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大肠癌转移与Ⅳ型胶原酶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岚玉[1](2020)在《miR-449a对大肠癌细胞LOVO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大肠癌细胞中miR-449a表达情况及miR-449a在大肠癌细胞的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37℃、双气、100%湿度的细胞培养箱无菌培养人大肠癌HCT15、HT29、SW480、LOVO细胞株及人大肠正常黏膜细胞系NCM460,每种细胞分别取状况优良的正常生长期细胞利用qRT-PCR来测定各种细胞miR-449a含量,从而挑出最优的大肠癌细胞种群;将大肠癌细胞系LOVO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 TM 2000进行转染实验,分别相应处理:空白组、上调对照组、上调组、下调对照组、下调组;利用qRT-PCR测定LOVO细胞各个分组中的miR-449a含量验证转染效果;利用TUNEL法荧光测定细胞凋亡试剂盒处理不同分组间来测定凋亡比例;采用细胞周期检测试剂盒,利用流式仪测定不同处理组细胞间周期情况;Western blot测定LOVO各处理间与凋亡有关蛋白如Bcl-2、Bax及Caspase-3的变化;用SPSS Statistic 22.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各细胞实验组数据。结果1 qRT-PCR结果显示:miR-449a在人大肠癌细胞HCT15、HT29、SW480、LOVO的表达量均低于人大肠正常黏膜细胞系NCM460,其中LOVO的表达量最低(P<0.001)。2 qRT-PCR测定转染效率结果显示:在LOVO细胞中,miR-449a在上调组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上调NC组,在下调组中的表达量低于下调NC组(P均<0.05)。3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显示:在LOVO中,与上调NC组及空白组相比,上调组的凋亡比例显着升高(P<0.001)。4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实验:在LOVO中,与上调NC组及空白组相比,上调组位于G0/G1期的百分比升高,显着阻滞于G0/G1期(P<0.05)。5 Western blot测定结果显示:在LOVO中,于上调NC组及空白组相比,上调组的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而Bax及Capase-3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均<0.05)。结论1 miR-449a在大肠癌细胞株内表达水平上调,且LOVO内miR-449a含量最低。2上调miR-449a可以诱导大肠癌细胞的凋亡,同时可以将细胞阻滞在G0/G1期。3 miR-449a可能是通过调控Bcl-2蛋白,发挥加速大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图5幅;表9个;参170篇。
刘文俊[2](2017)在《FAM172A在大肠癌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作为常见的人类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大约120万新发病例,同时至少60万患者死亡。转移是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原因,大多数伴有转移的大肠癌患者不适合传统治疗方式。大肠癌转移主要与个体基因突变有关,大肠癌中基因突变不超过50%,故可认定大肠癌的转移尚有其它新的抑癌基因或癌基因在起作用。FAM172A是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的一个新基因,我们最近的研究结果证实:1)FAM172A在CRC相关组织中表达下调,且显着抑制人大肠癌LoVo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2)转录因子STAT1在转录水平调控FAM172A表达,增强后者功能。综上所述,我们推测:FAM172A基因是一个典型的抑癌基因,进一步研究其转录调控相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因表达调控除发生在转录水平,转录后调控也是关键环节,miRNAs是近年来发现参与转录后水平调控的重要因子。miRNAs是一种由内源基因编码的、长度大概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小RNA分子。研究证实miRNA异常表达与大肠癌转移相关,如miR-21在大肠癌细胞中表达明显增高,并通过抑制PDCD4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我们前期工作中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miR-27a可能靶向结合FAM172A,故我们推测FAM172A功能可能在转录后水平受到miR-27a的调控。本课题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在转录后水平进一步阐明FAM172A抑制大肠癌侵袭转移的调控机制,为大肠癌的基因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实验基础。目的:1、明确FAM172A对大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2、生物信息学筛选和验证调控FAM172A的重要miRNA;3、明确大肠癌组织及细胞株中miR-27a表达水平及其相关临床意义;4、探讨miR-27a靶向FAM172A对大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构建FAM172A重组质粒,通过细胞划痕及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观察FAM172A对LoVo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2、生物信息学筛选靶向FAM172A的重要miRNA,Luciferase报告基因技术验证两者结合关系;3、RT-qPCR检测大肠癌细胞株及配对组织标本中miR-27a表达水平。4、构建稳定过表达miR-27a的LoVo细胞株;细胞划痕及Transwell明确miR-27a调控FAM172A对大肠细胞迁移和侵袭影响;western blot检测miR-27a调控FAM172A对侵袭转移相关重要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影响;5、数据统计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以均数±标准误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所有实验均独立进行三次,取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过表达FAM172A减弱了LoVo细胞运动速度,引起LoVo细胞侵袭数量的减少,干扰FAM172A表达则加快了LoVo细胞运动速度,增加了其侵袭数量;2、FAM172A 3’UTR存在miR-27a结合位点且双荧光报告基因证实转染miR-27a能引起荧光素酶活性下降。3、在大肠癌相关组织中miR-27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癌旁组织,临床病例资料分析显示其表达水平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与否呈正相关;miR-27a在各人大肠癌细胞株的表达均高于正常人大肠上皮细胞。4、转染miR-27a导致LoVo细胞迁移加快和侵袭数量明显增加,干扰miR-27a表达则引起LoVo细胞迁移和侵袭数量减少;稳定过表达miR-27a的LoVo细胞在导入FAM172A过表达质粒后,LoVo细胞迁移减慢及侵袭细胞数量减少,且转移相关重要信号通路分子MMP-2、MMP-9和NF-κ B的蛋白表达降低。结论:1、FAM172A抑制大肠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2、miR-27a靶向结合FAM172A;3、miR-27a的表达变化对诊断和评估CRC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价值;4、FAM172A抑制大肠癌细胞株LoVo细胞迁移和侵袭活性的功能受到miR-27a负性调控,且可能通过下游NF-κ B信号通路而实现。
代恩勇[3](2012)在《Hedgehog通路阻断对大肠癌细胞及干细胞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西方国家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中居第2位,在我国居第4位。术后5年生存率处于50%左右,约半数的患者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尤以肝转移最为常见。大肠癌干细胞的分离成功及对其生物学性状的研究,为大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Hedgehog(Hh)信号通路发现于1980年,Hh通路紊乱与肿瘤关系密切。Hh通路成员基因的异常表达会引起下游靶基因转录异常,伴发细胞分裂增殖异常,最终可导致肿瘤形成。环巴胺作为Hh信号通路抑制剂,在诱导癌变细胞凋亡的同时,对正常细胞的生长影响较小。2009年Warnat F等的研究发现,Hh通路异常可促进大肠癌细胞生长及转移,Hh通路功能与干细胞的存在及自我更新相关。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有研究者发现恶性肿瘤进行性生长、转移和复发的特点与干细胞的基本特性相似,继而推测肿瘤是干细胞分化增殖失调而产生的异常组织,并提出了肿瘤发生的干细胞学说。该学说认为,肿瘤是发生在干细胞水平的疾病,肿瘤干细胞具有干细胞样的特性,具有自我更新、无限增殖及多向分化能力;其在肿瘤中虽只占少数,却是肿瘤发生、发展与转移的根源。肿瘤干细胞学说的建立,有助于加深对肿瘤的起源和本质的理解,为转变治疗模式,靶向杀伤肿瘤干细胞,临床上彻底治愈恶性肿瘤提供可能。2006年Catherine及Lucia分别在发表了大肠癌干细胞的研究成果。他们从大肠癌患者新鲜组织标本单细胞悬液中分离出CD133阳性的大肠癌细胞群体,发现其在NOD/SCID小鼠体内形成瘤能力远高于未分选及CD133阴性的细胞,证实其具有干细胞特性。基于大肠癌治疗现状,大肠癌细胞中存在Hh通路异常,大肠癌干细胞理论及实践的发展这三点现状,本文研究Hh通路阻断对大肠癌细胞及大肠癌干细胞影响。本文应用Hh通路阻断剂环巴胺对大肠癌Caco-2细胞进行了Hh通路靶向阻断。发现其对Caco-2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并证实此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细胞而凋亡实现的。本文进一步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Caco-2细胞线粒体蛋白质进行差异分析,共发现57种表达差异明显蛋白,其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增殖与凋亡、细胞骨架、应激和免疫、核酸代谢及蛋白质合成、信号转导相关酶系等。其中与细胞增殖及凋亡相关蛋白5种,ATF6、Clusterin、OPA1、RGD1565411表达下调,Cofilin则表达上调,对其进一步研究,有可能加深对Hh通路调控的下游基因及Hh通路与其它信号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理解。以上研究证实了Hh通路阻断对大肠癌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本文选择从大肠癌恶性腹水中分离原代大肠癌细胞,并进行扩增,应用NOD/SCID小鼠作为成瘤动物,足够量的原代大肠癌细胞接种后,可有效成瘤,并作为进一步扩增及分离干细胞的来源。培养扩增得到的大肠癌细胞经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其具有复杂核型,符合大肠癌细胞系标准。我们应用CD133结合的免疫磁珠,通过MACS立法,分离并得到了CD133阳性大肠癌细胞,分选后经流式细胞仪鉴定,一次分选CD133阳性率达80%,二次分选CD133阳性率可达95%以上。体外实验利用其可耐受无血清培养特性,进行克隆形成试验,体内通过NOD/SCID小鼠进行成瘤实验,同时比较其分化前后CK20表达,以上三方面的实验均证实所分选的CD133阳性大肠癌细胞成瘤能力强于分选前大肠癌细胞,证实其具有干细胞特征。对本文建立的大肠癌细胞系进行了增殖抑制实验,发现Hh通路阻断剂环巴胺可有效抑制上述大肠癌细胞的生长。同时发现环巴胺可使上述大肠癌细胞系中CD133阳性细胞比例减低,初步确定了环巴胺对新培养的大肠癌细胞系及CD133阳性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应用环巴胺对大肠癌干细胞进行干预研究,通过含血清的克隆形成抑制实验及Transwell肿瘤细胞迁移抑制实验,我们证实Hh通路阻断剂环巴胺可以抑制大肠癌干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及迁移能力,再通过体内实验,发现应用环巴胺作用于CD133阳性细胞后,接种后NOD/SCID小鼠成瘤能力减弱。以上研究结果证实了Hh通路阻断剂环巴胺可有效抑制大肠癌细胞系Caco-2的增殖,其主要机制可能是促进细胞凋亡。同时在环巴胺促进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的改变可能有重要的作用。蛋白质组学检测发现线粒体差异蛋白主要包括细胞增殖与凋亡、细胞骨架、应激和免疫、核酸代谢及蛋白质合成、信号转导相关酶系等方面,其中与凋亡密切相关的蛋白包括ATF6、Clusterin、OPA1、RGD1565411表达下调,Cofilin,为研究Hh通路效应基因提供了方向。以大肠癌患者恶性腹水为来源,成功扩增出新的大肠癌细胞系,染色体分析示其有较复杂的核型。以CD133为标记的免疫磁珠,应用磁性分选技术,经达二次过柱分选,可以分离到纯度较高的CD133阳性细胞。分离得到的CD133阳性细胞在体外形成克隆及体内成瘤实验中证实其成瘤能力明显高于其来源的大肠癌细胞群体,其分化前后上皮源性标记表达一致,从而证实其具有干细胞特性。通过Hh通路阻断剂作用于所得大肠癌细胞,发现环巴胺对其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但效应略弱于对Caco-2的增殖抑制作用。同时检测发现,Hh通路抑制剂环巴胺可减少细胞系群体中CD133阳性细胞比例。体外试验发现其可以抑制大肠癌干细胞的克隆形行及迁移能力,体内实验发现可以降低大肠癌干细胞的成瘤能力。通过上述研究证实,Hh通路阻断对大肠癌及大肠癌干细胞恶性生物学行有确切的抑制作用,对其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大肠癌靶向治疗的研究,提高大肠癌的临床疗效。
薛芳沁,杨国华,林孟波,黄若磊,陈晓耕[4](2011)在《PS-341对人大肠癌细胞LoVo,SW480中NF-κB、uPA表达的影响及其与侵袭力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人大肠癌细胞LoVo、SW480中真核细胞转录因子-κB(NF-κB)、尿激酶型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的表达差异及硼替佐米(bortezomib,PS-341)对其表达的影响及其与侵袭力的关系。方法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无血清)、血清组(10%FCS)、PS-341组[10%FCS+PS-341(4ng/mL)]、PDTC(NF-κB抑制剂)组[10%FCS+PDTC(10-2 mol/L)]。Western-blot测定人大肠癌细胞LoVo、SW480中NF-κB、uPA的蛋白表达水平;Brdu ELISA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Boyden小室培养测定细胞的迁移。结果 (1)与SW480细胞比较,血清组中LoVo细胞总NF-κB、核内NF-κB和uPA表达、细胞增殖及细胞迁移率均显着增高(P<0.05);(2)与对照组比较,血清组中2种细胞总NF-κB、核内NF-κB和uPA表达、细胞增殖及细胞迁移率均显着增高(P<0.05),其中LoVo细胞较SW480细胞增高更为显着(P<0.01);(3)与血清组比较,PS-341组与PDTC组中2种细胞总NF-κB、核内NF-κB和uPA表达、细胞增殖及细胞迁移率均显着降低(P<0.05),且LoVo细胞较SW480细胞降低更为显着(P<0.01);(4)与PS-341组比较,PDTC组中2种细胞总NF-κB、核内NF-κB和uPA表达、细胞增殖及细胞迁移均未见明显差别。结论 LoVo细胞较SW480细胞NF-κB、uPA呈高水平表达,其侵袭力高于SW480细胞可能与此有关;LoVo、SW480细胞uPA表达可能受NF-κB调控;PS-341可能通过降低NF-κB、uPA表达抑制LoVo、SW480细胞增殖与迁移;对LoVo细胞侵袭力抑制率高于SW480细胞可能与其对2种细胞NF-κB活性抑制程度不同有关。
郎伟思[5](2009)在《E-selectin在大肠癌的表达及在血行转移中的作用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细胞粘附分子E-selectin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及其在大肠癌血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肠癌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E-selectin的表达。2用RT-PCR方法检测CK20mRNA(细胞角蛋白20mRNA)的表达,以此了解E-selectin与微转移的关系。3利用Transwell小室分析人大肠癌细胞株在不同浓度E-selectin时的转移能力变化。结果1 E-selectin在大肠癌组织表达的阳性率为57.5 %,显着高于正常大肠组织的6.67%(P<0.05);有远处转移者阳性率90%显着高于无远处转移者的46.67%(P <0.05)。2外周血中CK20mRNA阳性率70%(28/40);显着高于15例对照组中CK20mRNA阳性率6.67%(P<0.05)。3随着E-selectin浓度升高(0μg/L,1μg/L,5μg/L,10μg/L),大肠癌细胞穿膜数目增多[(13.4±3.11),(27.2±4.13),(52.9±3.56),(100.7±8.15)]。结论E-selectin在大肠癌呈高表达并可能在其血行转移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彭小俊[6](2008)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多西环素)对大肠癌裸鼠移植瘤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多西环素对大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影响,为大肠癌的治疗寻求一个新的可能治疗途径。方法将10只BALB/C(nu/nu)裸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人大肠癌细胞系LoVo细胞种植入裸鼠皮下,建立裸鼠皮下人大肠癌移植瘤模型。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瘤内多点直接注射,实验组应用多西环素瘤内多点直接注射治疗。然后记录肿瘤大小,观察肿瘤生长曲线,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结果实验表明实验组肿瘤较对照组肿瘤生长明显抑制,第18天起实验组和对照组肿瘤体积出现差别,对照组肿瘤和实验组肿瘤体积分别为(1.0691±0.2148)cm3、(0.6337±0.1088)cm3,第26天对照组肿瘤和实验组肿瘤体积分别为(1.7558±0.2038)cm3、(0.8898±0.0808)cm3。实验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体积明显减小,生长抑瘤率为49.7%(F=78.041 p<0.01)。结论多西环素可以抑制大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的生长。有可能应用于人大肠癌的治疗。
张毅强[7](2007)在《人大肠癌细胞建株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目前的基础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它的发病机理的研究方面,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大肠癌早期诊断与治疗的研究,随着对疾病认识的进展,研究者逐步认识到,不论从基础、临床还是预防方面都需要对大肠癌细胞的生物学性状有一个深刻的了解。细胞株的建立为研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靶材料。本实验拟建立人大肠癌细胞株,为大肠癌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细胞模型。方法本实验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肿瘤组织的体外培养,患者男性,年龄70,取手术切除的该患者的新鲜大肠癌组织,病理确诊为直肠管状腺癌Ⅱ级,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与Ⅳ胶原酶消化法做细胞原代培养。在含10%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液中培养扩增,稳定传代,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和细胞生长的状况。第二部分对所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包括:(1)HE染色观察固定细胞的形态,看是否具有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点。(2)透射电镜下(TEM)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从细胞内部观察是否符合癌组织的特点。(3)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细胞角蛋白来判断细胞的组织来源,是否符合癌起源于上皮组织的特性。第三部分对所培养细胞进行生物学性状的描述。采用MTT法绘制细胞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DNA指数,分析研究细胞的染色体倍性;并采用boyden小室观察细胞的转移力。第四部分为动物实验,BALB/C nunu裸鼠腋背部皮下接种3×106(200u1),4周后处死裸鼠,取出瘤组织做病理诊断,做HE染色观察,观察是否仍具有肿瘤的特点,观察细胞的成瘤性。结果(1)大肠癌细胞在体外连续培养4个月,体外培养初步成功。(2)细胞生长曲线表明,在原代培养时细胞生长较慢,传代后细胞生长速度加快,细胞每传一代时间为1W。(3)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梭形及不规则多角形,有聚集生长趋势;HE染色显示核大蓝染,符合癌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细胞角蛋白鉴定胞浆黄染,CK阳性,证明癌细胞起源于上皮组织;透射电镜下,见细胞核大、细胞内丰富的线粒体、表面微绒毛,细胞间连接复合体结构,符合代谢旺盛的癌细胞的特点。流式细胞DNA倍体分析结果证明细胞为异倍体细胞,也证明了肿瘤细胞的特点;boyden小室实验表明此细胞具有转移性。(4)动物实验,BALB/C nunu裸小鼠腋背部皮下接种三天后,可见接种部位产生小米粒大小肿物,1W后肿物增大,随着瘤组织的继续增大,4W后裸小鼠精神不佳,体表温度降低,此时测量瘤组织最终大小为2×2.5cm,瘤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细胞排列紊乱、失去了正常细胞所具有的接触抑制的性质,具有癌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结论本实验在体外成功进行了人大肠癌组织来源的癌细胞的原代培养、稳定传代,并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了初步描述及鉴定,初步证明了此细胞来源于上皮组织,具有癌细胞的主要形态特征,此细胞具有转移性和成瘤性的特点,为人大肠癌细胞的成功建株奠定了基础。
邰建东[8](2007)在《大肠癌基因表达分析及应用siRNA-c-myc和siRNA-VEGF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筛选适合大肠癌早期诊断的异常表达基因;研究利用siRNA-c-Myc和siRNA-VEGF进行分子靶向治疗大肠癌的效果。方法: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对各期大肠癌标本进行基因表达分析,筛选并鉴定适合大肠癌早期诊断的异常表达基因;基因重组技术构建psilencerTM U6-siRNA-c-Myc和psilencerTM U6-siRNA-VEGF表达质粒,应用真核细胞转染技术转染大肠癌细胞株VoLo进行体外研究;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鉴定靶基因沉默的效果;MTT方法、流式细胞技术和TUNE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及凋亡特性的改变;应用Boyden小室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1)RT-PCR结果显示:c-Myc、AKT和VEGF在大肠癌早期即出现异常表达,且表达显着增加(P<0.05);Western blot方法证明c-Myc和VEGF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增加,且增加程度与Dukes分期正相关。(2)成功构建psilencerTM U6-siRNA-c-Myc和psilencerTM U6-siRNA-VEGF质粒。(3)质粒转染大肠癌细胞株VoLo后,靶基因c-Myc和VEGF分别被沉默。(4)体外实验证明应用siRNA-c-Myc和siRNA-VEGF抑制了大肠癌细胞的增殖活性,诱导细胞出现凋亡,同时肿瘤细胞的侵袭特性降低。结论:联合应用c-Myc、AKT和VEGF三种基因,可作为早期诊断大肠癌的分子标志。构建真核表达质粒,在细胞内表达siRNA-c-Myc和siRNA-VEGF,作为分子靶向治疗大肠癌的新的手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实验通过系统分析临床大肠癌肿瘤标本的基因表达水平,筛选出适合早期诊断大肠癌的分子标志;同时针对筛选出的分子标志(c-Myc和VEGF),应用RNAi技术,对大肠癌细胞进行分子靶向治疗。如此系列的研究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
曾宪东[9](2006)在《MMP9. COX-2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大肠癌是目前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大肠癌是许多城市及发达地区第四位常见恶性肿瘤,在农村为第五位。在过去的20年中,世界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结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以低发病率的地区为明显。据预测,大肠癌将会成为我国许多发达地区的第三位常见恶性肿瘤。 尽管大肠癌的病因尚未明确,但是对其发病的高危因素已有较深入研究。国内近20年来,通过从高发现场以及中美跨地区间配对调查和我国六市间大肠癌病例对照研究,认为大肠癌是由环境、饮食、生活习惯和遗传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由致癌物作用,结合细胞遗传因素导致细胞遗传突变而逐渐发展为癌。迄今为止,大肠癌的发病高危因素研究仍主要集中于饮食、遗传、生活方式方面,也有涉及药物。 近年来,基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分子水平对复杂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环境、遗传物质、易感因素、易感个体间的相互关系,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人们已经认识到恶性肿瘤是一种多因素作用导致的复杂疾病,其中主要包括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不同个体对相同环境因素各异的反应主要缘于个体间遗传基础的差异性。遗传因素参与的证据正在不断增加。在大肠癌患者家族成员中,大肠癌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其亲属罹患大肠癌危险比一般人高3-4倍。研究结果提示大肠癌先证者一级亲属该超额危险性为对照组一级亲属2-3倍。但当调整以饮食因素为主的环境因素作用后,该作用明显减弱,则说明此家族聚集现象与共同生活环境有关,既以环境影响为主又不排除遗传因素及易感作用。也有报导结肠癌病人家庭成员中结肠癌和所有肿瘤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同时对其基因型研究也日益清楚,遗传相关的大肠癌有其特殊的基因表型。近年来,随着医学分子生物的研究发现色斑性息肉瘤(J-P综合征)及幼年
马震宇[10](2006)在《甲氧雌二醇抑制大肠癌肝转移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大肠癌肝转移模型建立的方法学改进 目的:建立模拟临床大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动物模型,并探讨模型建立方法的改进。方法:在裸鼠脾脏内注入人结肠癌细胞5min后切除脾脏。术后分别于20、35、60天对裸鼠行病理检查。结果:发现肝转移率为90%,肝外其它脏器未见转移结节,组织学上证实肝转移结节为低分化腺癌。结论:本实验方法建立的模型能很好地模拟临床大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征象,同时在麻醉药物及浓度选择、裸鼠的固定、手术切口部位及长度、细胞悬液注射的部位及速度、脾脏切除的注意事项和术后的观察等方面做了改进。方法的改进提高了模型荷瘤的成功率和器官靶向性。 第二部分 甲氧雌二醇对大肠癌肝转移的抑瘤作用 目的:实验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剂甲氧雌二醇(2-methoxyestradiol 2-ME)对大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人大肠低分化腺癌细胞株LS174T注射入裸鼠脾脏,后将脾脏切除建立类似于临床的大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建模后第3周开始分组治疗,分别腹腔注射PBS100mg/kg(对照组)、2-ME 50mg/kg、2-ME 100mg/kg、2-ME 150mg/kg、5-FU50mg/kg(治疗组)。第7周处死动物,测量肝脏转移肿瘤瘤重、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抑瘤率、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结果:肝脏转移肿瘤瘤重依次为:(1.41±0.39)g、(1.03±0.27)g、(0.79±0.12)g、(0.54±0.21)g、(0.67±0.14)g;MVD依次为:(13.8±5.2)、(9.1±2.7)、(3.3±1.3)、(0.85±0.6)、(8.4±3.4);抑瘤率依次为:0%、26.95%、43.97%、61.70%、52.48%;AI依次为:(3.6±2.4)%、(5.4±1.7)%、(9.1±3.1)%、(12.8±3.9)%、
二、人大肠癌转移与Ⅳ型胶原酶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大肠癌转移与Ⅳ型胶原酶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miR-449a对大肠癌细胞LOVO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细胞系 |
1.1.2 实验材料 |
1.1.3 实验相关溶剂配制 |
1.1.4 实验相关方法 |
1.1.5 实验技术路线图 |
1.1.6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人大肠癌细胞系中mi R-449a信使RNA的比较 |
1.2.2 mi R-449a的 mimics、Inhibitor质粒转染构建细胞模型 |
1.2.3 TUNEL法测定LOVO细胞凋亡的变化 |
1.2.4 流式细胞仪测定LOVO中细胞周期的变化 |
1.2.5 Western blot测定LOVO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
1.3 讨论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miR-449a在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
2.1 microRNA的研究进展 |
2.1.1 microRNA的结构 |
2.1.2 microRNA与疾病的关系 |
2.2 miR-449a的生物学功能 |
2.2.1 miR-449a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
2.2.2 miR-449a在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
2.2.3 miR-449a在细胞周期的作用 |
2.2.4 miR-449a在肿瘤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
2.2.5 miR-449a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
2.3 miR-449a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2.3.1 miR-449a在肺癌的表达 |
2.3.2 miR-449a在肝癌的表达 |
2.3.3 miR-449a在睾丸癌的表达 |
2.3.4 miR-449a在乳腺癌的表达 |
2.3.5 miR-449a在胶质瘤的表达 |
2.3.6 miR-449a在大肠癌的表达 |
2.4 结语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2)FAM172A在大肠癌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FAM172A对大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部分 靶向调控FAM172A的miRNAs的筛选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在大肠癌细胞及组织中miR-27a的表达及其意义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miR-27a靶向FAM172A对CRC侵袭转移的作用及其机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Hedgehog通路阻断对大肠癌细胞及干细胞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篇 绪论 |
第2篇 实验研究 |
第1章 Hh 通路阻断对大肠癌细胞影响研究 |
第1节 引言 |
第2节 Hh 通路阻断对大肠癌 Caco-2 细胞系作用研究 |
1.2.1 主要材料与仪器 |
1.2.2 实验方法 |
1.2.3 实验结果 |
1.2.4 讨论 |
1.2.5 结论 |
第3节 Hh 通路阻断对大肠癌细胞线粒体水平蛋白质组学研究 |
1.3.1 主要材料与仪器 |
1.3.2 实验方法 |
1.3.3 实验结果 |
1.3.4 结论 |
第4节 讨论 |
第2章 大肠癌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研究 |
第1节 引言 |
第2节 原代大肠癌细胞的分离 |
2.2.1 主要材料与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实验结果 |
2.2.4 讨论 |
2.2.5 结论 |
第3节 原代分离大肠癌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 |
2.3.1 主要材料与仪器 |
2.3.2 实验方法 |
2.3.3 实验结果 |
2.3.4 讨论 |
2.3.5 结论 |
第4节 CD133 阳性细胞磁性分选 |
2.4.1 主要材料与仪器 |
2.4.2 实验方法 |
2.4.3 实验结果 |
2.4.4 讨论 |
2.4.5 结论 |
第5节 大肠癌干细胞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 |
2.5.1 主要材料与仪器 |
2.5.2 实验方法 |
2.5.3 实验结果 |
2.5.4 讨论 |
2.5.5 结论 |
第6节 大肠癌干细胞 NOD/SCID 小鼠成瘤实验 |
2.6.1 主要材料与仪器 |
2.6.2 实验方法 |
2.6.3 实验结果 |
2.6.4 讨论 |
2.6.5 结论 |
第7节 大肠癌干细胞分化前后 CK20 表达变化检测 |
2.7.1 主要材料与仪器 |
2.7.2 实验方法 |
2.7.3 实验结果 |
2.7.4 讨论 |
2.7.5 结论 |
第8节 讨论 |
第3章 Hh 通路阻断对大肠癌干细胞影响研究 |
第1节 引言 |
第2节 Hh 通路阻断对原代来源大肠癌细胞及 CD133 阳性细胞比例影响 |
3.2.1 主要材料与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结果 |
3.2.4 讨论 |
3.2.5 结论 |
第3节 Hh 通路阻断对大肠癌干细胞克隆形成抑制实验 |
3.3.1 主要材料与仪器 |
3.3.2 实验方法 |
3.3.3 实验结果 |
3.3.4 讨论 |
3.3.5 结论 |
第4节 Hh 通路阻断对大肠癌干细胞迁移抑制体外实验 |
3.4.1 主要材料与仪器 |
3.4.2 实验方法 |
3.4.3 实验结果 |
3.4.4 讨论 |
3.4.5 结论 |
第5节 Hh 通路阻断对大肠癌干细胞小鼠成瘤抑制实验 |
3.5.1 主要材料与仪器 |
3.5.2 实验方法 |
3.5.3 实验结果 |
3.5.4 讨论 |
3.5.5 结论 |
第6节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第3篇 综述 |
综述 1 Hh 通路简介 |
1.1 Hh 通路的发现及基本特点 |
1.2 Hh 通路的组成 |
1.3 Hh 信号通路的调控 |
1.4 Hh 通路的基本功能 |
综述 2 Hh 通路与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
2.1 Hh 通路与肿瘤发生及发展 |
2.2 Hh 通路的靶向抑制研究进展 |
综述 3 Hh 通路与大肠癌的关系 |
3.1 Hh 通路与大肠癌相关性研究存在矛盾 |
3.2 Hh 通路与大肠癌相关性研究矛盾的原因分析 |
3.3 Hh 通路与大肠癌相关的确定 |
综述 4 大肠癌干细胞进展 |
4.1 肿瘤干细胞研究现状 |
4.2 大肠癌干细胞研究现状 |
4.3 移植性肿瘤模型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PS-341对人大肠癌细胞LoVo,SW480中NF-κB、uPA表达的影响及其与侵袭力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 方法 |
1.2.1 体外人大肠癌细胞的培养 |
1.2.2 人大肠癌细胞总蛋白提取 |
1.2.3 人大肠癌细胞核蛋白提取 |
1.2.4 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人大肠癌细胞NF-κB、uPA蛋白表达 |
1.2.5 BRDU法检测人大肠癌细胞细胞增殖活性 |
1.2.6 人大肠癌细胞迁移实验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人大肠癌LoVo、SW480细胞总NF-κB的表达差异及PS-341对其表达影响 |
2.2 人大肠癌LoVo、SW480细胞核内NF-κB的表达差异及PS-341对其表达影响 |
2.3 人大肠癌LoVo, SW480细胞uPA表达差异及PS-341对其表达影响 |
2.4 PS-341对人大肠癌LoVo、SW480细胞的增殖的影响 |
2.5 PS-341对人大肠癌LoVo、SW480细胞迁移的影响 |
3 讨 论 |
(5)E-selectin在大肠癌的表达及在血行转移中的作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E-selectin 在大肠癌的表达及其在血行转移中的作用初探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大肠癌中E-selectin 的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血中CK20mRNA 的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各种浓度 E-Selectin 对肿瘤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6)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多西环素)对大肠癌裸鼠移植瘤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人大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2.4 多西环素在体内人大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效应 |
第3章 结果 |
3.1 建立大肠癌裸鼠模型 |
3.2 移植瘤组织学特性 |
第4章 讨论 |
4.1 建模 |
4.2 细胞外基质在肿瘤生长与转移中的作用 |
4.3 肿瘤细胞生长、转移的血管依赖性 |
4.4 多西环素对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影响 |
4.5 问题与展望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人大肠癌细胞建株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三、正文 |
前言 |
第一部 人大肠癌细胞的原代培养与初步鉴定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人大肠癌细胞的生物学性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四、结论 |
五、英文缩略词表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一:人大肠癌细胞建株的研究 |
综述二:claudins多基因家族在医学中的应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大肠癌基因表达分析及应用siRNA-c-myc和siRNA-VEGF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回顾 |
第一节 影响大肠癌发病的主要因素 |
第二节 与大肠癌相关癌基因的改变 |
第三节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改变 |
第四节 其它与大肠癌相关的基因 |
第二章 大肠癌基因表达分析 |
第一节 实验材料和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一、实验样本的临床病理分析 |
二、实验样本的基因表达分析 |
第三节 结果讨论 |
第三章 应用siRNA-c-Myc 和siRNA-VEGF 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材料和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一、psilencerTM U6 -siRNA-c-Myc 和psilencerTM U6-siRNA-VEGF 质粒的鉴定 |
二、转染psilencerTM U6 -siRNA-c-Myc 和psilencerTM U6-siRNA-V质粒在VoLo 细胞株对c-Myc 和VEGF 的干涉作用效果 |
三、转染psilencerTM U6 -siRNA-c-Myc 和psilencerTM U6 -siRNA-质粒对VoLo 细胞株的影响 |
第三节 结果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9)MMP9. COX-2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
1.中文论着摘要 |
2.英文论着摘要 |
二、英文缩略语 |
三、论文 |
论文一 中国人群中MMP-9基因内两种SNP与结直肠癌易感性、转移相关性的研究 |
1.前言 |
2.实验材料与方法 |
3.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4.讨论 |
5.结论 |
论文二 中国人群中Cox-2基因内两种SNP与大肠癌易感性相关性研究 |
1.前言 |
2.实验材料与方法 |
3.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4.讨论 |
5.结论 |
四、全文主要结论 |
五、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六、参考文献 |
七、附录 |
1.综述 |
2.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3.致谢 |
4.个人简介 |
(10)甲氧雌二醇抑制大肠癌肝转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展望 |
附图 |
综述 |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
致谢 |
四、人大肠癌转移与Ⅳ型胶原酶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miR-449a对大肠癌细胞LOVO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D]. 王岚玉.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FAM172A在大肠癌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文俊.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1)
- [3]Hedgehog通路阻断对大肠癌细胞及干细胞影响的研究[D]. 代恩勇. 吉林大学, 2012(09)
- [4]PS-341对人大肠癌细胞LoVo,SW480中NF-κB、uPA表达的影响及其与侵袭力的关系[J]. 薛芳沁,杨国华,林孟波,黄若磊,陈晓耕.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1(06)
- [5]E-selectin在大肠癌的表达及在血行转移中的作用初探[D]. 郎伟思. 重庆医科大学, 2009(06)
- [6]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多西环素)对大肠癌裸鼠移植瘤的影响研究[D]. 彭小俊. 南昌大学, 2008(01)
- [7]人大肠癌细胞建株的初步研究[D]. 张毅强. 山西医科大学, 2007(10)
- [8]大肠癌基因表达分析及应用siRNA-c-myc和siRNA-VEGF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实验研究[D]. 邰建东. 吉林大学, 2007(03)
- [9]MMP9. COX-2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 曾宪东. 中国医科大学, 2006(01)
- [10]甲氧雌二醇抑制大肠癌肝转移的实验研究[D]. 马震宇. 苏州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