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修辞美学标准的认知意义

论英语修辞美学标准的认知意义

一、论英语修辞美学标准的认知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赵冬旭[1](2021)在《中西比较视域下的丁西林剧作研究》文中认为丁西林身为物理教授,却凭借独树一帜的话剧作品赢得了知识分子读者/观众的普遍青睐,无疑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个案。本文以丁西林剧作在英语世界的研究以及中西论者之间的对话为切入点,通过对史料的爬梳、中西文献的对比、文本的细读,重新定位丁西林剧作在中国早期话剧史中的具体坐标,考察中西文化对丁西林创作的影响,探究历史语境下丁西林的创作动机和策略、美学倾向、编剧技法和语言主张。通过对艺术形式的革新,他创作了具有现代特征和丰厚艺术价值的作品,为中国现代戏剧,尤其是早期话剧建立了全新的创作模式(pattern)。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绪言部分首先对研究对象丁西林予以简要介绍。在厘清国内外研究现状后,提出本文的核心问题:英语世界高度认可丁西林剧作的原因为何?丁西林剧作的哪些艺术特征具有创新意义,并如何起到了范本的作用?继而陈述本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意义与创新之处。第一章探讨英语世界对丁西林剧作的接受。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英语世界不断有人在介绍、翻译、研究、甚至搬演他的剧作。无论是专题论文还是戏剧史,大都强调作家通过采用文雅的语言,融合唯美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喜剧形式,使作品拥有了独特而隽永的艺术价值。中外论者对丁西林剧作的评价有别,体现了美学观念和理论体系上的差异,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形式与语言也具有足以建构戏剧范式的重要性。第二章探讨丁西林在中西文化双重影响下的美学主张和戏剧策略,以及他在中国早期话剧史上的作用。对比中西戏剧史会发现,中国早期新剧转向以知识精英主导的“爱美剧”,和19世纪欧洲情节剧过渡到现实主义戏剧的历史如出一辙,这其中既有西学东渐的作用,又有戏剧发展、更迭的历史必然性。丁西林及其社团同人都是学贯中西的现代知识分子,作为业余爱好者进入新剧场域。他们再三申明审美愉快与艺术形式的重要性,是为了厘正前期新剧对高台教化的过分强调。因此他们另辟蹊径,提出了以知识分子为潜在观众/读者群的新剧策略,并在此框架下探索新的戏剧主题、形式与舞台实践。第三章探讨丁西林对西方编剧技法和喜剧精神的移植和改造。丁西林在编剧上融合了西方近现代戏剧的技巧和本土化的主题与素材,以吸引知识阶层观众/读者的兴趣。他以戏剧的暗示性和情境为关键突破点,并适当“留白”以调动观众/读者的能动性,从而建立起了一种以形式为重、内容居次的编剧模式。此外,他对乔装扮演技巧的反复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人类的游戏天性和男性的欲望,这为“涕泪交零”的现代戏剧带来了一丝珍贵的愉悦。其喜剧传达出温和而折衷的精神,又和英国风俗喜剧的强烈讽刺精神有着很大不同。第四章探讨丁西林对语言结构和文体风格所做的革新与调和。他始终致力于探索一种整合了文言与白话、中英语法的白话文,它既比纯粹口语更书面文雅,又比传统文言文更加活泼且更加具有日常口语化特征。同时,他用意义丰裕、富于美感的语言构建多重的意义,增添了剧本本身的文学维度,也重现了修辞的价值。因此,其戏剧语言呈现出文学化的、跨文化的、现代性的特征,引领了风靡一时的“西林风”。处女作《一只马蜂》实际上可被视作作家对其白话文试验的一个讽喻,也是其“西林风”戏剧创作的开拓之作。最后,结语部分指出,通过对编剧技法与语言风格的不断钻研和探索,丁西林创作出了具有技巧性、游戏性、杂糅性和现代性的戏剧,为中国现代戏剧,尤其是早期话剧提供了新的创作范本与模式。在以高台教化的戏剧观为主流的时代,丁西林践行了与众不同的美学与戏剧理念,其作品是独立自足、精雕细琢的艺术,而非“主义”和“思想”的附庸。这构成了其剧作的内容狭窄化和受众局限性,但也造就了英语世界对他的高度肯定。如果说还有评论家困扰于如何从丁西林的剧作中发掘出深刻的社会立意,那么,本文希望能够证明它们在艺术形式上的革新,就已经蕴蓄了独特的美学价值,为中国戏剧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夏克拉·迪力木腊提[2](2020)在《汉英比喻修辞格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比喻修辞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频率较高的修辞格,它是每一种语言所共同具有的修辞格。因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自然环境、认知心理等因素影响,使汉语比喻修辞格和英语比喻修辞格在使用功能上等方面产生差异,而差异会给汉语和英语学习者带来很多困难。本文语料选自《人生比喻语辞典》、《比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等,通过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去对比分析汉英比喻修辞格的异同,通过文献研究法、材料例释法、对比分析法进行研究,找出汉英比喻修辞格的共同点,以及分清汉英比喻修辞格的差异,使进一步加深对汉语比喻修辞格的了解,并且提高对英语比喻修辞格的认知水平,更好地理解在汉语与英语中比喻修辞格中的喻义,提升语言学习者对汉语英语中比喻修辞的理解能力以及认知能力。本文将从六个部分进行撰写:论文的第一部分笔者系统的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语料来源、研究方法等,再基础上梳理并归纳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论文的第二部分简单的阐述了汉语比喻修辞和英语比喻修辞格的定义,再进一步分别从明喻与英语Simile、汉语暗喻与英语Metaphor、汉语博喻与英语Sustained Metaphor三个基本类型进行对比研究。论文的第三部分从词的方面、词组方面、单句方面、复句方面进行了汉英比喻修辞格喻体的对比。论文的第四部分从汉英比喻修辞格喻义对比进行研究,通过以动物为喻体、以颜色为喻体、以植物为喻体进行对比研究,并作出说明。论文的第五部分分析了造成汉英比喻修辞格定义、基本类型、喻体、喻义的差异的原因。论文的第六部分是结语部分,归纳总结本文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孙莹[3](2020)在《俄汉科技翻译中的修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俄汉科技翻译作为经济技术合作交流的平台和桥梁,也格外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科技翻译离不开修辞,修辞始终是决定语言运用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俄汉科技翻译中的修辞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更清晰地了解文本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形”与“神”。本论文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角度出发,以现代语言学成果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归纳法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修辞的定义、功能(定义功能、分类功能、描述功能、指示功能、陈述功能)、修辞与科技翻译的关系、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与科技翻译中的修辞、俄语科技文本的词汇修辞特点(科技术语、前置词、连接词、代词)和语法修辞特点(动词和形容词名物化、二项式被动语态、静词性语法结构、复杂单句、复合句、非省略句)、俄汉科技翻译中的修辞原则(科普性、简洁性、准确性、形象性)和修辞手段(隐喻、拟人、夸张、修饰语、对照、排比)等问题,通过俄汉科技翻译的实例分析,旨在凸显修辞在科技俄语中的重要作用,并尝试构建俄汉科技翻译修辞体系。科技翻译修辞研究有助于丰富翻译理论与实践,扩大科技翻译的研究视野,为其他研究者带来方法论的启示,提高科技翻译工作者对相关研究问题的关注度,并且推动和加强科技翻译人才在中俄科技领域的沟通与交流。

李锐[4](2020)在《功能对等视域下青少年侦探小说修辞的再现 ——以The Message in the Hollow Oak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间不仅实现了政治友好交流、经济互惠来往,更达到了文化互通交融。在这种情境下,各类体裁的英文读本相继传入了我国,成为我国图书市场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我国本土的文学作品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这些读本并按照“信、达、雅”的标准将其内容用汉语形神具备地再现出来,兼具一定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作为新兴体裁之一的侦探小说,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话、谨慎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深受读者的喜爱。目前,国内翻译界的学者对该类小说的研究主要以文体特点和翻译风格居多,偶尔也见涉及到翻译思想与策略,但总体而言,对于其修辞手法的研究并不多见。事实上,修辞是语言表达的高级手段。有时,对小说中修辞理解的正确与否及对其的翻译是否到位直接决定了掌握一门外语的地道程度。修辞手法是各类文体中都不可或缺的一大语言特色,在另一种语言中的再现一直是翻译界的难点及重点。而译者作为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传译者,应当关注如何在翻译工作任务过程中根据不同文本的修辞特色,结合相应的翻译理论和策略技巧,有效地解决翻译中出现的修辞表达问题,从而达到以下两个目的:一、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二、让译文读者感受到原文语言特有的力量与美感。但想要在译文和原文间达到近乎完全对等的翻译又绝非易举。因此,出于在译文读者可接受的范围内保证译文与原文对等程度的目的,笔者尝试选择了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本文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尚未在国内出版译文的《南希·德鲁》系列侦探小说中的第十二册The Message in the Hollow Oak为例,在奈达于该理论中尤其强调的译文效果和读者反应的框架下,根据小说中出现的修辞翻译难点问题,探索合适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并从中挑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例句,进行了英文原文和中文译文的对比评析,旨在研究如何利用该理论使修辞手法的译文能够充分再现原文的修辞效果。本论文就是基于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解决实际修辞翻译表达问题的经验总结和实践报告。本报告主要由五章组成。第一章是引言,简单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论文结构;第二章介绍了此次翻译活动中笔者完成任务的翻译过程,分为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工作三个阶段;第三章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第四章是案例分析,分析了不同修辞手法在功能对等理论下的翻译实例;第五章为实践的总结与心得。

唐明琦[5](2020)在《历史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英国社会史》第十一章汉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加快“走出去”步伐的今天,深度了解一国历史能有效破除文化隔阂,极大推动中外交流,进一步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文学性极佳的历史文本,即白寿彝提出的“历史文学”这一概念在中西方都颇有渊源,但以往的研究以“历史”为主,对文学性内容的忠实还原略有欠缺。本报告以文学性极佳的历史文本《英国社会史》为例,在阿皮亚深度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归纳总结法、例证法等研究方法,探究以文学性内容见长的历史文本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笔者之所以选用该文本,主要基于以下三点原因:一、文本难度较大,翻译时笔者遇到许多问题,有研究分析的价值;二、原文本存在其特殊性,虽然是历史文本,但其文学性表达是原文的精髓与亮点,此类文学价值较高的史学作品的翻译研究在国内学术界暂时较为缺失;三、此案例是笔者参加的第一个翻译项目,对笔者而言意义非凡。由于源语言文本中富含深厚的文化意蕴且极具文学之美,译者可采用深度翻译策略,以达到阐释源语言文本中丰富语言和文化语境的目的,还原作者使用隐喻等不同文学手法的真正内涵,达到历史性内容与文学性内容的平衡表达。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本论文指出合理的加注在翻译包含大量文化意蕴且以卓绝的文笔而着称的历史文本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也必须牢记,深度翻译的运用必须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写作意图,过度阐释反而会给读者带来负担。本文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历史文本文学内容汉译研究的维度,并有望为译者提供思路,顾及读者理解的同时提高翻译的准确性,让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用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兼顾文本的历史性与文学性。

孙吉娟[6](2020)在《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方梦之是我国当代着名的翻译理论家,其在科技翻译研究、译学辞典编撰、翻译期刊创办等领域均作出了卓越的奠基性工作,其构建的应用翻译学范畴框架开中国乃至世界应用翻译学科体系研究之先河。方梦之用宏观、中观、微观的三分法来研究翻译:宏观上,翻译的原则有达旨、循规、共喻三端,“一体三环”的时空图展示了当代翻译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内涵,翻译活动参与者以作者、译者、读者为三要;中观上翻译策略追溯其理论渊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以直译、意译、零翻译的三元图包罗其详;微观研究则侧重在语法、修辞和逻辑三科。本文重点对方梦之一分为三的方法论与应用翻译学研究成果之间的关联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该方法论对当下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借鉴意义。与文学翻译研究的历史悠久,理论庞杂相比,国内的应用(文体)翻译起步较晚,理论视域窄化。具体来说,在方梦之等国内学科领航人的带动下,应用翻译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的发展历程,走出了理论建构的困难期,在本体论、认识论、教学论、方法论、技术论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走上了独立学科的发展方向,走出了一片不断拓展的学科体系疆域。其中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国内学界对此尚未展开系统研究。本文的价值之一就是完善学术思想史上这一重要的环节。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处处体现着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识。打破二分的对抗和隔阂,继承古代文论、借鉴西方译论学说,提倡“一”中不仅有“二”,更要有“三”的整体、动态、分层、发展的译论观。笔者在文中有意识地揭示该方法的独特性、合理性和现代性,努力尝试提升此法在翻译研究中的普遍性。所以,一分为三正是方梦之译学思想和翻译活动的主旨要害,是其译学观的关键,也是方梦之整体译学思想方法论的高度浓缩。因此,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三:一是国内首次对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具有丰富翻译家史料,完善中国应用翻译思想史的历史价值;二是方梦之作为我国应用翻译学科体系建构的领军性代表人物,对其个体的研究也是对我国应用翻译学发展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反思,具有学科建构、发展、反思和批判之学科促进建设意义;三是一分为三哲学方法论视角的提出,对方梦之译学思想和译学活动具有提纲挈领之用,同时也为翻译学的元理论发展提供方法论的哲学关照和启示。论文正文共分为八章内容,以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为主线,以方梦之对应用翻译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的本体研究为主体,以同时期东西方相关译论为参照,以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与翻译学术活动(创办期刊、主持会议、编撰辞典等)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呼应。宏、中、微三论结构平衡,翻译理论探究与翻译活动实践同条共贯,共显其一分为三的要义。“绪论”中,在综述方梦之的学术成果、代表作评论、学术思想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章是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总论,也是本文的灵魂。笔者通过梳理“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历史渊源和前沿要点,将一分为三定位于翻译学的哲学方法论层面,其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意义。后面三至五章侧重阐发方梦之在应用翻译学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研究主张及其一分为三方法论的研究意义。分别指向: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理论研究体系,应用翻译的中观策略研究,翻译技巧微观研究的三基础:语法、修辞和逻辑。宏观体系建构系统、辩证;中观凸显“三”的要素,具有拓展学科理论发展的潜力;微观研究三位一体,激活了翻译实践提升为翻译理论的生命力。基于以上翻译理念,紧接的两章分别探讨了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之创办《上海翻译》期刊和编纂译学辞典。这一部分既是作为对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应用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反思和批判,同时,论述过程本身特别加强了对方梦之提出或者应用的一分为三方法论的逐层剖析。结语部分,一方面对方梦之的译学贡献进行总结和研判,尤其是充分肯定其对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的成功运用;另一方面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可拓展领域。总之,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挖掘具有中国哲学色彩的一分为三方法论与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的契合,具有重要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复兴民族精华的现实意义。

王晶[7](2018)在《高中生英语修辞意识和修辞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提出修辞有利于提升语言质感,使表达更为形象、贴切、有内涵,英语中修辞的使用能够为思想的交流碰撞增添一抹色彩。目前在高中英语教科书中存在着很多修辞表达,但是学生能合乎规范地运用英语修辞的情况却是凤毛麟角,因此当前高中英语教学对修辞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对学生修辞意识和修辞能力的培养需要提升。本研究中借助修辞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以及教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如何有效的在英语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修辞意识和修辞能力。本研究通过对滕州市部分一线高中英语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英语修辞教学和学习现状问卷调查,发现了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英语修辞教学不够重视,学生对英语修辞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大理想等问题。随后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修辞文本为例,统计分析了书中常见修辞分布的丰富多样性。并基于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和迁移学习理论以及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借助教学实例提出了高中英语修辞教学设计。用实验的方式初步探索修辞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实验中采用前测、后测的方式,把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了对比,对学生修辞使用的次数、正确率以及学生成绩进行数据分析,验证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辨别、赏析、模仿和运用文本中存在的修辞知识,对培养高中生的修辞意识和修辞能力有显着作用。本实验研究以及相关调查,对高中一线英语教师进行修辞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通过本研究,有助于一线英语教师认识到当前高中阶段进行英语修辞教学的重要性,认清自己在实际英语修辞教学中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培养学生多视角分析文本,体会英语语言之美,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叶艳[8](2018)在《莫言小说修辞英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极大助力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进程,莫言小说的译介研究引起了学界的研究热情,莫言翻译研究已经成为显学。借助可视化科学计量统计工具,可以看出目前现阶段莫言小说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于英译者葛浩文的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翻译策略、译者主体性、译者惯习、翻译与改写、翻译与意识形态等相关论题,更加倾向于探讨对文化、社会等“文本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而忽视“文本内”资源的挖掘,莫言小说翻译研究亟待寻找新的理论阐释空间。本研究以中国本土修辞学理论——广义修辞学为总体理论框架,辅以巴赫金的对话、复调、狂欢理论,主要以莫言的六部小说《红高粱家族》、《酒国》、《生死疲劳》、《丰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进行对比分析,探析莫言小说的系统性修辞特征,构建其原文和英译文中的修辞技巧、修辞诗学、修辞哲学,在分析英译者对不同修辞采取的翻译方法的同时,亦深入分析原文的修辞建构对原文读者、译者、译文读者提出的认知要求。笔者在莫言小说修辞技巧层级选取明喻、通感、超常规句式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莫言的明喻本体呈现肉体化、自然化、有灵化、魔幻化、动物化的倾向,喻体的选择呈现陌生化、游戏化、动物化、粗鄙化的特征,葛浩文主要采取了异化翻译为主、归化翻译为辅的翻译策略。莫言的通感修辞具有修辞、认知、哲学三个维度的意义,其建构映证了乌尔曼(Ullman)所进行的大规模通感隐喻调查结果,葛浩文的通感修辞翻译实现了与莫言原文的通感同构,体现了哲性维度的审美共通感。莫言文本中的超常规句式主要体现为超长句和超短句,其英译文体现了异化翻译策略。莫言小说的修辞诗学分为杂语修辞、戏仿修辞、民间诗学(猫腔叙事及类书场文本建构)三个方面进行讨论。“语言杂多”是巴赫金文论中的核心概念,用来描述社会语言的多样性、多元化现象,莫言小说文本富含杂语特征,包含着作者对于文革话语、詈骂语、谚语、成语、古诗仿写等语言形式的混杂性使用,创造了戏谑、幽默的效果,降格了政治语言的政治性和严肃性,但阅读杂语文本需要调动读者的社会经验和历史记忆。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杂语修辞的理解和认同上具有重要意义。戏仿修辞是莫言小说的主导话语策略,是一种体现作者反讽意图的游戏性文本建构,戏仿历史语境中的崇高话语并将之置于荒唐的语境,是作者游戏精神的体现,是狂欢化思想在叙事层面的映射。仿拟可分为词语、短语、句子、风格、篇章五个层面进行研究。笔者发现,仿拟的生成、翻译、译文接受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认知建构、解构、再建构,仿拟文本在原文文本到译本读者的心理文本之间经历了二次变形,译者“咀嚼”了一次原文文本,译文读者再进行二次“咀嚼”,因为文化、心理空间的不同,译者和译本读者或完全丢失原文本的仿拟元素,或在理解中添加新元素。仿拟修辞的建构是否成功及是否成功翻译,不仅取决于译者这个“接生婆”的翻译成功与否,它对译文读者的语言记忆、文学记忆亦发出了强烈的召唤,仿拟修辞的互文性、杂语性、游戏性亦是莫言小说语言不可译性的动因之一。莫言的民间诗学可以从猫腔叙事建构和类书场文本建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莫言小说语言“民间性”的异质性存在能够体现作者莫言文学书写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但同时因为域外译本读者对于文学书写的不同规约和期待,亦是中国文学外译接受障碍的原因之一。最后,笔者以反讽哲学为突破点来探析莫言小说的修辞哲学,具体体现为言语反讽、叙事反讽、总体反讽,其中叙事反讽分为戏仿性反讽、结构性反讽、语态性反讽、视点性反讽四种形式。在翻译中,英译者葛浩文在言语反讽层面忽略了原文中有些反讽话语的反讽意图,改写结尾的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和对人性的反讽,通过改写或删减原文中的“不可信叙述”的元话语策略可以大大拉近反讽间距。本研究使用了广义修辞学来探讨莫言小说翻译研究,一方面深入挖掘莫言作品文本,继续推进莫言翻译研究,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本土修辞学资源的一次有益实践,有利于促进翻译学与修辞学、叙事学、文艺学等之间的跨学科性研究,同时对译者批评和中国当代文学外译效果的评估亦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超[9](2017)在《船舶英语的修辞特点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以《美国海军潜水手册》第7、8、20章汉译为例》文中认为随着造船工业的发展,我国对于专业船舶英语文献的需求急剧增长。因此,有必要探索出有效的翻译策略来指导翻译实践。鉴于此,本篇翻译实践报告以《美国海军潜水手册》(第六版)第七、八、二十章为例,分两大类归纳了船舶英语中的修辞方法一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并举例分析了不同修辞方法在船舶英语中体现的功能;最后,根据翻译实例,本报告将翻译策略的研究重点放在材料中数量较多的消极修辞上,归纳出三种修辞的翻译策略:增译法,减译法,倒置法。除此之外,本翻译实践报告还对整个翻译实践过程进行了描述,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译后事项等,以使读者了解本次翻译实践的具体过程,并为其他翻译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李娟[10](2016)在《从认知语用角度分析英语修辞的美学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英语语言学术领域中,修辞研究是最为传统的学习之一。修辞学属于动静结合的科学,主要是通过人类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实现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创作,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英语修辞需要修辞主体和修辞客体同时参与,其中修辞主体的作用是通过对对方心理认知、背景知识等美学理念进行修辞编码,让修辞客体能够顺利接受修辞主体的修辞编码。本文主要对英语文化中的修辞特色、距离认知中英语修辞的美学应用以及英语广告中修辞特色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二、论英语修辞美学标准的认知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英语修辞美学标准的认知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比较视域下的丁西林剧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问题
    四、研究理论与方法
    五、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丁西林剧作的内容与形式之争
    一、英语世界的高度认可
    二、文以载道的传统标准
    三、形式技巧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丁西林的美学主张与戏剧策略
    一、早期新剧的发展与转折
    二、知识精英的涉足与论争
        (一) 吸纳中西与文理的学问
        (二) 批判“教条主义”的戏剧观
        (三) 提倡“使人愉快”的美学
    三、关注受众的创作与实践
        (一) 明确潜在的观众与读者
        (二) 探索戏剧的主题与形式
        (三) 试验小剧场的制度与舞台
第三章 丁西林对编剧技巧的移植
    一、营造戏剧的暗示性
        (一) 强调作家—观众的双向交流
        (二) 编织“经济节约”的人物对话
        (三) 留有空白与距离的戏剧结尾
    二、发挥情境的重要性
        (一) 建立对话与情境的关系
        (二) 激发观众与情境的共鸣
    三、重塑喜剧的精神
        (一) 释放游戏的天性
        (二) 表达男性的欲望
第四章 丁西林对戏剧语言的革新
    一、对文白词汇与中西语法的杂糅
    二、对匀称结构与多维意义的雕琢
    三、《一只马蜂》:“西林风”的开拓之作
结论: 独辟蹊径的戏剧创作模式
附录一 丁西林年表
附录二 Oppression as a Situational Comedy:A Note on the Stagecraft of Ting Hsi-lin
附录三 情境喜剧《压迫》:丁西林编剧艺术札记
参考文献
致谢

(2)汉英比喻修辞格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文献综述
    0.4 研究方法
    0.5 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英比喻修辞格类型对比
    1.1 汉英比喻修辞格定义阐述
    1.2 汉语明喻与英语Simlie
    1.3 汉语暗喻与英语Metaphor对比
    1.4 汉语博喻与英语 Sustained Metaphor 对比
第二章 汉英比喻修辞格喻体对比
    2.1 词充当喻体方面
    2.2 词组充当喻体方面
    2.3 单句充当喻体方面
    2.4 复合句充当喻体方面
第三章 汉英比喻修辞格喻义对比
    3.1 以动物作为喻体的喻义对比
    3.2 以植物作为喻体的喻义对比
    3.3 以颜色作为喻体的喻义对比
第四章 汉英比喻修辞格差异的成因
    4.1 自然环境差异
    4.2 文化溯源差异
    4.3 认知心理差异
    4.4 语言体系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俄汉科技翻译中的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
        1.1.1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
        1.1.2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1 本课题研究的国外现状
        1.2.2 本课题研究的国内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修辞与科技翻译
    2.1 修辞的定义
    2.2 修辞在科技俄语中的功能
        2.2.1 定义功能
        2.2.2 分类功能
        2.2.3 描述功能
        2.2.4 指示功能
        2.2.5 陈述功能
    2.3 修辞与科技翻译的关系
    2.4 韩礼德功能文体学与科技翻译中的修辞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语科技文本的修辞特点
    3.1 词汇修辞
        3.1.1 科技术语
        3.1.2 前置词
        3.1.3 连接词
        3.1.4 代词
    3.2 语法修辞
        3.2.1 动词和形容词名物化
        3.2.2 二项式被动语态
        3.2.3 静词性语法结构
        3.2.4 复杂单句
        3.2.5 复合句
        3.2.6 非省略句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汉科技翻译中的修辞原则和修辞手段
    4.1 俄汉科技翻译中的修辞原则
        4.1.1 科普性
        4.1.2 简洁性
        4.1.3 准确性
        4.1.4 形象性
    4.2 俄汉科技翻译中的修辞手段
        4.2.1 隐喻
        4.2.2 拟人
        4.2.3 夸张
        4.2.4 修饰语
        4.2.5 对照
        4.2.6 排比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例证来源
致谢

(4)功能对等视域下青少年侦探小说修辞的再现 ——以The Message in the Hollow Oak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任务内容
    1.2 研究背景
        1.2.1 任务介绍
        1.2.2 选题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文本处理
        2.1.2 文本分析
    2.2 中期翻译
    2.3 后期校改
第三章 功能对等理论
    3.1 尤金·奈达简介
    3.2 功能对等理论及其发展
    3.3 功能对等理论在国内应用的研究
    3.4 功能翻译理论对本翻译实践的适用及指导
第四章 功能对等视角下修辞手法翻译案例分析
    4.1 拟人修辞手法的实例分析
    4.2 明喻修辞手法的实例分析
    4.3 隐喻修辞手法的实例分析
    4.4 借喻修辞手法的实例分析
    4.5 其他修辞手法的实例分析
第五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历史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英国社会史》第十一章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历史文本翻译研究现状
        1.2.2 深度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
    1.3 深度翻译理论对本项目的指导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翻译项目描述
    2.1 项目简介
    2.2 译前准备
    2.3 译中阶段
    2.4 译后阶段
第三章 《英国社会史》的文本特征
    3.1 《英国社会史》的写作目的
    3.2 《英国社会史》的语言特征
        3.2.1 大量引用或转述
        3.2.2 文化负载词众多
        3.2.3 逻辑缜密,篇章连贯
        3.2.4 善用修辞
第四章 项目案例分析
    4.1 词汇翻译
        4.1.1 人名、地名翻译
        4.1.2 历史词汇翻译
        4.1.3 宗教词汇翻译
        4.1.4 政法词汇翻译
        4.1.5 模糊词翻译
    4.2 句子翻译
        4.2.1 长难句的理解与翻译
        4.2.2 引用或转述内容的翻译
        4.2.3 隐性内容的翻译
    4.3 篇章翻译
第五章 结论
    5.1 收获与发现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方梦之研究综述
        1.2.1 方梦之成果掠影
        1.2.2 对代表作的评论
        1.2.3 对方梦之学术思想的评价
        1.2.4 方梦之批评中存在的问题
    1.3 方梦之其人其事
        1.3.1 方梦之的学生时代
        1.3.2 厂矿工作及翻译
        1.3.3 研究所翻译
        1.3.4 步入教坛(1978年至今)
    1.4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1.4.1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
        1.4.2 本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
        1.4.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二章 方梦之一分为三翻译观的形成
    2.1 “一分为三译学观”之解读
    2.2 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哲学内涵
        2.2.1 一分为二的利弊
        2.2.2 一分为三的显现
        2.2.3 一分为三的优势
    2.3 一分为三与翻译学方法论
        2.3.1 一分为三与哲学方法论
        2.3.2 翻译学的方法论
        2.3.3 一分为三与翻译哲学方法论
    2.4 一分为三:从翻译标准到翻译哲学方法论
        2.4.1 作为翻译标准的一分为三
        2.4.2 翻译哲学方法论关照的一分为三
    2.5 方梦之的一分为三译学观
第三章 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研究体系
    3.1 应用翻译研究(学)学科体系建设历程
        3.1.1 文体研究切入,扩大翻译语域
        3.1.2 宏观构思,分层建构
        3.1.3 本体三分,自成一体
    3.2 应用翻译研究自成体系
        3.2.1 “应用文体翻译”范畴
        3.2.2 在译学体系中的方位
        3.2.3 宏观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义
    3.3 翻译活动三要素:作者、译者、读者
        3.3.1 三要素整体观
        3.3.2 译者主体的研究历程
        3.3.3 译家研究的时空与学科三维考量
    3.4 应用翻译标准:达旨、循规、共喻
        3.4.1 应用翻译原则之现实关照
        3.4.2 达旨:达到目的,传达要旨
        3.4.3 循规:规范之常在
        3.4.4 共喻:译文适应性
第四章 方梦之的中观策略思想研究
    4.1 中观策略概说
        4.1.1 国内外关于“翻译策略”的研究概述
        4.1.2 中观策略研究的意义
        4.1.3 方梦之对翻译策略的研究路径
    4.2 翻译策略三要素:理论因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
        4.2.1 理论因子的考量
        4.2.2 目的指向的诠释
        4.2.3 技术手段的考察
        4.2.4 译学方法论的启示
    4.3 翻译策略三元图:直译、意译、零翻译
        4.3.1 三元图的翻译语言意义观
        4.3.2 直译、意译的重新范畴化
        4.3.3 零翻译的理论研究
    4.4 我国三位一体的翻译策略类聚研究
        4.4.1 本土研究的理据
        4.4.2 自主开发的策略述评
        4.4.3 应用翻译策略之走势
    4.5 中观策略之批评
        4.5.1 中观策略的评价
        4.5.2 方法论意义
第五章 方梦之微观技巧研究:语法、修辞和逻辑三位一体
    5.1 翻译技巧的历史性和当代性
    5.2 技巧理论化的理据
        5.2.1 上下贯通、立足实践
        5.2.2 从实践总结走向理论研究
        5.2.3 理论发展性
    5.3 语法学视角
        5.3.1 语法(言)学在翻译学体系中的位置
        5.3.2 方梦之的翻译语言等值观
        5.3.3 翻译技巧与语言学理论同步发展
    5.4 修辞学视角
        5.4.1 修辞与翻译的契合
        5.4.2 应用翻译修辞观——译文的得体
        5.4.3 对方梦之翻译修辞观的评价
    5.5 逻辑学视角
        5.5.1 逻辑思维与语言翻译
        5.5.2 “逻辑学”是“翻译学”的基础学科
        5.5.3 逻辑对翻译研究的功用
        5.5.4 应用文体翻译需要逻辑思维
    5.6 语法贯通、修辞立诚、逻辑关联
第六章 创办《上海翻译》,构建应用翻译之三维阐释
    6.1 创办过程
        6.1.1 创刊背景
        6.1.2 创刊特色
        6.1.3 创刊艰辛
    6.2 创办思想:作者—编者-读者三结合
        6.2.1 稳定的作者队伍
        6.2.2 做专家型主编
        6.2.3 与读者的互动
    6.3 引领前沿
        6.3.1 国际译学视野
        6.3.2 凸显刊物的战略导向
    6.4 应用翻译研究之三维阐释
        6.4.1 聚焦应用(文体)翻译
        6.4.2 探讨翻译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6.4.3 关照应用型翻译问题
第七章 编撰译学辞典,创立“一体三环”译学观
    7.1 方梦之与辞典编纂
        7.1.1 衷怀辞书
        7.1.2 编纂历程
    7.2 译学辞典批评
        7.2.1 编纂译学观
        7.2.2 编者主体性
        7.2.3 读者意识
    7.3 编纂思想:一体三环
        7.3.1 一体三环论
        7.3.2 一体三环论之评价
        7.3.3 一体三环的方法论价值
    7.4 辞典与构建中国译学话语体系
第八章 结语:方梦之与中国翻译思想史
    8.1 方梦之译学思想的总体特征
    8.2 方梦之译学思想对当下译学研究的启示
    8.3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方梦之着译年表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的论文
致谢

(7)高中生英语修辞意识和修辞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修辞教学的理论基础
    2.3 国内外修辞教学研究现状简述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高中英语修辞学习现状的文本分析及教学设计
    3.1 高中生英语修辞学习现状分析
    3.2 高中英语教科书中常见修辞点的统计分析
    3.3 高中英语现状的修辞教学设计
    3.4 小结
第四章 高中生英语修辞意识和修辞能力培养教学实验及检测
    4.1 实验对象
    4.2 实验时间
    4.3 实验材料
    4.4 研究工具及方法
    4.5 实验过程
    4.6 数据描述与结果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局限性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的前瞻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高中生修辞知识调查问卷
    附录2:关于高中生英语修辞学习的调查问卷
    附录3:关于高中英语教师修辞教学的调查
    附录4:关于高中英语教师修辞教学调查的数据结果
    附录5:学生写作范文部分展示
致谢

(8)莫言小说修辞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创新点
    1.4 选题意义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莫言小说译介现状梳理
        2.1.1 莫言小说译介语种概览
        2.1.2 基于OCLC的收藏莫言小说英译本的全球图书馆数量
        2.1.3 基于亚马逊网站评论的一般读者接受现状
    2.2 文献综述
        2.2.1 基于可视化分析的莫言小说翻译研究综述
        2.2.1.1 莫言小说翻译的总体研究趋势
        2.2.1.2 莫言小说翻译研究的高被引文献分析
        2.2.1.3 莫言小说翻译研究关键词网络图谱
        2.2.1.4 莫言小说翻译为论题的硕博士论文概览
        2.2.2 莫言小说修辞翻译研究综述
    2.3 理论基础
        2.3.1 修辞学理论
        2.3.1.1 域外修辞学研究演变
        2.3.1.2 中国修辞学发展流变
        2.3.1.3 广义修辞学理论
        2.3.2 巴赫金理论
        2.3.2.1 巴赫金语言哲学——对话主义
        2.3.2.2 历史诗学——复调诗学
        2.3.2.3 文化诗学——狂欢化诗学
        2.3.3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模型
第三章 莫言小说修辞技巧及其英译
    3.1 莫言的文学修辞思想
    3.2 莫言小说明喻修辞及其英译
        3.2.1 《红高粱家族》明喻本体的特征
        3.2.2 《红高粱家族》明喻喻体的特征
        3.2.3 《红高粱家族》明喻的英译
    3.3 莫言小说通感修辞及其英译
        3.3.1 莫言文学中的通感修辞建构
        3.3.2 通感修辞的定义及属性
        3.3.2.1 通感的修辞维度
        3.3.2.2 通感的认知维度
        3.3.2.3 通感的哲学维度
        3.3.3 通感修辞在莫言文本中的建构及其翻译
        3.3.4 葛浩文与莫言的审美共通感
    3.4 莫言小说超常规句式及其英译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莫言小说的修辞诗学及其英译
    4.1 杂语修辞及其英译
        4.1.1 杂语修辞
        4.1.2 杂语修辞在莫言文本中的建构
        4.1.3 杂语修辞在英译文中的翻译
    4.2 戏仿修辞
        4.2.1 莫言小说文本中的游戏性戏仿建构
        4.2.2 仿拟修辞的定义
        4.2.3 仿拟的基本属性及心理认知过程
        4.2.4 仿拟和互文性
        4.2.5 莫言小说仿拟修辞在译文中的翻译和建构
        4.2.5.1 词汇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5.2 短语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5.3 句子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5.4 风格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5.5 篇章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6 仿拟修辞的认知诗学建构与翻译
    4.3 民间诗学
        4.3.1 猫腔叙事及其英译
        4.3.1.1 开章引子中的猫腔及其英译
        4.3.1.2 正文中的猫腔唱段及其英译
        4.3.1.3 猫腔叙事在译文中的修辞建构
        4.3.2 莫言文本的类书场叙事及其英译
        4.3.2.1 莫言的类书场文本建构概述
        4.3.2.2 《天堂蒜薹之歌》类书场歌谣的英译
        4.3.2.3 《酒国》类书场文本建构及其英译
        4.3.3 莫言民间诗学的异质性与可译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莫言修辞哲学及其英译
    5.1 修辞哲学研究的重要性
    5.2 莫言小说的反讽修辞哲学及其英译
        5.2.1 反讽及西方反讽理论体系
        5.2.2 反讽理论在中国的研究
        5.2.3 反讽在莫言文学中的建构及英译
        5.2.3.1 言语反讽
        5.2.3.2 叙事反讽
        5.2.3.2.1 戏仿性反讽
        5.2.3.2.2 结构性反讽
        5.2.3.2.3 语态性反讽
        5.2.3.2.4 视点性反讽
        5.2.3.3 总体反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局限
    6.3 展望与前景
参考文献
后记
简历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9)船舶英语的修辞特点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以《美国海军潜水手册》第7、8、20章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翻译任务描述
    2.1 翻译任务背景介绍
    2.2 翻译任务文本分析
    2.3 翻译材料选择标准
    2.4 翻译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2.5 翻译计划
3. 船舶英语的修辞特点
    3.1 船舶英语中的修辞方法
        3.1.1 船舶英语中的积极修辞
        3.1.2 船舶英语中的消极修辞
    3.2 船舶英语的修辞功能
        3.2.1 船舶英语中积极修辞的美学功能
        3.2.2 船舶英语中消极修辞的逻辑功能
4. 船舶英语的修辞翻译策略
    4.1 增译法
    4.2 减译法
    4.3 倒置法
5.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10)从认知语用角度分析英语修辞的美学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语文化中的修辞特色
二、距离认知中英语修辞的美学应用
三、结束语

四、论英语修辞美学标准的认知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比较视域下的丁西林剧作研究[D]. 赵冬旭.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汉英比喻修辞格对比研究[D]. 夏克拉·迪力木腊提.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3]俄汉科技翻译中的修辞研究[D]. 孙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功能对等视域下青少年侦探小说修辞的再现 ——以The Message in the Hollow Oak为例[D]. 李锐. 山西大学, 2020(01)
  • [5]历史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英国社会史》第十一章汉译为例[D]. 唐明琦.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D]. 孙吉娟. 上海大学, 2020(03)
  • [7]高中生英语修辞意识和修辞能力培养研究[D]. 王晶. 聊城大学, 2018(10)
  • [8]莫言小说修辞英译研究[D]. 叶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9]船舶英语的修辞特点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以《美国海军潜水手册》第7、8、20章汉译为例[D]. 王超.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7)
  • [10]从认知语用角度分析英语修辞的美学应用[J]. 李娟. 长江丛刊, 2016(06)

标签:;  ;  ;  ;  ;  

论英语修辞美学标准的认知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