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水质处理

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水质处理

一、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水质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徐佳丽[1](2021)在《电化学法制备碳酸钙晶须及除垢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环冷却水广泛应用于发电、石油化工和钢铁制造等诸多工业生产过程。循环冷却水含有高浓度的硬度离子,包括钙离子和镁离子。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结垢可使热效率降低、管道堵塞、设备关停。因此,解决循环冷却水的结垢问题为水处理行业长期关注领域。目前,各种稳定水质及除垢防垢方法,往往忽视了其所带来的后续问题,如二次污染、化学药剂浪费等。近年来,电化学水软化技术由于其环境相容性和多功能性而引起了较大的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无二次污染、高效、操作简单的电化学水软化技术,探索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电化学法制备碳酸钙晶须,同时实现高效去除硬度,并且优化操作条件。本文以氯化钙、碳酸氢钠为电解质,氯化镁为晶型控制剂,研究晶核形成期电压与时间、晶体生长期电压与时间、反应温度、电解质浓度、晶型控制剂浓度、流速等对碳酸钙晶型的影响,并采用SEM、XRD和EDS分析表征技术,探究不锈钢网作为电化学阴极材料时使碳酸钙晶须沉积并附着在阴极表面的最佳条件。采用计时电流法和电化学阻抗谱监测碳酸钙晶须的形成生长过程。此外,本文还通过对模拟循环冷却水进行电解处理,阐述了电子水处理技术的除垢阻垢机理,探究各种影响因素对除垢的影响,评价各因素对水质的影响机理,优化除垢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碳酸钙晶须制备中,当不锈钢目数为1200,反应物氯化钙质量浓度为600mg/L,碳酸氢钠浓度为300mg/L,晶型控制剂氯化镁浓度为150mg/L,晶核形成期电压为18 V,晶核形成时间为5 min,晶体生长电压为2 V,晶体生长时间为55 min,反应温度为70℃,流速为6 mL/min时,制得的碳酸钙晶须形貌最好,其晶须长度为18.80μm,直径为0.76 μm,长径比为24.74。由电化学制备碳酸钙晶须生长过程的时间-电流暂态曲线分析可知:氯化钙与碳酸氢钠能在1.3 s内快速反应,并在阴极表面沉积。具体表现为:电流强度在1.3 s内降至最低,且基本维持不变,即反应最终处于Ca2+和CO32-的扩散与消耗的平衡状态。最后,采用电化学方法对模拟循环冷却水进行除垢试验,结果发现晶核形成期电压、晶体生长时间、反应温度、氯化镁浓度与制备碳酸钙晶须的最佳条件一致;而影响钙离子去除的其他因素的最佳条件分别为:氯化钙浓度300mg/L,碳酸氢钠浓度1800mg/L,晶核生长期时间20min,晶体生长电压1 V,流速3 mL/min。此外,碳酸钙晶须制备验证了热力学亚稳态文石相碳酸钙晶须生长的条件包括:①水温大于70℃。较高温度使碳酸钙晶须能够翻越最低能垒,提供一维晶须成长的晶核。②比较低的碳酸钙过饱和度。当氯化钙浓度为600mg/L,碳酸氢钠浓度小于300mg/L。较低的碳酸钙过饱和度使碳酸钙的两种晶体在竞争成核过程中,文石相晶核占优势,能够抑制二维方解石相晶体的形成。③晶型控制剂氯化镁(150mg/L)能够有效降低溶液的过饱和度,有利于碳酸钙晶须的生长。

陈皓[2](2021)在《以海水为冷源的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以某沿海石化企业新建乙烯区的第一循环水场为例,介绍了大型石化企业中以海水为冷源的闭式循环水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和海水利用方式;提出了循环冷却水系统稳压和补水设备的规格计算和自动化控制流程;阐述了循环冷却水提升泵、循环冷却水换热设备板式换热器、海水过滤器和加药系统等主要设备单元的选取原则和运行原理;强调了以海水为冷源的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特点和优势,为沿海地区石化企业的节水节能降低成本提供借鉴。

李佳宾[3](2020)在《电化学除垢设备的影响因素及中试研究》文中提出循环冷却水占工业用水中的耗水量达到80%左右,循环冷却水在运行过程中常会出现结垢、腐蚀与微生物滋生等问题,这不仅会导致传热效率下降、堵塞管道,还会增加能耗、缩短设备使用寿命。传统除垢阻垢的方法是投加化学药剂,但成本较高,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电化学处理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被称之为环境友好型技术,具有除垢防垢、杀菌灭藻、缓蚀防腐和降解COD的特点。本文针对电化学技术对循环冷却水进行处理,探讨了运行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中试试验研究。本文以钛基铱钌氧化物涂层极板为阳极,不锈钢极板为阴极,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在静态运行条件下,综合考察硬度去除率、COD去除率和余氯浓度三个指标,试验结果表明:电流密度为7 m A/cm2,初始水质硬度为400 mg/L,电解时间为5 min,极板间距为1 cm时,为系统最佳运行条件。上述四个因素对处理效果的显着性影响顺序为:水质硬度>电流密度>电解时间>极板间距。根据正交试验所得最佳参数为运行条件,设计单因素试验对以上因素进一步探究,综合考察处理效果与能耗,得出在动态试验条件下,电流密度为5 m A/cm2,极板间距为3 cm,停留时间为5 min,初始水质硬度为500 mg/L时处理效果较好,能耗较低。在此基础上,以河北邯郸某钢厂600 m3/h循环冷却水系统为处理对象,使用电化学除垢设备进行了中试试验研究。电流密度为3 m A/cm2比5 m A/cm2时硬度和COD去除效果更好;循环流量从6 m3/h升高至18 m3/h的过程中,硬度去除效果良好,而COD去除效果与之相反。对电化学法去除单位质量的硬度和COD的能耗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电流密度的提高,能耗越来越大;循环流量对能耗影响较小,从6 m3/h升高至18 m3/h时,硬度与COD的能耗均有所降低。根据处理效果与能耗确定了最佳运行条件:循环流量为18 m3/h,电流密度为3 m A/m2。通过EDS能谱和SEM电镜分析发现,经过电化学处理后的水垢晶体发生了畸变,有利于清理阴极水垢,达到了除垢阻垢的目的。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和环境效益分析,与该厂一直使用的投加化学药剂法相比,采用电化学除垢设备每年可节约运行成本40.08万元,有效降低处理费用,不会造成二次污染问题,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刘娜[4](2020)在《基于冷却水系统高含盐水阻垢缓蚀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之一,很多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的情况。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用水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工业行业用水量明显增加,诸多生产领域产生了大量盐分含量较高的废水。这类废水特点是盐度高、排放量大。由于高含盐水盐度高、成分复杂,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长期在系统管道中又会造成系统的结垢腐蚀情况,时间一长很容易引起设备的损坏,严重影响安全生产,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威胁到人们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处理工业循环冷却水、提高其利用效率成为工业节水的关键,也是国家和社会严重关切的问题。本课题研究的是通过化学方法来降低循环冷却水系统中高含盐水的结垢和腐蚀的风险,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建设成本低,依然是目前处理循环冷却水最常使用的方法。针对某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中高含盐水的水质情况,研究制备适用于高含盐水阻垢缓蚀剂,并通过静态阻垢实验碳酸钙沉积法、极限碳酸盐实验、旋转挂片腐蚀实验研究其阻垢缓蚀剂性能,最终确定复合阻垢缓蚀剂的配方和最佳加药量。结果表明,6种水处理剂在单独使用时2-膦酸基-1,2,4-三羧基丁烷(PBTCA)的阻垢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选取4种阻垢率较高的阻垢剂PBTCA、聚环氧琥珀酸(PESA)、聚天冬氨酸(PASP)和聚马来酸酐(HPMA)进行复配实验探究,在复配比例均为1:1的情况下,PESA/PASP阻垢效果最好,阻垢率达到85.61%。本文通过静态阻垢实验研究复合阻垢缓蚀剂间投加比例时,结果显示PESA与PASP的比例为3:2时达到最大值93.66%。极限碳酸盐实验结果表明,PESA/PASP(3:2)在投加浓度为10mg/L时,在确保循环水系统不发生明显结垢的情况下,浓缩倍数可达到7以上。旋转挂片腐蚀实验结果表明水处理剂配方PESA/PASP在投加浓度为15mg/L时,对碳钢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缓蚀率最高达到90%以上。

冯泽瑶[5](2020)在《基于GR-CPSO-RVM的循环冷却水腐蚀结垢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工业设备的运行过程中,主要的经济损失已经变成了由于腐蚀所导致的,目前,工业生产急需对设备受到腐蚀的情况进行实时的、精准的监控。在工业生产中循环冷却水已经被广泛应用,可以根据循环水中的水质信息,将缓腐剂加入工业设备中,加入的数量和类型要结合循环水中的水质信息得出。研究循环冷却水腐蚀结垢的预测方法,从而实时动态监测循环冷却水系统,能够及时检测工业生产中设备受腐蚀的情况,促进经济效益全面提升。本文的数据资料由天津石化企业循环冷却水系统提供,研究该石化企业循环冷却水3年中的数据信息,期望构建高效的、合理的预测模型,对循环冷却水的腐蚀结垢情况进行动态监测。M.E.Tipping建立了以贝叶斯框架为基础的非线性稀疏概率模型,将其命名为相关向量机。[1]相关向量机回归预测方法指的是以常用的核函数为基础,将Bayesian推理结构融入其中,得到的预测值具备概率特点,泛化能力比较强。相关向量机在运行时,将超参数引入,能够对多余参数予以自动估计,核函数无需符合Merce条件,产生的相关向量数量较少,具有容易实现、计算方法简单等优势,促进运算速度的全面提升,使得计算难度大大降低。选择采用泛化能力更强的的机器学习算法——相关向量机(RVM)作为预测模型的核心,相关向量机(RVM)是一种用于回归和分类的贝叶斯稀疏核算法,与支持向量机(SVM)相比,RVM模型可以极大地减少核函数的计算量,计算过程和结果均具有概率解释;并采用具有较强全局搜索能力的混沌粒子群(CPSO)对RVM中的模型参数进行优化选择;目前网络模型的建立大多以大量样本资料为基础的,本课题中训练样本容量较小,所以预测精度不是很高。因而提出利用灰色关联算法(GR)定量地反应系统影响因子与循环冷却水腐蚀结垢的关联程度,提取出能反映循环冷却水腐蚀的主要敏感指标,将其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量,从而提高了预测精度。该研究结果为循环冷却水的腐蚀预测提供了一个有效手段。

徐明芝[6](2019)在《煤电厂循环水系统药剂转换阶段微生物群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冷却水的不断蒸发,水中盐离子、碱度和COD的浓度不断升高,引起系统的腐蚀与结垢,而含磷化学缓蚀阻垢剂的使用不仅引入了大量的磷元素,造成磷排放超标,对循环冷却水中的高浓度CODcr无削减能力,已无法满足日益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采用基于生物竞争排斥、低营养限制等原理构建的以降解COD、产酸和生物絮凝剂为主要功能的微生物混合菌剂,研究该生物制剂的缓蚀阻垢及降解污染物能力和机理。进行了循环冷却水动态模拟实验,以不加缓蚀阻垢剂为对照,监测实验组与对照组水质变化情况,同时用碳钢挂片和碳钢换热管以研究系统腐蚀与结垢情况。随后将该缓蚀阻垢剂应用于天津某煤电厂循环水系统以替代化学缓蚀阻垢剂,监测过渡期20天内水质状况,监测凝汽器传热端差和污垢热阻以及循环水结构倾向指数Puckorius指数(PSI)以监测系统结垢情况,通过碳钢和铜合金换热管监测系统腐蚀情况,同时监测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变化情况。动态模拟实验中,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循环水浊度由17.28 NTU降至13.44NTU,CODcr从32.52 mg/L降至21.34 mg/L,总磷从0.46 mg/L降至0.40 mg/L;碳钢挂片腐蚀率为0.0585 mm/a低于对照组0.1375 mm/a,碳钢换热管腐蚀率为0.070 mm/a低于对照组0.210 mm/a,换热管的污垢沉积率由39.936 mg/(cm2·月)降至11.225 mg/(cm2·月),表明生物制剂具有良好的缓蚀阻垢能力和污染物降解能力。煤电厂循环水系统缓蚀阻垢剂转换阶段,与化学法相比,循环水浊度由19.44NTU降至9.60 NTU,CODcr由71.55 mg/L降至45.47 mg/L,浓缩倍数提高了1.27倍,Cl-、SO42-和钙硬度的浓度与往年平均值无显着差异,总磷由2.35 mg/L降至0.38 mg/L,碳钢管腐蚀率0.955 mm/a小于化学期1.189 mm/a,铜合金管腐蚀率0.030 mm/a小于化学期0.045 mm/a,循环水PSI指数6.68低于化学法6.87。这些均表明相比于化学缓蚀阻垢,生物制剂缓蚀阻垢性能更好,且对于污染物的削减、浓缩倍数的提升以及磷减排的效果更优。投加生物制剂后,循环水中悬浮微生物群落中与腐蚀相关的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Sediminibacterium、土微菌属(Pedomicrobium)和生丝微菌属(Hyphomicrobium)和嗜氢菌属(Hydrogenophaga)的相对丰度大大降低,污染降解微生物CL500-3、SM1A02、CL500-29marinegroup等的相对丰度增加;纤维球附着微生物群落中污染降解微生物生丝微菌属(Hyphomicrobium)、CL500-3、SM1A02、红细菌属(Rhodobacter)、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和红细菌属(Rhodobacter),能强化对循环水中污染物的去除能力;集水池底泥中厌氧绳菌(Anaerolineaceae)、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等厌氧菌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能辅助降低对系统的腐蚀。综合而言,生物缓蚀阻垢剂的投加不仅能降低循环水系统中腐蚀性微生物的相对丰度起到优于化学药剂的缓蚀阻垢能力,还能通过增大污染降解微生物种群数量提高对污染物去除的能力,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还能极大降低磷排放,为煤电厂循环水系统化学缓蚀阻垢剂的可靠替代。

张桐[7](2019)在《火电厂用阻垢剂的开发及引发剂对其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火力发电用水在工业用水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冷却用水占工业用水总量的70%-80%,而最有效的节水措施便是循环用水技术,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便是提高系统循环倍数同时降低循环水中的水垢及腐蚀情况。本研究选用MA、SSS、HEMA作为单体,APS为引发剂,叔丁醇为分子调节剂,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法进行反应。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合成最佳条件:MA、SSS和HEMA三种单体的摩尔比为6:1:0.8,分子调节剂叔丁醇实验中占单体总量的10%,反应温度为80℃。引发剂APS一共设置三挡,分别是5%、10%、15%,合成三种共聚物MA/SSS/HEMA(APS 5%、10%、15%),且均具有较好阻垢性能。经过对共聚物进行表征,研究发现,引发剂用量的增多不会改变共聚物官能团的种类,但会降低共聚物分子量,减小共聚物碳链长度。通过阻垢缓蚀及生物降解等试验对MA/SSS/HEMA(APS 5%、10%、15%)的性能进行表征。通过静态阻垢实验就缓蚀阻垢剂在离子浓缩5倍的水样中进行检验,得出MA/SSS/HEMA(APS 5%、10%、15%)在浓缩倍数为5的水体中仍能有良好的阻垢性能,即能满足循坏倍数为5的火电厂循环水冷却系统的性能要求。通过静态阻垢试验发现,随着APS的增加,分子量的减小,性能逐渐提升,其中MA/SSS/HEMA(APS 15%)性能最为优异,在投加量为6mg/L时,水温80℃时,阻碳酸钙实验中,碳酸钙Ca2+浓度为240mg/L,阻垢率96%;同样条件下,硫酸钙Ca2+浓度为6000mg/L,阻垢率达95%。通过旋转挂片腐蚀实验发现,MA/SSS/HEMA(APS 5%、10%、15%)均具有一定的缓蚀性能,随着APS的减少,分子量的增大,链的增长,性能逐渐提升,其中MA/SSS/HEMA(APS 5%)性能最为优异,缓蚀率可达60%以上,较PASP具有明显性能优势。同时,MA/SSS/HEMA(APS 5%、10%、15%)均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通过GPC及SEM等表征手段对MA/SSS/HEMA(APS 5%、10%、15%)的阻垢缓蚀机理及引发剂对其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出以下结论:阻垢机理首先是螯合钙离子,增加了钙离子的溶解性;其次是增大垢样间静电斥力,进而阻止垢样颗粒相互凝结长大;最后是嵌入垢样颗粒的内部使其晶格发生畸变,阻碍进一步长大。引发剂的增多会降低共聚物分子量,缩短共聚物碳链长度,使其更易吸附于垢样晶体,阻碍其正常生长,以提高阻垢性能。缓蚀机理主要为腐蚀电流的沉积作用,阴极表面会形成一层具有良好保护作用的沉淀膜,而引发剂少、分子量大、碳链长的共聚物,形成的沉淀膜更为致密,缓蚀效果更好。图39幅,表12个,参考文献125篇。

李昀娉[8](2019)在《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电解阻垢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过程中,结垢、腐蚀和微生物滋生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会使换热效率降低,继而引发系统堵塞,不利于安全生产。关于系统结垢的处理,当前的方法主要是以化学药剂为主,但这种方法会造成二次污染。因此,需要发展一种高效、无污染及低成本的阻垢技术。本论文采用电解阻垢法对敞开式循环冷却水进行处理,利用水及成垢离子在低压电场作用下的电化学特性,降低水质硬度,达到阻垢的目的。本论文构建了电解阻垢系统,以常用的钌铱涂层钛板为阴极和阳极,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结果显示:进水水质硬度为600 mg/L、系统电压取10 V,水力停留时间为10.5 min,极板间距为12 mm时,为系统电解阻垢的最佳条件组合。四种因素对阻垢效果的影响程度为:水质硬度>电压>水力停留时间>极板间距。以上述所得最佳条件组合为系统的运行条件,对不同材质结构的阴极板进行比选。得出三种极板的阻垢能力大小为:钌铱涂层钛板>不锈钢板>钛板。三种结构同种材质的阴极板的阻垢效果为:钌铱涂层小孔钛网(网孔规格3 mm×6 mm)>钌铱涂层大孔钛网(网孔规格4.5 mm×12.5 mm)>钌铱涂层钛板,且钌铱涂层小孔钛网的沉积能力最强。最后,本论文通过四种单因素实验的研究,以钙硬度去除率和垢层沉积速率为评价指标,得出以钌铱涂层钛板为阳极,钌铱涂层小孔钛网为阴极的电解阻垢系统的进水水质硬度最佳水平为375 mg/L,电压最佳水平为13V,水力停留时间最佳水平为10.5 min,最佳的极板间距为17mm。此最佳运行条件下的钙硬度去除率为61.62%,水温变化为3.3℃,电导率呈下降趋势。综上,本论文构建了高效极板构建电解阻垢系统,效果显着,综合效益良好。

郭宇明[9](2019)在《循环冷却水系统建模与优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突出,节能降耗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水作为一种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同样面临着短缺和被污染的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提高能源与水的利用效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废热,这些废热会影响设备的运行效率以及使用寿命,进而影响正常的生产和产品的质量,而循环冷却水系统对维持主生产过程的安全以及延长生产设备的使用寿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所设计的循环冷却水系统,一般都能够满足主生产过程的冷却需求,但仍然存在优化的空间,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改进。因此,在保证主生产过程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能源和水的利用效率,进一步降低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采用数学规划的方法对循环冷却水系统进行高效设计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为了对循环冷却水系统进行进一步优化以实现节能节水的目的,本文根据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在深入分析系统特点的基础上,首先对系统的核心设备进行建模,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单个核心设备以及整个系统的优化设计问题,最后开发了一套软件,用于对循环冷却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归纳如下:1.循环冷却水系统结构复杂,涉及部件众多,其中的核心设备包括水泵、板式换热器以及机械通风冷却塔。由于在系统中不仅要进行热量的传递还要实现水的循环流动,所以对于换热器和冷却塔,分别建立了它们的热力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对于水泵,则建立了描述其流量与扬程之间关系的数据驱动模型。这些模型为单个核心设备的优化设计以及整个循环冷却水系统的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2.针对系统设计以及对已有系统进行改造的需求,研究了系统中各个核心设备单独优化设计的方法。在对水泵进行选型优化时,通过将定频水泵和变频水泵进行组合,同时考虑不同工况下水泵的运行情况,从而使水泵组在不同工况下都能高效运行,降低了水泵的综合成本。在对冷却塔设计优化时,考虑了冷却塔的运行工况变化,这些工况变化既包括冷却塔热负荷的变化,也包括外界气象条件的变化,从而在降低系统设计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系统的运行成本。3.针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优化设计问题,给出了更具一般意义的循环冷却水系统超结构,其中包括由定频泵和变频泵组成的水泵组、由多个冷却塔组成的冷却塔组以及由换热器以不同连接方式构成的换热器网络,基于上述超结构,建立了用于对整个系统进行设计的优化模型,并且在系统设计优化时考虑其以后的运行情况。4.循环冷却水系统整体设计优化模型是一个大型的、复杂的、非凸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针对该模型求解困难的问题,提出将该模型首先按照所对应的实际设备划分为多个子系统设计优化模型,然后按照协同优化的思想构造系统级优化器以及子系统级优化器,子优化器之间的协调由系统级优化器来完成,从而在降低求解难度的同时找到更优的解。5.在循环冷却水系统机理模型、设计优化模型以及优化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库技术、接口技术及Matlab语言编程等关键技术,开发了一套循环冷却水系统优化设计软件,该软件界面友好、操作方便,能够实现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高效设计,对缩短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周期,找到更优的系统结构和设备参数,从而实现节能节水具有重要意义。

王倩[10](2019)在《敞开式冷却塔中微生物沿填料分布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再生水回用于循环冷却系统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经之一。与自然水体相比,再生水中营养物质充足,加之循环冷却系统内水温适中,pH值中性,供氧充足,光照充分,为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较适宜的生长条件。微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产生的酸、碱以及粘液等分泌物附着在管道上导致结垢和腐蚀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管道的传热效率以及循环冷却设备的正常运行。本课题以冷却塔中填料上的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行设计并搭建以再生水为补给水的循环冷却系统,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考察水质条件和系统运行条件对冷却塔中异养菌和肠杆菌生长的影响,通过稀释涂布法和滤膜法分别将异养菌和肠杆菌接种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细菌在冷却塔各个位置的活细胞数,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菌株,通过观察细胞形态、菌落形态、16S rDNA序列和gyrB序列鉴定细菌种类,研究冷却塔中异养菌和肠杆菌沿填料的分布规律。异养菌沿填料分布研究表明:(1)横向分布点(1-3号位置):浓缩倍率是影响异养菌生长的主要因素,当浓缩倍率为1.5时异养菌达到最大生长量;温度和氨氮浓度对异养菌生长影响较小。(2)纵向分布点(2、4、5号位置):在2号位置,浓缩倍率是影响异养菌生长的主要因素。随着浓缩倍率的增加,异养菌数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并在浓缩倍率为1.5时达到最大生长量;在4号位置,温度和氨氮是影响异养菌生长的主要因素,当温度为35℃、氨氮浓度为18mg/L时异养菌达到最大生长量;在5号位置,温度是影响异养菌生长的主要因素,当温度为35℃时异养菌达到最大生长量。肠杆菌沿填料分布研究表明:(1)横向分布点(1-3号位置):浓缩倍率是影响肠杆菌生长的主要因素,当浓缩倍率为1.5时肠杆菌达到最大生长量;温度对肠杆菌生长影响较小;氨氮浓度对1、2号位置肠杆菌生长影响较小,对3号位置肠杆菌生长有一定影响,并在氨氮浓度为24mg/L时达到最大生长量。(2)纵向分布点(2、4、5号位置):浓缩倍率是影响肠杆菌生长的主要因素,当浓缩倍率为1.5时肠杆菌达到最大生长量;温度对2、4号位置肠杆菌生长影响较小,对5号位置肠杆菌生长有一定影响,并在温度为30℃时达到最大生长量;氨氮浓度对2、5号位置肠杆菌生长影响较小,对4号位置肠杆菌生长有一定影响,并在氨氮浓度为24mg/L时达到最大生长量。对经过分离纯化之后菌株的细胞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发现,异养菌菌株和肠杆菌菌株均为无芽孢革兰氏阴性杆状菌,结合菌株的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反应结果、16S rDNA序列和gyrB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鉴定异养菌菌株为Sphingobium hydrophobicum,结合水质条件及运行条件对其在填料横向和纵向分布规律的影响,建议将浓缩倍率控制在23,氨氮浓度控制在12mg/L,温度控制在40℃;鉴定肠杆菌菌株为Enterobacter hormaechei subsp.hoffmannii,结合水质条件及运行条件对其在填料横向和纵向分布规律的影响,建议将浓缩倍率控制在23,氨氮浓度控制在12mg/L,温度控制在3540℃。

二、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水质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水质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电化学法制备碳酸钙晶须及除垢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晶须概述
    1.4 碳酸钙晶须分类及物化性质
    1.5 碳酸钙晶须的应用
        1.5.1 碳酸钙晶须在纸包装中的应用
        1.5.2 碳酸钙晶须在增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1.5.3 碳酸钙晶须在摩擦材料中的应用
        1.5.4 碳酸钙晶须在水泥、混凝土和灰浆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1.6 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课题的目的
        1.6.2 研究课题的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和设备
        2.1.2 实验药品和试剂
    2.2 实验分析测试方法
        2.2.1 微观形貌观察和样品元素的分析
        2.2.2 晶须生长的电化学分析
        2.2.3 钙离子浓度测定
    2.3 实验装置图
    2.4 工艺路线
第三章 碳酸钙晶须的电化学制备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锈钢目数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3.3.2 晶核形成期时间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3.3.3 晶体生长时间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3.3.4 晶体生长电压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3.3.5 反应温度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3.3.6 氯化钙浓度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3.3.7 碳酸氢钠浓度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3.3.8 氯化镁浓度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3.3.9 不同流速对碳酸钙晶须形貌的影响
    3.4 碳酸钙晶须的XRD分析
    3.5 碳酸钙晶须的EDS分析
    3.6 碳酸钙晶须的红外表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酸钙晶须形成机理探讨
    4.1 引言
    4.2 碳酸钙晶须结晶形成过程的电化学分析
        4.2.1 不锈钢目数对碳酸钙晶须生长的影响
        4.2.2 反应电压对碳酸钙晶须生长的影响
        4.2.3 反应温度对碳酸钙晶须生长的影响
        4.2.4 氯化钙浓度对碳酸钙晶须生长的影响
        4.2.5 碳酸氢钠浓度对碳酸钙晶须生长的影响
        4.2.6 氯化镁浓度对碳酸钙晶须生长的影响
    4.3 晶须生长动力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循环冷却水中碳酸钙晶须制备及阻垢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碳酸钙晶须制备与阻垢研究分析
        5.2.1 晶核形成时间对硬度去除率的影响
        5.2.2 晶核形成电压对去除率的影响
        5.2.3 晶体生长电压对去除率的影响
        5.2.4 反应温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5.2.5 晶体生长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
        5.2.6 氯化钙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5.2.7 碳酸氢钠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5.2.8 氯化镁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5.2.9 不同流量对去除率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2)以海水为冷源的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炼化工厂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应用实例
    1.1 系统选择和组成
    1.2 海水利用
    1.3 系统稳压和补水设施
    1.4 循环水泵
    1.5 循环冷却水换热设备
    1.6 海水过滤器
    1.7 加药系统
2 结语
    1) 循环水系统采用密闭式。
    2) 采用以海水为冷源的冷却方式。

(3)电化学除垢设备的影响因素及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循环冷却水系统概述
    1.3 影响循环冷却水系统稳定运行的主要因素
        1.3.1 结垢附着问题
        1.3.2 设备腐蚀问题
        1.3.3 微生物滋生问题
    1.4 目前常用的除垢方法
    1.5 电化学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电化学处理技术的运行参数
        1.5.2 电化学处理技术的工业应用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测定方法
    2.1 试验药品与仪器
    2.2 试验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第3章 静态反应器运行影响因素研究
    3.1 前言
    3.2 电化学处理技术的主要原理
    3.3 试验设计
        3.3.1 试验装置
        3.3.2 正交试验内容
    3.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动态反应器运行影响因素研究
    4.1 前言
    4.2 试验设计
        4.2.1 试验内容
        4.2.2 试验装置与材料
    4.3 单因素试验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4.3.1 电流密度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4.3.2 极板间距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4.3.3 停留时间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4.3.4 初始水质硬度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4.4 各因素对能耗的影响
        4.4.1 电流密度对能耗的影响
        4.4.2 极板间距对能耗的影响
        4.4.3 停留时间对能耗的影响
        4.4.4 初始水质硬度对能耗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化学除垢设备的中试研究
    5.1 前言
    5.2 中试试验设计
        5.2.1 试验内容
        5.2.2 试验装置与材料
    5.3 中试试验结果与讨论
        5.3.1 电流密度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5.3.2 循环流量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5.3.3 运行参数对能耗的影响
        5.3.4 阴极水垢的表面形貌分析
    5.4 电化学除垢技术工业应用方案设计
        5.4.1 操作流程
        5.4.2 设计计算
        5.4.3 经济环境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基于冷却水系统高含盐水阻垢缓蚀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资源现状
    1.2 冷却水系统
        1.2.1 冷却水系统分类
        1.2.2 循环冷却水系统组成
    1.3 工业循环冷却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结垢
        1.3.2 腐蚀设备
        1.3.3 水质恶化
    1.4 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
        1.4.1 臭氧处理
        1.4.2 磁化处理
        1.4.3 静电处理
        1.4.4 超声波处理
        1.4.5 化学处理
    1.5 水处理药剂的研究现状
        1.5.1 阻垢剂
        1.5.2 缓蚀剂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阻垢缓蚀剂的初步筛选研究
    2.1 高含盐水水质分析
    2.2 筛选实验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一药剂筛选结果
        2.3.2 复合药剂筛选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配药剂阻垢性能对比实验
    3.1 静态阻垢实验原理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PBTCA/PESA复配
        3.3.2 PBTCA/PASP复配
        3.3.3 PBTCA/HPMA复配
        3.3.4 PESA/PASP复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药剂极限碳酸盐实验探究
    4.1 引言
    4.2 极限碳酸盐实验原理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仪器
        4.3.2 实验试剂
        4.3.3 实验条件
        4.3.4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PBTCA/HPMA实验数据
        4.4.2 PESA/PASP实验数据
        4.4.3 PBTCA/PASP实验数据
        4.4.4 PBTCA/PESA实验数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配药剂旋转挂片腐蚀实验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条件
        5.2.4 实验方法
        5.2.5 结果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BTCA/PASP试验结果
        5.3.2 PBTCA/PESA试验结果
        5.3.3 PBTCA/HPMA试验结果
        5.3.4 PESA/PASP试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基于GR-CPSO-RVM的循环冷却水腐蚀结垢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水资源现状
        1.1.2 研究意义
    1.2 腐蚀预测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探索过程中的遗留问题
    1.3 研究内容概述
    1.4 建立腐蚀结垢预测模型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腐蚀机理
    2.1 循环冷却水系统描述
        2.1.1 封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
        2.1.2 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
    2.2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构成
    2.3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存在的问题
        2.3.1 循环冷却水水质特点
        2.3.2 冷却水中的水垢附着
        2.3.3 工业循环冷却水腐蚀结垢机理分析
    2.4 工业设备腐蚀检测技术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循环冷却水腐蚀影响因素参数体系构建
    3.1 冷却水腐蚀预测参数体系的构建
        3.1.1 构建腐蚀预测参数体系的标准
        3.1.2 循环冷却水腐蚀预测参数体系
    3.2 采集水质样本数据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灰色关联的参数提取
    4.1 灰色关联聚类—粗糙近似组合决策方法原理
    4.2 灰色区间关联聚类与粗糙近似组合决策方法(GR)流程
    4.3 基于GR的水质样本数据降维
        4.3.1 水质样本数据标准化处理
        4.3.2 GR提取样本数据主成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RVM 循环冷却水腐蚀预测模型的搭建与实现
    5.1 相关向量机
        5.1.1 RVM模型定义
        5.1.2 超参数的优化
        5.1.3 RVM模型预测
        5.1.4 基于GR-RVM的循环冷却水腐蚀预测
    5.2 基于PSO-RVM的循环冷却水腐蚀预测模型
        5.2.1 PSO算法原理
        5.2.2 标准粒子群的算法流程
        5.2.3 基于PSO-RVM的循环冷却水腐蚀预测
    5.3 基于GR-CPSO-RVM的循环冷却水腐蚀预测模型
        5.3.1 CPSO算法原理
        5.3.2 CPSO-RVM 预测模型创建
        5.3.3 基于GR-CPSO-RVM的循环冷却水腐蚀预测
    5.4 GR-RVM、PSO-RVM与 GR-CPSO-RVM预测结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煤电厂循环水系统药剂转换阶段微生物群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2 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
        1.2.1 冷却水系统简介
        1.2.2 煤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特征
        1.2.3 循环水处理技术
        1.2.4 煤电循环冷却水处理面临的问题
    1.3 生物法处理循环冷却水的进展
    1.4 环境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方法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生物缓蚀阻垢剂在循环水动态模拟装置中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生物缓蚀阻垢剂来源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3 实验步骤
        2.1.4 动态模拟循环水水质分析
        2.1.5 缓蚀阻垢性能测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循环冷却水水质情况
        2.2.2 缓蚀阻垢情况分析
    2.3 小结
3 煤电系统缓蚀阻垢药剂切换期间循环水的水质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生物缓蚀阻垢剂来源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3 实验步骤
        3.1.4 运行效果评价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系统改造结果
        3.2.2 循环冷却水水质指标分析
        3.2.3 系统腐蚀情况分析
        3.2.4 系统结垢情况分析
    3.3 小结
4 缓蚀阻垢药剂转换期间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微生物群落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4.1.2 实验方法
        4.1.3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循环冷却水水体理化性质
        4.2.2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2.3 优势菌群分布特征
        4.2.4 循环水系统细菌类群生态功能及细菌类群组成影响因子分析
        4.2.5 循环水池底泥微生物群落变化
    4.3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火电厂用阻垢剂的开发及引发剂对其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概况
        1.2.1 循环冷却水系统分类
        1.2.2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组成
    1.3 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结垢与腐蚀
        1.3.1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结垢
        1.3.2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腐蚀
    1.4 火电厂循环水用阻垢剂的研究进展
        1.4.1 循环冷却水用阻垢剂研究现状
        1.4.2 循环冷却水用阻垢剂发展方向
    1.5 阻垢剂的作用机理
    1.6 引发剂对阻垢作用的影响
    1.7 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药剂、原料及设备
    2.2 实验用水水质及水质分析
        2.2.1 阻垢实验用水
        2.2.2 缓蚀实验用水
    2.3 实验主要试剂的制备
    2.4 正交设计与数据处理
        2.4.1 数据处理
    2.5 共聚物的表征方法
        2.5.1 红外光谱测定
        2.5.2 凝胶渗透色谱
        2.5.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5.4 共聚物的转化率测定
    2.6 药剂浓缩倍数的研究
    2.7 共聚物性能测试方法
        2.7.1 静态阻垢实验
        2.7.2 垢样晶型分析
        2.7.3 旋转挂片腐蚀实验
        2.7.4 碳钢腐蚀表面形态分析
        2.7.5 分散氧化铁性能测定
        2.7.6 稳定锌性能测试
        2.7.7 生物降解性能测定
    2.8 节水量的计算
    2.9 本章小结
3 缓蚀阻垢剂的合成及其表征
    3.1 实验原理
    3.2 合成条件的选择
        3.2.1 单体选择
        3.2.2 最优合成条件
    3.3 缓蚀阻垢剂的表征
        3.3.1 红外光谱表征
        3.3.2 凝胶色谱表征
        3.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3.4 转化率测定
    3.4 本章小结
4 缓蚀阻垢剂的性能研究
    4.1 药剂的浓缩倍数研究
    4.2 缓蚀阻垢剂阻垢性能的测定
        4.2.1 投加量对药剂阻垢性能的影响
        4.2.2 硬度对药剂阻垢性能的影响
        4.2.3 碱度对药剂阻垢性能的影响
        4.2.4 温度对药剂阻垢性能的影响
        4.2.5 时间对药剂阻垢性能的影响
        4.2.6 pH对药剂阻垢性能的影响
        4.2.7 垢样扫描电镜分析
    4.3 缓蚀阻垢剂的缓蚀性能
        4.3.1 投加量对药剂缓蚀性能的影响
        4.3.2 pH对缓蚀阻垢剂缓蚀性能的影响
        4.3.3 温度对缓蚀阻垢剂缓蚀性能的影响
        4.3.4 挂片扫描电镜分析
    4.4 缓蚀阻垢剂的分散氧化铁性能
    4.5 缓蚀阻垢剂的稳定锌性能
    4.6 缓蚀阻垢剂的生物降解性
    4.7 节水量的计算
    4.8 经济效益的计算
    4.9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8)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电解阻垢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循环冷却水系统
        1.1.1 循环冷却水系统概述
        1.1.2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分类
        1.1.3 工业循环冷却水水质标准
    1.2 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存在问题
        1.2.1 结垢问题
        1.2.2 设备腐蚀
        1.2.3 微生物的滋生和黏泥
    1.3 目前应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阻垢的常规方法
        1.3.1 化学法
        1.3.2 物理法
    1.4 电解阻垢方法的优点与国内外现有研究的不足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
    1.7 实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理及装置
        2.1.1 实验原理
        2.1.2 实验装置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2 实验仪器
    2.3 检测方法
        2.3.1 硬度的测定方法
        2.3.2 电导率的测定方法
    2.4 实验方法与步骤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材料结构的极板对阻垢的影响
        3.1.1 正交阻垢实验
        3.1.2 不同材质极板的阻垢实验
        3.1.3 不同结构极板的阻垢实验
        3.1.4 小结
    3.2 不同工艺参数对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电解阻垢的影响
        3.2.1 进水水质硬度对电解阻垢的影响
        3.2.2 电压对电解阻垢的影响
        3.2.3 水力停留时间对电解阻垢的影响
        3.2.4 极板间距对电解阻垢的影响
        3.2.5 最佳实验条件下的阻垢效果
        3.2.6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循环冷却水系统建模与优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循环冷却水系统概述
        1.2.1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组成
        1.2.2 水的冷却原理
    1.3 循环冷却水系统建模与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3.1 循环冷却水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1.3.2 循环冷却水系统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关键设备建模研究
    2.1 引言
    2.2 水泵模型的建立
        2.2.1 水泵的工作原理
        2.2.2 水泵模型
        2.2.3 管网特性曲线和水泵工作点
        2.2.4 变频水泵以及水泵的并联
    2.3 板式换热器模型的建立
        2.3.1 板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2.3.2 板式换热器的热力学模型
        2.3.3 板式换热器的动力学模型
    2.4 逆流式机械通风冷却塔模型的建立
        2.4.1 逆流式机械通风冷却塔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4.2 冷却塔的热力学模型
        2.4.3 冷却塔的动力学模型
    2.5 其它相关模型的建立
        2.5.1 各支路冷却水混合后的温度计算模型
        2.5.2 水损失计算模型
    2.6 模型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关键设备优化设计研究
    3.1 引言
    3.2 水泵选型优化
        3.2.1 决策变量的选取
        3.2.2 目标函数
        3.2.3 约束条件
        3.2.4 模型中各参数的确定
        3.2.5 设计实例
    3.3 板式换热器优化设计
        3.3.1 决策变量的选取
        3.3.2 目标函数
        3.3.3 约束条件
        3.3.4 设计实例
    3.4 逆流式机械通风冷却塔优化设计
        3.4.1 决策变量的选取
        3.4.2 目标函数
        3.4.3 约束条件
        3.4.4 设计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整体设计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循环冷却水系统整体设计优化模型的建立
        4.2.1 问题描述
        4.2.2 基于超结构的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优化模型
    4.3 基于协同优化算法的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优化模型
        4.3.1 协同优化算法的原理
        4.3.2 基于协同优化方法的优化问题描述
    4.4 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优化模型求解
        4.4.1 设计变量初始化
        4.4.2 松弛变量的确定
        4.4.3 基于协同优化方法的系统优化模型求解
    4.5 设计实例及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节能优化软件开发
    5.1 引言
    5.2 软件整体架构
    5.3 软件开发关键技术
        5.3.1 开发环境
        5.3.2 Delphi与Matlab混合编程
        5.3.3 Delphi与MySQL通信连接
        5.3.4 Delphi调用EPANET包含的动态链接库
        5.3.5 数据库设计
    5.4 软件主界面及功能开发
    5.5 优化设计示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及参与项目情况

(10)敞开式冷却塔中微生物沿填料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水资源现状
        1.1.2 再生水回用概述
        1.1.3 课题来源
    1.2 敞开式循环冷却系统概述
        1.2.1 敞开式循环冷却系统简介
        1.2.2 敞开式循环冷却系统中的问题
        1.2.3 循冷却水水质标准
    1.3 循环冷却系统中的微生物问题
        1.3.1 循环冷却系统中微生物的种类
        1.3.2 循环冷却系统中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1.3.3 循环冷却系统中微生物的危害
        1.3.4 循环冷却系统中微生物的控制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微生物实验设计与方案
    2.1 实验装置
        2.1.1 循环冷却系统装置图
        2.1.2 取样点设置
    2.2 实验方案
        2.2.1 模拟再生水的配置
        2.2.2 正交实验设计
    2.3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1 实验试剂
        2.3.2 实验仪器
    2.4 微生物指标测定方法
        2.4.1 异养菌的测定
        2.4.2 肠菌群的测定
        2.4.3 平板菌落计数法
        2.4.4 平板划线法
第3章 异养菌沿填料分布规律
    3.1 横向1号分布点位分析
        3.1.1 极差分析
        3.1.2 均值分析
    3.2 横、纵向2号分布点位分析
        3.2.1 极差分析
        3.2.2 均值分析
    3.3 横向3号分布点位分析
        3.3.1 极差分析
        3.3.2 均值分析
    3.4 纵向4号分布点位分析
        3.4.1 极差分析
        3.4.2 均值分析
    3.5 纵向5号分布点位分析
        3.5.1 极差分析
        3.5.2 均值分析
第4章 肠菌群沿填料分布规律
    4.1 横向1号分布点位分析
        4.1.1 极差分析
        4.1.2 均值分析
    4.2 横、纵向2号分布点位分析
        4.2.1 极差分析
        4.2.2 均值分析
    4.3 横向3号分布点位分析
        4.3.1 极差分析
        4.3.2 均值分析
    4.4 纵向4号分布点位分析
        4.4.1 极差分析
        4.4.2 均值分析
    4.5 纵向5号分布点位分析
        4.5.1 极差分析
        4.5.2 均值分析
第5章 优势菌群生理生化及菌属鉴定
    5.1 异养菌菌株鉴定
        5.1.1 菌株的显微特征及理化特性
        5.1.2 菌株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5.1.3 菌株gyrB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5.1.4 菌株16S rDNA序列
        5.1.5 菌株gyrB基因序列
    5.2 肠杆菌菌株鉴定
        5.2.1 菌株的显微特征及理化特性
        5.2.2 菌株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5.2.3 菌株gyrB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5.2.4 菌株16S rDNA序列
        5.2.5 菌株gyrB基因序列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水质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化学法制备碳酸钙晶须及除垢的试验研究[D]. 徐佳丽.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以海水为冷源的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设计[J]. 陈皓. 石油化工设计, 2021(02)
  • [3]电化学除垢设备的影响因素及中试研究[D]. 李佳宾.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4]基于冷却水系统高含盐水阻垢缓蚀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刘娜.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GR-CPSO-RVM的循环冷却水腐蚀结垢预测研究[D]. 冯泽瑶.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6]煤电厂循环水系统药剂转换阶段微生物群落分析[D]. 徐明芝. 重庆大学, 2019(02)
  • [7]火电厂用阻垢剂的开发及引发剂对其性能影响的研究[D]. 张桐.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8]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电解阻垢方法的研究[D]. 李昀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循环冷却水系统建模与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 郭宇明. 东北大学, 2019(01)
  • [10]敞开式冷却塔中微生物沿填料分布规律研究[D]. 王倩.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水质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