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AI基本横式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刘源[1](2021)在《基于电力系统规划的区域能—水—排锅合模型研究》文中提出区域电力系统的低碳化、清洁化及高效化改造是我国在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的前提下,实现“3060”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火力发电作为我国占比最高的发电形式,其主要分布于中西部省份。虽然这些省份有充足的煤炭资源,但水资源相对匮乏,碳减排及大气污染物的减排任务重、难度大等伴生问题突出。由于这些省份普遍承担着西电东送的重要任务,因而也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电力系统的能、水、排矛盾。如何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实现碳减排任务的同时,有效的实现供能结构优化,发电水耗节约,即实现区域电力系统能-水-排协同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基于我国北方区域电力系统的现状,本文以层次模型为基础模型框架,以选定的4个典型的北方区域为研究案例,通过多模型组合及不同的情景设置,来研究不同环境约束下这些区域的电源结构优化调整方案,以实现区域电力系统能-水-排关系的协同优化。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现阶段能源系统中的耦合理论及能源系统中的能-水-排耦合研究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和梳理,并对区域电力系统的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能源系统在能、水及排放三要素耦合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研究过程中尚存的问题;同时,结合我国电力系统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论证了在我国开展区域电力系统能-水-排耦合优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其次,系统梳理了层次模型理论框架,并论证了采用层次模型实施能-水-排耦合优化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最后,论文归纳了在开展区域电力系统能-水-排耦合优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类型及其对优化过程造成的潜在影响,并梳理了潜在的不确定性控制方法及策略。(2)基于多重预测手段进行电力需求量、随机机组出力及其利用小时数的预测仿真。在开展区域电力系统能-水-排耦合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各预测项是影响电源结构的先导因素,同时也是实现系统能-水-排耦合优化的潜在前置条件,因而提高对区域电力系统中长期电力需求、随机机组出力及其利用小时数的预测精度将直接影响到优化结果的可靠性。本文综合应用包括传统复合预测模型、蒙特卡洛随机模拟、支持向量机(SVM)及随机森林(RF)等预测手段,结合不同的预测场景,对系统中的各项参数进行预测,并通过不同方法之间的比选,有效的提升各预测项的预测精度,从而为能-水-排整体优化精度的改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构建了基于混合整数双层规划模型为基础框架的能-水-排耦合优化模型。针对传统的单目标或多目标模型在优化建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单目标模型难以对多要素问题的协同优化关系进行有效的反映,多目标优化模型难以对不同要素间的主、次关系进行有效刻画等问题,本文采用混合整数双层规划模型为基础模型框架,将不同的耦合要素,包括电源结构调整策略,发电水资源消耗优选策略及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减排策略同时纳入到优化框架中,通过将不同优化要素设置于不同的目标层,来实现不同目标的主次优化顺序,进而结合不同优化目标的优先级次序,得到相应的优化结果;通过对不同目标层进行调整,来对比分析不同优化要素处于不同优化层次时的结果差异。通过模糊满意度算法,有效的量化不同目标优先级条件下系统整体的满意度水平,从而得到优化的可行解。本文基于河北、内蒙及山西三个能、水、排矛盾突出的主要北方区域进行双层优化建模。首先基于电厂级优化尺度,以河北省15座现役大型火力发电场为研究案例,研究其低碳化改造方案,并寻找能-水-排协同优化路径;其次,将电厂级优化扩展至区域级优化,基于内蒙古的优势新能源资源禀赋,寻找碳达峰约束条件下,实现内蒙古新能源最大消纳目标下的低碳化电源结构调整路径,并兼顾能-水-排协同最优;最后,结合山西省电源结构清洁化调整方案,充分考虑其电源结构清洁化调整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实现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能-水-排协同优化目标。(4)构建了兼顾跨区域输电过程中虚实物质核算的区域能-水-排耦合多层优化模型。在双层能-水-排耦合优化模型的框架基础上,本文将其进一步扩展,通过将下层目标进行分解,得到了以上层目标为主导层的多层优化模型,该模型可将能-水-排耦合研究过程中的所有研究要素均以目标函数的形式进行表示。在模型构建的过程中,通过引入重要性分析理论及改进的重力模型,可以有效的对跨区域电力输送过程中源于不同供电区域的虚拟水资源及大气排放进行定量测算和来源区分,从而为进一步界定跨区域电力输送过程中的排污责任提供可行的政策支撑。此外,通过机会约束规划方法的引入,该模型也重点关注了研究区域的供电安全问题,并给出了不同供电安全水平下的电源结构优化调整方案。(5)基于多重不确定性控制方法的多风险控制策略。在能-水-排耦合研究国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如电力需求不确定性,风、光出力不确定性,不同机组利用小时数不确定性及环境政策不确定性等。这些不确定性最终会导致模型输入参数的不确定性,进而对能-水-排耦合优化结果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将层次模型与区间参数规划方法,两阶段随机优化方法,机会约束规划等不确定性方法的结合,进一步有效的实现对系统优化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量化与控制,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对多要素耦合优化建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控制。
郑佳雪[2](2021)在《集团型企业智能财务转型的策略与路径研究 ——以Z集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宇松[3](2021)在《含张开型裂隙脆性试样破裂机制试验与模拟研究》文中认为向深部要资源,已经成了目前及未来矿山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岩爆类灾害的频繁发生,其中,脆性岩中的结构控制型岩爆是最危险的岩爆灾害形式之一。准确揭示三维条件下此类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破坏规律对于深部地下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内置三维充填型”裂隙试样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表明其附近次生破坏结构分布和发展特征与常规二维研究结论相差较大,但由于实验技术的局限,“内置三维张开型”裂隙不同状态下的细部研究始终无法深入展开,相关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也无法得到验证。本文正是以此为背景,开发了一套内置三维张开型裂隙试样的制备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大量相关物理试验和模拟试验,取得了如下研究内成果:(1)内置三维张开型裂隙试样制备技术研发。基于体积损失思想开发了一种新型内置三维张开型裂隙制备方法,成功在石膏类岩石试样中得到真实的空腔结构(经CT扫描技术验证)。(2)展开了大量张开型单裂隙试样压缩破坏试验。分别以预制张开型裂隙的倾角和走向长度为自变量,深入研究了不同单裂隙产状条件下脆性岩样的物理力学性质、表面及内部次生破坏发展特征,分析和对比了表面及内部次生破坏过程的时空差异性。(3)进行了不同隐伏程度张开型平行双裂隙试样压缩破坏试验。以平行双裂隙的隐伏状态为自变量,深入研究了双裂隙在完全外露、部分外露以及全部隐伏三种状态下对应脆性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内外破坏特征。综合单裂隙和双裂隙试验结果,讨论了裂隙岩体表观与真实状态间的诸多差异,确定了拥有不同安全强度的各类裂隙岩体的关键破坏位置。(4)张开型裂隙围岩断裂理论分析。分别建立张开型裂隙的二维和三维尖端应力场模型,求解单轴压缩条件下裂隙尖端不同位置的应力强度因子、以及对应的次生破坏模式。此外,基于四边固支矩形板模型计算内置张开型裂隙自由面围岩的平面内应力场,得到该区域次生破坏结构的起裂位置、发展过程及最终分布形态。(5)展开了内置三维张开型裂隙试样数值模拟研究。利用PFC3D软件模拟内置单裂隙试样的单轴压缩试验,基于围岩颗粒位移矢量场的二维分析断面以及局部三维分析模型,深入研究预制裂隙不同位置围岩的次生破坏起裂机理和破裂模式,并分析预制裂隙厚度对次生破坏起裂及发展过程的影响。(6)展开了不同隐伏状态平行双裂隙试样数值模拟研究。利用PFC3D软件模拟三种隐伏状态条件下双裂隙试样的单轴压缩试验,基于围岩颗粒位移矢量场的若干二维分析断面,深入研究双裂隙不同位置围岩的位移变形特征、破坏发展过程、破坏起裂机理及破坏模式。
闫宪尧[4](2021)在《钙铈基复合材料吸收CO2强化生物质水蒸气气化制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钙循环的吸收CO2强化生物质水蒸气气化制氢技术利用钙基材料的原位C02捕集,不仅可以获得较高H2浓度与产量,同时可以实现CO2富集,具有良好应用前景。钙基材料的高活性和稳定的循环捕集CO2性能是获得高效生物质气化制氢的关键之一。然而由于高温烧结,天然钙基材料捕集CO2性能随循环次数衰减较快,使生物质气化循环中的制氢性能较低,从而制约了该技术的发展。为了使钙循环强化生物质水蒸气气化获得更高捕集CO2和制氢效率,本文以CaO为CO2吸收剂、CeO2作为制氢催化剂,合成了一系列高活性钙铈基复合材料;分别采用Ca12Al14O33与赤泥增强钙铈基材料的抗烧结性能与催化焦油裂解性能,进一步提高钙铈基材料的循环捕集CO2与强化制氢性能,通过微观表征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揭示钙铈基复合材料强化生物质气化过程高效捕集CO2与强化制氢机理,为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与依据。通过湿混合法制备了钙铈复合材料,研究了多次循环中该复合材料强化生物质气化制氢特性,设计了 L12(4×23)正交实验并获得了该材料在吸收CO2强化生物质制氢中的最佳反应条件,分析了 CeO2对材料中CaO晶粒尺寸及多次循环中颗粒尺寸的影响,阐明了多次循环中生物质灰对复合材料反应性能的影响机制,揭示了钙铈复合材料具有较高捕集CO2性能与强化制氢性能的机理。研究发现,CeO2使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同时提高了 CaO的捕集CO2性能;当CaO/CeO2质量为90:10时,20次生物质气化循环后H2浓度与产量依然分别可达77.8vol.%与 141.8mL/g,分别为 CaO 的 1.49 与 1.81 倍。为了进一步提高钙铈复合材料在吸收CO2强化制氢中的循环稳定性,提出采用Ca12Al14O33作为惰性支撑体增强钙铈复合材料性能,通过湿混合法制备了具有更高循环稳定性的钙铝铈复合材料。研究了 Ca12Al14O33对钙铈复合材料的循环捕集CO2与强化生物质气化制氢的影响;探讨钙铝铈复合材料的活性位强度、化合价与电子态特性,分析了其在多次循环前后的碳酸化动力学特性、微观形貌与孔隙结构演变特性,揭示了 Ca12Al14O33与CeO2协同提高CaO强化生物质气化制氢性能与CO2捕集性能的机理。结果表明,Ca12Al14O33使钙铈复合材料在多次循环中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CeO2使复合材料获得了较高碳酸化反应速率,同时增强了 Ca12Al14O33对CaO的稳定和抗烧结作用,CeO2和Ca12Al14O33对复合材料的共同作用使CaO的CO2吸收量在20次循环后提高了 2.4倍;10次生物质气化制氢循环后,钙铝铈复合材料使生物质气化合成气中H2浓度与产量分别可达78.7vol.%与120mL/g,分别是煅烧石灰石的2.5与4.8倍。在生物质气化制氢循环中,为了进一步提高钙铝铈复合材料对焦油裂解的催化性能,提出采用工业固废——赤泥作为添加剂,通过湿-机械混合法合成了赤泥修饰钙铝铈复合材料。研究了赤泥预处理方式对钙铝铈复合材料碳酸化特性的影响,获得了赤泥对钙铝铈复合材料循环捕集CO2性能、催化制氢与焦油裂解转化的影响规律,探讨了赤泥修饰复合材料在多次循环中物相组成、电子特性及微观形貌的演变,阐明了赤泥修饰对钙铝铈复合材料捕集CO2、强化制氢与催化焦油裂解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多次循环中赤泥中的Fe2O3与CaO反应生成了Ca2Fe2O5,提高了钙铝铈复合材料中的氧空位浓度,增强了CaO与CeO2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了 CO2捕集,为水气变换与焦油裂解等反应提供活性位点;10次循环后使用赤泥修饰复合材料时合成气中H2浓度与产量分别为69.1vol.%与596.2mL/g,分别比未修饰复合材料提高了 43%与65%。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从原子尺度系统研究了生物质气化制氢条件下钙铈复合材料表面的CO2吸附特性,揭示了 Ce掺杂与H2O协同促进CO2吸附的机理;探究了 CaO表面生物质气化中典型反应——水气变换反应路径,阐明了 CaO强化水气变换制氢的机理;分析了钙铈复合材料表面对水气变换反应活化能与反应路径的影响,获得了 Ce掺杂对水气变换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e掺杂提高了邻位O原子的活性,使表面具有更高的CO2吸附活性,并且在H2O存在时与CO2成键更稳定;水气变换反应中的速率限制步骤H2O分子的解离在CaO表面自发进行,并且Ce的掺杂使O-H键进一步断裂的活化能得到了明显更小,降低了 CO2生成与吸附的活化能,使H2在表面自发脱附,从而获得良好的制氢性能。
华泽嘉[5](2021)在《汪清油页岩热解特征及气体热载体干馏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与资源”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油页岩干馏可制取页岩油作为石油的补充能源。目前,国内主要应用抚顺式气体热载体干馏炉炼油技术获取页岩油,技术相对落后,油收率低,且油页岩浪费严重,污染环境,严重影响了油页岩的综合开发利用。因此,掌握油页岩的干馏炼油机理,研发先进的油页岩气体热载体干馏炉是需要重点解决的基础应用性关键问题,也是油页岩综合利用中污染物控制和高效节能的途径。本文以汪清油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紧密围绕汪清油页岩热解过程中气体释放特性与热解反应性,利用FLASHCHAIN模型预测热解气体产物的生成规律。深入探究油页岩气体热载体干馏热源——热解气体产物的生成规律,对气体热载体干馏炉内干馏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并开发新型气体热载体干馏装置。本文从宏观到微观、从表观到本征全方位研究油页岩热解气体释放机理,并从实验研究到模拟计算和设计开发,最终研发先进的油页岩气体热载体干馏系统并通过工程化验证实验。本文主要工作如下:利用FT-IR及13C-NMR分析汪清油页岩有机结构的官能团与碳骨架结构分布。结合TG-FTIR结果,采用分峰拟合的方法探究汪清油页岩热解过程中热解气体的释放特性。利用TG分析结果研究汪清油页岩不同升温速率的热解特性。运用Friedman法、FWO法和DAEM模型计算油页岩低温热解的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COOH官能团在200℃以上会分解生成CO2。热解温度超过600℃,碳酸盐裂解继续生成CO2气体,同时伴随有少量CO的析出。对于汪清油页岩热解,FWO法和Friedman法计算的表观活化能随转化率连续变化。两种方法的平均活化能分别为233.71kJ/mol和234.61kJ/mol。综合F检验和量准则检验得出Logistic DAEM模型适合求解汪清油页岩的动力学参数,低温热解活化能为238.67kJ/mol。探究汪清干酪根热解轻质气体的释放规律。结合FLASHCHAIN模型及密度泛函理论预测热解产物的生成特性与反应机理,研究干酪根在不同热解温度主要官能团变化规律,判断热解过程中析出气体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干酪根热解气体产物主要为低碳数烃类,还有少部分为CO2和CO。随着热解的进行,干酪根FT-IR中脂肪烃区域振动强度逐渐减小并最终消失。干酪根热解形成CO的过程,首先是脂基结构结构,其次是羰基结构,最后为醚键结构。无论是脂肪烃还是芳香烃结构,形成CH4的过程都是主要发生分子间H原子的转移,杂原子O有助于油页岩油母质发生热解形成CH4。干酪根分子的烷链支化度呈出先减小后增大又减小趋势,在470℃左右时-CH2-和-CH3的振动吸收峰面积之比最大为7.064。针对气体热载体式干馏过程使用Ansys-Fluent对其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在Fluent中利用多孔介质模型,并采用自定义程序对炉内流动与传热传质过程进行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固定床内流体流动的模拟研究中,采用以Ergun方程为基础的多孔介质模型和RNG k-□湍流模型能够较好的吻合干馏过程中的传热传质过程,研究结果可为气体热载体干馏炉设计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为确保干馏效果,提高气体与颗粒间的接触面积和时间,可在干馏段形成同轴或偏心轴撞击流分布方式的涡流。建立油页岩颗粒物料传热传质模型,预测床内温度、水分和挥发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当进气速度和进气温度分别提升1.5m/s和1 00℃时,干酪根热解反应进程分别加快1600秒和600秒。当进气速度和进气温度分别降低1.5m/s和100℃时,干酪根热解反应进程分别降低1600秒和600秒。此外,在当进气温度分别提升或降低100℃时,热解前期的过程中水分最大蒸发速率则分别提升11.4%或降低24.7%。根据汪清油页岩及干酪根的有机结构及热解气体释放特性分析,以干馏过程数值模拟为基础,开发新型气体热载体干馏系统,并开展了中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干馏炉供热能力设计符合工艺要求,实际运行时热瓦斯平均供热温度为572℃,干馏炉内恒温段最高温度为520℃至550℃。入炉瓦斯平均温度与干馏炉内最高干馏温度差值为30℃至50℃,干馏炉保温效果较好,干馏炉热损失比较小。新型气体热载体干馏装置实现了干法排焦,半焦中水分为低于2%,可以直接作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料,瓦斯加热炉无积碳结焦问题。试验期间收油率为91.7%,为新型气体热载体干馏炉的工程化与大型化奠定基础。
胡国奥[6](2021)在《仿生大肠反应器的优化设计、稳定性评估及应用》文中认为相较于传统的动物实验和人体临床实验,体外模型反应器具有重复性好、可视化高、操作简单等特点,且没有伦理道德限制,因此利用体外模型反应器研究食品、药品和肠道菌群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近年来,国内外众多科研团队致力于研制出具备模拟胃肠生理功能、动态特征及结构高度仿生的新型反应器,但目前体外模型反应器多为国外垄断,价格昂贵,售后维护困难,而国内的反应器起步较晚,仿生水平低,多为刚性结构。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模拟胃肠道反应器(Gastrointestinal simulation reactor,GSR)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了一款仿生大肠反应器(Bionic large intestinal reactor,BLR),验证了BLR的稳定性,并将其初步应用到对低谷蛋白大米功能的评价中。主要研究如下:(1)BLR采用了新的连接方式、透析方式、取样方式、制膜方式,并对罐体尺寸、材料和部分程序进行优化。通过密封件连接反应器,使得反应器的组装更加高效,气密性更好;以透析袋模拟小分子物质的吸收,避免了菌体流入透析液造成污染;将取样口的位置设计在顶端,并使用了耐高温耐强酸碱材质的鲁尔阀,避免了在取样过程中造成污染;对制膜方法和制膜模具进行改良,使得制膜效率提高,膜的厚度更加均匀,强度更大,气泡更少;对罐体尺寸进行改良,避免硅胶膜过度拉伸造成破损;将部分配件的材质替换耐高温高压耐强酸碱的聚四氟乙烯,避免了滑丝现象;对部分程序进行改良,使得补料、透析速率得以控制。(2)在BLR中对不同浓度的凝胶小块进行破碎,并与磁力搅拌和水浴震荡的方式的破碎效果对比,发现BLR具有更强的破碎半固体的能力;为验证BLR可以适合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混菌的发酵培养,分别对动物双歧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和粪菌进行了7 d的发酵培养,发现菌群浓度和代谢产物含量可以长时间维持稳态,对代谢产物的分析可知,整个发酵过程,菌群一直保持着健康状态。通过与厌氧管水平对比,证明了BLR的优越性。(3)BLR也具备模拟胃和小肠消化的功能,通过BLR模拟消化对低谷蛋白大米的相对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淀粉消化率进行了测定。将低谷蛋白大米的未消化部分在BLR中对阿克曼粘细菌和健康人群的粪便微生物进行发酵,并与淀粉组和普通大米组进行对比。对发酵72 h后的菌群浓度和代谢产物的含量进行测定可知,相较于淀粉和普通大米,低谷蛋白大米对阿克曼粘细菌和肠道菌群生产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和乳酸具有促进作用,并对一些不好的代谢产物,如支链脂肪酸(Branched chain fatty acids,BCFAs)和氨的生成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可促进阿克曼粘细菌的数量的增长,对于肠道菌群来说,可以增加一些肠道有益菌的菌群数量,如双歧杆菌和拟杆菌等,降低有害菌的浓度,如粪大肠杆菌。由16S r DNA测序可知,低谷蛋白大米能显着提高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尤其是一些肠道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如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降低肠道有害菌的相对丰度,如变形菌门和梭杆菌门。
沈昊[7](2021)在《基于DNA表面技术和磁性粒子的人工多酶系统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工多酶系统是指通过模拟体内代谢途径,在体外组合不同的酶用于级联催化的固定化酶系统。人工多酶系统不仅继承了酶级联反应系统的高选择性、高催化效率和高原子经济性,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化分析、医学诊疗、工业生产和环境治理等领域。然而,基于传统方法合成的人工多酶系统仍存在一些问题,故亟需探索活性稳定、通用性强且成本较低的人工多酶系统的制备方法。本论文充分结合DNA表面技术与磁性粒子的特点,开发了新型人工多酶系统的构建方法,提升了人工多酶系统的整体性能,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1)通过DNA定向固定(DDI)技术将葡萄糖氧化酶(GOx)固定到磁性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表面,制备了纳米酶-天然酶催化系统。石墨烯量子点/磁性纳米粒子复合材料不仅作为天然酶的固定载体,还具有出色的纳米酶活性,与GOx组成了级联反应系统。该系统的催化活性、可再生性和操作稳定性较为出色,与吸附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相比,还具有更好的底物亲和性(Km=1.069mM)和更快的反应速率(Vmax=11.2×10-8 M/s)。将纳米酶-天然酶催化系统用于市售饮料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优异的选择性。该方法为人工多酶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在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通过化学吸附将寡核苷酸(oligo-DNA)功能化的GOx固定到磁性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LDHs)的表面,构建了包含天然酶催化模块和模拟酶催化模块的多模式催化平台。花状mLDHs既作为酶的固定载体,又发挥过氧化物酶模拟物的角色与酶协同催化串联反应。DNA不仅将GOx与mLDHs稳定地连接在一起,还显着提高了整个催化平台的生物活性。将该平台用于葡萄糖的比色和电化学传感,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比色法:5-250 μM;电化学法:0.05-2 mM)、较低的检出限(比色法:0.42μM;电化学法:2.47 μM)和出色的选择性。通过测定人血清和汗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评估了该平台的实际分析能力,具有结果可靠、回收率高和稳定性好等优点。这种将mLDHs与酶通过DNA化学吸附进行组合的级联系统合成策略为制备高性能的化学-酶复合物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方法。(3)为了进一步增强酶的稳定性,使用厚度可控的核苷酸配位聚合物(NCPs)原位封装通过DDI技术固定在磁性粒子上的GOx,以磁性微球作为固定酶的“锚”,NCPs作为保护酶的“盾”,构建了一种具有“锚-盾”结构的多酶催化系统。NCPs超分子层不仅减少了外界环境对天然酶催化性能的干扰,还作为类过氧化物酶与GOx组成级联反应系统。“锚-盾”系统在具备较好的生物催化活性的前提下兼顾了优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稳定性,且具有出色的储存稳定性,在4℃缓冲溶液中存放45天后还能保留94%的初始活性。此外,该系统在连续催化20个循环后仍保留了 81%的活性,展现出较好的重复使用性。基于以上性质,建立了一种用于去除酚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方法,展示了这类磁性“锚-盾”系统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4)基于前期工作,制备了两面修饰不同官能团的磁性Janus粒子,通过DDI技术将GOx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有序固定到Janus粒子的两个半球上,再使用聚多酚进行原位封装,模拟细胞的隔室化结构开发了酶的“软分离”策略用于构建多隔室多酶系统(MMS)。制备的MMS为模拟细胞活动提供了一个包含限域级联反应模型的仿生催化网络,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此外,通过将MMS用作纳米马达,发现酶在Janus微球上的非对称分布可以改善酶介导的粒子自主运动来增强粒子的扩散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MMS的催化活性(比游离酶和吸附固定化酶分别高30%和96%)。MMS出色的酶活性、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使其在葡萄糖的体外和细胞内传感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该研究为设计制备易分离的高性能隔室化多酶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5)通过DNA诱导的仿生矿化法将GOx原位封装在氯化血红素(hemin)桥联的金属有机框架(HMOF)中,构建了一种由模拟酶和天然酶组成的整合型多酶模拟系统。DNA不仅通过加快MOF在酶表面的成核以提高封装效率和固载量,还可以通过竞争配位作用调控MOF的形貌和结构。利用hemin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和HMOF的对酶的限域作用,在整合型多酶模拟系统中同时实现了隔室化和底物通道化效应,从而使其具备了较好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将该系统用于葡萄糖的检测,线性范围为5-500 μM,检出限为0.72 μM。该研究为制备基于MOF纳米酶的人工多酶系统开辟了新的道路。
张惠[8](2021)在《原料血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开发及专用分析仪设计》文中认为血液制品(blood product,BP)是指由健康人血浆或经特异免疫的人血浆,经分离、提纯或由重组技术制备的血浆蛋白组分,以及血液细胞有形成分的统称。BP的临床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尤其在新型冠状肺炎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属于国家战略储备物资。而作为BP原料来源的单采浆站,作为“把关人”发挥了控制BP质量的重要作用,如何把好这段关是质量控制人员关注的重大问题。对于原料血浆质量评价,蛋白含量是关键质量属性,《中国药典》(2020版)规定,生产BP用单人份血浆总蛋白含量应不低于50 g/L,并要求逐份检测。这就要求质控人员采用相应的方法对血浆进行质量评价。蛋白测定经典方法凯氏定氮法准确性高,误差小,稳定性较强,但是检测繁琐、操作复杂、费时较长,不适用于大批量样本的快速测定,而折射仪法操作简单快速,但是精度较低,误差较大。因此,突破常规分析方法的限制,建立新型快速分析方法势在必行,这有利于打通BP全链条生产中的限速步骤,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为我国BP朝向生产智能化奠定基础。基于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实验室台式近红外(near-infrared,NIR)光谱分析仪器可用于血浆中蛋白含量的定量分析,表明NIR技术是原料血浆蛋白检测的新型有力工具。但是,实验室台式NIR分析仪器存在着体积庞大、价格高昂等限制,基于NIRONE微型光谱仪开发具有稳定性强、准确度高、性价比高的专用分析仪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基于此,本论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温度对原料血浆近红外光谱的影响分析及校正研究:温度是影响光谱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章通过分析不同温度下血浆溶液中水的氢键、蛋白质基团等变化规律,在分子层面为原料血浆采用NIR技术温度控制提供理论支持。此外,对比不同温度校正方法对定量模型的影响。采集5-50℃的原料血浆NIR光谱,利用连续小波变换(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CWT)处理光谱,将样本划分校正集与验证集,利用外部参数校正(external parameter orthogonalization,EPO)、多级主成分分析(multilevel simultaneous component analysis,MSCA)与多级偏最小二乘法(multilevelpartial least square,MPLS)对总蛋白定量模型优化,模型预测结果代表温度校正效果。结果表明,5-50℃时血浆蛋白溶液未出现相变。温度扰动下,原料血浆蛋白含量在两区间的定量分析模型的预测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分别为 4.4536 g/L 与 4.8439 g/L,利用EPO-PLS,MSCA、MPLS三种方法校正温度影响,MPLS方法校正后模型预测结果RMSEP值降低至2.3691 g/L与2.7887 g/L,分别降低了 46.8%与42.4%。本章研究在分子机理层面明确了 5-50℃温度对蛋白结构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光谱上的表征,采用MPLS方法取得最佳温度校正效果,对于提高温度扰动下的模型效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温度扰动下不同类型仪器之间模型转移方法研究:针对NIRONE光谱仪的准确性问题,开展不同分辨率的光谱仪之间的模型转移研究,以提升不同转移条件下NIRONE光谱仪的定量模型精度。以原料血浆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improv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IPCA),该方法在保证光谱信息尽可能不丢失的前提下实现NIRONE 1.7与NIRONE 2.0仪器与FT-NIR光谱仪之间的模型转移,模型转移包括三部分:(1)同温度下不同仪器之间模型转移;(2)仪器内不同温度模型转移;(3)仪器间不同温度模型转移。为验证IPCA方法的传递效果,本论文与连续分段直接校正法(piecewise direct standardization,PDS)进行比较。结果表明,NIRONE 1.7与2.0模型转移前预测结果分别为5.1307 g/L与6.0918 g/L,而采用PDS法进行同温度不同仪器模型转移后的评价参数RMSEP值分别为5.4440 g/L与5.9532 g/L,NIRONE 1.7模型转移结果较差,而NIRONE 2.0模型结果略有提升。IPCA法用于同温度不同仪器模型转移的评价参数RMSEP值分别为4.9896 g/L与5.4351 g/L,模型预测误差分别降低了 2.7%与10.8%。此外,IPCA方法进行不同温度仪器间模型转移模型评价参数RMSEP值分别为3.3403 g/L与3.4732 g/L,也低于NIRONE的预测结果5.0328 g/L与5.6760 g/L,并与FT-NIR的预测结果3.2837 g/L接近。本章研究证明IPCA方法用于同温度下与不同温度下NIRONE向FT-NIR光谱仪的模型转移可达到很好的效果,起到提升低分辨率NIRONE光谱仪预测精度的作用,是提升专用仪准确性的有效化学计量学方法。(3)基于向量内积与夹角余弦的近红外光谱判别相似度计算方法:针对定性模型的预测准确度问题,首次提出相似度计算方法S1与S2,突破极度相似光谱判别准确度低的瓶颈。该方法从两个向量的内积角度与夹角余弦表征光谱差异,引入灵敏度因子(u和v)的概念,公式S1=(2|X’|Y|/|X|2+|Y|2)u(cos θ)v,通过对各项中心化,得到公式S2=(2|(X-X)’(Y-Y)|/|X-X|2+|Y-Y|2)u(corr(X,Y))v。本章实验基于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pH 101 光谱与 pH102 光谱,考察了S1与S2中灵敏度因子u和v的判别能力。通过采用高斯拟合方法于PH101光谱拟合系列小峰,验证了 S1与S2方法对极微小差异的识别能力。通过使用MCC PH101、MCC PH102、羧甲基淀粉(carboxymethyl Starch,CMS)、羟丙纤维素(hydroxypropyl cellulose,HPC)和淀粉(Starch),考察 S1、S2、相关系数法、夹角余弦法、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ve analysis,PLS-DA),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簇类独立软模式法(soft independentmodeling of class analysis,SIMCA)定性方法的判别效果。判别能力考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单位变化下,S1和S2中的u体现差异的能力均高于v;S2中u与v体现差异的能力均高于S1方法。极微小差异识别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方法对不同峰宽、峰高、峰面积的识别能力不同,峰宽固定,峰高越高灵敏度越高,峰高固定,峰宽越宽灵敏度越高,而峰面积固定,尖锐吸收峰更容易识别。原辅料定性判别实验表明,相关系数法与夹角余弦法仅灵敏度结果达到100%,而特异性结果仅为75%,S1、S2、PLS-DA、SVM与SIMCA的灵敏度与特异性结果均达到了 100%。本章研究提出了新型定性判别方法S1与S2,两种方法均可以区分极度相似光谱,实现不同物料的定性判别,为细微差异识别提供新方法与新思路。(4)原料血浆总蛋白含量定性判别模型建立:原料血浆光谱极度相似,光谱相似度的评价瓶颈技术亟待突破,本章研究建立基于S1或S2的新型判别模型。本章将原料血浆总蛋白高于50 g/L的样本定义为H类,低于50 g/L的血浆定义为L类,采用相关系数法、夹角余弦法、S1与S2用于原料血浆NIR光谱,对原料血浆中蛋白含量是否高于50 g/L进行定性判别。结果表明相关系数法、夹角余弦法、S1(u=v=1)与S2(u=v=1)时可正确识别H类样品,灵敏度达到100%,但无法拒绝L类样品,特异性为0%。选择(a)9000-8200 cm-1,(b)7800-6200 cm-1,(c)6100-4800 cm-1三个波段进行灵敏度因子的优化,结果表明9000-8200 cm-1区间内S1(52≤u/v≤70)与S2(47≤u/v≤66)方法可实现校正集样品的H类与L类判别,灵敏度与特异性达到100%。验证集结果灵敏度为96.5%,特异性100%。本章研究表明,血浆光谱具有高度相似性,而S1与S2方法通过调整灵敏度因子u和v可放大光谱之间的差异,用于原料血浆蛋白含量是否高于50 g/L的快速判别,对浆站新采集与复检过程中单人份血浆的快速放行提供新方法。(5)便携式原料血浆专用分析仪设计:温度校正、模型转移、极相似光谱定性判别方法从化学计量学角度解决了 NIRONE微型NIR传感器光谱的稳定性、准确性等问题,本章内容构建以NIRONE微型NIR传感器为基础的专用分析仪。本研究中仪器总体结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子模块:供电系统、照明模块、测量台、检测器模块、数据通讯与处理、人机交互。从硬件、软件、机械结构子系统三方面设计一款侧照式透射模式的原料血浆专用分析仪,并对专用仪进行仪器测试。硬件子系统设计包括主控芯片、供电电路、时钟电路、近红外光谱仪信号采集电路、人机接口电路、温度采集电路、光源与风扇控制电路。软件子系统设计包括上位机软件与下位机软件,软件主界面包括:模型管理、光谱采集、数据检索、工作流设置、仪器性能检测等几个功能模块,软件嵌入专利方法S1、S2、MPLS、IPCA等原料血浆蛋白分析化学计量学方法。仪器测试结果表明该专用仪的性能参数满足分析测试仪器的要求。本章研究开发了一款专用分析仪,仪器成本较低,性能稳定,结果准确,是原料血浆质量控制的可靠工具。
周丹丹[9](2021)在《稀土或铬离子掺杂石榴石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石榴石结构化合物为基质材料,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系列稀十或铬离子掺杂的发光材料。系统地研究了稳定性优异且能被蓝光高效激发的Ce3+掺杂钇铝镓石榴石荧光粉的长余辉发光性能,以及Cr3+掺杂的系列石榴石化合物的发光特性,以期满足不同应用领域对材料发光性能的需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成功合成了 Y3A12Ga3O12:Ce3+,Yb3+荧光粉,研究了不同的制备条件(如烧结气氛、温度、时间及助熔剂等)对样品结构及余辉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适当降低温度,缩短烧结时间,添加助熔剂,在N2气氛下加压烧结利于荧光粉余辉性能的提高。随后,在优化后的制备工艺下合成了不同B3+含量的荧光粉。H3BO3作为助溶剂提高了样品的结晶性,同时,B3+离子进入四面体格位,形成新的深陷阱能级,使陷阱能级最深达1.1 eV,大幅延长了余辉时间。通过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构筑了 Y3Al2Ga3O12:Ce3+,Yb3+,B3+的电子结构图(VRBE图),并阐明其长余辉发光机理。(2)系统研究了不同格位离子取代对Y3Al2Ga3O12:Ce3+,Yb3+,B3+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影响规律,包括Si、Ge、Mg、Si-Mg、Ge-Mg、Si-Ca、Si-N等单元素取代和共取代。发现Si4+替代A13+可有效提高该材料的长余辉发光性能,并系统研究了不同Si含量对对其长余辉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Si添加量x为0.25时,长余辉性能最佳,余辉时间超过40小时。使用初始预加热上升法估算了电子陷阱的分布,建立了 YAGG:Ce,Yb,B,0.25Si的VRBE图和长余辉发光机理图,并借助光激励等表征探讨了其在光信息存储领域潜在的应用价值。随后,对比了 Ce3+、Cr3+,Ce3+、Yb3+及 Ce3+、Cr3+、Yb3+共掺杂对Y3Al2Ga3O12:Ce3+荧光粉余辉性能的影响,发现在基质中含B、Si的基础上,Ce3+、Cr3+共掺杂后,样品的余辉性能最佳。(3)设计并合成了(CaYLu)(MgSc)(AlSiGe)O12:Cr3+荧光粉,实现了650~1100 nm的宽带发射。系统研究了不同Cr3+浓度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并将其与460 nm的蓝光芯片复合封装了 pc-LED器件,探讨了其在生物成像领域的应用价值。基于Cr3+掺杂的石榴石型近红外发光材料,研究了不同格位多元素共取代对其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发现不同格位多离子掺杂可有效增加近红外发光的半峰宽。
吴峰[10](2021)在《基于词嵌入和深度学习的复制起始位点和增强子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DNA复制起始位点(Origins of Replication,ORIs)识别是生物信息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DNA复制是最基础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影响着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基因表达等过程。因此,通过计算方法实现DNA复制起始位点识别对探求细胞复制机理、基因表达过程、基因突变过程和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等具有重大意义。增强子(Enhancers)及其类型识别是生物信息学领域中新兴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增强子是存在于DNA非编码区的DNA片段,在生物学过程中主要作用是刺激编码区DNA序列的转录速度,提升合成蛋白质的效率,根据刺激强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强增强子和弱增强子。增强子的属性功能变化可能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尤其是癌症、失调和炎症性肠胃病等。因此深入研究增强子及其功能机制对人类认知相关疾病病理与开发治疗手段具有重大意义。通过生物实验方法能够准确识别生物序列属性和功能,但是时间和资源成本高,且无法大规模开展。因此,需要开发出能够快速、准确的计算方法代替生物实验方法。基于深度学习,本学位论文针对真核生物DNA复制起始位点和生物增强子及其类型识别建立了相应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构建了新的酿酒酵母复制起始位点预测模型。将数据集中DNA序列切割成三联核苷酸组成,通过计算三联核苷酸含量及其相应物理化学性质构建DNA序列特征向量,输入到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复制起始位点识别。通过实验,验证了随着网络层数增加,识别效果随之提升。由于较深的网络容易引发过拟合现象,因此采用单层卷积层的卷积神经网络作为最终模型。通过与现有方法进行比较,表明本模型的预测性能优于现有方法。(2)将自然语言与生物序列相结合,基于Word2vec和带有嵌入层的卷积神经网络,构建了真核生物复制起始位点预测模型。使用连续3-gram滑动窗口分词方法分割DNA序列得到生物学词,利用Word2vec训练出各个词的分布式表示,然后输入至带有嵌入层的卷积神经网络实现复制起始位点识别。为了提高DNA序列中各词核苷酸的利用率,使用间隔3-gram滑动窗口进行分词,并获得增强数据集,在增强数据集上执行识别任务。对每个物种选择出最优分词方法和网络训练模式的组合模型,并与现有方法进行比较,对比结果表明本模型具有强大的预测能力。构建各物种的独立测试集,通过实验发现本模型在各个物种独立测试集上均展示出良好性能,证明本模型具有强大的泛化能力。(3)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学序列分词和Seq-GAN(Sequence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s)网络序列生成的生物增强子及其类型识别模型。该模型首先使用Seq-GAN网络进行DNA序列生成,扩展非增强子、强增强子和弱增强子的数据规模;然后利用统计学思想,将DNA序列合理地划分为生物词组成;接着,使用Word2vec进行生物词分布式表示训练;最后,使用带有嵌入层的卷积神经网络执行识别任务。实验结果表明,基于Seq-GAN网络生成的人工序列具有与自然序列很相似的核苷酸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且本预测模型在增强子及其类型识别任务中表现出优于现有方法的识别能力。在独立测试集上,本预测模型展示出较强的泛化性能,且能够更全面地展示本预测模型在增强子及其类型识别任务中具有远优于现有方法的综合性能。
二、CAI基本横式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I基本横式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电力系统规划的区域能—水—排锅合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力系统的规划范围 |
1.2.2 区域电力系统多要素耦合研究现状 |
1.2.3 电力系统规划中的不确定性研究现状 |
1.2.4 电力需求预测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主要技术路线 |
1.4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电力系统能-水-排耦合理论基础 |
2.1 区域电力系统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层次模型理论 |
2.2.2 耦合理论 |
2.2.3 不确定性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电厂低碳改造的能-水-排耦合优化模型 |
3.1 模型构建 |
3.1.1 双层优化模型 |
3.1.2 双层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
3.2 情景设置及结果分析 |
3.2.1 研究区域 |
3.2.2 情景设置 |
3.2.3 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省级电源结构低碳化调整的能-水-排耦合优化模型 |
4.1 模型构建 |
4.1.1 PCIO模型 |
4.1.2 不确定性分析 |
4.2 情景设置及结果分析 |
4.2.1 研究区域 |
4.2.2 情景设置 |
4.2.3 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基于多重不确定性及省级电源结构清洁化调整的能-水-排耦合优化模型 |
5.1 模型构建 |
5.1.1 ISMBLP模型 |
5.1.2 电力需求预测 |
5.2 情景设置及结果分析 |
5.2.1 研究区域 |
5.2.2 情景设置 |
5.2.3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虚拟物质核算的区域能-水-排耦合优化模型 |
6.1 模型构建 |
6.1.1 重要性分析 |
6.1.2 SBDP模型 |
6.1.3 重力模型 |
6.2 情景设置及结果分析 |
6.2.1 研究区域概况 |
6.2.2 情景设置 |
6.2.3 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含张开型裂隙脆性试样破裂机制试验与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本文章节组成 |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内容 |
2.1 预制裂隙类型 |
2.2 二维裂隙岩体研究进展 |
2.3 三维裂隙岩体研究进展 |
2.4 二维和三维裂隙岩体破坏特征对比 |
2.5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2.6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6.1 研究内容 |
2.6.2 技术路线 |
3 试样制备方法与试验设计 |
3.1 张开型裂隙试样制备方法 |
3.1.1 类岩石材料选取 |
3.1.2 体积损失法原理 |
3.1.3 效果验证 |
3.1.4 预制裂隙制备方法 |
3.2 室内试验设计 |
3.2.1 力学试验 |
3.2.2 表面破坏监测 |
3.2.3 内部破坏监测 |
3.3 本章小结 |
4 单裂隙脆性试样破坏试验 |
4.1 单裂隙试样设计 |
4.2 不同裂隙倾角内置单裂隙试验 |
4.2.1 试验结果 |
4.2.2 裂隙试样力学性质 |
4.2.3 表面变形与破坏特征 |
4.2.4 内部次生破坏及AE特征 |
4.2.5 次生破坏类型 |
4.3 不同裂隙走向长度单裂隙试验 |
4.3.1 预制裂隙走向长度10mm |
4.3.2 预制裂隙走向长度30mm |
4.3.3 预制裂隙走向长度40mm |
4.3.4 预制裂隙走向长度50mm |
4.3.5 裂隙走向长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不同隐伏程度平行双裂隙脆性试样破坏试验 |
5.1 双裂隙试样设计 |
5.2 破坏试验结果 |
5.2.1 组合-1:两个贯穿型预制裂隙 |
5.2.2 组合-2:贯穿型与内置型裂隙同时存在 |
5.2.3 组合—3:两个内置型预制裂隙 |
5.3 裂隙隐伏状态对试样物理力学参数的影响 |
5.4 裂隙隐伏状态对试样内外破坏结构分布的影响 |
5.5 特殊破坏特征对应的潜在工程风险 |
5.5.1 组合-2型试样破坏特征 |
5.5.2 组合-3型试样破坏特征 |
5.6 裂隙岩体的表观与真实状态对比 |
5.6.1 裂隙岩体的表观与真实状态 |
5.6.2 表面完好的试样 |
5.6.3 预制裂隙外露的试样 |
5.6.4 不同产状裂隙试样物理力学性质 |
5.6.5 不同产状裂隙试样破坏特征 |
5.6.6 裂隙岩体的合理安全强度和关键破坏位置 |
5.7 本章小结 |
6 张开型裂隙围岩脆性断裂理论分析 |
6.1 二维裂隙尖端应力场 |
6.2 三维裂隙尖端应力场 |
6.3 内置三维裂隙顶板围岩应力场分析 |
6.3.1 四边固支板模型 |
6.3.2 板内应力场 |
6.3.3 矩形中心最大等效拉应力 |
6.4 内置三维裂隙顶板岩体破坏特征分析 |
6.4.1 内部次生破坏受约束的原因 |
6.4.2 内置裂隙顶板应力特征及次生破坏特征 |
6.4.3 改进的顶板破坏分布形式 |
6.5 本章小结 |
7 单裂隙岩体PFC3D数值模拟 |
7.1 数值模型构建 |
7.2 内置单裂隙试样模拟结果 |
7.2.1 岩体强度及次生破坏起裂应力 |
7.2.2 次生破坏发展过程 |
7.2.3 表面位移及破坏特征 |
7.3 单裂隙试样次生破坏特征和机理分析 |
7.3.1 次生破裂类型与相关分析方法 |
7.3.2 断面#1计算结果 |
7.3.3 断面#2计算结果 |
7.3.4 断面#3计算结果 |
7.3.5 常规二维断面分析小结 |
7.4 包含第三维度颗粒信息的破裂机理分析 |
7.4.1 DF_Ⅲ型区域次生拉裂纹机理分析 |
7.4.2 预制裂隙顶板围岩次生拉裂纹机理分析 |
7.4.3 预制裂隙倾向边界面破坏特征与模式分析 |
7.4.4 预制裂隙走向边界面破坏特征与模式分析 |
7.5 内置张开型单裂隙工况试验-理论-模拟结果对比 |
7.6 本章小结 |
8 双裂隙岩体PFC3D数值模拟 |
8.1 双裂隙试样模拟结果 |
8.1.1 岩体强度及次生破坏起裂应力 |
8.1.2 次生破坏发展过程 |
8.1.3 表面位移及破坏特征 |
8.2 组合-1型裂隙试样破坏机理分析 |
8.3 组合-2型裂隙试样破坏机理分析 |
8.3.1 内置裂隙走向中心位置(断面#S1) |
8.3.2 内置裂隙走向25%位置(断面#S2) |
8.3.3 内置裂隙走向边界位置(断面#S3) |
8.3.4 内置裂隙走向外侧的单裂隙岩体(断面#S4) |
8.3.5 考虑y轴信息的组合-2型裂隙围岩破坏机理分析 |
8.4 组合-3型裂隙试样破坏机理分析 |
8.4.1 内置裂隙走向中心和25%位置(断面#A1和A2) |
8.4.2 内置裂隙走向12.5%位置(断面#A3) |
8.4.3 内置裂隙走向边界位置(断面#A4) |
8.4.4 内置裂隙走向外侧实心岩体(断面#A5) |
8.4.5 考虑y轴信息的组合-3型裂隙围岩破坏机理分析 |
8.5 双裂隙工况时内置裂隙厚度方向围岩破坏模式 |
8.5.1 内置三维裂隙倾向边界面破坏模式 |
8.5.2 内置三维裂隙走向边界面破坏模式 |
8.6 本章小结 |
9 结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钙铈基复合材料吸收CO2强化生物质水蒸气气化制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化石能源 |
1.1.2 CO_2捕集 |
1.1.3 氢能概述 |
1.2 生物质气化制氢技术简介 |
1.2.1 生物质水蒸气气化制氢技术简介 |
1.2.2 吸收CO_2强化生物质水蒸气气化技术简介 |
1.3 钙基材料吸收CO_2强化生物质水蒸气气化制氢研究现状 |
1.3.1 常规钙基材料吸收CO_2强化生物质气化制氢研究 |
1.3.2 提高钙基材料的循环CO_2捕集性能研究 |
1.3.3 提高钙基材料对生物质气化制氢中的催化性能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节 |
2 实验系统与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钙基材料循环CO_2捕集实验 |
2.3 钙基材料吸收CO_2强化生物质气化制氢实验 |
2.4 物相与微观结构分析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钙铈复合材料吸收CO_2强化生物质气化制氢特性 |
3.1 引言 |
3.2 钙铈复合材料的制备 |
3.3 物相分析 |
3.4 钙铈复合材料的循环CO_2捕集特性 |
3.5 钙铈复合材料强化浒苔及其焦气化制氢特性 |
3.5.1 CeO_2添加量的影响 |
3.5.2 CaO/C摩尔比的影响 |
3.5.3 正交实验 |
3.5.4 循环次数的影响 |
3.6 颗粒粒径分布特性 |
3.7 XPS分析 |
3.8 微观结构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4 Ca_(12)Al_(14)O_(33)对钙铈复合材料吸收CO_2强化生物质气化制氢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钙铝铈复合材料的制备 |
4.3 物相分析 |
4.4 钙铝铈复合材料的循环捕集CO_2特性 |
4.5 钙铝铈复合材料吸收CO_2强化生物质气化制氢特性 |
4.6 CO_2-TPD分析 |
4.7 XPS分析 |
4.8 微观结构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5 赤泥对钙铝铈复合材料吸收CO_2强化生物质气化制氢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赤泥修饰钙铝铈复合材料的制备 |
5.3 赤泥修饰钙铝铈复合材料的循环捕集CO_2性能 |
5.4 物相分析 |
5.5 赤泥修饰钙铝铈复合材料吸收CO_2强化甘蔗渣气化特性 |
5.6 EPR分析 |
5.7 XPS分析 |
5.8 微观结构分析 |
5.9 赤泥修饰钙铝铈复合材料流态化下强化生物质气化制氢特性 |
5.10 本章小结 |
6 在生物质气化制氢时钙铈复合材料吸附CO_2的DFT研究 |
6.1 引言 |
6.2 计算方法 |
6.3 CaO与钙铈复合材料的体相晶胞分析 |
6.4 钙铈复合材料的吸附CO_2分析 |
6.4.1 钙铈复合材料吸附CO_2的构型 |
6.4.2 钙铈复合材料吸附CO_2的电子特性 |
6.5 钙铈复合材料的吸附H_2O分析 |
6.5.1 钙铈复合材料吸附H_2O的构型 |
6.5.2 钙铈复合材料吸附H_2O的电子特性 |
6.6 预先吸附H_2O钙铈复合材料的CO_2吸附分析 |
6.6.1 预先吸附H_2O钙铈复合材料吸附CO_2的构型 |
6.6.2 预先吸附H_2O的钙铈复合材料吸附CO_2的电子特性 |
6.7 钙铈复合材料的H_2O与CO_2同时吸附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7 在生物质气化制氢时钙铈复合材料强化水气变换的DFT研究 |
7.1 引言 |
7.2 计算方法 |
7.3 CaO表面WGS反应中单一吸附质的吸附分析 |
7.3.1 CaO表面WGS反应中单一吸附质的吸附构型 |
7.3.2 CaO表面WGS反应中单一吸附质吸附的电子特性 |
7.4 CaO表面WGS反应路径及活化能分析 |
7.4.1 CaO表面WGS反应中吸附质的共吸附分析 |
7.4.2 CaO表面WGS反应的还原路径分析 |
7.4.3 CaO表面WGS反应的羧基路径分析 |
7.4.4 CaO表面WGS反应的羧基-羟基路径分析 |
7.4.5 CaO表面WGS反应的双羟基路径分析 |
7.4.6 CaO表面WGS反应路径的计算方法对比 |
7.5 钙铈复合材料表面WGS反应活化能分析 |
7.5.1 钙铈复合材料表面WGS反应还原(a)路径吸附质的吸附分析 |
7.5.2 钙铈复合材料表面WGS反应还原(a)路径吸附质的共吸附分析 |
7.5.3 钙铈复合材料表面WGS反应还原(a)路径的活化能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8 全文总结及建议 |
8.1 全文总结 |
8.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ENGLISH DISSERTATION |
Paper Ⅰ:CeO_2-modified CaO/Ca_(12)Al_(14)O_(33) bi-functional material for CO_2 capture and H_2 production in sorption-enhanced steam gasification of biomass |
Paper Ⅱ: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absorption-enhanced steam gasification of Enteromorpha prolifera and its char using Ce-doped CaO material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汪清油页岩热解特征及气体热载体干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能源现状 |
1.1.2 油页岩资源 |
1.1.3 油页岩开发利用方式 |
1.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油页岩热解有机结构与轻质气体释放特性研究现状 |
1.2.1 热解有机结构研究 |
1.2.2 热解气体产物释放特性研究 |
1.3 干酪根分子模型构建及热解过程分子模拟研究现状 |
1.3.1 干酪根分子模型构建研究 |
1.3.2 热解构成分子模拟研究 |
1.4 固定床热解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5 油页岩气体热载体干馏工艺现状 |
1.5.1 巴西Petrosix干馏工艺 |
1.5.2 爱沙尼亚Kiviter干馏工艺 |
1.5.3 抚顺式干馏工艺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油页岩燃料特性与干酪根制备 |
2.1 引言 |
2.2 汪清油页岩 |
2.3 油页岩特性分析 |
2.3.1 样品来源 |
2.3.2 元素分析及工业分析 |
2.3.3 油页岩含油率评价 |
2.3.4 油页岩灰分组成 |
2.3.5 油页岩灰熔点 |
2.3.6 油页岩比热容 |
2.3.7 油页岩热稳定性 |
2.3.8 油页岩密度 |
2.3.9 油页岩可磨性指数 |
2.4 油页岩干酪根制备与分析 |
2.4.1 仪器设备和试剂材料 |
2.4.2 实验步骤 |
2.4.3 干酪根的基础特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汪清油页岩有机结构与热解气体释放特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油母质平均单元结构分析 |
3.2.1 ~(13)C-NMR核磁共振实验 |
3.2.2 FT-IR实验分析 |
3.3 油页岩热解气体析出特性 |
3.3.1 TG-FTIR实验分析 |
3.3.2 CH_4和CO热解析出规律 |
3.4 升温速率对油页岩热解动力学的影响 |
3.4.1 等转化率法 |
3.4.2 n~(th)DAEM方法 |
3.4.3 等转化率动力学计算 |
3.4.4 n~(th)DAEM动力学计算 |
3.5 FLASHCHAIN模型热解气体释放模拟研究 |
3.5.1 FLASHCHAIN模型简介 |
3.5.2 模型分子量计算方法 |
3.5.3 预测公式 |
3.5.4 模型预测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解过程中轻质气体演化过程的分子模拟 |
4.1 引言 |
4.2 汪清干酪根热解页岩油分子组成结构研究 |
4.2.1 干酪根热解收油实验 |
4.2.2 页岩油分子组成研究 |
4.2.3 页岩油分子结构研究 |
4.3 汪清干酪根裂解产物分布与特征 |
4.3.1 闪速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4.3.2 烃类化合物分布 |
4.3.3 正构烷烃特征参数 |
4.3.4 环烃和芳烃族化合物分布特征 |
4.4 汪清油页岩干酪根热解过程的分子模拟研究 |
4.4.1 理论基础 |
4.4.2 软件介绍 |
4.4.3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模块 |
4.4.4 参数设置 |
4.5 汪清油页岩有机质热解过程中轻质气体形成机理研究 |
4.5.1 汪清有机质干酪根结构分析 |
4.5.2 汪清有机质热解过程中H_2形成机理的研究 |
4.5.3 汪清有机质热解过程中CO_2形成机理的研究 |
4.5.4 汪清有机质热解过程中CO形成机理的研究 |
4.5.5 汪清油页岩热解过程CH_4形成机理的动力学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油页岩气体热载体干馏炉炉内特性模拟研究 |
5.1 引言 |
5.2 新型瓦斯布气装置 |
5.3 炉内冷态流动的数学模型 |
5.3.1 模型的提出 |
5.3.2 模型 |
5.3.3 方程离散化及单值条件 |
5.3.4 多孔介质模型耦合考虑 |
5.3.5 反应过程描述及数学模型 |
5.4 干馏炉内流场模拟与分析 |
5.4.1 模拟前的准备 |
5.4.2 压力分布及分析 |
5.4.3 速度分布及分析 |
5.5 油页岩干馏过程数值模拟 |
5.5.1 数值方法及模型 |
5.5.2 模拟结果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型气体热载体干馏工程化验证试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油页岩干馏系统 |
6.2.1 干馏炉 |
6.2.2 油气冷凝收油系统 |
6.2.3 循环瓦斯加热炉 |
6.2.4 测点分布 |
6.3 油页岩干馏工程化验证试验 |
6.3.1 入炉油页岩样品含油率 |
6.3.2 试验运行 |
6.3.3 页岩油收率 |
6.3.4 页岩油油品分析 |
6.3.5 循环瓦斯组成分析 |
6.3.6 循环瓦斯加热器分析 |
6.3.7 干法排焦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仿生大肠反应器的优化设计、稳定性评估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体外消化模型反应器简介 |
1.2 肠道菌群的简介 |
1.3 低谷蛋白大米 |
1.4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仿生大肠反应器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菌种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3 培养基 |
2.3.1 选择培养基 |
2.3.2 基础培养基 |
2.3.3 动物双歧杆菌培养基 |
2.3.4 蜡样芽孢杆菌培养基 |
2.3.5 阿克曼粘细菌培养基 |
2.4 实验方法 |
2.4.1 仿生大肠反应器优化方法 |
2.4.2 体外消化模拟 |
2.4.3 体外发酵模拟 |
2.5 分析方法 |
2.5.1 总糖含量的测定 |
2.5.2 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
2.5.3 蛋白含量测定 |
2.5.4 pH的测定 |
2.5.5 SCFAs和BCFAs分析 |
2.5.6 氨的测定 |
2.5.7 乳酸的测定 |
2.5.8 微生物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仿生大肠反应器的优化设计 |
3.1.1 反应器罐体的优化 |
3.1.2 连接方式的优化 |
3.1.3 制膜方式的优化 |
3.1.4 透析方式的优化 |
3.1.5 程序的优化 |
3.2 仿生大肠反应器的稳定性评估 |
3.2.1 消化能力的评估 |
3.2.2 厌氧菌的发酵培养实验 |
3.2.3 兼性厌氧菌的发酵培养实验 |
3.2.4 粪菌的发酵培养实验 |
3.3 仿生大肠反应器的应用 |
3.3.1 低谷蛋白大米相对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淀粉消化率的测定 |
3.3.2 低谷蛋白大米对阿克曼粘细菌的影响 |
3.3.3 低谷蛋白大米对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的影响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Ⅱ:BLR实物图、控制界面及结构参数 |
附录 Ⅲ:程序修改对比图 |
(7)基于DNA表面技术和磁性粒子的人工多酶系统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酶级联催化及人工多酶系统的构建 |
1.1.1 概述 |
1.1.2 人工多酶系统的制备方法 |
1.1.2.1 基于底物通道的人工多酶系统的制备 |
1.1.2.2 基于隔室的人工多酶系统的制备 |
1.1.2.3 基于底物通道和隔室的人工多酶系统的制备 |
1.1.3 酶-化学偶联催化系统 |
1.1.3.1 酶-金属催化剂偶联催化系统 |
1.1.3.2 酶-有机催化剂偶联催化系统 |
1.1.3.3 酶-光/电催化剂偶联催化系统 |
1.1.3.4 酶-模拟酶偶联催化系统 |
1.2 DNA表面技术 |
1.2.1 DNA表面技术的发展和概述 |
1.2.2 DNA表面技术的应用 |
1.2.2.1 DNA表面技术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固定 |
1.2.2.2 DNA表面技术用于生化分析 |
1.2.2.3 DNA表面技术用于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1.3 磁性粒子 |
1.3.1 磁性粒子的合成制备 |
1.3.2 磁性粒子的应用 |
1.3.2.1 生物成像 |
1.3.2.2 临床治疗 |
1.3.2.3 分离与富集 |
1.4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DNA和磁性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人工多酶系统的构建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人工多酶催化系统的制备 |
2.2.3.1 MNPs的制备 |
2.2.3.2 单链DNA修饰的MNPs (MNPs@sspDNA)的制备 |
2.2.3.3 GOx-sscDNA共轭复合物的制备 |
2.2.3.4 GOx在MNPs上的固定化 |
2.2.4 Genefinder标记的MNPs@DNA@GOx与FITC标记的GOx的制备过程 |
2.2.5 吸附法固定GOx与HRP |
2.2.6 酶学性质考察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人工多酶系统的表征 |
2.3.2 MNPs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 |
2.3.3 通过DDI技术固定GOx |
2.3.4 人工多酶系统酶解条件的优化 |
2.3.5 DNA链长对人工多酶系统活性的影响 |
2.3.6 人工多酶系统的活性 |
2.3.7 GOx在MNPs上的可逆性固定 |
2.3.8 人工多酶系统的重复使用性与稳定性 |
2.3.9 人工多酶系统用于葡萄糖的比色检测 |
2.4 小结 |
第三章 磁性水滑石化学吸附酶-DNA复合物用于多模式催化平台的构建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材料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3.2.3 磁性水滑石的制备 |
3.2.4 多模式催化平台的构建的制备 |
3.2.5 DNA吸附机理研究 |
3.2.6 酶活性的检测 |
3.2.7 DNA增强催化平台活性的机理研究 |
3.2.8 多模式催化平台用于血清中葡萄糖的比色传感 |
3.2.9 多模式催化平台用于汗液中葡萄糖的电化学传感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mLDHs的制备与表征 |
3.3.2 通过化学吸附固定化酶 |
3.3.3 DNA增强多模式催化平台的酶促活性 |
3.3.4 多模式催化平台的稳定性与重复使用性 |
3.3.5 多模式催化平台用于葡萄糖的超灵敏检测 |
3.4 小结 |
第四章 镧系核苷酸配位聚合物原位封装固定化酶用于构建“锚-盾”构型的多酶系统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材料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4.2.3 APTES@Si0_2@Fe_30_4磁性纳米粒子(MNPs)的制备 |
4.2.4 单链DNA修饰的磁性纳米粒子(sspDNA@MNPs)的制备 |
4.2.5 GOx的固定化 |
4.2.6 通过NCPs在MNPs@DNA@GOx上的原位生长构建锚-盾系统 |
4.2.7 酶活性质的研究 |
4.2.8 锚-盾系统用于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锚-盾系统的合成和表征 |
4.3.2 锚-盾系统酶解条件优化 |
4.3.3 锚-盾系统的酶学性质考察 |
4.3.4 NCPs对DDI固定化酶的保护性能 |
4.3.5 锚-盾系统用于废水中酚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Janus磁性纳米粒子和DNA定向固定技术的多隔室系统的构建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与材料 |
5.2.2 实验仪器 |
5.2.3 磁性Janus粒子(MJPs)的制备 |
5.2.4 DNA功能化的MJPs (sspDNA@MJPs)的制备 |
5.2.5 酶-DNA复合物的制备 |
5.2.6 酶在MJPs上的固定及MMS的构建 |
5.2.7 MMS活性的考察 |
5.2.8 MMS作为纳米马达的自主运动能力 |
5.2.9 细胞内葡萄糖成像及检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MMS的制备与表征 |
5.3.2 MMS酶学性质的考察 |
5.3.3 MMS的自主运动 |
5.3.4 MMS的稳定性与重复使用性 |
5.3.5 MMS用于体外和细胞内的葡萄糖检测 |
5.4 小结 |
第六章 Hemin-MOF原位封装酶-DNA复合物用于构建整合型多酶模拟系统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试剂与材料 |
6.2.2 实验仪器 |
6.2.3 酶-DNA复合物的制备 |
6.2.4 DNA诱导的整合型多酶模拟系统的制备 |
6.2.5 整合型多酶模拟系统活性的测定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DNA诱导的整合型多酶模拟系统的制备和表征 |
6.3.2 整合型多酶模拟系统的活性分析 |
6.3.3 整合型多酶模拟系统用于葡萄糖的比色检测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8)原料血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开发及专用分析仪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 选题意义 |
2 原料血浆 |
2.1 人血白蛋白 |
2.3 免疫球蛋白 |
2.4 凝血因子类 |
3 血浆蛋白测定方法 |
4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
4.1 血液制品应用 |
4.2 近红外光谱分析仪 |
4.3 化学计量学方法 |
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温度对原料血浆NIR光谱的影响分析及校正研究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制备 |
2.2 光谱采集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2.4 处理软件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原始光谱 |
3.2 CWT预处理后光谱 |
3.3 PLS模型建立 |
3.4 EPO-PLS模型建立 |
3.5 MSCA模型建立 |
3.6 MPLS模型建立 |
3.7 三种方法预测结果对比 |
4 小结 |
第三章 温度扰动下不同类型仪器之间模型转移方法研究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制备 |
2.2 光谱采集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2.4 处理软件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原始光谱 |
3.2 样品集的划分 |
3.3 同温度下NIRONE转移至FT-NIR |
3.4 仪器内不同温度模型转移 |
3.5 仪器间不同温度模型转移 |
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向量内积与夹角余弦的NIR光谱相似度计算方法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2.1 相似度方法原理 |
2.2 S1与S2性能评价 |
2.3 原辅料鉴别应用 |
2.4 处理软件 |
3 结果与讨论 |
3.1 S1与S2性能评价 |
3.2 原辅料鉴别应用结果 |
4 小结 |
第五章 原料血浆总蛋白含量定性判别模型建立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蛋白含量测定 |
2.2 样品光谱采集 |
2.3 光谱数据处理 |
2.4 处理软件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样品原始光谱 |
3.2 异常值判断 |
3.3 全光谱判别分析 |
3.4 波段选择结果 |
4 小结 |
第六章 便携式原料血浆专用分析仪设计 |
1 仪器系统总体设计 |
1.1 总体设计 |
1.2 子模块设计 |
1.3 开发框架 |
2 硬件结构子系统设计 |
2.1 总体设计 |
2.2 主控芯片 |
2.3 主控芯片供电电路 |
2.4 时钟电路 |
2.5 NIRONE 1.7信号采集电路 |
2.6 人机接口电路 |
2.7 温度采集电路 |
2.8 光源、风扇控制电路 |
3 软件子系统设计 |
3.1 上位机软件设计 |
3.2 下位机软件设计 |
4 机械结构子设计 |
5 仪器测试 |
5.1 光学性能测试 |
5.2 原料血浆建模测试 |
6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稀土或铬离子掺杂石榴石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发光材料概述 |
1.1.1 稀土或Cr~(3+)掺杂无机发光材料的组成 |
1.1.2 发光材料的发光过程 |
1.1.3 发光材料的分类 |
1.2 长余辉发光材料 |
1.2.1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展历程 |
1.2.2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分类 |
1.2.3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余辉机理 |
1.3 石榴石发光材料 |
1.3.1 石榴石的结构与组成 |
1.3.2 Ce~(3+)掺杂石榴石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
1.3.3 Cr~(3+)掺杂石榴石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
1.4 稀土和过渡金属离子发光的基本理论 |
1.4.1 稀土离子的电子层结构 |
1.4.2 稀土离子的光谱项 |
1.4.3 稀土离子的能级跃迁及光谱特性 |
1.4.4 过渡金属离子d电子跃迁及晶体场理论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5.2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合成方法 |
2.3 实验设备 |
2.4 测试与表征 |
2.4.1 X射线衍射 |
2.4.2 扫描电镜及能谱测试 |
2.4.3 稳态荧光光谱测试 |
2.4.4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测试 |
2.4.5 长余辉性能测试 |
3 Y_3Al_2Ga_3O_(12):Ce~(3+),Yb~(3+)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制备条件对Y_3Al_2Ga_3O_(12):Ce~(3+),Yb~(3+)结构及余辉性能的影响 |
3.1.1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
3.1.2 烧结气氛的影响 |
3.1.3 烧结温度与烧结时间的影响 |
3.1.4 助熔剂的影响 |
3.2 B~(3+)对Y_3Al_2Ga_3O_(12):Ce~(3+),Yb~(3+)结构及长余辉性能的影响 |
3.2.1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
3.2.2 样品的结构与形貌 |
3.2.3 发光性能 |
3.2.4 长余辉性能 |
3.2.5 热释光激发光谱与电子充放过程 |
3.2.6 长余辉机理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4 不同格位取代对Y_3Al_2Ga_3O_(12):Ce~(3+),Yb~(3+),B~(3+)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影响 |
4.1 不同格位取代对Y_3Al_2Ga_3O_(12):Ce~(3+),Yb~(3+),B~(3+)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
4.1.1 样品制备与表征 |
4.1.2 结构分析 |
4.1.3 发光性能 |
4.1.4 长余辉性能 |
4.2 Si~(4+)对Y_3Al_2Ga_3O_(12):Ce~(3+),Yb~(3+),B~(3+)长余辉性能的影响 |
4.2.1 样品制备与表征 |
4.2.2 成分与结构 |
4.2.3 发光性能 |
4.2.4 长余辉性能 |
4.2.5 热释光激发光谱与电子充放过程 |
4.2.6 VRBE能级图构筑与长余辉机理研究 |
4.2.7 热和光激励发光及潜在应用 |
4.3 离子共掺对Y_3Al_2SiGa_3O_(12):Ce~(3+)长余辉性能的影响 |
4.3.1 样品制备与表征 |
4.3.2 长余辉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5 Cr~(3+)掺杂石榴石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5.1 Cr~(3+)掺杂(CaYLu)(MgSc) (AlSiGe)O_(12)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 |
5.1.1 样品制备与表征 |
5.1.2 晶体结构分析 |
5.1.3 发光及热猝灭性能分析 |
5.1.4 NIR-LED封装及生物组织穿透性实验 |
5.2 石榴石基质不同格位多种离子占据对Cr~(3+)发光的影响研究 |
5.2.1 样品制备与表征 |
5.2.2 结构分析 |
5.2.3 发光性能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词嵌入和深度学习的复制起始位点和增强子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复制起始位点 |
1.2.2 增强子 |
1.3 研究现状 |
1.3.1 复制起始位点识别研究现状 |
1.3.2 生物增强子识别研究现状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础理论 |
2.1 词语表示技术 |
2.1.1 词的离散表示 |
2.1.2 词的分布式表示 |
2.2 Word2vec |
2.2.1 负采样算法原理 |
2.2.2 基于负采样的Skip-gram模型 |
2.3 深度学习 |
2.4 评价指标 |
2.4.1 精度、特异性、敏感性、马修斯相关系数 |
2.4.2 ROC曲线与AUC |
2.5 小结 |
第3章 基于三联核苷酸频率和卷积神经网络的酿酒酵母复制起始位点识别 |
3.1 酿酒酵母复制起始位点识别整体流程 |
3.2 酿酒酵母复制起始位点基准数据集 |
3.3 特征向量构建 |
3.3.1 连续3-gram序列分词 |
3.3.2 基于三联核苷酸含量的序列特征提取 |
3.4 卷积神经网络架构设计 |
3.5 实验结果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基于词向量和卷积神经网络的真核生物复制起始位点识别 |
4.1 真核生物复制起始位点识别整体流程 |
4.2 真核生物复制起始位点基准数据集 |
4.3 间隔3-gram序列分词 |
4.4 基于Word2vec的词向量构建 |
4.5 带有词嵌入层的卷积神经网络构建 |
4.6 实验结果分析 |
4.6.1 基于连续3-gram的复制起始位点识别结果分析 |
4.6.2 基于间隔3-gram的复制起始位点识别结果分析 |
4.6.3 独立测试集识别结果分析 |
4.6.4 与现有方法比较 |
4.7 小结 |
第5章 基于统计学序列分词和序列生成的生物增强子及其类型识别 |
5.1 增强子基准数据集 |
5.2 基于Word2vec和卷积神经网络的生物增强子及其类型识别 |
5.2.1 实验结果分析 |
5.2.2 问题分析与解决思路 |
5.3 基于统计学的序列分词与基于Seq-GAN网络的序列生成 |
5.3.1 基于统计学序列分词和序列生成的生物增强子及其类型识别整体流程 |
5.3.2 基于统计学的序列分词 |
5.3.3 基于GAN网络的序列生成 |
5.4 增强子及其类型识别实验结果分析 |
5.4.1 统计学序列分词有效性分析 |
5.4.2 Seq-GAN网络序列生成有效性分析 |
5.4.3 与现有方法比较 |
5.5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CAI基本横式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电力系统规划的区域能—水—排锅合模型研究[D]. 刘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集团型企业智能财务转型的策略与路径研究 ——以Z集团为例[D]. 郑佳雪.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3]含张开型裂隙脆性试样破裂机制试验与模拟研究[D]. 赵宇松.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4]钙铈基复合材料吸收CO2强化生物质水蒸气气化制氢研究[D]. 闫宪尧. 山东大学, 2021
- [5]汪清油页岩热解特征及气体热载体干馏技术研究[D]. 华泽嘉.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仿生大肠反应器的优化设计、稳定性评估及应用[D]. 胡国奥. 江南大学, 2021(01)
- [7]基于DNA表面技术和磁性粒子的人工多酶系统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沈昊.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8]原料血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开发及专用分析仪设计[D]. 张惠. 山东大学, 2021(10)
- [9]稀土或铬离子掺杂石榴石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周丹丹.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10]基于词嵌入和深度学习的复制起始位点和增强子预测研究[D]. 吴峰. 山东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