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C/MMA接枝改性天然胶乳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杜淼[1](2021)在《自修复天然橡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材料领域,天然橡胶(NR)作为天然可再生资源,以价格低廉,综合性能优异等优势在全球占重要地位。但天然橡胶在加工或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损伤,降低了产品的力学性能,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天然橡胶(NR)产品使用后产生的大量废弃品也会导致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自修复天然橡胶材料应运而生,它可以通过可逆的共价键或者非共价键作用使天然橡胶(NR)具备自修复性能,实现对天然橡胶受损处的修复。引入离子缔合是实现橡胶自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在天然橡胶(NR)混炼过程中添加山梨酸(SA)/氧化锌(ZnO)原位生成山梨酸锌(ZDS),利用过氧化物引发剂将ZDS接枝到NR主链上,使锌离子与NR分子主链上的羧酸根负离子形成离子键,制备具有离子交联网络结构的NR-ZDS复合材料。通过XRD和FTIR证实ZDS的形成,研究了SA/ZnO摩尔比对NR-ZDS复合材料硫化特性、溶胀特性和自修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R-ZDS复合材料中山梨酸和氧化锌原位生成的山梨酸锌(ZDS)接枝到了天然橡胶基体上;当二者摩尔比多于2:1后,氧化锌作为补强剂分散在NR-ZDS复合材料基体中;当SA/ZnO摩尔比为2:1.4,硫化时间为1min时,NR-ZDS复合材料的自修复效率为93%,拉伸强度为0.85Mpa,综合力学性能较好,自修复效率高;通过控制硫化时间和SA/ZnO摩尔比可以实现NR-ZDS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自修复性能的调控。本文还通过在天然橡胶(NR)中引入环氧基的方式,制备了不同环氧度的环氧化天然橡胶(ENR)。然后用引发剂DCP在环氧化度为25%的环氧化天然橡胶(ENR)混炼过程中添加甲基丙烯酸(MMA)/氧化锌(ZnO)原位生成甲基丙烯酸锌(ZDMA),使其接枝到ENR大分子链上,制备了具有离子交联网络和共价交联网络双重网络结构的ENR-ZDMA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当硫化温度为140℃,硫化时间为3min,MMA/ZnO摩尔比为2:1.3时,ENR-ZDMA复合材料的自修复前拉伸强度为1.89Mpa,自修复效率为92%,综合性能最好;通过控制硫化时间和MMA/ZnO摩尔比可以实现ENR-ZDMA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自修复性能的调控。
周越[2](2021)在《高导热可膨胀石墨微胶囊阻燃天然橡胶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天然橡胶拥有优越的性能、应用广泛,但是由于自身特性,天然橡胶极易燃烧,这限制了天然橡胶的应用。天然橡胶的导热系数低,导热效果差,因此天然橡胶制品在动态条件下使用时由于摩擦产生的热量不能够及时传导至外界,从而导致热量在天然橡胶制品的内部积聚,并导致局部的高温,最终致使橡胶制品的老化速度变快以及部分性能的下降,同样这也会导致天然橡胶更易燃烧。为了对天然橡胶进行阻燃改性,需要向天然橡胶中加入阻燃剂。可膨胀石墨可以为各种材料提供良好的防火保护。但是由于膨胀石墨的疏水性以及膨胀石墨与聚合物之间的界面粘合性差,导致了膨胀石墨在基体中分散不均匀、易团聚等。对可膨胀石墨微胶囊化,可以使可膨胀石墨可以更好的应用于聚合物的阻燃中。但是将可膨胀石墨进行微胶囊化会降低可膨胀石墨的导热性能,不利于热量的传导,因此加入导热材料既可以提高可膨胀石墨微胶囊的导热性能,也可以改善天然橡胶的积热情况。本论文以氮化硼和碳纳米管为导热材料,利用原位聚合法分别制备出氮化硼高导热可膨胀石墨微胶囊和碳纳米管高导热可膨胀石墨微胶囊。将氮化硼高导热可膨胀石墨微胶囊加入到天然橡胶中制备出复合天然橡胶,并研究了复合橡胶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氮化硼的高导热可膨胀石墨微胶囊提高了复合橡胶的阻燃性能,其热释放速率峰值最小为727.57k W/m2,比纯天然橡胶下降45.06%;其火灾性能指数最高为4.95×10-2m2s/k W,火灾增长速率指数最低为13.72k W/(s·m2);烟释放速率最低为17.94m2/(s·m2),比纯天然橡胶下降了40.42%。且导热性能大大提高,导热系数最高为0.451W/(m·K),较天然橡胶的导热率提高了205%,同时缓解了EG对复合橡胶力学性能的劣化影响。将碳纳米管高导热可膨胀石墨微胶囊加入到天然橡胶中制备出复合天然橡胶,并研究了复合橡胶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的高导热可膨胀石墨微胶囊提高了复合橡胶的阻燃性能,其热释放速率峰值最小为723.52k W/m2,比纯天然橡胶下降45.57%;其火灾性能指数最高为5.25×10-2m2s/k W,火灾增长速率指数最低为12.47k W/sm2;烟释放速率最低为20.52m2/(s·m2)。复合橡胶的导热系数最高为0.46W/(m·K),是天然橡胶的导热率的三倍多;且拉伸强度比加入未改性可膨胀石墨的天然橡胶提高118.8%,断裂伸长量则提高23.7%。
王爽[3](2020)在《高性能耐油氢化天然橡胶的研究》文中指出天然橡胶(NR)是一种可再生的天然绿色原材料,具有成本低廉、高强度、高弹性、高耐寒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然而,由于NR主链上存在大量不规则的反应性双键,严重影响了其热氧稳定性,同时因其本身非极性结构的影响,耐油性存在固有的缺陷,限制了天然橡胶的应用。本文从天然橡胶分子链结构出发,通过巯基-烯点击化学的方法,在天然橡胶主链双键上引入极性酯基基团,成功提高了天然橡胶的耐油性。进一步用溶液加氢法,消除其主链剩余的活泼双键,制备出了具有耐老化性、耐油性等综合性能优异的新型氢化天然橡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巯基-烯点击化学的方法,在天然橡胶分子主链上接枝不同链长的含有酯基的巯基化合物,制备出了两种酯化改性天然橡胶,分别为天然橡胶接枝巯基乙酸甲酯(NRL-MT)、天然橡胶接枝巯基乙酸乙酯(NRL-ET)。研究了反应时间、胶乳浓度、巯基化合物用量、氨水用量等因素对酯化天然橡胶接枝率的影响,探究了玻璃化转变温度及热稳定性等随接枝酯基含量的变化。对酯化天然橡胶进行耐油性测试,发现NRL-MT、NRL-ET的耐油性明显提高。2.分别对NRL、NRL-MT、NRL-ET进行溶液均相催化加氢,探索了反应时间、温度等条件对氢化效果的影响,发现酯基的存在有益于天然橡胶加氢,并对氢化样品的硫化胶进行了耐老化性能,力学性能,耐油性能的测试,分析了制备的新型氢化天然橡胶综合性能的变化。
王雪原[4](2020)在《丙烯酸异辛酯和甲基丙烯酸接枝共聚改性天然胶乳》文中认为本文以四乙烯五胺(TEPA)为还原剂,异丙苯过氧化氢(CHPO)为氧化剂,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丙烯酸异辛酯(2-EHA)、甲基丙烯酸(MAA)接枝共聚改性天然胶乳(NR-g-PEHA/MAA),并在改性胶乳成膜前添加氮丙啶交联剂进行室温固化,进一步提升聚合物膜的机械性能。本文主要研究了反应温度、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投料方式等因素对材料机械性能、热学性能、溶胀性能、聚合物乳液的粘度、单体转化率和粒径的影响。采用FT-IR、透射电镜(TEM)、热重分析仪(TG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通用拉力试验机、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仪等手段对接枝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天然橡胶(NR)相比,NR-g-PEHA/MAA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以及耐溶剂性均有提高。FT-IR证实了2-EHA和MAA成功接枝到NR骨架上。用TEM观察了天然胶乳粒子改性前后的形貌,发现接枝的聚合物链包裹在NR颗粒表面,并且尺寸小的的粒子更容易被接枝。在反应温度为50℃,每100份天然胶乳,MAA用量为0.3份,2-EHA用量为14.7份;每100份单体,引发剂(CHPO:TEPA=1:1)的用量分别为0.8份;MAA在氧化还原反应开始后7 h后加入的条件下改性胶乳膜的力学性能最佳;最佳条件下制备的材料拉伸强度为8.45MPa,断裂伸长率为1279%,韧性为37.64 MJ/m3,弹性模量为1.69 MPa。改性后产物的热稳定性也得到了改善,性能最佳的NR-g-PEHA/MAA在质量损失为5%和50%时的分解温度较NR分别提高了16℃和12℃。NR改性前后的玻璃化温度Tg基本不变。用甲苯溶胀的方法对接枝物的交联程度进行了表征,发现NR-g-PEHA/MAA的溶胀程度为10 g/g。测试了改性后胶乳的粘度,发现机械性能最好的样品胶乳粘度为13.67 c P,并且MAA含量和投料方式是引起粘度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生产乳液的工艺和配方通过控制反应活性、接枝链长短、交联点数量以及水相中齐聚物含量来影响单体转化率和乳液粒径的变化。
陈晨[5](2019)在《无机纳米粒子/天然乳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耐老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然乳胶(NRL)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可再生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类轮胎、胶管、工业制品及医疗卫生制品等。天然乳胶的橡胶烃成分为聚异戊二烯,分子链不饱和度高,易发生老化而失去使用价值。提升天然乳胶的耐老化性能对工业生产及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提升天然乳胶耐热氧老化性能为指向,通过优化天然乳胶制备工艺和不同形态无机纳米填料填充改性两个方面提升天然乳胶耐老化性能。研究内容及结论主要包括:1、使用超声分散仪对经行星球磨机球磨制备的硫化配合剂分散体进行超声预处理,制得预处理硫化天然乳胶膜(YS-NRL)。结果表明:经超声预处理工艺后配合剂分散体在天然乳胶中均匀分散,拉伸断面无明显颗粒。乳胶上下表面接触角差值降低至13.64°。同时YS-NRL交联密度提升,溶胀度降低9.5%,力学性能显着增强。经70℃,240h热氧老化后拉伸强度保持率高达89.41%。2、使用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DDES)表面修饰颗粒状无机纳米碳酸钙(Nano-CaCO3)和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并采用乳胶共混法制备不同填充形式的颗粒状无机纳米粒子/天然乳胶复合材料。红外分析表明,DDES的硅氧烷基团与纳米粒子表面的羟基反应,在M-CaCO3、M-SiO2表面形成DDES接枝改性层。其中DDES添加量为15%时改性效果较优,M-CaCO3与M-SiO2接触角分别增至130.91°、123.43。,接枝百分比分别25.13%、44.07%。制备的乳胶复合材料中,M-CaCO3、M-SiO2共同填充天然乳胶所得CaCO3/SiO2/NRL样品性能尚佳,此时颗粒状填料在天然乳胶基体中分散均匀,与NRL共同组成颗粒填料-橡胶网络,表现出良好的纳米协同增强效应,使样品储能模量(G’)增大,损耗模量(G")降低,导热系数增加7.8%,溶胀度参数降低13.75%。同时,CaCO3/SiO2/NRL样品断面形貌均匀,裸露颗粒较少。经70℃,480h热氧老化后拉伸强度及撕裂强度保持率分别为81.45%、38.54%。3、采用DDES表面修饰经高能纳米冲击磨研磨后的层状纳米伊蒙土(Nano-ISIC),得到低片层数的改性纳米伊蒙土(M-ISIC),并通过乳胶共混法制备不同填充量的层状无机纳米粒子/天然乳胶复合材料(M-ISIC/NRL)。红外分析表明,DDES的硅氧烷基团成功与Nano-ISIC表面的羟基反应,形成接枝改性层。高能纳米冲击磨能有效提高纳米伊蒙土表面反应活性点,冲击磨4h后并改性的纳米伊蒙土表面接枝百分比高达53.08%,表面接触角提升至141.36°。当M-ISIC以1phr含量填充NRL所制得的M-ISIC/NRL样品中,层状无机纳米粒子较稳定包埋在乳胶基体中,分散均匀,有效促进乳胶的硫化交联反应,建立了稳定的层状填料-橡胶网络。经RPA测试分析,样品G’显着增大,G"降低。70℃下热氧老化240h后,样品拉伸强度及撕裂强度保持率高达86.75%、66.75%。受M-ISIC的片层结构阻隔作用的影响,天然乳胶导热系数降低了 18.22%,溶胀度参数降低19.43%。综上可得,颗粒状及层状无机纳米均能有效提升天然乳胶耐热氧老化性能,二者增强机理有所差异。其中颗粒状填料与天然乳胶间粘结力优于层状填料,制备所得颗粒状无机纳米粒子/天然乳胶纳米复合材料耐长时间热氧老化能力强。层状填料优异的阻隔性能赋予基材更优异的耐热、耐溶剂的性能,同时在短时间内热氧条件下,层状无机纳米粒子/天然乳胶纳米复合材料性能保持率较高。图[50]表[12]参考文献[171]。
李汉堂[6](2017)在《胶乳型水基胶粘剂》文中研究指明文中简要介绍了采用天然胶乳和改性天然胶乳制造的水基胶粘剂。文中还预测了使用改性天然胶乳的新趋势。
杨晓萍[7](2015)在《水性聚氨酯改性接枝天然胶乳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简述了以AC/MMA两种单体接枝改性天然胶乳的制备过程。并着重分析了改性后天然胶乳的粘度、粘接不同材质强力以及硫化胶膜的力学性质及加入氯元素后的阻燃效果。还研究了二元接枝天然胶乳并用部分水性聚氨酯乳液后使用封闭型异氰酸酯对乳液进行交联。经试验得到接枝天然胶乳与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合理配比及增稠剂、固化剂合理用量的确定等。
郭鸿志[8](2015)在《水性胶粘剂的组成和性能》文中认为水性胶粘剂具有对环境友好、无挥发性有机物的危害和易清洗的特点,符合胶粘剂的发展趋势,因此水性胶粘剂的研发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对水性复膜胶、水性纸质材料用胶粘剂、水性木质材料用胶粘剂和水性泡沫鞋材胶粘剂的组成与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水性胶粘剂乳液粒径、接触角、粘度和剥离强度的表征,探讨了胶粘剂组成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首先,开发和研究了改性天然树脂水溶液(GTSR)和改性植物油水溶液(GZYR)的增粘作用,将GZYR和GTSR与VAE乳液共混时可以将乳液的剥离强度提高了42.8%,并且大幅度提高了乳液的初粘力。然后,将膨润土与硼砂加入到淀粉接枝苯丙乳液中制得了一种水性纸质材料用胶粘剂,所研制的胶粘剂与进口商品胶(聚丙烯酸酯乳液)粘结性能相当,但成本仅为进口胶的三分之一。其次,将甲醛加入到淀粉接枝醋酸乙烯酯乳液中制得了水性木质材料用胶粘剂,所研制胶粘剂的拉伸强度小于商品白乳胶(聚醋酸乙烯酯),但其原料成本及环保性均大幅度优于白乳胶。最后,用淀粉接枝共聚无乳液与浓缩天然橡胶乳液配制了泡沫鞋材用胶粘剂,所研制胶粘剂的性能与浓缩天然橡胶乳液的相当,但使成本大幅下降。
卫飞云[9](2014)在《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接枝改性天然胶乳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乙烯类单体与天然橡胶(NR)的接枝共聚,是改善天然橡胶性能,扩大其应用范围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过氧化氢异丙苯/四乙烯五胺(CHPO/TEPA)为引发剂,二甲基丙烯酸三甘醇酯(TEGDMA)为交联剂,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了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接枝共聚改性天然胶乳(NR-g-HEMA),研究了溶胀条件对接枝反应的影响以及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等因素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采用FT-IR、水接触角测定仪、粒度分析仪、透射电镜(TEM)、热重分析仪(TGA)等对接枝产物进行了表征。同时,进一步评价了NR-g-HEMA的血液相容性,考察了NR-g-HEMA用作胶粘剂或复合材料界面相容剂的效果。结果表明,在16℃×20h条件下,单体对天然胶乳充分溶胀,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与天然胶乳接枝共聚反应顺利进行的关键。制备NR-g-HEMA胶乳时,每100份天然胶乳中,单体、引发剂(CHPO:TEPA=1:1)及交联剂的适宜用量分别为20、0.2和0.1份;在16℃×8h的最佳反应条件下,得到单体接枝率14%。FT-IR和TEM结果表明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分子链紧紧接枝在天然橡胶粒子表面;水接触角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接枝率的升高,NR-g-HEMA胶膜静态水接触角下降。接枝率达到14%时,NR-g-HEMA胶膜的静态水接触角由天然胶乳胶膜的97o下降到71o;TGA结果表明接枝改性后的NR-g-HEMA的热稳定性优于天然橡胶。通过血小板粘附实验对NR-g-HEMA胶膜的血液相容性进行了评价。扫描电镜(SEM)观测结果表明,接枝率14%的NR-g-HEMA胶膜表面粘附的血小板数量较少,并基本呈圆盘状。采用不同接枝率的NR-g-HEMA胶乳调制胶粘剂,并用于粘接杨木单板,考察了NR-g-HEMA胶乳的粘合效果。试件的干态剪切强度测试结果表明,随着NR-g-HEMA胶乳接枝率的升高,胶粘剂极性增大,粘接性能良好,剪切强度最高能达到1.88MPa,比天然胶乳水基型胶粘剂的粘合强度提高了84%。此外,也考察了NR-g-HEMA胶乳用作天然胶乳/SiO2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剂的效果。测试结果表明,当SiO2用量为8份时,加入3份接枝率14%的NR-g-HEMA胶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分别提高了22%和36%。SEM观测结果表明,NR-g-HEMA的加入能改善SiO2在天然胶乳中的分散性,但用量不能超过SiO2的一半。热分析结果表明,在NR/SiO2复合材料中添加NR-g-HEMA,也有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陈丽[10](2012)在《天然橡胶接枝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合成与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极性单体对天然橡胶(NR)进行接枝改性,可以明显改善天然橡胶对极性基材如木材、玻璃及金属等的粘着性,大大拓宽它的应用领域。本文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接枝单体,分别用溶液法和乳液法对天然橡胶进行接枝改性,合成了天然橡胶接枝甲基丙烯酸羟乙酯(NR-g-HEMA)。研究了引发剂的种类和用量、HEMA用量和NR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接枝反应的单体转化率、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同时还分别研究了NR塑炼时间、共单体和助剂对溶液法接枝反应,以及单体滴加时间对乳液法接枝反应的影响,并对接枝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溶液法天然橡胶接枝HMEA的研究表明,采用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的单体转化率、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均要高于偶氮二异丁腈(AIBN)。随着BPO用量和HEMA用量的增加,接枝率相应增大,但当BPO用量大于3%时,接枝率趋于平缓。反应温度对NR接枝HEMA反应的影响显着。延长反应时间接枝率增大,当反应时间大于4h后趋于平缓。NR经过塑炼后,可以有效促进接枝反应的进行,延长塑炼时间,单体转化率、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增大。由于HEMA反应活性很高,共单体St、MMA或VAc和助剂TPP、DMF的加入不能有效提高溶液法NR接枝HEMA反应的接枝率。合适的接枝条件为:BPO用量为3%,HEMA用量为30%,NR浓度12%,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4h,NR塑炼时间30min,此时接枝率达到16%。乳液法天然橡胶接枝HEMA的研究表明,与热引发剂KPS、油溶性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异丙苯过氧化氢(CHP)/四乙烯五胺(TEPA)和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TEPA相比,采用水溶性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过硫酸钾(KPS)/亚硫酸氢钠(SHS)时的单体转化率、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均较高。接枝率开始随KPS/SHS用量增加而增大,当KPS/SHS用量大于3%时趋于平缓,KPS:SHS摩尔比为1:1较佳。随着HEMA用量增加转化率和接枝效率下降,接枝率逐渐上升。增大胶乳浓度或提高反应温度,转化率、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延长反应时间或单体滴加时间,转化率、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先增大后变化趋于平缓。合适的接枝条件为:KPS/SHS用量为3%,KPS:SHS摩尔比为1:1,HEMA用量为10%,胶乳浓度为30%,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3h,单体滴加时间1h,此时接枝率达到7%。利用FT-IR和GPC对接枝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溶液法和乳液法,HEMA都成功接枝到NR上。接枝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较未接枝NR下降,但随HEMA用量增加而提高。采用乳液法的降解程度较采用溶液法的要小。
二、AC/MMA接枝改性天然胶乳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C/MMA接枝改性天然胶乳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自修复天然橡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天然橡胶 |
1.3 环氧化天然橡胶 |
1.3.1 环氧化天然橡胶概述 |
1.3.2 环氧化天然橡胶的制备 |
1.4 自修复弹性体 |
1.4.1 外援型自修复弹性体 |
1.4.1.1 微胶囊自修复弹性体 |
1.4.1.2 中空纤维自修复弹性体 |
1.4.1.3 微脉管网络型自修复弹性体 |
1.4.1.4 智能磁自修复弹性体 |
1.4.2 本征型自修复弹性体 |
1.4.2.1 氢键 |
1.4.2.2 π-π堆叠 |
1.4.2.3 配位键 |
1.4.2.4 离子键 |
1.4.2.5 Diels-Alder反应 |
1.4.2.6 二硫键 |
1.4.2.7 其他反应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5.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离子交联网络自修复NR-ZD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或试剂 |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2.3 样品的制备 |
2.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2.4.1 X射线衍射 |
2.2.4.2 FTIR测试 |
2.2.4.3 硫化特性 |
2.2.4.4 平衡溶胀实验 |
2.2.4.5 力学性能 |
2.2.4.6 自修复性能 |
2.2.4.7 SEM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ZDS用量NR-ZDS自修复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
2.3.1.1 不同ZDS用量的自修复纳米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
2.3.1.2 不同ZDS用量的自修复纳米复合材料的硫化曲线 |
2.3.1.3 不同ZDS用量的自修复纳米复合材料的交联密度测试 |
2.3.1.4 不同ZDS用量的自修复纳米复合材料的FTIR测试 |
2.3.1.5 不同ZDS用量的自修复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2.3.1.6 不同ZDS用量的自修复纳米复合材料的自修复性能 |
2.3.2 不同山梨酸和氧化锌(SA/ZnO)摩尔比NR-ZDS自修复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
2.3.2.1 不同SA/ZnO摩尔比的自修复纳米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
2.3.2.2 不同SA/ZnO摩尔比的自修复纳米复合材料的FTIR分析 |
2.3.2.3 不同SA/ZnO摩尔比的自修复纳米复合材料的硫化曲线 |
2.3.2.4 不同SA/ZnO摩尔比的自修复纳米复合材料的交联密度测试 |
2.3.2.5 不同SA/ZnO摩尔比的自修复纳米复合材料的SEM分析 |
2.3.2.6 不同SA/ZnO摩尔比的自修复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2.3.2.7 不同SA/ZnO摩尔比的自修复纳米复合材料的自修复性能 |
2.3.3 硫化时间对NR-ZDS自修复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
2.3.3.1 不同硫化时间自修复纳米复合材料的交联密度测试 |
2.3.3.2 不同硫化时间自修复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2.3.3.3 不同硫化时间自修复纳米复合材料的自修复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环氧化天然橡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或试剂 |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3.2.3 样品的制备 |
3.2.3.1 环氧化天然胶乳的制备 |
3.2.3.2 环氧化天然橡胶硫化胶的制备 |
3.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
3.2.4.1 FTIR测试 |
3.2.4.2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
3.2.4.3 力学性能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环氧化天然橡胶 |
3.3.1.1 环氧化天然胶乳的反应机理 |
3.3.1.2 环氧化天然橡胶的FTIR分析 |
3.3.1.3 环氧化天然橡胶的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
3.3.1.4 环氧化天然橡胶硫化胶的力学性能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重交联网络自修复ENR-ZDM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或试剂 |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4.2.3 ENR-ZDMA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
4.2.4.1 FTIR测试 |
4.2.4.2 X射线衍射 |
4.2.4.3 硫化特性 |
4.2.4.4 平衡溶胀实验 |
4.2.4.5 力学性能 |
4.2.4.6 自修复性能 |
4.2.4.7 SEM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ZDMA用量ENR-ZDMA自修复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
4.3.1.1 不同ZDMA用量的自修复复合材料的XRD测试 |
4.3.2.2 不同ZDMA用量的自修复复合材料的FTIR分析 |
4.3.2.3 不同ZDMA用量的自修复复合材料的硫化曲线测试 |
4.3.2.4 不同ZDMA用量的自修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 |
4.3.2.5 不同ZDMA用量的自修复复合材料的自修复性能测试 |
4.3.2 不同甲基丙烯酸和氧化锌(MMA/ZnO)摩尔比ENR-ZDMA自修复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
4.3.2.1 不同MMA/ZnO摩尔比的自修复复合材料的XRD测试 |
4.3.2.2 不同MMA/ZnO摩尔比的自修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 |
4.3.2.3 不同MMA/ZnO摩尔比的自修复复合材料的自修复性能测试 |
4.3.2.4 不同MMA/ZnO摩尔比的自修复复合材料的SEM测试 |
4.3.3 硫化时间对ENR-ZDMA自修复复合材料的影响 |
4.3.3.1 不同硫化时间自修复复合材料的交联密度测试 |
4.3.3.2 不同硫化时间自修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 |
4.3.3.3 不同硫化时间自修复复合材料的自修复性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高导热可膨胀石墨微胶囊阻燃天然橡胶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天然橡胶的阻燃研究 |
1.1.1 天然橡胶的概述 |
1.1.2 天然橡胶的燃烧过程和机理 |
1.1.3 天然橡胶的本征阻燃 |
1.1.4 添加型阻燃剂 |
1.2 可膨胀石墨 |
1.2.1 可膨胀石墨的概述 |
1.2.2 可膨胀石墨的应用 |
1.2.3 可膨胀石墨的制备 |
1.2.4 可膨胀石墨的改性 |
1.3 微胶囊导热性能的研究 |
1.4 氮化硼 |
1.4.1 氮化硼的概述 |
1.4.2 氮化硼的合成方法 |
1.4.3 氮化硼的主要用途 |
1.5 碳纳米管 |
1.5.1 碳纳米管的概述 |
1.5.2 碳纳米管的结构特征 |
1.5.3 碳纳米管的力学性质 |
1.5.4 碳纳米管的导热性 |
1.5.5 碳纳米管的应用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导热可膨胀石墨微胶囊的合成与表征 |
2.1 实验部分 |
2.1.1 原材料 |
2.1.2 仪器设备 |
2.1.3 实验内容 |
2.1.4 测试仪器及表征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高导热可膨胀石墨微胶囊的SEM分析 |
2.2.2 高导热可膨胀石墨微胶囊的FTIR分析 |
2.2.3 高导热可膨胀石墨微胶囊的XRD分析 |
2.2.4 高导热可膨胀石墨微胶囊的TGA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氮化硼对可膨胀石墨微胶囊阻燃天然橡胶的影响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材料 |
3.1.2 实验内容 |
3.1.3 测试仪器及表征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TGA分析 |
3.2.2 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锥形量热仪测试 |
3.2.3 导热性能测试 |
3.2.4 力学性能测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碳纳米管对可膨胀石墨微胶囊阻燃天然橡胶的影响 |
4.1 实验部分 |
4.1.1 原材料 |
4.1.2 实验内容 |
4.1.3 测试仪器及表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TGA分析 |
4.2.2 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锥形量热仪测试 |
4.2.3 导热性能测试 |
4.2.4 力学性能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高性能耐油氢化天然橡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写符号和物理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天然橡胶的改性 |
1.2.1 天然橡胶的化学改性 |
1.2.2 天然橡胶的共混改性 |
1.3 点击化学 |
1.3.1 巯基-烯点击化学简介 |
1.3.2 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的应用 |
1.4 橡胶耐油性改性的研究 |
1.5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1.6.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6.2 课题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耐油改性天然胶乳的制备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实验材料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步骤 |
2.2.4 主要表征方法 |
2.2.5 测试计算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接枝天然胶乳的结构表征 |
2.3.2 DMPA用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2.3.3 胶乳浓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2.3.4 氨水含量对接枝率的影响 |
2.3.5 反应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 |
2.3.6 巯基化合物用量对接枝率的影响 |
2.3.7 接枝率对NRL-MT热性能的影响 |
2.3.8 NRL-MT混炼胶的硫化特性 |
2.3.9 NRL-MT硫化胶性能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氢化耐油改性天然橡胶的制备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实验原料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步骤 |
3.2.4 表征方法 |
3.2.5 加氢度计算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氢化酯化天然橡胶的结构分析 |
3.3.2 酯化天然橡胶加氢的工艺条件探究 |
3.3.3 氢化酯化天然橡胶的热性能 |
3.3.4 氢化酯化天然橡胶的交联密度 |
3.3.5 氢化酯化天然橡胶的物理机械性能 |
3.3.6 氢化酯化天然橡胶的耐老化性 |
3.3.7 氢化酯化天然橡胶的耐油性能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4)丙烯酸异辛酯和甲基丙烯酸接枝共聚改性天然胶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天然胶乳概述 |
2.1.1 天然胶乳发展历程 |
2.1.2 天然橡胶的基本性能 |
2.2 天然橡胶应用存在的问题 |
2.2.1 天然橡胶在轮胎制品中的应用 |
2.2.2 天然橡胶在压敏胶中的应用 |
2.2.3 天然橡胶在医疗卫生产品中的应用 |
2.3 天然橡胶的接枝改性 |
2.3.1 天然橡胶的接枝反应机理 |
2.3.2 天然橡胶接枝常用引发体系 |
2.3.3 天然橡胶接枝常用单体 |
2.3.4 乳化剂对接枝天然橡胶的影响 |
2.4 天然橡胶的混合以及混炼 |
2.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章 实验部分 |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步骤 |
3.2.1 接枝改性天然胶乳的制备 |
3.2.2 聚丙烯酸异辛酯的制备 |
3.2.3 接枝改性天然胶乳的测试与表征 |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
4.1 反应机理 |
4.2 NR-g-PEHA/MAA的FT-IR与TEM |
4.2.1 FT-IR分析 |
4.2.2 TEM分析 |
4.3 NR-g-PEHA/MAA的机械性能 |
4.3.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4.3.2 引发剂浓度和硬单体投料时间的影响 |
4.3.3 MAA的投料量的影响 |
4.3.4 2-EHA用量的影响 |
4.4 NR-g-PEHA/MAA的热学性能 |
4.4.1 TGA分析 |
4.4.2 DSC分析 |
4.5 NR-g-PEHA/MAA的溶胀性能 |
4.5.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4.5.2 引发剂用量及投料方式的影响 |
4.5.3 MAA用量的影响 |
4.5.4 2-EHA用量的影响 |
4.6 NR-g-PEHA/MAA的单体转化率 |
4.6.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4.6.2 引发剂用量及投料方式的影响 |
4.6.3 MAA用量的影响 |
4.6.4 2-EHA用量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 |
4.7 NR-g-PEHA/MAA的粘度 |
4.8 NR-g-PEHA/MAA的粒径 |
4.8.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4.8.2 引发剂用量及投料方式的影响 |
4.8.3 MAA用量的影响 |
4.8.4 2-EHA用量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无机纳米粒子/天然乳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耐老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天然乳胶简介 |
1.1.1 天然乳胶的成分 |
1.1.2 天然乳胶的性质 |
1.1.3 天然乳胶的发展和应用 |
1.1.4 天然乳胶的改性研究 |
1.2 天然乳胶热氧老化机理分析 |
1.2.1 天然乳胶老化的原因及特征 |
1.2.2 天然乳胶热氧老化机理 |
1.3 无机纳米粒子/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3.1 纳米二氧化硅/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 |
1.3.2 纳米碳酸钙/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 |
1.3.3 纳米伊蒙土/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 |
1.4 本研究主要内容与创新 |
1.4.1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2 配合剂分散体预处理工艺对天然乳胶耐老化性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硫化天然乳胶制备 |
2.2.4 性能测试 |
2.3 结果分析 |
2.3.1 断面形貌分析 |
2.3.2 表面接触角分析 |
2.3.3 耐溶剂性分析 |
2.3.4 热氧老化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颗粒状无机纳米粒子/天然乳胶纳米复合材料耐老化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改性颗粒状无机纳米粒子制备 |
3.2.4 改性颗粒状无机纳米粒子/天然乳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5 性能测试 |
3.3 改性颗粒状无机纳米粒子表征分析 |
3.3.1 红外光谱分析 |
3.3.2 表面接触角分析 |
3.3.3 热重分析 |
3.4 改性颗粒状无机纳米粒子/天然乳胶复合材料性能分析 |
3.4.1 动态加工性能分析 |
3.4.2 导热系数分析 |
3.4.3 耐溶剂性分析 |
3.4.4 热氧老化性能分析 |
3.4.5 断面形貌分析 |
3.5 颗粒状无机纳米粒子/天然乳胶纳米复合材料耐老化机理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层状无机纳米粒子/天然乳胶纳米复合材料耐老化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改性纳米伊蒙土的制备 |
4.2.4 改性层状无机纳米粒子/天然乳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5 性能测试 |
4.3 改性层状无机纳米粒子表征分析 |
4.3.1 红外光谱分析 |
4.3.2 表面接触角分析 |
4.3.3 热重分析 |
4.4 改性层状无机纳米粒子/天然乳胶纳米复合材料性能表征分析 |
4.4.1 动态加工性能分析 |
4.4.2 导热系数分析 |
4.4.3 耐溶剂性分析 |
4.4.4 热氧老化性能分析 |
4.4.5 断面形貌分析 |
4.5 层状无机纳米粒子/天然乳胶纳米复合材料耐老化机理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胶乳型水基胶粘剂(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天然胶乳的产地 |
2 用于制造胶粘剂的天然胶乳的主要种类 |
2.1 普通天然胶乳 |
3 采用天然胶乳型胶粘剂的主要用途 |
4 天然胶乳的改性 |
4.1 预硫化天然胶乳 |
4.2 甲基丙烯酸酯接枝共聚胶乳 |
4.3 解聚天然胶乳 |
4.4 环氧化天然胶乳 |
5 结语 |
(7)水性聚氨酯改性接枝天然胶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材料与实验仪器 |
1.1原材料 |
1.2化学药品 |
1.3主要试验仪器 |
2.试验方法与分析 |
2.1接枝天然胶乳配制 |
2.1.1接枝天然胶乳与天然胶乳性能比较 |
2.1.1.1接枝天然胶乳与天然胶乳粘度比较 |
2.1.1.2接枝天然胶乳与天然胶乳粘接不同材料比较 |
2.1.1.3接枝天然胶乳与普通天然胶乳硫化胶膜力学性能比较 |
2.1.1.4结论, |
2.2接枝天然胶乳与水性聚氨酯乳液的配置 |
2.2.1接枝天然胶乳与水性聚氨酯共混物性能分析 |
2.2.2数据分析: |
(8)水性胶粘剂的组成和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详细中文摘要 |
绪论 |
0.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0.2 胶粘剂的组成 |
0.2.1 基体 |
0.2.2 固化剂或硫化剂 |
0.2.3 填料 |
0.2.4 偶联剂 |
0.2.5 溶剂与稀释剂 |
0.2.6 增塑剂与增韧剂 |
0.2.7 促进剂 |
0.3 水基胶粘剂 |
0.3.1 胶乳胶粘剂 |
0.3.2 水性聚氨酯胶粘剂 |
0.3.3 水基环氧胶粘剂 |
0.3.4 醋酸乙烯-乙烯共聚物乳液 |
0.3.5 淀粉胶粘剂 |
0.4 醋酸乙烯-乙烯共聚物乳液 |
0.4.1 VAE乳液的性质 |
0.4.2 VAE乳液的研究和改性 |
0.5 淀粉胶粘剂 |
0.5.1 淀粉结构 |
0.5.2 淀粉改性 |
0.6 淀粉接枝引发剂 |
0.6.1 物理引发 |
0.6.2 化学引发 |
0.7 接枝单体 |
0.7.1 丙烯酰胺 |
0.7.2 丙烯酸 |
0.7.3 丙烯酸酯 |
0.7.4 苯乙烯 |
0.7.5 醋酸乙烯酯 |
0.8 天然胶乳胶粘剂 |
0.8.1 浓缩天然胶乳的主要成分 |
0.8.2 天然胶乳的改性 |
0.9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及特色之处 |
0.9.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0.9.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纸塑复膜胶的组成与性能 |
1.1 实验 |
1.1.1 主要材料和仪器 |
1.1.2 实验步骤 |
1.2 结果与讨论 |
1.2.1 增粘剂对VAE乳液性能的影响 |
1.2.2 GTS用量对SV乳液性能的影响 |
1.2.3 GTS中改性剂含量对SV乳液性能的影响 |
1.2.4 DBP用量对SVD乳液的影响 |
1.2.5 GZY用量对YV乳液性能的影响 |
1.2.6 GZY用量对YSV乳液的性能的影响 |
1.2.7 乳液初粘力检测 |
1.2.8 工艺条件对剥离强度影响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纸质材料用胶黏剂的组成与性能 |
2.1 实验 |
2.1.1 主要材料与仪器 |
2.1.2 实验步骤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剥离强度强度实验条件探索 |
2.2.2 淀粉与单体质量比对DBB乳液性能的影响 |
2.2.3 单体比例对5DBB乳液性能的影响 |
2.2.4 助剂对5DBB2乳液的增粘作用 |
2.2.5 5DBB2P4P6与商业样品剂剥离强度的比较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木质材料用胶粘剂的组成与性能 |
3.1 实验 |
3.1.1 主要材料与仪器 |
3.1.2 实验步骤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淀粉与醋酸乙烯酯质量比对DC乳液性能的影响 |
3.2.2 其他单体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3.2.3 木质材料用胶粘剂的最佳组成 |
3.2.4 4DCJ2.5乳液与商品白乳胶的拉伸强度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泡鞋材用胶粘剂的组成和性能 |
4.1 实验 |
4.1.1 主要材料和仪器 |
4.1.2 实验步骤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1 基材选取 |
4.2.2 涂布量对浓缩天然胶乳剥离强度的影响 |
4.2.3 淀粉接枝共聚物对混合乳液剥离强度的影响 |
4.2.4 5DBB与浓缩天然胶乳的质量比对乳液剥离强度的影响 |
4.2.5 DBB组成对乳液剥离强度的影响 |
4.2.6 不同基材对剥离强度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接枝改性天然胶乳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天然橡胶的基本性能 |
1.3 天然胶乳应用中存在的部分关键问题 |
1.3.1 医用乳胶制品表面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 |
1.3.2 天然橡胶基粘合剂的粘合效果 |
1.3.3 天然橡胶胶乳的增强 |
1.4 天然橡胶的接枝共聚研究进展 |
1.4.1 天然橡胶的接枝反应机理 |
1.4.2 天然橡胶接枝改性常用引发体系 |
1.4.3 天然橡胶接枝改性常用单体 |
1.4.4 天然橡胶接枝改性方法 |
1.5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2 乳液聚合法制备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接枝改性天然胶乳的合成和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乳液聚合法制备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接枝改性天然胶乳 |
2.2.4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溶胀条件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2.3.2 温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2.3.3 时间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2.3.4 引发剂用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2.3.5 单体用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2.3.6 交联剂用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2.3.7 FI-IR 分析 |
2.3.8 静态水接触角和吸水率测试 |
2.3.9 粒径大小及分布 |
2.3.10 TEM 分析 |
2.3.11 热重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天然橡胶接枝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应用研究 |
3.1 接枝天然胶乳的血液相容性研究 |
3.1.1 原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血小板粘附实验 |
3.1.4 结果与讨论 |
3.1.5 小结 |
3.2 接枝天然胶乳的粘结应用研究 |
3.2.1 原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试样制备 |
3.2.4 性能测试 |
3.2.5 结果与讨论 |
3.2.6 小结 |
3.3 接枝天然胶乳对 NR/SiO_2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3.3.1 原料与试剂 |
3.3.2 仪器与设备 |
3.3.3 NR/NR-g-HEMA/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
3.3.4 性能测试 |
3.3.5 结果与讨论 |
3.3.6 小结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天然橡胶接枝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天然橡胶的改性 |
1.2.1 物理改性 |
1.2.2 化学改性 |
1.3 天然橡胶的接枝改性 |
1.3.1 天然橡胶的接枝机理 |
1.3.2 天然橡胶的接枝单体 |
1.3.3 天然橡胶接枝常用引发体系 |
1.3.4 天然橡胶接枝改性方法 |
1.4 溶液法天然橡胶接枝改性的研究进展 |
1.5 乳液法天然橡胶接枝改性的研究进展 |
1.6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6.1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6.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3 本课题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
第二章 溶液法天然橡胶接枝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合成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3 溶液法天然橡胶接枝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合成 |
2.2.4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引发体系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2.3.2 HEMA 用量和 NR 浓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2.3.3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2.3.4 NR 塑炼时间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2.3.5 共单体与助剂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2.3.6 FT-IR 分析 |
2.3.7 GPC 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乳液法天然橡胶接枝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合成与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3 乳液法天然橡胶接枝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合成 |
3.2.4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引发体系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3.3.2 HEMA 用量和胶乳浓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3.3.3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3.3.4 单体滴加时间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3.3.5 FT-IR 分析 |
3.3.6 GPC 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AC/MMA接枝改性天然胶乳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自修复天然橡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杜淼.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2]高导热可膨胀石墨微胶囊阻燃天然橡胶的应用[D]. 周越.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3]高性能耐油氢化天然橡胶的研究[D]. 王爽.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丙烯酸异辛酯和甲基丙烯酸接枝共聚改性天然胶乳[D]. 王雪原. 天津大学, 2020(02)
- [5]无机纳米粒子/天然乳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耐老化性能研究[D]. 陈晨.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6]胶乳型水基胶粘剂[J]. 李汉堂. 世界橡胶工业, 2017(05)
- [7]水性聚氨酯改性接枝天然胶乳的研究[J]. 杨晓萍. 橡塑资源利用, 2015(03)
- [8]水性胶粘剂的组成和性能[D]. 郭鸿志.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3)
- [9]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接枝改性天然胶乳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卫飞云. 中北大学, 2014(08)
- [10]天然橡胶接枝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合成与表征[D]. 陈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