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和ATP对辐射损伤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

微波和ATP对辐射损伤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

一、微波和ATP对辐射损伤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安[1](2020)在《基于“脾为之卫”探讨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防护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随着核能的广泛应用,放射诊疗手段的普及,人类暴露于辐射环境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当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受到>1 Gy的均匀或比较均匀的全身照射,即可引起急性放射损伤,这极大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对于辐射防护剂的研究一直是电离辐射相关研究的重点。然而,现有辐射防护剂存在着诸如毒副作用大、价格昂贵、效果不稳定或治疗窗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普及推广。近年来,中医学界对放射损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病因学、治疗学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中草药以其安全、方便口服、吸收迅速、价格低廉等特点,被认为是辐射防护剂研究的新热点。但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单味药或中药单体上,中药复方研究较少,难以凸显中药多系统、多靶点、整体防护的作用优势。同时,中医药防治放射损伤的理论体系尚未构建,“理法”阐释不够透彻、全面,“方药”选择亦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持,且围绕药效及机制的实验研究与中医理论间的关联性不强,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在辐射防护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基于上述问题,课题组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在理论研究上将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学病因命名为“电离毒”,并明确了中医“脾”在电离辐射致病过程及防治方法中均具有重要地位。中医“脾”的功能定位涵盖了现代解剖学的脾脏及肠道,这两者均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在免疫防御中发挥作用,从而保护机体。对于“脾”的这种护卫机体的功能,中医有“脾为之卫”之说,认为“脾”在疾病发生、传变、防治方面均具有重要地位。生理情况下,“脾”旺则不受邪,这与现代医学认为脾脏、肠道发挥免疫功能、护卫机体的作用不谋而合;病理情况下,“脾”伤则百病由生,这与现代医学认为射线易致脾脏和肠道免疫损伤,进而引发机体防御功能下降,引发并发症的病理过程相似。因此,本研究首次将中医“脾为之卫”理论引入急性放射损伤的研究中,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治则治法、组方用药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补充、完善放射损伤的中医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自拟益气解毒中药复方,利用急性放射损伤小鼠模型,总结照射后脾脏及肠道免疫的损伤特点,探究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防护效应和机制,为从“脾失之卫”论治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以及“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现代科学依据。目的:在理论上明确“脾为之卫”的源流与内涵,并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学病机,为“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在实验研究中,首先总结电离辐射对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损伤特点,然后探究益气解毒方对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防护效应,为从“脾失之卫”论治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以及“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现代科学依据。最后,围绕“铁死亡”这一近些年发现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探讨益气解毒方预防急性放射损伤的潜在药理学机制,为其今后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支持。方法:理论研究:(1)查阅、分析古代文献记载,阐述“脾为之卫”理论的源流与内涵;(2)分析急性放射损伤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理论,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各阶段病机;(3)根据分析得出的中医病机,从“补脾实卫,益气解毒”论证急性放射损伤各阶段的防治方法,为益气解毒方的组方提供依据。实验研究:(1)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照后1、3、7、14、21 d观察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特点,为中药防护效应研究提供基础。(2)预防性给药10 d,2.0 Gy 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照后1、3、7天,观察益气解毒方对脾脏及肠道免疫的防护效应。(3)根据中药的防护特点,围绕“铁死亡”这一近些年发现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探讨益气解毒方防护急性放射损伤的潜在药理学机制。结果:理论研究:(1)“脾为之卫”理论肇起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诠释与补充,得以不断完善与发展。通过文献研究,我们认为其内涵包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长养肌肉,抵御外邪;脾为五脏六腑之源,灌溉四傍,脏安难伤;脾为气血化生之源,化生卫气,防御外邪。(2)通过分析急性放射损伤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我们从“脾失之卫”角度对其阶段病机进行论述。我们认为:在急性放射损伤发病之初,其中医病机为“毒邪致病,伤于脾卫”;在疾病发展、变化阶段,中医病机为“脾失之卫,百病由生”;在疾病转归、预后阶段,中医病机为“脾卫渐复,抗邪外出”。(3)我们根据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提出“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基本防治原则,并根据损伤不同阶段的侧重,提出分阶段的防治方法。我们认为,在损伤发生之前,以“未病先防,补脾实卫”为原则;感病之后以“既病防变,益气解毒”为原则;恢复阶段以“瘥后防复,益气扶正”为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益气解毒方进行了组方分析,我们认为该方,配伍精当,用药以补脾、益气、实卫为主,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为辅,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之功,符合照射前“未病先防,重补脾实卫”的治疗原则。且复方中多味药物为药食两用之品,药性平和,作为预防性给药不会造成机体阴阳偏颇。实验研究:(1)①根据急性放射损伤的定义,以及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本研究采用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成功复制急性放射损伤小鼠模型。②从整体情况及脾脏、肠道免疫的变化规律来看,对Balb/c小鼠行2.0 Gy 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照后1d即可观察到显着损伤,其中整体情况及脾脏免疫在照后3d损伤最为严重,照后7 d出现好转,肠道免疫在照后1 d损伤最为严重,3 d可观察到好转。提示照后7 d之内为损伤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期,亦是观察防护效果的重要时期,故下一步将选取照后1、3、7d进行中药的防护效应研究。③上述小鼠照射后整体情况与脾脏、肠道免疫的变化特点表明,急性放射损伤小鼠存在“脾失之卫”这一病理表现,且“脾卫”功能的损伤及恢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的病情变化,为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提供了科学支持。(2)益气解毒方对2.0 Gy 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引发的整体及脾脏、肠道免疫损伤有一定的防护效应,具体表现为:促进整体情况的恢复;抑制照后脾脏及肠道免疫细胞的减少,促进免疫细胞数量恢复,改善脾脏、肠道组织结构;改善照后脾脏及肠道免疫细胞亚群分布,调控照后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进而促进机体免疫平衡的恢复;减轻电离辐射引发的脾脏、肠道氧化损伤。(3)益气解毒方通过减轻照后氧化应激水平、抑制铁过载、调控LPCAT3/LOX途径,来抑制照后细胞铁死亡,进而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复方中的一些药物或其活性成分,具有明确的抗氧化、调控铁代谢、防辐射作用,这些成分或成为益气解毒方抑制铁死亡、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的潜在物质学基础。结论:理论研究表明,“脾失之卫”为急性放射损伤的重要病机,益气解毒方以“补脾实卫,益气解毒”为治则组方,符合其基本病机。动物实验表明2.0 Gy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可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具有一定防护效果,为从“脾失之卫”论治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以及“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现代科学依据。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益气解毒方可能通过抑制照后细胞铁死亡,进而发挥辐射防护作用。

张恂[2](2020)在《四物汤及其纳米粒子对斑马鱼血液系统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中药汤剂是中药最常见的剂型,通常以水为溶剂经煎煮而成,其中不仅存在着大量溶于水的成分,实际上更是一个复杂的胶体分散体系,其中含有大量的纳米粒子。而今纳米药物完美地解决了药物递送中的难溶、不稳定以及靶向等问题,那么是否中药汤剂中的纳米粒子具有载药性和生物活性?为了探明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中药纳米粒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此判定纳米粒子载药的可行性;其次建立适宜的、敏感的动物损伤模型,评价中药纳米粒子的生物活性。本研究选取传统经典补血方剂四物汤为研究对象。四物汤由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四味中药组成,具有补血调血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营血虚滞诸症。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贫血、痛经、心绞痛、糖尿病等多种病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四物汤对血液系统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为四物汤纳米粒子生物活性验证提供了阳性参照。首先,建立四物汤中的纳米粒子提取分离方法。从纳米分散体系和药物聚集的角度对四物汤纳米粒子进行研究,探究纳米粒子的物理特征和化学组成。对四物汤纳米粒子的尺寸大小、形貌特征以及稳定性进行表征,同时对四物汤纳米粒子中的主要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糖和DNA进行含量测定。为降低药物制备难度,保证足够的给药量,选择斑马鱼(Danio Rerio)作为模式动物,利用电离辐射造成成年斑马鱼的辐射损伤模型,评价四物汤及其纳米粒子对成年斑马鱼血液系统的影响。利用苯肼造成斑马鱼胚胎溶血性贫血模型,评价四物汤及其纳米粒子对斑马鱼胚胎血液系统的影响,以期明确四物汤及其纳米粒子的药理活性。方法:1.四物汤纳米粒子的提取分离和物理、化学性质表征:采用差速离心法对四物汤纳米粒子进行分离,利用透射电镜和动态光散射技术对四物汤纳米粒子的尺寸大小、形貌特征以及稳定性进行表征。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四物汤及其纳米粒子蛋白质含量;硫酸苯酚法测定多糖含量;试剂盒提取DNA,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DNA的含量。2.斑马鱼辐射损伤模型的建立:成年斑马鱼(3-5月龄,体重0.14-0.20 g,雄性),采用60Co-γ射线作为辐射源,照射剂量为20 Gy,剂量率97.33 cGy/min,分别在辐射后3d、7d、14d剖杀动物,取肾髓细胞和外周血,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斑马鱼肾髓细胞和外周血细胞的数量,并分析肾髓中髓系单核细胞、前体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的数量和百分比的变化。3.斑马鱼成鱼给药剂量的探索:成年斑马鱼条件同上,给予正常斑马鱼和辐射后的斑马鱼不同浓度的四物汤,观察其存活率,确定药物最小致死剂量。给予斑马鱼不同浓度的四物汤5 d,剖杀动物,取肾髓细胞和外周血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斑马鱼肾髓细胞和外周血细胞的数量,分析肾髓中髓系单核细胞、前体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的数量和百分比的变化。藉此确定四物汤安全给药浓度范围。4.四物汤及其纳米粒子对斑马鱼辐射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参考上述斑马鱼造模条件和四物汤安全浓度范围,连续7 d给予成年斑马鱼适宜浓度的四物汤和四物汤纳米粒子,剖杀动物,取肾髓细胞和外周血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斑马鱼肾髓细胞和外周血细胞的数量,分析肾髓中髓系单核细胞、前体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的数量和百分比的变化,进行结果评价。5.苯肼诱导的斑马鱼胚胎溶血性贫血模型的建立:以0.005-0.1 μg/mL范围不同浓度的苯肼处理52 hpf斑马鱼胚胎24h,进行ODA染色,确定适合的苯肼造模浓度。6.斑马鱼胚胎给药剂量的探索:以不同浓度的四物汤处理斑马鱼胚胎,进行ODA染色,确定适合的给药浓度。7.四物汤及其纳米粒子对苯肼诱导的斑马鱼胚胎溶血性贫血模型的影响:参考上述斑马鱼造模条件和四物汤安全剂量范围,给予适宜浓度的四物汤和四物汤纳米粒子,进行联大茴香胺(o-Dianisidinedihydrochloride,ODA)染色。利用显微镜拍照和录制视频,观察总体血流量、心率、心包水肿面积、gata1a+细胞的数量指标以及相关基因表达情况进行结果评价。8.转录组学分析:四物汤及其纳米粒子给予苯肼诱导的斑马鱼胚胎溶血性贫血模型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GO富集分析、KEGG富集分析。结果:1.四物汤纳米粒子的提取分离和物理表征结果显示,四物汤纳米粒子NP20000 和 NP100000 的提取率分别为 0.05%和 0.03%,NP20000 和NP100000在TEM下呈现为形状圆形或不规则的纳米颗粒,纳米粒子的粒径大约在50-500 nm之间,利用DSL测得其平均粒径分别为423.0 nm和298.3 nm,PdI 分别为 0.23 和 0.30,均为中度分散。NP20000 和 NP100000的Zeta电位分别为-35.8 mV和-30.3mV,表明样品较为稳定。且在1-8 d NP20000的粒径变化不大。四物汤纳米粒子NP20000和NP100000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1.20%和13.53%,多糖含量分别为36.10%和56.70%,DNA含量分别为1.19‰和1.07‰。2.斑马鱼辐射损伤模型建立结果显示,辐射后第7 d,斑马鱼的造血器官肾髓总细胞、髓系单核细胞、前体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分别下降52%、46%、49%、79%和33%,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与7 d相比,第14 d髓系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显着升高70%以上,前体细胞和红细胞也呈小幅上升趋势;在第30d,所有细胞均超过辐射前的数量,前体细胞和髓系单核细胞升高可达辐射前的178%和112%,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分别比辐射前升高51%和16%。在辐射后7-30 d各群细胞在肾髓细胞中占比变化比较复杂,红细胞和髓系单核细胞占比呈现明显的先升高再下降外的过程,淋巴细胞呈现明显的先下降再升高过程,前体细胞在14 d前占比变化不大,仅在30d显着升高。外周血细胞(主要为红细胞)的数量辐射后第7d比对照组下降26%,随即在第14 d升高至正常水平,且在第30 d超过辐射前的数量。3.斑马鱼成鱼给药剂量的实验结果显示,四物汤稀释浓度在SW100、SW200、SW600可致成年斑马鱼死亡,SW600为最小致死剂量。SW1000-SW20000这一浓度区间,未对斑马鱼的生存造成影响,且未对肾髓的各种细胞以及外周血细胞造成明显的毒性,为适宜的给药浓度。4.四物汤及其纳米粒子对斑马鱼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模型组肾髓细胞及其中四种细胞数量显着下降,与之相比,四物汤SW5000处理组肾髓细胞总数、髓系单核细胞、前体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分别增加了 57%(p=0.001)、125%(p=7.35×10-8)、81%(p=0.001)、59%(p=0.03)和 35%(p=0.019);NP2000处理组肾髓细胞总数、髓系单核细胞、前体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分别增加了 16%、46%、11%、11%和7%,髓系单核细胞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1)。5.苯肼诱导的斑马鱼胚胎溶血性贫血模型建立结果显示,苯肼浓度范围在0.02 μg/mL-2.5 μg/mL均可以造成ODA染色面积的减少,代表红细胞数量减少,经比较,0.02 μg/mL作为最佳造模浓度。6.斑马鱼胚胎给药剂量的确定结果显示,SW100浓度可导致斑马鱼胚胎死亡,SW500-SW10000浓度范围处理斑马鱼胚胎未见胚胎死亡、畸形或其他异常。SW500-SW10000为四物汤对斑马鱼胚胎的安全浓度范围。7.四物汤及其纳米粒子对苯肼诱导的斑马鱼胚胎溶血性贫血模型的影响。结果显示,SW1000和NP250处理明显增加苯肼诱导的斑马鱼胚胎溶血性贫血模型的血流量,SW500、SW1000和NP250处理可明显增加gata1a+的细胞数量和流过尾部血管的gata1a+细胞的数量。NP250、NP1000和NP5000处理明显降低斑马鱼胚胎心包水肿的面积。四物汤及其纳米粒子对苯肼诱导的斑马鱼胚胎溶血性贫血模型alas2、epo、pu.1、mpeg1、rag2基因表达的影响,与模型组相较,SW500组和NP250组alas2表达均显着上调(p<0.001);与模型组相较,SW500组和NP250组epo表达显着下调(p<0.01);与模型组相较,NP250组pu.1表达显着下调(p<0.01);与模型组相较SW500组和NP500组rag2表达均显着下调(p<0.001)。SW500组和NP500组mpeg1表达与模型组相较无显着差异(p>0.05)。8.SW500组与Model组相比,差异表达基因共有49个,其中有23个基因表达上调和26个基因表达下调。而NP250组与Model组相比,差异表达基因有30个,其中有15个基因上调15个基因下调。通过GO富集分析SW500与Model组和NP250组与Model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四条相同的途径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过程(carbohydrate metabolic progress)、血红素结合(heme binding)、四吡咯结合(tetrapyrrolebinding)、辅因子结合。通过KEGG富集分析SW500组与Model组中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5条通路差异显着(p<0.05),分别为剪接体(Spliceosome)、内质网蛋白质加工(Proteinprocessing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MAPK 信号通路(MAPK signaling pathway)、核糖体(Ribosome)、内吞作用(Endocytosis)。NP250组与Model组中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有3条通路差异显着(p<0.05),分别为剪接体(Spliceosome)、内质网蛋白质加工(Protein processing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内吞作用(Endocytosis)。结论:1.差速离心法可获得粒径分布于100-1000nm的四物汤纳米粒子,物理性质表明四物汤纳米粒子可形成较为稳定的胶体分散体系。该粒子中含有大量蛋白质、多糖以及极少量的DNA,这些大分子作为载体为纳米粒子形成提供了可能性。2.60Co电离辐射以20 Gy剂量,97.33 cGy/min剂量率照射可以造成成年斑马鱼血液系统可逆性损伤,该损伤可以在30 d内自行修复。3.四物汤SW5000和四物汤纳米粒子NP2000对辐射导致的斑马鱼肾髓造血功能损伤具有再生促进作用,同时四物汤纳米粒子对外周血细胞具有辐射保护作用。4.给予斑马鱼胚胎0.02 μg/mL苯肼可以造成适度的斑马鱼胚胎溶血性贫血模型。5.四物汤及其纳米粒子对苯肼诱导的斑马鱼胚胎溶血性贫血模型中血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同时可减轻苯肼的心脏毒性。6.对Control组、Model组、SW500组和NP250组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后发现,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四物汤及其纳米粒子参与的生物过程均与血红素合成、降解以及蛋白结合密切相关。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四物汤及其纳米粒子主要参与的信号通路有剪切体、内质网蛋白质加工、内吞作用等。总而言之,本实验表明斑马鱼可以用于中药的血液系统药效研究,四物汤水溶性成分和溶液中的粒子性部分共同贡献于四物汤的血液系统保护作用。

高春丽[3](2019)在《方格星虫多糖对电离辐射所致HUVEC和HIEC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核技术广泛运用在工业、科研和医疗等方面,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人类的健康也造成了危害。目前,大多数辐射防护剂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人类不得不寻找既安全又能抗辐射的药物。我们前期开展了方格星虫多糖(Sipunculus nudus polysaccharide,SNP)抗辐射的动物药效学实验,结果发现SNP对电离辐射诱导的小鼠造血和免疫系统等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为探索SNP的防护作用机制,本实验在以往的基础上,在体外细胞水平开展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获得的结果如下:1.SNP的提取与制备:从广西北海购买晒干的方格星虫,切段、捣碎,以10%的NaOH碱解,用三氯乙酸脱蛋白,获得粗多糖;用0.1 mg/mL的葡萄糖做标准溶液,于紫外分光光度计490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绘制标准曲线,于相同波长条件下测定1 mg/mL方格星虫粗多糖的吸光度值,经计算SNP的多糖含量为60%。2.HUVEC和HIEC细胞辐射损伤模型的建立:选取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人肠上皮细胞作为137Csγ射线电离辐射损伤效应模型,HUVEC细胞给予0-10 Gy照射,HIEC细胞给予0-20 Gy照射,照射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2 Gy、4 Gy、6 Gy、8 Gy和10 Gy照射后,HUVEC细胞存活率显着下降,分别为87.94%、84.69%、70.25%、65.74%和54.78%;经2 Gy、4 Gy、6 Gy、8 Gy、10 Gy、15 Gy、20 Gy照射后,HIEC存活率分别为80.39%、76.23%、70.55%、70.82%、66.49%、54.66%和53.1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细胞存活率均与辐照剂量呈负相关。根据实验结果,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分别选择8 Gy和10 Gy作为HUVEC和HIEC细胞辐射损伤的造模剂量。3.SNP对HUVEC和HIEC辐射防护作用的研究:(1)SNP对细胞的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与DMSO阳性对照组相比,SNP在实验浓度范围内(HUVEC细胞SNP终浓度分别为0.5,1,5,10,50,100,200,500?g/mL,HIEC细胞SNP终浓度分别为1、10、50、100、200、500、1 000μg/mL),对细胞无毒性作用;(2)分别以8 Gy和10 Gy 137Csγ射线对HUVEC和HIEC细胞进行一次性照射,研究不同浓度的SNP对受照细胞增殖的影响情况,结果显示,一定浓度的SNP预处理能改善照射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3)采用Giemsa染色观察细胞的克隆形成率,结果显示,与辐照模型组相比,SNP预处理可有效改善照射后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4)采用Hoechst33342/PI双染法结合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时发现,HUVEC和HIEC细胞的模型组凋亡细胞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多,SNP预处理后,凋亡细胞均较辐照模型组减少;采用Annexin V/PI染色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率时发现,8 Gy照射HUVEC细胞后,其凋亡率显着上升(由1.02%上升至15.6%),而SNP预处理组的辐照细胞凋亡率显着下降至6.8%(P<0.01),HIEC经10 Gy照射后细胞凋亡率显着上升(由2.12%上升至14.37%),而经SNP预处理后的辐照细胞凋亡率显着下降至7.18%(p<0.01);(5)采用DCFH-DA探针法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HUVEC和HIEC细胞各组样品中ROS生成水平,结果发现,照射后HUVEC细胞中ROS mean值由32.63?104增加到47.10?104(p<0.01),经SNP预处理后,细胞内ROS mean值降至41.77?104(p<0.05);HIEC细胞经照射后,其ROS mean值由4.76?104增加到16.69?104,(p<0.01),SNP预处理后,细胞内ROS mean值降至9.81?104(p<0.01)。(6)采用试剂盒检测HUVEC和HIEC细胞各组样品中抗氧化酶(SOD、CAT、GST、GSH-Px)活性、脂质过氧化物(MDA)和DNA氧化损伤产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辐照模型组SOD、CAT、GST、GSH-Px活性降低,MDA和8-OHdG含量升高,SNP预处理后细胞中SOD、CAT、GST、GSH-Px活性较辐照模型组增加,MDA和8-OHdG含量较之下降。4.SNP对HUVEC和HIEC辐射防护作用机理的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对HUVEC和HIEC细胞中DNA双链断裂的标志物γ-H2AX进行检测,发现细胞照射后2、4、8 h,辐照模型组中γ-H2AX均升高,SNP预处理的细胞中γ-H2AX均较辐照模型组低(p<0.05,p<0.01);采用RT-PCR检测hOGG1和RAD51基因表达时发现,辐照模型组中hOGG1和RAD51的mRNA表达均下调,SNP预处理则显着上调了hOGG1和RAD51的表达。综上,SNP预处理可促进受照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抑制细胞凋亡,能保护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和8-OHdG含量含量,减少DNA双链断裂,上调hOGG1和RAD51的表达。结果提示,SNP具有良好的抗辐射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清除自由基、减轻辐射对细胞DNA的氧化损伤、促进DNA修复、减少细胞凋亡,发挥辐射保护作用。

王玉全[4](2019)在《FOXO3A在造血细胞辐射损伤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医疗诊断和治疗中电离辐射应用增多,核能生产、太空活动增加,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与帮助。同时,人类对电离辐射暴露机会增多,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损害。机体的造血系统对辐射最为敏感,短期的高剂量辐射暴露和长期的低剂量辐射暴露均能引起造血系统损伤,电离辐射对造血系统的损伤主要表现为:急性骨髓抑制和长期骨髓抑制。急性骨髓抑制主要是由于造血祖细胞(Hematopoieticprogenitor cells,HPCs)和少量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的凋亡,临床上利用造血细胞生长因子(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s,HGFs)治疗缓解症状;长期骨髓抑制主要由于HSCs衰老,HSCs自我更新能力降低,导致骨髓衰竭,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死亡率较高。由此,造血细胞辐射损伤防护与治疗方法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辐射诱导的氧化应激是造血细胞辐射损伤的重要机制,辐射诱导的氧化应激可以促进造血细胞凋亡,诱导HSCs衰老、分化异常,导致其数量减少,自我更新能力下降,最终导致骨髓抑制,骨髓衰竭。生理情况下,机体细胞存在有效的活性氧(Reactive oxyen species,ROS)清除机制,叉头状转录因子O亚族 3(Forkhead 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O 3,FOXO3/FOXO3A)在氧化应激调节上发挥重要作用,ROS可以诱导FOXO3A转录激活,促进抗氧化酶系基因的表达上调,清除ROS,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前期有研究发现FOXO3A转录因子在造血干细胞稳态调节上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FOXO3A在造血细胞辐射损伤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将会为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诊断治疗提供资料。本研究拟利用FOXO3A基因敲除小鼠探究FOXO3A在造血细胞辐射损伤中的作用,同时对相应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引进FOXO3A基因敲除小鼠(FVB/N和C57BL/6J),在SPF级实验动物房进行饲养和繁殖,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鉴定选育出FOXO3A基因敲除纯合型小鼠(FOXO3A-/-)和野生型小鼠(FOXO3A+/+,WT)用于后续实验。后续体外、体内实验使用FVB/N背景的FOXO3A-/-和WT小鼠进行。体外实验,分离FOXO3A-/-小鼠和WT小鼠未分化骨髓细胞(Lineage negative bone marrow cells,Lin-BMCs),分别接受 1 Gy、4Gy X-线照射(剂量率为 0.9Gy/min)和假照射,照射后分别测定细胞活力、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能力(Colony forming unit-granulocyte and macrophage,CFU-GM)及 HSCs 和 HPCs 中磷酸化组蛋白 H2AX(Phosphorylated Histone H2AX,γH2AX)表达,观察 FOXO3A 基因敲除对未分化骨髓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对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辐射损伤的景影响。体内实验,将FOXO3A-/-小鼠和WT小鼠分为野生型小鼠对照组(WT组),FOXO3A-/-小鼠对照组(FOXO3A-/-组),野生型小鼠照射组(WT+IR),FOXO3A-/-小鼠照射组(FOXO3A-/-+IR)四组,分别接受假照射和4Gy X-线全身照射(Totalbody irradiation,TBI),剂量率为0.9Gy/min。接受TBI后14天检测FOXO3A-/-小鼠和WT小鼠脏器指数、外周血和骨髓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分型,HPCs集落形成能力,观察FOXO3A基因敲除对造血细胞辐射敏感性和造血系统辐射损伤恢复的影响。结果FVB/N和C57BL/6J品系SPF级FOXO3A基因敲除小鼠成功饲养繁育,建立有效可靠的PCR检测方法,鉴定FOXO3A基因敲除小鼠基因型。子代FOXO3A-/-小鼠与杂合型(FOXO3A+/-)小鼠生长良好,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外观、生长发育均未见明显差异。生理情况下,FVB/N品系FOXO3A-/-小鼠与WT小鼠Lin-BMCs相比,细胞活力下降,CFU-GM下降,γH2AX表达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同时FOXO3A-/-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下降,HPCs 比例升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POXO3A-/-小鼠的外周血计数,体重及脏器指数与WT小鼠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小鼠Lin-BMCs在分别接受1Gy、4Gy的X-线照射后,FOXO3A-/-小鼠和WT小鼠Lin-BMCs均出现细胞活力下降,呈剂量效应关系,时间效应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接受1Gy X-线照射后6h,FOXO3A-/-小鼠Lin-BMCs活力下降率低于WT小鼠,差异有显着性(P<0.001);在接受4Gy X-线照射后12h,FOXO3A-/-小鼠Lin-BMCs活力下降率低于WT小鼠,差异有显着性(P<0.05)。体外CFU-GM实验显示:1Gy、4Gy的电离辐射均可以明显降低FOXO3A-/-小鼠和WT小鼠的Lin-BMCs的CFU-GM(P<0.05),呈剂量效应关系;但是两种小鼠Lin-BMCs细胞损伤程度未见明显差异(P>0.05)。体外DNA损伤检测结果显示,接受X-线照射后,FOXO3A-/-小鼠和WT小鼠HSCs、HPCsγH2AX表达率均出现增加,呈剂量效应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接受1GyX-线照射后,FOXO3A-/-小鼠骨髓HPCsγH2AX表达增加率高于WT小鼠,差异有显着性(P<0.001);接受4Gy X-线照射后,FOXO3A-/-小鼠骨髓HSCs和HPCs γH2AX表达增加率均高于WT小鼠,差异有显着性(P<0.01)。小鼠在接受4Gy X-线TBI后2周发现,4Gy X-线TBI可以引起FOXO3A-/-小鼠和WT小鼠外周血细胞计数降低、骨髓细胞计数和脾脏指数下降以及HPCs、HSCs比例和数目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接受4Gy TBI的FOXO3A-/-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下降率显着低于WT小鼠;接受4Gy TBI的FOXO3A-/-小鼠CFU-GM数高于WT小鼠,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而接受4Gy TBI的FOXO3AA-/-小鼠HSCs及HPCs 比例降低程度显着高于WT小鼠(P<0.05)。但是接受4Gy TBI的FOXO3A-/-小鼠和WT小鼠间白细胞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脾脏指数下降幅度上也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1)生理情况下,FOXO3A基因敲除会破坏造血系统稳态维持,导致造血细胞损伤性改变。2)FVB/N品系小鼠Lin-BMCs接受1Gy、4Gy X-线照射,FOXO3A基因敲除加重造血细胞DNA损伤。3)小鼠接受4Gy X-线全身照射,FOXO3A基因敲除会加重电离辐射诱导的HPCs和HSCs比例下降,加重造血干/祖细胞损伤,但对辐射诱导的骨髓有核细胞数下降及造血祖细胞克隆形成能力下降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FOXO3A基因敲除破坏造血细胞稳态维持,在电离辐射诱导下表现出应激反应性的差异。综上表明,FOXO3A基因敲除会加重HPCs和HSCs的辐射损伤,对造血细胞的稳态维持及辐射敏感性产生一定的影响。FOXO3A在造血系统电离辐射损伤中的调节作用以及能否作为防治损伤的靶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夏梓铭[5](2018)在《天贝有效部位及抗辐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辐射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客观存在,加速相关防护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前期经秀丽线虫X波段微波辐射模型筛选,首次发现了天贝脂类有效部位(TE-C)具有抗辐射活性,天贝是起源于印度尼西亚的特色发酵大豆产品。本文旨在研究天贝抗辐射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制备工艺,并结合抗电离和电磁辐射方向全面评价其对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为新型辐射损伤防护药物的研究提供苗头候选,为发酵大豆脂类有效成分的深度开发与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一部分:采用超临界CO2技术萃取了天贝抗辐射有效部位TE-C,进而对其化学成分开展了系统的研究:采用容量分析法测定了TE-C的酸值、羟值和皂化值,结果分别为74.85 mg/g,29.24 mg/g和197.75 mg/g;采用GC法分析发现TE-C的脂肪酸组成主要包括13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组成的80.82±0.02%;采用RP-HPLC-ELSD/APCI-MS法分离并鉴定了TE-C中22个油脂类成分,根据其结构特点,TE-C主要由组分Ⅰ(脂肪酸类组分)、组分Ⅱ(甘油二酯类组分)和组分Ⅲ(甘油三酯类组分)构成,HPLC-ELSD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三类组分含量为43.84%,19.82%和36.31%。第二部分: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法优化了TE-C的制备工艺。结果显示,TE-C超临界CO2萃取的最优工艺为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25 MPa,天贝水分含量1.99%,萃取时间1.5 h,TE-C组分加权萃取量的实际值为(5.97±0.15)g/100g(理论值为6.01 g/100g);三个因素对TE-C制备工艺的影响大小依次为萃取温度,天贝水分含量,萃取压力。第三部分:建立秀丽线虫X波段微波辐射损伤模型,观察TE-C对秀丽线虫排卵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TE-C能够改善微波辐射线虫生长发育的异常;建立大鼠抗S波段高功率微波辐射损伤模型,观察TE-C对大鼠水迷宫行为学、血常规、血生化、精子活动以及敏感靶器官病理形态和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TE-C能够明显缩短微波辐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的延长(P<0.05),对微波辐射引起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损伤具有保护作用;TE-C能够不同程度的逆转微波辐射大鼠血常规、血生化及精子活动等指标的变化,与R组相比,淋巴细胞百分比(P<0.05)、中性细胞百分比(P<0.01)、TG(P<0.05)、LDH(P<0.01)以及运动精子百分率(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TE-C还能够修复微波辐射大鼠敏感靶器官海马和睾丸组织结构的损伤。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60Coγ射线辐射损伤模型,观察TE-C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E-C能够显着提高8.5Gy 60Coγ射线辐射HUVEC细胞的存活率(P<0.001),在37.5μg/ml浓度下提高辐射HUVEC细胞存活率为32.7%。建立C57 BL/6J小鼠60Coγ射线辐射损伤模型,观察TE-C对小鼠存活率、外周血细胞以及骨髓染色体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TE-C 160 mg/kg和80 mg/kg组分别提高8.0 Gy 60Coγ射线辐射小鼠存活率27.27%和18.18%;TE-C 80 mg/kg组增加6.0 Gy 60Coγ射线辐射后第10 d小鼠外周血红细胞(P<0.01)和血红蛋白(P<0.05)的含量;TE-C 40 mg/kg组增加辐射后第7和10 d小鼠外周血红细胞(P<0.01)和血红蛋白(P<0.05)的含量;TE-C各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2.0 Gy 60Coγ射线辐射后第7,30 d小鼠的畸变细胞率(P<0.05)。综上所述,TE-C的脂肪酸组成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由脂肪酸类组分、甘油二酯类组分和甘油三酯类组分构成,并鉴定了其中22个油脂类成分的化学结构;TE-C超临界CO2萃取的最优工艺为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25 MPa,天贝水分含量1.99%,萃取时间1.5h;药效学研究显示TE-C对微波和60Coγ射线辐射损伤均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李园园[6](2018)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及一氧化氮清除剂的合成及辐射防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电离辐射是一种非特异性物理刺激因子,当其作用于机体时,会诱发生物分子电离、自由基产生、化学键断裂并最终导致机体出现各种损伤,同时会激活NF-κB并导致iNOS表达上调,进而导致NO过量产生。过量的NO会介导严重的细胞毒作用,可导致细胞死亡并引起多种病理状况。iNOS抑制剂或NO清除剂可以降低病理状态下iNOS介导的NO的过量产生,且不影响或极少影响正常组织中的NO水平,所以iNOS抑制剂及NO清除剂一直是一些疾病的潜在治疗途径。本实验合成两个NOS抑制剂(2-ADT、2-AADT)及NO清除剂(Fe(DETC)2)并通过药理学实验对其辐射防护作用做了系统评价,并对其防护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本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1.NOS抑制剂的合成和活性评价;2.NO清除剂的辐射防护作用的研究。在NOS抑制剂合成部分,以3-溴丙胺氢溴酸盐与硫脲为起始原料,通过环化、酰化得到目标化合物。在药理学实验部分,采用30天存活率实验评价化合物对小鼠整体防护效果;通过外周血参数以及脾克隆、骨髓有核细胞数等指标的测定考察小鼠一次性亚致死剂量照射下对造血和免疫系统的防护作用;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点小鼠血浆中NOx含量,评价化合物对NO含量的影响;通过研究6.0 Gy照射后第7天小鼠肝和肺组织中T-SOD、CAT、GSH、MDA指标的变化评估化合物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采用小鼠外周血彗星实验检测化合物对照射后小鼠DNA的保护作用;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测定化合物对小鼠小肠损伤的防护及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2-ADT及2-AADT可明显延长经7.5 Gy γ-射线全身一次照射ICR小鼠的平均生存时间;且可不同程度升高辐射损伤小鼠白细胞数、血小板数、骨髓有核细胞数、骨髓DNA含量、脾结节及脏器指数;提高辐射损伤小鼠肝和肺组织中SOD、CAT的活性,增加GSH含量并降低MDA的含量,对抗氧化系统有较好的增强作用。而且可降低不同时间点血浆中NOx含量;彗星实验表明化合物可有效减轻DNA链的断裂;HE染色及免疫组化表明化合物可以减轻小肠绒毛-隐窝结构损伤,且可促进辐射小鼠小肠vill+肠细胞,Paneth细胞和Ki67+细胞的增殖并降低硝基酪氨酸的表达,而且还可以升高免疫器官指数。NO清除剂Fe(DETC)2处理也可提高小鼠的30天存活率,并可升高白细胞数、脾结节数、骨髓DNA含量及脏器指数。结论: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和一氧化氮清除剂对辐射损伤小鼠有很好的防护作用。2-ADT和2-AADT对小鼠造血及小肠损伤的辐射防护作用是通过加速造血系统恢复、降低对免疫器官的损伤、增强抗氧化防御系统并减少NO以及ONOO含量来降低氧化和氮化应激,并减轻由辐射诱导的DNA损伤实现的;Fe(DETC)2也可通过刺激造血及对免疫器官的保护实现对小鼠造血和免疫系统的防护作用。

段雅彬[7](2016)在《黑果枸杞对辐射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测定黑果枸杞中总花色苷与原花青素B2的含量,为黑果枸杞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探讨黑果枸杞对小鼠耐常压缺氧能力的影响,为辐射防护作用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研究黑果枸杞对辐射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测定总花色苷的含量。原花青素B2的含量测定采用RP-HPLC法,色谱柱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2%冰醋酸溶液,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抗缺氧实验,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组,黑果枸杞高、中、低剂量组,灌胃给药14d后进行常压密闭缺氧实验,观察各组小鼠存活时间、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量、一氧化氮含量和抗氧化酶活力、脑含水量的变化。抗辐射实验,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辐射模型组、阳性组、黑果枸杞高、中、低剂量组于照射后第3天进行实验,同法分组分别于照射后第7天、第14天进行实验。给药组灌胃给予黑果枸杞水提取液,空白与模型组给予等容生理盐水,连续14天,阳性组于照射前30 min腹腔注射氨磷汀。除正常组外各组小鼠接受X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辐射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分别观察各组小鼠血象、脏器指数、DNA含量、抗氧化酶活力、caspase-3、caspase-6、p53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总花色苷和原花青素B2的含量分别为0.639 g/100 g和0.141 g/100 g;黑果枸杞水提取液能增加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降低脑含水量。对HGB、RBC、GSH-PX、CAT无明显影响;黑果枸杞能升高辐射后小鼠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脾脏指数,明显升高辐射小鼠骨髓DNA的含量。黑果枸杞低剂量组能降低辐射后3、7、14天小鼠细胞凋亡因子的含量,中剂量组能降低辐射后第7天caspase-6的量,黑果枸杞降低小肠p53蛋白的表达,保护小肠绒毛上皮的结构。黑果枸杞在辐射后不同时间点对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不同。结论:黑果枸杞中含有大量原花青素B2和总花色苷,能够减轻缺氧小鼠的损伤。黑果枸杞能够提高小鼠的抗氧化能力,减少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辐射防护作用

徐文慧[8](2016)在《中药复方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核能的发展和核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受到人工电离辐射的机会越来越多。急性辐射损伤(ARI)发病急骤、病情险恶,射线照后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未能恢复与重建,引发机体严重的炎症反应和出血,是ARI患者死亡的原因。因此,免疫功能的恢复,尤其是升高白细胞是ARI救治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研究发现,TLR4信号通路在炎症反应发生时参与其中,在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目前,西医治疗辐射致白细胞减少药物疗效不甚满意,细胞因子等生物制品的应用效果较好,但药品价格高昂。故研制一种经济、高效、无毒的辐射防护中药尤为重要。目的用文献整理的方法,总结中医药防治辐射导致白细胞减少的用药规律。通过实验考查自拟中药复方对辐射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及TLR4信号通路在其中的调控作用。方法理论研究方面,检索CNKⅠ、万方、维普数据库中中药复方内服汤剂治疗辐射所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研究文献,对中药复方所含中药进行频数分析、药性分析。实验研究方面,首先,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以5 Gy的60CoY射线照射,照后3天,观察指标,复制Balb/c小、鼠急性辐射损伤模型。其次,初步考察中药复方对辐射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5 Gy射线照射小鼠后其白细胞下降严重,故调整照射剂量、取材时间及中药复方,自拟出方一和方二,两方均能凉血解毒、益气活血、滋阴,其中方一兼能补肾,方二兼能清热。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小檗胺组、方一组、方二组。正常和模型组灌胃去离子水,其他各组灌胃相应药物,14天后以3.5 Gy 60Coγ射线照射,照后第7天检测指标,实验检测指标,包括WBC、LYMPH、外周血CD4+/CD8+比值;体重、免疫器官脏器指数及脾脏病理切片;骨髓病理切片、骨髓的CD 34+细胞、骨髓细胞周期、骨髓细胞凋亡。最后,考察中药复方对辐射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及机制研究。通过上述实验发现方一具有一定的防护效果,但在升白细胞上还存在不足。本课题组用中医理论组成新方即方三,方三功能补气生血,健脾益肾,活血化瘀,滋阴清热。同时改进药物制剂工艺,调整取材时间,实验方法同上,照后第4天检测指标,除上述指标外,检测脾脏TLR4、Myd88、NF-κB、TNF-αmRNA水平,以及血清TNF-α含量。结果1、理论研究显示,纳入文献54篇,涉及处方54首,共计101味中药、582频次。治疗辐射致白细胞减少使用频次大于10次的中药有黄芪、当归等17味;涉及16类中药,有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等;中药四气分类前3位为温、平、微温;中药五味频次前3位为甘、苦、辛;归经频次前3位为脾、肝、肾经。2、Balb/c小鼠辐射致损伤模型复制成功,5 Gy照射后小鼠体重、WBC、LYMPH、脾脏和胸腺指数显着降低,外周血CD 4+/CD 8+比值显着上升,脾脏萎缩,淋巴细胞减少,骨髓干细胞减少、脂肪化,TLR4、TNF-α的mRNA表达上升。3、Balb/c小鼠在受到3.5 Gy的照射7d后病理改变与上述实验基本一致,骨髓CD34+细胞下降,骨髓细胞周期阻滞,凋亡率升高。小檗胺能提高小鼠WBC、LYMPH,降低CD 4+/CD 8+比值,恢复小鼠体重及胸腺指数,能保护脾脏淋巴细胞,保护骨髓,升高CD34+细胞,减少骨髓细胞凋亡。方一能够降低CD 4+/CD 8+比值,较好地恢复小鼠体重,保护脾脏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降低骨髓细胞凋亡率。方二能减缓小鼠体重降低,升高脾脏指数,保护脾脏淋巴细胞、骨髓细胞。综合考虑方一优于方二,下一步实验继续考察方一。4、照后4 d,方一组能够降低CD 4+/CD 8+T淋巴细胞比值;恢复小鼠体重及胸腺指数,保护脾脏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降低TLR4、MyD88、NF-κB表达作用趋势,尤其明显降低TNF-α表达水平,降低外周血TNF-α浓度。方三组能明显升高外周WBC、LYMPH,促进小鼠体重恢复,保护脾脏和骨髓细胞,降低TLR4、MyD88、NF-κB、TNF-α作用趋势,降低外周血TNF-α浓度。结论1、通过文献整理,发现治疗辐射损伤白细胞减少药物以味甘性温的补虚药为主,辅助以活血化瘀药、理气药,以达到调畅气血的目的,其核心药物是黄芪、当归。以方测证,可以判断辐射致白细胞减少症中医辨证多为气血两虚、脾肾不足,并兼瘀血内阻,治疗以补气生血、健脾益肾为主,兼以活血滋阴。2、本实验急性辐射损伤模型复制成功,方一和方三均对辐射损伤后小鼠有防护效果,其中方三对照后白细胞的防护效果较好,方三药物温凉并用补气生血,健脾益肾,活血化瘀,滋阴清热,与理论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说明应用中医理论组方治疗辐射导致白细胞减少的良好效果。

伦博书,李东,刘金平,贺欣,王春华,李正[9](2015)在《抗辐射中药及天然产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科技的进步、核工业发展及癌症放射治疗等因素,使人们面临辐射的频率越来越高,辐射对人的损伤越来越严重,研究和开发抗辐射药物意义重大。目前的抗辐射药物不尽理想,多数副作用大,应用受到限制,一些中药及天然产物具有很好的抗辐射功能。本文就目前报道的具有抗辐射作用的中药及天然产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姚磊[10](2014)在《大豆抗氧化多糖制备表征及对辐射诱导氧化应激抑制作用》文中提出随着核技术的广泛应用,辐射伤害已渗透到各个领域。电离辐射产生过量的活性氧簇(ROS),攻击生命大分子,所引发的氧化应激与人类近百余种疾病密切相关。电离辐射导致的氧化损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筛选具有强抗氧化活性的天然产物成分已成为医学、生物学和食品科学研究的热点。本课题以大豆抗氧化多糖(Polysaccharides from soybean residue,SRP)为研究对象,系统性研究其制备工艺、分离纯化方法、结构表征、抗氧化、抗辐射活性和对辐射诱导氧化应激防护作用机制。采用纤维素酶法降解豆渣制备可溶性SRP,通过响应面法(RSM)优化得到酶法制备SRP的工艺条件:酶用量60U/g、pH值5.10、温度50℃,在此条件下,酶解1h SRP得率为45.71%。通过活性跟踪研究,确定酶解时间8h SRP具有最佳抗氧化活性。利用DEAE-52阴离子纤维素层析、Sephadex G-100葡聚糖凝胶层析对SRP进行纯化,制备得到中性大豆抗氧化多糖SRP-1a。采用HPGPC、GC-MS、FT-IR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和NMR技术对SRP-1a结构进行表征,研究发现SRP-1a为均一度较高的多糖,其分子量分布宽度Mw/Mn=1.19,重均分子量为3.89×103Da。含有核糖、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等7种单糖组分,其摩尔比为0.82:0.97:2.77:0.63:6.38:70.62:17.82。SRP-1a的糖残基构型主要为1,4-β-D-Glcp、1,3,6-α-D-Manp和1,4-α-D-Galp。主链是由Glcp和Manp组成的甘露葡聚糖,(1→)-β-D-Glcp为主链的非还原性末端残基,由1,3,6-α-D-Manp通过O-6位与1,4-α-D-Galp残基构成的侧链相连。通过体外抗氧化筛选模型,研究了SRP-1a清除生理自由基、非生理自由基、总还原能力、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和抑制脂质过氧化能力。结果表明,SRP-1a具有较强的传递氢原子能力,可以通过提供氢原子直接清除羟基自由基(·OH)或终止自由基的链反应,从而防止自由基诱导氧化损伤的发生。同时,SRP-1a具有较高的还原能力和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对于脂质过氧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呈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建立X和60Coγ辐射诱导细胞损伤模型,研究SRP-1a对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SRP-1a可以拮抗电离辐射损伤作用,提高辐射损伤小鼠脾细胞活力,降低小鼠脾细胞DNA的辐射损伤程度,增加细胞抗氧化酶活性,减少丙二醛(MDA)含量。建立60Coγ辐射诱导氧化损伤动物模型,对SRP-1a的辐射防护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RP-1a能减轻辐射造成小鼠免疫器官的损伤,显着增加小鼠各脏器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提高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降低MDA含量,有效激活抗氧化酶系,减少脂质过氧化,减轻细胞膜的氧化损伤,降低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异形和骨髓细胞微核率。通过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对小鼠脾脏、肝脏组织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信号途径主要相关蛋白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RP-1a防护辐射诱导机体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是:SRP-1a通过提高Bcl-2表达水平,抑制Bax表达的上调,降低胞浆Cyt-c表达,继而降低凋亡酶caspase-3活化片段的表达,起到对辐射诱导细胞过度凋亡的抑制作用。SRP-1a能够改善由电离辐射诱导的氧化损伤,降低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调节细胞氧化还原和凋亡信号转导,抑制细胞线粒体凋亡信号途径,对辐射诱导氧化伤害具有显着的防护作用。本研究结果对于揭示辐射诱导氧化损伤防护机制及开发研制新型抗辐射药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意义。

二、微波和ATP对辐射损伤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和ATP对辐射损伤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脾为之卫”探讨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急性放射损伤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铁死亡与放射损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引言
    第一节 “脾为之卫”理论的源流与内涵
        1 中医学对脾的认识
        2 “脾为之卫”理论的源流与内涵
        3 “脾为之卫”理论与现代医学“免疫功能”的联系
        4 结语
    第二节 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
        1 “脾失之卫”的含义
        2 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
        3 结语
    第三节 从“补脾实卫,益气解毒”论治急性放射损伤的防治方法及益气解毒方的组方分析
        1 从“补脾实卫,益气解毒”论治急性放射损伤的防治方法
        2 益气解毒方的组方分析
        3 结语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引言
    第一节 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对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损伤效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益气解毒方对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的防护效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益气解毒方对2.0 Gy ~(60)Coγ线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的防护机制研究
        实验(一) 2.0 Gy ~(60)Coγ射线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与铁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实验(二) 益气解毒方通过减轻照射后细胞铁死亡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的研究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四物汤及其纳米粒子对斑马鱼血液系统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注
综述
    第一节 药物聚集和中药汤剂中纳米粒子
        一、药物的聚集现象
        二、中药中纳米粒子的研究
    第二节 四物汤对血液系统作用的研究进展
        一、对红细胞的影响
        二、对白细胞的影响
        三、对于血流变的影响
        四、辐射保护作用
        总结
    第三节 斑马鱼的相关研究
        一、斑马鱼模型的应用
        二、斑马鱼血液系统的发育
        三、斑马鱼相关技术在的应用
第一章 四物汤纳米粒子提取分离和性质表征
    第一节 四物汤纳米粒子提取分离
        一、实验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四物汤及其纳米粒子的物理表征
        一、实验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四物汤纳米粒子中主要大分子物质的含量测定
        一、实验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四物汤及其纳米粒子对斑马鱼辐射损伤血液系统的作用
    第一节 斑马鱼的养殖和繁殖
        一、实验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第二节 斑马鱼辐射损伤模型的建立
        一、实验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四物汤给药剂量的确定
        一、实验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四物汤纳米粒子对斑马鱼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
        一、实验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物汤纳米粒子对苯肼诱导斑马鱼胚胎溶血性贫血模型的作用
    第一节 苯肼诱导斑马鱼胚胎溶血模型的建立
        一、实验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四物汤给药剂量的探索
        一、实验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四物汤及其纳米粒子对PHZ诱导斑马鱼胚胎溶血性贫血模型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物汤及其纳米粒子对PHZ诱导的斑马鱼胚胎溶血性贫血模型影响的转录组学研究
    一、实验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方格星虫多糖对电离辐射所致HUVEC和HIEC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辐射的概念与种类
    1.2 辐射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1.2.1 对皮肤的损害
        1.2.2 对神经系统的损伤
        1.2.3 对造血系统的损害
        1.2.4 对生殖系统的损害
        1.2.5 对免疫系统的损害
        1.2.6 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1.3 辐射防护剂的研究现状
        1.3.1 含硫类化合物类
        1.3.2 生物碱类
        1.3.3 酚类
        1.3.4 激素类
        1.3.5 细胞因子类
        1.3.6 天然多糖类
    1.4 方格星虫多糖的研究进展
        1.4.1 抗辐射
        1.4.2 抗氧化
        1.4.3 抗疲劳
        1.4.4 调节免疫功能
        1.4.5 提高学习记忆能力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方格星虫多糖的提取与制备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器材
        2.2.2 工作液的配制
        2.2.3 方格星虫多糖的提取
        2.2.4 多糖含量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葡萄糖标准曲线
        2.3.2 SNP含量
第三章 HUVEC和 HIEC辐射损伤模型的建立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3.2.2.1 不同照射剂量对HUVEC存活率的测定
        3.2.2.2 不同照射剂量对HIEC存活率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照射剂量对HUVEC存活率的影响
        3.3.2 不同照射剂量对HIEC存活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方格星虫多糖对~(137)Csγ 射线所致HUVEC和 HIEC损伤的防护作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细胞培养
        4.2.2 实验试剂与器材
        4.2.3 工作液的配制
        4.2.4 实验步骤
        4.2.4.1 细胞毒性检测
        4.2.4.2 细胞存活率检测
        4.2.4.3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4.2.4.4 Hoechst33342/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4.2.4.5 AnnexinⅤ/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4.2.4.6 细胞ROS水平、抗氧化酶活性及过氧化产物含量的检测
        4.2.4.7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NP的细胞毒性
        4.3.2 SNP对~(137)Csγ 射线照射HUVEC/HIEC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4.3.3 SNP对~(137)Csγ 射线照射后HUVEC/HIEC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
        4.3.4 SNP对~(137)Csγ 射线照射后HUVEC/HIEC细胞凋亡的影响
        4.3.5 SNP对~(137)Csγ 射线辐射后HUVEC/HIEC细胞ROS水平、抗氧化酶活性及过氧化产物和8-OHdG含量的影响
        4.3.5.1 SNP对~(137)Csγ 射线辐射后HUVEC/HIEC细胞ROS水平的影响
        4.3.5.2 SNP对~(137)Csγ 射线辐射后HUVEC/HIEC细胞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5.3 SNP对~(137)Csγ 射线辐射后HUVEC/HIEC过氧化产物含量的影响
        4.3.5.4 SNP对~(137)Csγ 射线辐射后HUVEC/HIEC内8-OHdG含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方格星虫多糖对~(137)Csγ 射线所致细胞损伤防护作用机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剂与器材
        5.2.2 细胞培养
        5.2.3 工作液的配制
        5.2.4 实验步骤
        5.2.4.1 流式细胞术检测DNA双链断裂
        5.2.4.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oGG1、RAD51 mRNA的表达
    5.3 结果与分析
        5.3.1 SNP对~(137)Csγ 射线辐射后HUVEC/HIEC细胞γ-H2AX的影响
        5.3.2 SNP对~(137)Csγ 射线辐射后HUVEC细胞中hoGG1、RAD51 mRNA表达的影响
        5.3.2.1 总RNA抽提质量
        5.3.2.2 PCR特异性产物的分析
        5.3.2.3 建立标准曲线
        5.3.2.4 HUVEC细胞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
    5.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FOXO3A在造血细胞辐射损伤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技术路线
前言
    电离辐射导致造血系统辐射损伤
    辐射诱导的氧化应激是造血细胞辐射损伤的重要机制
    FOXOs转录因子参与氧化应激调节
    FOXO3A参与氧化应激调节维持造血系统稳态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
    1.2 试剂配制
    1.3 主要仪器
    1.4 分析软件
    1.5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FOXO3A基因敲除小鼠(FOXO3A~(-/-))饲养繁育与鉴定
    2.2 FOXO3A基因敲除对小鼠未分化骨髓细胞(Lin~-BMCs)辐射敏感性的影响
        2.2.1 Lin~-BMCs分离
        2.2.2 Lin~-BMCs细胞照射及孵育
        2.2.3 细胞活力测定
        2.2.4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能力(CFU-GM)测定
        2.2.5 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DNA损伤检测
    2.3 FOXO3A基因敲除对全身照射小鼠造血系统损伤的影响
        2.3.1 动物分组及照射
        2.3.2 外周血常规检测
        2.3.3 骨髓细胞分离和计数
        2.3.4 胸腺、脾脏称重测定脏器指数
        2.3.5 骨髓细胞表型分析
        2.3.6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能力(CFU-GM)测定
        2.3.7 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ROS水平检测
        2.3.8 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线粒体损伤检测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和分析
    3.1 FOXO3A基因敲除小鼠成功饲养繁育与鉴定
    3.2 FOXO3A基因敲除对小鼠未分化骨髓细胞(Lin~-BMCs)辐射敏感性的影响
        3.2.1 FOXO3A基因敲除对Lin~-BMCs辐射损伤的影响
        3.2.2 FOXO3A基因敲除对造血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3.2.3 FOXO3A基因敲除对辐射诱导的造血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3.3 FOXO3A基因敲除对全身照射小鼠造血系统损伤的影响
        3.3.1 FOXO3A对受照小鼠外周血计数的影响
        3.3.2 FOXO3A对受照小鼠骨髓细胞计数的影响
        3.3.3 FOXO3A对受照小鼠的脏器指数的影响
        3.3.4 FOXO3A对受照小鼠骨髓细胞分型的影响
        3.3.5 FOXO3A对受照小鼠造血祖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3.3.6 FOXO3A对受照小鼠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中ROS水平的影响
        3.3.7 FOXO3A对受照小鼠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线粒体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5)天贝有效部位及抗辐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辐射的概况
        1.1.1 电磁辐射与电离辐射
        1.1.2 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1.1.3 抗辐射药物的研究进展
    1.2 立题依据及意义
    1.3 天贝的概况
    1.4 油脂的概况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天贝有效部位的基本性质及结构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TE-C和SE-C的超临界CO_2萃取
        2.2.2 TE-C的化学性质测试
        2.2.3 TE-C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2.2.4 TE-C的油脂类成分结构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TE-C的一般化学性质
        2.3.2 TE-C的脂肪酸组成
        2.3.3 TE-C的油脂类成分结构鉴定
        2.3.4 TE-C与SE-C油脂类组分的差异
    2.4 本章小结与讨论
        2.4.1 TE-C的化学性质及脂肪酸组成
        2.4.2 TE-C的油脂类成分结构鉴定及含量测定
第三章 天贝有效部位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TE-C的超临界CO_2萃取
        3.2.2 天贝水分含量的测定
        3.2.3 TE-C油脂组分的分离制备
        3.2.4 TE-C超临界CO_2萃取条件的优化
        3.2.5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TE-C组分加权萃取量的计算
        3.3.2 萃取时间对TE-C总萃取率和各组分萃取量的影响
        3.3.3 萃取温度对TE-C总萃取率和各组分萃取量的影响
        3.3.4 萃取压力对TE-C总萃取率和各组分萃取量的影响
        3.3.5 天贝水分含量对TE-C总萃取率和各组分萃取量的影响
        3.3.6 Box-Behnken实验设计方案与响应面分析
        3.3.7 TE-C最优工艺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3.4.1 TE-C萃取工艺的影响因素
        3.4.2 TE-C萃取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第四章 天贝有效部位抗辐射作用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辐射模型
        4.2.2 微波辐射的实验方法
        4.2.3 ~(60)Coγ射线辐射的实验方法
        4.2.4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TE-C对微波辐射秀丽线虫提前产卵的影响
        4.3.2 TE-C对微波辐射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影响
        4.3.3 TE-C对微波辐射大鼠血常规的影响
        4.3.4 TE-C对微波辐射大鼠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4.3.5 TE-C对微波辐射大鼠精子活动的影响
        4.3.6 TE-C对微波辐射大鼠海马、睾丸组织结构改变的影响
        4.3.7 TE-C对~(60)Coγ射线辐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4.3.8 TE-C对~(60)Coγ射线辐射小鼠存活率的影响
        4.3.9 TE-C对~(60)Coγ射线辐射小鼠外周造血系统的影响
        4.3.10 TE-C对~(60)Coγ射线辐射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4.4.1 TE-C对微波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
        4.4.2 TE-C对~(60)Coγ射线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及一氧化氮清除剂的合成及辐射防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确证
    1. 试剂与仪器
        1.1 试剂
        1.2 仪器
    2. 合成及结构鉴定
        2.1 S-(氨基丙基)异硫脲二氢溴酸盐(化合物1)的合成
        2.2 2-ADT和2-AADT的合成
        2.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4 化合物的图谱
第二章 化合物对辐射小鼠整体防护作用的评价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
        1.2 化学药品
        1.3 辐射
        1.4 实验设计
        1.5 观察指标
        1.6 数据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小鼠照射后体征状况
        2.2 30天存活率及保护指数
    3. 讨论
第三章 化合物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系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化学试剂
        1.3 溶液配制
        1.4 主要仪器
        1.5 实验方法
        1.6 检测指标
        1.7 数据分析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化合物对辐射小鼠DNA损伤的保护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
        1.2 溶液的配制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设计
        1.5 实验步骤
        1.6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化合物对辐射小鼠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设计
        1.4 组织匀浆的制备
        1.5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1.6 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含量测定
        1.7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1.8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1.9 谷胱甘肽(GSH)含量测定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化合物对辐射小鼠血浆中NO含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设计
        1.4 血浆中NO含量的测定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七章 化合物对辐射小鼠肠损伤的的防护作用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
        1.2 试剂
        1.3 照射
        1.4 实验方法
        1.5 检测指标
    2. 实验结果
        2.1 2-ADT和2-AADT升高了腹部照后小鼠的免疫器官指数
        2.2 2-ADT和2-AADT改善了腹部照射后小鼠小肠隐窝-绒毛结构损伤
        2.3 2-ADT和2-AADT促进了辐射小鼠小肠vill~+肠细胞,Paneth细胞和Ki67~+细胞的增殖
        2.4 2-ADT和2-AADT预处理降低了小肠中辐射诱导的硝基酪氨酸的表达
    3. 讨论
第八章 NO清除剂Fe(DETC)2对小鼠的辐射防护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化合物的合成
        1.4 存活率实验
        1.5 造血及免疫系统辐射损伤防护实验
        1.6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30 d存活率
        2.2 造血及免疫系统辐射损伤防护实验结果
    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研究论文清单
申请专利清单

(7)黑果枸杞对辐射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黑果枸杞中总花色苷和原花青素B2的含量测定
    1.1 材料
        1.1.1 药物与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花色苷的测定
        1.2.1.1 样品制备与含量测定
        1.2.1.2 精密度实验
        1.2.1.3 重复性实验
        1.2.2 原花青素B2的测定
        1.2.2.1 样品制备
        1.2.2.2 色谱条件
        1.2.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2.2.4 线性关系考察
        1.2.2.5 精密度实验
        1.2.2.6 重复性实验
        1.2.2.7 加样回收率实验
    1.3 结果
        1.3.1 总花色苷的测定
        1.3.2 原花青素B2的测定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黑果枸杞对常压缺氧小鼠的保护作用
    2.1 材料
        2.1.1 药物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动物
        2.2.2 药物提取
        2.2.3 动物分组
        2.2.4 给药
        2.2.5 缺氧小鼠模型制备
        2.2.6 指标检测
        2.2.6.1 外周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
        2.2.6.2 脑含水量测定
        2.2.6.3 肝脏组织匀浆
        2.2.6.4 肝组织中总蛋白的测定
        2.2.6.5 肝组织中GSH-PX活力的测定
        2.2.6.6 肝组织中CAT活力的测定
        2.2.6.7 肝组织中T-AOC活力的测定
        2.2.6.8 肝组织中NO含量的测定
        2.2.6.9 肝组织中抗氧化酶活力相关计算公式
    2.3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
        2.4.1 黑果枸杞水提取液对缺氧小鼠存活时间、脑含水量及HGB和RBC的影响
        2.4.2 黑果枸杞水提取液对缺氧小鼠抗氧化酶活性及一氧化氮含量的影 响
    2.5 讨论
    2.6 结论
第三部分 黑果枸杞对辐射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3.1 材料
        3.1.1 药物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动物
        3.2.2 药物提取
        3.2.3 动物分组
        3.2.4 给药
        3.2.5 辐射损伤模型的建立
        3.2.6 指标检测
        3.2.6.1 小鼠体重测定
        3.2.6.2 外周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
        3.2.6.3 脏器指数测定
        3.2.6.4 肝脏组织匀浆
        3.2.6.5 肝组织中总蛋白的测定
        3.2.6.6 肝组织中GSH-PX活力的测定
        3.2.6.7 肝组织中CAT活力的测定
        3.2.6.8 肝组织中T-AOC活力的测定
        3.2.6.9 肝组织样本SOD活力测定
        3.2.6.10 肝组织样品MDA含量测定
        3.2.6.11 肝组织中抗氧化酶活力相关计算公式
        3.2.6.12 骨髓DNA含量测定
        3.2.6.13 Caspase-3 和Caspase-6 的测定
        3.2.6.14 p53蛋白测定
        3.2.6.15 小肠形态学观察
    3.3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
        3.4.1 小鼠体重变化
        3.4.2 黑果枸杞对辐射小鼠血象的影响
        3.4.3 黑果枸杞对辐射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3.4.4 黑果枸杞对辐射小鼠DNA含量的影响
        3.4.5 黑果枸杞对辐射损伤小鼠SOD、GSH-PX、CAT、T-AOC活力和MDA含量的影响
        3.4.5.1 黑果枸杞对辐射损伤小鼠SOD活力的影响
        3.4.5.2 黑果枸杞对辐射损伤小鼠MDA含量的影响
        3.4.5.3 黑果枸杞对辐射损伤小鼠 GSH-PX 活力的影响
        3.4.5.4 黑果枸杞对辐射损伤小鼠CAT活力的影响
        3.4.5.5 黑果枸杞对辐射损伤小鼠T-AOC的影响
        3.4.6 黑枸杞水提物对辐射小鼠caspase-3 及caspase-6 的影响
        3.4.7 黑枸杞水提物对辐射小鼠p53的影响
        3.4.8 辐射后各组小鼠小肠HE病理观察
    3.5 讨论
    3.6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综述
    参考文献

(8)中药复方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急性电离辐射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 白细胞的生理
        2 辐射致白细胞减少
        3 TLR4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4 辐射所致白细胞减少的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对辐射致白细胞减少的防护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射线的认识
        2 中医对辐射致白细胞减少的认识
        3 中医药对白细胞减少的防护及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正文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中药煎剂治疗辐射致白细胞减少的用药规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复制Balb/c小鼠急性辐射损伤模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中药复方对辐射损伤小鼠防护作用研究初探
        一 中药复方对辐射损伤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二 中药复方对辐射损伤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三 中药复方对辐射损伤小鼠白细胞生成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中药复方对辖射损伤小鼠防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一 中药复方对辐射损伤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二 中药复方对辐射损伤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三 中药复方对辐射损伤小鼠白细胞生成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四 中药复方对辐射损伤小鼠防护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致谢
个人简历

(9)抗辐射中药及天然产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辐射损伤的危害性
2抗辐射药物的作用机制
    2.1抗自由基作用
    2.2对造血系统的保护作用
    2.3对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
    2.4抑制DNA损伤
    2.5其他
3具有抗辐射作用的中药
    3.1人参
    3.2黄芪
    3.3红景天
    3.4刺五加
    3.5当归
    3.6枸杞
    3.7绿茶
    3.8三七
    3.9阿胶
    3.10苦豆子
    3.11鱼腥草
    3.12灵芝
    3.13雪莲
    3.14其他
4具有抗辐射作用的天然产物
    4.1天然产物提取物
    4.2天然产物的化学成分
5结语

(10)大豆抗氧化多糖制备表征及对辐射诱导氧化应激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辐射诱导氧化损伤与防护
        1.2.1 自由基与辐射诱导氧化损伤
        1.2.2 辐射损伤防护
        1.2.3 天然产物辐射防护剂开发及应用现状
    1.3 植物多糖研究进展
        1.3.1 植物多糖提取
        1.3.2 植物多糖纯化
        1.3.3 植物多糖结构分析
        1.3.4 植物多糖生物活性
    1.4 大豆多糖研究进展
        1.4.1 豆渣研究利用现状
        1.4.2 大豆多糖制备与鉴定研究现状
        1.4.3 大豆多糖功能活性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课题来源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原料
        2.1.2 试剂与药品
        2.1.3 仪器与设备
    2.2 大豆抗氧化多糖制备与表征方法
        2.2.1 豆渣主要组成成分测定
        2.2.2 大豆粗纤维制备
        2.2.3 大豆抗氧化多糖制备工艺优化方法
        2.2.4 SRP 纯化工艺
        2.2.5 SRP-1a 结构表征方法
    2.3 抗氧化活性研究方法
        2.3.1 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2.3.2 总还原力测定
        2.3.3 对亚铁离子(Fe~(2+))螯合能力测定
        2.3.4 对小鼠肝组织匀浆脂质过氧化抑制作用
    2.4 抑制辐射诱导细胞损伤的研究方法
        2.4.1 小鼠脾细胞制备方法
        2.4.2 细胞活力测定方法
        2.4.3 DNA 损伤的测定方法
        2.4.4 小鼠脾细胞中抗氧化酶系和 MDA 水平的测定方法
    2.5 对辐射损伤小鼠保护作用研究方法
        2.5.1 实验动物及分组处理方法
        2.5.2 对小鼠体重及免疫器官指数测定方法
        2.5.3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形态学测定方法
        2.5.4 辐射小鼠肝脏与脾脏病理学检测方法
        2.5.5 骨髓细胞微核率的测定方法
        2.5.6 抗氧化系统的防护研究方法
    2.6 对辐射诱导氧化损伤的防护机制研究方法
        2.6.1 实验动物分组与处理方法
        2.6.2 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检测方法
        2.6.3 免疫组化检测法
        2.6.4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法
    2.7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大豆抗氧化多糖制备与结构表征
    3.1 引言
    3.2 大豆粗纤维的制备工艺
    3.3 大豆抗氧化多糖制备工艺优化
        3.3.1 降解酶的筛选
        3.3.2 单因素对 SCF 降解率的影响
        3.3.3 响应面法优化 SCF 降解工艺参数
        3.3.4 抗氧化活性多糖片段的筛选
    3.4 大豆抗氧化多糖的纯化
        3.4.1 DEAE-52 层析分离
        3.4.2 Sephadex G-100 柱层析分离
    3.5 SRP-1a 结构表征
        3.5.1 SRP-1a 分子量测定
        3.5.2 SRP-1a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5.3 SRP-1a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3.5.4 SRP-1a 单糖组成分析
        3.5.5 SRP-1a 高碘酸氧化-Smith 降解
        3.5.6 SRP-1a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SRP-1a 氧化应激防护作用体外研究
    4.1 引言
    4.2 SRP-1a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4.2.1 SRP-1a 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4.2.2 SRP-1a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4.2.3 SRP-1a 总还原能力
        4.2.4 SRP-1a 对铁离子螯合能力
        4.2.5 SRP-1a 对 ABTS 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4.2.6 SRP-1a 对小鼠肝组织匀浆脂质过氧化抑制作用
    4.3 SRP-1a 对正常小鼠脾细胞活力的影响
    4.4 SRP-1a 对 X 射线辐射小鼠脾细胞防护作用
        4.4.1 SRP-1a 对 X 射线辐射小鼠脾细胞活力的影响
        4.4.2 SRP-1a 对 X 射线辐射小鼠脾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4.4.3 SRP-1a 对 X 射线辐射小鼠脾细胞 DNA 损伤修复
    4.5 SRP-1a 对60Coγ射线辐射损伤小鼠脾细胞防护作用
        4.5.1 SRP-1a 对60Coγ射线辐射小鼠脾细胞活力的影响
        4.5.2 SRP-1a 对60Coγ射线辐射小鼠脾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4.5.3 SRP-1a 对60Coγ辐射小鼠脾细胞 DNA 损伤修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SRP-1a 对60Coγ辐射诱导小鼠氧化损伤防护作用的研究
    5.1 引言
    5.2 SRP-1a 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5.3 SRP-1a 对辐射小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5.3.1 SRP-1a 对辐射小鼠各组织及血清中 SOD 活性的影响
        5.3.2 SRP-1a 对辐射小鼠各组织及血清中 CAT 活性的影响
        5.3.3 SRP-1a 对辐射小鼠各组织及血清中 GSH-Px 活性的影响
        5.3.4 SRP-1a 对辐射小鼠各组织及血清中 GSH 含量的影响
        5.3.5 SRP-1a 对辐射小鼠各组织及血清中 MDA 含量的影响
    5.4 SRP-1a 对辐射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5.5 SRP-1a 对辐射小鼠血象指标的影响
        5.5.1 SRP-1a 对外周血白细胞数变化的影响
        5.5.2 SRP-1a 对辐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5.6 SRP-1a 对辐射小鼠肝脏、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5.6.1 SRP-1a 对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5.6.2 SRP-1a 对小鼠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SRP-1a 对辐射诱导氧化损伤的防护作用机制
    6.1 引言
    6.2 SRP-1a 对辐射诱导小鼠 DNA 损伤的影响
        6.2.1 SRP-1a 对辐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6.2.2 SRP-1a 对辐射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影响
    6.3 SRP-1a 对辐射损伤小鼠脾细胞周期的影响
    6.4 SRP-1a 对辐射损伤小鼠细胞凋亡的影响
        6.4.1 SRP-1a 对辐射损伤小鼠脾细胞凋亡的影响
        6.4.2 SRP-1a 对辐射诱导小鼠肝脏细胞凋亡的影响
    6.5 SRP-1a 对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6.5.1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6.5.2 Western blot 分析结果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微波和ATP对辐射损伤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脾为之卫”探讨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防护研究[D]. 王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四物汤及其纳米粒子对斑马鱼血液系统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张恂.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方格星虫多糖对电离辐射所致HUVEC和HIEC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高春丽.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4]FOXO3A在造血细胞辐射损伤中的作用[D]. 王玉全.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5]天贝有效部位及抗辐射作用研究[D]. 夏梓铭. 广东药科大学, 2018(01)
  • [6]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及一氧化氮清除剂的合成及辐射防护作用的研究[D]. 李园园.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4)
  • [7]黑果枸杞对辐射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段雅彬. 青海大学, 2016(08)
  • [8]中药复方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徐文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抗辐射中药及天然产物的研究进展[J]. 伦博书,李东,刘金平,贺欣,王春华,李正.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5(04)
  • [10]大豆抗氧化多糖制备表征及对辐射诱导氧化应激抑制作用[D]. 姚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微波和ATP对辐射损伤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