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绝经后性激素变化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启航[1](2021)在《一、绝经后妇女卵泡刺激素水平与肾功能紊乱的相关性研究 二、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和糖尿病发病的队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慢性肾脏疾病(CKD)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公众健康问题,它的全球患病率约为5%-10%。与CKD相关的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经济及精神负担日渐增高,这主要归因于其相当高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研究表明,肾脏受性激素的影响,且早期的研究发现所有女性性激素在肾脏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保护作用。然而,一项对1 1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大多数为绝经后女性)的肾功能下降更快。并且Nitsch等人发现女性性激素的肾脏保护作用似乎在绝经后减弱。此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CKD的发病率在绝经后显着增加。最后,美国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在整个接受透析人群中有42%是女性,并且其中大多数处于绝经后状态。绝经期以卵巢功能衰竭而月经周期停止为特征,伴有血清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增加和雌激素浓度降低。因此,上述研究结果提示女性绝经后整体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对肾功能产生了不利影响。雌激素通过减轻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在CKD的进展中发挥保护作用,因此绝经后雌激素撤退将加快女性CKD的进展。然而,补充雌激素并不能完全逆转绝经后妇女肾功能的下降。因此,除了雌激素减少外,其他导致绝经后妇女肾功能下降的潜在因素也应予以研究。随着绝经状态的转变,血液循环中的FSH由于雌激素的减少而呈代偿性增加。已经有很多研究证明,FSH可以通过功能性FSH受体作用于非性腺组织。本课题组已经证明,FSH可以影响肝胆固醇生物合成、肝糖异生和骨关节炎的进展等。在本研究中,我们探索了绝经期女性的FSH水平与肾功能之间的关系,并评估了 FSH是否为绝经后女性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年龄对FSH和肾功能之间关系的修饰作用。研究目的: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流行病调查人群中筛选符合条件的绝经前、围绝经期、绝经后期妇女。通过对比绝经前、围绝经期、绝经后期妇女之间的性激素水平和肾功能指数差异,初步探索绝经和妇女肾功能下降关系。并将绝经后妇女按血清FSH水平进行四分位分组,探索随FSH四分位水平增加,肾功能变化趋势。并纠正主要混杂变量,评价FSH对绝经后妇女肾功能紊乱的独立风险。且进一步研究了年龄对FSH和肾功能之间关系的修饰作用。材料和方法:1.研究设计和入组人群:本研究为基于人群的横断面研究,其数据源自2014年进行于中国山东省宁阳县的流行病学调查。该流行病学调查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the Risk Evaluation of cAncers in Chinese diabeTic Individuals:A lONgitudinal(REACTION)study”的一个分支。此研究共有8922人参与,其中6060人为自2011随访至2014年人群,2862人为2014年新增人群。符合条件的女性3285人被纳入该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如下:(1)可获得关键数据,如年龄、体重指数(BMI)、肾功能指数、性激素水平、血脂水平、月经史、是否高血压、是否糖尿病等;(2)无卵巢早衰、双侧卵巢切除、子宫切除、妊娠、哺乳、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切除术、恶性肿瘤等影响自然绝经状态及肾功能的情况;(3)未使用雌激素、雄激素、黄体酮、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甲氧基氟烷、四环素、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影响自然绝经状态和肾功能的药物。然后我们根据绝经状态将符合条件的妇女分成三组。最后,我们的研究纳入了 624名绝经前妇女、121名围绝经期妇女和2540名绝经后妇女。2.数据收集:所有参与该研究人员都完成了一个标准化的培训计划,以尽量减少评估人员之间的差异。对于绝经前妇女,静脉穿刺安排在常规月经周期的第2-5天,以排除性激素的周期性差异;对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静脉穿刺时间为任意时间。所有血液标本均在空腹过夜后的上午8:00-10:00采集,并立即保存在-80℃待检测。血糖水平在2小时内检测。化学发光法(Cobas E601;Roche,Basel,Switzerland)被用来检测女性性激素水平。使用Beckman AU5800化学分析系统(Beckman Coulter,Tokyo,Japan)检测血清脂质、血糖水平和肝肾功能指数。使用电子血压计(HEM-7117;Omron,Kyoto,Japan)测量血压,测量三次,并计算平均值得出最后结果。身高和体重分别以厘米(cm)和公斤(kg)计算。体重指数的计算方法是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cm2)。3.研究结果定义:妇女绝经状态依据一份关于月经史的自述问卷。绝经前期定义为妇女在过去3个月内有月经。围绝经期定义为在过去3个月内出现月经,但问卷调查前一年月经不规律或3-11个月的闭经,前者接近围绝经期早期,后者接近围绝经期晚期。有文献报道,围绝经期早期人群由于FSH升高的代偿作用,雌激素并未明显下降。为了呈现雌激素下降梯度,我们选择围绝经期晚期妇女纳入研究(即3-11个月的闭经)。绝经后妇女被定义为停经至少12个月。肾功能紊乱包括肾小球滤过率下降(declined eGFR)和CKD(分别定义为eGFR<90 mL/min/1.73 m2和60 mL/min/1.73 m2)。血脂异常定义如下:(1)高总胆固醇(TC)(≥6.22 mmol/L);高甘油三酯(TG)(≥1.70 mmol/L);(3)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14 mmol/L):(4)高游离脂肪酸(FFA)(≥0.9 mmol/L);(4)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30mmol/L)。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SBP)≥130或舒张压(DBP)≥85 mmHg或自述既往被诊断过。糖尿病定义为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或自述既往被诊断过。4.统计分析:使用SPSS 24.0版本(IBM Corp,Armonk,NY,USA)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和中位数(四分位区间)分别描述具有正态分布和偏态分布的连续变量。分类变量以数字(百分比)表示。对三种绝经状态之间各项指标对比和绝经后妇女FSH四分位分组之间的各项指标对比采用以下方法:连续变量为正态分布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连续变量为偏态分布的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随着三种绝经状态的转变和绝经后妇女FSH四分位数的增加,分别进行ANOVA趋势检验和Cochlen-Armitage卡方检验来评估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的趋势。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FSH水平对绝经后妇女肾功能不全风险的影响(调整的混杂变量有年龄、雌二醇(E2)、BMI、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饮酒)。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以回归系数(B)、调整后优势比(OR)值和95%置信区间(CIs)表示。计算的p值均为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绝经前、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性激素水平和肾功能水平的比较共计3285名符合条件女性被纳入本研究,首先根据月经状态将其分为三组:绝经前期组(n=624)、围绝经期组(n=121)和绝经后期组(n=2540)。随着三种绝经状态的转变,由于卵巢功能衰竭导致血清中位E2水平急剧下降(从66.75降至19.12再降至5.58 pg/mL),而血清中位FSH水平显着上升(从8.65升至56.49再升至71.50 mIU/mL)。此外,与绝经前妇女相比,绝经后妇女的平均血清肌酐(Scr)水平约增加7μml/L(从57.47到64.55μmL/L,p<0.001),同时eGFR水平约减少 20 mL/min/1.73 m2(从 108.27 到 88.73 mL/min/1.73 m2,p<0.001)。相应地,eGFR下降的患病率也显着增加(从6.1%到14.9%再到49.0%,pfor trend<0.001):CKD的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p for trend=0.001)。然而,三组的年龄也显着增加(从43.06岁到51.36岁再到60.94岁),而衰老是肾功能紊乱的不可逆危险因素(21)。2.绝经后妇女肾功能随FSH水平升高而下降我们将绝经后妇女按血清FSH四分位水平分为四组(mIU/mL):四分位1组:FSH≤56.78,四分位 2 组:56.78<FSH≤71.61,四分位 3 组:71.61<FSH≤88.35,四分位4组:FSH>88.35。随着FSH四分位数的增加,平均Scr水平从62.98逐渐升高到 66.55μmL/L(p for trend<0.001),而 eGFR 水平从 90.70 逐渐降低到 87.03 mL/min/1.73 m2(p fortrend<0.001)。事后两两组间检验表明,除了 FSH四分位2组和四分位3组之间的Scr或eGFR水平(p分别为0.408和0.388)外,其他任何两个FSH四分位组之间的平均Scr或eGFR水平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相应地,随着FSH四分位增加,eGFR下降的患病率从41.4%逐渐增加到53.9%(p for trend<0.001),CKD 也从 0.3%逐渐增加到 3.3%(p for trend<0.001);此外,随着FSH四分位增加,各组间年龄无明显变化趋势(pfortrend=0.316),且每个FSH四分位组的E2水平极低。因此,性激素FSH对绝经后妇女的肾功能有潜在的不良影响。3.FSH升高是绝经后妇女肾功能紊乱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了进一步探讨FSH是否对绝经后妇女肾功能紊乱有独立影响,我们进行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调整了重要混杂因素如年龄、E2、BMI、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和饮酒后,eGFR下降和CKD的OR值均随FSH四分位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相比FSH最低四分位组,eGFR 下降的OR值(OR=2.187.95%CI:1.635-2.924)增加了约 2 倍,CKD 的 OR 值(OR=1 0.088,95%CI:2.279-44.650)增加了约 1 0 倍(p<0.05)。4.年龄对绝经后妇女FSH与肾功能紊乱关系的修饰作用我们根据中位年龄将绝经后的妇女平均分为两组,即1270名年龄小于61岁的年轻女性组和1270名年龄大于61岁的老年女性组。然后对各组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调整年龄、E2、BMI、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等因素后,结果显示,随着FSH四分位数的增加,两组eGFR下降的OR值均逐渐升高。而且,老年女性组的每个FSH四分组eGFR下降的OR值均大于相对应年轻女性组FSH四分位组eGFR 下降的OR值。结论:1.绝经后妇女肾功能随FSH水平升高而下降2.FSH是绝经后妇女肾功能紊乱的独立危险因素3.衰老会加重FSH对绝经后女性肾功能的不利影响研究背景:在全世界范围内,约有数亿人患有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并且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不断上升,已成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医疗问题。糖尿病本身及其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对病人及社会均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找出在糖尿病病因学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是很有必要的。大量的基础研究已经探索了游离脂肪酸(FFA)在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发展中的作用。慢性血清游离脂肪酸升高或持续的高游离脂肪酸血症可以诱导肝脏和肌肉胰岛素抵抗,损害胰岛素分泌(称为脂毒性),而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被认为是糖尿病发病的两大主要病理机制。然而,很少有纵向流行病学研究调查血清FFA水平与糖尿病发病之间的关系。以往较多的横断面研究探讨过空腹循环FFA浓度与糖尿病的关系,并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糖尿病患者的循环FFA浓度高于正常人。然而,基线循环游离脂肪酸水平是否能预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纵向队列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大多数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报道,在调整了潜在的混杂因素(如肥胖)后,高FFA水平可预测糖尿病的发展。相反,另一项研究表明,基线FFA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发展没有关系,甚至显示发展为糖尿病的患者的基线FFA水平略低于没有发展为糖尿病的患者。研究人群的差异可以部分解释以往研究中观察到的争议结果。据我们所知,没有研究评估血清FFA的纵向变化或平均血清FFA水平与糖尿病发病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调查了基线血清FFA水平与糖尿病发病之间的关系。此外,我们还探索了随访中血清游离脂肪酸纵向变化状态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目的:1.评价基线FFA水平和随访末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基线高水平FFA对糖尿病发病的预测价值。2.评价FFA的纵向水平状态与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性,包括FFA水平从基线到随访末的纵向变化,以及平均水平。材料和方法:1.研究设计和参与者:这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来源于名为“Risk Evaluation of cAncers in Chinese diabeTic Individuals:A longitudinal(REACTION)study”一项非干预性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其中一个社区,山东省宁阳县。随访时间为2011-2014年,为期3年。总共有7068名受试者参与了基线调查。符合以下标准的参与者纳入该队列研究:(1)基线时为非糖尿病(正常或糖尿病前期);(2)在基线和随访末可获得以下血清学指标,包括血脂,如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FFA、空腹血糖(FPG),2小时餐后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3)年龄、体重指数(BMI)、腰围(WC)、糖尿病家族史、吸烟饮酒史等关键协变量信息无缺失;(4)招募前3个月及随访期间未使用影响糖脂代谢的药物,包括二甲双胍、胰岛素、他汀类药物和贝特类药物等;(5)招募前3个月及随访期间无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不全等影响糖脂代谢的疾病。最终,有符合条件2905人参加了这项研究。2.分组和结果的定义:根据FFA的正常血清参考值范围(0.1~0.9 mmol/L),我们将基线和随访末时血清FFA水平分别分为正常水平(FFA<0.9 mmol/L)和高水平(FFA≥0.9 mmol/L)。那么FFA水平从基线到随访结束的纵向变化分为以下四种情况:从正常水平到正常水平;从正常水平到高水平;从高水平到正常水平;从高水平到高水平。此外,从基线到随访末的平均血清FFA和△FFA水平变化分别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平均血清FFA水平=(基线血清FFA浓度+随访末血清FFA浓度)/2,△FFA水平=随访末血清FFA浓度-基线血清FFA浓度。糖尿病的诊断根据2017 ADA诊断标准定义,参与者在基线和随访末的葡萄糖代谢状态包括以下三种状态:正常糖代谢、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OGTT应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进行。3.数据收集:所有血液样本均在过夜禁食后的上午8:00至10:00之间采集,并立即在-80。C保存待检测。血糖水平要2小时内检测。使用Beckman AU5800化学分析仪系统(Beckman Coulter,Tokyo,Japan)检测血脂水平(包括FFA)、葡萄糖代谢指标(包括FPG和2hPG、HbA1c)和肝肾功能指标。对于上述各参数,组内和组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5%。血压检测使用电子血压计(HEM-7117;Omron,Kyoto,Japan)测量,测量三次并计算平均值。体重和身高分别以公斤和厘米为单位测量。体重指数以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计算。糖尿病家族史、吸烟饮酒史水平根据自述问卷调查结果判定。4.统计分析:统计分析使用 IBM SPSS Statistics for Windows,version 25.0。用均数±标准差和中位数(四分位数范围)分别描述正态分布和偏态分布。分类变量以数字(百分比)表示。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对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进行比较。对具有偏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随着FFA四分位数的增加,采用ANOVA趋势检验和cochrana-armitage卡方趋势检验分别评估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的趋势。采用校正了性别、年龄、糖尿病家族史、BMI、WC、FPG、TC、TG、LDL、HDL、吸烟和饮酒水平的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来评估FFA与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回归系数(B)、调整优势比(OR)值和95%置信区间(CIs)表示。所有计算的p值均为双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人群的基线特征:根据FFA水平分组根据血清FFA水平,基线人群可分为正常水平FFA组(FFA<0.9mmol/L,N=2030)和高水平FFA组(FFA≥0.9mmol/L,N=875)。研究人群的基本临床特征见表1。与FFA正常水平组相比,FFA高水平组平均年龄及糖代谢指标如FPG、2hPG明显升高,而两组HbA1c均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FA高水平组糖尿病前期患病率明显高于FFA正常水平组(85.7%vs80.8%,p<0.05)。FFA正常水平组糖尿病家族史的比例明显高于FFA高水平组(2.5%vs1.3%,p<0.05)。此外,FFA高水平组的个体有更高的TC、TG和HDL-C水平。在肥胖指数方面,FFA高水平组的个体BMI和WC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FFA高水平组肾功能稍低。最后,在2905名基线参与者中有290人在3年随访末时发展为糖尿病。2.基线FFA水平与随访末糖代谢指标和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根据基线FFA水平进行不同方式的分组,研究人群被分为正常水平/高水平组或FFA四分位组。与基线正常水平FFA组相比,基线FFA高水平组随访结束时FPG、2hPG、HbA1c水平均较高,且患糖尿病的比例也较高。但是基线FFA正常水平组和基线FFA高水平组的FPG和HbA1c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后,根据基线FFA四分位水平将研究人群分为以下四组:四分位1组:FFA≤0.48,四分位2组:0.48<FFA≤0.63,四分位3组:0.63<FFA≤0.81,四分位4 组:FFA>0.81(mmol/L)。随着 FFA 四分位数的增加,FPG、2hPG、HbA1c 的平均水平以及随访结束时糖尿病的比例逐步增加。但是,FPG和HbA1c升高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为了进一步评估基线FFA水平是否与糖尿病发生独立相关,我们进行了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调整了重要的混杂因素如年龄、性别、BMI、WC、糖尿病家族史、FPG、TG、TC、LDL-C、HDL-C、抽烟水平和喝酒水平后,无论基线FFA水平以正常水平/高水平组或FFA四分位组或连续变量的形式作为自变量,糖尿病发病的优势比均没有统计学意义。3.血清FFA水平的纵向增加和持续高水平状态伴有更高的糖尿病发生风险FFA水平从基线到随访末的纵向变化分为四种类型:从正常水平到正常水平;从正常水平到高水平;从高水平到正常水平;从高水平到高水平。并且我们计算了基线至随访结束期间的平均血清FFA水平和△FFA水平变化。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如年龄、性别、BMI、WC、糖尿病家族史、FPG、TG、TC、LDL-C、HDL-C、抽烟水平和喝酒水平后,相比于血清FFA水平从正常水平到正常水平组,血清FFA水平从正常水平到高水平组(OR=2.956,95%CI:2.089—-4.184)和从高水平到高水平组(OR=3.343,95%CI:2.300—-4.857)具有更高的糖尿病发病风险。与△FFA<0mmol/L组相比,△FFA≥0mmol/L组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更高(OR=1.762,95%CI:1.373~2.262,p<0.001)。当用平均FFA暴露水平进行分组,平均FFA≥0.9 mmol/L 组发生糖尿病的风险(OR=2.120,95%CI:1.620-2.775)比平均FFA<0.9 mmol/L组增加了大约两倍。结论:血清FFA水平的纵向状态,包括慢性升高和持续性高水平,比单一基线高水平FFA与糖尿病发病关系更密切。因此,降低循环游离脂肪酸在延缓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对循环FFA水平的长期纵向控制,如减肥或一些药物干预,更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刘芳,张梅,班博[2](2021)在《性激素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心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重要慢性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存在性别差异,这可能与性激素水平相关。本文对近年来关于性激素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做一综述。
王颖[3](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证型分析及葛根素对DOP的改善机制》文中提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糖尿病并发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是糖尿病在骨骼系统引起的严重慢性并发症,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研究表明在慢性炎症状态刺激下,肝脏和脂肪组织等局部靶器官与组织中11 β-羟类固醇脱氢酶1型(11 β-HSD1)活性增加,将无活性的11脱氢皮质酮转化为有活性的皮质酮增多,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目前临床尚缺乏作用持久、副作用小、治疗方法简单的针对性药物。中医药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作用靶点丰富、不良反应少,且疗效确切,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本文通过临床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及临床特点;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以抗炎与抑制11 β-HSD1活性为靶点,探讨葛根素干预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一、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收集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及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2018年10月-2020年10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例资料96例。按照骨密度值,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的T2DM组(45例)及合并骨质疏松组(51例)。探索两组患者中医证型的特点,并分析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Ca、P、ALP、25(0H)VD、PTH、骨钙素、T-P1NP、β-CTX、骨密度值等相关指标,为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①两组患者主证型比例,T2DM组气阴两虚证>肺胃热盛证>阴虚火旺证,合并骨质疏松组气阴两虚证>阴虚火旺证>肺胃热盛证,两组主证型分布不同,具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兼证均是瘀血阻络证>痰湿内蕴证,具有显着差异(P<0.05);合并骨质疏松组三组主证型的骨密度值无明显差异(P>0.05)。②两组患者男女性别分布不同,T2DM组男性患者多,合并骨质疏松组女性患者多,具有显着差异(P<0.05)。③两组患者年龄分布不同,合并骨质疏松组患者年龄高于T2DM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④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不同,合并骨质疏松组病程较T2DM组长,具有显着差异(P<0.05)。⑤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⑥两组患者血Ca、血P、25(OH)VD、PTH、β-CTX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ALP、T-P1NP水平不同,合并骨质疏松组ALP、T-P1NP水平高于T2DM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骨钙素水平不同,合并骨质疏松组骨钙素水平低于T2DM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①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中医主证型最多的是气阴两虚证,兼证最多的是瘀血阻络证;主证阴虚火旺证占比较T2DM组明显升高。为临床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提供了一定的思路。②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与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③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血ALP、T-P1NP水平较高,骨钙素水平较低。为临床更早发现骨质疏松及针对性有效防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二、动物实验目的:使用葛根素干预2型糖尿病大鼠,以抗炎与抑制11 β-HSD1活性为靶点,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改善作用与机制。方法: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用不同剂量葛根素进行干预,采用生化法、酶联免疫法(ELISA)及相关仪器检测大鼠血糖、胰岛素,骨代谢相关指标(血钙、25羟维生素D、TRACP5b、CTX-1、ALP-B、OC、骨密度),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2)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炎性相关细胞因子与皮质酮代谢相关指标:MCP-1、TNF-α、IL-1、IL-6以及与炎性反应密切相关的hs-CRP,血清糖皮质激素活性形式皮质酮;通过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肝脏、脂肪、骨组织中11 β-HSD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以及酶活性,阐明葛根素对炎性反应及11 β-HSD1活性的影响,明确葛根素的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结果:①糖代谢方面,葛根素(低、中、高剂量)三组大鼠血糖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其中高剂组血糖水平最低(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胰岛素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其中中剂组胰岛素水平最高(P<0.05)。②骨代谢方面,葛根素三组大鼠血钙、25(OH)VD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其中高剂组血钙、25(OH)VD水平最高(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血清TRACP5b、CTX-1、ALP-B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其中中剂组血清TRACP5b、CTX-1、ALP-B水平最低(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血清0C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其中中剂组血清OC水平最高(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骨密度与模型组比较升高(P<0.05),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炎症指标:葛根素三组大鼠MCP-1、TNF-α、IL-1、hs-CRP与模型组比较下降明显(P<0.05),其中中剂组MCP-1、TNF-α、IL-1、hs-CRP水平最低(P<0.05)。④皮质酮代谢方面,葛根素三组大鼠血清中皮质酮浓度与模型组比较下降明显(P<0.05),其中中剂组皮质酮浓度最低(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肝脏、脂肪、骨组织中11 β-HSD1蛋白及m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P<0.05),其中中剂组11 β-HSD1蛋白及mRNA表达最低(P<0.05)。结论:①在糖代谢、骨代谢方面,葛根素具有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水平的作用;葛根素具有升高血钙、25(OH)VD、OC及骨密度,降低TRACP5b、CTX-1、ALP-B的作用。说明葛根素能够调节血糖、胰岛素、钙、25(OH)VD代谢,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调节骨转化,改善糖尿病大鼠的骨质疏松。②在炎症反应及皮质酮代谢方面,葛根素具有降低MCP-1、TNF-α、IL-1、hs-CRP、皮质酮水平,降低11 β-HSD1在肝脏、脂肪、骨组织中活性的作用;说明葛根素可能通过抗炎与抑制11β-HSD1活性,降低皮质酮活化,达到改善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③不同剂量葛根素比较,中剂量组在提高胰岛素水平、调节骨代谢、抗炎及抑制11 β-HSD1活性方面效果最佳。
安学院[4](2021)在《绝经后T2DM女性RANK蛋白及RANK-RANKL基因多态性与骨代谢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测新疆石河子地区绝经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女性RANK蛋白水平及RANK、RANKL基因位点多态性,探讨其与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为石河子地区绝经后女性T2DM合并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1.纳入200例石河子地区绝经后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或T2DM病史及BMD结果分为:对照组(A组),骨量异常组(B组),T2DM组(C组),T2DM+骨量异常组(D组)。2.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钙(Calcium,Ca)等骨代谢指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等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等糖代谢指标,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BMD(L1-4和股骨颈),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 A1c),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RANK蛋白水平,飞行时间质谱法检测RANK-RANKL位点的基因型。3.用SPSS 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作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检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析用χ2检验,相关分析探寻指标间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判断RANK蛋白表达水平诊断OP的价值。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年龄和绝经年限组间有差异,故生化指标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1)骨代谢指标:组间无差异(P>0.05);BMD比较:与A组相比,B、D组的BMD(L1-4和股骨颈)水平降低(P<0.01)。(2)糖代谢指标:与A组相比,C、D组的FPG和Hb A1c水平增高(P<0.01)。(3)脂代谢指标:与A组相比,C组的HDL水平增高(P<0.01)。2.RANK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与A组相比,B、C、D组的RANK蛋白水平降低(P<0.05)。3.RANK和RANKL四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4.基因多态性比较:RANK基因rs78436403位点组间有差异(P<0.05)。5.基因突变比较:(1)骨代谢指标:RANK基因rs78326403位点在B、C组中:野生型ALP水平高于突变型(P<0.05);BMD比较:RANKL基因rs9533155位点在A组中,野生型股骨颈BMD水平低于突变型(P<0.05),在B组中,突变型股骨颈BMD低于野生型(P<0.05);RANKL基因rs2277438位点在A组中,野生型L1-4 BMD水平低于突变型(P<0.05)。(2)糖代谢指标:RANK基因rs3018362位点在C组中,野生型Hb A1c水平高于突变型(P<0.05);RANK基因rs78326403位点在A组中,野生型Hb A1c水平低于突变型(P<0.05)。(3)脂代谢指标:RANKL基因rs9533155位点在A组中,野生型HDL水平低于突变型(P<0.05);RANKL基因rs2277438位点在A组中,野生型的LDL水平低于突变型(P<0.05)。6.相关分析:RANK蛋白表达水平与LDL呈正相关关系,与FPG、Hb A1c呈负相关关系。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年限的延长和BMI的降低是BMD L1-4降低的危险因素,血P水平的降低是股骨颈BMD降低的危险因素。8.RANK蛋白表达水平诊断OP的ROC曲线:诊断OP的最佳临界点为0.388,其对应的RANK蛋白浓度为377.752 pg/m L,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1,灵敏度为0.45,特异性为0.94(P<0.01)。结论:1.石河子地区绝经后T2DM女性RANK基因多态性和RANK、RANKL基因突变引起可溶型RANK蛋白表达下降,从而参与OP的发生和发展。2.RANK蛋白水平在该人群OP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3.RANK、RANKL基因突变参与该人群糖、脂代谢异常。
翁伊甫[5](2021)在《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与2型糖尿病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2型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具有多种亚型,临床上存在不同表型且动态变化,不同的病理状态和临床治疗策略密切相关。临床表型是指能将疾病分类成独立类别的一系列特征,我们根据BMI和空腹C肽水平可以划分出不同的2型糖尿病临床表型。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在肝细胞中合成,参与性激素的转运,还可介导性激素的信号传导并调节其生物利用度,同时血清中SHBG水平降低是机体胰岛素抵抗、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多种代谢异常状态的标志之一,SHBG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病率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探索在不同的2型糖尿病临床表型中,血清SHBG水平及其多态性是如何变化的,有助于精确治疗。目的拟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临床表型与SHBG血清水平和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从而确定2型糖尿病不同临床表型的临床特征,进一步制定个体化治疗和预防方案。方法在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诊治的,纳入国家代谢病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管理的112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纳入年龄在18-75岁之间的67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52例,绝经后女性227例,收集基线资料,包括BMI,糖代谢指标,脂代谢指标,性激素指标,计算HOMA-IR、HOMA-β指数和游离睾酮指数(FTI)。根据空腹C肽和BMI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不同的临床表型,然后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各指标与临床表型是否存在联系,明确2型糖尿病各种临床表型的特征。结果根据SHBG三分位数,将SHBG分为低值组、中值组和高值组,在2型糖尿病非NAFLD患者中进行危险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后得出,无论男性还是绝经后女性,较高的BMI和空腹C肽水平均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HBG水平低值的相关危险因素。然后根据空腹C肽和BMI将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表型分为四种表型:表型一:空腹C肽>0.3nmol/L和BMI≤25(282例,占41.53%,其中男性174例,绝经后女性108例);表型二:空腹C肽>0.3nmol/L和BMI>25(252例,占37.11%,其中男性161例,绝经后女性91例);表型三:空腹C肽≤0.3nmol/L和BMI≤25(117例,占17.23%,其中男性92例,绝经后女性25例);表型四:空腹C肽≤0.3nmol/L和BMI>25(28例,占4.12%,其中男性25例,绝经后女性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以“临床表型”为因变量,以SHBG、年龄、糖尿病病程、BMI、eGFR、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HbAlc、HOMA-IR、HOMA-β、TG、TC、LDL),内源性性激素指标(T、FTI、E2、LH、FSH),甲状腺指标(FT4,TSH)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在表型一与表型三的logistics回归分析中,表型三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其SHBG、eGFR、HbAlc、T、FTT、FT4水平高于表型一的患者(0R>1,P<0.05),而年龄、HOMA-IR、HOMA-β、TG水平低于表型一的患者(OR<1,P<0.05)。在调整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等因素后,表型三的SHBG、eGFR、HbAlc水平仍高于表型一的患者(OR>1,P<0.05)。(2)在表型二与表型三的Iogistics回归分析中,表型三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其SHBG、eGFR、HbAlc、T、FTI水平高于表型一的患者(OR>1,P<0.05),而年龄、HOMA-IR、HOMA-β、TG水平低于表型一的患者(OR<1,P<0.05)。在调整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等因素后,表型三的SHBG、eGFR、HbAlc水平仍高于表型二的患者(OR>1,P<0.05),TG水平仍低于表型二患者(OR<1,P<0.05)。(3)在表型一与表型二的logistics回归分析中,表型二的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其SHBG、空腹血糖、FT4水平低于表型一的患者(OR<1,P<0.05)。在调整年龄、糖尿病病程、HbAlc等因素后,表型二的SHBG、空腹血糖、FT4水平仍低于表型一的患者(OR>1,P<0.05)。(4)在表型一与表型三的logistics回归分析中,表型三的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其SHBG水平高于表型一的患者(OR>1,P<0.05),而空腹血糖、HOMA-IR、TG水平低于表型一的患者(OR<1,P<0.05)。在调整年龄、糖尿病病程、HbAlc等因素后,表型三的SHBG水平仍高于表型一的患者(OR>1,P<0.05)。(5)在表型二与表型三的logistics回归分析中,表型三的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其SHBG、eGFR、HbAlc、FT4水平高于表型二的患者(OR>1,P<0.05),而HOMA-IR、TG水平低于表型二的患者(OR<1,P<0.05)。在调整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因素后,表型三的SHBG、HbAlc水平仍高于表型二的患者(OR>1,P<O.05)。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来评估不同临床表型SHBG的SNP位点与ln(SHGB)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在男性患者每一种表型的分析中显示,研究的4种SHBG基因型与血清SHBG水平均不存在相关性。而在绝经后女性的研究分析中,表型三的患者基因型rs6259与血清SHBG水平呈负相关(Estimate=-0.382,P<0.05),基因型rs858518(Estimate=0.670,P<0.01)与血清SHBG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本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不同临床表型中,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表型一(空腹C肽>0.3nmol/L和BMI≤25)表现为eGFR更低、HbAlc更低、血脂不高,且SHBG水平更低、表型二(空腹C肽>0.3nmol/L和BMI>25)表现为SHBG水平低、eGFR低和HbAlc低,但TG水平更高;表型三(空腹C肽≤0.3nmol/L和BMI≤25)表现为SHBG水平更高、伴eGFR高、HbAlc高、TG水平低、CHOL水平高。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中,表型一组提示SHBG水平低,空腹血糖高;表型二组的SHBG水平低、HbAlc低,而表型三组表现为SHBG水平高,TG水平低,HbAlc高。根据2型糖尿病不同临床表型的特征,将进一步指导制定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化治疗及预后方案。
张璐瑶[6](2020)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骨质疏松(OP)患者骨代谢水平,并对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明确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发病危险因素,为制定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防治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127例,采用美国Discovery-Hologic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仪测定所有患者股骨颈、腰椎(L1-4)、髋部的骨密度(BMD),依据测定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OP组)58例和非骨质疏松组(NOP组)69例,收集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病程、体质量指数(BMI)等,测定两组患者尿酸(UA)、三碘甲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促甲状腺激素(TSH)、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垂体泌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甲状腺旁腺素(PTH)、骨钙素(OST)、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I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维生素D(VD)、血钙(SCa)、血磷(SP)、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餐后1hC肽(1h-CP)、餐后2hC肽(2h-CP)等指标临床相关资料,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1、NOP组和OP组患者中年龄及BMI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2、两组患者T3、FT3和LDL-C水平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其余指标对比无差异性(P>0.05)。3、男性患者中NOP组E2水平比OP组高,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其余指标对比无差异性(P>0.05);女性患者中NOP组FSH水平明显低于OP组,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NOP组T水平明显高于OP组,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其余指标对比无差异性(P>0.05)。4、NOP组男性患者OST、β-CTx及PINP水平均低于OP组,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NOP组女性患者OST、β-CTx及PINP水平均低于OP组,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NOP组女性患者OST、β-CTx及PINP水平均高于男性患者,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5、OST与T3和E2呈正相关关系;β-CTx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与UA呈负相关关系;PINP与吸烟史、T3、E2及P呈正相关关系,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6、BMI、LH、E2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病保护因素,可抑制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年龄、FSH、OST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病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糖尿病性骨质疏松BMD与性别、年龄、BMI、T3、FT3、LH、FSH、E2、OST、β-CTx、PINP及LDL-C水平有关;2、性激素在糖尿病和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中存在差异;3、OST、β-CTx及PINP水平在不同性别患者中存在差异,且OST与T3和E2呈正相关关系;β-CTx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与UA呈负相关关系;PINP与吸烟史、T3、E2及P呈正相关关系,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4、BMI、LH、E2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病的独立保护因素,年龄、FSH、OST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杨鑫[7](2020)在《芪麦白术汤治疗男性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将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中高孕酮与非孕酮升高组间多项临床指标、中医证型、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差异、孕酮与胰岛功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孕酮在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诊疗中的意义进行初步探讨。2.观察芪麦白术汤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男性患者血清孕酮水平、胰岛功能及中医证候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做出评价。研究方法1.不同孕酮水平组间临床指标、常见中医证型、并发症与合并症的数据分析我们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并检测血清孕酮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共251例。采集患者年龄、病程、腰臀比(WHR)、身体质量指数(BMI)、中医证型、并发症及合并症等基本资料,检测血清孕酮、葡萄糖、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性激素、甲状腺激素、血脂、血钙(Ca2+)等临床指标,计算HOMA2-β、HOMA-IS、HOMA2-IR值。根据孕酮水平将其分为高孕酮组(血清孕酮>0.149ng/ml)和非孕酮升高组(血清孕酮≤0.149ng/ml),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同时对孕酮与胰岛功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2.芪麦白术汤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男性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我们选取70例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内热血瘀证的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男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进行糖尿病教育,使用西药降糖药物控制血糖。在基础治疗上,对照组加用维生素E胶丸,治疗组加用芪麦白术汤加减口服,连续服药12周后复查血清孕酮、空腹血糖(FBG)、餐后30分钟葡萄糖(30min-BG)、餐后 120 分钟葡萄糖(120min-BG)、HbA1c、空腹 C 肽(Omin-CP)、餐后30分钟C肽(30min-CP)、餐后120分钟C肽(120min-CP)、Ca2+、中医证候积分等,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变化,分析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结果1.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胰岛功能等相关指标与PROG的相关性①相比于非孕酮升高组,高孕酮组患者BMI、Omin-CP、30min-CP、HOMA2-β、HOMA2-IR显着降低,HOMA-IS、E2、T、Ca2+显着升高(P<0.05)。②高孕酮组与非孕酮升高组间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发病率均无统计学差异。③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纳入病例辨证分为气阴两虚证144例,湿热困脾证89例,血瘀气滞证4例、阴虚热盛证14例,阴阳两虚及阳虚血瘀水停证型患者未见。选取其中常见两个证型气阴两虚证和湿热困脾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气阴两虚证与湿热困脾证患者病程、腰围、WHR、BMI、舒张压、Omin-CP、30min-CP、120min-CP、HOMA2-β、HOMA2-IR、HOMA-IS、血清孕酮、睾酮及促卵泡生成素相比均有差异(P<0.05)。气阴两虚组患者血清孕酮水平明显高于湿热困脾证组,且HOMA2-β、HOMA2-IR低,HOMA-IS高,具有统计学差异。④我们结合孕酮水平和中医证型,将纳入病例分为高孕酮气阴两虚证组、高孕酮湿热困脾证组、非孕酮升高气阴两虚证组、非孕酮升高湿热困脾证组。四组间腰围、BMI、0min-CP、30min-CP、120min-CP、HOMA2-β、HOMA2-IR、HOMA-IS、血清孕酮、雌二醇、睾酮、促卵泡生成素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高孕酮气阴两虚证组血清孕酮水平最高,C肽水平、HOMA2-β、HOMA2-IR最低,同时HOMA-IS、雌二醇、睾酮、促卵泡生成素亦高(P<0.05)。⑤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血清孕酮水平与HOMA2-β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差异(r-0.158,P=0.031)。2.芪麦白术汤治疗男性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患者胰岛功能的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后血清孕酮、120min-BG、Omin-CP、120min-CP、HbA1c、HOMA2-β 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P<0.05)。治疗组FBG、30min-CP、HOMA-IS治疗后较治疗前亦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30min-BG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 30min-CP(76.46±34.82ng/ml VS 109.19±40.89ng/ml)、HOMA2-β(3.11±1.45%VS 4.04± 1.51%)差异显着(P<0.05)。在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中,两组治疗后在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心烦畏热、肢体麻木或疼痛、腰背痛、多食易饥、小便频多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显着(P<0.05),此外,治疗组治疗后大便干燥和健忘症状较治疗前改善亦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两组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心烦畏热、肢体麻木或疼痛、大便干燥的改善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6.14±2.62 VS 2.64±1.47)差异显着(P<0.01)。两组间的临床总有效率(67.9%VS 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安全性方面,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中,高孕酮水平与胰岛β细胞功能、中医证型相关。男性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的中医病机为气阴两虚、内热血瘀,我们以益气养阴清热活血为大法,自拟芪麦白术汤,运用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降低血清孕酮水平、改善胰岛功能及中医证候,为糖尿病的中西医治疗提供参考。
莫嘉明[8](2019)在《舒正颗粒对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及身心症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舒正颗粒治疗围绝经期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评价舒正颗粒对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及身心症状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受试者72例用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舒正颗粒组,对照组给予宣教、生活方式干预和基础药物治疗(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抗聚等),舒正颗粒组在上述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舒正颗粒。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BG、HbA1c、空腹胰岛素、FSH、E2、TG、LDL-C,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中医证侯积分与疗效、kupperman更年期评分、SDS量表、SAS量表评分。结果:两组的FBG、HbAlC在治疗前后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胰岛素较前下降(P<0.05),舒正颗粒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有改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TG及LDL-C均有下降(p<0.05),TG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两组的FSH水平在治疗后均有上升(pp<0.05)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升幅度亦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的E2在治疗后均有上升(P<0.05),舒正颗粒组E2上升幅度更大,具有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的中医证侯总评分均有下降(P<0.05),舒正颗粒组优于对照组(pp<0.05)。经过比较,舒正颗粒组的中医证侯疗效改善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有效率为63.89%,效果显着(P<0.05)。治疗前后的两组kupperman更年期评分均有下降(P<0.05),舒正颗粒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舒正颗粒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结论:舒正颗粒能够降低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G、LDL-C,改善胰岛素抵抗,能够增加E2水平,对FSH水平无明显影响,对中医证候改善显着,能提高临床疗效,在Kupperman更年期评分、SDS及SAS评分上亦均有明显改善,可改善患者身心症状。
杨恩权[9](2019)在《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代谢指标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探讨不同证型与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6年12月至2019年2月于山东省中医院和山东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的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患者。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年龄、糖尿病病程等)和代谢指标(如血脂、血糖、尿酸等),通过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1.168份病例中,肝肾阴虚证有26例,约占15.48%;脾肾阳虚证有31例,约占18.45%;肝气郁结证有61例,约占36.31%;气阴两虚证有28例,约占16.67%;痰瘀互结证有8例,约占4.76%;心肾不交证有15例,约占8.93%。2.从糖尿病病程上看,各组证型间有差异(p<0.05),其中病程时间最长的是脾肾阳虚证,最短的为肝气郁结证。3.从糖化血红蛋白来看,各组证型间有差异(p<0.05),其中脾肾阳虚证与气阴两虚证Hb A1c水平较高。4.空腹血糖比较,各证型间有差异(p<0.05),脾肾阳虚证组与气阴两虚证组空腹血糖高于其他四组。5.从胰岛素抵抗指数来看,各组证型间有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明显高于其他五组。6.从低密度脂蛋白来看,各组证型间有差异(p<0.05),其中肝肾阴虚证水平最低,痰瘀互结证最高。7.从尿酸水平上看,各组证型间有差异(p<0.05),其中尿酸水平最高的是痰瘀互结证。8.并发症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主,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为脾肾阳虚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为肝气郁结证。结论:1.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患者中,以肝气郁结证人数最多,其次为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和气阴两虚证,人数相对较少的是心肾不交证和痰瘀互结证,故临床中应注重疏肝理气法的运用,并注重补肾法的治疗。2.从糖尿病病程上看,病程最长的是脾肾阳虚证,病程最短的是肝气郁结证,故临床辨证中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应当注重温补脾肾方法的运用。3.从各实验室指标上看,每个证型都有各自特点,脾肾阳虚证中糖化血红蛋白较高,痰瘀互结证中尿酸、胰岛素抵抗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高,故可根据以上指标指导临床辨证。3.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神经病变为主。
权莉[10](2019)在《新疆维吾尔族中老年男性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与糖代谢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基于人群的横断面研究了解新疆部分地区维吾尔族中老年男性血糖水平及其影响因素;2)探讨睾酮水平、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3)初探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基因多态性和2型糖尿病相关性。方法:1)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对乌鲁木齐地区年龄大于40岁的维吾尔族男性进行样本采集,测定睾酮、胰岛素、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身高、体重等生化及物理指标,比较2型糖尿病与非糖尿病之间生化指标的差异。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探讨研究人群2型糖尿病相关的影响因素;2)将正常血糖代谢水平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测定,按不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进行分组,比较不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下血糖水平的差异并进一步研究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影响因素及其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分析;3)选取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基因的8个位点(rs11078701、rs858521、rs858518、rs3760213、rs1799941、rs6257、rs6259、rs727428)进行多态性分析,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将生化指标分为病例组及对照组进一步了解各位点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1、对于中老年维吾尔族男性HOMA-IR升高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总睾酮水平是2型糖尿病的保护因素,独立于HOMA-IR、血脂水平、血压水平的影响。在考虑总睾酮水平后,维生素D水平与2型糖尿病缺乏关联。2、中老年维吾尔族男性中,不同年龄性激素水平、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存在差异性。虽然不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之间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年龄并没有成为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独立影响因素。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独立影响因素为低密度脂蛋白、25OHD、HOMA-IR、睾酮、空腹胰岛素水平。正常糖代谢人群未见糖化血红蛋白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线性相关性。3、中老年男性维吾尔族在考虑腰围、BMI、血脂水平、年龄因素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影响因素。随性激素结合蛋白水平升高,2型糖尿病的风险下降。rs858521位点不同的基因型在对照组与2型糖尿病组中分布有统计学差异,等位基因G为风险等位基因。rs1799941位点不同的基因型在两组中分布有统计学差异,未发现等位基因A在健康对照组中有分布。rs6259位点不同的基因型在两组中分布有统计学差异,等位基因G为风险等位基因。SHBG基因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单体型分布频率rs6259-rs727428单体型GA、GG在两组之间分布频率有统计学差异,rs858518-rs3760213-rs1799941-rs6257单体型TCGC两组比较OR值为0.697,95%CI[0.8671.743]、rs6259-rs727428单体型GA两组比较OR值为0.468,95%CI[0.3200.683]、rs6259-rs727428单体型GG两组比较OR值为1.478,95%CI[1.0532.074]。结论:研究结果提示胰岛素水平、HOMA-IR是影响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独立因素,且可能发生在血糖达到糖尿病标准之前。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保护因素。另外SHBG基因单体型rs6259-rs727428、rs6259-rs727428单体型、rs6259-rs727428单体型在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分布有差异,首次对维吾尔族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基因多态性与2性糖尿病的关联进行探讨,尚需更多研究进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基因的2型糖尿病易感位点的调控机制探讨。
二、绝经后性激素变化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绝经后性激素变化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一、绝经后妇女卵泡刺激素水平与肾功能紊乱的相关性研究 二、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和糖尿病发病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1:绝经后妇女卵泡刺激素水平与肾功能紊乱的相关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论文2: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和糖尿病发病的队列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证型分析及葛根素对DOP的改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2.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进展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分型 |
3. 中药治疗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分析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资料收集 |
2.2 一般情况收集 |
2.3 调查内容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实验室指标比较 |
4.3 骨密度值比较 |
4.4 中医证型比较 |
4.5 合并骨质疏松组主证型间骨密度值比较 |
5. 讨论 |
5.1 临床特征 |
5.2 中医证型特点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炎性反应及皮质酮代谢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改善机制 |
1. 实验资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 |
2.2 分组处理 |
2.3 指标检测 |
2.4 统计学分析 |
3. 技术路线 |
4.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不同剂量葛根素对糖代谢指标的影响 |
4.3 不同剂量葛根素对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
4.4 不同剂量葛根素对炎症指标的影响 |
4.5 不同剂量葛根素对皮质酮代谢的影响 |
5. 讨论 |
5.1 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建立 |
5.2 血糖、胰岛素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
5.3 骨代谢标记物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
5.4 炎症指标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
5.5 皮质酮代谢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
5.6 葛根素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绝经后T2DM女性RANK蛋白及RANK-RANKL基因多态性与骨代谢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实验材料 |
1.1 纳入研究对象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和耗材 |
实验方法 |
2.1 样本量的估算 |
2.2 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和血标本 |
2.3 测定研究对象的骨密度 |
2.4 提取DNA |
2.5 检测基因分型 |
2.6 测定RANK蛋白水平 |
2.7 质量控制 |
2.8 统计学方法 |
2.9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3.1 组间基线资料的比较 |
3.2 经协方差分析后组间生化指标的比较 |
3.3 组间RANK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 |
3.4 RANK-RANKL基因多态性分析 |
3.5 RANK-RANKL各位点不同基因型与各指标的比较 |
3.6 RANK蛋白表达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7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MD的影响因素 |
3.8 RANK蛋白表达在绝经后T2DM女性中OP的诊断价值 |
讨论 |
4.1 绝经后T2DM女性RANK蛋白、RANK-RANKL基因多态性、突变与骨代谢指标、BMD的关系分析 |
4.2 绝经后T2DM女性RANK蛋白、RANK-RANKL基因突变与糖、脂代谢指标的关系分析 |
4.3 RANK蛋白水平在绝经后T2DM女性发生OP中的诊断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RANK-RANKL与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5)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与2型糖尿病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般资料 |
3.2 2型糖尿病非NAFLD患者血清SHBG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3.3 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表型与血清SHBG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3.4 SHBG基因多态性分析 |
4 讨论 |
4.1 SHBG与2型糖尿病患病率密切相关 |
4.2 介导SHBG变化的分子机制 |
4.3 与血清SHBG水平相关的多种代谢异常 |
4.4 2型糖尿病不同临床表型与血清SHBG水平的关系 |
4.5 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临床表型血清SHBG水平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
4.6 本研究的优势及不足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对照表 |
成果 |
致谢 |
(6)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综述 |
1.2.1 高血糖 |
1.2.2 肥胖和高胰岛素血症 |
1.2.3 瘦素 |
1.2.4 性激素 |
1.2.5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1.2.6 降糖药物 |
1.2.7 微血管病变 |
1.2.8 体重指数 |
1.2.9 饮食、营养、运动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方法 |
2.2.1 一般资料 |
2.2.2 实验室指标 |
2.2.3 骨密度测定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对比 |
3.1.1 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
3.1.2 实验室指标对比 |
3.2 两组不同性别患者性激素指标对比 |
3.2.1 两组男性患者性激素指标对比 |
3.2.2 两组女性患者性激素指标对比 |
3.3 两组患者骨转换标志物比较 |
3.3.1 不同性别两组患者骨转换标志物的组间对比 |
3.3.2 两组患者不同性别骨转换标志物的组内对比 |
3.3.3 DOP患者OST、β-CTx及 PINP与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3.4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DOP危险因素分析 |
4.2 不同性别两组患者性激素指标分析 |
4.3 骨代谢标志物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关系 |
4.4 T2DM合并OP危险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芪麦白术汤治疗男性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西医对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1.1 概述 |
1.2 激素与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1.3 性激素与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2. 中医学对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2.1 病名 |
2.2 传统病因与现代病因新说 |
2.3 病机不同学说 |
2.4 治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方案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糖尿病西医诊断及分型标准 |
2.2 高孕酮标准 |
2.3 中医证候分型标准 |
3. 病例选择 |
4. 研究方法 |
4.1 数据分析研究 |
4.2 临床试验研究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数据分析 |
1.1 非孕酮升高组和高孕酮组患者相关指标的比较 |
1.2 非孕酮升高组与高孕酮组患者常见并发症及合并症的比较 |
1.3 气阴两虚证与湿热困脾证患者血清孕酮水平及其他相关指标比较 |
1.4 孕酮水平与中医证型相结合相关指标比较 |
1.5 孕酮水平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
2. 临床试验数据结果 |
2.1 治疗前各组相关指标的比较 |
2.2 治疗后各组相关临标的比较 |
2.3 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比较 |
2.4 安全性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1. 气阴两虚、内热血瘀是男性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的基本病机 |
2. 益气养阴、清热活血是男性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的治疗大法 |
2.1 芪麦白术汤组方分析 |
2.2 芪麦白术汤药对配伍分析 |
2.3 芪麦白术汤单味药分析 |
3. 孕酮与疾病 |
3.1 孕酮 |
3.2 孕酮与糖代谢 |
3.3 拮抗高孕酮的治疗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孕酮与糖尿病常见指标相关性分析 |
4.2 芪麦白术汤临床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语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舒正颗粒对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及身心症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血糖、血脂代谢紊乱的流行病学 |
1.2 糖尿病糖、脂代谢机制 |
1.2.1 代谢机理 |
1.2.2 糖、脂代谢和IR三者的关系 |
1.3 糖脂代谢异常的现代综合防治手段 |
1.3.1 非药物治疗 |
1.3.2 药物治疗 |
1.3.3 减重手术 |
1.4 中国传统医学对糖脂代谢的认识 |
1.4.1 病因病机 |
1.4.2 辨证分型 |
1.4.3 中医治疗 |
1.5 围绝经期女性人群特点 |
1.5.1 现代认识 |
1.5.2 中医辨治 |
1.6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舒正颗粒对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及身心症状的临床研究 |
2.1 病例来源 |
2.1.1 随机方法 |
2.2 病例标准 |
2.2.1 诊断标准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中止、剔除标准 |
2.3 治疗方案 |
2.3.1 对照组 |
2.3.2 舒正颗粒组 |
2.4 观察及评定方法 |
2.4.1 观察内容 |
2.4.2 中医证侯积分 |
2.4.3 中医证侯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2.6 结果 |
2.6.1 两组纳入病例基本资料的对比 |
2.6.2 治疗前后糖代谢方面对比 |
2.6.3 治疗前后脂代谢方面对比 |
2.6.4 治疗前后性激素方面对比 |
2.6.5 治疗前后中医证侯积分方面对比 |
2.6.6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量表方面对比 |
2.6.7 治疗前后安全指标方面对比 |
2.7 结果分析 |
2.7.1 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
2.7.2 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 |
2.7.3 血脂指标 |
2.7.4 性激素 |
2.7.5 中医证侯 |
2.7.6 Kupperman更年期评分 |
2.7.7 SAS量表、SDS量表 |
2.8 讨论 |
2.8.1 中医理法 |
2.8.2 辨证选药 |
2.8.3 糖脂代谢与性激素关系的探讨 |
2.8.4 围绝经期症状的影响因素 |
2.8.5 身心症状的改善 |
2.9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9)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代谢指标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数据采集及统计学处理 |
3.技术路线图 |
4.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中医证型构成(见表3) |
4.3 年龄与证型(见表4) |
4.4 病程(患糖尿病)与证型(见表5) |
4.5 代谢指标与证型 |
4.6 糖尿病并发症与证型(见表12) |
讨论 |
1.立论依据 |
2.一般情况分析 |
3.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4.糖尿病病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5.实验室指标与证型的关系 |
5.1 卵泡刺激素与证型的关系 |
5.2 促甲状腺激素与证型的关系 |
5.3 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与证型的关系 |
5.4 胰岛素抵抗指数与证型的关系 |
5.5 血脂与证型的关系 |
5.6 尿酸与证型的关系 |
6.并发症与证型的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10)新疆维吾尔族中老年男性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与糖代谢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部分地区维吾尔族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诊断标准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正常糖代谢状态维吾尔族中老年男性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与血糖水平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诊断标准 |
1.4 SNP选择 |
1.5 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 |
1.6 实验步骤 |
1.7 质量控制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信息 |
导师评阅表 |
四、绝经后性激素变化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绝经后妇女卵泡刺激素水平与肾功能紊乱的相关性研究 二、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和糖尿病发病的队列研究[D]. 李启航. 山东大学, 2021(11)
- [2]性激素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J]. 刘芳,张梅,班博. 中国实用医刊, 2021(10)
- [3]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证型分析及葛根素对DOP的改善机制[D]. 王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绝经后T2DM女性RANK蛋白及RANK-RANKL基因多态性与骨代谢关系的研究[D]. 安学院.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5]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与2型糖尿病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研究[D]. 翁伊甫.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6]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分析[D]. 张璐瑶. 吉林大学, 2020(08)
- [7]芪麦白术汤治疗男性2型糖尿病伴高孕酮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杨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舒正颗粒对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及身心症状研究[D]. 莫嘉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代谢指标相关性分析[D]. 杨恩权.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新疆维吾尔族中老年男性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与糖代谢相关研究[D]. 权莉.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