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内生性货币供给的角度看国债(论文文献综述)
任行伟[1](2020)在《金融窖藏视角下的货币供给与中小企业发展》文中研究表明1997年Binswanger首次提出了“金融窖藏”的概念,它是指当虚拟经济体系提供的收益率高于实体经济体系的投资回报率时,大量资本就会从实体经济体系流入虚拟经济体系,并暂时不会从虚拟经济体系中撤出重新投入到实体经济体系的这一现象。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一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普遍认为金融窖藏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维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正视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如融资难融资贵、税费负担较重、研发水平不高、高端人才缺乏、工艺设备落后等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阻碍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的核心是给予中小企业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为此,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中小企业的市场地位逐步提高、营商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未得到有效解决。实务界和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发现金融窖藏对中小企业融资有明显的影响。文章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旨在探索金融窖藏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机制和原理。文章立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实体经济平均利润率下滑、虚拟经济发展过快等),基于金融窖藏视角,分析货币供给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首先,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理论上分析当前我国金融窖藏的形成原因、具体表现以及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各种影响,并对金融窖藏的规模进行测度。其次,从理论层面上对金融窖藏冲击下货币供给向实体经济各部门传导的有效性进行检验。通过构建各微观主体的行为方程,观察货币供给变化向各微观主体的传导路径,结合相关数据,评价在金融窖藏冲击下货币供给向各微观主体传导的有效性。再次,对金融窖藏与货币供给、货币供给与企业融资、企业融资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析金融窖藏影响货币供给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间关系的可能路径。最后,基于相关统计数据,采用经济计量方法对金融窖藏、货币供给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论文共七章。第一章:绪论。介绍金融窖藏视角下的货币供给与中小企业发展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阐明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指出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文章是在金融窖藏理论、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信贷配给理论以及企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开展后续的研究,文章从金融窖藏相关文献综述、中小企业发展相关研究文献综述、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货币供给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文献综述四个方面去探究本文研究的突破口。最后发现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研究多是理论阐述,个别关于货币供给与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文献虽采用了经济计量等实证研究方法,但研究的深入性和可参考性还有待商榷。本文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金融窖藏的视角对货币供给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第三章:金融窖藏在中国的表现、影响及测度。金融窖藏理论产生时间不长,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分析金融窖藏在我国的表现及形成原因,指出金融窖藏可能会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各种影响,并对中国金融窖藏的规模进行简单的测度。最后再对中国金融窖藏与中国货币之谜的关系进行分析。第四章:金融窖藏冲击下货币供给传导的有效性检验。首先,对金融窖藏冲击下货币供给向实体经济各部门传导的路径进行分析;其次,构建含金融窖藏冲击因素的各社会主体的行为方程,找出货币供给变化对各微观主体的影响;最后,通过参数估计和脉冲响应图分析货币供给变化和金融窖藏冲击对实体经济各部门的影响,包括对产出、消费、投资、物价、工资和资本存量的影响。第五章:金融窖藏影响货币供给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间关系的路径分析。主要对货币供给与金融窖藏、金融窖藏与企业融资、企业融资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理进行理论阐释,以及对货币供给如何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现实路径进行分析,为后文的实证研究作铺垫。第六章:金融窖藏视角下的货币供给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该部分内容主要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和前文的理论分析,对货币供给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和稳健性检验,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第七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在总结全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论文的结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五方面:1.金融窖藏提高了虚拟经济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水平。金融窖藏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金融窖藏可以丰富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可以吸纳市场上的超额货币,减缓货币供过于求引发的通货膨胀,更是推动虚拟经济体系不断繁荣的重要助力。但金融窖藏额过大,提高了整个虚拟经济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水平,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地挑战,比如扭曲资产价格、加剧金融风险、影响经济政策的传导效果等。2.金融窖藏冲击对产出和投资的影响为负且持续期较长。文章基于金融窖藏视角,首先对各微观主体的行为模式构建了动态随机方程,观察随着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各微观主体可能的行动轨迹。动态随机方程组反映出货币供给的变化对家庭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等都会带来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名义值的变化,也可能是实际值的变化。最后通过参数估计和脉冲响应图发现,金融窖藏冲击对产出和投资的影响为负且持续期较长,对实体资本的冲击也为负且持续期较长。3.中小企业融资过于依赖间接融资。文章通过对货币供给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现实路径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主要原因是其融资渠道过于单一,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完善,缺乏使中小企业直接参与资本市场的便捷通道,导致其过于依赖间接融资。4.金融窖藏挤占了实体经济的融资空间。虽然金融窖藏领域的大量资本其中一个运作方向是投资于股票或债券,但中小企业通过股票或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比例很低,也即中小企业融资来源于金融窖藏领域的资金很少,大量资本流入金融窖藏领域之后,重新投入到实体经济的可能性很小。金融窖藏领域的资本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货币供给,企业融资也是依赖于市场上的货币供给,二者之间更多的是此消彼长、互为替代的关系。因此,金融窖藏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实体经济可获取的融资额在减少。5.金融窖藏阻碍货币供给流入中小企业。广义货币供给增加因为金融窖藏的原因,不仅没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反倒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货币政策传导路径不畅,会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可能会诱发宏观经济风险、金融系统性风险。该研究旨在揭示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客观原因,希望该研究可以为执政者和中小企业家们提供参考,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拓宽思路。
王深德[2](2020)在《政府债券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政府债券(1)将以更大力度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助力经济社会恢复和发展,而随着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的加快增长和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频率的加快,政府债券在对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方面效应不断加大。基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政府债券分析框架,探讨政府债券发行、流通和偿还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实证分析测算政府债券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程度,进而从界定好政府债券的效力边界、丰富政府债券品种、完善政府债券市场流通机制、发挥好政府债券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作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邓晓兰,李铮,黄显林[3](2014)在《国债流通交易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欧美各国扩大国债规模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基于国债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视角,利用中国2005-2012年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央行的国债交易对货币供给量影响微弱,商业银行的国债交易短期内能抚平货币供给量的波动,保证货币供给量长期持续稳定增长,个人的国债交易基本不影响货币供给量。总体上看,现阶段中国的国债流通交易对货币供给量冲击不大,因此,国债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国债市场上的协调配合还有待加强。
周密[4](2013)在《我国国债金融效应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债的发行、流通、还本付息等活动必然引起市场资金的变化,进而对货币供给量、市场利率和汇率等产生影响,国债的这种影响与效果即为国债金融效应。2012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中介目标将由货币供给量中介目标向着利率中介目标过渡,国债金融效应能否充分发挥不仅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还将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条件。目前,国债期货正式上市交易,既可以促进金融市场创新和债券市场发展,又可以为宏观调控提供关于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预期的隐含利率,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现实经济中,国债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调控工具。从财政的角度看,国债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增加财政来源、筹集建设资金。与税收、货币发行等相比,国债发行具有迅速、灵活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从金融的角度来看,国债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货币吞吐和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等作用。因此,国债具有金融和财政的双重功能,国债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自从国债产生以来,其功能经历多层次变迁,已经拓展到许多领域。在财政方面,国债是融资工具;在金融领域,国债是流通工具;在宏观调控方面,国债亦发挥着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周期,调控市场需求,维持经济运行等作用;在经济与金融改革方面,国债为推进改革提供融资渠道,起到巩固改革成果的作用。随着我国国债规模的扩大,国债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深化,为我国经济稳定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国债金融效应也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债功能逐步凸显,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国债金融功能与金融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择“国债金融效应”为题进行研究,旨在深化金融效应的内涵与外延,服务于金融市场完善与社会发展。论文共分为九章,各章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与难点、论文结构安排、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为国债理论。在这部分中首先对国债的基本概念、国债功能和国债理论的演进进行阐述;接着,从古典学派的效应理论、凯恩斯学派的效应理论、布坎南的国债负债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国债理论及当前主流的国债观点等方面对国债效应的理论演进进行梳理。第三章为国债经济效应研究综述。在这部分中,将从国债对公共支出、民间支出、民间消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对国债的经济效应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第四章国债金融效应研究综述。这部分将分别从国债对货币供给量、利率和汇率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国债金融效应的文献进行梳理。第五章为我国国债发展及中美日国债市场现状。在这部分中,首先我国近代国债的发展历程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债现状进行系统的介绍;接着,对美国和日本的国债市场给予简单的阐述,并对中国国债市场和美国、日本国债市场进行对比分析。第六章为国债金融效应的理论分析。这部分分别对国债货币供给效应、国债利率效应及国债汇率效应的影响机制、传导途径等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第七章为国债货币供给效应的实证分析。首先,对实证分析中使用的实证分析方法进行简要的介绍;具体包括平稳性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长期均衡关系和误差修正模型等。接着,分别利用现金、狭义货币供给量和广义货币供给量衡量货币供给量,测度国债发行和国债余额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程度。第八章为国债利率效应的实证分析。分别使用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人民币存款利率度量利率水平,分析国债发行和国债余额对利率的影响效果。第九章为国债汇率效应的实证分析。选取中日货币汇率和中美货币汇率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债发行和国债余额对其的影响程度。第十章为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这部分将基于对国债金融效应的理论分析及我国国债金融效应的实证检验,得出国债金融效应的研究结论;接着,从国债金融效应的研究结论出发,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最后,基于前期文献和本论文的研究结论,提出研究展望。实证分析过程中,考虑到1994后我国国债市场开始快速发展、2005年7月我国的汇率体制改革、2006年起实施的国债余额管理制度,本文将以1995年3月-2012年12月为样本期、采用月度数据对国债货币供给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进行分析。以2006年1月为分界点,将1995年3月-2005年12月定义为阶段一,2006年1月-2012年12月定义为阶段二,分别在两个子样本期内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阶段一和阶段二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不同的;并且在货币供给不同的度量方式下,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其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具体体现出以下特征:(1)根据协整关系,国债发行额、国债余额同货币供给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具体表现为:阶段一,国债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表现为:国债发行不会对现金、狭义货币供给量和广义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但是国债余额与现金、狭义货币供给量和广义货币供给量均呈现负向变动关系。阶段二,国债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表现为:国债发行额上升会引起现金的下降,但不会对狭义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却与广义货币供给量呈现正向变动关系;国债余额会造成现金、狭义货币供给量和广义货币供给量增加。(2)根据误差修正模型,国债发行额、国债余额同货币供应量的短期动态关系具体表现为:阶段一,国债发行额变动不会对现金和狭义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但会造成广义货币供给量短期下降;国债余额会在短期内造成现金、狭义货币供给量的上升,却会导致广义货币供给量降低。阶段二,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均不会在短期内对现金、狭义货币供给量和广义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3)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各层次的货币供给量向均衡水平调整情况主要表现为:阶段一,当社会上流通的现金量、狭义货币供给量和广义货币供给量受到扰动后,均会向均衡水平逐步调整。阶段二,当社会上流通的现金量偏离均衡状态时,不会在短期内向均衡水平调整,并且偏离的程度逐步上升。当狭义货币供给量和广义货币供给量偏离均衡状态时,不会在短期内向均衡水平调整。2.阶段一和阶段二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利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并且在利率不同的度量方式下,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其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具体体现出以下特征:(1)根据协整关系,国债发行额、国债余额同利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具体表现为:阶段一,国债对利率的影响表现为:国债发行变动不会对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币存款利率产生影响;国债余额与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币存款利率均呈现正向变动关系。阶段二,国债发行额对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币存款利率的影响不显着;国债余额变化不会影响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但是国债余额上升会造成人民币存款利率的降低。(2)根据误差修正模型,国债发行额、国债余额同利率的短期动态关系具体表现为:阶段一,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均不会对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币存款利率产生影响。阶段二,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对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币存款利率的影响也不显着。(3)当受到外界干扰时,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币存款利率向均衡水平调整情况主要表现为:阶段一,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币存款利率偏离均衡状态时,均不会在短期内向均衡水平调整。阶段二,当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偏离均衡状态时,不会在短期内向均衡水平调整;但是当人民币存款利率偏离均衡水平时,短时期内不会向均衡水平调整反而偏离程度不断加大。3.阶段一和阶段二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汇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并且中国对不同国家的汇率水平,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其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具体体现出以下特征:(1)根据协整关系,国债发行额、国债余额同汇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具体表现为:阶段一,国债对中美货币汇率和中日货币汇率的影响表现为:国债发行变动对中日货币汇率和中美货币汇率的影响不显着;国债余额与中日货币汇率呈现正向变动关系,但是国债余额变动不会对中美货币汇率产生影响。阶段二,国债发行对中日货币汇率和中美货币汇率的影响不显着;国债余额对中国日汇率的影响不显着,但是国债余额上升会引起中美货币汇率上升。(2)根据误差修正模型,国债发行额、国债余额同汇率的短期动态关系具体表现为:阶段一,国债发行不会对中日货币汇率和中美货币汇率产生影响;国债余额对中日货币汇率和中美货币汇率的影响也不显着。阶段二,国债发行额上升会导致中日货币汇率上升,但是国债发行额变动对中美货币汇率的影响不显着;国债余额变动不会对中日货币汇率产生影响,但是国债余额上升会导致中美货币汇率上升。(3)当受到外界干扰时,阶段一,当中日货币汇率和中美货币汇率偏离均衡状态时,均不会在短期内向均衡水平调整。阶段二,当中日货币汇率偏离均衡水平时,短时期内会向均衡水平调整;当中美货币汇率偏离均衡状态时,不会在短期内向均衡水平调整。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证检验了中国国债的汇率效应现有研究针对国债的汇率效应仅从理论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国债对汇率影响的机制和途径,但是,缺乏从实证方面对国债汇率效应的检验。与前期文献不同的是,本文以中国国债市场为研究对象,对国债汇率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二)对国债金融效应进行了重新界定前期文献针对国债金融效应的研究没有清楚界定国债金融效应与其他经济效应的界限,将国债的通货膨胀效应、宏观调控效应、政策协调效应、国际收支平衡效应等归入国债金融效应。由于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是衡量一个经济体的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指标,而国债的通货膨胀效应也是由于国债货币供给量效应衍生所致。本文将国债金融效应进行了重新界定,将国债的利率效应、汇率效应、货币供给量效应作为国债金融效应的研究范畴,而国债的通货膨胀效应、宏观调控效应、政策协调效应、国际收支平衡效应等仅仅是国债金融效应的衍生效应,故在本文的研究中没有涉及。(三)国债金融效应的验证更加深入前期文献在对国债金融效应进行检验时,大都仅就国债余额或国债发行额数据对金融效应进行检验,而本文在控制国债发行额的同时,考察国债余额的金融效应,并引入工业生产值增速、赤字、消费、投资、进出口等控制变量,国债金融效应的检验更加深入同时论文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首先,我国现行统计数据中没有较准确的GDP月度数据,本文采用大部分研究的惯用方法,选用工业增加值的月度数据进行替代,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在以后的研究中将努力探索更好的方法力求更精确的数据分析;其次,本文只就国内环境研究了我国国债的金融效应,如何在更广阔的国际金融环境中研究我国国债的金融效应是本文下一步将要加以研究的方向;另外,由于本人理论知识和研究水平等还有待加强,因此文中对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的解读可能不是很透彻,在以后的研究中将作进一步完善。
王涛,苗润雨[5](2010)在《我国国债宏观经济效应研究综述》文中提出自1981年国债恢复发行后,尤其是1994年财政制度改革以后,国债作为宏观经济调节手段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主要对近年国债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挤出效应、可持续性等宏观经济效应的研究进行综述。
柳欣,王晨[6](2008)在《内生经济增长与财政、货币政策——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通过构建名义GDP、财政支出、M2、CPI这样四个变量的增长率的VAR模型,对我国内生经济增长下财政与货币政策产生的动态效应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认为:在经济衰退时,如果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财政政策,势必导致更为严重的经济衰退。但如果政府基于收入-支出模型或IS-LM模型使用财政、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其结果也很有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或滞胀。最后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谢子远[7](2007)在《我国国债宏观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本博士论文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的经济计量方法,对1980年代以来我国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九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回顾国债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演进并进行文献综述;第三章研究国债的公共支出及增税效应;第四章研究国债的民间支出效应;第五章研究国债的劳动就业效应;第六章研究国债的乘数效应:第七章研究国债的税收平滑效应;第八章研究国债的金融效应;第九章为结论及政策建议。在第一章绪论部分,交代了研究国债宏观经济效应的背景、目的及理论和现实意义,对国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并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第二章回顾了国债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与实践演进,基本结论是,很难就国债本身评价其宏观经济效应的优劣,而应当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评价国债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了怎样的宏观经济效应,可以说,国债是一把双刃剑,操作得好就会产生正面的经济效应,操作不好就会产生负面的经济效应。同时该章对国债宏观经济效应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章研究了国债的公共支出及增税效应,这是我国国债宏观经济效应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个方面。其中国债的财政扩张及增税效应、国债的政府消费效应两个方面的研究,国内还较为少见。研究发现,不论是否包含国债还本付息因素,国债均具有一定的财政扩张效应,说明国债为政府部门提供的融资便利满足了其扩张偏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财政预算的放松,降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研究发现,财政支出的扩张是导致税收增加的重要原因,因此国债又具有一定的增税效应,这在某种意义上解释了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国债发行与税收收入双双持续增长这一饱为人们诟病的事实。研究发现,国债具有政府消费效应,即促进了政府消费的增长,这否定了国债资金主要用于公共投资这一传统看法,说明国债资金是支持政府消费的重要力量。在国债的公共投资效应研究中,由于目前公共投资缺乏统一的口径,导致不同的研究结论缺乏可比性。我们的创新性在于,根据文献研究,确定了较为常用的四个口径的公共投资,并分别研究了国债与这四个口径公共投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国债仅仅对其中按照投资领域划分的公共投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该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没有促进作用,说明,国债并没有通过公共投资这一途径促进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按照投资领域划分的公共投资并非“纯公共产品”,某些传统上认为是公共投资的领域已经有民间资本介入,说明这些领域可能更适合民间投资而不是公共投资。公共投资在这些领域效率低下,可能是导致其缺乏经济增长效应的重要原因。另外,通过考察国债的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弹性,我们发现从长期来看,国债不仅没有促进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而且两者呈负相关关系。从这些研究结论出发,我们认为国债资金的公共投资政策应当加以调整。第四章研究了国债的民间支出效应,包括国债的民间投资效应及民间消费效应。在研究国债的民间投资效应时,我们不仅按照传统的研究方法考察了公共投资(按照投资领域划分)对民间投资的影响,而且还直接考察了国债与民间投资的关系。发现,不论哪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即国债对民间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辩证地看,产生挤出效应未必是坏事,要具体分析是什么样的公共投资挤出了什么样的民间投资。但我们认为,我国的公共投资挤出民间投资,主要原因是公共投资本身质量不佳,同时又存在对民间投资的种种限制,应当极力加以避免,途径就是改革我国的公共投资体制,解除对民间投资的各种限制。在国债的民间消费效应研究中,与前人研究的一个显着不同是,我们不仅考察了国债与包括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在内的民间总消费之间的关系,而且分别考察了国债与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发现从1981~2005年的整个时间段来看,仅仅是城镇居民消费与基本赤字国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关系,脉冲响应函数表明,基本赤字国债对城镇居民消费带来的冲击是负的,说明国债的储蓄性质推迟了城镇居民的当前消费,对城镇居民的当前消费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分别在1981~1993和1994~2005两个时间段上进行考察时,发现在两个时间段上存在明显的差别:1981~1993年,城镇居民消费是国债发行的重要考虑因素,即,是否发行国债及发行多少国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1994~2005年,农村居民消费是国债发行的重要考虑因素,即,国债的发行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说明这一时期拉动消费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居民。但是,不论是国债发行额,还是基本赤字国债,对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均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水平是影响国债发行的重要因素,但是国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不显着。具体来说,1997年以来以发行国债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没有达到拉动民间消费的作用,从基本赤字国债与民间消费的关系来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间消费。通过对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演变路径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居民消费难以拉动的首要原因是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次要的原因则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的居民支出预期过大。第五章研究了国债的劳动就业效应。通过建立就业人数的一阶自回归模型,发现自1997年实施的以发行国债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显着改变了就业人数的发展路径,对劳动就业具有较为明显的拉动作用。但由于现阶段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始终面临较为严峻的就业压力,国债政策应当根据产业就业弹性等因素进行调整,以更好发挥拉动就业的积极效应。第六章研究了国债的乘数效应。运用IS-LM模型,对财政政策乘数进行了推导,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对我国的财政政策乘数进行了测算,发现我国历年的财政政策乘数在1.46~1.61之间波动。据此对我国的财政增支及增发国债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测算,发现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国债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但作用力度并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大。第七章研究了国债的税收平滑效应。通过模型说明,如果税收平滑定理成立,则宏观税率应该是一个随机游走过程,据此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税收平滑定理在我国不成立。这说明,国债在平滑税率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国债政策及税收政策需要作相应调整。第八章研究了国债的金融效应,包括国债的货币供给效应、国债的利率效应和国债的通货膨胀效应。在研究国债的货币供给效应时,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不仅研究了国债与M0、M1和M2的关系,还研究了国债与货币供给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国债余额对各货币供应量均无明显影响;国债发行对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活期存款没有明显影响,对流通中的现金(MO)、广义货币供应量(M2)、活期存款及准货币、准货币具有明显的扩张作用。在研究国债的利率效应时,分析了货币供应量不变及货币供应量扩大时国债对利率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国债对实际利率没有明显影响。在从理论上分析国债的通货膨胀效应时,除传统的研究视角以外,还通过模型说明,政府在面临高额债务时,可能会有意识地“制造”通货膨胀,从而增加铸币税收入,减轻偿债压力。实证研究表明,在1982~2005年整个时间段上,没有发现国债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当我们在1982~1993年和1994~2005年两个时间段上分别进行研究时,发现1982~1993年间国债对物价水平没有影响,但1994~2005年间国债具有明显的通货膨胀效应。第九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论,并对国债政策的后续操作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柳欣,张颖熙[8](2006)在《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基于内生货币框架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内生的货币金融体系下,财政作为另外一层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银行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调节资本存量和收入分配,从而对经济增长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结合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具体考察了财政政策手段对宏观经济、企业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发现财政政策只有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使用,才能达到存量与流量的平衡,从而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
孙镟[9](2005)在《中国财政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协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原则及所制定的相应措施,其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通过一系列财政政策的实施,可以使资源在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采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被看作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最重要的两大工具,其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以及两者间的协调配合是国民经济高效、顺畅运行的基础。 为科学地辨析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发展轨迹和政策实施效应,并为理论的应用提供指导原则,本研究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中国宏观调控中的财政货币政策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不同的样本数据,采用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实证研究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相关工具变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对宏观调控风险进行了解析,同时对调控难点进行了客观分析,并提出了积极而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财政货币政策有效;(2)中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存在着时滞效应,不同的工具变量时滞不同;(3)不同的工具变量对经济发展的映射方式不同,其间存在着低效甚至无效的工具。 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中国经济历经通胀与通缩,但总体上保持平稳、高速运行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合理运用密切相关;(2)为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应根据经济运行的现实状况,合理选择财政货币政策工具及施行力度;(3)宏观调控存在风险,而这一风险可控。
张支南,梅德平[10](2004)在《国债效应偏差的原因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大规模增发国债,但是并没有启动民间投资和刺激消费。之所以出现这种效应偏差,笔者认为是国债投资成本高、效率低、边际收益小,居民支出预期增加,民间投资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宏观税负过快增长,利率传导机制受阻等。其对策是:加强国债的市场化取向,启动民间投资;实行结构性减税,调节部门内收入分配结构;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支付。
二、从内生性货币供给的角度看国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内生性货币供给的角度看国债(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窖藏视角下的货币供给与中小企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基本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有待改进之处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文献综述 |
2.1.1 关于金融窖藏的相关文献综述 |
2.1.2 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关文献综述 |
2.1.3 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文献综述 |
2.1.4 金融窖藏与货币供给的相关文献综述 |
2.1.5 货币供给与企业发展的相关文献综述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金融窖藏理论 |
2.2.2 货币政策传导理论 |
2.2.3 信贷配给理论 |
2.2.4 企业发展理论 |
3 金融窖藏在中国的表现、影响及测度 |
3.1 金融窖藏的形成及表现 |
3.1.1 经济货币化程度 |
3.1.2 货币结构 |
3.1.3 信贷流向 |
3.1.4 证券市场发展 |
3.1.5 房地产市场发展 |
3.2 金融窖藏对经济的影响 |
3.2.1 扭曲资产价格 |
3.2.2 加剧金融风险 |
3.2.3 影响经济政策的传导效果 |
3.3 中国金融窖藏的规模测度 |
3.4 中国金融窖藏与中国货币之谜 |
3.4.1 中国存在货币超发吗 |
3.4.2 “中国货币之谜”产生的理论根源 |
3.4.3 金融窖藏是“中国货币之谜”形成的原因之一 |
3.5 金融窖藏与金融体系、虚拟经济体系的区别 |
4 金融窖藏冲击下货币供给传导的有效性检验 |
4.1 货币供给的传导路径分析 |
4.1.1 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特点 |
4.1.2 货币供给的作用路径 |
4.2 基本模型的建立 |
4.2.1 家庭的优化问题 |
4.2.2 厂商的优化问题 |
4.2.3 政府和中央银行的优化问题 |
4.2.4 市场均衡与货币供给冲击 |
4.3 参数估计与脉冲响应分析 |
4.3.1 参数校准与参数估计 |
4.3.2 脉冲响应分析 |
4.4 小结 |
5 金融窖藏影响货币供给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间关系的路径分析 |
5.1 金融窖藏与货币供给的相关关系分析 |
5.1.1 货币供给影响金融窖藏的理论基础 |
5.1.2 货币供给的趋势变化分析 |
5.1.3 金融窖藏的趋势变化分析 |
5.1.4 货币供给与金融窖藏的双变量回归分析 |
5.2 金融窖藏影响企业融资的机理分析 |
5.3 企业融资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
5.3.1 企业融资与企业生命周期 |
5.3.2 企业融资与企业规模 |
5.4 货币供给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
5.4.1 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发展 |
5.4.2 货币供给与中小银行信贷 |
6 金融窖藏视角下货币供给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
6.1 模型选择、指标设定与数据来源 |
6.1.1 模型选择 |
6.1.2 指标设定与数据来源 |
6.2 实证过程与分析 |
6.2.1 权重函数形式的选择 |
6.2.2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
6.3 稳健性检验 |
6.3.1 指标设定与数据来源 |
6.3.2 计量模型的选择 |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 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金融窖藏提高了虚拟经济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水平 |
7.1.2 金融窖藏冲击对产出和投资的影响为负且持续期较长 |
7.1.3 中小企业融资过于依赖间接融资 |
7.1.4 金融窖藏挤占了实体经济的融资空间 |
7.1.5 金融窖藏阻碍货币供给流入中小企业 |
7.2 政策建议 |
7.2.1 构建金融风险综合指数 |
7.2.2 加强对货币资金流向的监管 |
7.2.3 成立政策性的中小企业银行 |
7.2.4 加强虚拟经济体系的法律监管 |
7.2.5 大力推进资本市场供给侧改革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政府债券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 |
二、政府债券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机制 |
(一)政府债券发行 |
1. 社会公众认购政府债券 |
2. 商业银行认购政府债券 |
(二)政府债券流通 |
1. 商业银行间的政府债券转让 |
2. 商业银行与社会公众间的政府债券转让 |
3. 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 |
4. 政府部门与商业银行间政府债券转让 |
(三)政府债券偿还 |
1. 自有收入用以偿还政府债券 |
2. 发行债券偿还到期债务 |
(四)小结 |
三、政府债券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一)数据选取 |
(二)实证分析 |
1. 单位根检验 |
2. 回归分析 |
(三)结论 |
四、政策建议 |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协同发力,但须界定好政府债券的效力边界 |
(二)丰富政府债券品种,科学设置发行计划和进度 |
(三)完善政府债券市场流通机制,打通政府债券一、二级市场链条 |
(四)发挥好政府债券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作用 |
(3)国债流通交易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
二、国债流通交易影响货币供给量的机制分析 |
(一) 以央行为主体的国债交易通过影响准备金, 继而影响信贷资金, 最终影响货币供给量 |
(二) 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国债交易依靠超额准备金和信贷资金之间的相互转化, 通过信贷资金变动来影响货币供给量 |
(三) 个人之间的国债交易只是个人财富的转移, 既不影响准备金, 也不影响信贷资金, 因此不影响货币供给量 |
三、国债流通交易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实证分析 |
(一) 数据选取和说明 |
(二)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
1. 平稳性检验。 |
2. 格兰杰因果分析。 |
3.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
(4)我国国债金融效应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1.6 创新点和不足 |
1.6.1 创新点 |
1.6.2 不足 |
2. 国债理论 |
2.1 国债的基本概念 |
2.1.1 国债的定义 |
2.1.2 国债与货币的区别与联系 |
2.1.3 国债与赤字的关系 |
2.1.4 国债负担的度量指标 |
2.2 国债的功能 |
2.2.1 国债功能的产生基础 |
2.2.2 国债的基础功能——信用功能 |
2.2.3 国债的财政功能 |
2.2.4 国债的金融功能 |
2.3 国债理论的演进 |
2.3.1 古典学派的国债理论 |
2.3.2 凯恩斯学派的国债理论 |
2.3.3 布坎南的国债负债理论 |
2.3.4 新古典综合派的国债理论 |
2.3.5 当前主流的国债观点 |
2.3.6 经典国债理论述评 |
3. 国债经济效应研究综述 |
3.1 国债对公共支出影响的文献综述 |
3.2 国债对民间支出影响的文献综述 |
3.3 国债对民间消费影响的文献综述 |
3.4 国债对通货膨胀影响的文献综述 |
3.5 国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综述 |
3.6 国债经济效应文献评述 |
4. 国债金融效应研究综述 |
4.1 国债对货币供给影响的文献综述 |
4.2 国债对利率影响的文献综述 |
4.3 国债对汇率影响的文献综述 |
4.4 国债金融效应文献评述 |
5. 我国国债发展历程及中美日国债市场现状 |
5.1 我国近代国债的发展历程 |
5.1.1 中国古代社会的国债情况 |
5.1.2 清政府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国债情况 |
5.1.3 建国初期中国的国债情况 |
5.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债现状 |
5.2.1 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债政策演变 |
5.2.2 我国国债市场现状分析 |
5.3 美国和日本的国债情况 |
5.3.1 美国国债市场现状 |
5.3.2 日本国债市场现状 |
5.4 中国国债市场与美日国债市场对比分析 |
6. 国债金融效应的理论分析 |
6.1 国债货币供给效应的理论分析 |
6.1.1 货币发行角度 |
6.1.2 货币创造角度 |
6.2 国债利率效应的理论分析 |
6.2.1 利率决定理论 |
6.2.2 国债利率充当基准利率 |
6.2.3 国债利率的投资-储蓄框架分析 |
6.3 国债汇率效应的理论分析 |
6.3.1 市场利率传导路径 |
6.3.2 货币购买力传导路径 |
6.4 国债金融效应理论分析小结 |
7. 国债货币供给效应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7.1 国债金融效应实证分析的模型基础 |
7.1.1 平稳性检验 |
7.1.2 Johansen协整检验 |
7.1.3 长期均衡关系 |
7.1.4 误差修正模型 |
7.2 国债货币供给效应的描述性分析分析和单位根检验 |
7.2.1 国债货币供给效应的样本期选择 |
7.2.2 国债货币供给效应的变量选择 |
7.2.3 国债货币供给效应的描述性统计 |
7.2.4 国债货币供给效应的单位根检验 |
7.3 国债对现金的影响 |
7.3.1 国债对现金影响的Johansen协整检验 |
7.3.2 国债对现金影响的滞后阶数检验 |
7.3.3 国债对现金影响的长期均衡关系 |
7.3.4 国债对现金影响的短期调整关系 |
7.3.5 国债对现金影响的脉冲响应函数 |
7.4 国债对狭义货币供给的影响 |
7.4.1 国债对狭义货币供给影响的Johansen协整检验 |
7.4.2 国债对狭义货币供给影响的滞后阶数检验 |
7.4.3 国债对狭义货币供给影响的长期均衡关系 |
7.4.4 国债对狭义货币供给影响的短期调整关系 |
7.4.5 国债对狭义货币供给影响的脉冲响应函数 |
7.5 国债对广义货币供给的影响 |
7.5.1 国债对广义货币供给影响的Johansen协整检验 |
7.5.2 国债对广义货币供给影响的滞后阶数检验 |
7.5.3 国债对广义货币供给影响的长期均衡关系 |
7.5.4 国债对广义货币供给影响的短期调整关系 |
7.5.5 国债对广义货币供给影响的脉冲响应函数 |
7.6 国债货币供给效应小结 |
8. 国债利率效应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8.1 国债利率效应的描述性分析和单位根检验 |
8.1.1 国债利率效应的样本期选择 |
8.1.2 国债利率效应的变量选择 |
8.1.3 国债利率效应的描述性统计 |
8.1.4 国债利率效应的单位根检验 |
8.2 国债对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的影响 |
8.2.1 国债对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影响的Johansen协整检验 |
8.2.2 国债对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影响的滞后阶数检验 |
8.2.3 国债对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影响的长期均衡关系 |
8.2.4 国债对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影响的短期调整关系 |
8.2.5 国债对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影响的脉冲响应函数 |
8.3 国债对存款利率的影响 |
8.3.1 国债对存款利率影响的Johansen协整检验 |
8.3.2 国债对存款利率影响的滞后阶数检验 |
8.3.3 国债对存款利率影响的长期均衡关系 |
8.3.4 国债对存款利率影响的短期调整关系 |
8.3.5 国债对存款利率影响的脉冲响应函数 |
8.4 国债利率效应小结 |
9. 国债汇率效应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9.1 国债汇率效应的描述性分析分析和单位根检验 |
9.1.1 国债汇率效应的样本期选择 |
9.1.2 国债汇率效应的变量选择 |
9.1.3 国债汇率效应的描述性统计 |
9.1.4 国债汇率效应的单位根检验 |
9.2 国债对中日货币汇率的影响 |
9.2.1 国债对中日货币汇率影响的Johansen协整检验 |
9.2.2 国债对中日货币汇率影响的滞后阶数检验 |
9.2.3 国债对中日货币汇率影响的长期均衡关系 |
9.2.4 国债对中日货币汇率影响的短期调整关系 |
9.2.5 国债对中日货币汇率影响的脉冲响应函数 |
9.3 国债对中美货币汇率的影响 |
9.3.1 国债对中美货币汇率影响的Johansen协整检验 |
9.3.2 国债对中美货币汇率影响的滞后阶数检验 |
9.3.3 国债对中美货币汇率影响的长期均衡关系 |
9.3.4 国债对中美货币汇率影响的短期调整关系 |
9.3.5 国债对中美货币汇率影响的脉冲响应函数 |
9.4 国债汇率效应小结 |
10.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政策建议 |
10.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5)我国国债宏观经济效应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李嘉图定理的成立问题 |
二、国债的经济增长效应 |
三、国债的“挤出效应”分析 |
四、国债的民间消费效应 |
五、国债的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效应 |
六、国债规模与可持续性问题 |
七、小结 |
(6)内生经济增长与财政、货币政策——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内生货币供给框架的分析 |
二、财政政策 |
(一)减税 |
(二)政府支出和公债 |
三、货币政策 |
四、计量模型 |
(一)计量方法 |
(二)变量的选取与统计数据的说明 |
(三)单位根检验(ADF) |
(四)VAR模型设定和估计 |
(五)VAR (4)模型的估计 |
(六)模型稳定性的结果考察 |
(七)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s) |
(八)脉冲响应函数 |
(九)方差分解 |
五、结论和建议 |
(7)我国国债宏观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债的内涵与外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1.5 本文不足之处 |
2 国债经济效应:理论演进及文献综述 |
2.1 国债经济效应的理论演进 |
2.2 文献综述 |
2.2.1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争论 |
2.2.2 国债的资产效应及其争论 |
2.2.3 国债的民间投资与民间消费效应及其争论 |
2.2.4 国内对国债宏观经济效应的研究 |
3 国债的公共支出及增税效应研究 |
3.1 国债的财政扩张及增税效应研究 |
3.1.1 国债导致财政扩张的内在机理 |
3.1.2 国债财政扩张及增税效应的实证研究 |
3.1.3 小结 |
3.2 国债的政府消费效应研究 |
3.2.1 国债影响政府消费的机理分析 |
3.2.2 国债政府消费效应的实证研究 |
3.2.3 小结 |
3.3 国债的公共投资效应研究 |
3.3.1 国债公共投资效应的理论回顾 |
3.3.2 实证研究:国债促进了一定口径的公共投资 |
3.3.3 国债促进的公共投资是否具有经济增长效应 |
3.3.4 国债发行与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分析 |
3.3.5 我国国债的公共投资质量欠佳 |
3.3.6 小结 |
3.4 本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
4 国债的民间支出效应研究 |
4.1 国债的民间资本供给效应研究 |
4.1.1 国债影响民间投资的理论分析 |
4.1.2 我国民间投资的发展演变 |
4.1.3 国债民间投资效应的实证研究 |
4.1.4 对国债挤出效应的进一步分析 |
4.1.5 小结 |
4.2 国债的民间消费效应研究 |
4.2.1 最终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分析 |
4.2.2 我国的总消费率与民间消费率严重偏低 |
4.2.3 国债影响民间消费的理论分析 |
4.2.4 国债居民消费效应的实证研究 |
4.2.5 民间消费缘何难以启动 |
4.2.6 小结 |
4.3 本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
5 国债的劳动就业效应研究 |
5.1 我国劳动就业现状分析 |
5.1.1 总量层面的分析 |
5.1.2 产业层面的分析 |
5.2 关于劳动就业的理论回顾 |
5.3 国债劳动就业效应的实证研究 |
5.4 本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
6 国债的乘数效应研究 |
6.1 乘数效应理论回顾 |
6.1.1 政府支出乘数 |
6.1.2 财政政策乘数 |
6.2 我国乘数效应研究综述 |
6.3 国债乘数效应的实证研究 |
6.3.1 IS-LM框架下的财政政策乘数测算 |
6.3.2 财政增支的总需求扩大效应及经济增长效应测算 |
6.3.3 增发国债的总需求扩大效应及经济增长效应测算 |
6.4 本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
7 国债的税收平滑效应研究 |
7.1 税收平滑理论回顾 |
7.2 国债税收平滑效应的实证研究 |
7.2.1 税收平滑模型 |
7.2.2 实证研究 |
7.3 国债税收平滑效应缺失的原因分析 |
7.4 本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
8 国债的金融效应研究 |
8.1 国债的货币供给效应研究 |
8.1.1 国债影响货币供应量的理论分析 |
8.1.2 我国国债货币供给效应的实证研究 |
8.1.3 小结 |
8.2 国债的利率效应研究 |
8.2.1 国债影响利率的理论分析 |
8.2.2 实证研究 |
8.2.3 小结 |
8.3 国债的通货膨胀效应研究 |
8.3.1 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
8.3.2 国债通货膨胀效应的理论分析 |
8.3.3 国债通货膨胀效应的实证研究 |
8.3.4 小结 |
8.4 完善我国国债市场,更好发挥国债金融功能 |
8.4.1 国债金融功能概述 |
8.4.2 我国国债市场在发挥金融功能方面的欠缺及改革取向 |
8.4.3 小结 |
8.5 本章结论 |
9 研究结论及我国国债政策的后续操作取向 |
9.1 论文研究结论 |
9.2 我国国债政策的后续操作取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8)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基于内生货币框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回顾 |
二、基于内生货币供给框架的分析 |
三、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财政政策 |
(一) 对宏观经济和企业的影响 |
(二) 对货币金融体系的影响 |
(9)中国财政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协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主要概念界定及辨析 |
1.2.1 财政政策及相关概念 |
1.2.2 货币政策及相关概念 |
1.2.3 协整 |
1.3 国内外理论研究回顾 |
1.3.1 西方财政货币政策调控基本理论与实践述评 |
1.3.2 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3 论文创新评述 |
第二章 财政政策调控的理论背景与中国实践 |
2.1 西方财政政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2.1.1 亚当·斯密与《国富论》 |
2.1.2 凯恩斯与财政学派 |
2.1.3 供给学派的政策理论 |
2.1.4 布坎南与公共选择理论 |
2.2 国内财政政策理论的研究现状 |
2.3 中国财政政策实践的追溯(1979~2004) |
2.3.1 扩张与紧缩交替的财政政策(1979~1997) |
2.3.2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1998~2004) |
2.4 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
2.4.1 政策工具 |
2.4.2 调控机理 |
2.5 中国财政政策调控的经验与启示 |
2.5.1 中国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
2.5.2 经验与启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货币政策调控的理论背景与中国实践 |
3.1 西方货币政策主张及理论基础 |
3.1.1 凯恩斯的货币政策理论 |
3.1.2 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政策理论 |
3.1.3 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理论 |
3.1.4 新古典主义的货币政策理论 |
3.1.5 其他学派的货币政策主张及理论 |
3.2 国内货币政策研究现状 |
3.2.1 货币供给被动内生性和外生性 |
3.2.2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式 |
3.2.3 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枢纽 |
3.2.4 中国货币政策取向 |
3.2.5 相关实证研究 |
3.3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实践 |
3.3.1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
3.3.2 扩张性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
3.3.3 稳健的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
3.4 货币政策作用机理 |
3.4.1 货币政策工具 |
3.4.2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
3.4.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
3.4.4 货币政策终极目标 |
3.4.5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3.5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结论与启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检验 |
4.1 实证检验方法 |
4.1.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4.1.2 协整性分析 |
4.1.3 因果关系分析 |
4.2 中国财政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
4.2.1 财政政策实证分析中的变量与样本 |
4.2.2 财政政策实证结果 |
4.2.3 中国财政政策的自动效果与酌量效果 |
4.2.4 中国财政政策有效性实证结论 |
4.3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
4.3.1 货币政策实证分析中的变量与样本 |
4.3.2 货币政策实证结果 |
4.3.3 中国货币政策实证结论 |
4.4 启示与对策 |
4.4.1 中国财政政策的对策研究 |
4.4.2 中国货币政策的对策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宏观调控的风险解析与难点分析 |
5.1 近期经典危机剖析 |
5.1.1 货币政策的调控失当导致的危机 |
5.1.2 财政政策的调控失当导致的危机 |
5.2 财政货币政策调控原理 |
5.2.1 IS-LM模型 |
5.2.2 IS-LM-BP模型 |
5.3 中国财政货币政策调控实践 |
5.3.1 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 |
5.3.2 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 |
5.4 宏观调控对内外经济平衡的冲击 |
5.4.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
5.4.2 固定汇率制 |
5.4.3 浮动汇率制 |
5.5 现阶段财政货币政策调控难点 |
5.5.1 宏观调控中的“三农问题” |
5.5.2 宏观调控中的产业结构调整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经济宏观调控前瞻性分析 |
6.1 改进的半参数回归模型及其估计 |
6.1.1 半参数回归模型 |
6.1.2 模型估计 |
6.2 国民经济预期 |
6.2.1 模型建立与估计 |
6.2.2 回归预测与分析 |
6.2.3 模型应用分析 |
6.3 宏观调控政策对策分析 |
6.3.1 理论背景 |
6.3.2 存在的问题 |
6.3.3 对策与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
致谢 |
四、从内生性货币供给的角度看国债(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窖藏视角下的货币供给与中小企业发展[D]. 任行伟. 东北财经大学, 2020
- [2]政府债券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研究[J]. 王深德.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0(10)
- [3]国债流通交易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研究[J]. 邓晓兰,李铮,黄显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 [4]我国国债金融效应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D]. 周密. 西南财经大学, 2013(12)
- [5]我国国债宏观经济效应研究综述[J]. 王涛,苗润雨.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 [6]内生经济增长与财政、货币政策——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 柳欣,王晨. 南开经济研究, 2008(06)
- [7]我国国债宏观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D]. 谢子远. 浙江大学, 2007(03)
- [8]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基于内生货币框架的分析[J]. 柳欣,张颖熙.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03)
- [9]中国财政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协整研究[D]. 孙镟. 河海大学, 2005(04)
- [10]国债效应偏差的原因及对策[J]. 张支南,梅德平.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