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80岁以上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手术治疗25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进进[1](2021)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相关因素分析及阿托伐他汀在复发患者中应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在同一组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术后患者中可以减少干扰因素、更加准确及全面分析影响复发相关因素并验证阿托伐他汀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初次术后对降低复发的有效性。同时,探究阿托伐他汀在复发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再次术后中应用是否可以降低再次复发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20年3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及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并符合入组标准的首次确诊CSDH患者15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手术方式、术后总引流量、术后是否服用阿托伐他汀等。同时结合首次确诊术后复发25例及外院术后复发的20例,分析阿托伐他汀在复发患者再次术后中应用疗效。采取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次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采取单因素分析阿托伐他汀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初次术后及复发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再次术后应用疗效。结果 对首次确诊155例及复发45例术后均完成3个月随访,复发例数分别为25例(16.1%),10例(22.2%)。对首次确诊155例CSDH进行单因素分析,术前抗凝药使用、术前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脑萎缩、术前血肿量、混合密度、术后颅内积气、术前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值、术后服用阿托伐他汀、术后总引流量及手术方式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混合密度(P=0.016,OR=4.847,95%CI=1.339~7.555)、术后服用阿托伐他汀(P<0.001,OR=0.054,95%CI=0.012~0.248)、术前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值(P<0.001,OR=0.011,95%CI=1.021~21.139)、术后总引流量(P=0.019,OR=4.483,95%CI=1.278~15.731)及手术方式(P=0.002,OR=12.595,95%CI=2.534~62.616)是影响复发因素。此外,阿托伐他汀在复发患者再次术后应用的单因素分析发现对再次复发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本文通过对同一样本回顾性研究,在排除相关干扰因素的情况下,更加准确,更加全面地得出影响CSDH患者初次术后复发相关因素。术前是否使用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脑萎缩、术前血肿量≥100 ml、混合密度、术前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值、术后颅内积气、术后总引流量及手术方式是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初次术后复发相关因素,且混合密度、术前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值、术后总引流量及手术方式是影响复发独立因素。2.单因素分析验证了阿托伐他汀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初次术后降低复发有效,多因素得出阿托伐他汀是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初次术后复发独立保护性因素。3.单因素分析得出阿托伐他汀在复发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再次术后中应用对降低再次复发仍有效。4.通过对同一样本的复发相关因素研究并验证阿托伐他汀对初次术后患者降低复发的作用,可以对治疗过程相关因素行术前、术中、术后相应干预,及时给予阿托伐他汀可以作为初次术后降低复发的干预手段。对复发患者再次术后使用阿托伐他汀同样有效,可以降低再复发风险,提示不论首次确诊患者术后,还是复发患者再次术后都可以尝试使用阿托伐他汀来降低复发。
鲁崇尧[2](2021)在《321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CSDH)手术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分析总结CSDH的流行病学特征、影响其手术疗效及其复发的因素,以期为CSDH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搜集2015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泰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相关入组标准,最后共321例患者入选,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有外伤史、是否使用抗凝药物、主要症状、是否伴有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术前GCS评分(GCS,Glasgow Coma Scale)、术前ADL(Activity of Daily Living)评分、术前血肿量、血肿混杂密度、血肿是否有分隔、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术后引流管头朝向、术后症状缓解情况、术后GCS评分及ADL评分、术后并发症、出院前血肿较少率、术后复发与否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的因素,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分别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的321例患者中,男性263例(81.9%),女性58例(18.1%),男女比例约4.5:1;年龄14~94岁,平均(68.0±12.4)岁,其中年龄≥65岁210例(65.4%),年龄<65岁111例(34.6%)。有明确外伤史的患者168例(52.3%),无明确外伤史的患者153例(47.7%),口服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者11例(3.4%)。单双侧比值为258:63,双侧所占比例19.6%。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头痛180例(56.1%),肢体乏力146例(45.5),头昏/头晕135例(42.1%)。手术总有效率81.9%,死亡率0.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疗效差者比较,总有效患者中平均年龄相对更小[分别为(71.9±10.6)岁,(67.2±12.7)岁],合并高血压者更少(分别为49.1%,24.0%),术前GCS评分<15分者更少(分别为27.6%,14.8%),术前ADL评分0-60者更少(分别为47.3%,27.4%),术前ADL评分61~99者相对更多(分别为21.8%,38.0%),手术方式中采用硬通道钻孔引流术者比例更低(分别为12.1%,1.1%),标准开颅术患者比例更低(分别为5.2%,0.4%),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合并高血压(OR=0.382,95%CI:0.201~0.726,P=0.003)、术前ADL评分(OR=0.327,95%CI:0.136~0.788,P=0.013)、以及手术方式(OR=9.303,95%CI:2.086~41.485,P=0.003)是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的独立因素。术前血肿分隔腔(OR=0.232,95%CI:0.063~0.853,P=0.028)、手术方式(OR=0.084,95%CI:0.020~0.344,P=0.001)是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引流管朝向(OR=10.582,95%CI:3.128~35.796,P<0.001)和术前ADL评分(OR=2.023,95%CI:1.080~3.788,P=0.028)是影响术后颅内大量积气的独立因素。血肿存在分隔腔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内镜辅助下钻孔引流术可能降低患者的复发率,硬通道钻孔引流术可能更易复发,疗效欠佳,标准开颅血肿清除术主要用于钻孔引流术后复发或血肿严重机化者。结论:CSDH多发生于老年人,随着人口的老龄化,CSDH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钻孔冲洗引流术是治疗CSDH相对可靠且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手术方法。合并高血压病史、术前较低的ADL评分和合理的手术选择是影响CSDH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术后颅内积气影响脑组织复张,术后引流管头朝向额部能充分改善颅内积气。
叶峰[3](2020)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分析并总结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患者的临床特征。2、探讨单侧组CSDH患者与双侧组CSDH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0例CSDH患者病例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合并症、个人史、临床表现及临床诊疗,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根据CSDH部位分为单侧组CSDH患者和双侧组CSDH患者两组,运用卡方检验对两组间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差异。结果:1、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特征:(1)本组研究中共300例CSDH患者,其中男性250例(83.3%),女性50例(16.7%),男性患病率远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5:1。从61岁起发病人数明显增多,平均发病年龄为74.26±12.24岁,81-9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段,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4.12天。(2)CSDH患者合并外伤占比(73.3%),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分别为(46.6%、22.0%、13.3%)。(3)CSDH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肢体无力130例(43.3%),其次是头晕头痛104例(34.7%)、意识下降44例(14.7%)、吐词不清16例(5.3%)、精神症状6例(2.0%)。患者入院时Markwalder分级(Markwalder glade score,MGS)I级212例(70.7%)、II级58例(19.3%)、III级18例(6.0%)、IV级12例(4.0%)。(4)钻孔引流术272例(90.7%)为首选治疗方案,药物保守治疗28例(9.3%),在经过治疗后,康复出院患者一共有282例(94.0%),死亡的患者有18例(6.0%),出院时MGS分级0级114例(38.0%)、I级164例(54.7%)、II级4例(1.3%)、III级8例(2.7%)、IV级10例(3.3%),III、IV级病人病情严重死亡,死亡原因为心脑肺等器官并发症死亡,无手术创伤致死病例。2、双侧组与单侧组临床特征的差异:(1)在临床合并症方面,双侧组CSDH患者与单侧组CSDH患者糖尿病患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双侧组患病率约为单侧组的2倍(P<0.05);(2)双侧组CSDH患者冠心病患病率远高于单侧组(P<0.05);(3)两组患者在服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双侧组CSDH患者药物服用概率远高于单侧组CSDH患者;(4)单侧组CSDH患者入院时MGS评分I级152例(78.4%)、II级28例(14.4%)、III级8例(4.1%)、IV级6例(3.1%);双侧组CSDH患者入院时MGS评分I级60例(56.7%)、II级30例(28.3%)、III级10例(9.4%),IV级6例(5.7%)。两组间入院时MGS分级存在差异,双侧组入院时MGS分级更高(P<0.05);(5)双侧组CSDH患者术后血肿复发人数为10例(9.4%),单侧组CSDH患者人数为4例(2.1%),双侧组较单侧组术后复发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硬膜下血肿好发于高龄男性,患者多数合并外伤,平均住院时间为14.12天。(2)颅骨钻孔引流术为CSDH的首选治疗方案,选择药物治疗患者人数较少。(3)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主要以肢体无力为首发症状,多数患者入院时MGS分级为I级;双侧组CSDH患者入院时临床症状更严重,MGS分级更高。(4)糖尿病及冠心病可能是诱发患者发生双侧CSDH的基础疾病。(5)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服用与双侧CSDH出血关系密切。(6)双侧组CSDH患者更易出现术后血肿复发。
冯宝儿[4](2020)在《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作为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据统计其发病率高达1.7-20.6/100000人,尤其好发于老年人群。目前外科手术仍是CSDH治疗的首选方案。然而,一部分患者选择手术治疗后仍需面对较多棘手问题,如:不同程度脑萎缩,术后出现脑组织膨胀不全,颅内血肿残留及积气风险,甚至围手术期出现感染或死亡的可能;此外,术后血肿复发率仍较高,达5%-30%。为了增强手术疗效、减少复发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阿托伐他汀这一临床常用降脂药逐渐进入人们视线。有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及减少术后复发风险。同时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对于气滞血瘀型的CSDH患者来说,可运用中医学中“以通治通”的反治方法,采用具有活血通窍、行气止痛的血府逐瘀汤加减以促进血肿吸收、改善患者头痛、眩晕等症状。目的:1.本研究就现有国内外文献对阿托伐他汀与血府逐瘀汤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应用分别进行Meta分析,观察其二者对CSDH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并提供循证医学根据。2.本次研究将对50例气滞血瘀型CSDH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比较使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治疗CSDH的治疗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为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及实验的有效性,本研究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证。内容一:通过检索中英文文献数据库的方法,进行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Meta分析;内容二:进行血府逐瘀汤加减辅助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Meta分析;内容三:回顾观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CSDH术后患者临床资料;并将纳入观察的50例气滞血瘀型CSDH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二组,对照组为在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及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血肿量变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术后复发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CSDH术后辅助阿托伐他汀治疗更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增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降低术后复发率。2.CSDH术后辅助血府逐瘀汤治疗更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促进颅内血肿消退以及降低术后复发率。3.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残余血肿量及术后复发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较单纯辅助阿托伐他汀治疗,CSDH术后辅助血府逐瘀汤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更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促进颅内血肿消退,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降低术后复发率,从而有效改善患者术后预后。
徐学友,杨振宇,宋佳泉,刘健,向欣,出良钊,陈益民,董明昊,杨华[5](2019)在《多学科诊疗模式下钻孔引流术治疗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以及该模式下钻孔引流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经多学科诊疗模式下钻孔引流术共治疗37例高龄(≥80岁)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根据Bender分级评价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头部CT评价手术疗效、KPS评分评价生活质量,记录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非张力性气颅(19例占51.35%)、硬膜下积液(5例占13.51%)、低颅压(2例占5.41%)和癫发作(1例占2.70%);高龄相关并发症为新发肺部感染(1例占2.70%)、血压异常(3例占8.11%)、血糖升高(2例占5.41%)、冠心病急性发作(3例占8.11%),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与手术前相比,术后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好转(Z=6.198,P=0.000),术后CT显示总有效率为86.49%(32/37);随访期间KPS评分≥60分,CT显示总有效率为96.43%(27/28)。结论多学科诊疗模式可以优化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疗流程,具有针对性地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在该模式下行钻孔引流术治疗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高闯[6](2019)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及保守治疗方案探索》文中指出目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肿液中含有大量炎症及促血管生成因子,但其来源及合成调控机制尚不清楚。钻孔引流术是CSDH一线治疗方案,但由于术后复发率高、老年人基础病多和抗凝药物的广泛使用等原因导致部分病人预后较差,药物保守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阿托伐他汀是目前唯一获得I级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治疗方案,有望成为CSDH治疗的一线方案,但仍有11.2%病人对该疗法无应答需转手术治疗,且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需持续8周甚至更久,仍需进一步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外泌体是直径为30-150nm的小囊泡,广泛存在于血液、尿液以及脑脊液等多种体液中,介导细胞间的信号传递,然而血肿液中是否存在外泌体及其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分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两部分,基础实验部分拟探明血肿液是否存在外泌体,比较血肿液外泌体与血液外泌体miRNA的差异,并初步探索其对SDH大鼠的影响及对血管生成的调控,进一步加深对CSDH发病机制的理解,临床试验部分将比较单用阿托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地塞米松疗法对CSDH的治疗效果以及对血管生成和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优化CSDH药物诊疗方案提供新思路。方法:基础研究部分:(1)收集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肿液,利用超速离心法处理血肿液上清,借助Western Blot、透射电镜及纳米颗粒示踪仪鉴定血肿液上清经超速离心法所得颗粒;(2)构建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模型,借助MRI及mNSS评分评估血肿外泌体对急性硬膜下血肿大鼠神经功能及血肿大小的影响;(3)利用PKH26试剂盒以及细胞免疫荧光技术观察HUVEC对血肿外泌体的内吞;(4)分别用CSDH病人血清及血肿液外泌体干预人脐带血内皮细胞(HUVEC),通过细胞因子芯片、PCR及成管实验评价血肿外泌体对HUVEC成管实验、通透性及血管生成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5)借助ELISA技术检测正常对照血清、CSDH病人血清以及CSDH病人血肿中ANG-1和ANG-2浓度,并比较对应病人及志愿者外周血实验室检查结果;(6)借助高通量miRNA测序比较正常人血清、慢性硬膜下血肿病血清及血肿液miRNA的差异,并利用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7)借助RT-PCR验证血肿外泌体对HUVEC细胞内mir-144-5p的影响;(8)借助siRNA-mate转染试剂盒及mir-144-5p类似物过表达HUVEC细胞内mir-144-5p,通过成管实验、血管通透性实验、WB以及PCR研究mir-144-5p对HUVEC成管实验、通透性以及ANG-1/ANG-2的影响;临床试验部分:通过志愿者招募及筛选,借助影像学检查、MGS-GCS以及ADL-BI等神经功能评分,前瞻性性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地塞米松对CSDH病人血肿吸收及神经功能的影响,同时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结果:基础研究部分:(1)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肿液中存在外泌体,广泛表达外泌体表面标志物CD9、CD63及TSG101,粒径集中在30-100nm范围内,波峰处颗粒直径为74nm;(2)血肿外泌体抑制SDH大鼠血肿吸收,加重神经功能缺陷;(3)HUVEC可内吞血肿外泌体;(4)血肿外泌体干预导致HUVEC成管增多、血管生成相关细胞因子血管紧张素-2(Angiotensin-2),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重组人细胞膜糖蛋白(Endoglin)及CXCL4增多,同时显着增加细胞内ANG-2 mRNA,降低ANG-1 mRNA;(5)健康对照组与CSDH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外周血化验无差异,CSDH患者血清和健康对照组ANG-1和ANG-2浓度无显着统计学差异,而CSDH患者血肿液中ANG-1含量显着降低,而ANG-2含量显着升高;(6)患者血清外泌体与正常对照血清外泌体miRNA未见明显差异,CSDH血肿液外泌体miRNA大部分与血清外泌体一致,差异基因主要参与初级胆汁酸代谢、terpenoid backbone biosynthesis pathway、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信号通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酮体合成和降解、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细胞内吞、Hippo信号传导途径以及AGE-RAGE信号通路等,血肿液外泌体显着富集mir-144-5p和mir-21-5p;(7)血肿外泌体干预HUVEC可显着提高细胞内mir-144-5p含量;(8)过表达mir-144-5p可导HUVEC细胞成管增多,通透性增加,同时伴随着ANG-1含量下调以及ANG-2含量增加;临床试验部分:本研究共纳入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30例被随机分配至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另外30例则被随机分配至阿托伐他汀联合地塞米松组。两组患者入组时年龄、性别等基本流行病学特征无显着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周和5周时,联合治疗组血肿减少量显着高于单纯他汀组(分别为2周时23.11±15.37 vs.7.02±13.06 mL,p<0.0001;5周时43.27±19.09 vs.24.23±25.17mL,p=0.0017),5周时联合治疗组MGS-GCS评级为0的患者比例显着多高于单纯他汀组(83.33%vs 32.14%,p=0.0004),提示更好的神经功能改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有4(13.3%)例患者因血肿增大或症状加重转手术治疗(分别在入组后14、16、40或48天),而联合治疗组有1例病人(3.3%)在治疗48天后转手术治疗(p=0.161)。联合用药组较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显着提高外周血EPC和Treg数量,降低CD4+T淋巴细胞数,两组病人CD8+T淋巴细胞和CD19+B细胞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人外周血化验未见红细胞、白细胞、白细胞分类以及血小板血红蛋白等差异,两组病人均无感染、消化道出血以及肌溶解等严重并发症。结论:(1)CSDH血肿液存在外泌体,该外泌体可加重SDH大鼠神经功能缺陷,抑制血肿吸收;体外实验表明血肿外泌体可被HUVEC细胞内吞,促进HUVEC成管增多、ANG-2增多及ANG-1下降;(2)健康对照组与CSDH患者血清外泌体miRNA无明显差异,血肿外泌体富含mir-144-5p,过表达mir-144-5p可复制血肿外泌体对HUVEC血管生成以及ANG-1/ANG-2的影响,这表明血肿外泌体可能通过过将mir-144-5p传送至HUVEC,引起ANG-1含量下调以及ANG-2含量增加,进而导致成管增多,通透性增加,引起反复出血和新生血管渗出增加,血肿不断增大;(3)联合阿托伐他汀和小剂量地塞米松可促进血肿吸收和神经功能改善,其疗效优于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可能与联合用药显着改善血管生成和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有关。
姚文益[7](2018)在《慢性硬膜下血肿预后及双侧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 1.分析筛选与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2.探讨与慢性硬膜下血肿双侧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行钻孔引流手术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共44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凝血功能化验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外伤史、临床症状、基础疾病、麻醉方式及既往抗凝血药物服用史,影像学检查结果包括血肿位置、血肿密度、血肿腔厚度、中线偏移程度及术后第1日颅内积气量,凝血功能化验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及血小板计数。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双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均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可能的影响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研究结果本组病例共440例,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采取Markwalder分级,术后患者Markwalder分级降低视为好转,好转率达90.9%。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示年龄、既往抗凝血药物服用史、是否为双侧血肿、血肿腔厚度、术后第1日积气量、术前Markwalder分级的P值分别为0.039、0.023、0.034、0.047、0.029、0.027,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预后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既往抗凝血药物服用史的P值为0.044,OR﹥1,为危险因素,因此认为既往无抗凝血药物服用史患者预后优于既往存在抗凝血药物服用史。术前Markwalder分级的P值为0.037,OR﹤1,为保护性因素,因此认为术前Markwalder分级越低,预后越好。双侧出血单因素分析示年龄、既往抗凝血药物服用史、凝血酶时间的P值分别为0.046,0.038,0.040,与双侧出血相关,多因素分析示凝血酶时间的P为0.042,OR﹥1,因此,凝血酶时间是双侧慢性硬膜下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1.年龄及既往抗凝血药物服用史与慢性硬膜下血肿双侧出血关系密切;2.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前Markwalder分级越低,术后Markwalder分级越低,预后越好;3.既往未服用抗凝血药物的患者预后优于服用者。
苏少波[8](2010)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外膜超微结构和外周血EPCs的观测及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慢性硬膜下血肿外膜的超微结构观察[目的]通过对慢性硬膜下血肿外膜的超微结构观测,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和发展的病理学基础。[方法]对8例CSDH的血肿外膜的病理和超微结构进行光镜和电镜学观察,重点观察血肿外膜上新生血管的形态和结构。[结果]血肿外膜含有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大部分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异常,高度扩张,可见损伤内皮细胞,不连续,或部分溶解,这些毛细血管周围常有红细胞渗出;部分毛细血管结构完整,扩张不明显,内皮细胞无损伤,周围无出血灶或红细胞渗出,血管中有微血栓形成。嗜酸性粒细胞广泛增多,颗粒大,部分与成纤维细胞接触,有时可见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活化明显,胞体大,胞浆丰富,内质网丰富,呈增殖状态。[结论]血肿外膜存在正在进行的新生血管形成。血肿外膜新生血管形成及及其反复再出血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第二部分CSDH病人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检测及其意义[目的]通过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的研究探讨慢性硬下血肿外膜结构缺陷的新生血管的形成机制,为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因机制提供新的视角。[方法]连续收集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CSDH患者的术前外周血标。同期收集60岁以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通过流式细胞仪结合内皮祖细胞CD133和CD34双标技术对内皮祖细胞数量进行观测,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外周血中是否存在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异常,并对分析其对预后和术后复发的影响。[结果]CSDH患者外周血EPCs(59.0±69.5个/20万单个核细胞)显着低于对照组(34.0±28.5个/20万单个核细胞)(P<0.05)。手术后复发患者的EPCs(18.5±25.25个/20万单个核细胞)显着低于未复发者(35.5±28.5个/20万单个核细胞)(P<0.05)。[结论]CSDH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多个环节,而外周血中EPCs数量的减低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此,我们对CSDH的发生和发展病理生理机制提出以下假设:由于外伤等原因导致硬脑膜边界细胞层的劈裂,形成实质性的硬膜下腔,脑脊液和/或血液作为异物积聚其中而激发局部的炎症反应,导致炎性细胞因子、VEGF、ANG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和聚集,导致与肉芽组织相类似的外膜和新生毛细血管的增生,其目的是包裹、吸收局部的异物,促进愈合。但如果作为血管发生原料之一的循环血中EPCs数量减少和/或骨髓对消耗的EPCs的补充不足,则可导致新生成的毛细血管结构缺陷。同时在脑搏动等造成的新生毛细血管损伤的情况下,无法完成血管内膜完整性的动态维持和生理性修复。因此导致血液经结构缺陷的新生血管持续渗漏到硬膜下腔而导致恶性循环,最终导致CSDH的形成和不断扩大。第三部分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复习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颅脑外伤数据库,通过系统的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回顾分析15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征,病因,手术效果,并发症,预后和复发相关因素。l结果]慢性硬膜下血肿多发于老年人,男性占有绝对优势。效果不佳患者术中血肿量明显多于好转的患者。年龄、性别、侧别和单双侧等因素对治疗结果没有显着影响。而有脑萎缩、脑梗塞、术前中线移位、有术后并发症者治疗效果不佳的比例显着高于没有上述情况者。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并发症和中线位移是效果不佳的危险因素,双侧发生血肿的病人比在左右单侧发生的病人治疗效果差。改良Markwalder临床分级与病人的年龄,血肿量及治疗效果相关。复发病人的血肿量要大于未复发者,且这种趋势在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中更为明显。年龄大于80和脑萎缩是术后复发的显着危险因素。随着CT密度的减低,复发率逐渐减低。高密度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低密度和等密度。[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高发人群和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的人群一样都为老年男性。术前血肿量、发病年龄、脑组织的机能状态、血肿的CT密度等因素与治疗效果和预后密切相关。术前详细的临床和影响学评估对治疗策略的制定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王东东[9](2021)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阿托伐他汀的预防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病因大部分与颅脑外伤有关,老年人多发。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和药物等,疗效大多比较好,但仍存在术后复发可能。影响复发的原因较多,尚无明确定论。预防CSDH术后复发亦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要方面。近几年来,阿托伐他汀用于CSDH的治疗取得比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在预防术后复发方面作用还不清楚。本研究将对CSDH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阿托伐他汀的预防作用。研究分为三部分:(1)CSDH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2)阿托伐他汀预防CSDH术后复发作用的回顾性分析;(3)阿伐他汀预防CSDH术后复发作用的前瞻性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行YL-1型穿刺针钻颅冲洗引流术的CSDH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颅脑外伤史、抗栓药物治疗、肝功能异常史、心脏病史、恶性肿瘤病史、糖尿病史、血液透析史、慢性乙醇中毒史),影像学指标(是否为双侧、是否为混杂密度、最大血肿厚度、有无脑萎缩),术后是否复发。根据术后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二组临床指标的差异。(2)病例收集及临床指标统计同(1),其中双侧血肿双侧手术按2次操作统计,单侧手术按1次操作统计,根据术后是否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每天一次,连续使用3个月)分为服药物和未服药组,比较二组复发率的差异。(3)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诊断为CSDH并行YL-1型穿刺针钻颅冲洗引流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于术后第一天服用阿托伐他汀(立普妥,瑞辉制药20mg/片)20mg,每天一次,连续使用3个月,对照组不服药。分别于术后第1日、3日、1月、3月行头颅CT检查,观察脑萎缩、术后硬膜下间隙,复发等指标;观察阿托伐他汀副作用,包括药物性肝损害、横纹肌溶解等情况,比较二组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1)纳入516例患者中,复发组33例,未复发组483例,经过单因素分析,在复发组中,有抗栓治疗的患者比例较未复发组明显增高(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患者是否有抗栓治疗是CSDH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2)纳入516例患者,服药组301例,未服药组215例。单因素分析提示,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组共行手术360例次,25例次出现血肿复发,复发率为7.0%;未服药组共行手术250例次,14例次复发,复发率为5.6%。两组患者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纳入86例患者,实验组44例,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既往史,术前影像学特征,术后影像学特征等基线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1例术后复发,复发率约2.3%,对照组1例术后复发,复发率约2.4%,两组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术后复发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有抗栓药物治疗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阿托伐他汀对预防CSDH行YL-1型穿刺针钻颅冲洗引流术后复发无明显作用。
袁洁锋,黄常坚[10](2020)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23例诊治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制,并分析钻孔引流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钻孔引流术治疗的23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6个月后,23例均复查头颅CT,证实无硬膜下血肿及硬膜下积液,中线结构无偏移,受压脑组织复张,治愈率为100%。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可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应动态复查头颅CT或MR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采用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显着。
二、80岁以上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手术治疗25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0岁以上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手术治疗2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相关因素分析及阿托伐他汀在复发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B 个人介绍及发表文章 |
附录C 综述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321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手术方式 |
3. 数据收集 |
4. 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1. 流行病学特征 |
2. 钻孔引流术和内镜辅助下钻孔引流术的比较 |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
2.2 两组疗效比较 |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
3. 影响患者疗效相关因素分析 |
4. 复发因素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外科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一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内容二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内容三 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4 结果 |
5.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 |
附录二 Jadad评分量表 |
附录三 病例对照研究的NOS评价标准 |
综述 |
1.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现代医学研究 |
2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祖国医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及保守治疗方案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血肿液外泌体提取、鉴定及功能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试验对象及样品收集 |
1.1.2 实验仪器 |
1.1.3 主要实验试剂耗材 |
1.1.4 超速离心提取血清和血肿液外泌体 |
1.1.5 外泌体鉴定 |
1.1.6内皮细胞吞噬外泌体实验 |
1.1.7 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及血肿外泌体干预 |
1.1.8成管实验 |
1.1.9 血管生成细胞因子芯片(Proteome Profiler Cytokine Array Panel) |
1.1.10 HUVEC细胞RNA提取 |
1.1.11 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Reverse real-tim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1.1.12 血肿外泌体对慢性硬膜下血肿大鼠的影响 |
1.1.1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病人血清和血肿液中ANG-1和ANG-2 含量 |
1.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CSDH病人基本情况 |
1.2.2 血肿液中存在外泌体 |
1.2.3 血肿外泌体抑制血肿吸收 |
1.2.4 血肿外泌体加重SDH大鼠神经功能缺陷 |
1.2.5 HUVEC细胞可内吞血肿外泌体 |
1.2.6 血肿外泌体促进HUVEC细胞形成新生血管增多 |
1.2.7 血肿外泌体促进HUVEC细胞血管生成细胞因子增多 |
1.2.8 健康志愿者、CSDH病人血肿和血清ANG-1与ANG-2 含量比较 |
1.3 讨论 |
1.3.1 血肿液中存在外泌体 |
1.3.2 血肿外泌体加重SDH大鼠神经功能缺陷和促进血肿增大 |
1.3.3 血肿外泌体促进HUVEC细胞血管生成增多 |
1.4 小结 |
二、外泌体miRNA测序及mir-144-5p对 ANG-1/ANG-2 的影响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2.1.3 外泌体RNA提取 |
2.1.4 miRNA测序 |
2.1.5 RT-PCR |
2.1.6 mir-144-5p过表达 |
2.1.7 WB检测ANG-1/ANG-2 蛋白含量 |
2.1.8成管实验 |
2.1.9血管通透性实验 |
2.1.10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血肿外泌体富含miRNA,且大部分mirRNA与血清外泌体一致 |
2.2.2 差异miRNA分析 |
2.2.3 差异miRNA鉴定 |
2.2.4 RT-PCR验证 |
2.2.5 血肿外泌体干预提高HUVEC细胞mir-144-5p含量 |
2.2.6 mir-144-5p过表达 |
2.2.7 过表达mir-144-5p使 HUVEC成管增多 |
2.2.8 过表达mir-144-5p使 HUVEC单细胞层通透性增加 |
2.2.9 过表达mir-144-5p使 HUVEC ANG-1 下降,ANG-2 升高 |
2.3 讨论 |
2.3.1 血肿液外泌体miRNA的分布及差异miRNA鉴定 |
2.3.2 mir-144-5p促进HUVEC成管增多 |
2.3.3 mir-144-5p促使HUVEC通透性增加,同时增加细胞内ANG-2 含量,降低ANG-1 含量 |
2.4 小结 |
三、阿托伐他汀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概念验证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主要设备 |
3.1.3 主要试剂耗材 |
3.1.4 实验流程 |
3.1.5 治疗前基线病人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状态评估 |
3.1.6 药物干预方案 |
3.1.7 试验主要疗效指标 |
3.1.8 试验次要疗效指标 |
3.1.9 流式细胞仪检测EPC、Treg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 |
3.1.10 不良事件记录 |
3.2 结果 |
3.2.1 试验流程 |
3.2.2 两组病人治疗前基线时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无差异 |
3.2.3 主要疗效指标分析 |
3.2.4 次要疗效指标分析 |
3.2.5 安全性评估 |
3.3 讨论 |
3.3.1 联合阿托伐他汀与小剂量地塞米松促进血肿吸收,改善神经功能 |
3.3.2 联合阿托伐他汀与小剂量地塞米松促进血管生成并显着抑制免疫炎症反应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慢性硬膜下血肿预后及双侧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观察变量的选择与标准 |
3 治疗 |
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1.手术效果 |
2.临床资本资料 |
3.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4.双侧出血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1.年龄 |
2.凝血功能 |
3.是否为双侧血肿 |
4.血肿腔厚度、术后第1日积气量及术前 Markwalder 分级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1 结论 |
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8)慢性硬膜下血肿:外膜超微结构和外周血EPCs的观测及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慢性硬膜下血肿外膜的超微结构观察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 |
1.1.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1.2 结果 |
1.2.1 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 |
1.2.2 电镜观察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CSDH病人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检测及其意义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一般资料 |
2.1.2 血样采 |
2.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4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 |
2.1.5 CD34/CD133双阳性细胞标记及待流式分析细胞悬液标本制备 |
2.1.6 流式细胞检测 |
2.1.7 循环血EPCs的计数 |
2.1.8 统计学处理 |
2.2 结果 |
2.2.1 对照组与病例组EPCs的比较 |
2.2.2 CSDH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 |
2.2.3 CSDH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
3.1 对象和方法 |
3.2 结果 |
3.2.1 易患因素分析 |
3.2.2 临床表现 |
3.2.3 治疗结果及相关统计学分析 |
3.2.4 改良Markwalder临床分级与年龄,血肿量,单双侧,效果不佳的关系 |
3.2.5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
3.3 讨论 |
3.3.1 CSDH的流行病学和易患因素 |
3.3.2 CSDH的临床表现 |
3.3.3 治疗结果和相关因素分析 |
3.3.4 手术后复发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3.3.5 硬膜下积液和CSDH的关系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综述1 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综述1 参考文献 |
综述2 治疗性血管发生在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重塑中意义的研究进展 |
综述2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阿托伐他汀的预防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分组 |
1.3 统计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患者临床资料 |
2.2 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
3.讨论 |
4.结论 |
第二部分 阿托伐他汀预防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回顾性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分组 |
1.3 统计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患者临床资料 |
2.2 服药组与未服药组基线指标分析 |
2.3 阿托伐他汀预防术后复发作用的分析 |
3.讨论 |
4.结论 |
第三部分 阿托伐他汀预防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前瞻性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指标 |
1.4 复发的定义 |
1.5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患者一般资料 |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复发率比较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随机数字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23例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影像学检查 |
1.2.2 手术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2 结果 |
2.1 典型病例影像资料分析 |
2.2 23例影像检查结果 |
2.3 23例治愈率分析 |
3 讨论 |
四、80岁以上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手术治疗25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相关因素分析及阿托伐他汀在复发患者中应用的研究[D]. 王进进.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321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D]. 鲁崇尧.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D]. 叶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4]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冯宝儿.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多学科诊疗模式下钻孔引流术治疗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分析[J]. 徐学友,杨振宇,宋佳泉,刘健,向欣,出良钊,陈益民,董明昊,杨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9(09)
- [6]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及保守治疗方案探索[D]. 高闯.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慢性硬膜下血肿预后及双侧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D]. 姚文益.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8]慢性硬膜下血肿:外膜超微结构和外周血EPCs的观测及临床特征分析[D]. 苏少波. 天津医科大学, 2010(01)
- [9]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阿托伐他汀的预防作用[D]. 王东东.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10]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23例诊治体会[J]. 袁洁锋,黄常坚. 中外医学研究,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