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举办五年制职业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中专举办五年制职业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一、中专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机遇、挑战和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武智[1](2021)在《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9)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职业教育是当代中国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一个重要平台,是联结教育、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职业教育政策不仅是规范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指针,而且是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写照,更成为了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本研究主要是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将职业教育政策置于理论分析的中轴,从历史制度主义独特的时间观、历史观和制度观出发,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间职业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阐释政策文本的丰富意涵,对职业教育政策发展演变进行合理归因,并揭示不同历史阶段职业教育政策的主要特征和政策演进的可能路向。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学术史梳理,辨析历史制度主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政策等相关概念,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研究主要方法等。简要介绍了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理论基础和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构建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和路径依赖的分析范式,形成了由宏观结构—中层制度—微观行动者的解释框架。第二部分(第一至二章)对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进行分阶段研究。历史制度主义方法论有助于我们分析长时段的教育政策变迁。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历经七十年的变迁,在不同历史时期,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教学模式持续变革。具体而言,改革开放前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分为过渡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57—1966)、“文革”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66—1977)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包括职业教育内在需求型发展阶段政策(1978—1989)、职业教育巩固提高型发展阶段政策(1990—1998)、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型发展阶段政策(1999—2009)、职业教育内涵提升型发展阶段政策(2010年—2016)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型阶段政策(2017—2019)五个方面。这部分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重点从政策环境分析、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小结。研究过程中从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文化观念等宏观因素出发,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结构性互动及其影响,试图通过追寻事件发生的历史轨迹找出过去对现在的重要影响。论文援引历史制度主义的时间观,将关键节点、序列、事件等引入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历史的追溯之中,具体从纵向线性历史序列和横向的点状历史节点两个层面出发,强调不同时期职业教育政策的特殊性,考虑制度内生机制的影响和偶然因素的影响,体现职业教育政策变迁鲜明的渐进性和时序性,力求生动地呈现出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第三部分(第三章)是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分析、路径依赖和效能分析。历史既是过去的时间性存在又决定着当下的现实性存在。纵观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历程,一方面,职业教育制度具有内生性特征,政策的演变遵循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一个逐步完善和持续改进的过程;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政策受偶然变量的影响,行动与制度互动的同时,历史过程中出现的偶然性导致意外性制度变迁的发生。通过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段和八个“关键节点”的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动因分析,集中探讨外生性变量、内生性变量和行动者变量等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从政府理性选择、学校理性选择两个方面对职业教育政策变迁进行合理归因,并分析了投入效能和产出效能,揭示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效应。第四部分(第四章)是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与历史经验。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整体上呈现出“断裂均衡”的特征,可以归纳为政治结构形塑职业教育制度变迁方向、经济结构调节职业教育政策演化过程和利益主体制衡职业教育政策迭代更新。新中国成立后,现有的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迫切需要变革,梳理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专业技术教育体制的建立、中等专业学校的建立、技工学校和职工教育得到发展、城市职业学校的兴办、“文革”时期导致职业教育停滞的过程。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节点,掀开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间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各项政策举措,职业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高潮。总体来看,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经验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完善职业教育政策,构建统一协调的职业教育动力机制和职业教育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势在必行。先前的职业教育政策对后续的职业教育发展有持续性的影响,同时,后来发生的政策演变对此前的历史实践也具有经验总结和规则承续的意义。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得以高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渐恢复提升,并且中职教育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以发挥其服务“三农”、助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功能,突出了职业教育政策的包容性,从战略高度推动职业教育向高质量方向持续发展。

詹瞻远,王超[2](2020)在《新时代“一体两翼”型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的实现路径》文中指出中国高职教育进入新时代,必须走特色办学、高水平办学的内涵建设之路。"一体两翼"型高职院校是一种特色的办学模式,是由开放大学和高等职业学院组成的高职院校实体,是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和高职教育发展的双重选择,在办学形式、办学定位、办学职能上独具特点,但在新时代新要求的建设中面临着缺乏行动逻辑、生源危机、"两翼"融合度不高、社会认知偏差等困境与难点。必须有效利用系统办学优势和资源,做好中高职衔接,深化现代职教集团建设,紧密围绕精准服务区域发展的需求,全面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做好"两翼"资源的统筹和融合。

张艳超[3](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白钰[4](2019)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业意识是中职学生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调节与控制所有职业行为的调控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轮廓框架已经形成。但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吸引力较弱、就业平台不高、所学与所用不匹配等实际问题。探究中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问题,可以帮助中职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高素养、专业化的人才。实现社会稳定、持续发展。因此,促进我国中职学生职业意识发展迫在眉睫,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意识的研究已经成为重要课题。本研究应用了问卷调查法,自行编制《中职学生职业意识调查问卷》,随机选取滨海新区三所中职学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中职学生职业意识的问题。基于问卷数据分析及实施访谈的结果,探讨现状的成因及中职学生职业意识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而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培养策略,对今后加强中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提供了参考根据。本研究主要结论为中职学生在职业意识上处在一个消极的状态;中职学生职业意识各维度在性别、年级、家庭环境等变量上具有显着差异;中职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和职业意识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

曾宏燕[5](2019)在《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 ——以招生环节为切入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同层次的教育,都具有职业性特征,承担着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不仅是职业教育健康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符合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趋势。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包括培养目标、生源、专业、课程等诸多方面,以招生环节为切入点分析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问题在当下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首先分析高职招生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关系及高职招生的历史发展阶段,再分析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的现状,重点分析了春季高考、单独考试、五年一贯制、技能高考、注册入学、免试入学等招生方式的具体实施情况。研究发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生源衔接不对口,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招生比例小,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方式单一,招考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紧接着,研究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上海市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中如何实现生源衔接,运用比较法分析美国、德国、日本如何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三个国家的共同点主要是依靠开放式招生录取政策实现生源衔接。最后,针对目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改善分类考试、扩大对口招生,畅通高职院校多种入学途径,完善高职招生服务设施,健全高职招生保障等方面来提升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质量,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顺畅衔接,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王珊珊[6](2018)在《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严雪怡致力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60余年,作为教育事业家,他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作为教育理论家,他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形成了既具有实践意义又具有理论价值的职业教育思想。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面临不少改革实践问题和关键理论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进行系统阐述和深入研究。论文主要内容以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为主线,从思想内涵和当代启示两个维度展开总结分析。在思想内涵上,介绍了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分三个阶段对其思想形成过程进行总结,包括:酝酿期、发展期和成熟期。梳理了每个阶段的理论研究成果并揭示了在不同阶段其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其思想核心,包括:人才分类与教育分类思想、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思想、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思想、发展技术本科思想。其中,人才分类与教育分类思想是后三者教育思想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根源。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归纳,详细阐述了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启示上,对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总结评价,分析了其思想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指出其职业教育思想符合我国社会当前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三点启示:一是立足实践,超越实践,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首要宗旨;二是“在真实环境中教学”、“在真实情景中学习”,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三是“使所有学生都成功”,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论文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指出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内涵丰富,需要进一步研究。

李冲越[7](2017)在《中高职贯通师资共享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是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基本模式,有利于提高合作培养人才的成效,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在目前已经开展试点的学校,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对师资共享有着迫切的需要,但也面临障碍,直接影响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18个中高职贯通专业建设教学设计方案、部分中高职贯通专业访谈和问卷调研资料,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用诱导性制度变迁理论和科层制理论分析问题成因,在此基础提出改进建议。全文由七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指出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对核心概念作出界定;第三部分对中高职贯通师资共享进行需求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对中高职贯通专业建设教学设计方案和访谈问卷调研材料的整理,从对师资共享态度和师资共享的实践情况两个方面总结中高职院校师资共享的现状;第五部分分析中高职院校师资共享的现存问题,并探究其原因;最后一部分在前五章节研究的基础上,就如何促进中高职院校师资共享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李德方[8](2014)在《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研究》文中指出高职院校的发展事关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要办好高职院校,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当务之急。在推进高职院校科学化管理的进程中,如何借鉴胜任力理论来强化校长的遴选、聘用与评价,进而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实现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提升,是需要我们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首先,在辨析胜任力概念的产生与发展、阐释高职院校的职责与功能基础上,界定"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即"特定个体满足高职院校校长岗位要求的程度"。它由一系列细化内分、相互关联并有机统一的要素构成。既包括个体外显的知识和才能,也包括内隐的态度和动机,是与高职院校校长工作绩效密切相关的、作用于特定个体的行为表现以及人格特征的统一体。其次,通过对样本区域16位高职院校校长的行为事件访谈,了解其在校长职业生涯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经历,探寻其对校长岗位的认识与思考,结合访谈数据分析和专家咨询,提炼、挖掘出高职院校校长显性与隐性的关键特征,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由"合格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模块"和"优秀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模块"组成的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格式塔"模型。前者是衡量个体是否具备胜任高职院校校长职位的基础性要求,包括"全局观念、决策力、育人情怀、敬业精神、进取心、模范带头、自信、心胸宽广、凝聚力、创新意识、以人为本"等11项胜任特征;后者是前者基础上的提高性条件,包括"专业知识、战略思考、目标管理、公关力、系统思维、分析判断、行动力、责任心、影响力、批判性思维、成就导向"等11项胜任特征。与普通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校长胜任力相比,两者均要求具有"责任心",具备"战略思考"(或战略规划、愿景能力)和"目标管理"的能力,工作中要具有一定的"决策力"和"行动力"(或执行能力),要充满"育人情怀",要能够做到"心胸宽广",同时,面对激烈的竞争,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等。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作为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研究型大学校长,自身要有"深邃的教育思想",具备一定的"学术造诣"才能有利于校长工作的开展。而作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重新得到重视并发展的高职院校,受历史积淀不丰厚、发展条件有局限、层次地位还不高的现实裹挟,要实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作为其校长需要有更加强烈的"敬业精神"、"进取心"和"自信"等心理特征,做到事事"模范带头",以自身独到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团结广大师生员工,才有可能成就高等职业教育这项特殊的事业。其三,运用自编的《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测量问卷》,对建构的"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格式塔’模型"进行了验证,以考察其可靠性和有效性。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和浙江两省境内的165位高职院校校长实施了问卷调查,对回收的93份问卷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得出的"职业素养"、"动机才能"、"管理能力"和"人际沟通"等4个共性因子内含的要素,与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建构的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格式塔"模型包含的胜任特征相一致,说明建构的模型质量良好。实证效度和聚类分析的检验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结论。访谈文本编码归类一致性及编码内容分析信度的考察结果表明,其信度良好。将胜任力理论运用于校长管理实践是本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尽管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校长选任有赖于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管理体制的相应改革,但这并不影响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操作上的构想。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校长选任具有选任标准与岗位要求高度一致、选任目标与组织愿望比较契合、选任过程有助于选拔出富有潜力的人才等特点,其主要环节包括明确具体职位并进行基于胜任力的职位分析、发布选任公告、初审、测试、背景调查和人选讨论确定等。要想取得理想的选任效果,必须重视方案制定,强化过程管理,提供保障支持。尤其是行为面试设计环节至关重要,需要合理选择待测核心要素、科学设定与待测胜任力要素对应的行为性问题及相应指标,同时有效发挥专家团队的作用。

方健华[9](2014)在《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养评价面临新挑战。基于企业用人单位需求和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建立起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据此进行发展性职业核心素养评价,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之需;符合国家《纲要》提出的“创新中职学生评价的价值理念与标准,构建新型职业教育学生评价体系”精神要求;符合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现实之殇、促进中职生的职场成功和终身发展之需;符合丰富、完善职教评价理论的研究之需。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标准体系的建构,首先,必须对当前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现实进行问题检视和价值反思。基于对当前中职生职业素养评价现状由考试文化桎梏所导致的“应试之殇”、由职业教育异化所导致的“考证之殇”、由锦标主义思想所导致的“应赛之殇”等“现实之殇”的价值反思,可以揭示出“从能力本位到素质本位”这一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及标准的价值分歧与冲突本质所在:在目标价值取向上,普遍重视工具性价值而忽视目的性价值,体现的是功利的效率主义价值观与超功利的博雅主义价值观冲突;在内容导向上,重视个体知识与技能测试而轻视其他素质评价,对个体全面发展需求考虑不够,体现的是管理价值观与发展价值观冲突;在技术、方法上,重视绝对标准,轻视相对标准,缺失激励性功能,体现的是科学价值观与人文价值观冲突;在评价标准上,重视同一性要求,轻视多样性要求,忽视个性化发展,体现的是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冲突。尤其是我国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理念所经历的从“知识至上”到“技能至上”,再到“能力至上”阶段,普遍将“能力本位”错误地解读为“技能(甚至是操作技能)本位”、“专业知识加专业技能本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本位”等,实际上是“知识本位”的翻版。鉴于对现实问题的价值反思与清算,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及标准体系的建构必须符合“从对学生评价到为学生评价”的价值诉求:“从社会人到职业人”的素养评价内容标准的价值目标;“从智力优先到多元智能”的素养评价表现标准的价值澄清;“从为了生计到为了生存发展”的素养评价成就标准的价值转型。其次,必须从理论视阈对中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标准体系建构依据、原则与结构模型进行理性分析。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及标准体系的建构需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生存论哲学的价值观、发展性学生评价论、人的素质论、新教育目标分类论等理论依据,同时,要依据国家政策规定的中职校培养目标以及企业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中职生职业素养评价及标准体系建构要处理好的若干关系,主要包括客观性指标和主观性指标、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精确性指标与模糊性指标等方面的关系,并且需要根据中职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目的,借鉴国内外已有学生评价标准建构的实践经验,创新评价理念,遵循发展性评价指导原则和思路。另外,需要对学生职业素养构成逻辑结构以及职业素养评价内容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建构出合理的学生职业素养结构模型。第三,必须将主观的评价理念见之于客观,科学设计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标准体系建构的实践思路、步骤、方法及策略。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标准体系的建构主要包括评价指标的设定、筛选和体系建构、评价权重值的计算、修正和体系建构、评定标准的设定、筛选和体系建构。为此,本文以“从社会人到职业人”的发展为主线,遵循科学有序的设计程序与步骤,主要运用特尔菲专家咨询法,根据中职生核心职业素养基本要素结构模型和“基于企业岗位需求的中职生核心职业素养构成问卷调查”统计结果,确定出基于企业需求和中职生个人发展需求的职业素养评价内容体系结构表,并将意见较为统一的“职业理想素养、职业人格素养、职业意识素养及职业基本能力素养等确定为最基本的职业核心素养评价的一级指标;再次运用特尔菲法将一级评价指标细化,初步拟定出二级评价指标,制定“二级指标专家咨询问卷表”,第三次运用特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核心职业素养二级评价指标的筛选、修正和确认;在此基础上,选用AHP层次分析法进行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的权重指标体系建构。鉴于AHP法的人工手段进行指标权重的矩阵运算非常繁琐,借助当前先进的Yaahp7.5层次分析法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为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体系提供模型构造、逻辑运算和统计分析方面的有效帮助,最终确定出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的一、二级指标权重体系;最后,仍借助专家咨询筛选法,进一步细分二级评价指标,确定出三级评价指标的职业核心素养评定标准体系。另外,需要从实证研究角度对所建构的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的评价效度、信度等进行实际评估与验证。为此,笔者专门将“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进一步开发成“基于web江苏省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系统”计算机软件,应用于三所中专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试测实践,并对实际试测效果进行了定性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对评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理性逻辑验证和数理统计分析。通过多维度评价效度、信度评估与验证,笔者认为,本研究所建构的“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既能满足中职生就业需要和企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又能激励、促进中职生职业素养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总之,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标准建构,必须经过“协商性价值选择”,为制定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探得真正的价值理念依据;必须“走多元融合之路”,这是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标准建构的实践智慧;必须坚持“基于标准的发展性学生评价理念”,这是符合当前世界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趋势。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标准体系建构的研究和实践只有定位于“激励和促进中职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符合教育本质的功能选择。

张衡[10](2013)在《集体行动与秩序生成 ——高职学制政策变迁的政策网络分析》文中指出“去行政化”时代背景下,政府与高校关系调试成为重心。政策是两者互动的中介,对政策变迁进行研究,有助于明晰这种关系调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可以跳出规范研究,从事实研究层面为问题解决提供政策学的研究进路。研究政策变迁不在于揭示政策“变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变”、“如何变”、“变的效果如何”、“将变向何方”等。换言之,本文虽在研究政策变迁,但更是“在政策变迁中”进行研究。研究对象是政策变迁(主线),研究目的却在于发现政策变迁背后的推动力量,即秩序生成逻辑(隐线)。论文结合政策网络理论,以底层视角、行动立场、主位观点展示了高职相关群体的集体行动是如何推动政策变迁及秩序演化的。发现高职学制政策变迁呈现出“循环往复”特点,集体行动缘起于对现存政策的认同危机,涉及高职群体的身份认同、秩序生成逻辑(“设计”还是“演化”),更是高职群体试图与普教群体、决策层“对话协商”,寻求“承认”的承认政治、抗争政治。同时,指出集体行动“所以可能”,是既有政策安排失序、剥夺感下的怨恨情绪感染、政治机会结构出现、资源动员能力提升,集体认同感/共同信念形成后的意义建构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论文分析了网络治理的现实境遇。亮点是:政策工具运用趋于多元。非官方行动者参与意识、能力、效果显着提高,政策过程开放度加大,政策协同能力提升。问题是:相关网络主体治理能力欠缺,治理结构类型单一(多权威主导式),内部权力不平衡,决策易为强势集团规制俘获,网络管理模式单一,规则制度缺失等影响着网络治理效果。政策变迁过程中的失灵现象,反映出对高职身份的认识误区——单一身份观(以“类型”否定“层次”,以静态否定动态),更有以视觉美学看待理性秩序产生的“规制自负”。走出规制失灵困境,需反思政策背后的秩序生成逻辑,从计划秩序、自发秩序走向网络合作秩序,综合考虑知识理性、权力/利益、理念认知、历史遗绪等因素的影响,以“过程理性”纠正“目标理性”的偏失。

二、中专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机遇、挑战和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专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机遇、挑战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9)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梳理
    第三节 相关概念辨析
    第四节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创新点与存在不足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职业教育政策变迁(1949-1977)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1949—1956)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四、小结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57—1966)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文革”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66—1977)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四、小结
第二章 改革开放至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职业教育政策变迁(1978—2019)
    第一节 职业教育内在需求型发展阶段政策(1978—1989)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四、小结
    第二节 职业教育巩固提高型发展阶段政策(1990—1998)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型发展阶段政策(1999—2009)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四、小结
    第四节 职业教育内涵提升型发展阶段政策(2010年—2016)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四、小结
    第五节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型阶段政策(2017—2019)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四、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分析、路径依赖和效能分析
    第一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分析
        一、外生性变量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
        二、内生性变量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
        三、行动者变量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
    第二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
        一、政府理性选择与职业教育政策变迁
        二、学校理性选择与职业教育政策变迁
    第三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效能分析
        一、投入效能分析
        二、产出效能分析
        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效应考察
第四章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与历史经验
    第一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
        一、政治结构形塑职业教育政策变迁方向
        二、经济结构调节职业教育政策演化过程
        三、利益主体制衡职业教育政策迭代更新
    第二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经验
        一、以问题为导向完善职业教育政策
        二、构建统一协调的职业教育动力机制
        三、职业教育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新中国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文件一览(1949—2019)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新时代“一体两翼”型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的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办学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一)新时代对高职院校办学提出的新要求
    (二)高职院校对特色办学的实践探索
二、“一体两翼”型高职院校的办学背景与特点
    (一)基本概念阐述
    (二)““一体两翼”型高职院校的办学背景
    (三)““一体两翼”型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
        1.办学形式:招生形式多样,有系统办学传统
        2.办学定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
        3.办学职能:紧贴社会需求,社会服务功能突出
三、“一体两翼”型高职院校的发展困境与难点
    (一)聚焦不够,行动逻辑缺乏
    (二)生源不够,内部存在竞争
    (三)统筹不够,融合度不足
    (四)宣传不够,认识偏差导致人为分离
四、“一体两翼”型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的实现路径
    (一)有效利用系统办学优势,丰富高职教育的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二)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全面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优化
    (三)精准服务产业需求,创新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四)充分整合系统内优质职教资源,发挥集成优势优势,深化现代职教集团建设
    (五)全力统筹两翼优势,资源融合流通形成互补互补。

(3)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问题
        二、概念界定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特色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三、生态分析框架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4)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职业意识及中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剖析
    第一节 职业意识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
        一、意识
        二、职业意识
        三、职业意识的构成要素
        四、个体职业意识的发展阶段
        五、职业意识与职业价值观
        六、职业意识与职业成熟度
    第二节 中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一、中职学生具有特殊性
        二、中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积极意义
第三章 中职学生职业意识现状调查研究
    第一节 问卷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基本假设
        三、问卷内容
        四、研究方法及工具
        五、被试来源
    第二节 初测问卷数据分析
        一、初测问卷的的发放与回收
        二、初测数据的探索性因子分析(EFA)
        三、初测数据的信度分析
    第三节 正式问卷数据分析
        一、正式问卷的的发放与回收
        二、正式数据的验证性因子分析(CFA)
        三、正式数据的信度分析
        四、效度分析
        五、描述性统计分析
        六、差异分析
        七、职业意识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
        八、职业意识与学习倦怠的回归分析
        九、小结
    第四节 基于问卷分析中职学生职业意识现状
        一、职业认知度不高
        二、职业理想较为空洞
        三、职业信念缺失
        四、职业情感淡薄
第四章 中职学生职业意识影响因素及发展特点分析
    第一节 实施访谈
        一、访谈目的
        二、访谈对象
        三、访谈提纲的设计
        四、实施访谈的地点和时间
        五、访谈内容分析及总结
    第二节 影响中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因素
        一、学生的自我认知缺乏
        二、职业意识的培养流于形式
        三、专业与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
        四、缺乏系统的职业意识培养规划
        五、家庭职业意识引导存在偏差
    第三节 中职学生职业意识发展特点分析
        一、职业意识发展受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制约
        二、职业意识发展是渐进与突变相统一的过程
        三、职业意识发展是对优势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
第五章 完善中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对策
    第一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
        一、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
        二、加强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
        三、注重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培养
    第二节 创新职业意识培养模式
        一、在课程改革中深化职业意识
        二、充分利用学生活动展示平台
        三、探索个性化的职业意识指导
    第三节 优化外部育人环境保障
        一、大力推进校企文化结合
        二、完善家庭及网络辅助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职学生职业意识调查问卷(初测)
附录 B 中职学生职业意识调查问卷(正式)
附录 C 中职学生职业意识访谈提纲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 ——以招生环节为切入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
        1.4.1 中等职业教育
        1.4.2 高等职业教育
        1.4.3 招生
    1.5 研究现状
        1.5.1 国内研究现状
        1.5.2 国外研究现状
    1.6 理论基础
        1.6.1 教育内外关系规律理论
        1.6.2 终身教育理论
第2章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与高职招生
    2.1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
        2.1.1 生源衔接与其他衔接的关系
        2.1.2 高职招生实现生源对口衔接
    2.2 高职招生的历史发展阶段
        2.2.1 萌芽起步阶段
        2.2.2 优化发展阶段
        2.2.3 跨越发展阶段
第3章 中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生源衔接
    3.1 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现状
        3.1.1 分类高考
        3.1.2 技能高考、注册入学及免试入学
        3.1.3 春季高考、单独考试、中高职贯通培养招生
    3.2 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存在的问题
        3.2.1 生源衔接不对口、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招生占比小
        3.2.2 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方式单一
        3.2.3 招考内容针对性不强
    3.3 新一轮高考改革中上海市的生源衔接
        3.3.1 三校生高考
        3.3.2 中高职贯通培养
        3.3.3 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
        3.3.4 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模式
第4章 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的国际比较
    4.1 美国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
        4.1.1 美国中高等职业教育概览
        4.1.2 美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开放性的招生方式
        4.1.3 中美国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招生保障机制
    4.2 德国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
        4.2.1 德国中高等职业教育概览
        4.2.2 德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招生特色
        4.2.3 德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招生保障机制
    4.3 日本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
        4.3.1 日本中高等职业教育概览
        4.3.2 日本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对口招生
        4.3.3 日本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招生保障机制
第5章 中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衔接的改革建议
    5.1 改进分类考试,扩大对口招生
    5.2 畅通高等职业院校多种入学途径
    5.3 完善高职招生服务设施
    5.4 健全生源衔接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6)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之需
        1.1.2 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引性
        1.1.3 严雪怡在我国现当代职业教育史上的地位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思路
        1.5.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与过程
    2.1 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形成背景
        2.1.1 建国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2.1.2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
    2.2 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形成过程
        2.2.1 思想形成的酝酿期(1953-1985)
        2.2.2 思想形成的发展期(1986-1999)
        2.2.3 思想形成的成熟期(2000-2012)
第3章 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内容
    3.1 人才分类与教育分类思想
        3.1.1 人才分类
        3.1.2 教育分类
        3.1.3 我国人才分类类型与国际教育分类
    3.2 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思想
        3.2.1 “学校中有工厂,工厂中有课堂”
        3.2.2 “必需、够用”原则与“中专水平”
        3.2.3 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师资队伍
        3.2.4 “使所有学生都成功”
    3.3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3.3.1 中高职两者的关系
        3.3.2 中高职衔接不当会出现矛盾
        3.3.3 建立两者衔接的课程标准
        3.3.4 积极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职
    3.4 技术本科教育
        3.4.1 信息社会对职业技术发起了新挑战
        3.4.2 必须重视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3.4.3 大力发展技术本科
第4章 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的评价与启示
    4.1 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的评价
        4.1.1 立足实际国情融汇东西
        4.1.2 重视技术教育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趋势
        4.1.3 提升技术教育层次顺应时代前进步伐
    4.2 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的启示
        4.2.1 立足实践超越实践
        4.2.2 在真实环境中教与学
        4.2.3 “使所有学生都成功”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严雪怡生平与学术生涯简介
附录2 1953 年至1985 年严雪怡论文汇总
附录3 1986 年至1999 年严雪怡论文汇总
附录4 2000 年至2012 年严雪怡论文汇总
附录5 严雪怡学术论文汇总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7)中高职贯通师资共享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中高职衔接的政策梳理
        1.3.2 中高职贯通的概念分析
        1.3.3 中高职贯通师资共享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中高职贯通的概念
        2.1.2 中高职贯通中的师资共享
    2.2 理论依据
        2.2.1 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
        2.2.2 科层制理论
第3章 中高职贯通中师资共享需求分析
    3.1 院校对师资共享需求分析
        3.1.1 师资共享是院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重要途径
        3.1.2 师资共享有利于院校间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3.2 教师对师资共享需求分析
        3.2.1 师资共享是教师落实课程一体化的需要
        3.2.2 师资共享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3.3 学生对师资共享需求分析
第4章 中高职院校师资共享现状
    4.1 中高职贯通师资共享调研说明
        4.1.1 调研对象说明
        4.1.2 调研工具说明
    4.2 对中高职贯通师资共享的基本认识
        4.2.1 对于师资共享内涵的把握基本一致
        4.2.2 对于师资共享的态度不一致
    4.3 当前中高职师资共享的实践探索
        4.3.1 师资共享形式多样
        4.3.2 师资共享保障机制普遍建立
        4.3.3 师资共享成效初显
第5章 中高职师资共享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中高职院校师资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配套制度改革滞后,阻碍了师资共享开展
        5.1.2 院校缺乏师资统筹配置及完善的制度,使得师资共享面临障碍
        5.1.3 教师参与师资共享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师资共享效果
    5.2 中高职院校师资共享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中高职贯通教师未获得专业教师应有的权利挫伤其积极性
        5.2.2 中高职贯通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缺失
        5.2.3 制度平衡被打破,需渐进实现新平衡
        5.2.4 科层制管理限制中高职院校师资共享
第6章 建议
    6.1 政府部门发挥调控职能
        6.1.1 建立适合中高职贯通需求的教师专业标准、薪酬和职称制度
        6.1.2 建立区域教师共享平台
    6.2 中高职院校密切协同配合,完善师资共享机制
        6.2.1 建立贯通专业“师资库”管理机制
        6.2.2 协调两校师资考核、激励、培养和引进
    6.3 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性,构建师资专业成长共同体
        6.3.1 制定师资培训计划,提升对贯通培养认知和教育教学能力
        6.3.2 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强化和完善中高职贯通联合教研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高职贯通师资共享问题的访谈提纲
附录B 中高职贯通师资共享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
        二、促进高职院校校长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三、从制度层面实现高职院校校长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第三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职院校校长的研究
        二、关于胜任力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架构与研究创新
        一、论文架构
        二、研究创新
第二章 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的概念内涵
    第一节 胜任力是什么
        一、胜任力概念的缘起与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者对胜任力的界定
        三、词典的界定和释义
        四、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关联概念辨析
        一、胜任力与领导力
        二、胜任力与能力
    第三节 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
        一、高职院校勃然兴起的发展历程
        二、高职院校的特有职责与功能
        三、高职院校校长及其胜任力
第三章 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模型建构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二、研究步骤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访谈长度分析
        二、不同组别的访谈长度相关情况
        三、访谈文本编码信度分析
        四、特征要素的描述性统计
        五、差异检验
        六、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模型建构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模型验证
    第一节 模型验证
        一、选择被试
        二、编制测量工具
        三、施测
        四、研究结果
    第二节 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校长选任
    第一节 我国高职院校校长选拔任用的现状特点及问题剖析
        一、现状特点
        二、主要问题
    第二节 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校长选任特点
        一、选任标准与岗位要求高度一致
        二、选任目标与组织愿望有效契合
        三、有利于选拔出具有潜力的理想人选
    第三节 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校长选任程序与方法
        一、明确选任校长职位
        二、基于胜任力的职位分析
        三、发布选任公告
        四、报名与初审
        五、基于胜任力的测试
        六、基于胜任力的背景调查
        七、人选讨论并确定
    第四节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职院校校长选任行为面试设计
        一、制定行为面试方案
        二、设计行为面试问题
        三、实施行为面试
    第五节 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和研究创新
        一、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概念内涵
        二、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模型
        三、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校长选任
    第二节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一、访谈对象的选择尚不完善
        二、模型的有效性尚未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
        三、胜任力理论的运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
    第三节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校长访谈协议书
附录二: 编码词典示例
附录三: 编码示例
附录四: 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调查问卷

(9)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发展及评价面临新挑战
        二、选题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际比较: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及标准研究的他山之石
        二、国内探索: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及标准研究的本土基础
        三、走向发展性:国内外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及标准研究的未来趋势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内容框架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本文的内容框架
第二章 问题检视: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及评价的现实之殇与价值反思
    第一节 企业视角: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与需求
        一、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结果比较分析
        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企业需求吻合度分析
    第二节 现实之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及标准的调查分析
        一、关于中职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关于中职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现状调查结果描述
        三、基于中职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现状调查的问题检视
    第三节 从能力本位到素质本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及标准的价值分歧与冲突
        一、效率主义价值观与超功利的博雅主义价值观冲突
        二、管理主义价值观与发展主义价值观冲突
        三、科学主义价值观与人文主义价值观冲突
        四、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冲突
    第四节 从对学生评价到为学生评价:中职学生评价标准建构的价值诉求
        一、从社会人到职业人:中职学生评价内容标准的价值目标
        二、从智力优先到多元智能:中职学生评价表现标准的价值澄清
        三、从为了生计到为了生存发展:中职学生评价成就标准的价值转型
第三章 理论视阈: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标准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据、关系与结构模型
    第一节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及标准建构的基本依据
        一、理论依据: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
        二、政策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和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三、现实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及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
        四、主体依据:中职学生身心特征及发展需求
    第二节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及标准建构的基本关系处理
        一、正确处理好评价标准体系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关系
        二、正确处理好评价标准体系的定量与定性关系
        三、正确处理好评价标准体系的整体性与独立性关系
        四、正确处理好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的关系
    第三节 中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结构的模型分析与建构
        一、基于语义学视角的中职生职业素养内涵分析
        二、基于职业素养构成分析的中职生综合素养结构模型建构
        三、基于企业岗位需求调查的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分析
第四章 实践之维: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标准建构的步骤设计与方法选择
        一、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标准建构的基本步骤设计
        二、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建构的基本方法选择
    第二节 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一级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二级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基于AHP的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指标权重体系建构
        一、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指标权重体系分析的层次结构模型建构
        二、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权重体系分析的群决策管理
        三、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指标权重体系的一致性检查及计算结果导出
    第四节 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指标内容分析及评定标准体系建构
        一、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一级指标内容分析
        二、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二级指标内容分析
        三、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定标准体系的初步确定
        四、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价值判断的基本标准设定
第五章 案例研究:基于WEB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的应用与实证
    第一节 以素质为本:中职学生发展性职业核心素养评价的实施路径与策略
        一、中职学生发展性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实施方案的设计策略
        二、中职学生发展性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具体方法及实施策略
        三、中职学生发展性职业核心素养评价的信息收集与处理策略
        四、中职学生发展性职业核心素养评价的结果处理与分析策略
    第二节 基于WEB平台: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校本化实施案例
        一、设计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校本化实施方案
        二、开发基于web的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校本化实施系统
        三、“基于web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系统校本化实施”过程与结果
    第三节 指向发展: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校本化实施结果的效度与信度评估
        一、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校本化实施效果的问卷调查分析
        二、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校本化实施结果的逻辑验证分析
        三、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校本化实施的效度和信度评估分析
结语
    一、价值选择: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标准建构的理念探真
    二、多元融合: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标准建构的实践智慧
    三、促进发展: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标准建构的趋向预测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论着及课题成果情况简表
后记

(10)集体行动与秩序生成 ——高职学制政策变迁的政策网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陈述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内容
第一章 文本分析:高职教育学制政策变迁的历史
    第一节 类型与层次:高职教育政策变迁的两大主题
    第二节 高职教育“类型”政策的变迁
    第三节 高职教育“层次”政策的变迁
    小结
第二章 政策网络:高职教育政策变迁研究的新途径
    第一节 政策研究的新维度
    第二节 政策网络理论基础、价值及应用
    第三节 高职教育政策变迁的政策网络分析途径
    小结
第三章 高职教育政策网络特征分析
    第一节 高职教育政策网络环境、网络类型结构与互动行为
    第二节 决策层行动者的资源、立场、策略
    第三节 资政层行动者的资源、立场、策略
    第四节 影响层行动者的资源、立场、策略
    小结
第四章 网络集体行动缘起及“类型”政策变迁集体行动
    第一节 高职学制政策变迁中的网络集体行动缘起
    第二节 高职“分流”政策变迁中的网络集体行动
    小结
第五章 “层次”政策变迁中的网络集体行动(初步探索期)
    第一节 层次提升的网络倡导博弈
    第二节 “本科院校办技术应用本科”与“高职院校试办长学制”
    小结
第六章 “层次”政策变迁中的网络集体行动(严格规制期)
    第一节 推行“两年制”中的政策网络互动
    第二节 “颁布升格禁令”后的政策网络互动
    小结
第七章 “层次”政策变迁中的网络集体行动(全面改革期)
    第一节 “分级制”试点中的政策网络互动
    第二节 “转型”与“长学制”试点中的政策网络互动
    小结
第八章 政策变迁中的集体行动与网络治理
    第一节 动力机制:政策变迁中的网络集体行动“何以可能”
    第二节 政策变迁中网络治理的现实境遇与未来路向
    小结
第九章 政策变迁背后的秩序生成逻辑
    第一节 高校组织身份的认识误区
    第二节 政策规制神话的破灭
    第三节 秩序生成的逻辑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专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机遇、挑战和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9)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武智. 扬州大学, 2021(02)
  • [2]新时代“一体两翼”型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的实现路径[J]. 詹瞻远,王超.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1)
  • [3]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4]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意识研究[D]. 白钰. 天津大学, 2019(06)
  • [5]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 ——以招生环节为切入点[D]. 曾宏燕. 南昌大学, 2019(02)
  • [6]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研究[D]. 王珊珊.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7]中高职贯通师资共享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冲越.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8]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研究[D]. 李德方. 南京大学, 2014(06)
  • [9]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D]. 方健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 [10]集体行动与秩序生成 ——高职学制政策变迁的政策网络分析[D]. 张衡.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中专举办五年制职业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