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城市污水处理调查

合肥市城市污水处理调查

一、合肥市城市污水处理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刘道欢[1](2021)在《合肥市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合肥市近年来不断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投入,城区的污水处理能力逐步提高,建成区基本消除了河道黑臭,城市水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逐年提高,污水集中收集率、处理率稳步提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扎实推进。

张一楠[2](2020)在《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研究 ——基于合约视角下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公用事业是通过基础设施向个人或组织提供普遍性必需品和服务的产业集群的总称,具有保证物质生产、维护公共秩序、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作用,同时,还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有力保障。改革开放后,以市场化为导向,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大致历经了招商引资—扩大民营—公私合作(PPP)三个阶段。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逐步从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向民营企业特许经营的发展方式转变。正是在这一过程中,PPP作为对传统供给模式的一种替代性制度安排,起到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拓展企业发展空间的积极作用,从而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用事业领域逐步流行,近年来各地均推出大量PPP示范项目。与此同时,包括营建用途产生异化、社会资本参与困难、政府监管效能不足、项目合约治理与风险管理水平欠缺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值得社会各界重视并亟待解决。以合约安排为线索,可以将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存在的问题理解为PPP合约的治理问题,从而通过完善其合约条款、优化合约设计的方式为PPP模式在中国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寻找一条优化路径。有鉴于此,笔者通过对相关书籍与资料的研读,借鉴前人的理论成果,并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进行了研究。第一,PPP模式凭借其既能有效解决地方财政压力,又能充分发挥公私各方禀赋优势的特点,逐渐成为推动我国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安排。这一部分内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比已有国内外城市公用事业与PPP模式的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二是城市公用事业的相关特征辨析与行业类别划分。三是通过对PPP概念与内涵的探讨,阐明了其合约本质,并利用产权理论将现有PPP模式分为有限产权、混合产权、完全产权三类。四是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有关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研究的相关理论。第二,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适用性及存在问题。与此相关的论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将目前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存在的问题概括为生产营建用途异化、社会资本参与困难、风险管理能力不足、政府监管效能有待提高四个方面。二是透过合约安排的视角,将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过程重新解读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固定合约阶段、分成合约阶段和PPP合约阶段。三是参照公共部门比较值法(Public Sector Comparator),将以纵向一体化为特征的PPP合约与传统行政合约在公用产品供给效率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PPP模式在我国公用事业领域应用的条件与范围,并辅以合肥王小郢污水处理的实际案例进行验证。第三,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全周期风险管理。由于PPP合约的不完全性,进行PPP合约设计时需要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在把握其风险特征的基础上,实现PPP项目的全周期风险动态管理,从而保证其项目租值创造与分配上的最优化。与之相关论述,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全面准确的风险识别清单,即通过对我国40个PPP问题案例的研究,将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风险归纳为五大类,包括政府引致风险、法律风险、金融风险、项目建设风险和市场运营风险,合计20种,并以此建立风险清单。二是科学系统的风险预警机制。即利用模糊综合评判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演示如何在实践中合理评价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风险。三是权责清晰的风险分担框架,即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将PPP风险因素分级,然后采用层级关联与要约仲裁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风险分担框架。四是群策群力的社会共治环境,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传统礼教与公序良俗的规范作用,为处理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风险问题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角度。第四,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优化设计。在PPP项目风险全周期管理的框架下,以数理模型为分析工具,通过探讨项目租值的创造与分配,对PPP合约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实现PPP项目的资源最优配置。与之相关论述,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基本框架概述,包括项目类型与收费机制、主要合约条款以及合约设计准则。二是通过构建数理模型,说明在管制的局限条件下,各个生产要素在合约中所占比例及其变化情况,并对影响项目租值创造与分配的因素进行分析。三是基于PPP合约的不完全性,构建动态博弈的数理模型,并对影响项目租值创造与分配的因素进行分析。四是综合全文的研究分析,从完善PPP合约的收益条款、风险条款、主体条款、监管条款、补充条款五个方面,对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进行优化设计。第五,发展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相关政策建议。总结全文的研究结论,有以下四条政策建议。一是实现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良性发展就要优化其项目合约的设计,主要包括完善模式匹配机制,合理配置项目租值,实现风险动态管理。二是PPP项目合约要以法律框架为依托,突出合约合法合规审查,厘清PPP合约法律关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为PPP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三是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发展需要政府监管的保驾护航。树立全新监管理念,完善政府监管体系,健全监管监督机制,是加强政府监管的三个重要手段。四是发展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需要社会共治,可以通过突出社会规范作用,建立公众问责机制,塑造社会共治环境来实现。总而言之,PPP模式的本质是建立在公共部门(政府)与私人部门(社会资本)之间的合约安排,实现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应当着眼于PPP模式的合约治理,根据具体PPP项目所面临的局限条件,在项目缔约之前,项目试运营期间、项目中期评估阶段适时完善合约条款,从而不断优化PPP的合约设计,为发展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提供一条有效的路径。

彭媛媛[3](2020)在《我国东南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主要问题有:城市地表水体污染较严重,大部分水质仍然在Ⅳ类及劣于Ⅳ类;污水排放量大,2017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777.4亿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82.9亿t、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588.1亿t,生活污水成为主要污染源;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使得降雨径流带来的面源污染成为一些城市的主要水环境问题。虽然我国在水环境治理中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距离城市水环境水体功能达标、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等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亟需制定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和技术路线图,为城市水环境污染总体调控、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本研究选取东南地区的主要河流和湖泊进行水质监测与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东南地区地表水质在Ⅳ类及劣于Ⅳ类的占比较大,东南地区水质整体较差。对东南地区河流、湖泊水环境污染的时空特征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区域城市水体的水质状况这几年正在逐渐转好;丰水期水质明显好于其他时期;夏季水质明显好于冬季。从空间上看,经过城市后水质普遍变差;上游水质较下游水质好;支流水质对城市河流的影响较大。对典型城市污染源进行估算分析,区域主要污染成因是城市生活源、管网问题造成的生活污水直排、降雨径流污染以及支流的影响。区域城市水体主要污染因子是COD和氨氮。基于水环境特征和污染成因分析的结果,构建了适合本地区的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包括编制目标的确定、水环境容量计算、污染负荷分配计算和指导方案。其中东南地区河流水环境容量多采用河流一维模型;湖泊水环境容量计算时,COD和氨氮多采用零维模型,TN和TP多采用营养盐允许负荷模型;污染负荷分配推荐使用等比例分配法;分别从点源污染控制、面源污染控制、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控制和节水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方案方法介绍、案例介绍和技术推荐。分析东南地区水环境演化及治理历程,确立时间轴和分阶段目标,确定每个阶段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最后确定技术发展重点形成东南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乔子杰[4](2020)在《几类药物的污染现状及深度处理工艺对其去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年来城镇化率的提高,城市人口的用药量激增,绝大部分未被代谢的还有一些过期的药物被直接丢弃或排放,包括个人护理品,都随生活污水排放进入污水处理厂。近年来,各种微量药物在污水厂、地表水、地下水中被频繁检出,微量药物的环境行为和污染特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本研究调查了合肥市污水厂中几类典型药物的污染现状,与2013年对比分析,评估近年来药物污染变化及污水处理厂对药物的去除能力,并考查混凝、吸附及其组合工艺对几类药物的去除效果,研究二氧化氯、紫外、紫外/过氧化氢、次氯酸钠消毒方式对几类药物的去除效果及机理,主要获得如下结论。对巢湖流域内的4个主要污水处理厂2019年与2013年的调查数据对比,在各个污水厂的进水中均检测到研究的几类药物,且近几年来进水中的药物的浓度显着提高。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段对药物的去除有较大差异:一级处理曝气沉砂池对药物去除基本无效果,二级生物处理段因活性污泥的吸附和微生物的生物作用对药物的去除率提升较明显,能够去除进水中大部分的药物化合物,三级深度处理段对药物的处理效果因物质结构性质的不同差异性较大,出水中仍存在较低浓度的微量药物。研究了混凝、吸附及其组合工艺对几类药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聚合氯化铝(PAC)、三氯化铁(Fe Cl3)、硫酸铝铁(PAFC)的投加量均为80 mg/L时,磷的去除率均在85%以上,能够实现化学除磷,TOC的去除率在17.82~55.04%之间,但低疏水性的降血脂药物的去除率均不足10%。粉末活性炭、颗粒活性炭、椰壳活性炭均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各种微量药物,且粉末活性炭和颗粒活性炭的效果要优于椰壳活性炭。在投加量都为50 mg/L、吸附时间为30 min时,粉末活性炭对各种药物的去除率在73.5~97.1%之间,颗粒活性炭在61.4~95.3%之间,椰壳活性炭在44.3~94.2%之间。在混凝/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中,混凝-吸附的处理效果略优于吸附-混凝和混凝吸附同时进行,且混凝-吸附对各种药物的去除率在81.2~100%,但无论采用哪种顺序,混凝/活性炭的组合工艺均能高效去除二级出水中的多种药物。研究了Cl O2、UV、UV/H2O2、Na Cl O消毒方式对水中微量药物的去除效果及降解机制,结果表明,Cl O2对加标水体的各种药物的去除率差异性较大,对结构中含酚羟基的物质具有较高选择性。以吉非贝齐(GFRZ)为例,进行机理研究。Cl O2对GFRZ的降解符合伪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96),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为61.02 k J/mol,酸性和中性条件的降解效果优于碱性条件,腐殖酸(HA)对降解产生抑制作用,且GFRZ矿化率很低,降解产物为一系列小分子有机酸。在UV消毒系统中,因药物性质不同,各药物的去除率存在显着差异。除三氯生和α-雌二醇外,在酸性条件有利于微量药物的去除。UV/H2O2消毒系统中,多种药物去除效果好,在p H=5,T=60 min时,10种药物的去除率均超过75%。苯扎贝特(BZT)、氯贝酸(CA)、吉非贝齐(GFRZ)、非诺贝特酸(FA)在UV/H2O2体系中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弱酸性和中性条件下4类药物的降解效果优于碱性条件;CO32-、NO3-、HA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反应,Fe2+可以促进反应。Na Cl O消毒方式对不同药物的降解效果具有差异性,提高氧化剂的量可以适当提高降解效率,但总体上,对多种药物去除效率不高,均低于50%。

张倩[5](2019)在《城市污水管道风险评估与污水泵站优化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收集系统、污水提升系统及污水处理厂三部分,其中,污水管网承担着收集和转输各类污废水及部分天然降水的任务,而污水提升泵站则为污废水顺利输送到污水处理厂提供保障。当前,城市老城区的排水管网由于雨污分流改造困难等原因,合流制污水管网占据很大的比例,且该部分管道建设年限长、设计标准偏低,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作为污水处理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污水泵站,具有高能耗、进出水不均匀性等特点,亟待优化运行。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合流制污水管道风险评估及污水泵站优化运行进行了深入研究。(1)合流制污水管道风险评估综合分析了现状城市合流制污水管道存在的风险问题,研究得出合流制污水管道存在甲烷爆炸风险、硫化氢中毒风险、溢流污染风险以及环境风险等四种风险,并针对各项风险分析并研究其影响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层次分析结构,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并确定合流制污水管道风险评估指标及分级判据,利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求解。选取合肥市4段合流制管道进行风险评估,应用本文提出的方法求解待评估管道的安全分值,判断其风险情况并确定检修的优先级,经计算,得出2号管段处于安全状态,1、3段处于较安全状态,而4号管段安全性一般,结果与实际吻合程度较高。(2)污水泵站优化运行研究在对污水泵站优化的基本思想进行分析后,将优化目标确定为在保证区域调蓄能力的条件下,使泵站出流量变幅最小,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启停次数,进行机组间的流量分配,达到该工况下的能耗最小。以泵站集水池容积、泵站及水泵机组流量、扬程等为约束,建立了污水泵站优化运行模型,并运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最后,选取合肥市杏花泵站作为实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将泵站集水池容积扩大10倍,泵站出流量大致分为两个平稳出流阶段,该工况下水泵机组启停2次,节省年运行费用6.40万元;在将泵站集水池容积扩大22倍,泵站可实现均匀出流,该工况下水泵机组启停次数为0,且通过优化流量分配,节省年运行费用9.19万元,具有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齐星昊[6](2019)在《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典型剩余污泥处理方法的环境影响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处理处置一直都是污水处理行业关注的难题,现有方法对环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本文通过建立生命周期评价模型,针对可能产生的环境效应,全面系统的评价了卫生填埋、好氧堆肥和焚烧这三种目前常见的剩余污泥处置方法,以期为行政决策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的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建立过程为:根据剩余污泥处置一般过程,将产生的环境负面效应分为全球变暖、酸化、富营养化、光化学臭氧、生态毒性、固体废物、烟尘与灰分七个影响潜值分类,随后进行标准化和加权计算,进而对每种剩余污泥处置方法的影响指数量化。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南北方两座典型污水厂:西安第三污水处理厂和合肥望塘污水处理厂,分别根据其剩余污泥泥质,基于该评价模型对卫生填埋、好氧堆肥和焚烧三种污泥处置方法进行分类、加权、归一化处理计算,获得过程污染物排放清单,结果如下:1.不同处置方法环境影响潜值:卫生填埋>焚烧>高温堆肥。卫生填埋由于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生化气体,并且剩余污泥都被视为固体废物,故环境影响潜值最大;高温堆肥由于堆料最后全部作为肥料,视为不产生额外固体废物,环境影响潜值最小。2.卫生填埋中,各种不同指标的环境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固体废物>光化学臭氧合成>全球变暖>烟尘>酸化>富营养化>生态毒性。因为填埋的污泥质量大,占用较多土地,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最大。在填埋过程中,生化气体产生量大,其中甲烷的排放量最大,造成光化学臭氧合成和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较大。3.高温堆肥中,各种不同指标的环境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富营养化>酸化>光化学臭氧合成>全球变暖>烟尘>生态毒性>固体废物。这是由于高温堆肥过程结束后,堆料可以作为肥料农用,基本上不产生固体废物,因此堆肥的环境影响较小。但高温堆肥过程排放的NH3较多,是造成富营养化数值大的主要原因。4.焚烧处理中,各种不同指标的环境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固体废物>光化学臭氧合成>烟尘>酸化>富营养化>全球变暖>生态毒性。污泥经焚烧处理,剩余大量灰渣,使得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较大。而在焚烧过程中,NOX的排放量大是光化学臭氧合成数值较高的主要原因。

徐佳月[7](2018)在《合肥市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及工程效益评估》文中认为造成我国水体环境恶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初期雨水径流引起的城市面源污染。本课题针对合肥市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的特点,采用建造调蓄池策略应对老城区初期雨水污染问题。同时结合工程设计案例,从现状调查、标准论证、工程设计和效益评估等四个方面探讨老城区合流制污水调蓄技术的可行性与优点。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分析了老城区排水系统现状与存在问题,基于老城区溢流污染特征、降雨特性分析、降雨量截流率、国内外工程标准选择、老城区管网调蓄能力,确定了老城区溢流污染控制标准;(2)新增调蓄池当量服务调蓄区域的8 mm降雨量,总服务面积5.2 km2。其中杏花调蓄池服务面积:2.9 km2,逍遥津调蓄池服务面积:1.05 km2,包河调蓄池服务面积:1.25 km2,地表雨水径流系数为0.75。因此,本工程拟新增调蓄31500m3,其中杏花排水系统新增调蓄池17500m3,逍遥津排水系统新增调蓄池6500 m3,包河排水系统新增调蓄池7500 m3;(3)以逍遥津调蓄池示范工程为例,完成了老城区调蓄池方案方案论证与工程设计,通过该调蓄池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进行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的截流、调蓄以及优化运行调度技术的示范应用;(4)对示范工程总体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调蓄池水量削减率57.8%,CODCr污染负荷削减率45.9%,氨氮污染负荷削减率61.3%,TN污染负荷削减率56.3%,SS污染负荷削减率57.3%,均超过30%;(5)对比2010年与本次监测期间(2016年)的降雨和溢流污水水质数据,降雨量相当,本次监测的溢流污水水质有所改善,2010年调蓄池未建,调蓄池发挥的效益均体现为污染负荷的削减率,可见老城区的示范区溢流口入河污染负荷(SS、NH3-N、CODCr、TN)消减率在 32%以上。

李佳玫[8](2018)在《论基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视角的PPP模式比较研究 ——以南翔等污水处理项目为例》文中指出2018年两会之际,中国民主建国会提交了有关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议案,指出地方政府面临债务风险问题。责任不明晰,信息不透明,隐性债务风险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将继续产生且更为隐蔽化等主要风险。面对如此巨额的政府债务,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能有效减缓地方债务问题,增强防范债务风险的能力。同时还能促进政府履行职能,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污水处理项目属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长期以来,污水处理项目面临种种问题,政府无力建设,而社会资本又不愿投入该领域,造成污水处理公共服务长期供应不足。二零一六年下旬,财政部出台推行PPP模式的新文件(财金[2016]90号),指出在我国财政予以支撑的公共服务领域,摸索强制试点推行。在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领域,全国范围内新规划的项目要强制性应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方式,逐渐削减财政专项资金补助。由于PPP模式具有模式多样、结构复杂等特征,加上近年来以北京地铁4号线为代表的的新型PPP模式出现,多种PPP模式齐头并进下,如何结合实际选择较为可行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污水处理项目面临强制推行PPP模式的政策背景和污水处理总体目标仍未实现的环境背景下,总结对比多种PPP模式,结合本地实情切实选择最优方案迫在眉睫。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确定PPP模式的重要依据,只有对多种PPP投融资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对比分析,才能在今后的PPP项目中有效选择投融资模式。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总结PPP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立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分析了各类PPP模式的应用范围,介绍了国内污水处理领域PPP案例研究情况。理论研究方面,立足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模型,对PPP模式的投融资特点及融资模式进行介绍。重点对比不同PPP模式确定依据及地方所承担的债务风险。债务风险包括两部分,一是项目规划时现存债务量和风险,二是项目带来的新增债务风险,本文研究的是二者的累计。最后案例分析部分,分别选取BOT、TOT、PPP等主要模式的污水处理案例比较,分析具体投融资模式,总结不同投融资模式下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为今后投融资模式的选择提供借鉴,起到合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同时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的作用,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尝试提出控制PPP项目中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可行性措施。

马晓杰[9](2018)在《基于状态空间法的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务工,不断改变城市发展格局。城市作为特定区域的经济体,一方面以其拥有的资源禀赋支撑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满足人类需求,促进城市发展;另一方面也承受着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压力。尤其是新型城镇化理念指出,城市发展不仅要实现量的提升,更要关注质的转变,以提升人口素质、城市居住环境、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的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综合承载力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不仅是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也是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和世界级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群的重要城市。随着合肥市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环境污染、生态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也随之出现,研究城市的发展水平与状况对于促进城市合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研究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是提升合肥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在相关理论综述基础上,首先给出了对城市综合承载力内涵的见解,随后明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保障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赋权,为模型测算提供基础。为了确定2011-2016年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具体数值,运用状态空间法对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测算,该方法相对于其他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定量测算承载力数值且可以进行实际值和理想值的比较。最后在测算出2011-2016年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基础上,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合肥市未来几年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起到监测和预警作用。本文研究发现:2011-2016年,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发展变化状况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1-2012年,该期间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下降状态,造成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环境、经济和社会承载力均呈下降状态,仅水资源承载力有小幅度上升,且上升幅度不足以弥补其他子系统承载力下降幅度;第二阶段是2012-2016年,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稳步上升状态,发展状态较好,其原因主要是各子系统承载力均有大幅上升,虽然水资源承载力在个别年份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深入探究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可以发现水资源是制约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的短板因素,要想提升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必须对水资源承载状况进行改善。最后通过灰色预测得出,未来几年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发展趋势是稳步上升的,要对合肥市城市发展有信心,不断巩固优势、提升短板,促进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李彩丹,闫晓明,张洁,何成芳[10](2017)在《基于集对分析与可变模糊集的合肥市生态环境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合肥市2010—2015年的生态环境数据进行调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集对分析与可变模糊集建立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模型,确定权重,对合肥市生态环境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合肥市2010—2015年的生态环境总体来说得到改善,但是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处于"临界状态",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二、合肥市城市污水处理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肥市城市污水处理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合肥市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的主要做法
    1.1 雨污混接调查和整治
    1.2 排水管网检测
    1.3 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和完善
    1.4 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与提标改造
    1.5 编制“一厂一策”系统化治理方案
    1.6 加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监管
    1.7 健全管网建设质量管控机制
    1.8 强化排水管理
2 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推进的难点问题
3 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下一步工作思路
    3.1 正本清源,推进源头治理
    3.2 对污水系统关键节点进行常态化监测
    3.3 加快推进污水管网检测修复
    3.4 落实“一厂一策”系统化治理方案
    3.5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3.6 强化排水行业监管
        3.6.1 强化排水设施养护行业监管
        3.6.2 持续开展排水户日常监管
        3.6.3 建设智慧排水管理系统
        3.6.4 加强民众监督
4 结束语

(2)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研究 ——基于合约视角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述评
        1.2.2 国内相关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框架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城市公用事业特性及相关理论
        2.1.1 城市公用事业的网络性
        2.1.2 垄断性与自然垄断理论
        2.1.3 公用性与公用物品理论
    2.2 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相关概念
        2.2.1 PPP模式的合约本质
        2.2.2 PPP模式的发展背景
        2.2.3 PPP模式的类型划分
    2.3 从新古典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2.3.1 合约理论
        2.3.2 产权理论
        2.3.3 交易费用理论
        2.3.4 博弈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适用性及存在问题
    3.1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适用性分析
        3.1.1 PPP合约与产业结构
        3.1.2 PPP合约的效率边界
        3.1.3 PPP合约的应用条件
    3.2 PPP合约应用实例分析—以合肥王小郢污水处理项目为例
        3.2.1 项目概况
        3.2.2 合约分析
        3.2.3 假说验证
    3.3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现存问题
        3.3.1 营建用途产生异化
        3.3.2 社会资本参与困难
        3.3.3 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3.3.4 监管效能有待提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制约因素及风险分析
    4.1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设计中的制约因素
        4.1.1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设计
        4.1.2 PPP合约的不完全性与风险
        4.1.3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风险特征
    4.2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风险识别
        4.2.1 PPP项目合约的内部风险
        4.2.2 PPP项目合约的外部风险
        4.2.3 城市公用事业PPP风险的识别方法
    4.3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风险清单
        4.3.1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案例归纳
        4.3.2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风险清单建立
        4.3.3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风险释义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风险管理
    5.1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风险的预警机制
        5.1.1 PPP项目的风险评估
        5.1.2 PPP与模糊综合评判法
        5.1.3 PPP合约风险评估的案例演绎
    5.2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风险分担框架
        5.2.1 PPP合约的风险分担
        5.2.2 层级关联与责任归属
        5.2.3 归责不明与仲裁机制
    5.3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风险的社会共治
        5.3.1 交易费用视角下的风险度量
        5.3.2 礼仪规范下的PPP项目风险
        5.3.3 PPP项目风险的社会性监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优化设计
    6.1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基本框架
        6.1.1 PPP项目类型与收费机制
        6.1.2 PPP项目合约的主要条款
        6.1.3 PPP项目合约的设计准则
    6.2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PPP合约分析
        6.2.1 租值配置模型
        6.2.2 政府管制约束
        6.2.3 推理结果分析
    6.3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PPP合约分析
        6.3.1 租值配置模型
        6.3.2 动态博弈分析
        6.3.3 推理结果分析
    6.4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优化设计
        6.4.1 PPP合约的收益条款设计
        6.4.2 PPP合约的风险条款设计
        6.4.3 PPP合约的其它条款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发展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相关政策建议
    7.1 优化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设计
        7.1.1 完善模式匹配机制
        7.1.2 合理配置项目租值
        7.1.3 实现动态风险管理
    7.2 完善PPP合约的法律保障
        7.2.1 突出合约合法合规审查
        7.2.2 厘清PPP合约法律关系
        7.2.3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7.3 加强城市公用事业PPP政府监管
        7.3.1 树立全新监管理念
        7.3.2 完善政府监管体系
        7.3.3 健全监管监督机制
    7.4 推动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社会共治
        7.4.1 突出社会规范作用
        7.4.2 建立公众问责机制
        7.4.3 塑造社会共治环境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PPP项目风险因素权重及其影响程度判断专家调查问卷

(3)我国东南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水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及污染特征解析
    2.1 东南地区概况
        2.1.1 位置及城市分类
        2.1.2 气候和自然地理
        2.1.3 人口经济和产业结构
        2.1.4 水资源和水文
        2.1.5 城市涉水基础设施
    2.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
        2.2.1 东南地区水污染物排放量
        2.2.2 东南地区水环境水域功能分类
        2.2.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现状
    2.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
        2.3.1 东南地区城市河流污染特征解析
        2.3.2 东南地区城市湖泊污染特征解析
    2.4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和污染成因解析
        2.4.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
        2.4.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3.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构建
    3.1 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总则
        3.1.1 方案编制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3.1.2 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3.1.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的确定
        3.1.4 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3.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及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3.2.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
        3.2.2 东南地区城市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3.2.3 生态流量计算方法
    3.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研究
        3.3.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3.3.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3.3.3 东南地区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方案
        3.3.4 东南地区城市节水方案
4.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4.1 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编制总则
        4.1.1 技术路线图编制的目的
        4.1.2 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与依据
        4.1.3 技术路线图编制方法
    4.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研究
        4.2.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演化及治理历程
        4.2.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间轴及分阶段目标的确立
        4.2.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分析
        4.2.4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未来技术发展重点
    4.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致谢

(4)几类药物的污染现状及深度处理工艺对其去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微污染物的来源和分布
        1.2.2 微污染物的危害
        1.2.3 城市污水中微污染物的去除
    1.3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几类药物的污染现状调查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样品采集
    2.2 试验方法
        2.2.1 污水样品处理
        2.2.2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方法有效性分析
        2.3.2 城市污水中几类药物浓度及其在污水厂中去除情况调查
        2.3.3 城市污水厂尾水排放对水体环境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几类药物在混凝-吸附工艺中去除作用及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实验设计
        3.1.3 分析测试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混凝工艺对降血脂药物的去除作用
        3.2.2 活性炭吸附工艺对药物的去除作用
        3.2.3 混凝-吸附工艺对实际水体药物的去除作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几种消毒方式对几类药物的去除效果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化学试剂
        4.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1.3 实验设计与方案
        4.1.4 分析测试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二氧化氯消毒工艺对几类药物的去除作用
        4.2.2 UV消毒方式对几类药物的去除作用
        4.2.3 UV/H_2O_2消毒方式对几类药物的去除作用
        4.2.4 次氯酸钠消毒方式对几类药物的去除作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城市污水管道风险评估与污水泵站优化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污水管道风险评估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泵站调度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污水管道风险评估
    2.0 城市污水管网体制
        2.0.1 分流制排水管网系统
        2.0.2 合流制排水管网系统
    2.1 截流式合流制污水管道安全问题分析
        2.1.1 爆炸风险
        2.1.2 中毒风险
        2.1.3 溢流污染风险
        2.1.4 环境风险
    2.2 城市合流制污水管道风险评估体系建立
        2.2.1 影响合流制污水管道爆炸风险的因素
        2.2.2 影响合流制污水管道中毒风险的因素
        2.2.3 影响合流制污水管道溢流污染风险的因素
        2.2.4 影响合流制污水管道环境风险的因素
    2.3 城市污水管道风险评估方法介绍与选择
    2.4 城市合流制污水管道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2.4.1 利用层次分析法求解权重
        2.4.2 利用灰色关联度法评估
第三章 城市污水泵站优化运行研究
    3.1 污水泵站及其优化
        3.1.1 污水泵站的分类
        3.1.2 污水泵站优化的基本思想
    3.2 水泵特性曲线拟合
    3.3 泵站优化调度模型
        3.3.1 模型的目标函数
        3.3.2 污水泵站优化调度模型的约束条件
        3.3.3 污水泵站优化调度模型
    3.4 优化方法的选择
        3.4.1 传统优化算法
        3.4.2 智能优化算法
    3.5 遗传算法的基本思路
        3.5.1 遗传算法的基本元素
        3.5.2 遗传算法的基本流程
    3.6 遗传算法的参数设计
第四章 工程实例分析
    4.1 区域概况
    4.2 合流制污水管道风险评估研究
        4.2.1 区域合流制污水管道概况
        4.2.2 被评估对象选取
        4.2.3 指标权重计算
        4.2.4 利用灰色关联度法计算关联度
    4.3 污水泵站调度实例分析
        4.3.1 实例泵站概况
        4.3.2 杏花污水泵站水泵特性曲线拟合
        4.3.3 杏花污水泵站优化调度的模型建立
        4.3.4 杏花污水泵站优化结果
        4.3.5 杏花污水泵站优化结果对比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典型剩余污泥处理方法的环境影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生命周期评价概述
        1.2.1 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
        1.2.2 生命周期评价的技术框架
        1.2.3 生命周期评价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1.2.4 生命周期评价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1.3 剩余污泥及其处理处置技术
        1.3.1 我国剩余污泥处置存在的问题
        1.3.2 剩余污泥处理处置国内外现状
        1.3.3 剩余污泥处置技术方法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剩余污泥处理的生命周期评价模型
    2.1 目标定义与范围确定
        2.1.1 目标定义
        2.1.2 范围确定
        2.1.3 功能单位
    2.2 清单分析
        2.2.1 数据收集
        2.2.2 计算程序
        2.2.3 清单分析结果
        2.2.4 剩余污泥处理系统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2.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2.3.1 分类
        2.3.2 特征化
        2.3.3 比较评估
        2.3.4 环境影响评价模型
        2.3.5 环境影响潜值计算
        2.3.6 数据标准化
        2.3.7 加权评估
        2.3.8 环境影响负荷
    2.4 生命周期解释
        2.4.1 识别
        2.4.2 评估
        2.4.3 报告
第三章 剩余污泥泥质分析
    3.1 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简介与污泥泥质
        3.1.1 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简介
        3.1.2 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污泥泥质
    3.2 合肥市望塘污水处理厂简介与污泥泥质
        3.2.1 合肥市望塘污水处理厂简介
        3.2.2 合肥市望塘污水处理厂污泥泥质
第四章 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比较三种剩余污泥处置方法
    4.1 能源消耗的污染物排放系数
    4.2 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三种处理方案的环境排放
        4.2.1 卫生填埋的环境排放
        4.2.2 污泥堆肥的环境排放
        4.2.3 污泥焚烧的环境排放
        4.2.4 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处置排放清单总表
    4.3 合肥市望塘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的三种处置方案的环境排放
        4.3.1 卫生填埋的环境排放
        4.3.2 污泥堆肥的环境排放
        4.3.3 污泥焚烧的环境排放
        4.3.4 合肥市望塘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处置排放清单总表
    4.4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4.4.1 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4.4.2 合肥市望塘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4.5 生命周期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合肥市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及工程效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合流制污水溢流研究进展
    2.1. 合流制污水溢流水质特点及污染现状
    2.2. 国内外城市合流制改造及溢流污染控制研究概况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溢流污水调蓄措施研究
        2.3.1. 雨水调蓄池的作用原理及类型
        2.3.2. 雨水调蓄池的规模设计
第3章 合肥市降雨特性与排水系统现状调研
    3.1. 合肥市降雨资料调研分析
    3.2. 老城区排水系统现状
        3.2.1. 排水体制
        3.2.2. 雨水排水系统
        3.2.3. 污水排水系统
    3.3. 老城区调蓄池建设现状
        3.3.1. 老城区排水系统改造工程实施情况
        3.3.2. 调蓄池建设必要性
        3.3.3. 调蓄池改建状况
    3.4. 老城区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3.4.1. 雨水积涝严重
        3.4.2. 初期雨水污染
        3.4.3. 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标准缺乏
    3.5. 排水系统规划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合肥市老城区排水系统改造工程方案总体设计与效果分析
    4.1. 合肥市老城区溢流污染水质特征
    4.2. 合肥市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设计
        4.2.1. 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工程设计标准选择
        4.2.2. 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设计参数确定及效果分析
    4.3. 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调蓄池建设整体工程方案
        4.3.1. 老城区现有泵站高程及调蓄池建设思路
        4.3.2. 工程总体方案
        4.3.3. 调蓄池选址及评价
        4.3.4. 除臭工艺方案
        4.3.5. 主要设备选型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合肥市老城区排水系统改造工程效益评估
    5.1. 示范工程建设概况
    5.2. 示范工程设计及运行技术参数
        5.2.1. 设计参数与工程布置:
        5.2.2. 示范工程运行模式
    5.3. 示范工程效益评估
        5.3.1. 工程运行记录
        5.3.2. 污染物监测结果
        5.3.3. 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5.3.4. 总体效益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合肥市老城区排水系统总图
附录二 杏花调蓄池相关设计图
附录三 逍遥津调蓄池相关设计图
附录四 示范工程运行数据

(8)论基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视角的PPP模式比较研究 ——以南翔等污水处理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贡献与不足
        1.3.1 研究贡献
        1.3.2 研究不足
2.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PPP相关研究
        2.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相关研究
        2.1.3 污水处理领域相关研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PPP相关研究
        2.2.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相关研究
        2.2.3 污水处理领域相关研究
    2.3 文献述评
3.相关概念和理论
    3.1 与PPP模式相关的概念和理论
        3.1.1 PPP的概念
        3.1.2 PPP模式分类比较
    3.2 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相关的概念和理论
        3.2.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界定
        3.2.2 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影响分析
    3.3 PPP模式理论基础
        3.3.1 委托-代理理论
        3.3.2 公共产品理论
        3.3.3 物有所值评价理论
        3.3.4 财政承受能力理论
4.PPP模式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4.1 我国PPP模式发展阶段概况
    4.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
    4.3 不同PPP模式下债务风险分析
        4.3.1 传统“类PPP”模式政府债务风险分析
        4.3.2 新型PPP模式下政府债务风险分析
5.污水处理PPP模式案例对比
    5.1 于湾污水处理厂BOT分析
        5.1.1 于湾项目介绍
        5.1.2 政府原有债务风险概况
        5.1.3 政府新增债务风险概况
        5.1.4 BOT模式分析
    5.2 济源污水处理厂TOT分析
        5.2.1 济源项目介绍
        5.2.2 政府原有债务风险概况
        5.2.3 政府新增债务风险概况
        5.2.4 TOT模式分析
    5.3 南翔污水处理厂新型PPP分析
        5.3.1 南翔项目介绍
        5.3.2 政府原有债务风险概况
        5.3.3 政府新增债务风险概况
        5.3.4 PPP模式分析
    5.4 模式间综合对比
        5.4.1 决策前现存债务风险层面对比
        5.4.2 决策中新增债务风险层面对比
6.结论与建议
    6.1 对地方政府PPP模式选择的建议
    6.2 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9)基于状态空间法的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承载力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城市综合承载力国内外研究综述
        1.2.3 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城市综合承载力内涵
    2.2 城市综合承载力相关理论
        2.2.1 复杂系统理论
        2.2.2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2.3 资源稀缺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短板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研究区概况
    3.2 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3.2.3 指标解释
    3.3 数据来源及处理
    3.4 指标权重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实证分析
    4.1 状态空间法
        4.1.1 状态空间法基本原理
        4.1.2 理想值确定
        4.1.3 状态空间法模型测算
    4.2 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发展状况分析
        4.2.1 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4.2.2 子系统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4.2.3 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制约因素分析
    4.3 合肥市综合承载力预测
        4.3.1 灰色预测模型原理
        4.3.2 灰色预测模型步骤
        4.3.3 灰色预测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对策
    5.1 对策建议
        5.1.1 控制土地利用规模,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5.1.2 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保持适度增长
        5.1.3 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
        5.1.4 推进工业染物综合防治,加强环境治理
        5.1.5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5.1.6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区域交流发展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基于集对分析与可变模糊集的合肥市生态环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合肥市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1.3.1 指标体系构建
        1.3.2 集对分析与可变模糊集的评价模型
    1.4 合肥市生态环境评价等级确定
        1.4.1 二级评价指标n元联系度的确定
        1.4.2 一级评价指标n元联系度的确定
        1.4.3 总指标n元联系度的确定
        1.4.4 评价指标n元联系度主值的确定
        1.4.5 评价等级的确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 合肥市生态环境评价等级划分
3 小结

四、合肥市城市污水处理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合肥市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路径研究[J]. 刘道欢. 山东化工, 2021(11)
  • [2]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研究 ——基于合约视角下的分析[D]. 张一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3]我国东南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D]. 彭媛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几类药物的污染现状及深度处理工艺对其去除作用研究[D]. 乔子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5]城市污水管道风险评估与污水泵站优化运行研究[D]. 张倩.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6]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典型剩余污泥处理方法的环境影响比较研究[D]. 齐星昊.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7]合肥市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及工程效益评估[D]. 徐佳月.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1)
  • [8]论基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视角的PPP模式比较研究 ——以南翔等污水处理项目为例[D]. 李佳玫. 西南财经大学, 2018(01)
  • [9]基于状态空间法的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D]. 马晓杰. 安徽建筑大学, 2018(01)
  • [10]基于集对分析与可变模糊集的合肥市生态环境评价[J]. 李彩丹,闫晓明,张洁,何成芳. 浙江农业科学, 2017(12)

标签:;  ;  ;  ;  ;  

合肥市城市污水处理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