通过影响水公铁三者在博弈中的比较优势、合作收益及独自竞争损失最终影响演化博弈的最终结果,其中铁路货运通道对竞争力和经济性参数的变化最为敏感,其策略选择概率的收敛速度受这两种因素影响最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水公铁货运通道决策主体认识现阶段长江干线沿江区域三种货运通道的客观演化规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货运通道的发展策略选择和具体发展规划,同时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规划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赵双剑[9](2020)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时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勾画出了“一带一路”的概念。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杜尚别举行的第一次中俄蒙元首会晤时提出了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设想。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于2015年3月发布的《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确认了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6大经济走廊之一的地位。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着重于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旨在为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之间提供一条安全、畅通、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正在进行积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合作,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基础设施政策在三国之间的空间集聚、经济增长和收入转移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经济走廊国内沿线地区经济总量也带来了产出效应和开放效应。作为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中蒙俄经济走廊必将在地区经济发展、东北振兴和全国乃至东北亚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的分析,透视中蒙俄三方的合作情况,揭示出经济走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发展建言献策。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效应、产出效应和开放效应的分析有利于人们全面认识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作用,发掘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潜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这一政策实践,本文做了以下研究:第一章,绪论。首先就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形成作了简要阐释,说明了论文撰写的缘由。接着从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论证了研究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基本结构和主要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国内外文献综述。主要从经济走廊的理论研究、经济走廊的实践研究、中蒙和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认识和基础设施效应研究五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分析和综述。第三章,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相关理论分析。界定了经济走廊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相关概念与内涵,介绍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政建设所产生的空间效应、产出效应和开放效应理论。第四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分析。介绍了中蒙俄经济走廊目前的状况。在交通走廊建设方面,中俄、中蒙分别开展了铁路、公路走廊建设的合作,中蒙俄互联互通的制度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还介绍了中俄、中蒙在能源资源、双边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项目的合作以及服务行业对接上的表现。第五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以中国东北地区、俄远东地区和蒙古国的实证经验分析了降低区内交易成本、降低区际交易成本和促进技术溢出的空间效应;考察了蒙古国的集聚条件,揭示了其不能发生集聚的原因。第六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实证分析。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利用不同的基础设施隐性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综合基础设施指数,利用基础设施综合指标的表达式对基础设施样本附分,再进行回归分析,揭示了基础设施政策的产出效应。第七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效应的实证分析。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对外开放度进行了测度,再横向对“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国内沿线地区的对外开放度进行比较分析,运用中蒙俄经济走廊国内8省市对外开放度、GDP增长率、货运量增长率和人口迁入比例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计量模型,判断经济增长率、运输能力、交通便利性和对外包容度对对外开放效应均有推动作用,应予以加强。第八章,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中蒙俄经济合作亟需转型升级,以进一步加强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三国应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并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对“走廊经济”的认知并不是很明确,也没有专门的理论与之相对应。本文通过将空间经济学原理运用到经济走廊实践分析中,试图找到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区位、收入、经济增长率和经济聚集之间的关系。第二,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利用不同的基础设施隐性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综合基础设施指数,利用基础设施综合指标的表达式对基础设施样本附分,再进行回归分析,找出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政策的外溢效应。第三,利用“六大经济走廊”对外开放度的比较分析,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艾达[10](2019)在《阿塞拜疆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中国的西北五省和西南四省连接在一起,而且与亚太经济圈有着紧密的联系。俄罗斯和欧洲的跨大陆通道连接了中国沿海,形成了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的丝绸之路经济路线将为贸易、能源、科技、信息、农业和旅游业的合作创造新的机会。阿塞拜疆地理位置位于东西和南北交通走廊。自从阿塞拜疆这个国家获得独立以来,阿塞拜疆政府一直在努力使该国成为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桥梁。尽管我国与阿塞拜疆从地理上来看,两国距离较远,但是我国国民与阿塞拜疆国民交往已久。早在2013年的时候,习主席就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阿塞拜疆国家的高层领导人积极支持和响应的呼声较大。在2015年的年底,阿塞拜疆共和国总统访问中国,我国中央领导人与盖达尔·阿利耶夫签订了“中阿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谅解备忘录”等系列文件。通过这些文件的签订,使中国与阿塞拜疆友好关系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动。在“一带一路”战略不断实施的过程中,中阿之间的合作必将给两国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这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中国已开始加强与中亚和南高加索地区的关系。那么,南高加索如何看待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阿塞拜疆参与“一带一路”经济项目的影响是什么?本文分析了中国在南高加索地区的地缘经济利益,特别是在“一带一路”项目下的阿塞拜疆,以及该地区对该项目的看法。本文回顾了中国和阿塞拜疆经济的特点,中国和阿塞拜疆之间经济关系的一些元素,比较了两国经济干预模型塑造形式的各种组成部分及其动态,对两国经济发展模式各个组成部分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了计量分析(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没有具体阐述)。为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相关合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巴库海港的启用,由于阿塞拜疆连接亚欧的巴库-第比利斯-卡尔斯铁路的地理位置处于在里海巴库沿岸建位Alat经济区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国和阿塞拜疆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会越来越密切。两国之间的紧密经济来往将有助于中国和阿塞拜疆的经济和社会进步。
二、20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2)南部非洲次区域发展走廊的缘起、表现与特点——兼论“一带一路”与其战略对接的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引 论 |
一、南部非洲次区域发展走廊的缘起 |
(一)解决南部非洲内陆国家的出海口问题 |
(二)推动沿海港口与内陆腹地的经济联动 |
(三)促进南部非洲次区域的经济一体化 |
二、南部非洲次区域发展走廊的表现 |
(一)通往印度洋沿岸港口的发展走廊 |
第一,以运输走廊为起点,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周边国家互动频繁。 |
第二,马普托发展走廊成为次区域空间发展倡议的旗舰项目。 |
第三,基础设施不断升级改造,采矿业、农林业和旅游业是其特色产业。 |
(二)通往大西洋沿岸港口的发展走廊 |
第一,新建和改造基础设施优先,采矿业、农牧业和旅游业等特色鲜明。 |
第二,鲸湾港发展走廊成为辐射内陆腹地较为复杂和较具潜力的项目。 |
(三)港口通往港口的发展走廊 |
第一,立足于次区域整体,深入内陆腹地,受益国家较广。 |
第二,虽有一些进展和成绩,但还面临着诸多困难。 |
三、南部非洲次区域发展走廊的特点 |
(一)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跨界合作的行为体和内容较多 |
(二)基础设施建设是核心所在,软、硬基础设施同时并重 |
(三)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基建项目多以“PPP/BOT模式”进行融资 |
四、“一带一路”与南部非洲次区域发展走廊进行战略对接的前景 |
(一)“一带一路”与南部非洲次区域发展走廊进行战略对接的机遇 |
第一,非洲国家已制定自主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发展战略。 |
第二,中非之间已有推进“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合作机制。 |
第三,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发展走廊的项目建设。 |
(二)“一带一路”与南部非洲次区域发展走廊进行战略对接的挑战 |
第一,政治风险。 |
第二,经济风险。 |
第三,安全风险。 |
第四,大国博弈风险。 |
五、结 语 |
(3)《“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俄中运输领域合作新平台》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АННОТАЦИЯ |
ABSTRACT |
ВВЕДЕНИЕ |
ГЛАВА Ⅰ ОПИСАНИЕ ЗАДАЧИ ПЕРЕВОДА |
1.1 Обзор переводческой задачи |
1.2 Особенности научного стиля |
ГЛАВА Ⅱ ПОДГОТОВКА К ПЕРЕВОДУ |
2.1 Подготовка к инструментам перевода |
2.2 Чтение соответствующих текстов |
2.3 Обзор теоретической подготовки |
ГЛАВА Ⅲ АНАЛИЗ ПРИМЕРОВ ПЕРЕВОДА |
3.1 Перевод слов и словосочетаний |
3.1.1 Перевод имени собственного |
3.1.2 Перевод расщепления сказуемого |
3.1.3 Перевод слитного предлога |
3.2 Приёмы перевода |
3.2.1 Замена части речи |
3.2.2 Членение предложения |
3.2.3 Замена пассивного залога активным |
ГЛАВА Ⅳ ОБОБЩЕНИЕ ПРАКТИКИ ПЕРЕВОДА |
4.1 Недостатки в процессе перевода |
4.2 Результаты и опыт после перевода |
ЗАКЛЮЧЕНИЕ |
ЛИТЕРАТУРА |
ПРИЛОЖЕНИЕ Ⅰ ОРИГИНАЛ |
ПРИЛОЖЕНИЕ Ⅱ ПЕРЕВОД |
ПРИЛОЖЕНИЕ Ⅲ ТАБЛИЦА АББРЕВИАТУРЫ |
致谢 |
(4)多元流视角下辽西走廊地带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走廊作为一种特殊的地域空间系统在人文地理研究中备受关注 |
1.1.2 城市网络研究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 |
1.1.3 大数据和多元要素流丰富了城市网络研究内涵 |
1.1.4 辽西走廊对于东北地区对外联系及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重大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3.1 数据来源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框架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地理学中走廊的概念 |
2.1.2 辽西走廊 |
2.1.3 城市群 |
2.1.4 城市网络及多元要素流 |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2 国内研究进展 |
2.2.3 走廊地带研究展望 |
2.3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多元要素流的走廊地带城市网络联系特征 |
3.1 辽西走廊研究范围界定 |
3.2 多元流网络联系分析方法 |
3.3 交通流联系 |
3.3.1 交通流联系特征 |
3.3.2 交通流加权度中心性分析 |
3.3.3 交通流加权接近中心性分析 |
3.4 信息流联系 |
3.4.1 信息流联系特征 |
3.4.2 信息流度加权度中心性分析 |
3.5 人口流联系 |
3.5.1 人口流联系特征 |
3.5.2 人口流加权度中心性分析 |
3.6 辽西走廊地带多元要素流联系特征 |
第四章 多元要素流的走廊地带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
4.1 网络结构分析方法 |
4.2 多元流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
4.3 多元流凝聚子群分析 |
4.3.1 交通流凝聚子群 |
4.3.2 信息流凝聚子群 |
4.3.3 人口流凝聚子群 |
第五章 辽西走廊城市网络结构成因及未来发展建议 |
5.1 辽西走廊城市网络结构成因 |
5.1.1 历史因素 |
5.1.2 外部联系 |
5.1.3 资源禀赋 |
5.1.4 行政壁垒与城市群壁垒 |
5.2 辽西走廊地带未来发展建议 |
5.2.1 增加内部交流合作,促进辽西走廊区域一体化发展 |
5.2.2 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周边城市群形成协同发展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可能的创新 |
6.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Аннотация |
绪论 |
第一章 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的现实基础 |
第一节 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的经济基础 |
一、中俄经济状况分析 |
二、中俄经贸合作分析 |
第二节 中俄物流政策及国际化发展 |
一、中国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 |
二、俄罗斯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 |
三、中俄物流政策的国际化对接 |
第三节 中俄海关合作的深化 |
一、双边协议下的中俄海关合作 |
二、多边协议下的中俄海关合作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状况 |
第一节 中俄物流运输的主要合作方式 |
一、陆路运输 |
二、水路运输 |
三、航空运输 |
四、管道运输 |
五、多式联运 |
第二节 中俄边境口岸物流体系建设 |
一、中俄边境口岸分布 |
二、中俄对应边境口岸物流体系建设 |
三、中俄边境口岸物流体系建设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的主要风险及降低风险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中俄物流产业合作面临的主要风险 |
一、政治风险 |
二、经济风险 |
三、社会责任风险 |
四、不可控风险 |
第二节 降低中俄物流产业合作风险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中俄政治互信 |
二、加强中俄金融合作 |
三、加强物流人才培育 |
四、加速绿色物流发展 |
五、加速智慧物流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的新动态与未来前景 |
第一节 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的新动态 |
一、中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完善 |
二、中俄物流、贸易、制造业联动发展 |
三、中俄跨境电商物流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
四、中俄第三方物流不断发展 |
第二节 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的未来前景 |
一、中俄物流产业合作适逢机遇期 |
二、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空间广阔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际物流合作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框架 |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5.1 主要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国际物流合作的一般分析 |
2.1 基本概念及界定 |
2.1.1 大图们江区域 |
2.1.2 物流与物流系统 |
2.1.3 区域物流与区域物流合作 |
2.1.4 国际物流与国际物流合作 |
2.2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及作用 |
2.2.1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
2.2.2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
2.3 国际物流合作相关理论 |
2.3.1 区域物流理论 |
2.3.2 复合相互依赖理论 |
2.3.3 国际物流绩效理论 |
2.3.4 国际物流供应链理论 |
第3章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基础 |
3.1 国家战略与合作机制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
3.1.1 国家战略叠加效应为国际物流合作发展创造了时代机遇 |
3.1.2 国际物流合作机制的形成提供了合作的基础制度环境 |
3.2 陆海联运形成的互联互通为国际物流合作奠定了通道基础 |
3.2.1 陆海联运通道形成 |
3.2.2 国际物流口岸和港口节点形成 |
3.3 区域各国经济的发展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提供了源泉与动力 |
3.3.1 大图们江区域经济规模扩大是国际物流合作的源泉 |
3.3.2 国际贸易是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发展的动力 |
3.4 朝鲜与日本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增添了活力 |
3.4.1 朝鲜对大图们江区域合作项目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
3.4.2 日本促进了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的增长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进程、模式和成效 |
4.1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发展进程 |
4.1.1 合作萌芽阶段(2005-2009) |
4.1.2 合作形成和扩大阶段(2010-现在) |
4.2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模式 |
4.3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成效 |
4.3.1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项目合作进展顺利 |
4.3.2 国际物流标准化建设取得一定效果 |
4.3.3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电商物流合作发展迅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的核心影响因素分析 |
5.1 国际物流影响核心因素的选择分析 |
5.2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核心影响因素分析的框架 |
5.2.1 理论模型 |
5.2.2 实证模型 |
5.2.3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5.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5.3.1 实证检验 |
5.3.2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实证分析 |
6.1 理论机制分析 |
6.1.1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来源 |
6.1.2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效用分析 |
6.2 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
6.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6.2.2 模型的构建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促进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对策建议 |
7.1 改善国际物流合作环境 |
7.1.1 建设新大图们江区域合作组织 |
7.1.2 补充、完善和优化现有合作机制 |
7.1.3 协调各国区域内的利益,建立规范的合作环境 |
7.1.4 建设具有竞争活力的物流市场环境 |
7.1.5 增加区域内各国政府决策透明度,减少政府管制影响 |
7.2 促进政府间合作,提高国际物流合作效率 |
7.2.1 建设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信息网络综合平台 |
7.2.2 推动区域国际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 |
7.2.3 加快区域国际物流的标准化建设 |
7.3 创造新的国际物流需求 |
7.4 有效推进国际物流通道基础设施和通道畅通化建设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跨国运输走廊的边境口岸空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口岸区位势的相关研究 |
1.3.2 口岸和腹地的互动关系研究 |
1.3.3 道路交通阻抗研究 |
1.3.4 交通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 |
1.4 现有研究不足与展望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边境口岸 |
2.1.2 腹地 |
2.1.3 跨国运输走廊 |
2.1.4 口岸空间效应 |
2.2 相关理论 |
2.2.1 区域增长极理论 |
2.2.2 核心-边缘理论 |
2.2.3 点轴开发理论 |
2.2.4 口岸腹地互动理论 |
2.3 研究方法 |
2.3.1 口岸区位势评价方法 |
2.3.2 口岸-腹地集疏运阻抗评价模型 |
2.3.3 口岸-腹地经济联系强度测算模型 |
2.3.4 口岸空间效应模型 |
第三章 口岸空间效应的动力机制及其识别测算 |
3.1 口岸空间效应动力机制 |
3.2 基于跨国运输走廊的口岸区位势 |
3.2.1 口岸区位势评价指标的构建 |
3.2.2 口岸区位势空间格局及演化分析 |
3.2.3 基于区位势的边境口岸功能模式分析 |
3.3 基于跨国运输走廊的“口岸-腹地”集疏运阻抗 |
3.3.1 集疏运阻抗的概念 |
3.3.2 城市尺度下的口岸-腹地集疏运阻抗空间格局 |
3.3.3 省域尺度下的口岸-腹地集疏运阻抗空间格局 |
3.3.4 城市群尺度下的口岸-腹地集疏运阻抗空间格局 |
3.4 基于跨国运输走廊的“口岸-腹地”经济联系强度 |
3.4.1 口岸-腹地经济联系概念 |
3.4.2 口岸-腹地经济联系强度空间格局 |
3.4.3 口岸-腹地经济联系强度演化及腹地发展方向 |
第四章 基于跨国运输走廊的口岸空间效应格局演化 |
4.1 口岸空间效应整体格局及演化分析 |
4.2 口岸空间效应隶属度分析及口岸腹地层次划分 |
4.2.1 隶属度概述 |
4.2.2 口岸空间效应隶属度测算及口岸腹地层次划分 |
4.3 口岸空间效应首位度分析及其作用力方向研究 |
4.3.1 首位度概述 |
4.3.2 不同尺度口岸空间效应的首位度分析 |
4.4 腹地所受口岸空间效应格局及演化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成果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8)长江干线沿江货运通道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运输通道相关研究进展 |
1.2.2 长江干线沿江货运通道相关研究进展 |
1.2.3 演化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
1.2.4 现有研究评述 |
1.3 研究范围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范围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的确定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长江干线沿江货物运输通道发展分析 |
2.1 长江干线沿江货运通道发展历程 |
2.1.1 长江干线沿江区域水路货运通道的发展 |
2.1.2 长江干线沿江区域公路货运通道的发展 |
2.1.3 长江干线沿江区域铁路货运通道的发展 |
2.2 沿江货运通道结构分析 |
2.2.1 沿江货运通道结构 |
2.2.2 沿江区域货运通道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 货运通道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2.3.1 货运通道竞争力 |
2.3.2 货运通道发展策略选择 |
2.3.3 货运通道发展经济性参数 |
2.3.4 影响因素合理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货运通道演化博弈模型建立 |
3.1 模型基本假设 |
3.2 模型分析 |
3.2.1 博弈参与人及其有限理性 |
3.2.2 竞争力因素的作用 |
3.2.3 博弈策略及其变化规律 |
3.2.4 模型流程及目的 |
3.3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3.3.1 支付矩阵 |
3.3.2 期望收益 |
3.3.3 复制动态方程 |
3.4 模型求解 |
3.4.1 均衡点及其稳定性求解 |
3.4.2 货运通道竞争力量化分析 |
3.4.3 模型经济性参数量化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长江干线沿江货运通道演化博弈测算 |
4.1 模型参数测算 |
4.1.1 货运通道竞争力 |
4.1.2 单位投资效益 |
4.1.3 合作策略产生的额外效益 |
4.1.4 独自选择竞争策略的损失 |
4.2 模型测算结果分析 |
4.2.1 复制动态方程测算结果 |
4.2.2 演化稳定方向分析 |
4.3 货运通道演化的不确定性分析 |
4.3.1 博弈主体策略选择概率的影响 |
4.3.2 竞争力对通道演化的影响 |
4.3.3 经济性对通道演化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A 长江干线沿江货运通道竞争力影响因素重要性调查 |
附录B 论文相关参数及符号说明 |
(9)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经济走廊的理论研究 |
2.1.2 经济走廊的实践研究 |
2.1.3 中蒙、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 |
2.1.4 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认识 |
2.1.5 基础设施效应研究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经济走廊的理论研究 |
2.2.2 经济走廊的实践研究 |
2.2.3 中蒙、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 |
2.2.4 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研究 |
2.2.5 基础设施效应研究 |
第3章 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相关理论分析 |
3.1 经济走廊的相关概念 |
3.1.1 经济走廊 |
3.1.2 中蒙俄经济走廊 |
3.2 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效应的理论分析 |
3.2.1 本地溢出模型 |
3.2.2 本地溢出模型扩展 |
3.3 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
3.3.1 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的概念界定 |
3.3.2 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的作用机制 |
3.3.3 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 |
3.4 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效应的理论分析 |
3.4.1 基础设施建设的开放效应 |
3.4.2 开放水平的决定因素 |
3.4.3 对外开放水平的衡量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分析 |
4.1 交通走廊的建设 |
4.1.1 中蒙俄开展铁路过境运输合作 |
4.1.2 中蒙俄公路的互联互通建设 |
4.1.3 中蒙俄互联互通的制度建设 |
4.2 能源资源的合作 |
4.2.1 石油、天然气的合作 |
4.2.2 矿产资源的合作 |
4.3 双边贸易的开展 |
4.3.1 中俄开展的双边贸易 |
4.3.2 中蒙开展的双边贸易 |
4.3.3 俄蒙开展的双边贸易 |
4.4 中国对俄、蒙的投资与工程承包 |
4.4.1 中国对俄罗斯的投资与工程承包 |
4.4.2 中国对蒙古国的投资与工程承包 |
4.5 服务行业的对接 |
4.5.1 旅游服务业的的互动及增长 |
4.5.2 中俄、中蒙间劳务贸易的发展 |
4.5.3 金融业的对接 |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 |
5.1 两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
5.1.1 中俄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
5.1.2 中蒙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
5.2 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实证分析 |
6.1 基础设施选取及变量符号 |
6.2 实证分析 |
6.2.1 基础设施因子构建 |
6.2.2 基础设施综合得分的计算 |
6.2.3 描述性统计 |
6.2.4 相关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效应的实证分析 |
7.1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对外开放度测度 |
7.1.1 对外开放度的计算方法 |
7.1.2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的对外开放度 |
7.1.3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省市的对外开放度 |
7.2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沿线对外开放度的比较分析 |
7.2.1 样本选取 |
7.2.2 对外开放度统计分析 |
7.2.3 经济走廊间的借鉴 |
7.3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开放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
7.3.1 影响因素的变量选择 |
7.3.2 模型的设定分析 |
7.3.3 F检验和Hausman Test |
7.3.4 模型估计 |
7.3.5 对估计值的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8章 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
8.1 中蒙俄合作亟需转型升级 |
8.2 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8.3 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 |
8.4 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10)阿塞拜疆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阿塞拜疆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与对策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阿塞拜疆参与“一带一路”的现状与特色分析 |
一、阿塞拜疆当前的经济潜力及其在恢复历史丝绸之路中的贡献与作用 |
(一) 阿塞拜疆的政治经济形势 |
(二) 阿塞拜疆经济转型与“一带一路”对接合作构想 |
(三) 中阿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的战略合作前景 |
二、一带一路项目对阿塞拜疆的作用及经济影响 |
(一) 基本战略构想 |
(二) 阿塞拜疆加入一带一路经济项目的优势 |
第三章 阿塞拜疆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一、“钢铁丝路”与“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科学因素 |
二、当前阿塞拜疆进出口政策导向及其评价 |
(一) 出口目的国 |
(二) 中阿贸易情况 |
(三) 阿塞拜疆与欧盟国家贸易情况 |
(四) 英国和阿塞拜疆贸易 |
三、恢复历史的丝绸之路的效益 |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的巨大前景 |
一、中国对一带一路项目的强大推动力 |
二、跨里海航线 |
(一) 巴库-第比利斯-卡尔斯铁路鼓励开发跨里海国际运输路线(TITR) |
第五章 阿塞拜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 |
一、高加索跨里海贸易航线开放中国进口市场 |
二、一带一路下的中国在南高加索的存在 |
(一) 中国投资在阿塞拜疆共和国 |
(二) 中国投资在格鲁吉亚 |
(三) 中国投资在亚美尼亚 |
第六章 ”一带一路”为阿塞拜疆创造的机遇和风险 |
一、阿塞拜疆的机会 |
(一) 经济风险 |
(二)操作风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20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南部非洲次区域发展走廊的缘起、表现与特点——兼论“一带一路”与其战略对接的前景[J]. 武涛. 国际关系研究, 2021(03)
- [3]《“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俄中运输领域合作新平台》翻译实践报告[D]. 张璐瑶.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多元流视角下辽西走廊地带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成因[D]. 李卓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5]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研究[D]. 李敬茹.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研究[D]. 许虎林. 吉林大学, 2020(03)
- [7]基于跨国运输走廊的边境口岸空间效应研究[D]. 刘陈.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长江干线沿江货运通道演化研究[D]. 周张颖.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9]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研究[D]. 赵双剑. 辽宁大学, 2020(08)
- [10]阿塞拜疆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艾达. 安徽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