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延边地区野生蕨菜资源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杜嘉林[1](2014)在《基于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研究》文中提出森林火灾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控制因子,是森林生态系统突变的主要因素,是生态系统的区域变化要素。林火灾变是指林火变化异常和对生态系统及人类社会产生影响的变化。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我国频繁的森林火灾已对国民经济发展形成沉重压力和威胁,因此防御森林火灾的发生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尽管森林火灾发生机制极为复杂,使得人们难以预料和应付它的到来,但通过预测指标分析,实现适时预报,进而做出合理的决策已是有效防御和减轻森林火灾危害的有效途径。本论文以区域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状况与时间序列相关关系的研究,在对林火时间序列与森林生态的危害特点规律、森林资源空间结构的影响、森林虫害发生机制和林火应用技术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森林火灾的面积、死亡率、空间结构、更新及虫害发生与林火燃烧的时间段密切相关的观点,进而对森林火灾的变异与时间序列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以黑龙江省林区林火发生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林火发生时间尺度、林火强度、过火森林生态系统状况的调查、试验,并与其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林火时间序列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的关键生态因子,为森林恢复、森林防火及林火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内容1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害面积变化以黑龙江省近十年森林火灾过火面积为基础,通过日均数据挖掘处理,通过林火时间序列分析面积变化,对比其林火灾变时段和危害程度。灾害面积日均变化分析,其灾变控制的探讨;生理性伤亡的趋势分析,控制伤亡率的探讨;森林结构变化幅度阀值,预防控制工程建设;虫害发生程度,预防的方法探讨;植被更新程度,辅助机制的探讨。根据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原理,日均火灾面积发生接近突变临界值估计,对灾变时间进行预测,达到灾变趋势控制的目的。2林火时间序列的烧伤烧死状况在过火区域按时间序列设置样地,样地大小为100m×100m,小样地平行设置20块。通过调查灌木致伤、致死率,树木致伤、致死率等,比较林火烈度灾变阀值与林火发生时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在相同林火强度下,时间点不同伤亡不同,因此有效利用林火的生态特性,提高林火管理水平和防控能力,降低低强度林火对林木的伤亡率,对生态防火具有现实意义。3林火时间序列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在过火区域按时间序列设置样地,样地大小为100m×100m,小样地平行设置20块。通过调查土壤理化性质破坏程度,具体分析林火时间序列对森林演替趋势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低强度林火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有限,仅限于土壤表层,3a后基本上恢复。因此,如何应用林火特性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有计划的实施低强度林火对森林具有一定的积极保护作用。4林火时间序列的虫害相关性在过火区域按时间序列设置样地,样地大小为100m×100m,小样地平行设置20块。通过样地内每木统计有虫株率,另外随机抽取5株作为标准木,调查害虫种类,分布、虫口密度等。昆虫的种群数量常用单位空间(面积、体积、植株等)上昆虫的平均密度(如头/m或头/株等)及相对密度(即在取样单位的总数中,出现该种昆虫的取样单位的百分比,如有虫株率等)来表示。不同时间的林火对森林植物的影响不同,需要借鉴植物生理的差异,在适当时间段用火切断虫害的生物链,可以显着提高控制效率。国内外研究表明,计划火烧有助于防止虫害的发生。我们仅对火烧与虫害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还只是对现有情况进行定量的观测试验,对现象进行检验性研究,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并对导致此现象的机理缺少深入研究,因此有必要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进行林火机理研究。5林火时间序列的更新变化影响在过火区域按时间序列设置样地,样地大小为100m×100m,小样地平行设置20块。通过对地表可燃物燃烧状况,具体分析林火时间序列对促进更新的作用程度。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天然更新,在低强度林火迹地的条件下,天然更新的兴安落叶松呈均匀分布,单位面积株数高于未烧地,特别在表士裸露、无杂草灌木、土壤湿润的地方,更新频度增加。适当采用计划用火促进天然更新,既节省了一定的造林费用,又诱导了混交林的形成,相对增加了林分稳定性,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本文以林火时间序列为切入点,探讨了林火对森林火灾面积的影响、林火对森林结构的影响、林火对虫害的影响。考虑到森林火灾发生的环境复杂、环境变化快、影响因素多且具有不确定性等特点,为实现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分析方法,在对林火的灾变点分析基础上,提出构建动态适应性变数防火指标体系框架思想,探讨了指标体系的生成和动态评价的途径,是以适应不同防火时段、林火管理需求。
张晓娟,胡选萍,周建军,吴三桥[2](2014)在《蕨菜化学成分及开发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蕨菜是凤尾厥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兼有食用与药用价值。其营养丰富,含有16种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蕨菜全草可入药,具清热、降压、化痰、利尿、滋补等功效,就蕨菜的营养成分、化学成分、药用价值、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做一综述。
刘运霞[3](2012)在《花椰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var. bortytis L)是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大约19世纪中叶传入我国。由于花椰菜在我国栽培的历史较短,我国的花椰菜资源比较有限,遗传变异的也不够丰富。近年来,随着花椰菜育种的迅速发展,花椰菜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越来越重要。以往花椰菜种质资源研究主要依据形态性状的田间表现进行,这种方法受环境影响较大,不能客观、真实的反映材料间的遗传关系。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各种标记技术相继应用到花椰菜种质资源的研究。但已报道的研究使用的花椰菜资源材料较少,一般在10~15个之间,且以我国原有花椰菜资源材料为主。本论文分别采用形态性状与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和结构分析,对来自54份国外材料(荷兰34、英国15份、其他国家51份)和24份国内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集了78份材料的20个形态学性状,包括2个株型性状(株高、开展度)、11个叶片性状(叶长、叶宽、叶形、叶色、叶色深度、裂叶有无、叶柄有无、叶片泡状程度、叶脉褶皱程度、叶顶扭曲程度、叶面腊粉)6个花球性状(花球形状、花球紧实度、花球颜色、花梗颜色、熟性)及1个花期性状。对其中的质量性状参照花椰菜DUS测试指南进行赋值,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0.3处主要按熟性分成五大类群,各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在1.0~0.23,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2)从240对引物中共筛选出多态性好、稳定性高、易观察的SSR引物17对,Indel引物19对,这些标记覆盖甘蓝全部染色体。利用此36对引物78份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聚类分析和结构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花椰菜材料可在遗传相似系数0.63处分成五大类群,各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在1.0~0.46,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结构分析将供试材料分成四个类群,不同群体间存在明显的遗传信息的交换情况;不同类群与熟性和地理起源有显着的相关性,我国部分晚熟类型材料与国外材料具有相似遗传背景。结构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吻合,大部分类群具有一对应关系。(3)对13个骨干自交系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这些亲本材料的遗传差异在1.0-0.6之间,其中优势组合的亲本5号和4号有较大的遗传距离。(4)形态性状分析与分子标记分析结果均表明,供试的78份花椰菜资源材料,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国外引种材料的遗传变异范围为0.87~0.46,国内材料的遗传变异为1.0~0.81,表明国内原有的花椰菜资源变异范围较窄。引进国外遗传资源对丰富我国花椰菜遗传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李荣峰,苏仕林,马博[4](2010)在《野生蕨菜的采后生理变化及保鲜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蕨菜是一种营养成分比较丰富的绿色保健食品,采后嫩茎品质变劣,营养物质会大量消耗,导致降低经济价值,甚至失去食用价值。文章介绍了野生蕨菜采摘后老化、酶促褐变及黄酮类物质含量等生理变化,以及保持野生蕨菜新鲜品质的一些物理和化学方法。并结合开发野生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提出了发展野生蕨菜需进一步研究的重点问题,展望了野生蕨菜未来的发展方向。
马博,李荣峰,潘治成[5](2010)在《蕨菜快速繁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在概述蕨菜生活史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有关蕨菜分株繁殖、孢子繁殖及组织培养等快速繁殖方式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就其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孙海涛,黄田玉,邵信儒,姜瑞平,夏光辉[6](2010)在《长白山野生猴腿儿的开发利用》文中研究说明文中阐述了长白山野生猴腿儿的特征与特性、化学成分及药理功能、开发现状、前景及开发措施,为更好的开发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提供了参考资料.
章耀[7](2010)在《野生蕨菜高效栽培及采后保鲜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三年生半岛鳞毛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塑料大棚、小拱棚和露地三种种植模式对蕨菜生理生化指标、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同时就贮藏温度、薄膜包装、气体条件对蕨菜采后生理变化、贮藏品质及保鲜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蕨菜适宜的出芽气温为13℃~14℃,地温11℃~12℃;适宜出茎温度为15℃~16℃,地温12℃~14℃;适宜孢子形成的气温为26℃-27℃,地温20℃~22℃。2.塑料大棚可促进蕨菜生长进程,出茎期在3月12日,比小拱棚和露地分别提前27d和39d;其产量达20800kg/hm2,分别比小拱棚和露地增产33.33%和50.72%,且品质优异。3.本实验条件下,蕨菜适宜的保鲜温度为-1℃,适宜的保鲜膜为LDPE保鲜膜。4.在适宜温度和保鲜膜包装条件下,适宜的气体条件能较好的维持蕨菜采后的SOD和POD活性,减少活性氧对细胞膜的伤害,降低MDA含量;降低蕨菜采后的呼吸强度,推迟乙烯释放高峰出现的时间,减少干鲜重的损失;显着保存蕨菜采后叶绿素、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维持蕨菜的品质。其中以CO2和O2的体积分数为2%:6%时保存效果最好,其次为6%:10%,最差的为14%:6%和6%:2%。较好的气调处理能使蕨菜保鲜期达15 d以上
章耀,郭衍银,王相友,吕建华[8](2008)在《野生蕨菜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从蕨菜主要成分及其功能、种苗繁殖、高效栽培模式及加工技术几个方面综述了野生蕨菜研究现状。并结合开发野生资源、保护生态、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提出了现阶段发展野生蕨菜需进一步研究的重点问题,展望了野生蕨菜未来的发展方向。
杨成生,薛睿,朱红斌,王芳[9](2008)在《甘肃省蕨菜天然资源调查》文中指出2005~2006年对甘肃的蕨菜天然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全省食用类天然蕨菜有4种,面积36.87万hm2,集中分布在中南部天然林区;年产量1 150.36 t,加工能力188 t。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省蕨菜天然资源保护建议。
杨成生,薛睿,朱红斌,蒋玉梅,盛文军[10](2007)在《甘肃的蕨菜及其产业化发展技术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5-2006年对蕨菜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甘肃省蕨菜有4种,面积36.87万hm2,集中分布在中南部天然林区:年产量1150.36t,加工能力188t。在调查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蕨菜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对策。
二、延边地区野生蕨菜资源及其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延边地区野生蕨菜资源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森林火灾及研究现状 |
1.1.1 国外森林火灾的研究现状 |
1.1.2 国内森林火灾的研究现状 |
1.1.3 世界森林防火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
1.1.4 森林火灾的主要类型及防御必要性 |
1.2 研究内容 |
1.2.1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2.2 关键技术与难点 |
1.2.3 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4 技术路线 |
1.3 研究区选择 |
1.3.1 地区概况 |
1.3.2 起火原因 |
1.3.3 空间分布 |
1.3.4 年际变化 |
1.4 本章小结 |
2 林火时间序列 |
2.1 时间序列分析法 |
2.1.1 基本概念 |
2.1.2 平滑法 |
2.1.3 单指数平滑法 |
2.1.4 线性指数平滑法 |
2.2 林火时间 |
2.2.1 林火初期 |
2.2.2 林火中期 |
2.2.3 林火末期 |
2.3 林火突变及其研究进展 |
2.3.1 林火突变的理论基础及现象 |
2.3.2 林火突变的定义及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3 林火时间序列火灾面积的分析 |
3.1 研究方法 |
3.1.1 几个相关概念 |
3.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3.2 分析方法 |
3.2.1 趋势分析法 |
3.2.2 Cramer法 |
3.2.3 小波分析 |
3.3 日火灾面积结果与分析 |
3.3.1 日火灾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
3.3.2 日火灾面积变化小波分析 |
3.3.3 日火灾面积变化Cramer分析 |
3.4 结论与探讨 |
3.5 本章小结 |
4 林火时间序列林木伤亡率的分析 |
4.1 研究地概况 |
4.2 研究方法 |
4.2.1 调查方法 |
4.2.2 概率统计方法 |
4.2.3 Kendall分析 |
4.2.4 小波分析 |
4.2.5 小波方差 |
4.3 林火伤亡率结果与分析 |
4.3.1 林火伤亡的相关分析 |
4.3.2 林火时间与伤亡的相关分析 |
4.3.3 灾变临界点的确定 |
4.3.4 时间尺度特征分析 |
4.3.5 周期变化特征分析 |
4.4 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5 林火时间序列对土壤性质影响的分析 |
5.1 研究方法 |
5.1.1 研究地区概况 |
5.1.2 研究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
5.2.2 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 |
5.3 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6 林火时间序列虫害相关性的分析 |
6.1 研究方法 |
6.1.1 样地的选取 |
6.1.2 数据调查 |
6.1.3 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过火林地与对照样地的虫害发生情况 |
6.2.2 不同林分火烧后虫害发生种类 |
6.2.3 影响森林虫害发生的因子分析 |
6.2.4 林火强度与虫害发生数量的关系 |
6.2.5 林火发生时间与虫害发生数量的关系 |
6.3 本章小结 |
7 林火对兴安落叶松群落更新的影响 |
7.1 研究地区概况 |
7.2 研究方法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不同森林类型的天然更新状况 |
7.3.2 更新状况年均增值分析 |
7.3.3 不同林型更新状况比较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蕨菜化学成分及开发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蕨菜的营养价值 |
2 蕨菜的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研究 |
3 蕨菜的开发利用 |
3.1 蕨菜食品、保健品的开发 |
3.1.1 保鲜蕨菜的研究 |
3.1.2 腌制加工 |
3.1.3 蕨菜干 |
3.1.4 蕨菜罐头 |
3.1.5 蕨菜茶 |
3.2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
3.2.1 存在问题 |
3.2.2 解决方案 |
4 前景展望 |
(3)花椰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花椰菜概况 |
1.1.1 花椰菜基本情况 |
1.1.2 花椰菜的起源与进化 |
1.1.3 花椰菜在我国的发展 |
1.2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研究 |
1.2.1 种质资源与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
1.2.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1.3 聚类分析与群体结果分析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1.3.1 聚类分析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1.3.2 群体结构分析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1.4 花椰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研究 |
1.4.1 我国花椰菜种质资源现状 |
1.4.2 国内外花椰菜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3 我国花椰菜育种现状及存在问题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1 目的 |
1.5.2 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主要化学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田间试验 |
2.2.2 DNA的提取及检测 |
2.2.3 引物筛选 |
2.2.4 PCR扩增 |
2.2.5 电泳 |
2.2.6 银染 |
2.2.7 数据的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花椰菜形态性状标记的聚类结果与分析 |
3.2 花椰菜分子标记的聚类结果与分析 |
3.2.1 基于SSR和InDel组合标记的聚类结果与分析 |
3.2.2 基于SSR和InDel标记的群体结构分析 |
3.3 基于SSR和InDel组合标记的群体结构分析与聚类分析的比较 |
3.4 基于形态性状标记与分子标记的聚类结果比较 |
3.5 骨干系间关系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野生蕨菜的采后生理变化及保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野生蕨菜营养成分 |
2 野生蕨菜采摘后的生理变化 |
2.1 易老化 |
2.2 发生酶促褐变 |
3 野生蕨菜采后保鲜技术 |
3.1 物理方法保鲜 |
3.1.1 温度处理 |
3.1.2 干制 |
3.1.3 盐渍 |
3.1.4 袋装 |
3.1.5 浸水 |
3.2 化学处理保鲜 |
3.2.1 气调 |
3.2.2 保鲜液 |
3.2.3 pH和Ca2+处理 |
3.2.4 植酸 |
3.3 其他保鲜方法 |
4 展望 |
(6)长白山野生猴腿儿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特征与特性 |
2 化学成分与药理功能 |
3 开发利用现状 |
3.1 鲜食猴腿儿 |
3.2 干制猴腿儿 |
3.3 猴腿儿罐头 |
3.4 冷冻猴腿儿 |
3.5 盐渍猴腿儿 |
4 开发前景与开发措施 |
4.1 开发前景 |
4.2 开发措施 |
(1) 加强野生猴腿儿资源的保护. |
(2) 立足资源区开发, 提高资源利用率. |
(3) 增大科技投入. |
(4) 加强对猴腿儿的精深加工. |
(5) 搞好猴腿儿的综合性开发. |
(7)野生蕨菜高效栽培及采后保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蕨菜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学特性 |
1.2 野生蕨菜营养成分 |
1.3 蕨菜人工栽培技术现状 |
1.3.1 蕨菜种苗的人工繁殖 |
1.3.2 蕨菜的栽培技术研究 |
1.4 蕨菜采后纤维化进程及保鲜技术 |
1.5 气调保鲜技术与气调包装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不同栽培模式生长期环境及生物量监测 |
2.2.2 不同栽培模式生长期生理生化及采后品质指标监测 |
2.2.3 不同温度保鲜处理 |
2.2.4 不同保鲜膜保鲜处理 |
2.2.5 不同气体条件保鲜处理 |
2.3 试验测定指标和方法 |
2.3.1 根系活力的测定(TTC法) |
2.3.2 硝酸还原酶的测定 |
2.3.3 超氧阴离子(O_2~-)含量 |
2.3.4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 |
2.3.5 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2.3.6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3.7 含水量的测定 |
2.3.8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2,6-二氯靛酚钠测定法) |
2.3.9 还原糖的测定(蒽酮比色法) |
2.3.10 纤维素的测定(葸酮比色法) |
2.3.11 温湿度 |
2.3.12 光照强度 |
2.3.13 出芽、出茎期 |
2.3.14 植株长势 |
2.3.15 产量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蕨菜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 |
3.1.1 不同栽培模式对蕨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3.1.2 不同栽培模式对蕨菜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3 不同栽培模式对蕨菜品质的影响 |
3.2 蕨菜嫩芽保鲜技术的研究 |
3.2.1 温度对蕨菜保鲜效果的影响 |
3.2.2 保鲜膜对蕨菜保鲜效果的影响 |
3.2.3 气调对蕨菜保鲜效果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蕨菜适宜的生长条件探讨 |
4.2 蕨菜的适宜种植模式探讨 |
4.3 不同贮藏温度对蕨菜保鲜效果的影响 |
4.4 不同保鲜薄膜对蕨菜保鲜效果的影响 |
4.5 不同气体条件对蕨菜保鲜效果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延边地区野生蕨菜资源及其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研究[D]. 杜嘉林.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2]蕨菜化学成分及开发应用研究进展[J]. 张晓娟,胡选萍,周建军,吴三桥.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4(03)
- [3]花椰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D]. 刘运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03)
- [4]野生蕨菜的采后生理变化及保鲜技术研究[J]. 李荣峰,苏仕林,马博. 百色学院学报, 2010(06)
- [5]蕨菜快速繁殖研究[J]. 马博,李荣峰,潘治成. 百色学院学报, 2010(03)
- [6]长白山野生猴腿儿的开发利用[J]. 孙海涛,黄田玉,邵信儒,姜瑞平,夏光辉.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
- [7]野生蕨菜高效栽培及采后保鲜技术[D]. 章耀. 山东理工大学, 2010(12)
- [8]野生蕨菜研究进展[J]. 章耀,郭衍银,王相友,吕建华. 长江蔬菜, 2008(14)
- [9]甘肃省蕨菜天然资源调查[J]. 杨成生,薛睿,朱红斌,王芳. 甘肃林业科技, 2008(03)
- [10]甘肃的蕨菜及其产业化发展技术对策[A]. 杨成生,薛睿,朱红斌,蒋玉梅,盛文军. 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