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委派制将稳步推进(论文文献综述)
孟二壮[1](2021)在《近代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研究》文中认为传统商业会议所由地区内工商业者自发组成,是以表达工商业者要求、维护成员共同利益为目的而设立的民间经济组织,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的行会制度。日本国内的商业会议所设立于明治维新之后,1928年后改称商工会议所。在日本政府指导和资助下,近代中国东北地区的奉天率先设立日本商业会所,之后逐渐深入到东北腹地。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是维护日本工商业者利益的经济组织,同时是日本侵华与资本扩张的产物,对于协助日本政府在东北经济扩张,扩大日本在东北的商权,维护统治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论文以近代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为研究对象,主要依据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出版的《月报》《事务报告》等资料以及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所藏相关档案,着重分析近代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的设立、发展,管理与经营,商业会议所的主要活动及情报调查等内容,尤其在近代日本在东北侵略扩张时期,对日本商业会议所在九一八事变等事件中的态度、战争表现等方面进行考察,尝试厘清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的性质。日俄战争后,在东北地区开埠通商、日本势力在东北扩张渗透以及东北地区形成日本人社会等背景下,日本开始在东北设立商业会议所。从商业会议所的设立时间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日俄战争后,奉天、安东日本商业会议所率先设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规模扩大、数量增加,日本在东北增设大连、营口、长春、哈尔滨、铁岭日本商业会议所;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商业会议所的深入扩张,吉林、齐齐哈尔、鞍山、锦州、海拉尔、图们、牡丹江日本商工会议所相继设立。历次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扩张,都是商业会议所发展的重要时期,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深入到东北各个地区,总数量达到15个。从设立区域来看,商业会议所的设立、发展与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扩张步调一致,并逐渐深入到东北腹地。与中国关内日本商业会议所设立情况相比,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设立间早,且较为集中。各商业会议所间也建立起紧密的网络关系,并组成商业会议所联合会,商业会议所也成为日本管理和经营东北地区日本工商业最为重要的经济组织。通过对商业会议所的管理及经营进行考察能够看出,第一,从依据法令上看,由于日本在东北的行政机关分立,导致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设立的法令依据并不统一,商业会议所最初在运行上时常面临会员人数不足、经费短缺的困境。一战后,日本政府对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进行改革,并为商业会议所提供补助金,解决了商业会议所经费不足的问题,并扩大了会员的规模,强化了政府对商业会议所的领导。第二,从事务内容、管理机构等方面来看,商业会议所有着完备的管理机制,作为连接日本政府与工商业者的重要机构,商业会议所有实力配合日本在东北推行各项政策。在人事构成上商业会议所的领导阶层被大企业商人、政商议员把持,作为商业会议所顾问人员的特别议员皆为日本政府人员,大量中小工商业者会员并不占领导地位。第三,商业会议所名义上为民间经济组织,但商业会议所受日本政府的资助,其决策和行动受日本政府的监督和指导、总领事馆为商业会议所事实上的领导机关,商业会议所真正代表地区工商业者利益的空间非常有限,因此商业会议所的“民间性”并不纯粹。从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的活动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日本工商业者的名义回应日本政府有关工商业问题的咨询,并向日本政府开展陈情请愿活动,努力维护东北地区日本工商业者的利益及保持商业活动的安定化,不断扩大日本经济在东北的强势地位。二是,作为日本工商业者的代表机构,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以维护工商业者利益为宗旨,在协调和仲裁商工纠纷,救济日本工商业者等方面展开的活动。三是,当日本在东北的扩张步伐遭遇阻碍以及日本工商业者经营面临困境时,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不断将经济问题政治化,通过向日本首相、外务大臣、日本领事、关东军长官等政要积极开展请愿运动,敦促日本政府以政治、外交甚至军事手段解决东北地区日本商人的经济问题。四是,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的军事参与,尤其是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后,在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积极参与关东军对东北的侵略。伪满洲国建立后,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立即着手日“满”经济振兴,维护战后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权益,竭力为日本的侵略行径服务。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同时是日本在东北的情报调查机关,其调查活动构成了日本情报网络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从日俄战争后到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三十余年间,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是日本制定对华经济侵略政策的重要情报提供者和直接参与者。商业会议所对华积极展开情报调查,编纂了数量庞大的经济情报资料。这些第一手调查资料不但无偿或以低廉的价格提供给日本工商业者使用,能够为日本工商业者及企业提供贸易信息,对贸易和生产进行调整,使日本工商业者和企业在贸易扩张中获得有利的地位,而且还作为经济情报通过各种渠道传回日本国内,直接或间接地为日本政府制定经济扩张、侵华政策提供了情报支持。总的来说,商业会议所作为沟通政府与工商业者的经济组织,在维护近代东北地区日本工商业者共同利益、促进工商业发展、稳定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代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作为日本侵华与资本扩张的产物,是在日本政府的指导和资助下设立,带有强烈依存日本政府的特征,同时有着较强的排外性和侵略性。其实际活动始终在日本对华政策下进行,呈现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日本对东北的侵略政策当中,为日本国家利益服务。在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与日本军国主义合流,成为参与和配合关东军行动的重要民间势力。最终,在日本所谓“日满经济紧密化”的号召下,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被改组为伪满洲国管理下统制工商业的行政机构。
张燕[2](2020)在《Z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深刻变化,企业管理对财务运作支撑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业务分布区域广泛、子公司众多的集团企业为了满足业务扩张后的集团管控需要,财务管理职责已从侧重交易处理向重视决策支持转变,需要财务人员走向业务前线,参与业务部门的预算管理、成本分析、效益评估等工作。Z集团长期以来专注于中高端酒店投资和运营管理,目前拥有33家成员酒店企业,已逐步发展成为一家具有区域主导影响力、辐射全国的酒店集团。近年来,Z集团业务上的变革及发展同时带来了财务管理转型的需求。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面临诸多挑战:财务流程效率低且风险管控滞后,财务职能难以充分发挥,业务与财务系统集成化程度低,财务运营管理成本居高不下,无法有效支撑集团发展战略等等。Z集团客观上迫切需要重新规划集团的财务职能,整合财务资源,降低财务管理成本,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加强财务对业务的决策支持,进而强化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相关文献资料,充分研究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适用性、建立的条件以及应用价值。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调查,总结了Z集团现行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剖析了Z集团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进一步结合理论研究及借鉴已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成功案例经验,本文为Z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设计了详细的构建方案,包括顶层设计、业务流程再造设计、组织架构与职能设计、信息系统集成设计、运营管理制度设计等,并提出了构建过程中将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最终构建满足Z集团业务发展要求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Z集团通过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一方面,提高了交易处理的核算效率和质量,释放更多的财务资源用于集团的战略支持、业务的决策支持,从而全面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集团的资源整合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对那些正准备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特别是同行业、同等规模集团企业来说,本文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陈志铅[3](2020)在《英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中研究说明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社会,作为一种技艺传承的方式和从业准入资格,学徒制一般是在行会等团体的组织监督下,由师傅与学徒家长签订《学徒协议》,由师傅向学徒传授技能,经考核合格的学徒获得具体行业的从业资格。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学徒制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已不再是一种从业资格的获得,但仍旧是技能培训的重要方式。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曾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工业文明,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是英国在世界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不二法门,学徒制为劳动力水平的提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英国的学徒制起源于中世纪,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历经行会学徒制的辉煌,遭受工业革命打击后的没落,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进入20世纪,英国学徒制凭借顽强的生命力,重回世人眼前。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已经形成了结构完整,层次明晰的体系。囊括了准学徒制、青年学徒制、高级学徒制、高等学徒制、学位学徒制和成人学徒制等各种类型的学徒制。论文主要探讨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学徒制发展的历史过程。将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步干预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本阶段英国政府通过颁布《1964年产业培训法》设立产业培训委员会,开始对学徒制的发展进行初步干预;放任自流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撒切尔夫人的上台,英国政府开始将解决青年人就业问题作为技能培训的重要目的,学徒制受到冷落,进入“自生自灭”状态;政府主导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10年代初),政府意识到以就业为目的的技能培训不利于建设高水平的劳动力队伍,决心通过主导学徒制的发展来提升劳工素质;雇主主导阶段(21世纪10年代初至今),政府主导学徒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带来不少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学徒制的发展,政府认为有必要将主导权交给雇主。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的更新换代,运行机制的完善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加强,英国现代学徒制为广大青年拓宽了工作本位学习的路径,成为他们学习知识与提升技能的纽带,有效地将国家发展战略、劳动力技能训练与雇主需求结合在一起,较好地满足国家、雇主和学徒的发展需要。尽管中英两国制度不同,文化各异,但英国在学徒制发展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国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借鉴与关注。
易越[4](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以瑞昌市为例》文中提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事关农民核心利益。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农村集体资产起到关键作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不搞好,农村经济搞不活,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城乡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乡村振兴失去内生动力,将影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进程。因此,党中央国务院也高度重视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工作,印发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从开展资产清产核资、明确集体资产所有权、强化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方面对全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问题作出明确要求。从现实角度看,农村集体资产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规范。但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管理人员素质不够,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不够规范,引发了贪污腐败等问题的发生,不利于农村公共资产的保护以及农民利益的保障。瑞昌市也不例外,其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上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目前学术界虽然有关于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但研究多是对宏观层面上的研究,缺乏对某一地区的案例研究,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和细化,以瑞昌市为例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而且仅有的研究也缺乏对乡村振兴背景的结合,研究成果还需要与当前的现实环境相结合。鉴于此,本文将站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从完善治理机制角度出发,运用委托代理、内部控制、权力制衡以及腐败的经济学等理论,深入探讨瑞昌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喜现状,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为瑞昌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提供一定的对策。本研究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方法等;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主要阐述农村集体资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概念及特征,并指出本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是瑞昌市农村瑞昌市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经验借鉴,主要对吴中区、东莞市的资产管理现状及主要的做法,为瑞昌市提供经验借鉴的启示;第五部分是瑞昌市农村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对策,针对存在的问题,运用前述理论,借鉴以上三个地区的经验,提出几点针对性的改善对策,包括尽快完成资产产权量化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种形式、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发展环境、加强人员培养和专业人员培训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等,希望可以促进瑞昌市农村瑞昌市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
危露[5](2019)在《内部控制视角的Y国有集团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对国有企业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形成市场化经营机制、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是连接国有企业与出资人之间的桥梁,直接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直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而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所期望达到的财务报告目标也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另一种表达。本文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搭建框架,以内部控制理论、盈余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为理论支撑,主要使用文献综述法、对比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案例分析等方法,围绕国资委对国有独资企业的监管前提,根据Y国有集团公司的实际案例,探讨了内部控制视角下的国有集团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路径。本文正文分为五个部分对Y国有集团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从内部控制角度进行了现状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并评述,指出了本文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对本文的创新点与局限性也作了描述。第二部分简要叙述了内部控制理论,包括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和要素;介绍了会计信息质量理论,包括会计信息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概念、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第三部分介绍了Y国有集团公司的背景和六大业务板块,将出资人国资委对Y国有集团公司“管人”、“管事”“管资产”的三个职责进行陈述,并归纳总结了国资委对Y国有集团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要求与四项措施。第四部分从会计信息披露失真、会计信息处理不规范和预算管理执行不到位三个角度分析了Y国有集团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基于内部控制列出了以下五个影响因素:公司治理结构缺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财务人员人力资源建设不足。第五部分提出了内部控制视角下提升Y国有集团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路径:一是从强化董事会会计责任的履行、加强和完善监事会工作、明确职责划分和授权审批、树立内部控制理念入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完善企业统一的会计制度建设,充分利用财务信息化管理,重视精细化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三是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利用外部监督,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四是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五是加强财务人员人力资源建设,逐步推进财务人员委派制,建立财务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加快后备财务人员队伍建设。
钟远明[6](2017)在《抗战胜利后四年间粤省铁路经营与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战胜利后四年间内战成为主调,在内战背景下国统区铁路的经营与建设问题是战后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粤省铁路作为国统区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建设过程成为战后动荡四年间中国铁路的典型缩影与真实写照,且极具特色。该省铁路历经自清末至抗战全面爆发前后近40年的发展,在国家政权力量的主导下,从孤悬岭南到融入全国铁路系统,奠定其经营与建设的基本格局与重要基础;而战后四年则是衔接粤省铁路经营建设在抗战以前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重要过渡转型阶段。此阶段开启的首要步骤是国民政府从日军手中接收粤省铁路各路段,恢复原有经营,在此基础上重启粤省铁路营运,但过程未如人意,对之后的经营建设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此阶段开启的另一个关键步骤是国民政府重建对粤省铁路的统一管理,推动该省铁路各路段进一步整合;而铁路管理新模式的引入亦是战后中国铁路管理一次全新的探索与尝试,并产生持续的影响。由于战争的贻害,国内外局势复杂,粤省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丕变以及粤省铁路自身基础状况限制等,粤省铁路在战后四年间的经营建设肩负“恢复战前标准”沉重任务之余还需致力于“推动建设”。尽管各项日常经营事务——机务、工务、财务、行车、警务以及客货运输等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基础极为脆弱,与抗战前水平仍相去甚远。此外,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美国积极参与战后中国铁路建设,美援也成为粤省铁路建设得以启动的重要资金依赖;而在引入利用美援的憧憬下,广东军政当局喊出“复兴华南”的号召,锐意以粤省铁路为中心展开一系列建设项目,与粤汉区铁路管理局合作开展多项具有重要价值与长远意义的铁路工程,然而这些铁路工程在混乱的时局中始终未能完工,对广东地方经济建设推动作用有限,难以满足当地发展的需求。随着国民党在广东的统治行将崩溃,粤省铁路经营亦陷入空前困境;在人民政府正确政策方针以及原铁路职工的促成下,粤省铁路在新旧政权更迭过程中实现较为平稳的过渡,民国路政在广东得以转换新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铁路事业的一部分。
吴秀云[7](2017)在《浅析工程单位的财务委派制管理》文中研究指明财务委派制是当前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中,加强财务管控,实现股东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工程单位施工企业集团,工程项目分布区域广泛,管理重点各有不同。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的环境下,伴随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工程单位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的向海外拓展,加剧了工程单位项目管理的难度。在此背景下,财务委派制成为工程单位加强工程项目管控的主要措施。本文从分析工程单位实施财务委派制的必要性出发,重点对实施财务委派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工程单位财务委派制管理的主要对策。
金鑫[8](2014)在《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以青州市为例》文中提出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也日渐成为农村问题研究和农村工作和作为我国农村问题研究中的热点、焦点、难点话题,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仅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建设,也关系到农村地区的发展与稳定,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息息相关。在我国的部分农村,财务管理相当混乱,由于财务公开状况不佳、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与矛盾,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发生冲突,群众因村庄财务问题上访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村庄社会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开展本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走访调查等方式,充分运用所学的各科专业理论知识,以青州市为例处理分析研究过程中的课题。在对相关研究文献成果概括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农村财务管理模式的分析与比较,来探讨符合青州市地方实际的财务管理模式。文章认为村级财务管理的意义在于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对于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改进基层农村干部作风等方面都是切实可行的举措。其次,对村级财务管理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受学界普遍认可的村级财务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委托代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集权与分权理论”、“会计寻租与会计管制”等;第三,对现行村级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比较,现行的村级财务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村账村管”、“农村会计委派制”、以及“农村会计代理制”、“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等模式,文章对这些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理论来源、适用范围、优缺点做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得出这些村级财务管理模式适用的范围不同,适用的地区也不同,而且由于受到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律、财政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在选择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不能“一刀切”,一定要因地制宜;第四,较为系统地分析青州市村级财务管理现状。青州市现行财务管理模式以会计委托代理制为主,但各个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当地实际不同,要根据各村实际合理优化选择财务管理模式;最后对青州市村级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了优化设计,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教育培训体系、政府部门加大力度,保证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加强业务培训,稳定村级财会人员队伍、进一步完善财务公开制度和监督体系等方面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任丽军[9](2013)在《施工企业财务委派制度的构建探讨》文中认为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竞争激烈,加强企业管理是摆在每个建筑施工企业面前的首要问题。加强管理就必须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实行财务委派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筑施工企业一般都由多个分公司、项目部组成,为了规范施工企业财务行为,保证财务资料的真实、有效、完整,同时为强化公司的财务控制能力,必须加强分、子公司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公司对分、子公司实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本文主要阐述了财务委派制度的含义,以及当前财务委派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强财务委派制度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罗健娜[10](2012)在《CS电业局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单位组织、管理会计人员的各种方式、形式以及规则的总和。它是会计管理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会计人员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方式、方法的具体制度安排。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模式,是由经济体制的发展决定的,并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发生相应的变革,它必定是与一定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反过来,会计管理人员体制作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促进着经济体制的有序进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原有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导致会计职能弱化,会计监督乏力,会计信息失真,财经纪律松懈,从而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等违法现象不断发生。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变革势在必行。会计委派制作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产生的新生事物,是对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和完善。本文将以CS电业局为研究主体,运用相关理论,结合作者自身从事委派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对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首先,文章通过对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描绘了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基本轮廓。然后,作者描述了CS电业局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从完全自主到完全集中三个阶段的沿革历程,以及包含会计机构设置情况、会计岗位设置情况、会计人员工作制度情况和信息平台技术支持情况的现状,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会计职能理论及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体系中的相关内容,对CS电业局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分析,肯定其取得成效的同时,大胆提出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委派会计工作执行力不强,会计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委派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基层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减弱。作者研究认为,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会计委派制机构设置欠妥、委派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激励机制、基层单位财务自主性减弱。据此,文章一一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建议从完善会计委派制的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加强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适当给予经济自主权四个方面着手对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加以优化。接着,文章对实现优化需要具备的条件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加强组织、业务、技术“三个保障”,加强对会计委派制的统一认识,完善会计委派制的配套措施,并对CS电业局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优化后的预期效果提出了美好愿景。最后文章总结认为,通过不断努力改进完善,并加强与内部控制制度的配合,CS电业局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一定会对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稳健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重大作用。
二、委派制将稳步推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委派制将稳步推进(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第一章 近代东北日本商业会议所的设立及发展 |
第一节 近代东北日本商业会议所设立背景 |
一、近代东北开埠通商与外国资本的进入 |
二、日本在东北的扩张渗透 |
三、东北地区日本人社会的形成 |
第二节 近代东北日本商业会议所的设立与发展 |
一、日俄战争后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的设立(1907 年-1914 年) |
二、一战爆发后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的发展(1915 年-1931 年) |
三、伪满政权下东北地区日本商工会议所的扩张(1931 年-1937 年) |
四、商业会议所的解散与商工公会的出现(1938 年-1945 年)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东北日本商业会议所的管理与经营 |
第一节 商业会议所的法令依据问题 |
一、商业会议所设立的法令依据 |
二、商业会议所社团法人化改革 |
三、统一商业会议所法的制定 |
第二节 商业会议所的管理机制 |
一、商业会议所的事务及组织 |
二、商业会议所的人员构成 |
三、商业会议所的经费来源及用度 |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的活动 |
第一节 商业会议所与日本在东北的经济扩张 |
一、保障日本商品在东北市场的贸易优势 |
二、与东北市场上的外国资本进行竞争 |
三、配合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金融扩张 |
四、商业会议所陈情请愿活动的分析——以1907-1937 年的奉天日本商所为例 |
第二节 商业会议所内部的工商业救济活动 |
一、低利息贷款融资请愿运动 |
二、撤销满铁消费组合运动 |
第三节 经济冲突的政治化活动 |
一、商业会议所与“奉天票”问题 |
二、“非法征税”和抵制日货运动 |
第四节 商业会议所与日本军事行动 |
一、商业会议所对日本侵华的协助与配合 |
二、商业会议所对九一八事变的助力 |
三、协助日本政府建立伪满洲国 |
小结 |
第四章 近代东北日本商业会议所的情报调查分析 |
第一节 日本“官民一体”的情报网络系统 |
一、日本经济情报网络系统 |
二、日本国内外商业会议所间的情报流通 |
第二节 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情报调查的展开 |
一、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的调查经费 |
二、商业会议所情报调查收集方式 |
三、商业会议所的委托调查 |
四、商业会议所调查内容及刊行物 |
第三节 商业会议所情报调查的价值及影响 |
一、对日本情报网络的系统的补充 |
二、为日本在东北的经济扩张提供情报支持 |
三、商业会议所的情报调查与日本对华侵略 |
小结 |
第五章 近代东北日本商业会议所的特性 |
第一节 工商业企业与市场之间:商业会议所的经济特性 |
一、商业会议所与政府经济政策的推行 |
二、商业会议所与维护日本商利 |
三、日本商业会议所对东北地区日本工商业的管理 |
第二节 政府与工商业者之间:“半官半民”的商业会议所 |
一、强烈依存政府的特征 |
二、日本政府对商业会议所的指导和监督 |
第三节 商业会议所的排外性与侵略性 |
一、商业会议所的排外性 |
二、日本帝国主义扶植下的商业会议所 |
三、为日本国家利益服务的商业会议所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Z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章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概述 |
2.1.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及意义 |
2.1.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适用性及构建模式 |
2.1.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比较 |
2.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理论基础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2 流程再造理论 |
2.2.3 组织扁平化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Z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背景 |
3.1 Z集团基本情况介绍 |
3.2 Z集团现行财务管理模式运行状况 |
3.2.1 财务管控方式 |
3.2.2 财务人员结构 |
3.2.3 财务核算体系 |
3.3 Z集团财务管理相关人员访谈 |
3.3.1 访谈目的及访谈对象 |
3.3.2 访谈纪要 |
3.3.3 访谈结果小结 |
3.4 Z集团现行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3.4.1 财务流程效率低且风险管控滞后 |
3.4.2 财务管理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
3.4.3 业务与财务系统集成化程度低 |
3.4.4 财务运营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
3.5 Z集团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3.5.1 Z集团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必要性 |
3.5.2 Z集团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可行性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Z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方案设计 |
4.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成功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
4.1.1 案例选择简介 |
4.1.2 金蝶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
4.1.3 港中旅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
4.1.4 成功案例的经验借鉴 |
4.2 Z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框架 |
4.3 Z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顶层设计 |
4.3.1 构建目标及原则 |
4.3.2 模式定位及选址 |
4.3.3 重塑财务职能架构 |
4.3.4 界定业务范围 |
4.4 Z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核心构建 |
4.4.1 业务流程再造设计 |
4.4.2 组织架构与职能设计 |
4.4.3 信息系统集成设计 |
4.4.4 运营管理制度设计 |
4.5 Z集团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预期效果 |
4.5.1 强化风险管控能力 |
4.5.2 促进财务职能转型 |
4.5.3 积极推进业财融合 |
4.5.4 降低财务管理成本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Z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阶段将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
5.1 组织变革风险及应对措施 |
5.2 管理决策风险及应对措施 |
5.3 地域差异风险及应对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和不足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英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二、概念界定 |
(一)学徒制 |
(二)工作本位学习 |
(三)职业教育 |
三、研究现状 |
(一)关于学徒制的历史研究 |
(二)关于学徒制的理论研究 |
(三)关于学徒制运行机制的研究 |
(四)关于学徒制成本与收益的研究 |
(五)关于学徒制具体项目的研究 |
(六)史料情况说明 |
四、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英国学徒制的历史溯源(20 世纪60 年代以前) |
第一节 行会学徒制的发展 |
一、行会的发展 |
二、行会的组织架构及其功能 |
三、行会学徒制的发展及其作用 |
第二节 教区学徒制的运作 |
一、《济贫法》与教区学徒制 |
二、教区学徒制的开展 |
三、教区学徒制的成本与收益 |
第三节 传统学徒制的衰落 |
一、经济发展: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 |
二、国家干预:相关法律的颁布与废除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初步干预:英国现代学徒制的萌芽(20 世纪60~70 年代) |
第一节 政府对学徒制初步干预的动因 |
一、人力资本:学徒制改革的催化剂 |
二、工党执政:学徒制改革的推动者 |
三、与工会斗争:学徒制改革的导火索 |
第二节 政府对学徒制初步干预的措施 |
一、成立各类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
二、《1964 年产业培训法》的实施 |
三、培训附加费的征收与发放 |
第三节 初步干预阶段英国学徒制的开展 |
一、学徒的选拔 |
二、学徒制的类型 |
三、学徒制的课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由放任: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受挫(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 |
第一节 学徒制蛰伏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
一、政治环境的改变 |
二、经济政策的波动 |
三、培训成本的高涨 |
四、高等教育的冲击 |
五、参与各方的疑虑 |
第二节 自由放任阶段学徒制蛰伏的表现 |
一、学徒制发展规模的萎缩 |
二、学徒制发展空间被挤占 |
三、学徒制进一步发展受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府主导: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勃兴(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10年代初) |
第一节 政府主导学徒制发展的动因 |
一、经济发展因素: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 |
二、人力资源因素:改变技能培训现状的需要 |
第二节 政府主导时期现代学徒制体系的构建 |
一、“现代学徒制计划”的颁布 |
二、青年学徒制的开展 |
三、学徒制的组织保障 |
四、学徒制的法制保障 |
五、学徒制的经费保障 |
六、学徒制的质量保障 |
第三节 政府主导学徒制发展的成效与问题 |
一、取得的成效 |
二、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雇主主导:英国现代学徒制的转向(21世纪10年代初至今) |
第一节 《理查德学徒制报告》的出台与学徒制的转向 |
一、《理查德学徒制报告》出台的背景 |
二、《理查德学徒制报告》的主要内容 |
三、政府对《理查德学徒制报告》的回应 |
第二节 雇主主导时期学徒制的发展 |
一、新型学徒制的推出 |
二、学徒制的组织保障 |
三、学徒制的经费保障 |
四、学徒制的质量保障 |
第三节 雇主主导期学徒制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应对的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分析、展望与启示 |
第一节 英国学徒制的特色分析 |
一、历久弥新:绵延将近千年 |
二、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 |
三、重视法治:依法开展工作 |
四、注重分权:调动各方力量 |
第二节 英国学徒制的发展趋势 |
一、雇主成为开展学徒制项目的主导方 |
二、高校成为学徒提升学历的重要平台 |
三、加速社会流动促公平成为学徒制的使命 |
第三节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
一、保障参与者的权益 |
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三、稳定经费保障机制 |
四、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1396 年苏格兰诺思汉普顿学徒契约 |
附录2:1965 年英国学徒制种类一览表 |
附录3:学徒毕业证书 |
附录4:企业与培训机构关于开展学徒训练的协议(模板) |
附录5:青年学徒制案例 |
附录6:学位学徒制案例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一)着作 |
(二)学位论文 |
(三)期刊 |
(四)报告、报纸等 |
(五)政策法规及其他 |
(六)网络资源 |
二、英文文献 |
(一)着作 |
(二)学位论文 |
(三)期刊 |
(四)报告 |
(五)政策法规及其他 |
(六)网络资源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一、期刊论文 |
二、课题研究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一、教育经历 |
二、工作经历 |
(4)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以瑞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理论基础与概念梳理 |
2.1 理论基础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内部控制理论 |
2.1.3 集权和分权理论 |
2.1.4 腐败经济学理论 |
2.2 相关概念 |
2.2.1 乡村振兴战略 |
2.2.2 农村集体资产 |
2.2.3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
2.3 农村集体资产的来源与特征 |
2.3.1 来源 |
2.3.2 特征 |
3 瑞昌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现状 |
3.1 瑞昌市经济与产业概况 |
3.1.1 总体经济状况 |
3.1.2 产业结构与布局 |
3.2 瑞昌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概况 |
3.2.1 瑞昌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
3.2.2 瑞昌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历史回顾及特征 |
3.3 瑞昌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3.3.1 农村集体资产分布不平衡,产权制度改革有待深化 |
3.3.2 人才外流严重,农村管理人才匮乏 |
3.3.3 信息化建设滞后,缺乏有效监管方式 |
4 国内部分地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成就与启示 |
4.1 案例 |
4.1.1 吴中区 |
4.1.2 东莞市 |
4.2 启示 |
5 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促进资产高效配置 |
5.1.1 明晰农村集体产权 |
5.1.2 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合理分配集体收入 |
5.2 实现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现代化,完善村民参与机制 |
5.2.1 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
5.2.2 完善农村集体资产审计制度和监督体系 |
5.3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队伍管理水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内部控制视角的Y国有集团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学术价值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情况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1.5.2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
2.1.1 内部控制的概念 |
2.1.2 内部控制的目标 |
2.1.3 内部控制的要素 |
2.2 会计信息质量相关理论 |
2.2.1 会计信息的概念 |
2.2.2 会计信息质量的概念 |
2.2.3 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 |
第3章 Y国有集团公司背景介绍及国资委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 |
3.1 Y国有集团公司基本概况 |
3.2 国资委对Y国有集团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 |
3.2.1 国资委对Y国有集团公司的监管 |
3.2.2 国资委对Y国有集团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的要求与措施 |
第4章 内部控制视角下Y国有集团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4.1 Y国有集团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现状 |
4.1.1 会计信息披露失真 |
4.1.2 会计信息处理不规范 |
4.1.3 预算管理执行不到位 |
4.2 内部控制视角下影响Y国有集团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缺陷的原因 |
4.2.1 公司治理结构缺陷 |
4.2.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
4.2.3 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 |
4.2.4 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
4.2.5 财务人员人力资源建设不足 |
第5章 内部控制视角下提升Y国有集团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路径 |
5.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5.1.1 强化董事会会计责任的履行 |
5.1.2 加强和完善监事会工作 |
5.1.3 明确职责划分和授权审批 |
5.1.4 树立内部控制理念 |
5.2 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 |
5.2.1 加强企业会计系统控制 |
5.2.2 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
5.3 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
5.3.1 利用外部监督 |
5.3.2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 |
5.4 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
5.5 加强财务人员人力资源建设 |
5.5.1 逐步推进财务人员委派制 |
5.5.2 建立财务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 |
5.5.3 加快后备财务人员队伍建设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抗战胜利后四年间粤省铁路经营与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抗战以前粤省铁路从分治到整合的进程 |
第一节 粤省铁路分治的形成 |
一、美国方面关于省三支线的兴筑及其困境 |
二、商办铁路公司对粤汉铁路广东段的修筑与经营 |
三、英国势力笼罩下广九铁路的兴筑与经营 |
第二节 抗战爆发前粤省铁路的整合 |
一、省内整合:政治介入粤省铁路内部事务 |
二、融入全国铁路系统:四大铁路管理局(工程局)合并 |
第三节 抗战爆发前后粤汉广九两路接轨 |
一、接轨问题的起源 |
二、中央、地方与英国关于接轨问题的立场与纠缠 |
三、两路接轨促成“香港通道”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粤省铁路经营的恢复与统一管理的重建 |
第一节 粤省境内粤汉、广九等路段的接收与营运初步恢复 |
一、陆军第二方面军铁路接收事宜 |
二、交通部驻粤人员的铁路接管 |
三、粤省境内粤汉、广九等路段交通营运的恢复 |
第二节 海南岛铁路之接收与初期经营 |
一、日军对海南岛铁路的营建概况 |
二、海南岛铁路接收乱局 |
三、海南岛铁路接收初期之经营及困难 |
第三节 粤省铁路统一管理的重建 |
一、粤汉区铁路管理局之建立 |
二、粤汉区铁路管理局在粤组织机构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抗战胜利后粤省铁路的日常经营 |
第一节 粤省铁路营运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援助 |
第二节 粤省铁路经营中的主要事务 |
一、机务 |
二、工务 |
三、财务 |
四、行车 |
五、警务 |
第三节 客货运输状况及其进步与不足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抗战胜利后粤省铁路新工程与广东地方建设 |
第一节 美援、“复兴华南”计划与粤汉区铁路 |
一、打造华南“美式铁路典范” |
二、以铁路带动“复兴华南”计划 |
三、“美援”的落差 |
第二节 开发海南岛:海南环岛铁路之建设及窘境 |
一、海南环岛铁路建设基础与建筑计划 |
二、开展海南环岛铁路计划中的困难 |
三、环岛铁路计划的搁置与地方民众的反应 |
第三节 连通粤汉干线与广三段:建设广州西南大桥 |
一、工程缘起 |
二、战后路局、省府与市府合作筹筑西南大桥 |
三、工程计划与中辍 |
第四节 运输煤炭以济广东:狗牙洞支线建设 |
一、缺煤的广东 |
二、粤湘边境、粤北煤矿的早期开发与狗牙洞支线雏形 |
三、支线工程开展与相关概算 |
四、推进支线工程的现实困难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民国路政在广东的转换 |
第一节 粤省铁路深陷经营困境 |
一、财政极度困难 |
二、粤省铁路工潮迭起 |
三、路局高层离心离德 |
四、粤汉区铁路管理局南迁广州 |
第二节 广州机厂等设备人员迁台 |
第三节 人民政府对粤省铁路的接管与改造 |
一、接管前夕之情形 |
二、粤省铁路的接管与改造过程 |
三、粤省铁路交通恢复与营运展望 |
第四节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7)浅析工程单位的财务委派制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程单位实施财务委派制的必要性分析 |
(一)提高工程单位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必然选择 |
(二)提升工程单位经营效益的必然选择 |
(三)促进工程单位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二、工程单位实施财务委派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对财务委派制的认识浮于表面 |
(二)对财务委派制人员缺乏管理 |
(三)对财务委派制缺乏持续改进 |
三、工程单位加强财务委派制管理的主要对策 |
(一)提高对财务委派制的认识 |
(二)加强对财务委派制人员的管理 |
(三)持续改进财务委派制机制建设 |
(8)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以青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村级财务管理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村级财务管理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的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2 村级财务管理相关理论分析 |
2.1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在村级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
2.1.1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
2.1.2 委托代理理论在村级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
2.2 内部控制理论及其在村级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
2.2.1 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
2.2.2 内部控制理论及其在村级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
2.3 集权与分权理论及其对村级财务管理的影响 |
2.3.1 集权与分权理论概述 |
2.3.2 集权理论对村级财务管理的影响 |
2.3.3 分权理论对村级财务管理的影响 |
2.3.4 村级财务管理运用分权理论的原因 |
2.4 会计寻租与会计管制及村级财务管理中会计寻租行为的适度控制 |
2.4.1 会计寻租与会计管制理论综述 |
2.4.2 会计寻租和会计管制对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 |
3 现行村级财务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
3.1 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种类 |
3.1.1“村账村管”模式 |
3.1.2“农村会计委派制”模式 |
3.1.3“农村会计代理制”模式 |
3.1.4“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模式 |
3.2 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及效果评价 |
3.2.1“村账村管”模式及效果评价 |
3.2.2“农村会计委派制”模式及效果评价 |
3.2.3“农村会计代理制”模式及效果评价 |
3.2.4“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模式及效果评价 |
3.3 影响农村财务管理模式设计和选择的因素分析 |
3.3.1 法律制度环境 |
3.3.2 政策环境 |
3.3.3 经济环境 |
3.3.4 农村自身因素 |
4 青州市村级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
4.1 青州市村级财务管理现状 |
4.2 青州市村级财务管理现行模式 |
4.2.1 青州市会计委托代理模式的具体做法 |
4.2.2 青州市会计委托代理模式的取得的成效 |
4.2.3 青州市会计委托代理模式的存在的不足 |
4.3 青州市现行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
5 青州市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设计及对策建议 |
5.1 青州市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设计 |
5.2 规范青州市村级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
5.2.1 建立切实可行的教育培训体系 |
5.2.2 政府部门加大力度,保证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 |
5.2.3 加强业务培训,稳定村级财会人员队伍 |
5.2.4 进一步完善财务公开制度 |
5.2.5 进一步完善监督体系 |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施工企业财务委派制度的构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概述 |
2 施工企业财务委派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2.1 外派财务人员在资金控制上缺乏深入探索 |
2.2 由于派出制度本身不完善,财务委派人员难以发挥监控作用 |
2.3 委派财务人员的权责利不匹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
2.4 派出人员思想松懈,工作懒散,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 |
3 加强财务委派制度的建设 |
3.1 建立和完善财务委派制的配套制度,进一步提高财务委派的认识 |
3.2 加强委派财务人员的素质 |
3.3 明确职责权限,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
3.4 强化委派人员的财务监督 |
3.5 提高委派人员的待遇 |
4 结语 |
(10)CS电业局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案例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2.1.1 培训与开发 |
2.1.2 绩效管理 |
2.2 会计职能理论 |
2.2.1 会计监督职能 |
2.2.2 会计反映职能 |
2.3 内部会计控制理论 |
第三章 CS电业局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沿革与现状 |
3.1 CS电业局公司概况 |
3.1.1 CS电业局公司简介 |
3.1.2 CS电业局的组织构架 |
3.2 CS电业局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沿革 |
3.2.1 完全自主时期(改革开放初期~2006年) |
3.2.2 相对自主时期(2006年~2008年) |
3.2.3 完全集中时期(2009年至今) |
3.3 CS电业局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现状 |
3.3.1 会计机构设置情况 |
3.3.2 会计岗位设置情况 |
3.3.3 会计人员工作制度情况 |
3.3.4 信息平台技术支持情况 |
第四章 CS电业局当前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4.1 CS电业局当前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4.1.1 委派会计工作执行力不强 |
4.1.2 会计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
4.1.3 会计委派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够 |
4.1.4 基层单位工作积极性减弱 |
4.2 CS电业局当前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成因 |
4.2.1 会计委派制机构设置欠妥 |
4.2.2 委派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4.2.3 缺乏激励机制 |
4.2.4 基层单位财务自主性减弱 |
第五章 优化CS电业局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建议 |
5.1 完善会计委派制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 |
5.2 加强人员的选拔和培训 |
5.2.1 建立完善委派会计人员的选拔制度 |
5.2.2 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
5.3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
5.4 适当给予经济自主权 |
第六章 优化CS电业局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条件与预期效果 |
6.1 优化CS电业局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条件 |
6.1.1 加强“三个保障” |
6.1.2 加强对会计委派制的统一认识 |
6.1.3 完善会计委派制的配套措施 |
6.2 优化CS电业局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预期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委派制将稳步推进(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商业会议所研究[D]. 孟二壮.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Z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研究[D]. 张燕. 华侨大学, 2020(01)
- [3]英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D]. 陈志铅.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以瑞昌市为例[D]. 易越.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5]内部控制视角的Y国有集团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研究[D]. 危露.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6]抗战胜利后四年间粤省铁路经营与建设问题研究[D]. 钟远明. 武汉大学, 2017(06)
- [7]浅析工程单位的财务委派制管理[J]. 吴秀云. 财经界, 2017(02)
- [8]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以青州市为例[D]. 金鑫.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4)
- [9]施工企业财务委派制度的构建探讨[J]. 任丽军. 中华民居(下旬刊), 2013(03)
- [10]CS电业局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研究[D]. 罗健娜. 长沙理工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