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采取措施防备伊拉克袭击(论文文献综述)
孔瑞[1](2020)在《山姆·谢泼德戏剧的创伤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姆·谢泼德(Sam Shepard)是美国当代戏剧界重要戏剧家之一,他自20世纪60年代涉足剧坛,戏剧创作生涯一直贯穿到21世纪,一生共创作50多部戏剧。谢泼德通过戏剧的创伤叙事言说身心痛苦,肩负社会责任,反思历史灾难,践行创伤见证,寻求疗愈途径。创伤叙事源于对历史长河中芸芸众生悲剧性生命存在的关怀和悲悯,以总结反思灾难之后的经验教训和探寻疗愈创伤之道为使命。基于此,从创伤叙事视角研究谢泼德的戏剧作品可以说是基于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对人类社会道德和情感伦理的关注,以及对探寻疗愈创伤之道的使命和责任。本研究以谢泼德戏剧的创伤叙事为研究对象,探究创伤叙事视域下谢泼德戏剧中的主题内容、人物形象、文本特征以及舞台艺术等,创伤叙事既是戏剧主题思想和人物言说的表现内容,也是戏剧文学和舞台演剧的艺术手法,这四个方面错综交织,相互作用,交相辉映,共同成为构建谢泼德戏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重要要素。本研究首先基于发生学理论探究谢泼德戏剧创伤叙事的创作成因,即戏剧家和戏剧的创伤叙事之间的关系。继而从家庭、历史和文化三个主题维度研究谢泼德戏剧中的创伤叙事内容,家庭创伤主要包括伦理关系异化下的亲情创伤,家庭男权暴力下的女性创伤,以及孤独漂泊旅途中的失家创伤。同时谢泼德在戏剧中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创伤相结合,关注殖民扩张、西进运动、工业现代化、移民大潮等历史创伤主题,以批判、反思和冷峻的风格践行创伤叙事的艺术见证功能。文化创伤主要从战争创伤与英雄主义的悖论,创伤悼歌与政治批判的交响两方面分析谢泼德戏剧中的战争书写和恐怖袭击。家庭创伤展馆中的沉沦堕落的父亲、疏离冷漠的母亲和暴力怨愤的儿子成为典型家庭人物群像,不同家庭戏剧人物在叙事中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角色叙事功能。谢泼德以幽灵形象承载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赋予与幽灵人物身份相配的行动特权,幽灵人物具有干扰叙事进程的身份功能。无论是创伤主题的表达,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必须依托戏剧家高超的文学手法和舞台艺术。谢泼德在戏剧中精心部署戏剧文本结构,运用互文本和元文本的跨文本叙事特征来升华创伤主题,丰富人物形象,拓展表征创伤层次。同时谢泼德运用语言的意绪言说和幻想文本来模拟创伤记忆,凸显创伤心理和焦虑情绪。谢泼德戏剧魅力不仅在于戏剧文本中内涵深刻的文学性,更是从文本到舞台,从案头到演剧,展现了意象丰饶、诸感通汇、声光交融、引人入胜的舞台演剧效果。谢泼德运用丰富的舞台意象外化人物内心创伤,用看得见的道具象征看不见的创伤心理。同时,谢泼德通过舞台演剧艺术来丰富渲染创伤氛围,增强舞台上声、光、色的感官刺激,直接抵达观剧者感官功能,引起强烈共鸣,激发观众思考。谢泼德还设置意蕴丰富的舞台场景来隐喻创伤,彰显戏剧形式独特的舞台表现力和剧场艺术魅力。本研究不仅有益于丰富戏剧艺术美学研究,更有益于激发对于人类苦难生命和生存境遇的思考。
陈彦羽[2](2020)在《国际人权法视域下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研究》文中提出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两架飞机撞向纽约世贸大厦,如同电影般的灾难场景令世人震惊。随后,美国主导北约启动共同防御条款发动反恐战争。联合国通过第1373号决议要求成员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采取行动。全球反恐掀起高潮,各项反恐法律、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其中最直接的方法是加强政府权力打击恐怖主义。然而,国际社会很快意识到,在美国反恐影响下,部分国家的反恐措施危及到基本人权,美国的无限期拘留、英国的限制令、甚至联合国安理会制定的资产冻结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人权原则。9·11过去十九年,美国反恐不仅没有彻底消灭“基地”组织、塔利班,反而催生了更多的矛盾。中东地区政局不稳,无数平民于战火中丧生。欧洲宗教冲突加剧,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隔阂加深。国际社会逐步达成共识:不惜一切手段的反恐必将越反越恐,反恐必须坚持尊重人权、基本自由和法治。论文以反恐刑事强制措施为研究对象,从国际人权法的视域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论文在研究内容上,选择与人身自由权、财产权、隐私权有密切联系的羁押、搜查扣押冻结、监听几种刑事强制措施,围绕着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对基本权利的干预,以及如何在国家安全与人权保障之间平衡进行研究;在研究思路上,论文遵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法解释学方法、价值分析方法及案例分析方法。首先,论文对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分析,揭示出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干预基本权利的本质属性,并重点研究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对人权的干预及人权对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规制。由此得出,反恐刑事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之间相互制约且相辅相成的关系。其次,论文从人权法视角深入剖析几种具体反恐刑事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之间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9·11后,在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的关系中,存在降低羁押法定要件、强调预防性、对外国人采取无庭审拘留,不确定拘留等突出问题。在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的关系中,呈现出公共场所反恐搜查常态化、搜查扣押加剧种族歧视,安理会冻结制度不符合财产权保障的法律要求等问题。在反恐监听与隐私权的关系中,表现出混肴侦查监听与情报监听、降低隐私权保障标准、模糊监听范围、区别对待本国公民与外国人等问题。这些问题突出了反恐刑事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的冲突。再次,论文从人权法视角,以人权保障的价值、准则、目标为出发点,寻求解决上述冲突的方案,为具体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合理扩张提供有效路径。在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的关系中,应明确不同类型羁押的认定标准,完善反恐战争中人身自由权保障的法律规范,对外国人坚持平等与不歧视的原则。在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的关系中,必须坚持程序机制、限制搜查扣押中的自由裁量权,完善联合国安理会的资产冻结制度。在反恐监听与隐私权的关系中,必须厘清反恐监听与隐私权保障的关系、确定反恐监听中隐私权保障原则、明确反恐监听的隐私权保障界限、制定或完善外国人监听立法。复次,论文对我国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展开研究,分析了我国羁押、搜查扣押冻结、监听在反恐中的具体适用及差异性,并提出构建反恐未决羁押制度、将搜查扣押冻结定性为强制措施、完善宪法的隐私权防御功能、细化反恐立法等建议。最后,论文给出研究结论和启示。9·11后,主要国家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由限权到授权理念转变背后是国家在安全与自由之间价值博弈的结果。反恐刑事强制措施降低证据标准、扩大适用范围、简化法定程序,这些变化符合西方国家反恐需求,与此同时,人权法的确立及人权理念的根植确保了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授权免于失控。反恐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反恐执法必须遵守人权法,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必须坚持合法性原则、不可克减原则、比例原则、平等和不歧视原则等人权原则,在具体实施中还应注意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倡导文明相容的人权观且立足于本国的反恐形势和法治水平。
刘长敏,宋明晶[3](2020)在《美国生物防御政策与国家安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防御政策是美国政府旨在应对生物威胁、降低生物风险以及为生物事故事先准备、响应及恢复的行动纲要。自21世纪初以来,美国历届总统皆格外注重生物防御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从小布什到特朗普,一共颁布了六部相关法案,发布了七份国家战略报告,签发了五项行政命令,通过拨付巨额经费,设置若干专门机构,整合各种资源,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生物防御和生物安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旨在为美国构筑一道双向度、立体化、全谱系的"生物安全屏障"。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应对恐怖组织不断寻求生物武器给美国带来的威胁,敌对国家不断掌握和研制生物武器产生的持续性压力以及国际社会的相关立法约束乏力。美国生物防御政策对全球生物安全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通过与其他国家、相关国际组织展开交流与对话,为其提供生物安全援助等方式推动该领域的国际合作;另一方面,自身庞大的生物防御项目、巨额的经费投入、本国安全利益"唯上"的思维又使全球生物安全形势面临恶化的风险。
石慧明[4](2019)在《《空天袭击兵力兵器战斗使用原理》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空天袭击兵力兵器已成为俄罗斯军事理论研究和学习的重要课题。因此,西伯利亚联邦大学军事教育学院编写了《空天袭击兵力兵器战斗使用原理》课本,旨在使无线电技术专业学员了解空天袭击兵力兵器的战备、使用方法、行动战术和战例经验,启发学员思考无线电技术在空天攻防领域的作用。本次实践以该课本为翻译对象(原文共16000多词),通过背景知识积累、翻译工具准备、按计划翻译和质量检验等步骤,顺利完成翻译工作。该书是典型的科学语体文本,在词汇、词法和句法层面具有鲜明而复杂的语言特点,给翻译实践带来不少困难。因而翻译中使用了等值理论和多种翻译方法来解决难点问题,包括简单词汇置换,增词和减词,词类转换,句子成分调整、拆分与合并,词义引申和上下文保持连贯。撰写翻译实践报告就是希望总结此次翻译实践的经验,分析军事类科学语体文本的翻译方法,为今后此类文本的翻译工作提供有益建议。报告主要包括八个部分:引言主要对报告进行初步介绍;第一章对实践背景、对象和目的进行描述;第二章介绍了翻译过程,包括译前、译中和译后相关工作;第三章从词汇、词法和句法角度分析原文文本的语言特点,并指出了翻译难点;第四章从理论适用性、等值概念和分类以及翻译方法几个方面介绍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等值理论;第五章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词层、句子层和段落层的典型案例,探讨相关难点问题的解决策略;第六章总结实践经验,梳理未解决的问题,并对如何提高翻译人员专业素养进行思考;结语主要对整个报告进行总结。
郭琳[5](2018)在《“独狼”式恐怖袭击识别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和平与发展虽然依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但作为重大非传统威胁之一的恐怖主义仍然无处不在。“9·11”已过去十余载,大规模的恐怖袭击气焰减退,但小规模、大震撼的“独狼”式恐怖活动频现,如梦魇一般袭扰着各个国家。“独狼”式恐怖袭击本土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其带来的恐惧不仅在于其残暴性,更在于其难以预知。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发展中国家如我国、印度、马拉西亚等都难以摆脱“独狼”恐怖活动的袭扰。预防和打击“独狼”式恐怖袭击一时间成为各国反恐的焦点,我国也不例外。“独狼”式恐怖袭击区别于一般性恐怖袭击,其自发性以及隐蔽性强,但此类恐怖袭击也不是无迹可循,其发生发展总是经历一定的过程,在一定的空间内展开。因而树立情报先行意识,有针对性地做好情报工作,对“独狼”式恐怖分子及其活动进行识别,掌握“独狼”内幕性、预警性以及行动性情报,先发制敌,及早、及时打消其苗头,挫败其行动可以有效降低或者消除“独狼”恐怖主义威胁。
杜刚[6](2018)在《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文中认为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并没有进入人们所奢望的太平世界。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传统安全问题不仅没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又犹如捅破了马蜂窝一样接踵而至。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两者又相互叠加、相互转化。大国之间关系既有合作也摩擦不断。亚洲地区正在成为世界的中心,地区热点问题难以解决,国际社会并不太平。这是中国崛起进程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国际安全背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安全问题。当前中国正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走在和平崛起的道路上,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实现和平崛起构成了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如何保障这些战略目标顺利地实现、如何保障国家安全、如何保障在实现战略目标进程中保障国家安全、实现国家安全这都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首先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国家崛起可以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反过来有利于促进国家崛起。提出国家要实现崛起必须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外环境的假设,创新提出了“国家安全保障力”概念。着重分析了中国在和平崛起进程中所面临的内外几个主要安全问题,重点探讨了和平崛起进程中安全的挑战及其根源。提出“人”是实现国家安全之根本的思想,为此设计了保障国家安全的路径选择。在章节设置上,第一章是和平崛起与国家安全的理论分析,从理论视角分析国家崛起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第二章提出问题,分析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国家安全所面临什么样的问题。第三章分析了和平崛起进程中由安全问题引起的挑战及其根源。第四章解决问题,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保障国家安全的路径选择,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维护国家安全的具体措施。通过论证分析,总结论就是国家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国家安全,国家崛起既是实现国家安全的途径,也是国家实现安全的最终目的。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国际社会上只要有阶级差别得存在、地区发展差别存在、意识形态差别存在,共同安全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如果没有形成,国际社会就会一直处于不安全状态。维护和实现国家安全不是某一个国家的责任,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中国在实现崛起进程中既需要团结广大热爱和平的国家,实现合作安全;也需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建设维度来考虑维护国家安全。
孟辽阔[7](2017)在《当代世界战乱难民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战乱难民是难民的一种,主要是指那些为躲避战争、冲突或者各种混乱而逃离家园的人。战乱是引发战乱难民的直接原因,在历史上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爆发的战乱引发了大量的战乱难民,甚至可以说自从有了战乱以来,就有了战乱难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范围内虽然没有再爆发像一战、二战那样的大规模战争,但是局部战争和冲突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战争和冲突除了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外,还引发大量的战乱难民。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统计数据,当前世界范围内难民和寻求庇护者总数已经超过6500万人,其中大多数是因为战争和冲突引发的战乱难民。当代世界战乱难民人数众多,分布范围广,境遇悲惨,而且战乱难民会引发一系列国际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深入研究当代世界战乱难民问题,包括战乱难民的含义、产生原因、分布、影响、引发的国际问题,以及当前国际社会应对和处理战乱难民的方式和对策、战乱难民存在的法律问题,探索国际社会应对战乱难民问题所应该采取的对策,以更好地解决当代战乱难民问题,并为我国应对战乱难民问题提供对策和建议。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交叉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并期待通过多种研究方法来全方位、多角度地、更深入地研究当代世界战乱难民问题,探究战乱难民问题背后深层次的问题,为国际社会和我国应对战乱难民问题提供更加科学合理、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和建议。要研究当代世界战乱难民问题,首先需要明确难民和战乱难民的含义。论文在开篇就介绍了难民的相关理论和概念,介绍了国内外关于难民的最新理论,并从定义上对难民和战乱难民进行了界定和阐释。本文将引发当代世界战乱难民的原因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战”和“乱”。“战”包括内战爆发、国际战争、外国入侵和极端组织进攻,“乱”包括国内骚乱、民族或宗教屠杀与迫害、大面积饥荒、大规模流行病。当代世界战乱难民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亚和欧洲部分地区,具有爆发性强、人数众多、流动性强、生存状况恶劣、人员构成复杂、应对处理棘手等特点。战乱难民问题与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战乱难民问题背后也潜藏着深层次的国际政治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战乱难民会引发一系列国际问题,包括引发一系列犯罪、给战乱难民来源国和进入国造成重大冲击和损失、给区域合作和全球发展带来重大冲击和影响、给地区和国际安全带来威胁。当前国际社会应对战乱难民的主要方式有国际社会通过联合国机构及其他国际组织向战乱难民提供援助、部分国家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援助的方式向战乱难民提供援助、部分国家对战乱难民进行接纳安置、国际社会的其他行为体通过多种形式向战乱难民提供援助等。当前国际社会处理战乱难民的主要方式有遣返、融入本土和第三国安置三种。联合国对于战乱难民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在二战结束后的不同时期都对战乱难民进行了救助。当前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处理战乱难民的政策和方法各不相同,发达国家程序繁琐且要求较高,发展中国家地区和国别差异较大,欠发达国家总体上持宽容态度。当代世界战乱难民问题与国际法密切相关,当代世界战乱难民的法律问题包括战乱难民的法律地位、国际法视野下战乱难民的权利和战乱难民存在的法律问题。国际法视野下战乱难民的权利包括不被“推回”的权利、在所在国停留的权利、无犯罪不受拘留或逮捕的权利和返回原籍国的权利。当代世界战乱难民存在的法律问题有:部分国家在与难民相关的国际公约及国内立法上的立场不同和由于本国国内特殊情况无法对战乱难民进行保护、战乱难民无国籍或者不能有效证明自己的身份、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应对战乱难民的法律参差不齐、战乱难民在所在国犯罪等问题。研究战乱难民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和解决战乱难民问题。本文探讨了解决当代世界战乱难民问题应该坚持的基本路径,这些路径包括从根源上解决当代世界战乱难民问题,促使战争和冲突各方通过对话或谈判等政治方式解决问题,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要充分发挥国际维和的重要作用,国际社会要加强在应对战乱难民问题上的合作,联合国难民署要在应对战乱难民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最后部分探讨了我国应对战乱难民应采取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继续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妥善应对我国周边地区可能爆发的战乱难民潮,加大对我国海外利益的保护力度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利益型战乱难民”,继续与联合国难民署进行合作与沟通。本论文专门就战乱难民这一类型的难民进行研究,并探讨了解决当代世界战乱难民问题应该坚持的基本路径。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本论文填补了我国国内关于世界战乱难民问题研究领域的空白。此外,本文提出了我国应对战乱难民应该采取的对策,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可以为我国相关部门应对当今世界日益突出的战乱难民问题提供参考。同时,本文首创“利益型战乱难民”这一新概念,并提出我国减少“利益型战乱难民”的对策,对于新时期维护我国的海外利益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杨森鑫[8](2017)在《新时期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立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是恐怖主义。近年来,我国恐怖主义的威胁不断加据,暴力恐怖活动的偶发性、随机性让人防不胜防,对平民无差别的杀戮更容易引发社会的恐慌效应,恐慌心理扩散、弥漫致使公众犹如芒刺在背、躲犹不及。恐怖活动已成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是我们已经面临和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何在新时期反恐政策的指导下,探析我国反恐刑事立法、《反恐怖主义法》等反恐相关立法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国外反恐立法为借镜进行完善,从而更好地防控恐怖活动犯罪,实现反恐治本清源的目的,是本文研究的重要课题和主要内容。文章共分为五章展开相关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新时期我国恐怖活动的基本概况。明确恐怖活动的相关概念是进行反恐立法研究的前提和起点,“恐怖主义”、“恐怖活动”、“恐怖活动犯罪”等概念的厘定是依法反恐的客观要求。虽然各国对“恐怖主义”、“恐怖活动”等概念存在较大争议,但在基本构成要素方面已经形成共识。“恐怖主义”属于宏观的上位概念,既涵盖恐怖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包括恐怖主义行为。“恐怖活动”是指具体的带有恐怖主义性质的行为,属于下位概念的范畴。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用和适用上的模糊,本文的研究和论述立足于具体的恐怖行为,选取“恐怖活动”的概念以研究具体的恐怖活动犯罪及与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相关的立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恐怖活动此起彼伏,从未停息,经历过不同的发展阶段,恐怖活动呈现出袭击范围扩大化、恐怖活动网络化、组织形式分散化和恐怖活动人员低龄化、女性化等特征。网络恐怖活动、微恐怖活动以及“伊吉拉特”恐怖活动成为我国新型的恐怖活动类型,是新时期我国反恐斗争面临的新威胁。第二章分析了新时期我国防控恐怖活动的政策与立法原则。防控恐怖活动的政策在我国的反恐斗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时期我国恐怖活动的新形势对反恐政策产生深远影响。新时期恐怖活动的长期性要求标本兼治,新时期恐怖活动的复杂性要求全面全程反恐,新时期恐怖活动的社会性要求“三分打击、七分治理”。我国新时期的反恐政策与反恐斗争的实际需要紧密契合,是反恐立法发展完善的宏观指导原则,在新时期反恐政策指导下,根据国际国内恐怖活动的新发展,我国反恐立法进行了补充和修改。作为反恐立法的宏观战略指导,我国防控恐怖活动的政策主要包括刑事政策、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这些政策在指导反恐立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当前我国防控恐怖活动的立法原则主要表现为反恐刑事立法的前置与扩张、行政反恐与刑事反恐相协调、反对民族分裂与宗教极端,以及反恐优先兼顾保障人权。上述立法原则既是对我国既有反恐立法经验和司法实践的总结和提炼,也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指引着我国反恐立法的进一步完善。第三章讨论了我国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的相关立法主要包括《刑法》、《反恐怖主义法》、《网络安全法》、《反洗钱法》以及反恐的地方性规定,这些反恐相关立法为防控恐怖活动提供立法依据,但是当前的反恐立法仍存在一定问题。在宏观方面,恐怖活动犯罪立法存在打击恐怖活动犯罪长期政策与近期政策的法制化问题、打击恐怖活动犯罪常态法和紧急法的协调性问题、打击恐怖活动犯罪立法模式与立法体系结构问题,以及强力反恐与柔性反恐的关系问题。在微观层面,存在对“恐怖活动犯罪”的概念界定不明、对恐怖活动行为类型规制不全面、现有的罪名条款存在疏漏以及司法实务中恐怖活动犯罪的具体法律适用障碍等问题。《反恐怖主义法》在实际适用中也凸显出困境,如存在应急性特征无法回应恐怖活动的新变化,政府主导的反恐力量格局无法实现全面防控,重事件控制与应对、轻事前社会治理,反恐对策体系缺乏全局性与立体性等一般问题。同时,还存在社会情报体系的法制化欠缺、对网络恐怖活动规制不足、反恐措施适用的边界不明和对恐怖活动人员安置教育规定存在质疑等具体问题。《网络安全法》缺乏对重点领域技术研发能力的保障措施,忽视对境外网络入侵行为和境内主动获取行为的法律管控,忽视技术手段在网络安全防控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存在网络运营者法律责任与保护公民信息安全之间界限不清等问题。而且,反洗钱法、反恐怖主义法、反恐地方性规定等其他相关立法与反恐刑法的衔接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第四章论述了国外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的相关立法及借鉴价值。该章系统介绍了国外反恐立法的基本状况,在分析我国与国外反恐立法共性与差异的基础上,归纳出国外反恐立法对我国的借鉴之处。联合国、欧盟、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俄罗斯、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的立法,对我国反恐立法体系的建构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我国与国外均通过多部门立法防控恐怖活动,重视双边与多边的反恐协作,且反恐立法具有明显的应急性特征。但是,在反恐的立法背景、立法立场以及立法措施的侧重点方面,我国与国外仍存在一定差异。我国应借鉴国外的有益立法成果,建立系统化的反恐立法体系、强化与国际社会的反恐联合协作、形成全方位的反恐怖对策机制,以应对恐怖活动给当今社会带来的严峻挑战。第五章对我国防控恐怖活动犯罪提出立法完善建议。该章立足于我国反恐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有益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相关反恐立法的具体建议。在反恐刑法的立法完善方面,首先要明确“恐怖活动犯罪”的内涵与外延,将“恐怖活动犯罪”界定为依照我国刑法应负刑事责任的恐怖活动行为,重视恐怖活动犯罪行为的恐怖主义性质和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其次要完善现有的恐怖活动犯罪条款,最后要增设走私、贩卖、运输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罪,包庇、纵容恐怖活动组织罪以及实施恐怖行为罪等新罪名。在《反恐怖主义法》的立法完善方面,通过坚持标本兼治、增强反恐效果,重视事前防控、进行前瞻式立法,构建政府与公众二元协调的反恐力量格局以及设立针对网络恐怖活动的专门条款等,完善反恐怖主义法的立法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反恐怖主义法》中“安全防范”章和“情报信息”章的相关规定。在《网络安全法》的立法完善方面,要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加强对境外网络入侵行为和境内主动获取行为的管控,通过立法对相关术语予以明确界定,并协调好网络运营者法律责任与保护公民信息安全的关系。此外,还要完善反洗钱法及相关地方反恐立法规定,实现相关立法与反恐刑法的有效衔接,建构系统的反恐立法体系,真正实现反恐立法的全方位治理。
布拉德·托尔,余桂霞[9](2016)在《法外势力》文中研究表明序幕亚洲某地这所战略军事前哨基地戒备森严,连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代号——243。前哨基地所在的山谷远离城市和工业中心,这里地势崎岖不平,整日狂风呼啸。基地里的建筑有一种极简主义的风格,是高端难民营和三流大学的混合体,帐篷、拖车、几座简陋的水泥房子就是这座"大学"的全部设施了。唯一能体现其现代性的是有几辆拖车上写着"必胜客""汉堡王""地铁快餐"的字样,这些构成了军事基地的"美食广场"。
朱同银[10](2016)在《国际战争合法性研究 ——基于国际政治社会学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人类社会是一部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战争频仍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诞生以来,一方面,国家使得战争目的性更强,力量更集中,规模和领域空前扩展;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社会交往日益加深,特别是全球化日益演进,国际共享价值与国际组织、制度和法规不断孕育繁衍,战争变得越来越“驯化”和依法循规。冲破一切义绳律索、恣意妄为的战争,在国际社会已逐渐失去空间。战争合法性与合法性战争的脉搏日显清晰、强劲,这是国际政治文明在理念价值、国际规制和社会赞同等维度发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每一种养育和平的重大因素也能养育战争。和平条件下研究战争合法性与合法性战争,是因为和平如宁静的夜空,值得守望,但随时会被子弹呼啸的尖叫所划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非合法性战争还存在多久,合法性战争佑护人类的路途就有多远。过于乐观的和平思想,其实是一支自制自用的麻醉剂。即使是一场胜负决绝、奠定世界格局的战争也不可能有永久的影响,因为胜利总是一项容易损耗的资产,和平的变迁将使一切面目全非。因此,本文以国际政治社会学为视角,按“国际战争合法性是什么——源泉基础在哪里——如何考量评判——怎样指导现实实践”这样一个逻辑链条,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对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案例的检验分析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探讨后认为,国际战争合法性具有区别于国内政治合法性的鲜明特点,对战争胜利、国家软实力增强和国际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际战争合法性的源泉主要在于战争所基于的理念价值、国际规制和协商赞同,以理念价值为基础的战争,往往依据“适当性逻辑”,注重对国际共有价值或国际规制内在意识形态的遵循和维护,具有价值合法性,而以国际规制、协商赞同为基础的战争,往往依据“预期结果逻辑”,出于降低战争成本、增大收益目的来决策,故更趋于工具合法性,价值合法性与工具合法性既会相融切合,也会龃龉难调,从而形成程度不同的合法性状况;合法性丧失、合法性缺乏、合法性欠足、合法性充足是依据战争合法性基础权力特性表现,创造式地提出的合法性考量评判等级,它与前面的合法性“三个基础”论述共同构成战争合法性“三基四级”理论;正义战争、依法战争、多边战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合法性,但它们之间存在的“合法性梯度”“合法性冲突”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认识或克服;软实力是硬实力的社会化效应,合法性战争和多边军事行动富含软实力因素,当国家面对合法性战争机遇逼迫时,应以战争合法性理论为指导,辩证把握合法性战争机遇。总之,在全球化涌动的今天,战争的形式虽趋多样化——传统的与非传统的、公开的与隐性的并存,规模巨大的与零星碎微的、暴烈彻底的与低度干预的同在——但是,战争并未寿终命绝,本质亦尚未根本改变。因此,对战争合法性的思考仍不能停止,对合法性战争的需要有时也无法替补,因为正义与法律的力量,从来不会向邪恶低下高贵的头颅。
二、以采取措施防备伊拉克袭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采取措施防备伊拉克袭击(论文提纲范文)
(1)山姆·谢泼德戏剧的创伤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三、理论基础 |
四、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
第一章 创伤叙事探因 |
第一节 谢泼德戏剧概述 |
第二节 谢泼德戏剧创伤叙事探因 |
一、父子矛盾的创伤记忆 |
二、暴力滋生的创伤书写 |
三、创伤时代的使命担当 |
四、创伤主题的戏剧传承 |
小结 |
第二章 创伤叙事的主题维度 |
第一节 家庭创伤 |
一、伦理关系异化下的亲情创伤 |
二、家庭男权暴力下的女性创伤 |
三、孤独漂泊旅途中的失家创伤 |
第二节 历史创伤 |
一、西进史上的血腥:印第安土着之挣扎 |
二、工业化中的驱逐:西部农场主之失家 |
三、现代化下的变异:生态环境之危机 |
四、美国身份的困境:移民寻梦之梦碎 |
第三节 文化创伤 |
一、战争创伤与英雄主义的悖论 |
二、创伤悼歌与政治批判的交响 |
小结 |
第三章 创伤人物及其叙事功能 |
第一节 创伤人物的家庭群像 |
一、沉沦堕落的父亲 |
二、疏离冷漠的母亲 |
三、暴力怨愤的儿子 |
第二节 创伤人物的幽灵群像 |
一、驱之不散的《神圣幽灵》:创伤记忆的赋形 |
二、为情所困的《情痴》:创伤过往的附魅 |
三、《已故的亨利·摩斯》的复活:创伤他者的复归 |
四、《献给康斯薇拉的眼睛》:创伤幽灵的徘徊 |
五、《震惊》的战争创伤:死亡之地的幽灵 |
第三节 创伤人物的叙事功能 |
一、家庭人物的角色功能 |
二、幽灵人物的身份功能 |
小结 |
第四章 创伤叙事的文本特征 |
第一节 创伤叙事的互文性特征 |
一、《献给康斯薇拉的眼睛》的互文改写 |
二、《已故的亨利·摩斯》:创伤叙事的互文性 |
第二节 创伤叙事的元戏剧特征 |
一、理性和反思:自我指称 |
二、埋葬与重生:戏中典仪 |
三、批判与探求:关涉现实 |
第三节 创伤文本的语言特征 |
一、意绪言说外化创伤 |
二、幻想文本凸显焦虑 |
小结 |
第五章 创伤叙事的舞台艺术 |
第一节 外化创伤的舞台意象 |
一、《饥饿阶级的诅咒》的羔羊:献祭之挽歌 |
二、《被埋葬的孩子》的玉米:乱伦之暗恐 |
三、《地狱之神》的盆栽植物:焦虑之投射 |
四、《饥饿阶级的诅咒》的门:被破坏的家园 |
五、《被埋葬的孩子》的门廊:被遮蔽的通道 |
第二节 渲染创伤的声光效果 |
一、变异与警示:《地狱之神》的声光交错 |
二、囚禁与逃离:《情痴》的声声撞击 |
三、压抑与复现:《被埋葬的孩子》的蓝色雨帘 |
第三节 隐喻创伤的舞台场景 |
一、《地狱之神》的阈限空间与身份危机 |
二、《徒劳》的荒原场景与精神救赎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谢泼德戏剧作品资料年表 |
附录 B 谢泼德戏剧剧照选集 |
附录 C 国内研究成果相关统计表 |
附录 D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国际人权法视域下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重点、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反恐刑事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 |
第一节 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概述 |
一、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概念 |
二、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特点 |
三、反恐刑事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的关系 |
第二节 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干预基本权利的本质属性 |
一、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干预基本权利的理论分析 |
二、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干预基本权利的实证分析 |
第三节 人权保障对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一般性规制 |
一、反恐刑事强制措施核心理念必须坚持人权保障的价值 |
二、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基本原则必须遵守人权保障的准则 |
三、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制度设计必须实现人权保障的目标 |
第二章 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 |
第一节 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的界定 |
一、反恐羁押 |
二、人身自由权 |
第二节 反恐羁押干预人身自由权的法律实践 |
一、国际法律实践 |
二、典型国家法律实践 |
第三节 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保障的困境 |
一、降低反恐羁押法定要件削弱人身自由权保障效果 |
二、强调反恐羁押的刑事预防性提高人身自由权保障风险 |
三、混淆反恐模式凸显人身自由权保障漏洞 |
四、违反平等与不歧视原则造成人身自由权保障差异 |
第四节 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保障的平衡 |
一、明确不同类型羁押的认定标准 |
二、发展战争模式的反恐羁押 |
三、合法合理区别对待外国人 |
第五节 我国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保障 |
一、我国反恐羁押的具体规定 |
二、我国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保障的困境 |
三、我国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保障的平衡 |
第三章 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 |
第一节 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的界定 |
一、反恐搜查扣押冻结 |
二、财产权 |
第二节 反恐搜查扣押冻结干预财产权的法律实践 |
一、国际法律实践 |
二、典型国家法律实践 |
第三节 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保障的困境 |
一、公共场所反恐搜查常态化引发人权担忧 |
二、反恐搜查扣押加剧种族歧视 |
三、安理会资产冻结制度难以实现财产权的有效保障 |
第四节 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保障的平衡 |
一、反恐搜查扣押必须坚持程序机制 |
二、限制随机搜查扣押中的自由裁量权防止种族歧视 |
三、安理会资产冻结制度应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
第五节 我国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保障 |
一、我国反恐搜查扣押冻结的具体规定 |
二、我国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保障的困境 |
三、我国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保障的平衡 |
第四章 反恐监听与隐私权 |
第一节 反恐监听与隐私权的界定 |
一、反恐监听 |
二、隐私权 |
第二节 反恐监听干预隐私权的法律实践 |
一、国际法律实践 |
二、典型国家法律实践 |
第三节 反恐监听与隐私权保障的困境 |
一、混淆情报监听与侦查监听增加侵犯隐私权的风险 |
二、反恐监听降低隐私权保障标准缺乏正当性与必要性 |
三、隐私权天然的开放性使反恐监听更为复杂 |
四、本国人与外国人不对称的隐私权保障 |
第四节 反恐监听与隐私权保障的平衡 |
一、厘清反恐监听与隐私权保障的关系 |
二、确定反恐监听的隐私保障原则 |
三、明确反恐监听的隐私权保障界限 |
四、确立对外国人监听的隐私权保障立法 |
第五节 我国反恐监听与隐私权保障 |
一、我国反恐监听的具体规定 |
二、我国反恐监听与隐私权保障的困境 |
三、我国反恐监听与隐私权保障的平衡 |
第五章 考察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考察结论 |
一、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强调授权功能 |
二、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授权并未失控 |
第二节 启示 |
一、单一的执法手段无法彻底消灭恐怖主义 |
二、反恐国际法律框架所确立的反恐措施应遵守国际人权法 |
三、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应维持安全与自由的平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美国生物防御政策与国家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文献回顾 |
(一)2001~2018年美国实施生物防御政策的官方文件 |
(二)对“生物安全”“生物防御”等概念的界定和阐释 |
(三)对不同政府时期生物防御政策的分析与评估 |
(四)生物武器与生物恐怖主义对美国国家安全的现实威胁研究 |
二美国生物防御政策不断演进的动因 |
(一)恐怖组织不断寻求生物武器构成直接威胁 |
(二)敌对国家不断掌握和研制生物武器构成持续性威胁 |
(三)相关国际条约有令难行促使美国选择“自保”策略 |
三21世纪上叶美国生物防御政策的发展 |
(一)小布什政府:生物防御政策正式构建时期 |
(二)奥巴马政府:生物防御政策发展与调整时期 |
(三)特朗普政府:生物防御政策不断完善时期 |
四美国生物防御政策对全球生物安全的影响 |
(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物防御国际合作 |
(二)存在恶化全球生物安全形势的风险 |
五结论 |
(4)《空天袭击兵力兵器战斗使用原理》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Введение |
Глава I Описание переводческой практики |
1.1 Фон практики |
1.2 Объект практики |
1.3 Цели практики |
Глава II Процесс практики |
2.1 Подготовка к переводу |
2.1.1 Накопление фоновых знаний |
2.1.2 Выбор вспомогательных инструментов |
2.1.3 Разработка плана задачи |
2.2 Работа в процессе перевода |
2.2.1 Тщательное чтение и отметка оригинала |
2.2.2 Трудные звенья в практике и их решения |
2.3 Обеспечение качества переводного текста |
2.3.1 Самостоятельная корректировка |
2.3.2 Корректировка других людей |
Глава III Языковые особенности оригинала |
3.1 Лексические особенности |
3.1.1 Широкое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терминов |
3.1.2 Повторное появление одинаковых слов |
3.1.3 Широкое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отглагольных существительных |
3.2 Морфологические особенности |
3.2.1 Широкое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глаголов настоящего времени и несовершенного вида |
3.2.2 Широкое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возвратных глаголов с постфиксом ?-ся? |
3.2.3 Широкое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причастий, деепричастий и страдательных причастий вкороткой форме |
3.3 Синтаксические особенности |
3.3.1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ложных предложений |
3.3.2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безличных предложений |
3.3.3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наречных словосочетаний в качестве средств связности |
3.4 Анализ сложных языковых явлений |
Глава IV 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е основы |
4.1 Применимость теории эквивалентности к научному переводу |
4.2 Понятие эквивалентности в переводе |
4.3 Классификация эквивалентности |
4.4 Приемы перевода в свете теории эквивалентности |
Глава V Анализ примеров в переводе |
5.1 Приемы перевода на уровне слов |
5.1.1 Простая лексическая подстановка |
5.1.2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я частей речи |
5.1.3 Добавление и опущение слов |
5.2 Приемы перевода на уровне предложений |
5.2.1 Регулирование порядка членов предложений |
5.2.2 Членение предложений |
5.2.3 Объединение членов предложений |
5.3 Приемы перевода на уровне абзацев |
5.3.1 Расширение значений слов |
5.3.2 Сохранение связности контекста |
Глава VI Обобщение опыта практики |
6.1 Предложения по переводу аналогичных текстов |
6.2 Нерешенные проблемы |
6.3 Взгляд на повышение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уровня переводчика |
Заключение |
Литература |
Приложение I Исходный и переводный тексты |
Приложение II Список сокращений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独狼”式恐怖袭击识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价值与创新点 |
1.2.1 本文研究价值 |
1.2.2 预期创新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
1.4.1 结构安排 |
1.4.2 研究方法 |
1.5 概念界定 |
1.5.1 对恐怖主义概念的界定 |
1.5.2 对“独狼”式恐怖主义概念的界定 |
1.5.3 对“识别”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预测“独狼”式恐怖袭击面临的困境 |
2.1 “独狼”式恐怖袭击的主要特点 |
2.1.1 组织简单,活动隐蔽 |
2.1.2 目标选择随意 |
2.1.3 手段残忍,影响力大 |
2.2 情报在预测“独狼”式恐怖袭击中的作用 |
2.2.1 识别潜在“独狼”式恐怖分子,转变其价值观 |
2.2.2 发现“独狼”式恐怖袭击早期征候,挫败恐怖活动阴谋 |
2.2.3 研判“独狼”式恐怖袭击方案,提高反恐措施针对性 |
2.3 情报预测“独狼”式恐怖袭击面临的主要困难 |
2.3.1 明确“独狼”式恐怖分子目标难 |
2.3.2 追踪“独狼”式恐怖分子轨迹难 |
2.3.3 确定“独狼”式恐怖分子袭击目标难 |
第三章 “独狼”式恐怖分子识别 |
3.1 “独狼”式恐怖分子识别要素 |
3.1.1 “独狼”式恐怖分子个人属性 |
3.1.2 “独狼”式恐怖分子所处环境 |
3.2 情报搜集与“独狼”式恐怖分子识别 |
3.2.1 顺应形势,制定全方位的情报搜集方针 |
3.2.2 紧跟时代步伐,重视网络搜集 |
3.2.3 密切联系群众,加强社会信息搜集 |
3.3 情报分析与“独狼”式恐怖分子识别 |
3.3.1 坚持全源情报分析 |
3.3.2 坚持动态性分析 |
3.3.3 坚持科学的分析方法 |
第四章 “独狼”式恐怖袭击准备活动的识别 |
4.1 “独狼”式恐怖袭击准备的内容 |
4.1.1 思想准备 |
4.1.2 袭击手段准备 |
4.1.3 环境调研准备 |
4.1.4 施暴工具准备 |
4.2 情报搜集在“独狼”式恐怖袭击准备活动识别中的运用 |
4.2.1 科技发展为展开全方位反恐情报搜集带来机遇 |
4.2.2 网络平台为展开针对性搜集提供契机 |
4.2.3 军地联合为实施深入化搜集填补空白 |
4.3 情报分析在“独狼”式恐怖袭击准备活动识别中的运用 |
4.3.1 情报分析与情报搜集实时互动展开 |
4.3.2 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研判 |
4.3.3 分析人员定期对嫌疑人进行威胁评估 |
4.4 情报共享在“独狼”式恐怖袭击准备活动识别中的运用 |
4.4.1 加强国内情报共享,识别本土“独狼”式恐怖袭击准备活动 |
4.4.2 重视国际情报合作,遏止跨国“独狼”式恐怖袭击 |
第五章 “独狼”式恐怖袭击目标与方式研判 |
5.1 袭击目标研判 |
5.1.1 根据嫌疑人行为轨迹判断 |
5.1.2 根据所获情报材料评估 |
5.1.3 历史回溯研判 |
5.2 袭击手段研判 |
5.2.1 根据嫌疑人的采购开销进行研判 |
5.2.2 根据嫌疑人自身能力进行研判 |
5.3 袭击时间研判 |
5.3.1 围绕重要时间窗口加强分析研判 |
5.3.2 根据触发事件分析研判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国家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视角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的基本思路 |
七、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和平崛起与国家安全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崛起与国家安全 |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论与国家安全 |
二、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生产力视角分析 |
三、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升 |
第二节 和平崛起与国家安全保障 |
一、国家崛起需要安全保障 |
二、国家安全保障力 |
三、国家崛起与国家安全保障力 |
第三节 和平崛起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 |
一、国家衰落或崛起与安全之间矛盾的两个案例 |
二、国家崛起与保持安全在矛盾中发展 |
三、和平崛起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
第二章 和平崛起进程中的国家安全问题 |
第一节 中国崛起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 |
一、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安全 |
二、非传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
三、中国崛起引发的安全困境 |
四、国家崛起进程中外部威胁的演变 |
第二节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复杂多变 |
一、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威胁国家安全 |
二、历史问题给国家间安全造成威胁 |
三、陆地争端加剧国家之间的矛盾 |
四、东北亚现实军事威胁依然存在 |
第三节 国家内部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
一、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 |
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引发的社会问题 |
三、文化安全受到威胁 |
四、生态与环境安全受到威胁 |
五、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突出 |
第三章 崛起进程中安全问题引起的挑战及其根源 |
第一节 中国崛起打破了国际力量对比的平衡 |
一、全球化发展对国家安全的冲击 |
二、中国崛起改变了世界力量结构 |
三、国家实力的变化对国民心理造成的影响 |
第二节 崛起引发的内部主要矛盾 |
一、政治安全受到威胁 |
二、经济安全受到威胁 |
三、敏感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
四、环境污染威胁国民生存安全 |
五、内部威胁的发展与演变 |
第三节 内外威胁对国家之间安全影响 |
一、内外两种威胁之间的关系 |
二、两种威胁对国家崛起的影响 |
三、两种威胁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 |
第四节 崛起进程中内外挑战塑造了安全困境 |
一、崛起进程中各类挑战构成安全困境的根源 |
二、传统安全困境与非传统安全困境的叠加 |
三、崛起进程中安全困境的破除 |
第四章 国家崛起进程中安全实现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集聚国家安全保障的强大物质力量 |
一、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中心不断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
二、实现自主创新提升国家科技实力 |
三、加强军事变革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军事能力 |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保障国家信息安全 |
第二节 培育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力量 |
一、全面实施国家安全教育工程 |
二、重塑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中注入国家安全的基因 |
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认同 |
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安全文化 |
第三节 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营造良好地区环境 |
一、“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和平崛起的意义 |
二、“一带一路”沿线安全隐患及对区域安全影响 |
三、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营造良好周边和地区环境 |
第四节 国家安全保障的全球安全治理 |
一、积极参与国际安全治理保障国际安全 |
二、积极合作共建新型大国关系 |
三、国际安全治理几个关键领域的安全保障 |
四、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后记 |
(7)当代世界战乱难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战乱难民:理论与概念 |
第一节 难民问题的相关理论 |
第二节 难民 |
一. 国外学者对难民的定义 |
二. 国内学者对于难民的定义 |
三. 国际法及相关难民公约对难民的定义 |
第三节 战乱难民 |
一. 国际战乱难民 |
二. 因战乱引发的国内流离失所者 |
第二章 当代世界战乱难民产生的原因、分布和特点 |
第一节 引发当代世界战乱难民的主要原因 |
一. “战”的方面的原因 |
二. “乱”的方面的原因 |
第二节 当代世界战乱难民的分布 |
一. 当代世界战乱难民的主要来源地 |
二. 当代世界战乱难民主要进入地 |
第三节 当代世界战乱难民的主要特点 |
一. 爆发性强 |
二. 人数众多 |
三. 流动性强 |
四. 生存状况恶劣 |
五. 人员构成复杂 |
六. 应对处理棘手 |
第三章 当代世界战乱难民引发的国际问题 |
第一节 战乱难民会引发一系列犯罪 |
一. 非法入境 |
二. 恐怖主义 |
三. 偷盗、抢劫和人身伤害 |
四. 性侵害和性交易 |
五. 毒品和武器交易 |
六. 对所在国主权和法律的藐视与抗拒 |
第二节 战乱难民给进入国和来源国造成重大冲击和损失 |
一. 给战乱难民进入国带来重大冲击 |
二. 给战乱难民来源国带来重大损失和威胁 |
第三节 战乱难民给区域合作和全球发展带来重大负面影响 |
一. 给区域合作带来分歧和争议 |
二. 给全球发展带来障碍和影响 |
第四节 战乱难民给地区和国际安全带来威胁 |
一. 使地区安全形势变得严峻 |
二. 暴力冲突随着战乱难民流动在地区国家扩散 |
三. 影响国际安全与和平 |
第四章 当代世界应对和处理战乱难民问题的主要方式及对策 |
第一节 当前国际社会处理战乱难民问题的主要方式和通行做法 |
一. 当前国际社会处理战乱难民问题的主要方式 |
二. 当前国际社会处理战乱难民问题的通行做法 |
第二节 联合国对战乱难民问题的立场 |
一. 联合国对战乱难民问题的关注 |
二. 联合国对战乱难民的救助 |
第三节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处理战乱难民的相关政策和方法 |
一. 发达国家:程序繁琐且要求较高 |
二. 发展中国家:地区和国别差异较大 |
三. 欠发达国家:总体上持宽容态度 |
第五章 当代世界战乱难民的法律问题 |
第一节 战乱难民的法律地位 |
一. 战乱难民法律地位的国际法依据 |
二. 战乱难民法律地位的确定 |
三. 战乱难民法律地位的排除或中止 |
第二节 国际法视野下战乱难民的权利 |
一. 不被驱逐或被送回(不被“推回”)的权利 |
二. 在所在国停留的权利 |
三. 无犯罪不受拘留或逮捕的权利 |
四. 返回原籍国的权利 |
第三节 战乱难民存在的法律问题 |
一. 部分国家由于本国的问题致使无法对战乱难民进行有效保护 |
二. 战乱难民无国籍或者不能有效证明自己身份的法律问题 |
三. 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应对战乱难民的法律参差不齐 |
四. 战乱难民在所在国犯罪问题 |
第六章 解决当代世界战乱难民问题应坚持的基本路径 |
第一节 从根源上解决当代世界战乱难民问题 |
一.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
二. 推动现行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
三. 对战乱难民问题实行全球治理 |
四. 国际社会要加大对世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援助力度 |
第二节 促使战争或冲突各方政治解决问题 |
一. 政治解决战争或冲突对于解决战乱难民问题的重要意义 |
二. 政治解决战争或冲突的主要方式 |
三. 国际社会要促使并协助战争或冲突各方政治解决问题 |
第三节 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要充分发挥国际维和的重要作用 |
一. 国际维和对于应对战乱难民问题的重要意义 |
二. 国际维和要在消除战乱难民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 |
第四节 国际社会要加强在应对战乱难民问题上的合作 |
一. 国际社会加强在应对战乱难民问题上合作的重要意义 |
二. 国际社会加强在应对战乱难民问题上合作的路径 |
第五节 联合国难民署要在应对战乱难民问题上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
一. 呼吁国际社会关注战乱难民问题 |
二. 为难民营提供替代方案 |
三. 向战乱难民提供援助 |
四. 保护战乱难民 |
五. 对战乱难民进行紧急救援 |
六. 筹集难民事务所需经费 |
七. 庇护战乱难民 |
八. 联合国难民署和战乱难民自身能力建设 |
九. 为战乱难民提供持久解决之道 |
第七章 中国应对战乱难民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
第一节 继续致力于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
一. 推动现有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
二. 中国要继续做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
三. 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 |
四. 与国际社会结成反恐统一战线 |
第二节 妥善应对我国周边地区可能爆发的战乱难民潮 |
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经处理过的周边国家战乱难民问题 |
二. 加强与中亚国家和俄罗斯在预防和应对战乱难民问题上的合作 |
三. 继续发展与缅甸的友好合作关系,推动缅甸国内“民地武”问题的解决 |
第三节 加大对我国海外利益的保护力度,最大程度地减少“利益型战乱难民” |
一. 加强对我国海外企业、公民的安全保护 |
二. 为维护我国的海外利益,我国外交应向“创造性介入”方向发展 |
三. 建设一支远洋型海军,为维护我国海外利益提供坚实保障 |
第四节 继续与联合国难民署进行合作与沟通 |
一. 我国要妥善处理好向联合国难民署捐助问题 |
二. 加强与联合国难民署在难民相关事务上的沟通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本人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8)新时期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新时期我国恐怖活动概况 |
第一节 恐怖活动相关概念 |
一、恐怖活动与恐怖主义 |
二、恐怖活动与恐怖活动犯罪 |
三、本文的界定与出发点 |
第二节 新时期我国恐怖活动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
一、我国恐怖活动发展的阶段 |
二、当前我国恐怖活动的特征 |
第三节 我国的新型恐怖活动 |
一、网络恐怖活动 |
二、微恐怖活动 |
三、“伊吉拉特”恐怖活动 |
第二章 新时期我国防控恐怖活动政策与立法原则 |
第一节 我国防控恐怖活动政策概述 |
一、新时期恐怖活动对反恐政策的影响 |
二、反恐政策对反恐立法的影响 |
第二节 我国防控恐怖活动政策的内容 |
一、防控恐怖活动的刑事政策 |
二、防控恐怖活动的民族政策 |
三、防控恐怖活动的宗教政策 |
第三节 我国防控恐怖活动的立法原则 |
一、反恐刑事立法的前置与扩张 |
二、行政反恐与刑事反恐相协调 |
三、反对民族分裂与极端主义 |
四、反恐优先兼顾保障人权 |
第三章 我国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立法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我国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立法概述 |
一、反恐刑法相关规定 |
二、《反恐怖主义法》相关规定 |
三、其他立法相关规定 |
第二节 恐怖活动犯罪立法存在的问题 |
一、恐怖活动犯罪立法的一般问题 |
二、恐怖活动犯罪立法的具体问题 |
第三节 防控恐怖活动犯罪其他立法存在的问题 |
一、《反恐怖主义法》存在的问题 |
二、《网络安全法》立法问题 |
三、《反洗钱法》立法问题 |
四、反恐地方性规定的问题 |
第四章 国外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相关立法及借鉴 |
第一节 国际组织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立法 |
一、联合国相关立法 |
二、欧盟相关立法 |
三、上海合作组织相关立法 |
第二节 西方主要国家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立法 |
一、军事法模式的反恐立法 |
二、刑事法模式的反恐立法 |
三、混合模式的反恐立法 |
第三节 国内外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立法的比较及借鉴 |
一、我国与国外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立法的共性 |
二、我国与国外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立法的区别 |
三、国外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立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五章 我国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立法的完善 |
第一节 协调反恐刑法与其他反恐立法的关系 |
一、反恐刑法与其他反恐立法的衔接问题 |
二、实现反恐刑法与其他反恐立法的衔接 |
第二节 反恐刑法立法的完善 |
一、界定“恐怖活动犯罪” |
二、完善现有恐怖活动犯罪条款 |
三、增设恐怖活动犯罪罪名 |
第三节 防控恐怖活动犯罪其他立法的完善 |
一、完善《反恐怖主义法》相关规定 |
二、完善《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 |
三、完善《反洗钱法》相关规定 |
四、完善相关地方立法规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10)国际战争合法性研究 ——基于国际政治社会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国际社会中的战争问题始终是国际关系研究核心问题之一 |
1.1.2 战争合法性问题是国际社会发展特别是全球治理下必须关注的问题 |
1.1.3 战争合法性审视是与坚持和平发展并不矛盾且为其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
1.3.1 研究的视角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论文的结构与创新点 |
1.4.1 论文的结构 |
1.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国际战争合法性的概念、特点与作用 |
2.1 国际战争合法性的概念 |
2.1.1 合法性的内涵 |
2.1.2 国际战争合法性的定义 |
2.2 国际战争合法性的特点:与国内合法性的比较 |
2.2.1 行为主体在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去优势化” |
2.2.2 处于无政府环境,自助逻辑难以超越 |
2.2.3 拥有的共同理念价值相对稀薄 |
2.2.4 国际规制不够丰满,且大多不具强制性 |
2.2.5 对有效性的迷恋会造成价值的迷失 |
2.2.6 几点简要启示 |
2.3 国际战争合法性的作用 |
2.3.1 具有合法性可以促使战争赢得支持,成本低效能高 |
2.3.2 具有合法性可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
2.3.3 具有合法性可以推动国际社会发展,促进和平稳定 |
第三章 国际战争合法性的源泉基础 |
3.1 理念价值基础 |
3.1.1 理念价值的坚守:合法性理论的核心 |
3.1.2 理念价值的变迁:以1648-1989 年战争争议问题为例 |
3.1.3 理念价值的现实:基于全球治理视角 |
3.2 国际规制基础 |
3.2.1 国际规制的概念 |
3.2.2 国际规制是战争合法性的基础 |
3.2.3 国际规制促进战争合法性的内在逻辑 |
3.3 协商赞同基础 |
3.3.1 内在的意义:多重理论的分析 |
3.3.2 实践的范式:以战争的多边主义转向为重点 |
3.3.3 现实的面对:基于全球治理的视角 |
3.4 战争合法性基础的“三圈模型” |
第四章 国际战争合法性的程度考量 |
4.1 合法性程度考量的程序 |
4.2 合法性程度考量的权重 |
4.3 合法性程度考量的等级 |
4.3.1 合法性充足 |
4.3.2 合法性欠足 |
4.3.3 合法性缺乏 |
4.3.4 合法性丧失 |
4.4 战争合法性等级的“三圈模型” |
第五章 国际战争合法性的案例考核 |
5.1 合法性充足:以海湾战争为例 |
5.2 合法性欠足:以阿富汗战争为例 |
5.3 合法性缺乏:以伊拉克战争为例 |
5.4 合法性丧失: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为例 |
5.5 几点结论 |
第六章 国际战争或武力使用类型的合法性分析 |
6.1 传统与基本类型的合法性分析 |
6.1.1 价值维度的偏重:正义战争 |
6.1.2 规制维度的偏重:依法战争 |
6.1.3 赞同维度的偏重:多边战争 |
6.2 新兴但争议类型的合法性分析 |
6.2.1 人道主义干涉:“人权”取代“主权”? |
6.2.2 预防性战争:“自卫”还是“侵犯”? |
6.3 五种类型的合法性比较 |
第七章 国际战争合法性与国家软实力 |
7.1 软实力是硬实力的社会化效应 |
7.1.1 软实力区别于但离不开硬实力,具有较强依赖性 |
7.1.2 软实力拥有丰富的社会化内涵,具有相对独立性 |
7.1.3 软实力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具有独特功能性 |
7.2 战争合法性是软实力增强的重要因素 |
7.2.1 依据或推新国际社会共享理念价值,必然对国际社会产生价值认同力 |
7.2.2 尊重、依据甚至重塑国际规制,必然对国际社会产生示范感召力 |
7.2.3 注重平等协商、争取国际赞同,必然对国际社会产生民主亲和力 |
7.3 几点启示 |
第八章 结语 |
8.1 简要的结论 |
8.2 粗浅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被收录的论文或完成的课题 |
四、以采取措施防备伊拉克袭击(论文参考文献)
- [1]山姆·谢泼德戏剧的创伤叙事研究[D]. 孔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国际人权法视域下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研究[D]. 陈彦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3]美国生物防御政策与国家安全[J]. 刘长敏,宋明晶. 国际安全研究, 2020(03)
- [4]《空天袭击兵力兵器战斗使用原理》翻译实践报告[D]. 石慧明.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9(02)
- [5]“独狼”式恐怖袭击识别问题研究[D]. 郭琳.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6]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国家安全研究[D]. 杜刚. 苏州大学, 2018(02)
- [7]当代世界战乱难民问题研究[D]. 孟辽阔.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8]新时期防控恐怖活动犯罪立法研究[D]. 杨森鑫. 武汉大学, 2017(06)
- [9]法外势力[J]. 布拉德·托尔,余桂霞. 译林, 2016(05)
- [10]国际战争合法性研究 ——基于国际政治社会学视角[D]. 朱同银.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