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动态演示实验设计

变压器动态演示实验设计

一、变压器动态演示实验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郭培东[1](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电学模块学困分析及瓶颈突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世纪中期始,人类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到如今“电气时代”已进入一个技术成熟阶段,“电气”技术的应用在人类生活中随处可见。而这些技术的基础,就是高中物理的电学模块。电学模块是高中物理两大主要模块之一,在高考中占了近一半分值,分量很重。在人教版教材中电学模块主要分布在选修3-1,选修3-2两本书,因此学生学习电学模块是在分科之后,也就是这部分学生相对而言是物理基础较扎实,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发现这部分学生在电学的掌握上甚至比高一的力学学习更不如人意。本研究尝试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对电学模块进行学困分析及瓶颈突破研究。在2017年教育部对课程目标再次进行了修订。在“课程方案”中明确了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学困全称“学习困难”,本研究的“学困”定义主要基于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并辅助于心理学、教育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本文的第一章内容是引言,主要有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概念界定五个模块。在大量研读文献的基础上,向读者解释了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并给读者一个“学习困难”的清晰定义,有一定的概念。本文的第二章内容整体逻辑顺序是先调查后分析。在电学模块物理观念有95个考点,科学思维有100个考点,科学探究有26个考点,科学态度与责任有5个考点,针对“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三个核心素养笔者制定了一份电学模块的综合卷对年段198个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相关核心素养的已形成情况。并将得分在前30%的考生设为优生,后35%的考生设为学困生。针对“科学探究”这一核心素养,笔者制作了一份关于电学实验的调查问卷,根据调查数据进行学习困难分析。同时我对本校高中物理教师进行个别访谈,站在教师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综合问卷调查结果及教师访谈记录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结合教学经验及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尝试对学生进行“学困分析”,初步得出可以尝试从“物理中的数学方法”、“图像应用”、“实验探究”三个角度对学习困难进行瓶颈突破。最后第三章内容按照“物理中的数学方法”、“图像应用”、“实验探究”三个角度分别给出一个案例,基于核心素养在复习课中渗透“物理中的数学方法”、“图形结合”、“实验”的教学,尝试进行瓶颈突破,最后再制定一份与之前同等难度的检测卷,发现学生的整体平均分明显增加,并且优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分差差距也在减小,最终在此基础上得出有效的瓶颈突破方法。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陈红飞[3](2020)在《高中生电磁学疑难问题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理学科通常被认为是高中阶段学习比较难的学科之一,电磁学的学习也不例外。《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些方面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建议将课堂中所形成的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它强调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得出答案”,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探寻学生在电磁学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及其成因、对策显得非常必要。本研究基于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在相关研究基础上,设计了高中物理疑难问题的调查问卷,对秦安县两所高中的高中学生展开调查,调查问卷是以人教版必修3和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系列中的各个电磁学的知识点为主进行编写的。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本次问卷的一致性系数为0.975,KMO量度为0.936,表明本问卷的信效度良好。通过问卷分析了解电磁学模块各个知识点对学生的疑难程度,从而找出学生电磁学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并且总结出疑难问题的一些特点。同时对不同学校学生、不同性别学生的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性分析,对比了不同学校、不同性别学生所存在疑难问题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第二次问卷调查主要是调查对学生来说可能造成电磁学学习疑难的原因,结合疑难问题的特点,本研究总结出学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成因。根据疑难问题的成因,设计访谈提纲对教师进行了访谈,结合教师访谈情况和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出解决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对策,并依据对策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对学生问卷的分析得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有:电路的动态分析、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的理解、回旋加速器原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电场强度的叠加问题、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电场分布情况、电表的改装、楞次定律的应用、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大小及影响因素、变压器的变压原理及变压规律、静电力做功的问题、闭合电路的U-I图像问题、电场线的特点及理解、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表达式及理解、互感和自感现象及其产生原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内容表达式及理解、安培力大小的计算及方向的判断、多用电表的原理、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正弦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成因有(1):学科知识难度因素,包括:知识抽象、规律应用疑难、物理模型构建疑难、对数学能力有一定要求;(2)学生自身因素,包括:缺少物理的学习动机、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逻辑思维能力差、物理基础差、性别因素;(3)学校因素,包括:学校教学配置安排不到位、学校课时安排不足;(4)教师因素,包括:教学方式不够丰富、实际授课与学生学情不符。疑难问题的解决对策有:(1)增强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与信心;(2)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重视深度感悟对电磁学规律理解的作用;(4)实现“触类旁通”式的物理知识迁移和应用;(5)建立对疑难问题教学过程的多元化评价和反馈。

张鹏[4](2020)在《基于SOLO理论的我国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这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新一轮招考旨在加强学生的协作、交往、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任何新模式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必然是在旧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高考试题作为考查学生的重要工具,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高考物理试卷进行系统的梳理,期望能够从研究中找到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的特点,从而为高中教师授课与学生备考提供帮助。本文以1978至2019年的物理高考试卷,从中选取全国卷I(新课标)作为样本,以高考改革过程中发生的标志性事件为节点,将这41年的时间划分为6个阶段,运用SOLO分类理论进行试题能力结构的归纳研究。SOLO分类理论是彼格斯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等级划分的形式表示出来,以此来评价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依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案所表现出来的结构复杂程度和层次的变化特点,来判断学生处于哪一个思维层次。彼格斯教授在创设SOLO理论时,是让被试学生回答开放性试题,通过学生对开放性试题的回答类型结构,从质的方面确定学生现阶段达到的思维水平。按照SOLO分类理论的思路,我们可以分析解答一道物理试题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知识点),假设学生能正确回答试题,其所需要的最少的知识储备和最基本的思维操作,从而确定高考物理试题所考查的能力结构。于是笔者根据SOLO分类理论和试题实际情况,也将试题能力结构分为五个层次。在统计了历年试卷具体试题的能力层次后,按照不同阶段进行纵向比较研究,并将每一阶段试题能力结构数据用折线图呈现出来,从折线图中寻找规律,为让研究结果能有效落实到教与学,文章统计了每一道试题的知识主题和主要考查内容。在进行了各阶段试题能力结构的演变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1.各阶段试题的能力结构侧重点各不相同;2.可依据SOLO分类理论调控试题对思维能力的要求;3.试题能力结构具有可预测性。根据研究结论,结合具体物理试题,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了明确考试要点、运用变异理论、强调具身认知、善用数学知识、形象抽象概念、正视演示实验六条建议。

孙丹凤[5](2020)在《高中物理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以电磁学部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微课作为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凭借其针对性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支持的设备广等优势而发展前景广阔。在物理教学中,倡导开发和使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创新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种载体的教育教学资源,以使物理课程的学习更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是设计开发物理微课程,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物理教学中去,从而促进物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本文针对高中物理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总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并明确研究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厘清微课概念,同时对微课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明确微课程的研究与发展,对相应研究中不同学者提出的问题以及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第三章进行微课设计的前期调研与分析,通过调查表对学生与教师了解微课的情况和微课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微课使用的需求和教师使用微课的现状;同时进行教师访谈,进一步了解物理微课使用现状的原因、教师微课设计与使用的需求,为接下来的微课设计与应用工作奠定基础;第四章规划高中物理微课设计与制作的流程,建立相应的实施框架,为微课的实际开发提供支持。第五章和第六章基于第三章的前期调研,自行设计并应用具体的微课,收集评价与反馈。第七章是对整个研究的总结,通过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分析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可能的解决方式,对未来继续的研究做出展望。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通过调查发现,高二学生对物理微课的了解和使用较少,通过以建构主义和关联主义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的微课设计及其实践应用,发现微课的设计与使用有一定的积极效果,降低了学生对电磁学抽象知识的难度感受,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与此同时,研究中也发现了在一线的实际教学中,微课的设计制作与普及应用还有提升的空间,今后可以对此进一步进行研究。

凌宇飞[6](2020)在《初中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衔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实验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高中生在初中所习得的物理实验内容、实验技能与方法、形成的操作习惯以及思想观念,会直接影响高中物理实验学习。鉴于此,本文以物理实验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以及“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托,从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角度展开研究。首先选取沈阳市S高中和D初中的部分学生以及部分初高中物理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初中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过程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1)初中物理教师不注重对学生数学工具运用能力的培养;2)学生的实验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实验基础有待加强;3)初高中物理教师交流机会较少,对彼此实验教学的了解程度较低;4)对于初高中相似乃至重复的实验内容,部分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明确。根据调查的结果,并结合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与物理教材,本文从实验教学内容难度的差异、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变化和教学方式变化三个方面分析了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1)实验内容的难度差异主要体现在实验测量仪器结构和原理、实验分析要求、实验教学目标、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变化上;(2)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操作水平的要求变化上;(3)实验教学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生由观察的主体变为了操作的主体。最后基于对衔接问题产生原因的深入分析,针对现阶段物理实验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从初中和高中两个角度提出如下衔接优化建议:(1)初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实验课程中的“意外现象”,适时适度的引入高层次知识;在实验教学中增设过渡性实验,适当地渗透定性与半定量的分析方法。(2)高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有针对地破除认知误区;根植学生学情,找准实验教学的生长点,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3)此外本文还分别从教师、教材、学校三个角度对初高中物理实验衔接提出了参考建议。

李林深[7](2019)在《实验情境创设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物理实验情境创设是指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建立师生间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物理实验环境,力求使探索始于真实和接近学生所处真实环境。使物理教学在积极的情感环境中展开,激发学生的动机,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而物理实验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使学习者对新知识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及相关物理概念的理解,更能激发学习者对物理学的兴趣;在培养学习者对实验观察能力的同时,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动手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得学习者在具体的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中学习,从而灵活的运用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学习者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实验情境创设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第二章论述了中学物理实验情境教学的相关理论依据。第三章阐述了自制教具在物理实验情境教学中的作用。第四章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情境创设的现状调查,并分析了调查结果。第五章介绍实验情境创设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并进行案例实施。第六章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反思。笔者在半年的教学实践教学后,对教学效果进行研究与分析,研究表明,在物理教学中创设实验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创新能力、成绩水平都有明显提高。

罗佳[8](2019)在《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章节的演示实验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多。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当代社会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在新一轮的课改中,高中物理的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更为迫切地要求实施素质教育。而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有的放矢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演示实验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优化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目的。本论文以高中物理教材选修3-2的《电磁感应》章节为研究载体,采用文献分析、实践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在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基础上分析《电磁感应》章节的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章节中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针对就如何在《电磁感应》一章中有效地运用演示实验教学进行研究,着重探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部分,引言。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状、演示教学在《电磁感应》一章运用的情况以及研究该课题的意义,让更多教师认识到演示实验教学在《电磁感应》一章教学的作用。第二部分,理论部分。介绍演示实验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全面认识演示实验教学的必要性。第三部分,《电磁感应》的教学研究。在笔者了解教师对本章知识的认识以及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电磁感应》中的每一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更好地把握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演示实验的设计打下基础。第四部分,《电磁感应》演示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本章从选取有效的实验器材、设计合理有效的演示实验、选取有效的演示实验的呈现方式以及确保实验过程的有效性四个角度阐述如何在《电磁感应》一章中有效展开演示实验教学。第五部分,关于《电磁感应》演示实验教学实例。从《电磁感应》一章中,选出三节作为具体设计演示实验教学的实例,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体现出演示实验教学对建立物理相关概念的价值。第六部分,总结与展望。对本文的研究以及存在的不足做一个小结,分析存在不足的原因并展望和设想今后如何继续研究。

朱凤武[9](2019)在《利用演示实验转变高二学生电磁学部分前概念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经相关资料的查阅,学生带着已有的经验走进课堂,相关学者将这部分认识称为前概念,错误的前概念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国内外学者对前概念的成因和转变策略的研究多集中在力学,而电磁学作为高中物理的重难点,相关的研究较少,对概念转变的实践研究也较少涉及。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学实际,选取远距离输电、磁感应强度和楞次定律三节课为研究范围,以 CSEM(Concept Survey of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问卷为基础,结合学科教授和一线名师的访谈结果,对天津市某高中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进行前概念调查,明确学生存在“导体在磁场中不受力,该处场强为零”等九个错误前概念。设计针对性的实验教学方案,在实验班实施演示实验教学,对照班实施常规教学,教学完成后实施后测。得出在同一层次成绩的学生中,演示实验教学对前概念转变的效果比常规教学要好;对于不同层次成绩的学生,演示实验教学对层次较低学生的前概念转变效果更好的结论。同时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学生的前概念,设计相应的演示实验进而转变学生前概念的建议。

景行行止[10](2019)在《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纵观课程改革,可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以国际比较为基础的。换言之,国际间的课程比较和借鉴指引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通过课程的国际比较、借鉴不断完善我国的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由此,对教材的分析评估便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热点,并涌现出大量中学教材对比分析的研究成果。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发现,较多的学者仅是对中学教材进行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少且缺少足够的理论支撑。在中学物理教材研究方面,有的学者选取国内几套教材进行研究;有的学者在对中外教材进行对比研究时,仅涉及到中美、中日等国家的教材,鲜见将中国和欧洲国家的教材进行对比研究。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对学生科学思维、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十分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但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革新并没有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尤其是中学物理教材实验部分的改进并不明显,与国外主流中学物理教材的实验部分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国外一些基础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特别是德国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在国际基础教育界负有盛名,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选择我国最具权威性的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德国卡尔斯鲁厄高中物理教材(简称KPK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就这两套教材的实验部分进行较深入的比较研究,为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本论文包含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综述中外物理教材对比和中外物理实验对比研究现状;简述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简介主要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界定了教材和教科书、物理实验和实验类型的相关概念,接着对物理实验研究进行了阐述,最后扼要介绍了对本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比较教育理论和发展心理学理论等。第三部分实验内容难易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在史宁中教授提出的高中数学课程难度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的特殊性经探索提出从实验广度和实验深度这两个维度,设置了教材中实验内容难度的各项指标,从而建构了实验内容难度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的比较研究。主要从实验类型、实验数量、实验分布、实验难度(物理原理、实验类型、实验目的、实验操作量、实验仪器、数据运算量、误差分析和实验改进分析)等方面对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进行量化比较与分析。第五部分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的实验编写体例比较研究。主要从实验栏目、实验主题呈现方式、实验内容、实验仪器、实验插图等方面分析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编写上各自的特色,还选取了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中“动量守恒”部分进行实验案例对比分析。第六部分研究总结。笔者对本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在比较的基础上,对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的难度和形式结构得出了五点结论,提出了本研究对我国物理教材实验内容的编写、教师利用教材创设实验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三点启示。最后还反思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相关领域今后的进一步探索作出了展望。

二、变压器动态演示实验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压器动态演示实验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电学模块学困分析及瓶颈突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概念界定
第2章 学困分析
    2.1 检测卷调查
    2.2 电学实验问卷调查
    2.3 教师访谈
    2.4 综合分析
第3章 瓶颈突破
    3.1 突破角度
    3.2 物理中的数学方法
    3.3 图像应用
    3.4 实验探究
第4章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3)高中生电磁学疑难问题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二、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相关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
        2.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3.建构主义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二)多元智力理论
        1.多元智力理论的发展
        2.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3.多元智力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1.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发展
        2.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观点
        3.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1.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发展
        2.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观点
        3.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四、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二)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1.调查问卷的编制
        2.问卷调查的实施
    (三)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1.问卷的信度分析
        2.问卷的效度分析
        3.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4.高中学生电磁学疑难问题认识程度水平的学校类别差异分析
        5.高中学生电磁学疑难问题认识程度水平的性别差异分析
    (四)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成因的调查问卷分析
    (五)研究小结
五、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特点
    (二)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成因
        1.学科知识难度因素
        2.学生自身因素
        3.学校因素
        4.教师因素
六、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解决对策
        1.增强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与信心
        2.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重视深度感悟对电磁学规律理解的作用
        4.实现“触类旁通”式的物理知识迁移和应用
        5.建立对疑难问题教学过程的多元化评价和反馈
    (二)教学设计案例
七、结语
    (一)总结
    (二)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高中物理电磁学内容疑难程度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成因的调查
附件三 访谈记录

(4)基于SOLO理论的我国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题研究背景
    1.2 SOLO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论题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对研究对象的分类
        1.4.1 高考命题模式探索阶段(1978-1982 年)
        1.4.2 高考命题改革实验阶段(1983-1987 年)
        1.4.3 高考命题模式调整阶段(1988-1998 年)
        1.4.4 高考科目全面改革阶段(1999-2006 年)
        1.4.5 深化高考科目改革阶段(2007-2013 年)
        1.4.6 新一轮高考改革阶段(2014 年至今)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统计分析法
        1.5.3 归纳法
        1.5.4 比较研究法
    1.6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SOLO分类理论概述
    2.1 简述SOLO分类理论
    2.2 SOLO层次具体划分实例
        2.2.1 前结构水平(P)
        2.2.2 单点结构水平(U)例题
        2.2.3 多点结构水平(M)例题
        2.2.4 关联结构水平(R)例题
        2.2.5 抽象拓展结构(E)例题
第三章 高考物理试卷能力结构统计分析及比较
    3.1 各阶段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3.1.1 1978 -1982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3.1.2 1983 -1987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3.1.3 1988 -1998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3.1.4 1999 -2006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3.1.5 2007 -2013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3.1.6 2014 -2019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3.2 各阶段物理试题能力结构演变研究
    3.3 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对教学的几点建议
    4.1 明确考试重点
    4.2 运用变易理论
    4.3 强调具身认知
    4.4 善用数学知识
    4.5 形象抽象概念
    4.6 正视演示实验
第五章 研究结论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5)高中物理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以电磁学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一、教学信息化的发展需要
        二、微课教学的优势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四节 微课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
        二、关联主义
        三、人本主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微课设计的前期调研与分析
    第一节 学生对微课的认识及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表与使用对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教师对微课的认识及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表与使用对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三、教师访谈分析
第四章 高中物理微课设计制作及应用
    第一节 确定微课课题
    第二节 微课的制作工具与流程
        一、微课的制作工具
        二、微课的制作流程
        三、微课的评价
第五章 微课制作实例——以《楞次定律》为例
    第一节 课题的确定
    第二节 微课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三、微课教学过程设计
    第三节 微课课件与脚本的设计与制作
    第四节 本节微课的评价
        一、学生评价
        二、教师评价
第六章 微课的制作实例二---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例
    第一节 课题的确定
    第二节 微课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三、微课教学过程设计
    第三节 微课课件与脚本的设计与制作
    第四节 本节微课的评价
        一、学生评价
        二、教师评价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微课使用效果访谈与总结
        一、学生访谈分析
        二、教师访谈分析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专着
    三、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微课使用前学生调查表
    附录二 微课使用前教师调查表
    附录三 使用前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微课使用后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五 微课使用后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六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微课设计与应用
    附录七 《交变电流》的微课设计与应用
    附录八 《变压器》的微课设计与应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初中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衔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物理实验教学
        2.1.2 “衔接”
    2.2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物理实验教学理论
        2.2.2 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2.2.3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2.2.4 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3章 初中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
    3.1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
        3.1.1 初中生物理实验学习现状的调查
        3.1.1.1 调查目的
        3.1.1.2 调查对象
        3.1.1.3 调查问卷的编制及施测
        3.1.1.4 调查结果统计
        3.1.2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
        3.1.2.1 调查目的
        3.1.2.2 调查对象
        3.1.2.3 调查问卷的编制及施测
        3.1.2.4 调查结果统计
    3.2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
        3.2.1 高中生物理实验学习现状的调查
        3.2.1.1 调查目的
        3.2.1.2 调查对象
        3.2.1.3 调查问卷的编制及施测
        3.2.1.4 调查结果统计
        3.2.2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
        3.2.2.1 调查目的
        3.2.2.2 调查对象
        3.2.2.3 调查问卷的编制及实施
        3.2.2.4 调查结果统计
    3.3 初中与高中物理实验衔接教学现状调查结果讨论与总结
第4章 初中与高中物理实验衔接问题产生原因的探究
    4.1 初中与高中实验教学内容分析
        4.1.1 实验测量仪器结构和原理由简单变化为复杂
        4.1.2 实验由定性延伸到定量
        4.1.3 教学目标从低层次变化为高层次
        4.1.4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变化
    4.2 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变化
        4.2.1 数学能力要求
        4.2.2 思维能力要求
        4.2.3 操作要求
        4.2.4 科学探究能力要求
    4.3 教学方式的变化
第5章 初中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问题的优化建议
    5.1 巧用课堂生成性资源,适当对实验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
    5.2 增设过渡性的半定量实验,提高学生的量化分析意识
    5.3 引导学生亲历探究实践过程,破除认知误区
    5.4 根植学生学情,准确把握实验教学的生长点
    5.5 对初高中物理衔接的建议
        5.5.1 中学物理教师应立足课本,加强“跨学段”研讨
        5.5.2 物理教材的编写应体现数学与物理的密切联系
        5.5.3 高中阶段开设预备实验室,为基础较差的学生补短板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初中学生物理实验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高中学生物理实验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四 高中物理教师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五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科书实验内容统计表
附录六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内容统计表
附录七 初高中物理实验衔接内容统计表
致谢

(7)实验情境创设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实验情景教学现状
        1.2.1 国内现状
        1.2.2 国外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访谈法
        1.3.4 案例法
第2章 中学物理实验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2.1 研究的概念界定
        2.1.1 情境创设
        2.1.2 物理实验情境创设
    2.2 实验情境教学的相关理论
        2.2.1 情境与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2.2.2 有意义学习
        2.2.3 建构主义
    2.3 物理实验教学相关理论
        2.3.1 物理实验教学作用
        2.3.2 物理实验教学主要教学方式
第3章 自制教具在物理实验情境教学中的作用
    3.1 学校教具、自制教具
        3.1.1 学校教具
        3.1.2 自制教具
    3.2 将自制教具应用于物理实验情境教学中的作用
        3.2.1 弥补物理实验仪器的不足
        3.2.2 改变学习方式,促进知识建构
        3.2.3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2.4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
        3.2.5 发展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
        3.2.6 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培养教师职业情感
第4章 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情境创设的现状调查
    4.1 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情境创设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4.1.1 问卷制定、发放与回收
        4.1.2 问卷分析
    4.2 教师、学生访谈
        4.2.1 教师对自制教具在实验情境创设的看法、想法
        4.2.2 学生对教学中实验情境创设的看法与建议
第5章 实验情境创设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与案例实施
    5.1 物理实验情境优化策略
        5.1.1创设物理实验情境中利用自制教具改进演示实验
        5.1.2 改进演示实验,使实验更富有趣味性
        5.1.3 高效利用多媒体创设实验情境,弥补实验仪器设备制约
        5.1.4 积极开展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5.1.5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保障实验情境教学开展
    5.2 案例实施
        5.2.1 互感与自感教学案例实施
        5.2.2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实施
    5.3 实施结果与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8)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章节的演示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2 演示实验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2.1 演示实验的定义
    2.2 演示实验的分类
        2.2.1 物理演示实验目的及对思维能力要求的角度
        2.2.2 物理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角度
    2.3 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2.3.1 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
        2.3.2 提供感性认识素材,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物理概念及规律
        2.3.3 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4 展现严谨的示范,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3 《电磁感应》的教学研究
    3.1 《划时代的发现》的教学分析
        3.1.1 教学内容分析
        3.1.2 教学目标
        3.1.3 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3.1.4 教学思路
    3.2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教学分析
        3.2.1 教学内容分析
        3.2.2 教学目标
        3.2.3 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3.2.4 教学思路
    3.3 《楞次定律》的教学分析
        3.3.1 教学内容分析
        3.3.2 教学目标
        3.3.3 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3.3.4 教学思路
    3.4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教学分析
        3.4.1 教学内容分析
        3.4.2 教学目标
        3.4.3 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3.4.4 教学思路
    3.5 《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的教学分析
        3.5.1 教学内容分析
        3.5.2 教学目标
        3.5.3 教学重难点
        3.5.4 教学思路
    3.6 《互感和自感》的教学分析
        3.6.1 教学内容分析
        3.6.2 教学目标
        3.6.3 教学重难点
        3.6.4 教学思路
    3.7 《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的教学分析
        3.7.1 教学内容分析
        3.7.2 教学目标
        3.7.3 教学重难点
        3.7.4 教学思路
4 《电磁感应》演示实验教学的有效展开
    4.1 选取有效的实验器材
        4.1.1 选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器材
        4.1.2 改进和自制实验器材
    4.2 设计合理有效的演示实验
        4.2.1 简便性原则
        4.2.2 目的性原则
        4.2.3 直观性原则
        4.2.4 科学性原则
        4.2.5 趣味性原则
        4.2.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3 选择有效的演示实验呈现方式
        4.3.1 实物演示的方式及其优缺点
        4.3.2 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及其优缺点
    4.4 确保演示实验过程的有效性
        4.4.1 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4.4.2 演示规范,语言准确
        4.4.3 注意启发引导学生
5 关于《电磁感应》演示实验的教学实例
    5.1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教学实例
        5.1.1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5.1.2 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5.1.3 拓展延伸,巩固旧知
    5.2 《楞次定律》的教学实例
        5.2.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5.2.2 学生实验,初步探究
        5.2.3 自制教具,创新实验
        5.2.4 揭秘环节,前后呼应
        5.2.5 逐层深入,突破难点
        5.2.6 总结方法应用提高
    5.3 《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的教学实例
        5.3.1 创设问题,引入新课
        5.3.2 自制教具,讲述涡流
        5.3.3 涡流的热效应
        5.3.4 涡流的磁效应
        5.3.5 涡流的机械效应——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利用演示实验转变高二学生电磁学部分前概念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由来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概念转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理论基础
    3.1 认知同化理论
    3.2 概念转变理论
    3.3 “从做中学”教育思想
4 研究过程设计
    4.1 研究思路
    4.2 研究方法及测量工具
    4.3 研究内容
5 前概念转变的实践研究
    5.1 前测问卷调查
    5.2 前测问卷结果
    5.3 演示实验教学设计
    5.4 后测问卷调查
    5.5 后测问卷结果
6 研究结论、教学建议与研究的不足之处
    6.1 研究结论
    6.2 教学建议
    6.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远距离输电前测试题
    附录2 磁感应强度前测试题
    附录3 楞次定律前测试题
    附录4 远距离输电后测试题
    附录5 磁感应强度后测试题
    附录6 楞次定律后测试题
    附录7 前后测问卷统计
致谢

(10)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的提出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中外物理教材对比研究综述
        1.2.2 中外物理实验对比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的方法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内涵
        2.1.1 教科书与教材
        2.1.2 物理实验
    2.2 本研究对中学物理实验的分类
    2.3 研究的理论依据
        2.3.1 物理实验研究
        2.3.2 比较教育理论
        2.3.3 发展心理学理论
3 实验内容难易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3.1 实验广度的研究方法
        3.1.1 筛选中德两套教材中的实验内容
        3.1.2 对筛选出的实验内容进行分类整理
        3.1.3 按一级主题整理出实验的广度范围
        3.1.4 实验广度的计算方法
        3.1.5 实验广度的呈现方式
        3.1.6 实验广度的比较
    3.2 实验深度的研究方法
        3.2.1 实验深度模型的建立
        3.2.2 实验深度分析的具体操作步骤
        3.2.3 实验深度的比较
    3.3 实验难度的研究方法
4 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的比较研究
    4.1 中国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分析
        4.1.1 实验广度分析
        4.1.2 实验深度分析
    4.2 德国KPK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分析
        4.2.1 实验广度分析
        4.2.2 实验深度分析
    4.3 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比较研究
        4.3.1 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广度的综合比较与分析
        4.3.2 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深度的综合比较与分析
        4.3.3 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难度的综合比较与分析
5 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的实验编写体例比较研究
    5.1 实验设计特色
        5.1.1 实验栏目
        5.1.2 实验主题
        5.1.3 实验仪器
        5.1.4 实验过程
    5.2 中德两套教材实验设计的案例比较
        5.2.1 中国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实验设计案例
        5.2.2 德国KPK高中物理教材实验设计案例
        5.2.3 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设计案例的比较
6 实验教学案例
7 研究总结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启示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实验结构
附录二 德国KPK高中物理教材实验结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变压器动态演示实验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电学模块学困分析及瓶颈突破研究[D]. 郭培东. 西南大学, 2020(05)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高中生电磁学疑难问题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D]. 陈红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基于SOLO理论的我国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演变研究[D]. 张鹏. 喀什大学, 2020(07)
  • [5]高中物理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以电磁学部分为例[D]. 孙丹凤.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初中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衔接问题研究[D]. 凌宇飞.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实验情境创设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D]. 李林深.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9(02)
  • [8]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章节的演示实验教学研究[D]. 罗佳.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利用演示实验转变高二学生电磁学部分前概念的实践研究[D]. 朱凤武.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10]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对比研究[D]. 景行行止. 扬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变压器动态演示实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