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样的报纸才好卖?──北京市报摊零售状况的抽样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毛紫薇[1](2021)在《互联网时代下文学期刊与读者关系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宇轩[2](2021)在《新媒体时代北京报摊的生存现状调查》文中指出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如纸媒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本文旨在深入了解北京报摊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生存现状。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利用目的性走访调查的方式,对报摊营业人员进行深度采访,发现报摊大多都在开辟附加功能,而且附加功能对于报摊的生存日趋重要。同时,根据定量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众对于报摊在当下的存在意义等进行调查,调查发现买报人大多是中老年人,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卖报纸来阅读逐渐成为新媒体的一种调剂。综合来看,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阅读模式逐渐发生了改变,报摊作为一个纸媒的销售平台首到了冲击,但同时,北京地区的报摊普遍也进行了附加价值化,而这也使得报摊的生存成为可能。
石万昀[3](2016)在《做有实用价值的新闻》文中研究指明教科书对新闻价值的解释是:"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在笔者看来,新闻价值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是新闻本身存在的客观理由。自媒体时代对传统媒体的考验是全面的,虽然汽车时代延缓了自媒体对广播的冲击,但就
李琳[4](2012)在《从守门人到开门人 ——由齐鲁晚报·生活日报编辑位置前移谈都市报采编流程再造》文中提出过去十年,是中国媒介巨变的十年。创办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都市报遭遇发展瓶颈期,与此同时,新兴媒体形式正蓬勃发展。新闻传播的中心悄然转移,作为传者和把关人的记者、编辑权力被削弱,作为受众的读者则逐渐占据主动权。编辑记者必须通过制作精良的新闻报道、揣摩受众喜好、更新定位来争取读者。他们从传统意义上的守门人变成了开门人,但把关人的职能还在。“开门人”的角色丰富了传统把关人的理论,也让都市报人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占据济南报业市场半壁江山的齐鲁晚报·生活日报自2007年开始对编辑的角色进行了重塑,重塑的核心理念就是将编辑位置前移,挖掘其生产力,指导记者,主导完成更好的新闻报道,进而满足受众的需求,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改革的成果需要合理的制度来扞卫,采编流程再造提上日程。都市报的生存离不开所处的报业集团,而报业集团正面临媒介融合。编辑角色的重塑、采编流程的再造,在集团媒介融合的大局面前,就成了子流程。’而报业集团关注的,是集团内更大规模的信息链设计、信息多层级开发和生产流程再造。在媒介融合和全媒体时代的映射下,采编流程再造体现的是传统媒体对充当内容提供商的潜在诉求。因为内容,是报纸真正可以倚重的核心竞争力,而编辑在采编流程中的重新定位是采编流程再造的核心环节,把关人理论的衍变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未来媒体会怎样?文化体制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原来在体制内的都市报如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将转企改制、走向市场。不可否认,媒体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其发展难免受政策、政治影响,拥有政治优势、得到政策呵护的媒体具有天然优势,但最有可能成为媒体产业龙头的,仍会是那些进入市场早、适应市场能力强、市场化程度高、善于吃透理论并且按市场规律办事的媒体。2
王文侠[5](2011)在《城市周报健康类版面编辑三原则》文中研究指明如今保健养生成了近年来受众最为热衷的"关键词"之一。各地广播电视报在凸显行业特色的同时,也都在精雕细刻健康类版面。笔者从事多年健康类版面的编辑工作,认为周报必须把健康等养生保健类版面放在核心地位,体现特色,以适应现代生活变化的节奏,适应媒体的发展趋势。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把握健康类版面的编辑三原则:实用性——记得住用得上;辨证性——不极端重调理;地域性——话题落地生根。
陈治家[6](2010)在《受众期望与媒体定位》文中研究指明毋庸讳言,主流媒体,尤其是省级以上的机关报拥有诸多优势和特点,这些报纸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同时,也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发展立下不朽的功勋。十余年来,随着报社从过去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纯事业单位转为自收自支、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一些报纸适应市场
韩强[7](2010)在《时政新闻亲和力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共分五章对如何提升时政新闻的亲和力进行了研究和梳理:不争事实:时政新闻缺少亲和力;严峻现实:时政新闻急需增强亲和力;急迫任务:打造时政新闻亲和力的主要途径;典型引路:提升时政新闻亲和力的操作范式;分寸把握:正确处理时政新闻亲和力的几个关系。笔者紧扣亲和力,开篇即提出时政新闻缺少亲和力的问题,之后的章节分别从时政新闻缺少亲和力的原因、症结,增强亲和力的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有理论分析,也有具体操作。由于时政新闻涉猎内容广泛,如果一一研究将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庞大工程,而且也会造成用力均衡、主题不集中的缺陷,导致研究无法深入,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本文在“典型引路:提升时政新闻亲和力的操作范式”一章中,专门挑选了时政新闻中常见、重要的内容,如两会报道、领导活动、节庆报道、政策解读等四部分。由于对时政新闻的分类及挑选是出于主观认识,难免有偏颇之处。此外,笔者对其它类型媒体时政新闻缺乏细致研究,本文的个案选择主要是纸媒,没有过多涉及电视、广播、网络。在写作中,前人学者的创造性学术成果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很多想法也源于此,在此对他们的学术素养表示敬佩。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在该问题的研究上难免有不当、不及之处,敬请专家学者给予指正。
杨勋[8](2009)在《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6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他着重就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如何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讲了五点意见: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
陈小英[9](2008)在《中德体育报刊发展策略的研究 ——以《体坛周报》、《足球》报、《踢球者》、《体育图片》为例》文中指出体育报刊是体育媒体中最古老的媒介形态。德国体育报刊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较大的影响力,是最能代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报刊发展水平的市场之一。本研究期望运用中德比较的视野,探索以下问题:1、作为中国报刊市场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体育报刊,目前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和水平?德国体育报刊的实力和发展现状如何?中国体育报刊与德国体育报刊的发展差距有多大?2、全球媒体发展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改变着全球媒体发展生态,也迫使媒体以新的策略应对。中国体育报刊该采取什么发展策略?德国体育报刊有哪些值得中国借鉴的发展策略?为了避免国际比较研究中容易出现的文化误读现象,本研究首先对关键概念——体育报刊进行了解释和操作化定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专业体育报纸,但不同国家之间对报纸、期刊和杂志的划分标准存在着分歧,导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很模糊。有些学者根据报纸和杂志不断走向融合的发展实践,认为对两者进行区分的行为,只有在做报刊研究史时才是有意义的,而在其它大多数情况下其实并没有实际意义,人们对它们的不同称呼只是长期形成的不同习惯而已。鉴于以上情况,本文以出版周期和内容的时效性为标准来划分体育报纸和体育杂志。将每周出版次数在1~7次的体育公开出版物称为体育报纸,出版周期在1周以上的称为体育期刊。在本文,“体育报刊”特指以体育这种社会现象为内容的专业报纸。根据求同存异的原则,本文将中国专业体育报纸和德国专业体育杂志统称为体育报刊,但是在分别对两国体育报刊进行称呼时,依旧沿用该国的习惯,即在中国依旧称为体育报纸,在德国称为体育杂志。本研究从中德两国分别选取部分体育报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它们的特点是市场化程度较高、发行量、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具有较强代表性,相互之间具有可比性。在建立的体育报刊策略模型的指导下,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和比较了中德专业体育报刊发展史、市场结构和市场态势,内容策略(包括内容采编策略和报刊产品策略)、受众策略(包括受众选择策略和受众资源开发策略)和盈利策略(包括广告策略和盈利模式创新策略)等内容。研究发现:1、无论在中国还是德国,与其它媒体相比,体育报刊市场领先者总体实力不强,属于中等报刊企业,。2、中德专业体育报刊市场呈现较明显的集中化趋势,形成了二到三家共存的格局,但没有形成寡头垄断。这是两国不同媒体体制下体育报刊企业市场竞争的结果。3、中德体育报刊在内容策略、受众策略和盈利策略上的趋同性在增强,但两国发展水平仍具有较大差异。4、我国体育报纸应该构建包括宏观层次、微观层次,以及08奥运前后阶段性发展策略在内的立体化发展策略体系。5、德国体育杂志能对中国体育报纸构建立体化策略体系提供有益借鉴;同时,中国体育报纸对德国体育杂志的全球化扩张策略具有启示作用。
廖妮娜[10](2006)在《信息传播全球化背景下受众的多重矛盾心理》文中研究说明信息传播全球化趋势对我国传媒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受众作为与传媒相对应的范畴,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对媒介的接受心理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笔者认为,这种变化表现为受众心理的多重矛盾。
二、什么样的报纸才好卖?──北京市报摊零售状况的抽样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什么样的报纸才好卖?──北京市报摊零售状况的抽样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新媒体时代北京报摊的生存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简述 |
二、北京报摊生存现状的定性分析 |
(一)卖报现状 |
(二)摊主现状 |
(三)报摊现状 |
三、北京报摊生存现状的定量分析 |
(一)买报情况 |
(二)对报摊的需求度 |
(三)根据买报人的不同年龄段分析: |
四、结语 |
(3)做有实用价值的新闻(论文提纲范文)
现状:“本地化”有余,“服务性”不足 |
分析:多触角策划,塑造“必听性” |
结论:实在实用是广播新闻的品格 |
(4)从守门人到开门人 ——由齐鲁晚报·生活日报编辑位置前移谈都市报采编流程再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解读新闻传播中的守门人理论 |
第一节 守门人理论的衍变 |
一、 提出:库尔特?卢因的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 |
二、 发展:怀特将该理论由社会学引入新闻传播学的范畴 |
三、 延伸:守门人受所在组织的限制 |
第二节 守门人如何行使职责 |
一、 记者编辑的守门人职责有何区别 |
二、 新闻选择的主要标准 |
三、 由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转移 |
第三节 由守门人到开门人的转变 |
一、 受众本位意识在中国:喉舌论 |
二、 把握受众本位,从被批判到被提倡 |
三、 受众调查,开门人应运而生 |
四、 济南都市报展开“调查”战 |
第二章 编辑位置前移对都市报的意义 |
第一节 采编关系的传统定位 |
一、 什么是记者 |
二、 什么是编辑 |
三、 传统旳采编关系与守门人理论 |
第二节 采编关系的当下定位 |
一、 为什么要重新定位 |
二、 为什么被重新定位的是编辑 |
三、 通过编辑位置前移实现采编关系重新定位 |
第三节 编辑位置前移的本质 |
一、 守门人权力被撼动,编辑位置前移是主动出击 |
二、 编辑位置前移,创造优质报道和特色栏目 |
第四节 编辑位置前移的局限性 |
一、 编辑位置前移所面临的问题 |
二、 编辑位置前移有底线 |
第三章 都市报的采编流程再造 |
第一节 都市报采编流程亟待再造 |
一、 流程管理及对报纸采编的积极意义 |
二、 采编流程再造的历史溯源 |
三、 采编流程再造的必要性、紧迫性、公平性与挑战性 |
四、 编辑部机制改革的四种做法 |
第二节 采编流程再造的业界探讨与实践 |
一、 一次业界的集中探讨 |
二、 一次报业集团内部的实验 |
三、 一个理论的提出:内容供应商 |
第三节 全媒体时代对采编人员的要求 |
一、 全媒体时代旳环境变化 |
二、 对编辑记者的要求 |
三、 前景:危机与机遇并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受众期望与媒体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受众期望 |
媒体定位的重要性 |
报纸定位依据——受众的喜好 |
媒体定位的稳定性 |
(7)时政新闻亲和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第1章 不争事实:时政新闻缺少亲和力 |
1.1 时政新闻的发展现状 |
1.2 亲和力的提出和概念界定 |
1.3 时政新闻缺少亲和力的表现 |
1.3.1 报道视角重领导轻群众 |
1.3.2 报道内容重工作轻生活 |
1.3.3 报道语言公式化概念化 |
1.4 时政新闻缺少亲和力的症结 |
1.4.1 受众意识淡薄 |
1.4.2 思维方式僵化 |
1.4.3 传播手段单一 |
第2章 严峻现实:时政新闻急需增强亲和力 |
2.1 时政新闻并不天然缺少亲和力 |
2.1.1 时政新闻报道信息彰显权威性 |
2.1.2 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具备有用性 |
2.1.3 时政新闻报道与百姓息息相关 |
2.2 增强时政新闻亲和力的现实意义 |
2.2.1 明确了媒介的判断标准 |
2.2.2 体现了受众为本的思想 |
2.2.3 有利于增强传播效果 |
第3章 急迫任务:打造时政新闻亲和力的主要途径 |
3.1 报道思维的转变是根本 |
3.2 以人为本的报道视角是关键 |
3.3 报道内容的拓展是主体 |
3.4 报道形式的多样是手段 |
3.5 报道语言的生动是基础 |
第4章 典型引路:提升时政新闻亲和力的操作范式 |
4.1 两会报道: 巧选角度凸显特色 |
4.2 领导活动:彰显亲民情怀 |
4.3 节庆报道:宏观微观两种视角 |
4.4 政策解读:立足民生体现权威 |
第5章 分寸把握:正确处理时政新闻亲和力的几个关系 |
5.1 题材上的报与不报 |
5.2 风格上的稳重与活泼 |
5.3 内容上的求新与猎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9)中德体育报刊发展策略的研究 ——以《体坛周报》、《足球》报、《踢球者》、《体育图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2.1 体育报刊 |
1.2.2 发展策略 |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
1.5 研究模型 |
1.6 研究假设 |
1.7 研究方法 |
1.7.1 文献资料法 |
1.7.2 专家访谈法 |
1.7.3 内容分析法 |
1.7.4 案例分析法 |
1.7.5 比较研究法 |
1.7.6 数理统计法 |
1.8 可能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
1.9 全文内容安排 |
2 文献综述 |
2.1 中国的体育报纸研究 |
2.1.1 中国近现代体育报刊发展史考 |
2.1.2 关于中国几份着名体育报纸的介绍和研究 |
2.1.3 体育报纸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
2.1.4 体育报纸市场和受众的调查分析 |
2.1.5 经营环境和竞争策略的探讨 |
2.1.6 境外体育报纸的介绍和对中国体育报纸的启示 |
2.2 德国的专业体育杂志研究 |
2.2.1 德国期刊业研究动态述评 |
2.2.2 德国专业期刊和德国专业体育期刊的基础研究 |
2.2.3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以来的德国体育期刊杂志研究的热潮 |
2.2.4 近年来对德国专业体育报刊营销策略的研究 |
2.2.5 对国外体育杂志的研究 |
2.3 小结 |
3 中德媒体体制和媒体的发展特征 |
3.1 报刊的特殊性 |
3.2 中国媒体管理体制和报刊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
3.2.1 中国媒体体制 |
3.2.2 我国报刊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
3.3 德国媒体管理体制和报刊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
3.3.1 德国的媒体管理体制 |
3.3.2 德国报纸与刊物发展的基本特征 |
3.4 中德两国报刊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
3.4.1 中国报刊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政府主导型 |
3.4.2 德国报刊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市场主导型 |
3.5 小结 |
4 中德体育报刊市场 |
4.1 中国体育报刊市场 |
4.1.1 中国体育报刊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4.1.2 我国体育报刊市场态势的经济学指标 |
4.2 德国体育报刊市场 |
4.2.1 德国体育报刊发展简史 |
4.2.2 德国体育报刊市场现状 |
4.2.3 影响德国体育报刊市场空间的基石:德国体育 |
5 中德专业体育报刊内容和产品策略的比较 |
5.1 中国专业体育报刊的内容策略 |
5.1.1 强化报刊的形象识别系统 |
5.1.2 报道特点和策略 |
5.1.3 报纸的风格定位 |
5.1.4 中国体育报纸内容策略存在的问题 |
5.2 德国体育报刊的内容策略 |
5.2.1 形象识别系统 |
5.2.2 丰富、立体感的版面语言 |
5.2.3 版面设置灵活,事件性和地域性强 |
5.2.4 报道特点和策略 |
5.3 2006 年德国世界杯中德体育报刊的内容策略 |
5.3.1 世界杯产品信息统计 |
5.3.2 世界杯报道的统计方法 |
5.3.3 四报世界杯报道的规模 |
5.3.4 四报世界杯新闻报道数量统计 |
6 中德专业体育报刊受众营销策略的比较 |
6.1 报刊业营销时代的受众策略的理论基础 |
6.1.1 近年来受众群体的变化特征 |
6.1.2 营销学的4C 理论 |
6.2 中国专业体育报刊的受众营销策略 |
6.2.1中国体育报纸受众的特征 |
6.2.2 中国专业体育报刊的受众营销策略 |
6.2.3 中国体育报刊对受众市场的培育策略 |
6.3 德国体育报刊业的受众策略 |
6.3.1 德国体育报刊业的受众现状 |
6.3.2 德国体育报刊业的受众策略 |
7 中德体育报刊的盈利策略 |
7.1 报刊业盈利模式的理论基础 |
7.1.1 报纸二次销售理论 |
7.1.2 报刊的“N 次销售”理论 |
7.1.3 市场细分理论 |
7.1.4 数据库营销 |
7.2 中国体育报刊的盈利模式 |
7.2.1 传统的盈利模式——发行收入+广告收入 |
7.2.2 新的盈利模式开发 |
7.3 德国体育报刊的盈利策略 |
7.3.1 “内容为王”策略和价格优势策略 |
7.3.2 “三次销售”模式——品牌资源和衍生产品策略 |
7.3.3 新媒体盈利模式的开发——《踢球者》手机商务 |
7.4 小结 |
8 启示及我国体育报纸未来发展策略的构建 |
8.1 对我国体育报纸发展策略的构建启示 |
8.2 构建立体化的中国体育报纸发展策略体系 |
8.2.1 我国体育报纸的宏观发展策略 |
8.2.2 我国体育报纸的微观发展策略 |
8.2.3 我国体育报纸在 08 奥运前后的阶段性发展策略 |
8.3 对德国专业体育报刊全球化策略的启示 |
8.3.1 认清产业政策上的机遇和局限 |
8.3.2 加强内容的本土化策略 |
9 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 |
9.1 结论 |
9.2 后续研究建议 |
致谢 |
中文参考文献 |
外文参考文献 |
附件 1:中德体育报刊头版/封面示例 |
附件 2: 德国现有主要体育报刊概况(2006 年) |
附件 3: 德国专家对四份体育报刊质的内容分析统计结果 |
附件 4: |
(1)对《体育图片》周刊广告部经理 Axel Nieber 先生的访谈提纲 |
(2)对《踢球者》广告部经理 Puschmann 先生的访谈提纲 |
附件 5: 对《足球》报总编辑刘晓新先生的访谈提纲 |
附件 6: 近年来对中国体育报纸市场生存策略的研究论文目录 |
附件 7: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科隆体育大学体育新闻系 关于德国体育报刊的学位论文目录 |
附件 8: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结题证书 |
(10)信息传播全球化背景下受众的多重矛盾心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息传播全球化对传媒的影响 |
二、信息传播全球化背景下受众的心理变化 |
三、信息传播全球化背景下受众心理的多重矛盾 |
四、什么样的报纸才好卖?──北京市报摊零售状况的抽样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时代下文学期刊与读者关系转型研究[D]. 毛紫薇.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新媒体时代北京报摊的生存现状调查[J]. 刘宇轩. 东南传播, 2021(03)
- [3]做有实用价值的新闻[J]. 石万昀. 传媒观察, 2016(02)
- [4]从守门人到开门人 ——由齐鲁晚报·生活日报编辑位置前移谈都市报采编流程再造[D]. 李琳. 山东大学, 2012(02)
- [5]城市周报健康类版面编辑三原则[J]. 王文侠. 新闻世界, 2011(12)
- [6]受众期望与媒体定位[J]. 陈治家. 青年记者, 2010(29)
- [7]时政新闻亲和力研究[D]. 韩强. 河北大学, 2010(11)
- [8]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J]. 杨勋. 城市党报研究, 2009(01)
- [9]中德体育报刊发展策略的研究 ——以《体坛周报》、《足球》报、《踢球者》、《体育图片》为例[D]. 陈小英. 上海体育学院, 2008(03)
- [10]信息传播全球化背景下受众的多重矛盾心理[J]. 廖妮娜. 东南传播, 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