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花卉产业化经营的思考与对策

慈溪市花卉产业化经营的思考与对策

一、慈溪市花卉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和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熊毅琳[1](2019)在《南昌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家“一号文件”都对农业农村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关注。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印发,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进入目标更明确、任务更具体的全新阶段。因此,认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与对策,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南昌县是江西省的农业大县。自从2010年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县以来,现代农业园的建设迅速发展。园区的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日益增长。但是,也仍然存在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在经济模式转型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关头,打造一个以绿色、科技、效益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园区,对南昌县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从现代农业园区的基本内涵出发,通过对南昌县现代农业园区整体情况的调查和案例分析,指出园区面临规划管理不规范、农业用地困难、科技含量不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化经营水平较弱和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并提出通过加强组织保障、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引进高新科技、健全人才体系、扩大交流合作、做精特色产品、补齐加工短板、创新产销模式、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等几个方面的意见和相关措施,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严静雯[2](2019)在《基于多主体利益博弈的现代农业园建设策略研究 ——以苏州市吴中区临湖现代农业园为例》文中认为现代农业园已经成为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并在我国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农业园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其发展方向和模式选择、资源利用和产业链升级以及产业融合发展等核心环节,均与参与农业园建设的多主体的利益诉求密切相关,是各利益主体博弈结果的集成体现。因此,从各参与主体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合作与共赢角度切入制定现代农业园建设策略成为乡村振兴研究的新视角。本文从多主体利益博弈角度,界定了地方政府、企业、村集体和农民四类利益主体,分析了其在现代农业园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各自的利益诉求和底线,并通过博弈模型的构建,深入剖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以苏州市吴中区临湖现代农业园为案例,围绕农业园的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两个核心领域,对其博弈的空间和产业实现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原生空间、更新空间、协调空间、战略空间和原生产业、更新产业、协调产业、战略产业的概念。并基于此提出了现代农业园的建设策略,在空间上要确保原生空间基数、合理分配更新空间发展红利、实现协调空间普惠功能和提高战略空间引领作用,在产业上要确保原生产业底线、拓展更新产业红利、加大协调产业全面供给和提升战略产业关联效应。

孙剑锋[3](2018)在《木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市场价格双重引导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步入到一个新的时期,而当前形势下我国的农业怎样实现更进一步地发展,怎样实现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提升与农民人均收入的提升,就成为现阶段我国发展农业经济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针对更好的做好农业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核心目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不过在具体的收效方面目前还不够理想。本文选择地处秦巴山区的旺苍县木门镇当做目标展开研究,通过深入到农村地区进行调查采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以及相关资料查询。在资料汇总的基础上,本文对怎样做好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研究,探究有效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对策。本文结合木门镇农业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通过问卷调查及木门镇2003至2017年相关资料及数据查询,对木门镇的农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根据国内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经验以及相关理论,首先对木门镇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产业发展现状、扶贫现状、社会事业发展状况及农业产业结构分析,得到木门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基于这些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就如何调整木门镇农业产业结构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五个原则,即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坚持科技、持续发展、地方特色。依据上述的基础,扩大经济作物的生产,加大果蔬、茶叶的发展,优化结构;畜牧业坚持绿色发展,以青草作为饲料,不添加有害品。不断加大饲养的规模,将林牧业结合发展;不断探索特色农产品,打造品牌,优化产品的质量,发展特色经济。农民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成为时代新人,让科技带动农业发展,以及大为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建议依托区位优势,全力打造商贸物流示范镇的建议。

余春其[4](2014)在《慈溪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影响因素、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为现代农业技术的合成和典型,完成技术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促成农产品与国际市场对接及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新的方式。慈溪市民营经济发达,工商业基础扎实,为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慈溪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经济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发展以科技、绿色、效益为特点的现代农业园区,是慈溪经济转型腾飞的重要选择。经过多年的发展,慈溪市的现代农业园区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总结出了一定经验,但也发现了发展过程中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慈溪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分析,概括总结当前影响慈溪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因素,即土地、劳动力、科技、环境、资金,并结合慈溪市的实际情况,分析这五种因素给慈溪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推进慈溪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龚燕京[5](2012)在《慈溪市现代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根据农业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调查研究、搜集大量相关数据与资料的基础上,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对慈溪市现代农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地回顾了前人关于现代农业理论的研究,在梳理有关文献成果的基础上,讨论了现代农业的内涵、产生背景及其现代农业理论的发展渊源,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实证分析提供理论基础。2分析了慈溪市现代农业成功的主要经验。归纳为规模产业基地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速推进、专业合作组织抱团参与市场竞争等。并认为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相得益彰,加快了慈溪市的现代农业建设。3、探讨了慈溪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作者认为,作为全国先进典型慈溪市的现代农业建设与成功与土地流转密不可分。土地流转确保了集中连片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从而保证了农业原材料供应和稳定的产品质量,大批规模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加快形成,新型农业市场主体迅速发展壮大,农业现代化生产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农业面貌焕然一新。4、结合慈溪市的“十二五”现代农业规划,讨论了慈溪市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思路;讨论了慈溪现代农业发展中土地流转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农业园区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慈溪市发展现代农业具有理论认识和现实决策的参考意义。

檀云坤[6](2012)在《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在两岸经贸乃至两岸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两岸经贸合作,农业为先、农业为重。30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取得显着成效。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两岸经贸合作的密切发展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的全面实施,两岸农业合作必将进一步深化。作为区域农业合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未来的路要怎么走?目前,理论界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闽台农业合作的研究不少,而对ECFA背景下两岸农业合作问题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对海峡两岸农业领域的一体化问题缺乏系统深入研究,对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尚无明确定义;对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也不少,但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经验来分析。笔者认为,海峡两岸农业区域合作是“一个中国之内的两个不同经济主体或两个单独关税区”之间的合作,鉴于海峡两岸关系的复杂性、特殊性,不能简单运用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欧盟模式、东欧模式等国外经验或理论的推演,来寻找两岸农业区域合作问题的解决办法。为此,在论文前期研究中首创提出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观点,并对其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是在大陆和台湾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农业合作不断推进的基础上,以获取海峡两岸农业经济集聚效应、协调效应和互补效应、增进两岸农民福祉为宗旨,以降低两岸交易成本、促进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在两岸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目标,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加强政策协调,消除制度障碍,实现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农业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过程或状态。30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沿着“分离→交流合作→携手→联手→整合→融合”的轨迹步步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但是,两岸农业在功能性一体化和制度性一体化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两岸农产品贸易虽然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但仍然存在着双向流动不畅、贸易总额偏小等问题;两岸农产品贸易仍存在障碍,贸易成本仍然偏高。两岸农业产业合作虽然表现为不断升级态势,但仍存在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受限、农业技术溢出效益低、“双赢”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存在障碍,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状态;两岸在农业经营管理、农民合作组织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了两岸农业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如何消除贸易障碍,降低两岸农产品贸易成本;消除要素流动障碍,提高两岸农业生产要素流动的有利效应;缩小经营管理水平差距,提升两岸农业一体化水平,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因此,本研究从海峡两岸的实际出发,结合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践,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构建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理论分析框架,分析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实证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研究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分析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目标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为推进两岸农业合作,乃至两岸经贸交往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对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得出若干研究启示。第二,对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运用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产业分工和竞争优势、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非博弈合作和博弈合作理论,结合两岸农业合作发展的实践,对两岸农业合作的机理进行探讨,并建立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分析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通过对两岸农业合作的基础、发展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两岸农业一体化的一般规律。第四,实证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通过对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天福集团、台湾农民创业园三种促进一体化类型的分析,验证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规律。第五,研究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重点分析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通过引力模型,以水果贸易为例,实证分析关税税率下降对两岸的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第六,研究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运用双对数回归模型,从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农业发展的影响两个维度,实证分析要素流动对两岸农业发展的影响;结合两岸农业合作的有关数据,分析两岸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的流动情况和流动障碍。第七,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发展趋势;提出合作模式选择的4条原则,选择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基本合作模式。第八,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两岸农业协调机制、培育两岸农业物流产业、促进两岸要素双向流动、提升两岸农业合作实效、突出闽台区域先行先试等五方面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是必然趋势。从实践角度来看,两岸农业合作是“分离→交流合作→携手→联手→整合→融合”逐步深化的过程。当前,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ECFA的签署和实施,以及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为进一步深化两岸农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两岸农业的比较优势,即两岸在农业发展阶段、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产品生产成本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是两岸农业合作的基础和动力;合理两岸农业分工、合作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是深化两岸农业合作的潜力所在。虽然,两岸农业合作还存在政治、经济、管理等因素的制约,增加了合作的成本,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进一步深入,这些制约因素将逐步得到消除,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必将迎来一个全新阶段,实现其终极目标——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即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和农业经营管理一体化。(二)在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目标推进过程中,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农业产业的分工往往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并依托一定的载体,或以某种形式呈现出来。两岸农产品物流推动、台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集群发展等合作类型,对加快两岸农业一体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三)两岸农产品贸易问题主要是政治层面的问题,两岸的政策因素增加了农产品的贸易成本。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比较低,两岸贸易成本仍比较高。关税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不显着,农产品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贸易有较大的影响;两岸直航有效地促进了两岸的农产品贸易,但目前仍要绕经第三地转口进入大陆或台湾,导致运输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农产品流通不应有关税,应该是个物流的范畴。大陆方面可以在前期对台湾开放部分农产品的基础上,对台湾农产品全面开放,对台湾所有输入农产品在原产地的条件下实行“零关税”,促进两岸农产品的贸易,提高人民的福利指数。(四)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有利无害。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不但对台湾地区农业GDP、农产品出口、农产品进口、劳均农业产值均没有显着影响,台湾当局所担心的“替代出口效应”、“逆进口效应”等引起的“贸易抑制效应”、岛内农业“空心化”问题与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拓展了台湾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台湾当局对台商赴大陆农业直接投资设限,是基于“选举政治”等政治因素的考量。(五)两岸农业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台资农业企业的示范性、带动性还不够,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省的农业GDP、农产品出口、劳均农业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均没有显着影响,可能是由于投资规模小、引进层次低、技术溢出效益低、产品内销化趋势明显和辐射范围窄等因素而致。今后工作中,要对两岸农业合作的重点和方向重新定位,促进对台引进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更加注重推广、更加注重实效、更加注重“双赢”,让广大农民能够分享对台合作的成果。(六)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不畅通,两岸农业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状态。最主要的障碍来自台湾当局对大陆农业投资和技术输出的限制和陆资赴台投资农业的限制;同时,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中遇到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金融支持不够、产品市场销售不畅、土地获取困难等各种要素流动障碍。(七)两岸农业合作在不同的阶段其合作模式和特点不同,政府在政策选择上要有利于资源优配、互利双赢、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服务,促进合作模式的多元化。

陈世伟[7](2011)在《土地流转背景下的村社治理研究 ——基于浙江镇海乡村社区的实证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土地制度是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也是农村社会组织与管理体制的基础。现存的农民与集体、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以及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在相当程度上是基于农村土地权属关系建立起来的。在历史上,每一次土地分配及产权归属的重大变化,最终都导致农村社会结构及组织管理制度的变化。本文以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乡村社区为对象,考察土地流转与村社治理的关联,认为土地流转对农村社区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组织体系、服务体系、社会稳定等各方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农村社会由相对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村庄的地域边界、人口边界、经济边界、组织边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建立在土地集体产权和户籍身份基础上的村民自治运行环境逐步瓦解,居民对村委会等传统组织的认同感下降,关系纽带日益松弛,所有这些都对村社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推动村社治理从“村民自治”向“社区自治”转型。第一章对土地流转的政策和实践进行了概括和分析。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在不断扩大、强化和稳定农民的土地产权,土地政策主要围绕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允许土地流转展开。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以后,进一步强调保障并扩大土地流转,农地流转更加迅速和普遍。本章首先梳理了我国土地流转的政策演变和实践历程,概括并评析几种土地流转的代表性模式,然后重点考察不同时期镇海的土地流转情况,最后对几个重点问题展开进一步讨论。第二章考察土地流转与社区经济结构变迁。重点考察土地流转对社区技术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的影响,认为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的规模经营,提升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农村从业劳动力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这个过程中,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第三章对土地流转与社区社会结构转型进行考察。土地流转和人员流动使传统相对封闭的城乡二元社会走向城乡一体化。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变化的推动下,农村社区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就业结构、城乡结构、阶层结构等子结构都有了较大的改善。第四章对土地流转与社区组织体系进行分析。适应农村社区化管理改革的需要,镇海把构建具有农村社区化特色的组织网络作为重点和切入点,在传统的“三驾马车”之外建立了新兴的融合性社会组织。新兴组织的出现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主政给村社治理增添了新的变量,改变了社区的权力结构。第五章对土地流转与社区服务体系进行考察。镇海推行的农村社区化管理改革实践结果表明,在社区这个平台,国家公共服务与社区自服务、国家管理与农民自我管理实现了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通过合理划定社区规模、搭建服务平台、建设社工队伍、构建服务机制,建立了政府公共服务、社区自助互助服务和自愿者服务、市场商业化服务“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实现了农村社区服务的全覆盖。在实践运作中,镇海创造性的形成了“81890”服务模式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初步形成了政府支持、社区运作、社会参与、需求导向的基层合作治理社会公共服务的新模式。第六章考察土地流转对社区社会稳定的影响。发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利益冲突加剧,引发的纠纷也逐渐增多,对社会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究其因,主要是因为土地规则是不确定的,或者说规则是被不断“选择性执行”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各种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保持足够的警惕。第七章对土地流转与村社治理变迁的机制机理进行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解释土地制度、产权流动与村治变迁的机制机理;二是认为土地流转和人口流动使村庄的地域边界、人口边界、产权边界、组织边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边界开放与社会边界封闭存在冲突与共生的关系;三是从共产党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特别是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变化和调整来考察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揭示乡村土地政治的本质。最后是结论和展望,认为随着人地流动的加剧,建立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和户籍身份基础上的村民自治无法满足居民的民主诉求和民生需要,为此,需要建构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村社治理模式。作为未来可能的新型乡村治理形式,农村社区“居民自治”是新时期村民自治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政权整合乡村社会的平台和载体。要推动村社治理从“村民自治”向“社区自治”顺利转型,就要在尊重居民自身需求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基础上,着力在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产权、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实行村民委员会与村经济合作社分离上下功夫。

韩崇雷,赵颖娜,许林英,陈素娟,王涤龙[8](2011)在《慈溪市农业产业结构分析及调整对策》文中提出阐述了慈溪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政策,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进一步调整慈溪市农业产业结构的对策。

卞琦娟[9](2011)在《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包干到户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土地改革迅速蔓延全国,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先的制度安排难以满足进一步提高农地资源利用效率的要求。于是,部分地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农村,其中有人把土地转让或转租给别人,农地流转市场逐渐发育、活跃。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农地流转量仅占承包地总量的1-2%,90年代末达到了4%左右,2009年已经达12.4%。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省,则高达30%以上。中国的农村土地市场,交易的不是土地所有权,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层出不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在各地发生,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研究的迫切需求。本研究集中关注在现今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能否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土地流转现状和新特点是什么?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土地流转会有不同么?会出现哪些明显的区域差异?在家庭承包责任制下,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和规模的因素又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就是本研究的出发点。考虑到我国农地流转的出现和发展本质上是与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因此,本研究首先从纵向对改革开放后我国土地经营制度发展历程中前期、早期和后期存在的六种土地经营制度进行简要介绍。通过对江苏省和河南省部分地区进行调研,利用调研案例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了以均田制为基本制度形态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的三种土地经营制度: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规模经营和“四荒”使用权拍卖。评价当前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健全,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其次,简要对我国农户土地流转的现状、特点、方式及流转后的经营形式进行横向宏观分析。我国农户土地流转的现状分析也为后面从微观上分析农户土地流转的行为做了铺垫。然后,结合上述对改革开放后我国土地经营制度发展历程的纵向宏观分析和对我国农户土地流转的横向宏观分析,本研究开始着重研究微观主体农户土地流转的行为,在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较普遍的经济发达地区和粮食主产区选取两个省一一浙江省和江西省,分别研究不同的经营主体一一一般农户和种粮大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浙江省东部的宁波慈溪市、中部的金华市金东区和西南部的丽水市松阳县三个地区的农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考察被访问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农户家庭农地经营与利用情况,农户农地转入和转出情况,分析浙江省东、中、西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农地流转情况,了解各地区农地流转市场现状并考察农地流转过程中农地流转合同的规范程度。得出主要结论:一、农地流转市场的发育呈现出浙东、浙中和浙北明显的梯度结构;二、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是出现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客观物质基础;三、农户之间的农地流转主要用来种植粮食,而农户与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企业之间的农地流转出现农地“非粮化”经营倾向;四、农户转入、转出农地的形式主要为租赁和转包的形式,更接近于市场行为;五、农户农地流转的地缘和亲缘关系不再重要;六、农户在农地流转过程中行为的组织化程度,随着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七、农地流转市场越完善的地区,农户有签订书面合同的要求越多,法律维权意识越强,对违约行为越敏感,流转合同越规范;八、农地流转的周期延长,十年以上为周期所占比例较大。接着,在此基础上,利用农户微观调查数据,通过浙江省东、中、西部调查的177户农户数据,构建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多元Logit模型和影响农户农地流转面积大小的Tobi模型,找出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和农户土地流转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现有耕地面积对于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和农户农地流转规模均存在较大的影响;农户的家庭人口数、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农地特征和农地流转的租金是影响农户流转农地的重要因素;农户户主的年龄影响农户的农地转出行为,但是对农户的转入行为影响不显着。同时,以江西省8个县(区)591户种稻大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Probit回归模型对农户扩大经营规模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户主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对扩大农地面积的意愿越弱;从其他农户租田的方式越稳定、向其他农户转入农田所支付租金越高对农户农地规模扩大的意愿有积极影响;对从其他农户租种农田的租金标准的评价越高,农户对农地经营规模扩大的意愿越低;对粮食生产经营效益的评价越高、生产经营中担心的问题种类的项数越大的农户其扩大农地经营面积意愿越强。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论,本文提出我国应当根据所在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程度,相应地采用不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认为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安排,主要包括:土地权利与主体的分解;适度规模经营分三阶段走;开展农民宅基地置换和流转的试点;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基于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证结论,本研究也为今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序发展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一、培育土地中介组织;二、对土地流转后的用途进行管理和调控;三、多途径充分就业;四、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五、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政策宣传;六、健全法律法规;七、强化政策扶持;八、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九、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章志远[10](2010)在《宁波市农作物种子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认为农作物种子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有效载体,也是决定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基本因素,种子产业的发展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实施和中国加入WTO,推进了我国种子行业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要抓住历史机遇,迎接外来挑战,关键是要找到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潮流的种子产业化的具体方式。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种子产业化的做法和经验,研究宁波市农作物种子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提出宁波市农作物种子产业化的发展对策,为推进种子产业化发展及政策制定提供依据。论文回顾了国际种子产业的历史与现状,分别介绍了美国、欧洲、亚洲的种子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种子产业化的各个发展阶段情况,种子产业化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宁波市种子产业化在新品种选育与引进,种子企业规模与企业的经营、设施、基地建设,种子加工与检验,种子管理与执法等方面的现状,及种子产业化存在的问题。针对宁波市种子产业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宁波市种子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和规划,以及发展对策和措施。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健全种子管理体系,创建种企发展环境;创新企业运行机制,促进种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增强研发能力和水平;加强知识产权和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完善种业信息网络,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宁波种子产业应该形成特色,发挥优势,加强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推进种子产业化,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发展壮大,以求在中国种业界拥有一席之地,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建设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慈溪市花卉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和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慈溪市花卉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南昌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农业园区研究现状
        1.3.2 国内农业园区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结构安排
    1.6 创新与不足
2.现代农业园区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现代农业园区概念界定
        2.1.1 现代农业园区的定义
        2.1.2 现代农业园区的特点
        2.1.3 现代农业园区的功能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农业区位理论
        2.2.2 发展极理论
        2.2.3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2.4 产业融合理论
3.南昌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
    3.1 南昌县现代农业发展背景
        3.1.1 自然情况
        3.1.2 农业经济情况
        3.1.3 农村居民收入情况
    3.2 南昌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定位
        3.2.1 总体建设思路与发展目标
        3.2.2 主要建设内容
    3.3 南昌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概况
        3.3.1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
        3.3.2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主要成效
        3.3.3 园区总体评价
4.南昌县现代农业园区案例分析
    4.1 南昌林生堂现代农业示范园
        4.1.1 基本情况
        4.1.2 建设与发展分析
        4.1.3 效益分析
        4.1.4 总体评价
    4.2 江西凤凰山庄现代农业示范园
        4.2.1 基本情况
        4.2.2 建设与发展分析
        4.2.3 效益分析
        4.2.4 总体评价
    4.3 南昌市政公用现代农业示范园
        4.3.1 基本情况
        4.3.2 建设与发展分析
        4.3.3 效益分析
        4.3.4 总体评价
5 南昌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5.1 规划和管理不够规范
    5.2 农业用地困难
    5.3 园区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5.4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5.5 特色产业优势不够明显
    5.6 产业化经营水平较弱
    5.7 整体资金投入不足
6 国内先进现代农业园经验借鉴
    6.1 山东省寿光市蔬菜示范园
    6.2 浙江省慈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6.3 江苏省华西村休闲农业园
    6.4 对南昌县农业园区发展的启示
7 南昌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对策与建议
    7.1 强化机构建设,提升园区组织保障
    7.2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园区发展用地
    7.3 借助高新技术,实现科技兴农
    7.4 健全人才体系,提升园区竞争力
    7.5 加强产业建设,提高产品价值
    7.6 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强建设动力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基于多主体利益博弈的现代农业园建设策略研究 ——以苏州市吴中区临湖现代农业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应用价值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利益主体
        2.1.2 现代农业园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博弈论
        2.2.3 共生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国内外现代农业园研究进展
        2.3.2 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参与主体研究进展
        2.3.3 国内外现代农业园主体利益博弈研究进展
        2.3.4 国内外合作经济研究进展
        2.3.5 国内外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进展
    2.4 国内有关实践案例
        2.4.1 浙江省慈溪现代农业产业园
        2.4.1.1 慈溪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分析
        2.4.1.2 对临湖现代农业园建设的启示
        2.4.2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
        2.4.2.1 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分析
        2.4.2.2 对临湖现代农业园建设的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农业园建设主体博弈的分析框架
    3.1 现代农业园建设主体
    3.2 各主体的利益诉求
        3.2.1 地方政府
        3.2.2 企业
        3.2.3 村集体
        3.2.4 农民
    3.3 各主体利益的“底线”
        3.3.1 地方政府的“底线”
        3.3.2 企业的“底线”
        3.3.3 村集体的“底线”
        3.3.4 农民的“底线”
    3.4 各主体博弈研究
        3.4.1 各主体的关系
        3.4.2 博弈的过程
        3.4.2.1 博弈假设
        3.4.2.2 博弈模型
        3.4.2.3 博弈过程
    3.5 博弈的平衡状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临湖现代农业园建设现状与各主体博弈情况
    4.1 临湖现代农业园现状
        4.1.1 临湖镇发展概况
        4.1.2 临湖现代农业园用地现状分析
        4.1.3 临湖现代农业园产业现状分析
        4.1.3.1 农业资源分析
        4.1.3.2 文化资源分析
    4.2 临湖现代农业园各主体博弈状态
        4.2.1 博弈过程及其平衡状态
        4.2.2 博弈中各方力量的强弱
        4.2.3 各主体利益博弈中产生的问题
        4.2.3.1 空间规划的失衡
        4.2.3.2 空间增值收益中的分配不均
        4.2.3.3 产业经营化水平不高
        4.2.3.4 产业特色不明显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益博弈视角下临湖现代农业园空间格局解构
    5.1 原生空间
        5.1.1 利益博弈下原生空间的内涵
        5.1.2 原生空间形成中的利益博弈
        5.1.2.1 原生空间的空间形态
        5.1.2.2 原生空间形成中的博弈
    5.2 更新空间
        5.2.1 利益博弈下更新空间的内涵
        5.2.2 更新空间形成中的利益博弈
        5.2.2.1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5.2.2.2 宅基地
        5.2.2.3 设施用地
        5.2.3 东吴村案例
    5.3 协调空间
        5.3.1 利益博弈下协调空间的内涵
        5.3.2 协调空间形成中的利益博弈
        5.3.2.1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5.3.2.2 公共空间用地
        5.3.3 黄墅村匠心工坊案例
    5.4 战略空间
        5.4.1 利益博弈下战略空间的内涵
        5.4.2 战略空间形成中的利益博弈
        5.4.3 里尺源农庄案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利益博弈视角下临湖现代农业园产业结构解构
    6.1 原生产业
        6.1.1 利益博弈下原生产业的内涵
        6.1.2 原生产业形成中的利益博弈
        6.1.2.1 原生产业的选择
        6.1.2.2 原生产业的演进过程
    6.2 更新产业
        6.2.1 利益博弈下更新产业的内涵
        6.2.2 更新产业形成中的利益博弈
        6.2.2.1 乡村旅游业
        6.2.2.2 特色手工艺产业
        6.2.2.3 历史文化经典产业
        6.2.3 玖树·森林的秘密案例
    6.3 协调产业
        6.3.1 利益博弈下协调产业的内涵
        6.3.2 协调产业形成中的利益博弈
        6.3.3 湖桥村案例
    6.4 战略产业
        6.4.1 利益博弈下战略产业的内涵
        6.4.2 战略产业形成中的利益博弈
        6.4.2.1 康养产业
        6.4.2.2 民宿产业
        6.4.3 柳舍村案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多主体利益博弈下现代农业园建设策略研究
    7.1 多主体利益博弈下现代农业园建设的理想状态
        7.2.1 共同目标
        7.2.2 协同决策
        7.2.3 角色互补
        7.2.4 利益共享
    7.2 多主体利益博弈下现代农业园建设具体策略
        7.2.1 确保原生空间基数
        7.2.2 合理分配更新空间发展红利
        7.2.3 实现协调空间普惠功能
        7.2.4 提高战略空间引领作用
        7.2.5 确保原生产业底线
        7.2.6 拓展更新产业红利
        7.2.7 加大协调产业全面供给
        7.2.8 提升战略产业关联效应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成果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3)木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基础
        1.3.1 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
        1.3.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概念
        1.3.3 农业产业结构调的理论依据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资料与数据来源
        1.4.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产业发展现状
        2.1.2 扶贫现状
        2.1.3 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2.2 农业产业结构分析
        2.2.1 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变化
        2.2.2 种植业发展变化
        2.2.3 林业发展变化
        2.2.4 畜牧、渔业发展变化
    2.3 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2.3.1 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两个不优”并存
        2.3.2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龙头企业发展“两个缓慢”并存
        2.3.3 市场体系建设和农业信息建设发展“两个不全”并存
        2.3.4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规模化建设“两个较弱”并存
        2.3.5 农产品深加工与产品种类“两个不景”并存
    2.4 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成因
        2.4.1 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
        2.4.2 农村劳动力普遍素质较低
        2.4.3 农业科技推广滞后
        2.4.4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不成规模,经费紧张,调整周期长
        2.4.5 缺少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第三章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基本思路及策略
    3.1 木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3.1.1 以市场为导向
        3.1.2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3.1.3 依靠科技进步
        3.1.4 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1.5 用经济手段调控和引导
        3.1.6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
    3.2 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3.3 木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3.3.1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运销组织发展,帮助农民了解市场
        3.3.2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3.3 健全农产品信息体系、市场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
        3.3.4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3.3.5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坚持生态优先,做强农旅结合
        3.3.6 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农业内部协调发展
第四章 全文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慈溪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影响因素、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现实背景及意义
        1.1.2 理论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影响因素探究
        1.2.2 国内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究
    1.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重难点
        1.3.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慈溪市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2.1 慈溪市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模式
    2.2 慈溪市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特征
        2.2.1 以加工型和外向型农业为主导,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2.2.2 主导产业突出,农业产业布局日益优化
        2.2.3 设施装备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高
    2.3 慈溪市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进程
        2.3.1 依托品牌和技术优势,建立现代化新型农场
        2.3.2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共同发展
        2.3.3 积极构建农业合作组织,农户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
3 慈溪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影响因素
    3.1 土地资源紧张
    3.2 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
    3.3 农业科技水平偏低
        3.3.1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3.3.2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薄弱
    3.4 环境污染加剧
    3.5 农业资金投入渠道相对单一
4 推进慈溪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以政策集聚要素,科学构建现代农业园区
    4.2 坚持因地制宜,促进优势产业发展
    4.3 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体系
        4.3.1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4.3.2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发展
        4.3.3 依托信息技术,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4.4 坚持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4.5 加大农业资金投入,改革农业投资融资机制
        4.5.1 增加农业投入的措施
        4.5.2 深化农业投资融资机制改革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慈溪市现代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现代农业内涵与发展模式研究进展
    1.1 现代农业的内涵
    1.2 现代农业的特点
        1.2.1 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1.2.2 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外延更为丰富
        1.2.3 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的“衣食农业”的功能局限
        1.2.4 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了产业化组织的农业
    1.3 国内外对现代农业的研究
    1.4 国内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第二章 慈溪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成就
    2.1 慈溪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概况与成功经验
        2.1.1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促进产业基地发展壮大
        2.1.2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示范效应明显
        2.1.3 积极推进“两区”建设,农业投入显着增加
        2.1.4 着力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2.2 慈溪市现代农业发展成就
        2.2.1 坚持走规模化、园区化道路,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2.2.2 坚持走合作化、产业化路子,推进经营方式转型升级
        2.2.3 坚持走科技化、设施化路子,推进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2.2.4 坚持走生态化、绿色化路子,推进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2.2.5 坚持走专业化、优质化路子,推进服务方式转型升级
    2.3 慈溪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3.1 慈溪土地流转面临的主要问题
        2.3.2 农业园区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2.3.3 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慈溪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3.1 慈溪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3.1.1 总体布局
        3.1.2 重点发展领域
        3.1.3 主要任务
    3.2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3.2.1 做好做深土地流转延伸服务
        3.2.2 全力推进农业园区建设
        3.2.3 加强农业经营主体建设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内容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
2.2 海峡两岸经贸合作
2.3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
2.4 研究启示 3 基本构想、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基本构想
    3.1.1 基本概念
    3.1.2 基本内涵
3.2 理论基础
    3.2.1 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
    3.2.2 贸易效应与投资效应
    3.2.3 产业分工与竞争优势
    3.2.4 交易成本与机会成本
    3.2.5 两岸合作的政策博弈
3.3 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
4.1 农业合作基础
    4.1.1 农业发展阶段
    4.1.2 农业产业结构
    4.1.3 农产品市场
    4.1.4 农业生产要素
    4.1.5 农业经营管理
    4.1.6 农产品生产成本
4.2 农业合作现状
    4.2.1 农业合作发展历程
    4.2.2 农产品贸易
    4.2.3 农业直接投资
4.3 存在主要问题
    4.3.1 农产品贸易
    4.3.2 农业直接投资
4.4 本章小结 5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实证分析
5.1 农产品物流推动实证:两岸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
    5.1.1 基本运作情况
    5.1.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5.2 台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实证:天福集团
    5.2.1 基本运作情况
    5.2.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5.3 产业集群发展实证:台湾农民创业园
    5.3.1 基本运作情况
    5.3.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海峡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6.1 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
    6.1.1 研究方法选择
    6.1.2 产品选择与数据来源
    6.1.3 两岸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相关性
6.2 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6.2.1 大陆农产品贸易政策
    6.2.2 台湾农产品贸易政策
    6.2.3 两岸农产品贸易政策比较
    6.2.4 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6.2.5 影响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其他因素
6.3 关税税率降低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6.3.1 研究方法选择
    6.3.2 研究对象概述
    6.3.3 引力模型构建
    6.3.4 研究数据来源
    6.3.5 回归分析结果
    6.3.6 研究结论
6.4 本章小结 7 海峡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7.1 生产要素流动对海峡两岸农业发展的效应
    7.1.1 台商对大陆直接农业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的影响
    7.1.2 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农业发展的影响
7.2 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影响因素
    7.2.1 土地要素流动
    7.2.2 劳动力要素流动
    7.2.3 资本要素流动
    7.2.4 技术要素流动
    7.2.5 经营管理要素流动
7.3 本章小结 8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及模式选择
8.1 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8.1.1 发展机遇
    8.1.2 发展趋势
8.2 两岸农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
    8.2.1 基本原则
    8.2.2 总体导向
    8.2.3 模式选择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7)土地流转背景下的村社治理研究 ——基于浙江镇海乡村社区的实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进展及理论综述
    (一) 制度和产权的视角
    (二)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视角
    (三) 土地制度的内在矛盾及改革方向
    (四) 土地制度改革及对乡村社会政治的影响
三、研究思路与本文结构
    (一) 研究思路
    (二) 本文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五、相关概念的简要说明 第一章 土地流转的政策与实践
一、土地流转政策的历史演变
    (一) 1982~1983年底:不允许土地流转
    (二) 1984~1991年:初步允许土地流转
    (三) 1993年~至今:土地流转日趋规范化
二、土地流转的几种代表性模式
    (一) 以两田制为特征的山东平度模式
    (二) 以土地股份合作制为特征的广东南海模式
    (三) 以土地换社保为特征的浙江嘉兴模式
    (四) 以宅基地换房为特征的天津模式
    (五) 以农村土地资本化为特征的成都温江模式
三、镇海土地流转概况
    (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土地流转开始起步
    (二) 20世纪90年代:土地流转加速
    (三) 本世纪以来:土地流转全面铺开
四、进一步的讨论
    (一) 土地流转是否必然带来规模经营?
    (二) 如何看待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三) 为什么地方政府和村干部热衷于土地流转?
五、几点启示
    (一) 土地流转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利益
    (二) 土地流转一定要因时因地制宜 第二章 土地流转与社区经济结构变迁
一、传统农业升级换代
二、农民就业日益多元
三、产业结构显着优化
四、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
五、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第三章 土地流转与社区社会结构转型
一、城乡二元体制的建构
二、社会结构的艰难转型
三、社会阶层变动与形塑
    (一) 社会分层的理论诠释
    (二) 建国后我国农村社会分层的历史变迁
    (三) 个案呈现 第四章 土地流转与社区组织体系重构
一、镇海的村社组织体系
    (一) 传统组织
    (二) 新兴组织
二、社区内部组织关系
    (一) 传统"三驾马车"的相互关系
    (二) 村民委员会与社区工作站的关系
    (三) 村民委员会与专业经济合作社的关系
三、乡村组织关系
    (一) 乡镇党委与村党组织的关系
    (二) 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
四、进一步的讨论
    (一) 社区工作站会不会导致村委会虚化和边缘化?
    (二) 如何监督"一权独大"的村党组织书记?
    (三) 如何看待私营企业主主政的能人治理模式? 第五章 土地流转与社区服务体系
一、"服务下乡":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服务性渗透
二、"国家单方供给":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制度困境
    (一)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模式的路径依赖
    (二) 农村公共服务"国家单方供给"的制度困境
三、"多元合作治理":社区服务体系的重构
    (一) 社区公共服务
    (二) 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介入: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三) 农村社区化管理:国家公共服务与社区自服务的有效衔接
    (四) "81890"服务模式:多元合作治理的范例 第六章 土地流转与社区社会稳定
一、土地流转的利益冲突
二、土地流转对乡村社会稳定的影响 第七章 土地流转背景下的村社治理
一、土地制度、产权流动:村治的变迁
    (一) 土地改革与乡村治理体系的重建
    (二) 合作化、集体化与乡村治理体系的重组
    (三) 家庭联产承包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变革
    (四) 土地流转及其对乡村治理的挑战
二、土地流转与村社边界:开放与封闭的冲突与共生
    (一) 经济边界开放
    (二) 社会边界封闭
三、土地、农民与国家:乡村土地政治
    (一) 国家建构与阶级解放:土改时期国家与农民
    (二) 全面控制与依附: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的国家与农民
    (三) 国家赋权与公民权的生长:家庭承包制时期的国家与农民 结论与展望
一、村社治理转型的演进逻辑
    (一) 村社治理转型的逻辑起点:什么农村与谁在创造?
    (二) 村社治理转型的方向:从"村民自治"到"社区自治"
二、村社治理转型的基础和条件
    (一) 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产权
    (二) 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三) 实行村民委员会与村经济合作社分离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慈溪市农业产业结构分析及调整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慈溪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1.1 种植业结构
    1.2 水产养殖业和畜牧业结构
    1.3 农村劳动力资源分布
2 慈溪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
    2.1 创新思路“引”
    2.2 倾斜政策“扶”
    2.3 优化服务“促”
3 慈溪市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
    3.2 农产品品种有待优化
    3.3 劳动力资源结构单一, 生产技能素质低
4 进一步调整慈溪市农业产业结构的对策
    4.1 在政策上给予优惠, 加大投入
    4.2 加快区域布局调整, 发挥地域比较优势
    4.3 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 打造品牌产品
    4.4 培养农业龙头企业, 推动农业产业化
    4.5 加强技能培训, 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4.6 完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9)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与假说
    1.3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产权理论
        2.1.2 制度变迁理论
        2.1.3 农户理性假说理论
        2.1.4 本文有关概念的界定
    2.2 文献综述
        2.2.1 有关制度变迁和创新的研究
        2.2.2 有关农地产权的研究
        2.2.3 有关中国农地流转的研究
        2.2.4 日、韩和中国台湾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演变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改革开放后中国土地经营制度的发展历程
    3.1 变革前期——均田制
    3.2 变革早期
        3.2.1 两田制
        3.2.2 反租倒包
        3.2.3 "四荒"使用权拍卖
    3.3 变革后期
        3.3.1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
        3.3.2 规模经营
    3.4 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演变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农户土地流转的现状分析
    4.1 我国农户土地流转的基本现状
    4.2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
    4.3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的经营形式
    4.4 本章小结
5 浙江省农户土地流转的实证研究
    5.1 浙江省农户土地流转的现状分析
        5.1.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5.1.2 农地流转的现状与特点
        5.1.3 农地流转的合同安排
        5.1.4 调研结论
    5.2 浙江省农户土地流转影响因素一般分析
    5.3 浙江省农户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经济计量分析
        5.3.1 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3.2 农户土地流转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3.3 数据来源及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江西省种粮大户土地流转的实证研究
    6.1 研究假设及模型的选择
        6.1.1 研究假设
        6.1.2 模型的选择及解释变量的说明
    6.2 数据来源及数据分析
        6.2.1 样本描述
        6.2.2 模型估计结果及解释
    6.3 本章小结
7 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安排
    7.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变革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
    7.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创新基本原则
    7.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机理分析
    7.4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设计
        7.4.1 土地权利与主体的分解
        7.4.2 适度规模经营分三阶段走
        7.4.3 开展农民宅基地置换和流转的试点
        7.4.4 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7.5 本章小结
8 全文总结与政策建议
    8.1 全文总结
    8.2 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江西种稻大户稻作经营行为愿意调查问卷表
附件二:浙江省农户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宁波市农作物种子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种子产业化发展与现状
        1.2.1 国外种子产业化发展与现状
        1.2.2 国内种子产业化发展与现状
        1.2.3 我国种子产业化的特点
    1.3 我国种子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宁波市农作物种子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宁波种子产业化现状
        2.1.1 育种卓有成效,出现优势品种
        2.1.2 积极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
        2.1.3 种子经营主体多样,企业规模与效益参差不齐
        2.1.4 种子企业的设施和基地的建设得到加强
        2.1.5 种子加工和检验设施逐步加强
        2.1.6 种子管理和执法体系初步建立
    2.2 宁波种子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2.2.1 企业规模小,整体缺乏竞争能力
        2.2.2 科研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2.2.3 市场体系弱,向外拓展困难
        2.2.4 运营成本高,经济效益不尽如人意
        2.2.5 种子管理和种子执法体系尚未健全
第三章 宁波市农作物种子产业化发展对策
    3.1 宁波市农作物种子产业化发展的目标
    3.2 宁波市农作物种子产业化发展规划
    3.3 宁波市农作物种子产业化发展对策和措施
        3.3.1 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
        3.3.2 健全种子管理体系,创建种企发展环境
        3.3.3 创新企业运行机制,促进种业发展
        3.3.4 推进科技创新,增强研发能力和水平
        3.3.5 加强知识产权和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
        3.3.6 完善种业信息网络,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四章 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慈溪市花卉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和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昌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D]. 熊毅琳.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2]基于多主体利益博弈的现代农业园建设策略研究 ——以苏州市吴中区临湖现代农业园为例[D]. 严静雯.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3]木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研究[D]. 孙剑锋.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4)
  • [4]慈溪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影响因素、问题及对策研究[D]. 余春其. 宁波大学, 2014(03)
  • [5]慈溪市现代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龚燕京. 浙江大学, 2012(02)
  • [6]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D]. 檀云坤.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1)
  • [7]土地流转背景下的村社治理研究 ——基于浙江镇海乡村社区的实证考察[D]. 陈世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5)
  • [8]慈溪市农业产业结构分析及调整对策[J]. 韩崇雷,赵颖娜,许林英,陈素娟,王涤龙. 宁夏农林科技, 2011(08)
  • [9]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D]. 卞琦娟.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10]宁波市农作物种子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D]. 章志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6)

标签:;  ;  ;  ;  ;  

慈溪市花卉产业化经营的思考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