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俱乐部形式开展高校竞技体育的可行性研究

以俱乐部形式开展高校竞技体育的可行性研究

一、以俱乐部形式发展高校竞技体育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德学[1](2021)在《临沂市兰山区小学网球运动开展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小学生的体质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中小学生的体质问题被得到重视、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同样被得到重视。我国相继出台了校园特色体育活动的政策,从足球、篮球、网球到冰雪学校的全面建设以丰富学校体育课程。2017年10月20日教育部发布了校园网球的工作通知及相关标准。校园网球打算在2021年前,大力推进全国青少年校园网球项目,增加网球开展广度的全面性,使学生可以更多的参与网球运动、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指出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开展的必要性,使其掌握两项以上运动技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俱乐部培养后备人才的优势。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临沂市兰山区的11所小学的网球运动开展的基本情况、资源条件和开展形式进行调查研究。总结校园网球在社会力量帮助下开展的经验与不足,针对小学普及网球运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进而促进临沂、其他地市的校园网球发展。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临沂市学校与俱乐部开展合作,通过俱乐部教练进校指导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临沂市网球进校园活动的发展。俱乐部网球师资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有效补充了学校网球师资的不足,促进了校园网球运动开展和俱乐部业务拓展的双赢。校园三级课程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增加校内学生网球人口。通过训练,提高技能,扩大了网球人才选拔范围,为临沂市网球队培养运动员做出了重要贡献。2.临沂市校园网球发展在早期探索阶段,由于教学培训机制不完善、教学师资条件不充足和教练员利益争议问题,以及缺乏校园网球开展的经验等原因,导致部分学校网球课程停止。但是,这些学校的尝试也为临沂市校园网球的后继发展奠定了基础。3.校园网球的开展得到了学校和家长们的支持。通过开设网球课程、网球社团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学校里建立了具有特色的网球文化。通过宣传得到家长们的支持,促进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通过学校网球赛和趣味赛不断提高学生的网球技能,促使更多的学生喜欢网球。4.学校的场地器材基本可以满足网球课程开展的需要。在师资方面,虽然和俱乐部进行合作,但师资数量仍然不足,目前教练员是学校网球开展的师资主体。体育教师缺乏网球教学和技能培训,不利于学校网球全面普及和持续发展。教练员的稳定性与工资待遇、个人意愿、家庭因素以及俱乐部团队凝聚力等有着密切的联系。5.在学校开展课程方面,不同等级教育之间缺乏网球运动衔接;网球课程每周开展时数较少;社团与校队由于人数过多,开展效果有待提高。中小学网球联赛较少,不利于竞技能力的提高。

郭嘉城[2](2020)在《冬奥背景下我国冰壶俱乐部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即将到来之际,为助力“北冰南展西扩”运动战略的发展,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重要指示,政府积极响应,组织各级体育协会、冰雪运动协会共同参与,加强社会力量兴办冰雪运动机构,引导和推广群众参与到冰雪运动中。冰壶运动作为一项新兴运动,虽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在冬奥会等竞技领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因此,冰壶运动也受到了冰雪运动爱好者的广泛关注。虽然在竞技领域冰壶属于我国的潜优势项目,但就大众参与度以及冰壶俱乐部的发展情况来看,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运用文献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我国的冰壶俱乐部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截止2020年5月,我国共有7家冰壶俱乐部,分别位于北京市、上海市、哈尔滨市等。受冰壶项目特点影响,北方占比67%,南方占比33%。各俱乐部在场地环境和发展水平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本文通过对我国冰壶俱乐部的会员参与情况、教练员的基本情况、俱乐部的经营状况及场地设施条件的调查研究,找出俱乐部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寻求冰壶俱乐部的发展途径,为我国冰壶俱乐部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在冬奥会背景下为冰壶运动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与对策。1.我国冰壶运动对于其他项目而言,参与人数相对较少,大众普及度有待提高。在冰壶俱乐部的会员比例中,女性会员的人数略高于男性会员。会员群体中,中小学生占比最高,8-16岁的青少年群体是冰壶俱乐部的主要参与者。2.冰壶俱乐部运动场地较为稀缺,部分俱乐部现有场地数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场地的质量、规格、标准化程度有待提升。3.冰壶俱乐部教练员数量稀缺,虽拥有高水平教练员,但数量较少,一些高水平教练员承担了训练、竞赛等工作,缺少有效的长期任教时间。部分教练员执教时间短,科研水平较弱,缺乏一定的专业素质。4.整体上,我国冰壶俱乐部宣传力度有待加强。虽然冰壶俱乐部举办赛事相对较多,宣传方式与途径相对单一,缺乏有效的网络宣传平台与路径,应注重提高宣传效果。5.我国冰壶俱乐部整体上运营稳定,但支持运营的配套设施与相关制度尚未完善,存在较大提升空间。6.政府的宏观引导与政策调控对我国冰壶俱乐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于冰壶运动来说,项目的投入资金不足、冰壶比赛的奖励机制不到位以及教练的培训次数严重不足等问题屡见不鲜,亟需通过积极的宏观引导与政策倾斜,加强冰壶运动发展的动力机制。依据现阶段我国冰壶俱乐部的发展情况,提出以下建议:1.冰壶俱乐部应完善自身建设,增加场地使用面积,提高场地质量标准与规格,建立规范严谨的规章制度,同时增加冰壶运动比赛的种类与数量,提升冰壶项目知名度。2.建立完善的俱乐部教练员培训体系。俱乐部应注重教练员的培养,尊重教练员的专业化指导,促使形成规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练员教学方法与实践能力;鼓励其创新,完善考核机制,增加教练员培训与交流的机会,提高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专业化指导水平。3.发挥冰壶俱乐部专业化经营的作用。通过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冰壶运动专业化的讲座,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完善场馆经营模式,合理制定相关制度,并组建俱乐部专业管理团队。4.俱乐部要增加网络宣传的力度。通过转播电视台冰壶运动的相关节目,增加社会的关注度,俱乐部要及时建立最新的网络媒体平台,通过新颖的方式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普及冰壶文化,促进冰壶产业的快速发展。5.俱乐部可采取与当地学校共同培养的方式,将冰壶运动纳入学校的体育教育中,提高冰壶运动在学生中的普及度。为俱乐部培养冰壶专业人才及后备人才,促进冰壶俱乐部的长期发展做好充足准备。6.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扩大融资渠道,鼓励民间投资;政府从监管角度着手,规范冰壶运动俱乐部之间的竞争行为,避免恶性竞争产生不良影响。

董佳杰[3](2019)在《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引入社会力量发展的路径研究》文中认为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各高校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进行改革的产物,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满足学生体育需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的俱乐部发展模式似乎走到了一个瓶颈期,在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更加多元化的体育需要方面显得有些不足。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温州地区9所高校(不含独立院校)的体育俱乐部进行调查,分析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同时又实地考察了上海、深圳两地部分高校体育俱乐部,吸收借鉴部分成功经验,在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背景下,对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引入社会力量发展的路径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加快推动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突破发展瓶颈,以更好地满足在校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主要结论如下:(1)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是以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模式开展的,其主管部门有高校社联、公共体育部,实行的是俱乐部会长负责制;(2)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的项目数量偏少,以传统的体育项目为主,新兴的休闲体育项目开展较少;(3)影响俱乐部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包括:休闲体育项目教师比例低;俱乐部主要依靠会费和学校活动经费维系,吸引社会赞助或自主创收的能力弱;俱乐部活动场地多局限在校内,部分项目器材老化及缺乏导致会员满意度不高,而俱乐部发展利用社会场地、器材资源的意识还较薄弱。(4)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引入社会力量发展的路径有:通过校企合作带动新项目在校内生根落地,同时又注重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校内体育项目;积极引入当地社会体育协会的教练或团队,申请调派社体中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以补充校内师资资源;鼓励高校体育俱乐部“走出去”,通过校际体育场地共享、合理利用校外公共场地,同时通过拓展商业体育场所的方式拓展俱乐部活动范围;通过引入校外体育公司在校内经营或互联网体育产品的方式丰富器材配给,方便俱乐部日常使用;通过有偿社会服务、吸收部分社会会员、建立俱乐部校友基金会及开发俱乐部无形资产的方式,增加俱乐部经费收入,为俱乐部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经费来源。建议高校相关部门要在工作上给予体育俱乐部工作更多的重视,保证体育俱乐部能发出独立的声音,要给予俱乐部更多的赞助自由,帮助俱乐部建立与兄弟院校之间和社会体育协会之间的联系,也要积极与学校基建或后勤部门沟通,为引入社会力量创造条件的同时保证校园秩序。

王浩然[4](2019)在《我国快乐体操推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快乐体操”作为一种全新的运动理念,得到了迅速发展。它将体操基础动作、音乐、游戏三者有机融合,提倡一种积极向上、愉快的、健康的锻炼方式。因此,对“快乐体操”的推广,既是对现有体操运动发展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我国大众健身、竞技体操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以快乐体操的推广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多种方法,对我国快乐体操的推广现状及现有代表性的推广模式进行分析,探索有益于我国快乐体操推广的成功经验。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我国快乐体操推广具有很好的政策及环境,在赛事举办、俱乐部进校园、师资力量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影响快乐体操推广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四个方面大小排序为制度方面>人力方面>社会方面>经济方面,并包含20个具体影响因素,其中快乐体操教师对少儿身心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大众对快乐体操的认知程度、快乐体操进校园的相关政策文件、体育教育部门师资培训相关政策文件、青少年儿童对快乐体操的需求、政府发展快乐体操专项资金投入制度、快乐体操教师对快乐体操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等是较为重要的7个因素。(3)我国快乐体操推广中存在中诸多困难:国民认为体操训练难度大、危险系数高、易受伤等认识误区;快乐体操师资力量薄弱,普及力度不足;大众理解和学习快乐体操的途径单一,网络上也很少有更新的内容,宣传渠道较少。(4)美国的体操俱乐部蓬勃发展,他们具有雄厚的民间资金和较高的体操认识程度,并为美国输送了大量优秀体操运动员,对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5)体教结合(快乐体操进校园)、俱乐部及企业推广是目前我国快乐体操推广的三种模式,其中俱乐部推广模式又是当前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主导的快乐体操推广模式下的主要模式。(6)实例分析发现,英士博俱乐部和广州市花都区分别在俱乐部推广和体教结合推广方面具有成功经验,通过对它们推广模式现状的分析,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快乐体操推广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刘成诚[5](2019)在《湖北省青少年男子篮球人才培养模式与发展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湖北省篮球运动曾经盛极一时,包揽了男女篮的全国冠军,涌现出了大批的篮球人才,为国家篮球队输送了大批好手,但湖北省却一直没有CBA的篮球俱乐部,这就使得省内近些年的篮球人才大量外流,后备人才的储备出现了断层,使得湖北省篮球后备人才的发展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湖北省青少年男子篮球人才培养模式与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湖北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典型的传统“三级网络培养”模式,到了九十年代人才基数大幅减少就导致地方校队“无材可选”,进而导致湖北篮球的竞技水平也每况愈下。2.湖北省篮球运动划拨经费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经费的来源比较单一,目前仍然高度依赖行政拨款,缺乏商业运作,无法在当地产生吸引力和影响力,无法吸引赞助商投入到青少年篮球后备人的培养之中。3.湖北省篮球教练员的年龄结构分布比较合理,老中青三代教练员未出现断层,但是中生代教练员人数相对较少。教练员们的整体执教经验较为丰富,但与年龄相对应的6-10年教龄的篮球教练员占比过低。高级职称教练员很多,但是在学历方面存在短板,会影响教练员对于新的训练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湖北省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4.湖北省青少年球员年训练时长100-199天的队伍占到了六成,达到国家标准训练日的球队很少;球员训练的场地情况并不是十分理想,遇到恶劣天气也会影响球队的训练计划;队员们对于训练内容的安排上还是比较认可的,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湖北省青少年后备人才在心理训练方面存在很大的短板,训练内容单一、覆盖面低;在竞赛场次上,除了少数几所学校达到规定要求以外,其余体校均未达到相应标准。针对当前湖北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改变以往体教分离的单一模式,深化创新体教结合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综合性人才,推动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2.牢牢把握为高校和专业队输送优秀的后备人才、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定位标准,促使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不断品牌化,运用市场经营方式运作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3.在传统的选材模式基础上添加新的评估指标,完善选材评估体系。4.借鉴国外先进的篮球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由基层到顶层、金字塔式的培养模式。5.整合体育与教育部门的竞赛组织,严格赛风赛纪。同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办赛,适当增加比赛场次,使青少年运动员得到更好的锻炼。

闫安[6](2019)在《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我国乒乓球超级联赛的管理为切入点,研究分析我国乒超联赛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并总结国外乒乓球联赛管理的特点。和国外成熟职业体育管理作对比,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借鉴国外职业体育管理成熟且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乒乓球超级联赛管理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改革措施。纵观十多年来我国乒乓球超级联赛发展进程,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与国外成熟的职业化联赛相比还存在着不足的方面:乒超联赛产权不够明晰;乒乓球联赛管理有待完善;俱乐部内部管理还不健全;乒超联赛市场培育不佳等方面。以满足球迷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赢利为目的是成熟的职业体育的发展目标。该目标对应的管理特点是:职业联盟依靠健全的法规和市场机制来负责联赛相关事务的管理工作,并且对涉及俱乐部的重大事宜通常采取投票制做出决策。协会和职业联盟之间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不参与联盟的业务的管理。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职业化改革必须与我国经济改革相适应,应走渐进式的发展道路——从目前侧重行政管理的“双轨制”管理模式,逐步过渡为侧重协会制管理的“双轨制”,并最终发展到适应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的协会管理模式。逐渐完善乒乓球超级联赛管理主要从以下五方面进行改革:成立具有现代企业性质的职业乒乓球俱乐部;成立中国乒乓球联赛委员会;乒乓球协会实体化;明晰联赛和俱乐部的产权;建立与乒乓球职业化管理相适应的运行机制。

王雪[7](2016)在《北京市中小学啦啦操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全国啦啦操联赛北京站为例》文中提出啦啦操运动是一项新兴运动,在国内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和极大的成长空间。北京市是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啦啦操在此有着非常好的发展条件,啦啦操比赛是开展啦啦操运动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分析啦啦操全国联赛北京站的竞赛队伍、教练员、学生运动员等方面,同时探究啦啦操运动在北京市中小学的开展状况得出影响啦啦操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全国啦啦操联赛(北京站)参赛队伍和北京市啦啦操发展现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北京市中小学啦啦操发展现状,探明影响啦啦操开展的各种因素并得出结论,为啦啦操运动在北京市中小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网络资料、比赛相关文件了解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同时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问卷调查法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对问卷进行检测确保其效度和信度,通过发放、回收、统计问卷收集详实可靠的数据,提供数据支持。专家访谈法主要访谈北京地区啦啦操管理机构和教学训练方面的专家学者,指导研究方向,提供思路。通过数理分析能够直观的表现出北京市啦啦操发展的许多问题,探明问题的原因,分析因素得出结论以提出针对性的有效建议:1.教练员年轻化,教练员大多都由健美操专业转型,接受专业啦啦操培训较少,欠缺啦啦操运动经历,缺乏项目技术和带队及比赛经验。中小学生男女比例失衡,大多数对啦啦操了解还不够深入,但对啦啦操较喜爱,有待进一步普及与推广。2.啦啦操在北京市中小学的发展有其独特的优势,啦啦操运动具备其特有的魅力,北京的城市化发展是其普及与开展的沃土。北京市教委和啦啦操委员会策划基层培训及北京市“高参小”项目工作的推动,对啦啦操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作用。3.限制啦啦操运动在北京市中小学的可持续发展存在几点问题:宣传力度不够;啦啦操培养机制建设不合理;推广及奖励机制不健全;教练员及学生对啦啦操项目技术特点掌握不明确;训练时间不足,物质条件不完善。4.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对策及建议:加大普及推广力度,形成常态发展模式;优化竞赛管理,形成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交流学习,互相学习借鉴;科学教学训练,增强啦啦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鲁鑫莹[8](2013)在《河南省高校篮球竞技人才培养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南省是我国的竞技体育大省,但是竞技篮球水平却相对薄弱,高校做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摇篮,对竞技人才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院系28所,开设篮球运动训练专业的有6所,河南省高校的最高竞技水平主要集中在高水平运动队,因此,本文主要对河南省招收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高校进行研究,利用文献资料、专家访问、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高校篮球竞技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又因为河南大学为河南省竞技篮球最高水平的代表,所以,以河南大学为例,对篮球竞技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归纳出竞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得出一下结论如下:1.河南省高校篮球竞技水平在全国范围内水平偏低,需要高校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加大监管扶持力度,重视高校篮球竞技人才的培养,为竞技篮球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利用市场优势和篮球运动的巨大商业价值,最大限度的提供有利条件,把各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整体篮球运动事业的发展。2.河南省高校篮球的经费来源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需要,大大限制了高校竞技篮球运动的发展。3.高校竞技篮球缺乏科学的训练,解决训练与学习的矛盾是提高训练质量的首要问题,高校竞技篮球的科学化训练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有效手段。4.河南省高校篮球教练员队伍有待加强。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不完善、专业技术能力不强和后期继续教育培训少等诸多问题,是河南省教练员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5.招生高校少,招生范围小是限制河南省高校高水平篮球招生的重要原因。高校篮球竞技人才的后备力量充足,能够促进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反之,则会影响河南省高校竞技篮球运动的整体水平。此篇论文对河南省篮球竞技人才的培养现状做了深刻的调研,发现在河南省高校篮球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了不少的问题,因此,特提出个人的一点点建议,希望能对河南省高校篮球竞技人才的培养有所帮助:1.不断完善高校篮球竞技人才的管理体制。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提高对高校高水平篮球的重视度,完善相应的的管理制度,更大限度的提供政府的政策扶持,各个高校领导要完善配套措施加强管理,形成高校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2.拓宽经费来源的渠道,增大经费投入。高校竞技篮球队伍自身要广泛的吸取社会资金和赞助,开展多元化经营,利用竞技篮球队的市场影响力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增加高水平篮球队自身的收入,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资金,满足竞技体育运动发展所需要的训练设施、科研投入、人才引进等的需要,才能使高校竞技篮球持续稳定的发展。3.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提高竞技训练效率。根据整个篮球队的自身特点,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合理的安排训练的时间、次数,使运动员的竞技水平稳步提高。训练质量的好坏与篮球的训练方法、手段是分不开的,建立完善的训练体系,用正确的指导思想领导球队,使训练过程更加科学化。4.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为教练员创造更多的进修、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拓展教练员的理论体系和专业技能,给教练员队伍注入新的理念。使教练员在高校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竞技水平。5.完善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招生制度,鼓励更多高校开展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招生工作。同时在招收机制上,放宽高校的招生权限,让更多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练员参与到篮球竞技人才的选拔中去,提升高校招收高质量篮球运动员的能力。

黄贞奎[9](2012)在《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2010年新一轮的评估》文中提出我国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为了清楚地了解我国高校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方面的现状,以山东省高校为基点,以2010年评估材料为基准,对新一轮评估周期中山东省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按照评估指标,从项目布局、组织领导、运动队的管理、教练员队伍建设、条件保障、教学与训练效果以及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情况七个方面对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高校的运动项目布局,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从高水平项目设置的容量来看,省内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的运动项目总数过少;第二,运动项目布局不合理,田径等项目设置过多,而部分项目设置太少,如赛艇、龙舟、射击等各只有一所高校具有招生资格;第三,项目布局缺乏地域特点;第四,重点大学的“名校效应”体现明显;第五,运动成绩“一枝独秀”局面普遍存在。2.山东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组织领导方面,各高校都设有负责高水平运动队工作的组织机构,保证了运动队的各项管理工作。在运动队的发展规划方面,多数高校短、中、长期目标明确,但个别高校建队目标不清。3.山东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管理方面,第一,各高校都有着严格的招生把关,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第二,生源主要来源于省内,部分高校在中学或体校中已逐步建立起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第三,近三年仅有田径项目每年招生人数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而其他各项目的招生情况基本上稳定或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学籍管理方面,不单独编班的高校多于单独编班的高校,各高校对运动员的学习实行不同的照顾和倾斜,“重训练,轻文化”现象明显,“学训矛盾”突出。训练竞赛管理方面,各高校教练员的管理政策较为完备,而且多数高校运动员的训练出勤状况较为良好,仅少数高校的出勤率不高,省内仅一所高校在周训练次数和时间上与美国大学基本相同,对国内高校而言,竞赛成绩的高低并不是完全由训练时间的长短所决定的。日常管理方面,分管工作的各部门间分工明确,相互协作。4.山东省高校教练员队伍建设方面,第一,教练员的编制与结构较为合理;第二,教练员科研训练水平有待提高;第三,较多高校缺乏专职的教练员,教练员的专业培训工作组织不力。5.山东省高校条件保障方面,第一,各高校的场馆数量基本能够满足运动队的训练,但训练辅助设施的情况却有较大差异,与各高校经费投入有很大的关系;第二,部分高校每年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上的经费投入有较大差距,省内仅4所高校有社会筹集经费的途径。6.山东省高校教学与训练效果方面,第一,部分高校对运动员文化课学习重视程度不足;第二,所有高校平均每年参赛的次数只有3次,这么少的参赛次数根本达不到锻炼队伍的目的,而且多数高校参赛的重点已由省内转向国内。7.山东省高校群体活动开展方面,第一,各高校大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较高;第二,学生群体性课外体育开展情况较为良好;第三,高校群体活动的开展与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两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将学校群体活动开展情况与体质测试作为高水平运动队评估指标的选择方面有待商榷。并据此提出以下建议:(1)合理调整项目布局,均衡项目比重和实力,根据地域特点发展项目,适当扩大招生院校的数量,满足高校发展高水平运动队的需求。(2)各高校应准确定位,明确自身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目标。(3)积极拓宽招生生源渠道,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正确处理学习和训练的矛盾。(4)提高外聘教练员优惠条件,引进更多优秀的专职教练员,加强教练员的培训工作。(5)各高校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保障正常的训练、竞赛支出,积极争取社会资金对高校运动队的支持。(6)省内主管部门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以赛促练”提高训练水平。(7)从高水平运动队评估角度考虑,高校群体活动的开展情况与体质监测情况作为评估指标的实际意义不大,建议取消。

陈丽霞,侍超,杨悦[10](2012)在《陕西省普通高等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课外体育俱乐部是当今高校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新的尝试,它的发展将有利于我国大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和身体的发展。陕西省是西部教育大省,高校较多,在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方面现状如何?本文对陕西省普通高等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现状进行研究,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措施和办法。

二、以俱乐部形式发展高校竞技体育的可行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俱乐部形式发展高校竞技体育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临沂市兰山区小学网球运动开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强国建设需要培养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
        1.1.2 学校是普及青少年网球运动和培养后备力量的基地
        1.1.3 政策支持是校园网球发展的基本保证
        1.1.4 临沂市良好的网球环境为小学校园网球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校园网球研究现状
        1.4.2 国外校园网球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实地调查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临沂市兰山区小学网球运动开展基本情况分析
        3.1.1 兰山区小学网球运动发展背景
        3.1.2 兰山区11所小学网球开展的具体情况
        3.1.3 临沂市兰山区11所学校开展情况小结
    3.2 临沂市兰山区小学网球运动开展的资源条件分析
        3.2.1 网球师资力量状况
        3.2.2 小学现有网球场地器材情况
        3.2.3 临沂市兰山区七所网球学校的网球管理分析
        3.2.4 临沂市政策支持
    3.3 临沂市兰山区小学网球开展形式分析
        3.3.1 网球课开展基本情况分析
        3.3.2 课外网球运动情况分析
        3.3.3 课余训练与竞赛情况
        3.3.4 学生参与网球训练反馈分析
        3.3.5 家长对网球训练的态度及反馈分析
    3.4 网球进校园探索阶段五所学校失败原因的分析
    3.5 临沂市兰山区小学网球运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5.1 小学网球运动开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5.2 小学网球运动开展的对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教师访谈提纲
附件2 俱乐部创始人访谈提纲
附件3 家长访谈提纲

(2)冬奥背景下我国冰壶俱乐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冰壶运动的起源
        1.3.2 冰壶运动在欧美的发展
        1.3.3 冰壶运动在亚洲的发展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冰壶俱乐部相关研究
        1.4.2 我国冰壶俱乐部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冰壶俱乐部开设现状调查分析
    3.2 我国冰壶俱乐部会员相关信息调查分析
    3.3 我国冰壶俱乐部教学内容分析
    3.4 我国俱乐部师资相关信息调查分析
4 我国冰壶俱乐部开展利弊因素分析
    4.1 我国冰壶俱乐部持续开展的有利因素
        4.1.1 冰壶项目特征优势
        4.1.2 冰壶运动参与者年龄特征
        4.1.3 场地及器材要求
        4.1.4 冰壶项目关注度提升
        4.1.5 高校发展冰壶运动的优势
    4.2 冰壶俱乐部发展中的不利因素
        4.2.1 冰壶运动训练场地匮乏
        4.2.2 冰壶后备人才文化素质层次不齐
        4.2.3 高素质冰壶裁判员数量较为稀缺
        4.2.4 冰壶相关专门保障人才稀少
        4.2.5 媒体宣传推广力度有待提高
    4.3 冰壶俱乐部发展的对策研究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个人简介

(3)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引入社会力量发展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
        1.1.1 社会力量在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1.1.2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贯彻执行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载体
        1.1.3 高校体育俱乐部引入社会力量能带动体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1.1.4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引入社会力量发展具有独特优势
    1.2 选题意义
        1.2.1 激发高校体育活力
        1.2.2 推进高校体育发展
        1.2.3 推动高校文化建设
        1.2.4 为温州社会力量办体育提供模式参考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研究现状
        1.3.1.1 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目的和功能的研究
        1.3.1.2 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的研究
        1.3.1.3 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社会化发展的研究
        1.3.2 国外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综述总结
    1.4 相关概念的解释
        1.4.1 高校体育俱乐部
        1.4.2 社会力量
        1.4.3 路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2.1 问卷的设计
        2.2.2.2 问卷的效度及检验
        2.2.2.3 问卷的信度检验
        2.2.2.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及管理情况分析
        3.1.1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开展模式分析
        3.1.2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活动的次数和时间情况分析
        3.1.3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活动的内容情况分析
        3.1.4 温州高校各体育俱乐部的会员数量和结构情况分析
        3.1.4.1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会员数量情况分析
        3.1.4.2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会员结构情况分析
        3.1.5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情况分析
        3.1.5.1 温州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主管部门情况
        3.1.5.2 温州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方式分析
        3.1.5.3 温州高校对申请成立新的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办法
    3.2 通过引入社会力量扩充高校体育俱乐部项目和师资的路径分析
        3.2.1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的项目开展现状分析
        3.2.1.1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项目的数量分析
        3.2.1.2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的项目特点分析
        3.2.2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学生选项的动机分析
        3.2.3 加强高校体育俱乐部引进来,带动项目发展的路径分析
        3.2.3.1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带动新兴项目在校内生根落地
        3.2.3.2 以亚运会为契机,积极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3.2.4 通过引入社会师资,达到“以人带项”效果的路径分析
        3.2.4.1 加强与社会体育协会的联动,引进项目教练或团队
        3.3.4.2 充分利用当地社体中心资源,申请调派社会体育指导员
    3.3 加强高校体育俱乐部走出去,扩大活动场地范围的路径分析
        3.3.1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活动的场地现状分析
        3.3.2 加强高校间体育俱乐部的联系,促进校际体育资源共享
        3.3.3 充分利用校外公共体育场地资源,积极拓展商业性体育场所
    3.4 通过引入社会力量解决高校体育俱乐部器材问题的路径分析
        3.4.1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器材现状分析
        3.4.2 以引进校外体育公司在校内经营的方式,摆脱俱乐部器材不足的困境
        3.4.3 积极引入互联网体育产品,丰富体育器材的配给途径
    3.5 通过引入社会力量拓宽高校体育俱乐部经费来源的路径分析
        3.5.1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经费情况分析
        3.5.1.1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活动经费来源分析
        3.5.1.2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所收会费的情况分析
        3.5.1.3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会员对收费的态度情况分析
        3.5.2 以体育俱乐部的有偿社会服务实现俱乐部创收
        3.5.3 改善俱乐部会员结构,以吸纳社会会员的形式增加俱乐部收入
        3.5.4 建立校友基金会,为俱乐部提供持续稳定的经费来源
        3.5.5 充分开发和经营体育无形资产,拓展俱乐部资金来源渠道
        3.5.5.1 充分利用市场,以冠名俱乐部的方式吸引赞助
        3.5.5.2 注重开展俱乐部竞赛活动,充分开发可吸引赞助的资源
        3.5.5.3 以联盟化的方式开发高校间的竞赛表演市场,增加俱乐部经费收入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参考文献
6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7 致谢
8 本人硕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4)我国快乐体操推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快乐体操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发展
        1.1.2 快乐体操的发展有利于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
        1.1.3 快乐体操的发展将进一步助推体操运动的发展普及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快乐体操的定义
    2.2 快乐体操的特点及重要性研究
        2.2.1 快乐体操与体操的区别
        2.2.2 快乐体操的特点
        2.2.3 推广快乐体操的必要性
    2.3 有关模式的研究
        2.3.1 有关推广模式的相关研究
        2.3.2 对快乐体操推广方式的探索
    2.4 有关快乐体操国内外发展现状的研究
        2.4.1 国内快乐体操发展现状的研究
        2.4.2 国外体操发展现状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地考察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快乐体操推广模式的界定与分类
        4.1.1 快乐体操推广模式的界定
        4.1.2 我国快乐体操推广模式的分类
    4.2 我国快乐体操推广模式的分析
        4.2.1 快乐体操推广模式的结构
        4.2.2 快乐体操推广模式的解读
    4.3 我国快乐体操推广模式的调查因素分析
        4.3.1 快乐体操推广影响因素的筛选确定
        4.3.2 快乐体操推广影响因素的分析
    4.4 我国快乐体操推广模式的特点分析
        4.4.1 体教结合模式的特点及案例分析——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
        4.4.2 俱乐部推广模式的特点及案例分析——以英士博俱乐部为例
    4.5 美国体操推广模式特点及分析
        4.5.1 美国体操推广模式特点
        4.5.2 美国体操推广模式的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致谢

(5)湖北省青少年男子篮球人才培养模式与发展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我国关于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
        2.2.1 竞赛体制方面
        2.2.2 培养理念方面
        2.2.3 培养措施方面
        2.2.4 培养模式方面
        2.2.5 后备人才储备方面
    2.3 关于国外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及训练方面的研究
    2.4 总结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2.1 问卷设计
        3.2.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2.2.3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3.2.3 逻辑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专家访谈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4.1.1 美国青少年篮球人才的培养模式
        4.1.2 欧洲青少年篮球人才的培养模式
        4.1.3 我国青少年篮球人才的培养模式
        4.1.4 湖北省青少年篮球人才的培养模式
    4.2 湖北省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现状
        4.2.1 湖北省培养经费资助情况
        4.2.2 湖北省青少年教练员基本情况分析
        4.2.3 湖北省青少年球员训练竞赛现状
    4.3 湖北省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4.3.1 人才培养体系和体制不完善
        4.3.2 经费不足创收途径单一
        4.3.3 人才选拔机制落后
        4.3.4 训练计划和内容有所欠缺
    4.4 湖北省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4.4.1 现阶段篮球人才培养模式
        4.4.2 未来篮球人才培养模式
    4.5 湖北省青少年篮球人才的发展战略
        4.5.1 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
        4.5.2 实现培养经费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4.5.3 优化选材标准,改善训练现状
        4.5.4 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训练及竞赛制度体系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一
致谢

(6)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圆满落幕
        1.1.2 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没有企业冠名,连续两年“裸奔”
        1.1.3 中国乒乓球运动第三次创业计划纲要的明确要求
    1.2 选题意义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基础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基础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中国体育管理改革动因的研究
    2.2 中国体育管理改革方向的研究
    2.3 中国体育管理改革现状的研究
    2.4 我国乒超联赛现状的研究
    2.5 我国乒超联赛管理改革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2.5.1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体育产业化
        2.5.2 乒乓球管理改革有利于解决运动项目资金短缺问题
        2.5.3 乒乓球管理改革可以有效促进人才流动、人心稳定
        2.5.4 乒乓球管理改革有利于乒乓球全球化
        2.5.5 乒乓球管理改革是竞技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趋势
        2.5.6 乒乓球管理改革有利于乒乓球运动的长远发展
第三章 乒乓球超级俱乐部联赛现行管理分析
    3.1 我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的发展历程
        3.1.1 全国乒乓球俱乐部比赛(1995年-1997年)
        3.1.2 中国乒乓球俱乐部甲级联赛(1998年)
        3.1.3 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1999年至今)
    3.2 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3.2.1 联赛的运作模式和组织情况分析
        3.2.2 俱乐部的基本情况
        3.2.3 联赛组委会的基本情况
    3.3 我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管理特征
    3.4 中国乒乓球管理中心的组织机构和职能
    3.5 目前我国乒超联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5.1 职业化管理有待完善
        3.5.2 俱乐部缺乏规范化的管理
        3.5.3 产权不清晰
        3.5.4 企业投资回报率低影响到俱乐部资金来源不稳定
        3.5.5 职业化发展目标存在着双重性
        3.5.6 乒乓球市场规模小
    3.6 研究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乒乓球联赛管理对比分析及经验借鉴
    4.1 日本乒乓球联赛的发展
        4.1.1 日本乒乓球联赛俱乐部的现状
        4.1.2 日本乒乓球联赛的赛制及组织构架
        4.1.3 日本乒乓球联赛管理的特点
    4.2 德国乒乓球联赛的现状分析
        4.2.1 德国乒乓球联赛俱乐部的现状
        4.2.2 德国乒乓球联赛的组织构架
        4.2.3 德国乒乓球联赛管理的特点
    4.3 国内外乒乓球联赛管理的对比分析
        4.3.1 职业化目标对比
        4.3.2 协会性质的对比
        4.3.3 职业体育管理组织机构的对比
        4.3.4 国内外的联赛管理特征对比分析
        4.3.5 俱乐部的组织结构及职能对比
        4.3.6 职业俱乐部的产权关系的对比
        4.3.7 关于联赛产权关系的比较
    4.4 借鉴国内外乒乓球联赛的管理经验
        4.4.1 要把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优势表现出来
        4.4.2 推行“大社会,小政府”的管理概念
        4.4.3 职业体育管理组织部门需适应市场的运行
        4.4.4 俱乐部经营实体化
        4.4.5 拥有良好的职业体育法规机制
        4.4.6 拥有优秀的管理人员
第五章 国内乒乓球俱乐部管理案例分析
    5.1 山东鲁能乒乓球俱乐部概述
    5.2 山东鲁能乒乓球俱乐部品牌构建条件的可取之处
        5.2.1 俱乐部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人才梯队建设
        5.2.2 俱乐部科学的分工和良好的形象建设
        5.2.3 较为稳定的球迷群体
    5.3 山东鲁能乒乓球俱乐部存在问题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总结
    6.2 管理启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北京市中小学啦啦操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全国啦啦操联赛北京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啦啦操运动的起源
        1.1.2 我国啦啦操发展现状概述
    1.2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啦啦操校园建设状况的研究
        1.4.2 我国啦啦操运动发展现状及可行性研究
        1.4.3 可持续发展的概述
        1.4.4 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1.4.5 我国啦啦操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现场观察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2011至2015年五届北京站联赛所反应的中小学啦啦操开展情况
        3.1.1 全国啦啦操联赛北京站竞赛状况
        3.1.2 中小学啦啦操队员情况
        3.1.3 北京市中小学啦啦操教练员情况
        3.1.4 北京市中小学啦啦操学练情况
        3.1.5 学校对啦啦操队工作的重视情况
    3.2 北京市中小学啦啦操可持续发展优势
        3.2.1 啦啦操自身魅力
        3.2.2 北京城市发展水平与啦啦操的普及开展优势
        3.2.3 学生参与啦啦操训练自身习惯养成影响
        3.2.4 教练员管理水平满意情况
        3.2.5 北京市“高参小”项目推动啦啦操发展
        3.2.6 大体协和北京市啦啦操委员会培训推广
        3.2.7 家长对孩子练习啦啦操的态度
        3.2.8 北京市中小学啦啦操竞赛组织满意度
    3.3 北京市中小学啦啦操可持续发展所存在问题
        3.3.1 北京市中小学啦啦操普及推广相关问题
        3.3.2 北京市中小学啦啦操教学训练相关问题
        3.3.3 北京市中小学啦啦操教练工作相关问题
    3.4 北京市中小学啦啦操可持续发展策略
        3.4.1 加大普及推广力度,形成常态发展模式
        3.4.2 优化竞赛管理,形成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3.4.3 加强交流学习,相互学习借鉴
        3.4.4 科学教学训练,增强啦啦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河南省高校篮球竞技人才培养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
    2.2 国外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河南省高校篮球竞技水平情况分析
    4.2 河南省高校篮球竞技人才的管理体制分析
        4.2.1 河南省高校篮球竞技人才的管理体系
        4.2.2 河南省高校篮球竞技人才的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4.3 河南省高校篮球竞技人才的招生来源情况
        4.3.1 河南省高校篮球竞技人才的招生政策
        4.3.2 河南省高校篮球竞技人才的来源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4.4 河南省高校篮球竞技人才的训练状况分析
        4.4.1 运动员常规训练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4.4.2 参加比赛数量情况
        4.4.3 训练条件状况
    4.5 河南省高校篮球教练员队伍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4.5.1 教练员的性别比例特征
        4.5.2 教练员年龄层次
        4.5.3 教练员继续教育现状
        4.5.4 教练员学历与职称结构
5 实例分析(以河南大学为例)
    5.1 河南大学篮球竞技人才的管理情况
    5.2 河南大学篮球竞技人才的常规训练及存在的问题
        5.2.1 训练计划
        5.2.2 训练时间
    5.3 河南大学篮球竞技人才的比赛情况
        5.3.1 比赛次数
        5.3.2 比赛分类和安排
    5.4 河南大学篮球竞技人才的训练条件状况
        5.4.1 经费
        5.4.2 场地
        5.4.3 器材
6 河南省高校篮球竞技人才的发展对策
    6.1 不断完善高校篮球竞技人才的管理体制
    6.2 拓宽经费来源的渠道,增大经费投入
    6.3 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提高竞技训练效率
    6.4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6.5 完善高水平篮球队员的招生制度
7 结论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教练员调查问卷
附录B 运动员调查问卷
附录C 专家访谈提纲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2010年新一轮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方面的文献资料
    2.2 国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文献资料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项目布局的分析
    4.2 组织领导的分析
    4.3 运动队管理情况的分析
    4.4 教练员队伍建设的分析
    4.5 条件保障的分析
    4.6 教学与训练效果的分析
    4.7 学校群体工作状况的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10)陕西省普通高等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3 结论和建议

四、以俱乐部形式发展高校竞技体育的可行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临沂市兰山区小学网球运动开展现状研究[D]. 胡德学.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2]冬奥背景下我国冰壶俱乐部发展研究[D]. 郭嘉城.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
  • [3]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引入社会力量发展的路径研究[D]. 董佳杰. 温州大学, 2019(01)
  • [4]我国快乐体操推广模式研究[D]. 王浩然.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5]湖北省青少年男子篮球人才培养模式与发展策略的研究[D]. 刘成诚.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6]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管理研究[D]. 闫安.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7]北京市中小学啦啦操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全国啦啦操联赛北京站为例[D]. 王雪. 首都体育学院, 2016(01)
  • [8]河南省高校篮球竞技人才培养现状研究[D]. 鲁鑫莹. 宁波大学, 2013(08)
  • [9]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2010年新一轮的评估[D]. 黄贞奎. 鲁东大学, 2012(10)
  • [10]陕西省普通高等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陈丽霞,侍超,杨悦. 福建体育科技, 2012(02)

标签:;  ;  ;  ;  ;  

以俱乐部形式开展高校竞技体育的可行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