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态测定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S100B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岑贞颐[1](2021)在《感染性颅内高压患儿血清及脑脊液S100B、NSE、LA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颅内感染并颅内压升高患儿血清及脑脊液血浆钙连接蛋白B(Plasma Calnexin B,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乳酸LA(Lactic Acid,LA)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为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以及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颅内感染并颅内压升高的患儿96例为病例组;按脑脊液压力升高水平分为轻度升高组和重度升高组两个亚组,选取同期同年龄段的健康体检儿童96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S100B、NSE、LA水平及其与临床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重度升高组患儿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和视乳头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61.9%、85.7%、76.2%和57.1%,轻度升高组为24.1%、59.3%、31.5%和18.5%;重度升高组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和视乳头水肿的发生率均高于轻度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月~3岁患儿轻度升高组脑脊液压力为117.48±9.81mm H2O,重度升高组为159.53±12.42 mm H2O;4~6岁患儿轻度升高组脑脊液压力为192.40±9.27 mm H2O,重度升高组为272.62±21.81mm H2O;7~15岁患儿轻度升高组脑脊液压力为234.44±24.46 mm H2O,重度升高组为299.10±26.49mm H2O。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重型病例脑脊液压力均值高于同组的轻型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重度升高组血乳酸(LAC)、C反应蛋白(CRP)、脑钠尿肽(BNP)、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肌酐、脑脊液乳酸(CSF-LA)水平较轻度升高组高,重度升高组血PH值、碳酸氢盐、脑脊液氯水平、血纤维蛋白原(Fbg)较轻度升高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升高组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脑脊液细胞总数、中性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乳酸脱氢酶(LDH)、脑脊液葡萄糖、脑脊液蛋白定量与轻度升高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96例患儿均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异常检出率为67.8%(65例),其中重度升高组为78.6%(33例),轻度升高组为38.9%(21例),重度升高组头颅MRI影像学改变高于轻度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MRI及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的病灶检出率,MRI病灶检出率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同亚组血清S100B、NSE及LA水平变化特征为对照组<轻度升高组<重度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S100B、NSE、LA水平为轻度升高组<重度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不同病因组血清和脑脊液S100B、NSE、LA水平为结脑组>化脑组>病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以CSF-LA为因变量,S100B和NSE在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水平为自变量,应用线性回归分析:(1)相关分析:血清S100B与CSF-LA定量(r=0.381,P=0.000),脑脊液S100B与CSF-LA定量(r=0.350,P=0.001);血清NSE与CSF-LA定量(r=0.348,P=0.001),脑脊液NSE与CSF-LA定量(r=0.297,P=0.003);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以脑脊液压力为因变量,S100B和NSE在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水平为自变量,应用线性回归分析:(2)相关分析:血清S100B与脑脊液压力(r=0.472,P=0.000),脑脊液S100B与脑脊液压力(r=0.464,P=0.000);血清NSE与脑脊液压力(r=0.579,P=0.000),脑脊液NSE与脑脊液压力(r=0.593,P=0.000)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1)。(7)回归分析:以血清S100B为自变量,CSF-LA定量为因变量做线性回归分析,血清S100B可以显着影响CSF-LA定量,非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12(P<0.05);以脑脊液S100B为自变量,CSF-LA定量为因变量做线性回归分析,脑脊液S100B可以显着影响CSF-LA定量,非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31(P<0.05)。以血清NSE为自变量,CSF-LA定量为因变量做线性回归分析,血清NSE可以显着影响CSF-LA定量,非标准化回归系数0.196(P<0.05);以脑脊液NSE为自变量,CSF-LA定量为因变量做线性回归分析,脑脊液NSE可以显着影响CSF-LA定量,非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28(P<0.05)。结论:(1)感染性颅内高压患儿的脑脊液压力与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相关性,脑脊液压力升高值越大,患儿临床表现越严重,合并各器官脏器损害的发生率越高。(2)感染性颅内高压患儿头颅MRI无特异性改变,但颅内压升高越明显,MRI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3)血清和脑脊液中的S100B、NSE可正向影响CSF-LA定量,即血清和脑脊液中的S100B、NSE越高,CSF-LA定量越高,脑脊液压力升高也越大,患儿发展成为重度感染性颅内高压的可能性越大。(4)血清及脑脊液中S100B、NSE、LA含量水平对感染性颅内高压患儿的早期诊断、提高治疗效果、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黄向群[2](2021)在《脑脊液降钙素原、乳酸与乳酸/糖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诊疗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监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脑脊液的降钙素原(PCT)、乳酸(LA)、乳酸/糖(LA/GLU)和传统指标的动态变化,探讨各指标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采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6月1日至2021年2月1日的开颅术后疑似颅内感染的发热患者152例,在诊治过程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79例患者,并将其分为2大组:颅内感染组(A+B组)和非颅内感染组(control组),其中颅内感染组又根据患者在第3天的体温改善情况、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又将颅内感染组(A+B组)分为感染控制组(A组)和感染未控制组(B组)。其中B组患者在第3天的症状体征和体温均未改善,予以立即更换抗生素治疗。各分组中,病例数分布如下:颅内感染组(A+B组)共34例(感染控制组21例,感染未控制组13例),非颅内感染组共45例。其中颅内感染组(A+B组)的疾病类型组成有:自发性脑出血26例,颅脑外伤性脑出血2例,颅脑肿瘤3例,脑积水3例。非颅内感染组(control组)的疾病类型组成有:自发性脑出血34例,颅脑外伤性脑出血2例,颅脑肿瘤4例,脑积水5例。在各患者或其家属签署了相关的脑脊液、血液样本采集和临床实验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后,分别在第1、3、5、7、14天采集在开颅术后怀疑是颅内感染的患者的脑脊液和外周静脉血样本,其中怀疑是颅内感染的主要特征为发热和类似颅内感染的临床表现。对采集的脑脊液样本行脑脊液PCT、LA、常规、生化等检查,同时计算出各自脑脊液乳酸/糖(Lactate/Glucose,LA/GLU);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行血糖、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其中的检测方法如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脑脊液PCT;采用“终点比色法”检测脑脊液LA;采用血常规分析仪自动检测脑脊液和血液常规;采用DT3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脑脊液和血液生化、糖。结果:(1)在颅内感染组(A+B组)与非颅内感染组(control组)患者脑脊液与血液检测第1天:颅内感染组(A+B组)的脑脊液PCT、脑脊液LA、脑脊液LA/GLU、脑脊液糖、脑脊液糖/血糖、脑脊液蛋白、脑脊液WBC水平均高于非颅内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颅内感染组患者的脑脊液PCT、LA、LA/GLU水平显着高于非颅内感染组,脑脊液糖水平显着低于非颅内感染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1)。对脑脊液PCT、LA和LA/GLU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得知:脑脊液PCT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 urve,AUC)为0.887,阈值为0.235ng/m L,敏感度为94.10%,特异度为75.60%;脑脊液L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6,阈值为3.115mmol/L,敏感度为91.20%,特异度为77.80%;脑脊液LA/GLU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9,阈值为1.694,敏感度为70.6%,特异度为93.3%。(2)在颅内感染控制组(A组)与颅内感染未控制组(B组)患者脑脊液PCT动态监测的第1、3、5、7、14天:在感染控制组早期,两组患者脑脊液PCT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脑脊液PCT先由相对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转变成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后又恢复相对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4、图5。(3)在颅内感染控制组(A组)与颅内感染未控制组(B组)患者脑脊液LA动态监测的第1、3、5、7、14天:患者在监测早期(第1天)和后期(第14天)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1,P<0.05),而在中期(第3、5天)两组患者的差异较为明显(P<0.0001),中期后段(第7天),两组患者差异则并不明显(P>0.05)详见表5、图6。(4)在颅内感染控制组(A组)与颅内感染未控制组(B组)患者脑脊液LA/GLU动态监测的第1、3、5、7、14天:两组患者在监测的早期(第1天)和后期(第7、14天)的脑脊液LA/GLU都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监测的中期(第3、5天),两组患者的脑脊液LA/GLU比值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01)。其折线图显示,B组患者的脑脊液LA/GLU在第3天未控制时显着上升,在更换抗生素后,则有所下降,直至接近A组患者水平,详见表6、图8、图9。结论:(1)患者的脑脊液PCT、LA、LA/GLU对患者的颅内感染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2)在14天动态监测研究中发现,脑脊液PCT、LA、LA/GLU 3项指标均具有病情评估能力,且与脑脊液PCT相比,脑脊液LA、LA/GLU具有更好的病情评估能力。(3)脑脊液LA、LA/GLU具有与脑脊液糖类似的ROC曲线,其结果提示,与脑脊液LA、脑脊液GLU相比,脑脊液LA/GLU更高的颅内感染辨别能力。
姚忠琦[3](2020)在《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是研究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通过其临床及实验室验证评价该技术应用于临床进行精准诊断的价值。方法:留取入组患者脑脊液1ml存入脑脊液试管中,并在30min内将样本保存于-20℃冰箱进行冷冻。取冷冻后脑脊液样本300ul,使用DNA提取试剂盒(BGI,华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武汉)提取DNA。提取的DNA经超声打破至200~300 bp大小的片段,加上接头序列,环化形成单链环状DNA,再滚环扩增2-3个数量级,生成DNA纳米球。使用BGISEQ-50测序平台(中国华大基因)构建DNA文库。应用 Agilent2100生物分析仪(Agilent Technologies,美国Santa Clara公司)质控文库插入片段大小,使用定量PCR(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质控DNA文库浓度。应用BGISEQ-50的测序平台(天津华大研究所)进行测序。结果:最后入组的53例患者中,通过脑脊液NGS测得阳性24例,其中测得1例伪狂犬病毒致病引起的脑炎,这是世界首次发现并报道人罹患伪狂犬病毒脑炎;临床及实验室验证11例,用χ2检验对脑脊液NGS结果及临床实验室验证进行统计学分析,用McNemar检验进行验证,得到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脑脊液NGS技术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在诊断病毒性脑炎方面,脑脊液NGS技术较传统实验室方法更有优势。2.脑脊液NGS技术可以发现一些新的或罕见的致病病原微生物。
满劲进[4](2020)在《IFN-γ、NSE在成人结核性与病毒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测成人脑脊液及血清中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含量,探讨其在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ar meningitis,TBM)、病毒性脑膜炎(Viral meningitis,VM)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就诊于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神经内科明确诊断为脑膜炎患者60例(其中结脑组,即TBM组30例,病脑组,即VM组30例)为观察组,原发性头痛患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脑脊液及血清中IFN-γ、NSE含量,并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TBM组、VM组、对照组年龄、性别、症状与体征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M组、VM组脑脊液常规与生化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BM组脑脊液IFN-γ含量(70.32±7.90)pg/ml明显高于VM组(42.31±6.78)pg/ml、对照组(10.52±1.11)pg/ml,VM组脑脊液IFN-γ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TBM组血清IFN-γ含量(111.16±16.80)pg/ml明显高于VM组(70.79±11.29)pg/ml、对照组(8.94±2.75)pg/ml,VM组血清IFN-γ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VM组脑脊液NSE含量(28.57±2.71)ng/ml明显高于TBM组(17.57±1.06)ng/ml、对照组(6.59±1.75)ng/ml,TBM组脑脊液NS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VM组血清NSE含量(26.80±1.57)ng/ml明显高于TBM组(15.72±2.37)ng/ml、对照组(5.20±1.63)ng/ml,TBM组血清NS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脑脊液IFN-γ、血清IFN-γ与TBM显着正相关(r=0.796,r=0.758,P<0.001),而脑脊液NSE、血清NSE与TBM不相关(r=0.020,r=0.018,P>0.05);脑脊液NSE、血清NSE与VM显着正相关(r=0.817,r=0.817,P<0.001),脑脊液IFN-γ、血清IFN-γ与VM不相关(r=0.035,r=0.021,P>0.05)。结论:(1)TBM组脑脊液及血清IFN-γ含量较VM组、对照组明显升高,提示脑脊液及血清中IFN-γ的含量增高可作为TBM的早期诊断指标;(2)VM组脑脊液及血清NSE含量较TBM组、对照组明显升高,可早期辅助诊断VM,TBM组、VM组脑脊液及血清NSE明显高于对照组,NSE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损伤程度的标志物,以评估预后;(3)通过联合检测患者脑脊液及血清中IFN-γ、NSE含量,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TBM、VM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马海畅[5](2020)在《评价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文中指出背景: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和脑脊髓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是肺外结核病最严重的形式,发病率、死亡率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由于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而且传统的病原学诊断方法耗时长、敏感度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始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临床往往难以做到早期确诊,进而严重影响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及预后,导致其致死、致残率居高不下。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是一种新兴的分子诊断学手段,其通过对送检样本中的DNA或RNA进行测序,快速、准确的获取病原体的基因组信息,目前正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病原体的检测,但在结核性脑膜炎中应用较少。目的:评价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入院治疗的临床诊断为TBM的患者16例,TBM的诊断依照国际TBM诊断分型,同时纳入6例确诊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为mNGS阳性对照,1例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作为mNGS阴性对照,所有入组患者均使用mNGS技术及常规病原体检测方法检测收集的脑脊液样本。同时计算mNGS及其他检测方法诊断TBM的敏感度特异度,比较其诊断效能。结果:1、16例临床诊断的TBM患者中,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40.8±18.1,入院前症状持续时间10-120天(平均31.2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100%(16/16)、头痛75%(12/16)、意识障碍75%(12/16)、颈强直81.25%(13/16)。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提示伴脑膜强化者68.75%(11/16),伴脑梗死(梗塞部位脑干、丘脑、岛叶侧脑室)者25%(4/16),脑积水者6.25%(1/16);2、入组TBM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颅内压升高者81.25%(13/16),脑脊液白细胞升高者93.75%(15/16,平均211.25*106/L),脑脊液细胞学淋巴细胞占优势者62.5%(10/16),脑脊液蛋白升高者100%(16/16,平均1.86g/l),脑脊液葡萄糖降低者62.5%(10/16,平均1.92mmol/l),XPERT MTB/RIF阳性者18.75%(3/16),抗酸染色阳性者0%(0/16),脑脊液培养阳性者0%(0/16),外周血T-SPOT.TB阳性者56.25%(9/16);3、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时,mNGS的敏感度为62.5%(10/16),XPERT MTB/RIF的敏感度为18.25%(3/16),T-SPOT.TB的敏感度为50%(8/16),与XPERT MTB/RIF和T-SPOT.TB相比,mNGS具有最高的敏感度。4、以临床最终诊断为金标准时,mNGS与XPERT MTB/RIF技术诊断方法一致性差(Kappa=0.027,p=0.165),mNGS诊断的阳性率为62.5%,明显高于XPERT MTB/RIF(18.75%),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Mc Nemar检验,P=0.039)。mNGS技术与XPERT MTB/RIF技术相结合能将检测灵敏度提高到69.53%;mNGS与T-SPOT.TB技术诊断方法一致性中等(Kappa=0.5,p=0.039),且mNGS与T-SPOT.TB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 Nemar检验,P=0.625),一致度为74.2%。mNGS技术与T-SPOT.TB技术相结合能将检测灵敏度提高到81.25%。5、以MRN≥1、MRN≥2、MRN≥3、MRN≥5为诊断标准判断mNGS阳性与否,其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62.5%、56.25%、37.5%和31.25%,特异度均为100%,其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3.85%、50%、41.18%和38.89%,在以MRN≥1为TBM宏基因组二代测序阳性结果标准时,诊断的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最高。结论:1.在16例临床诊断TBM患者中,mNGS检测MTB的阳性率最高(62.5%),T-SPOT.TB的阳性率为50%,XPERT MTB/RIF的阳性率为18.25%,mNGS与其他检测方法结合可提高MTB的检出率;2.mNGS可用于混合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如病例10(结核性真菌性混合型脑膜炎),MTB为胞内菌,脑脊液样本中细菌丰度低,当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RN≥1时可认定结核分枝杆菌的mNGS阳性。
王玲玲,罗金秀,鲍连云[6](2019)在《囊膜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囊膜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眼科诊治的34例(39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分析患者在术前、术后7 d、术后2个月的BCVA、视力、眼压、眼轴长度、前房深度、RNFL以及CST的厚度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患者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眼轴长度以及屈光度数在术后7 d、术后2个月均明显改善(P均<0.05);术后2个月BCVA≤0.1者3眼,0.2≤BCVA≤0.4者8眼,BCVA≥0.5者28眼。其中BCVA≥0.5者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为16眼、8眼、4眼。不同眼轴长度组间的BCVA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患者的视盘周围RNFL的厚度以及CST的厚度增加(P均<0.05);患者出现角膜水肿2眼、囊膜破裂1眼、合并人工晶状体袢卷曲1眼,后囊膜混浊1眼以及术后前房均有不同程度加深,但无继发青光眼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0.25%。结论囊膜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可明显降低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的眼压、眼轴长度,提高患者前房深度与视力,增加视盘周围RNFL以及CST的厚度,改善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的视网膜结构,手术并发症少。
赵方方,贺仁忠[7](2019)在《细胞因子在结核性脑膜炎发病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结核性脑膜炎(TBM)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颅内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是肺外结核中最严重的一种,其发病占结核病患者的5%~15%,有很高的致死率与致残率[1]。目前诊断TBM的主要方法有细菌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试验,与细菌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比较,免疫学试验具有成本低、易操作、灵敏度
张艳[8](2015)在《脑脊液检测指标在感染性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各类脑膜炎为临床常见病,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该类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脑脊液改变不典型,为其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困难。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脑膜炎的诊断指标越来越丰富,如胱抑素C、降钙素原对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S-100B对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脱氨酶、早期分泌抗原靶-6、干扰素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但各个指标均有一定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临床实际应用中可采用多项指标联合检测,以便更准确地用于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监测。
张莉[9](2013)在《细菌性脑膜炎病原学及S100B蛋白在其早期诊断中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临床及病原学分析目的: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12年间住院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测结果,为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总结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1年1月~2012年12月收住入院病原诊断明确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对其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并发症、预后转归及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2年间,共有570例细菌性脑膜炎住院患儿,其中有146例病原菌明确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纳入本研究。2.临床表现与转归:新生儿58例,28天~1岁患儿36例,1-3岁患儿20例,>3岁患儿32例。不同年龄患儿临床表现不同,新生儿症状不典型,婴儿组出现并发症的比例最高(χ2=11.891,P<0.05),1岁以上患儿易出现呕吐和脑膜刺激征,3岁以上患儿有50%(16/32)继发于头颅外伤、肿瘤术后或神经系统相关解剖结构异常。3.病原菌分布特点:在本组病例收集过程中,570例临床诊断细菌性脑膜炎患儿,有146例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总阳性率为25.6%。其中,G+菌占54.8%(80/146),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2.6%)、肠球菌(13.0%)和肺炎链球菌(8.2%)为主;G-菌占45.2%(66/146),以大肠埃希菌(20.5%)、鲍氏不动杆菌(6.8%)和脑膜炎奈瑟菌(4.1%)为主。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58例,以大肠埃希菌(25.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2.4%)和肠球菌(17.2%)为主。4.病原菌抗菌药物耐药监测:G+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敏感,大多数G+菌株对利福平敏感。G-菌中有3株/10株鲍氏不动杆菌和1株/3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耐药,余菌株均对美罗培南敏感,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ESBL+率分别达到66.7%、60%和100%。5.急性期并发症和出院结局与病原菌的关系:急性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3.2%(63/146),常见并发症为硬膜下积液、脑积水和局部神经损害,发生并发症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治疗结束时死亡或预后不良放弃治疗患儿占21.2%(31/146),其中4.1%(6/146)的患儿死亡。41.7%(5/12)的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死亡或预后不良而放弃治疗。结论:不同年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表现不同,临床中应关注新生儿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及3岁以上儿童潜在神经系统相关解剖结构缺陷的可能。本组病例显示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和肺炎链球菌为主。针对G+和G-菌感染,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美罗培南是敏感的抗菌药物。细菌性脑膜炎急性期并发症主要为硬膜下积液、脑积水和局部神经损害,出现并发症的常见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和鲍氏不动杆菌。主要病原菌中,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预后不佳。第二部分S100B蛋白在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目的:通过实时收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及血清,对其S100B蛋白水平进行测定并对部分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S100B蛋白水平进行连续的检测,与常规实验室诊断指标进行比较,进一步研究S100B蛋白在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2011.8~2012.1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患儿中临床诊断明确的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或脑膜脑炎患儿纳入研究,以行腰穿检查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儿为对照。采用ELISA法测定脑脊液、血清S100B蛋白水平。通过ROC曲线分析,确定S100B蛋白在急性期细菌性脑膜炎中的诊断界值,与常规检测指标(脑脊液总蛋白、葡萄糖、白细胞计数及外周血CRP)的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比较,并分析其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1.共有132例同时具有脑脊液和血清的患儿入组,其中急性期91例,包括细菌性脑膜炎23例、病毒性脑炎或脑膜脑炎24例、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照44例;恢复期41例,包括细菌性脑膜炎28例、病毒性脑炎或脑膜脑炎13例。另有8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每例均进行了3次以上连续的脑脊液检测。2.急性期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S100B蛋白浓度为772.61±71.98pg/ml,病毒性脑炎或脑膜脑炎患儿脑脊液S100B蛋白为449.48±44.85pg/ml,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水平(225.42±13.72pg/ml)。细菌性脑膜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S100B蛋白浓度显着高于病毒性脑炎或脑膜脑炎患儿(t=3.845,P<0.001),脑脊液S100B蛋白诊断急性期细菌性脑膜炎的AUC为0.93(95%CI,0.87-0.98),Cut-off值为423.89pg/ml,其诊断的敏感度为0.91(95%CI,0.73~0.98),特异度为0.82(95%CI,0.72~0.90)。3.急性期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清S100B蛋白为423.56±73.84pg/ml,显着高于急性期病毒性脑炎或脑膜脑炎患儿88.68±25.50pg/ml (t’=4.287, P<0.001)及对照患儿111.63±15.09pg/ml(t’=4.139, P<0.001)。病毒性脑炎或脑膜脑炎与对照患儿S100B蛋白血清水平无明显差异。血清S100B蛋白诊断细菌性脑膜炎的AUC为0.90(95%CI,0.83~0.96),Cut-off值为135.91pg/ml,诊断的敏感度为0.96(95%CI,0.79~0.99),特异度为0.76(95%CI,0.65~0.85)。4.急性期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清与脑脊液S100B蛋白水平相关。两个指标诊断的一致率为79.1%(72/91),一致性检验Kappa=0.563, P<0.001。5.连续检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S100B蛋白显示治疗后S100B水平较低,出现并发症患儿急性期血清S100B蛋白水平高于无并发症患儿(t’=2.576,P<0.05)。结论: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及血清S100B蛋白升高水平显着高于病毒性脑炎或脑膜脑炎患儿及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照患儿,可作为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临界值分别为423.89pg/ml(脑脊液)和135.91pg/ml(血清)。血清S100B蛋白与并发症发生相关,可以作为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指标,尤其对于具有腰穿禁忌证或拒绝腰穿的患者更有意义。脑脊液S100B蛋白的动态变化能个体化地反应病情的进展及预后。
朱飞[10](2012)在《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测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由结核杆菌所致的非化脓性炎症。近年来该病呈上升趋势,且临床表现越来越不典型,致使误诊率升高。没有经过及时治疗的患者病情常逐渐加重,甚至死亡。然而,目前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尚无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的方法。目的研究快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方法,从而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方法第一部分,定性诊断:选取结核性脑膜炎患者36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57例。对结核性脑膜炎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对其主要临床表现进行探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脑脊液早期分泌抗原靶-6(ESAT-6)和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脑脊液结核菌DNA;应用涂片法检测脑脊液结核菌;对以上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第二部分,定量诊断:选取结核性脑膜炎患者36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24例,非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33例。应用ELISA法检测三组患者脑脊液白细胞介素-8(IL-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干扰素-γ(INF-γ)的含量,判断三项指标在各组的含量有无显性差异,并进行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第一部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有结核病史或患有神经系统外结核病是影响结核性脑膜炎患病与否的危险因素。ELISA法检测ESAT-6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3.3%、91.2%、70.6%、68.4%,ELISA法检测CFP-10为16.7%、98.2%、85.7%、65.1%,FQ-PCR法为19.4%、100%、100%、66.3%,涂片法为2.8%、100%、100%、61.9%。ELISA法检测ESAT-6、ELISA法检测CFP-10和FQ-PCR法在结脑组的阳性率均较非结脑组显着增高。涂片法结脑组的阳性率与非结脑组相比无显着差异。ELISA法检测ESAT-6的敏感性较涂片法显着增高,其余各组间敏感性均无显着差异。各组间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无显着差异。第二部分:结脑组脑脊液IL-8、MMP-9、INF-γ的含量显着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组和非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组。病毒性脑膜炎组脑脊液IL-8、MMP-9含量显着高于非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组。病毒性脑膜炎组脑脊液INF-γ含量与非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组比无显着差异。脑脊液中IL-8、MMP-9、INF-γ的含量两两间均有显着相关性。结论第一部分:ELISA法检测脑脊液中ESAT-6、CFP-10和FQ-PCR法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有一定意义,涂片法诊断意义不大。当应用这几种方法检测得出结核性脑膜炎的结论时,结果的可靠性较大;但当得出非结核性脑膜炎的结论时,不能轻易排除此病,还应进一步判断。第二部分:脑脊液中IL-8、MMP-9、INF-γ的测定对结核性脑膜炎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临床上倘若在患者脑脊液中检测到高水平的INF-γ,较IL-8、MMP-9对于结核性脑膜炎更具诊断价值。IL-8,MMP-9和INF-γ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过程中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共同参与神经系统的炎症损伤过程。
二、动态测定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S100B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态测定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S100B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感染性颅内高压患儿血清及脑脊液S100B、NSE、LA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起病初期临床表现差异比较 |
2.2 常规实验室指标比较 |
2.3 两组患儿颅脑MRI与CT病灶检出率比较 |
2.4 各年龄段两组患儿脑脊液压力变化比较 |
2.5 三种脑炎轻型病例和重型病例脑脊液压力比较 |
2.6 各组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NSE、LA水平比较 |
2.7 三种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NSE、LA水平比较 |
2.8 患儿S100B、NSE在血清和脑脊液的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分析 |
3 讨论 |
3.1 起病初期临床表现特点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对感染性颅内高压的意义 |
3.2 颅脑MRI检查对感染性颅内高压的意义 |
3.3 血清和脑脊液NSE、S100B,LA对早期预测感染性颅内高压的意义 |
3.4 S100B、NSE及LA在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PCT、S100B、NSE及MRI在儿童感染性颅内高压的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2)脑脊液降钙素原、乳酸与乳酸/糖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诊疗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颅内感染的背景介绍 |
1.2 颅内感染的常用诊断指标 |
1.3 PCT、LA的理化性质及研究现状 |
1.3.1 脑脊液PCT的理化性质及研究现状 |
1.3.2 脑脊液LA的理化性质及研究现状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 |
2.2.1 颅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样本采集 |
2.4 主要仪器及检测方法 |
2.4.1 脑脊液PCT的检测 |
2.4.2 脑脊液LA的检测 |
2.4.3 脑脊液和血液的常规生化检测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
3.2 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检测的各项指标比较 |
3.3 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在检测第1天脑脊液PCT、LA、LA/GLU、糖、蛋白水平的效能 |
3.4 感染控制组和感染未控制组在检测第1、3、5、7、14天脑脊液PCT、LA、LA/GLU水平的动态变化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颅内感染基本资料 |
4.2 脑脊液PCT |
4.3 脑脊液LA |
4.4 脑脊液LA/GLU |
4.5 脑脊液常规生化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脑脊液检测指标对颅内感染诊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二代测序技术简介 |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测序结果解读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临床特征 |
3.2 脑脊液二代测序结果 |
4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现状 |
病毒性脑炎(脑膜炎) |
细菌性脑炎 |
结核性脑膜炎 |
神经型布鲁氏菌病 |
真菌性脑炎 |
脑寄生虫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IFN-γ、NSE在成人结核性与病毒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5)评价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收集临床资料 |
2.4 伦理支持和知情同意 |
2.5 实验方法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临床特征 |
3.1.1 患者一般资料与危险因素 |
3.1.2 TBM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 |
3.1.3 TBM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
3.2 脑脊液宏基因组测序结果 |
3.3 MNGS技术检测TBM合并曲霉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曲霉菌DNA |
3.4 MNGS技术检测MTB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
3.5 MNGS技术与XPERT MTB/RIF的比较 |
3.6 MNGS技术与T-SPOT.TB的比较 |
3.7 不同MNGS阳性诊断标准诊断性能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学术成果 |
致谢 |
(6)囊膜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评定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术前后眼部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
2.2 患者的眼轴长度与术后2个月BCVA情况 |
2.3 患者的手术前后RNFL与CST的厚度变化情况 |
2.4 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情况 |
3 讨论 |
(7)细胞因子在结核性脑膜炎发病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
2 IFN-γ |
3 IL-23 |
4 IL-18 |
5 IL-10 |
6 IL-8 |
7 IL-6 |
8 S100B蛋白 |
9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 |
1 0 MMP-9及MMP-2 |
1 1 其他细胞因子 |
1 2 小结 |
(9)细菌性脑膜炎病原学及S100B蛋白在其早期诊断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临床及病原学分析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S100B蛋白在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结论及创新性、局限性、工作设想 |
参考文献 |
S100B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
References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及硕士期间参加会议 |
综述 |
References |
致谢 |
(10)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测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流程图 |
前言 |
第一部分: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特异性检测诊断价值研究——ELISA 法检测抗原 EAST-6 和 CFP-10、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 结核菌 DNA、涂片法检测结核菌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非特异性细胞因子检测价值研究 ——ELISA法检测脑脊液IL-8、MMP-9和INF-γ含量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结核性脑膜炎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四、动态测定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S100B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感染性颅内高压患儿血清及脑脊液S100B、NSE、LA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D]. 岑贞颐.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2]脑脊液降钙素原、乳酸与乳酸/糖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诊疗价值[D]. 黄向群. 南昌大学, 2021(01)
- [3]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D]. 姚忠琦.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4]IFN-γ、NSE在成人结核性与病毒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D]. 满劲进.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5]评价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D]. 马海畅. 河南大学, 2020(03)
- [6]囊膜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效果[J]. 王玲玲,罗金秀,鲍连云.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9(09)
- [7]细胞因子在结核性脑膜炎发病中的研究进展[J]. 赵方方,贺仁忠.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9(16)
- [8]脑脊液检测指标在感染性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J]. 张艳. 临床误诊误治, 2015(07)
- [9]细菌性脑膜炎病原学及S100B蛋白在其早期诊断中价值的研究[D]. 张莉. 复旦大学, 2013(03)
- [10]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测诊断价值研究[D]. 朱飞.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