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临床应用进展

维生素C临床应用进展

一、维生素C的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赵冉冉,李素玮,万献尧[1](2021)在《维生素C对脓毒症微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脓毒症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C缺乏,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目前,脓毒症仍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脓毒症时机体可出现微循环障碍,甚至发展为器官衰竭。外源性补充维生素C,可能是脓毒症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之一,既可改善机体微循环,亦可通过参与机体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改善外周血管阻力、提高灌注压而影响患者预后。但近年来亦有许多不同的研究结果。本文就维生素C改善脓毒症患者微循环的作用机制、安全性及目前所开展的临床研究等方面做一概述。

李喆[2](2021)在《维生素C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维生素C(vitamin C,Vit C)联合阿奇霉素辅助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安全性、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并检测相关指标变化来初步解释其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为Vit C更好的用于临床辅助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07至2020.09遵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0例MPP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分别各50例,同期随机选取我院儿保科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为健康组。维生素C+常规疗法为观察组的治疗方案,常规疗法为对照组的治疗方案,通过监测各组入院时及治疗1周后的肝功能、肾功能、尿酸及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来了解Vit C的安全性,观察治疗1周后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来评估其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采集健康组体检时及观察组、对照组入院时及治疗1周后空腹静脉血,选用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Vit C、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tion,q RT-PCR)法检测外周静脉血单核细胞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 related factor2,Nrf2)及咽拭子中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的P1蛋白m RNA表达的水平,流式细胞术(Flow Cyto Metry,FCM)法检测外周静脉血中CD3+、CD4+、CD8+及CD4+/CD8+比值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尿酸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在临床症状改善及住院时长方面,观察组均早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1周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健康组Vit C、CD3+、CD4+、CD4+/CD8+的水平均高于另两组治疗前(P<0.05),但健康组IL-4、IFN-γ及IL-4/IFN-γ、CD8+的水平均低另两组治疗前(P<0.05)。经过1周的治疗,观察组的Vit C、CD3+、CD4+、CD4+/CD8+、Nrf2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IL-4及IL-4/IFN-γ的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后IFN-γ水平变化不显着(P>0.05)。结论:(1)Vit C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MPP可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且该治疗方案安全。(2)Vit C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MPP可能是通过调节细胞免疫功能及抗氧化应激来实现的。

周亦琪[3](2021)在《去甲斑蝥素-维生素C缀合物的构建、体外抗肿瘤及免疫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去甲斑蝥素具有抗肿瘤活性,维生素C能增强免疫功能,将二者通过化学方法结合以期得到既能抗肿瘤又具有一定提升免疫功能的去甲斑蝥素-维生素C缀合物;并将这些缀合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 G2)、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人正常肝细胞株(LO2)的抑制活性进行初步体外筛选;筛选出候选物后再进行小鼠骨髓来源Mφ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进一步筛选出具有一定免疫能力的抗肿瘤候选药物。方法:1)维生素C中间体的合成(A):维生素C在丙酮溶液中与乙酰氯反应得到5,6-缩醛保护的维生素C(1),之后在DMSO中与氯化苄反应以中等收率得到3-位苄基保护和5,6-位缩醛保护的维生素C中间体(2)。2)斑蝥素侧链的合成(B):以马来酸酐为初始原料,在THF溶液中与呋喃发生Diels-Alder反应得到5,6-二烯去甲斑蝥素(3),然后通过钯碳加氢还原得到去甲斑蝥素(4)。去甲斑蝥素(4)再与各种氨基酸在高温下缩合得到侧链斑蝥胺衍生物(5a-n)。3)缀合物的合成:系列1(2a-n):将上述得到的3-苄氧基5,6-缩醛的维生素C中间体(2)和侧链斑蝥胺衍生物(5a-n)在DCM溶液中,以EDCI为偶联剂,DMAP为催化剂,以较高收率得到全保护的去甲斑蝥素-维生素C缀合物(2a-n)系列;然后在乙醇溶剂中,将系列1(2a-n)通过钯碳(10%)催化加氢,以良好收率得到3位脱苄基保护的去甲斑蝥素-维生素C缀合物(3a-n)系列2;最后,在DCM溶液中,将上面得到的(3a-n)与三氟乙酸反应脱去缩醛,得到目标产物去甲斑蝥素-维生素C缀合物(4a-n)。4)体外肿瘤细胞测试采用CCK-8法进行,检测42个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 G2)、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人正常肝细胞株(LO2)的细胞增殖抑制率,XD-202荧光倒置生物显微镜观察部分药物对人肝癌细胞(Hep G2)、人结肠癌细胞(SW480)、人正常肝细胞(LO2)的细胞形态影响。5)每个系列筛选出具有较高肿瘤细胞抑制率的候选物,再进行缀合物对小鼠骨髓来源Mφ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的实验,M1型细胞促进炎症反应,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肿瘤细胞,调节并促进Th1型免疫应答,从而得到具有一定免疫功能的缀合物。结果:1)以较高产率成功合成42个去甲斑蝥素-维生素C缀合物。经1H NMR、13C NMR、MS等结构表征确定了目标化合物结构的正确。2)CCK-8法以去甲斑蝥素为阳性对照,测试了42个缀合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 G2)、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人正常肝细胞株(LO2)的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显示浓度为50μM的化合物2e-g、2j、2l、2m、2n、3b、3e、3i、3n作用72h后对人肝癌细胞株(Hep G2)具有非常高的细胞毒性,其体外肿瘤细胞抑制率达80%或90%以上;化合物2b、2e-g、2l、2n、3b、3d、3h、3i、3n、4g、4i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性,其体外肿瘤细胞抑制率达80%或90%以上;化合物3a、3g、4a、4b、4j对人正常肝细胞株(LO2)毒性较小,其体外正常肝细胞抑制率不到40%。XD-202荧光倒置生物显微镜观察细胞,发现细胞固缩变小,形态不规则,细胞漂浮及减少。3)选用具有较高肿瘤细胞抑制率的化合物2g进行小鼠骨髓来源Mφ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的实验,结果证明化合物2g诱导小鼠骨髓来源Mφ型巨噬细胞向M1型巨噬细胞极化。结论:设计合成的新化合物(2a-n)系列相较于(3a-n)和(4a-n)系列具有更高的肿瘤抑制率,(3a-n)系列化合物也表现出较好和较高的肿瘤抑制率,而(4a-n)系列的化合物的肿瘤抑制效果最差,仅4g,4i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性。近一步进行的体外免疫实验证明化合物2g诱导小鼠骨髓来源Mφ型巨噬细胞向M1型巨噬细胞极化,细胞形态呈长梭形且伪足细长。M1型细胞促进炎症反应,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肿瘤细胞,调节并促进Th1型免疫应答,从而得到具有一定免疫功能的缀合物。

李喆,熊燚[4](2021)在《维生素C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发病率日益上升,其发病年龄趋于低龄化。大环内酯类药物是目前治疗MPP的常用药物,但耐药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方案迫在眉睫。目前较为认可的MPP发病机制为呼吸道上皮细胞黏附、直接侵入及免疫功能紊乱。维生素C作为人体不可或缺的免疫调节剂,在抗炎及调节免疫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维生素C在治疗MPP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深入研究维生素C治疗MPP的作用机制,可为维生素C应用于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郑玉玲[5](2021)在《毛蕊花糖苷和淫羊藿苷的药动学初步探究》文中指出松果菊苷(Echinacoside,ECH)和毛蕊花糖苷(Acteoside,ACT)作为中药肉苁蓉的质量控制成分,属于苯乙醇苷类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骨质疏松和神经保护等药理作用。其相关对照品的缺乏及市场提供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限制了肉苁蓉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常规柱色谱、葡聚糖凝胶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大孔吸附树脂、高速逆流色谱等传统分析技术的分离方法周期长、操作繁琐且成本高。制备液相色谱(Preparation of the Liquid Phase,PLC)使用广泛、操作简便、分离高效,在实验室规模的制备研究中可建立制备新方法。中压制备液相色谱(Medium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MPLC)单次处理量大,分离高效,成本低,可实现目标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动态轴向压缩柱(Dynamic Axial Compression,DAC)寿命高、操作简便以及其分离效果与分析柱的分离效果相当,是中药现代化的必备技术之一。研究表明,淫羊藿苷(Icraiin,ICA)具有防治骨质疏松的药理作用,可在机体内转化成淫羊藿素(Icaritin,ICT),淫羊藿次苷Ⅱ(Icarisid II,ICS-Ⅱ)、脱水淫羊藿素(Anhydroicaritin,AICT),经查阅文献发现淫羊藿素、淫羊藿次苷Ⅱ和脱水淫羊藿素均有抗骨质疏松的生物活性。本实验建立了采用制备液相色谱从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C.Ma)提取物中分离纯化ECH和ACT的方法,利用动态轴向中压制备系统在此制备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放大生产,实现较高的富集、纯化ECH和ACT的目标;对ACT和ICA的药动学进行了初步探究,研究ACT与ICA之间生物利用度的相互关系,研究ACT和ICA的代谢产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部分:1.准确测定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的含量是制备工艺研究的前提。本实验采用HPLC-DAD建立了一种同时定量分析ECH和ACT含量的方法。色谱柱为Venusil XBP C18(A);流动相系统为甲醇(A)-0.1%甲酸水溶液(B);检测λ为330 nm;柱温为30℃;流速为1.0 m L/min;进样量为10μL;梯度洗脱程序为0~12 min,26.5%A;12~15 min,26.5%~29.5%A;15~45 min,29.5%A;45~55 min,29.5~90%A;55~60 min,90%A。结果表明ECH和ACT分别在20.47~1310.00μg/m L和4.72~302.00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4.16%和102.06%,RSD%值均小于2.0%。方法学考察说明该方法精密度、准确度、重复性和稳定性均符合质量检测要求,可以作为ECH和ACT含量测定的方法,为后期从肉苁蓉提取物中制备ECH和ACT的工艺优化奠定基础,为ECH和ACT的纯度及得率的计算提供依据。2.采用制备液相色谱在实验室规模基础上建立了从肉苁蓉提取物中制备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的新方法。色谱柱为Shim-pack GIS(20×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35%:65%),λ为254 nm,流速为15 m L/min,时间为50 min,收集ECH和ACT两种流份,经浓缩和冷冻干燥后采用HPLC-DAD进行含量测定并计算收率。结果表明,从峰起点处收集的ECH经过一次制备后纯度大于99%,收率为96.48%,从半峰宽处收集的ACT经过二次制备后纯度大于97%,收率为34.29%。3.采用动态轴向中压制备系统在制备液相色谱的基础上进行放大实验,建立从肉苁蓉提取物中制备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的新方法。色谱柱为DAC 50,流动相为甲醇-水(35%:65%),λ为254 nm,流速为50 m L/min,时间为50 min,收集ECH和ACT两种流份,经浓缩和冷冻干燥后采用HPLC-DAD进行含量测定并计算收率。结果表明,从峰起点处收集的ECH经二次制备后纯度大于99%,收率为78.50%;从半峰宽处收集的ACT经过三次制备后纯度大于94%,收率为56.29%。4.准确测定血浆样品中各物质的含量是测定其生物利用度的前提。本实验采用液-质联用(LC-MS/MS)建立了一种同时定量检测血浆中ACT与ICA含量的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线性关系、准确度、日内和日间精密度、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和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等均符合相关要求,为准确测定ACT与ICA的生物利用度奠定了基础。5.毛蕊花糖苷生物利用度研究。实验以SD雄性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口服和静脉注射ACT的药动学参数,计算得出ACT的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lity,Fabs);通过比较口服相同剂量的ACT和ACT-ICA中ACT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得出ACT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结果表明,大鼠灌胃给药(100mg/kg)和静脉注射(1 mg/kg)的ACT,其AUC分别为(5459.85±135.51)和(792.56±58.83)(ug/L*h),因此毛蕊花糖苷的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为6.89%。大鼠灌胃给药ACT(100 mg/kg)和灌胃给药ACT-ICA(100 mg/kg-100 mg/kg),AUC(0-∞)分别为(5459.85±135.51)和(7909.29±1016.31)(ug/L*h),AUC(0-t)、AUC(0-∞)、t1/2、Tmax、Cmax和MRT(0-t)有显着性差异,MRT(0-∞)无差异,因此毛蕊花糖苷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44.86%,说明淫羊藿苷与毛蕊花糖苷联合用药,能够提高毛蕊花糖苷的生物利用度。6.大鼠血浆中毛蕊花糖苷代谢产物的定性分析。以大鼠为研究对象,定性分析静脉注射给药毛蕊花糖苷、灌胃给药毛蕊花糖苷和灌胃给药毛蕊花糖苷-淫羊藿苷等不同给药情况下,羟基酪醇(Hydroxytyrosol,HT)和咖啡酸(Caffeic acid,CA)等主要初级代谢产物在大鼠体内的动态过程。结果发现,ACT静脉注射给药的情况下,CA的相对峰面积比HT的相对峰面积大;ACT灌胃给药的情况下,HT的相对峰面积比CA的相对峰面积大;灌胃给药ACT 9 h时HT和CA均达峰,HT的相对峰面积大于CA的相对峰面积;灌胃给药ACT-ICA 12 h时HT和CA均达峰,HT的相对峰面积大于CA的相对峰面积;灌胃给药ACT后HT达峰时的相对峰面积大于灌胃给药ACT-ICA,灌胃给药ACT后CA达峰时的相对峰面积小于灌胃给药ACT-ICA。7.淫羊藿苷生物利用度研究。实验以SD雄性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口服相同药量的ICA(100 mg/kg)和ICA-ACT(100 mg/kg-100 mg/kg)中ICA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得出ICA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其AUC(0-∞)分别为(1414.16±184.86)和(765.75±13.59)(ug/L*h),AUC(0-t)、AUC(0-∞)、Tmax、Cmax、MRT(0-t)和MRT(0-∞)有显着性差异,t1/2无差异。淫羊藿苷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54.15%,说明毛蕊花糖苷与淫羊藿苷联合用药,能够降低淫羊藿苷的生物利用度。8.大鼠血浆中淫羊藿苷代谢产物的定性分析。灌胃给药ICA和灌胃给药ICA-ACT时,淫羊藿次苷Ⅱ的相对峰面积均最大;灌胃给药等量的ICA-ACT与ICA相比,灌胃给药ICA-ACT时ICT的相对峰面积大于灌胃给药ICA,AICT与ICS-Ⅱ的相对峰面积变化无规律。

王宇飞[6](2021)在《小鼠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对葡萄糖转运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卵母细胞和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是一种较理想的冷冻保存技术方法,较其他的冷冻技术可显着提高冷冻保存卵母细胞和胚胎的存活率和发育率。已有的研究表明,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后活性氧水平增加,线粒体DNA拷贝数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降低,认为卵母细胞氧化还原状态与葡萄糖转运及代谢之间存在联系。本研究以小鼠卵母细胞为对象,利用荧光定量PCR、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免疫印迹等技术方法对玻璃化冷冻-解冻卵母细胞葡萄糖转运能力、NAPDH、ROS、GSH、ATP和GLUT1等指标进行检测,研究玻璃化冷冻对卵母细胞葡萄糖转运水平的影响,探索小鼠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导致葡萄糖摄取及代谢异常原因,并进行了改善冷冻卵母细胞葡萄糖转运及代谢水平的方法研究。获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玻璃化冷冻卵母细胞对葡萄糖转运及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鼠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后葡萄糖摄取能力显着降低(p<0.01),细胞内能量生成受阻,检测到ATP含量降低(p<0.01)。氧化还原状态异常,NADPH和GSH水平显着降低(p<0.01),ROS水平显着升高(p<0.01)。表明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后,葡萄糖转运能力降低,卵母细胞能量生成及氧化还原状态受到影响。2.玻璃化冷冻卵母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表达水平检测表明,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后Glut1的m RNA水平降低(p<0.01),GLUT1蛋白表达和GLUT1在细胞膜上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3.为了研究卵母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功能,在未冷冻卵母细胞培养液中添加GLUT1抑制剂后,GLUT1蛋白表达减少、AMPK磷酸化增加,表明成功抑制GLUT1。葡萄糖转运能力降低,NADPH,GSH水平降低,ROS水平增高,ATP水平降低(p<0.01),与冷冻后卵母细胞检测到的相关异常表现一致。表明卵母细胞冷冻后的葡萄糖转运水平及代谢异常与GLUT1表达水平降低关系密切。4.在卵母细胞解冻和复苏过程中添加维生素C后,检测GLUT1表达水平发现与未冷冻组在m RNA水平、蛋白水平均差异不显着(p>0.05)。同时卵母细胞中NADPH、ROS和GSH水平以及卵母细胞内ATP生成与未冷冻组一致(p>0.05);冷冻卵母细胞的复苏率、卵裂率和囊胚率均显着高于未添加维生素C冷冻组卵母细胞(p<0.05),与未冷冻卵母细胞组无显着差异(p>0.05)。综上所述,玻璃化冷冻卵母细胞会造成葡萄糖转运能力下降、代谢异常。在解冻和复苏过程中加入维生素C能改善冷冻卵母细胞的葡萄糖转运能力,提高冷冻卵母细胞的质量。该研究对于卵母细胞的冷冻保存利用以及冷冻卵母细胞的胚胎发育潜能、安全性提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王琳[7](2021)在《硫胺素、抗坏血酸和糖皮质激素三联疗法在脓毒症治疗中的效果-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关于硫胺素、抗坏血酸和糖皮质激素三联疗法在脓毒症治疗中的作用,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但结果并不一致,我们进行了一项Meta分析,以探讨硫胺素、抗坏血酸和糖皮质激素三联疗法在脓毒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我们运用计算机系统检索了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纳入了评估硫胺素、抗坏血酸和糖皮质激素在脓毒症疗效的随机对照实验和队列研究,期限为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2月。主要结局指标为住院死亡率。然后由两名研究人员按纳入及排除标准分别对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价、提取文献基本特征和相关数据等工作,运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结果:最终纳入研究13项,其中包含队列研究6项,随机对照试验7项,参与研究患者共1423名。Meta分析结果显示,静脉注射硫胺素、抗坏血酸和糖皮质激素对降低脓毒症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无明显影响(OR=0.844,95%置信区间:0.664~1.071,p=0.163,I2=35.4%)。对降低脓毒症患者的重症监护室死亡率无显着影响(OR=0.851,95%置信区间:0.666~1.087,p=0.197,I2=44.7%),不能缩短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SMD=0.005,95%置信区间:-0.188~0.199,p=0.956,I2=50.5%)和总住院时间(SMD=0.119,95%置信区间:-0.000~0.238,p=0.005,I2=0%),也不能改善72小时SOFA评分变化(SMD=0.247,95%置信区间:-0.108~0.602,p=0.173,I2=87.6%)。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静脉注射硫胺素、抗坏血酸和糖皮质激素的联合应用不能降低脓毒症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和重症监护室死亡率、缩短总住院时间及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改善72小时SOFA评分变化。

韩卓[8](2021)在《维生素C转运蛋白SVCT2受体功能的发现及其介导的JAK2信号传递途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维生素C(Vitamin C,VitC)是人和动物必需的营养物质。科学界对于VitC功能几乎所有的认识都基于它作为电子供体,即作为天然还原剂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在VitC能够清除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保护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免于氧化损伤,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对VitC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在于发现VitC是亚铁离子(ferrous ion,Fe2+)和2-氧戊二酸盐(2-oxoglutarate)依赖型双加氧酶(Fe2+-and 2-oxoglutarate-dependent dioxygenases,Fe2+/2OGDDs)家族关键的“辅因子”,维持Fe2+/2OGDDs在细胞内的活性。进一步研究揭示,VitC能作为辅因子调节Fe2+/2OGDDs家族中与表观修饰有关的酶的催化活性,其中包括DNA羟化酶TET(ten-eleven translocation(TET)family of DNA hydroxylases)和具有Jumonji-C结构域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umonji-C domain-containing histone demethylases)。这一发现直接加速了VitC在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VitC能够通过调控表观修饰酶的活性来提升细胞重编程的效率和质量,也能参与调节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有研究曾提出,VitC作为辅因子的生物学功能,本质上依然以VitC固有的还原性为基础,但VitC对表观修饰酶功能调控的特殊性却暗示VitC很可能还存在其他的作用机制,说明我们目前对VitC功能的认识很可能还存在很大空白,大大限制了VitC的应用价值。2014年,本课题组研究发现,VitC通过激活Janus kinase(JAK)2/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2信号途径,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诱导Nanog基因的表达。我们曾初步证实,钠离子依赖型VitC转运蛋白2(sodium-dependent vitamin C transporter 2,SVCT2)能够介导VitC对JAK2和STAT2的信号激活,并参与对下游基因的调控,提示VitC与细胞信号转导有关联。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小鼠F9畸胎瘤干细胞系为主要研究对象,首次证明VitC具有“生物信号分子”的作用,完善了对VitC生物学功能的认知。研究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揭示VitC转运蛋白SVCT2具有JAK2偶联受体的功能;第二阶段研究VitC激活的JAK2信号传递途径具有的调控作用及其对VitC生物学功能的补充。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列举如下:1.发现和探究VitC转运蛋白SVCT2的受体功能。首先,通过蛋白质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和免疫印迹,我们证明SVCT2特异性结合JAK2而不结合JAK1、JAK3和TYK2。然后,通过基序预测和突变体策略,研究SVCT2蛋白序列中介导JAK2结合和激活的关键结构基序。结果显示,位于SVCT2羧基末端的618-621位氨基酸序列以及连接第8~9号跨膜螺旋的胞质侧肽段中的418-422位氨基酸序列是负责结合JAK2的关键基序,介导VitC对JAK2的激活。通过磷酸化位点预测和突变体策略,研究JAK2对SVCT2潜在的磷酸化作用及其对招募STAT2的影响。结果显示,VitC激活的JAK2催化SVCT2羧基端Tyr626发生磷酸化,介导SVCT2对STAT2的招募,进一步诱导JAK2和STAT2的磷酸化。之后,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Dual Luciferase Reporter)实验,我们还证明SVCT2响应VitC处理增强STAT2的转录因子活性,且依赖JAK2的激活。综上,本研究证实SVCT2是VitC的“受体样转运蛋白”,具有JAK2偶联受体的典型特征。此外,本研究还证明VitC对JAK2的激活与VitC在细胞内的积累无关。2.研究SVCT2介导的VitC运输和JAK2信号激活之间的关联。通过co-IP和免疫印迹,研究SVCT2介导的VitC运输对JAK2激活的影响。结果显示,抑制SVCT2对VitC的运输作用会抑制SVCT2对JAK2的磷酸化激活。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实验,研究SVCT2对JAK2的激活是否反过来影响SVCT2对VitC的运输。结果显示,抑制JAK2的激活也会削弱SVCT2对VitC的运输能力。这部分研究证明,SVCT2介导的VitC运输和JAK2信号激活之间紧密偶联、不可分割,是一个完整的生物学事件。3.研究VitC激活JAK2与清除ROS之间的关系。首先,通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和免疫印迹,研究VitC抑制ROS的作用对激活JAK2的影响。结果显示,VitC对JAK2的激活并不依赖对ROS的抑制。接下来,我们研究VitC激活的JAK2是否反过来影响VitC对ROS水平的调控。结果显示,VitC抑制细胞内ROS的水平且部分依赖JAK2的活性。随后的研究进一步证明,VitC激活的JAK2催化其固有底物脯氨酸脱氢酶激酶1(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PDHK1)发生磷酸化,活化的PDHK1又催化脯氨酸脱氢酶E1α亚基(E1 alpha subunit of pyruvate dehydrogenase,PDHA1)Ser232发生磷酸化,抑制PDHA1的活性,降低细胞氧化代谢效率,进而抑制ROS的产生。4.研究JAK2的激活对VitC表观调控功能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点杂交和免疫印迹,研究VitC激活的JAK2对5hm C水平的调控。结果显示,抑制JAK2的激活会抑制VitC对5hm C水平的促进。通过磷酸化位点预测和突变体策略,我们首次证明TET3是JAK2的激酶底物。VitC和SVCT2激活的JAK2直接催化TET3 Tyr1375发生磷酸化。后续研究证实Tyr1375的磷酸化增强了TET3的酶活性并影响其对靶基因的选择,表明VitC不仅仅以辅因子身份调控TET酶的功能。另外,VitC激活的JAK2催化其固有底物组蛋白H3第41位酪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而后者有利于开放染色质状态的建立。通过微球菌核酸酶消化实验,我们证明VitC确实能够提高基因组DNA的可接近性,且依赖于JAK2的激活。5.研究JAK2的激活对VitC在细胞多能性和分化调控中的影响。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表达谱m RNA测序和实时定量PCR,研究VitC激活的JAK2对F9细胞的多能性,以及对多能性和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在F9细胞中,VitC对细胞多能性没有明显影响,但倾向于促进分化发育相关基因(特别是与神经成熟相关基因)的表达,且依赖于JAK2的激活;只有在JAK2活性被抑制的条件下,VitC更倾向于促进细胞的多能性,并诱导一系列多能性相关基因(但不包括Nanog)的表达。进一步的研究发现,VitC激活的JAK2实际上通过两条作用相反的途径分别调控两类下游基因的表达,即通过依赖STAT2的途径调控少数特定多能性相关基因(比如Nanog)的表达;通过不依赖STAT2的途径调控与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综上,本研究发现VitC转运蛋白SVCT2具有JAK2偶联受体的功能,并证明激活JAK2是VitC发挥调控作用的重要途径。这是对VitC生物学作用突破性的发现,为其生理和药理功能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考,对VitC在疾病治疗和再生医学等众多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徐燕梅[9](2021)在《兔胫骨骨膜细胞膜片体外构建研究》文中指出颌面部骨组织因其结构的复杂性,其缺损的修复再生一直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难点与热点。组织工程技术的出现为实现理想的颌面部骨缺损修复带来了希望。细胞膜片技术(cell sheet technology,CST)可完整保留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克服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缺点,在骨缺损修复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兔胫骨骨膜细胞(periosteal cells,PCs),构建兔胫骨PCs膜片,对膜片形成过程中PCs的生物学特点进行研究。方法1.采用酶消化结合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兔胫骨PCs,CCK-8(cell counting kit-8)检测兔胫骨PCs增殖能力。集落形成试验检测兔胫骨PCs克隆形成能力。采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及茜素红染色检测兔胫骨PCs的成骨分化能力。油红O染色检测兔胫骨PCs的成脂分化能力。阿利辛蓝染色检测兔胫骨PCs成软骨诱导后的成软骨分化能力。2.采用维生素C诱导法构建兔胫骨PCs膜片,通过HE及Masson染色对细胞膜片的组织形态进行观察;通过细胞活死荧光染色检测细胞膜片的活性。3.通过ALP染色、ALP活性检测以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检测膜片形成过程中兔胫骨PCs的成骨分化能力和ECM形成能力。4.采用CCK-8、β-半乳糖苷酶染色、流式细胞术以及Real-time PCR对膜片形成过程中兔胫骨PCs的增殖活性、衰老及凋亡情况进行检测。结果1.体外成功分离培养兔胫骨PCs。所培养的细胞具有较好的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成骨诱导培养7 d及21 d,ALP染色呈深蓝色,茜素红染色显示大小不一、红色的钙结节;成脂诱导21 d,脂滴油红O染色呈阳性;成软骨诱导21 d,阿尔辛蓝染色阳性。2.采用维生素C可成功构建兔胫骨PCs膜片,所构建的膜片呈乳白色半透明膜片样物质,HE及Masson染色显示膜片由细胞及丰富的细胞外基质构成,存在良好的细胞间连接;细胞活死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膜片内兔胫骨PCs保持较好的活性。3.ALP染色及ALP活性检测结果显示膜片构建过程中兔胫骨PCs表达较高的ALP活性;Real-time PCR结果显示成骨相关基因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ALP及Runt转录相关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ECM相关基因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Ⅰ,COL-Ⅰ)及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的表达也增加。4.CCK-8结果显示膜片构建过程中兔胫骨PCs具有较好的增殖活性;β-半乳糖苷酶染色显示膜片构建过程中兔胫骨PCs中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数相对较少;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膜片构建过程中兔胫骨PCs的凋亡率较低;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膜片构建过程中兔胫骨PCs中p21、p53、半胱氨酸蛋白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3,Caspase 3)、Bax等衰老、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较低,而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较高。结论1.采用酶消化结合组织块法可体外分离培养兔胫骨PCs,所培养的细胞具有较好的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2.采用维生素C能成功诱导构建兔胫骨PCs膜片,所构建的细胞膜片由大量活细胞及丰富的细胞外基质构成,有望应用于颌面部骨组织的再生。

吕朦,马金帅,赵国英,郭金将,刘秀香[10](2021)在《模拟不同光疗强度对早产儿肠外营养液中丙二醛、维生素C及维生素E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模拟不同光疗强度对早产儿肠外营养液中脂肪乳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维生素C及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方法在严格无菌条件下配制早产儿肠外营养液,模拟临床输液环境,设定4种不同强度光疗模式,分别为室内光组、单面光疗组、双面光疗组、三面光疗组,将各组根据是否遮光,再分为光暴露/光疗亚组和遮光亚组,测定每个亚组在光疗前及光疗6、12、18、24 h时肠外营养液中丙二醛、维生素C及维生素E的含量。每个亚组均配制10份肠外营养液,每个时间点抽取每份营养液的2 ml进行检测。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符合Mauchly球形检验时,用Greenhouse-Geisser法进行校正。结果 (1)随着光疗时间的延长,单面光疗组光暴露/光疗亚组及遮光亚组的丙二醛含量均增加[光疗前:(3.777±0.112)与(3.746±0.141)nmol/ml,光疗6 h:(3.808±0.122)与(3.715±0.145)nmol/ml,光疗12 h:(4.546±0.138)与(4.507±0.136) nmol/ml;光疗18 h:(6.116±0.151)与(5.239±0.156) nmol/ml;光疗24 h:(7.569±0.136)与(5.300±0.200) nmol/ml,P值均<0.05],但维生素C和维生素E含量均降低[①维生素C:光疗前:(62.507±0.205)与(62.341±0.144)μg/ml,光疗6 h:(51.211±0.086)与(58.128±0.076) μg/ml,光疗12 h:(43.288±0.084)与(55.351±0.050)μg/ml;光疗18 h:(35.758±0.113)与(51.215±0.093)μg/ml;光疗24 h:(33.473±0.075)与(48.473±0.080)μg/ml;②维生素E:光疗前:(4.101±0.132)与(4.084± 0.141) μg/ml,光疗6 h:(3.761±0.119)与(3.904±0.075) μg/ml,光疗12 h:(3.654±0.092)与(3.729±0.087) μg/ml;光疗18 h:(3.385±0.102)与(3.582±0.119) μg/ml;光疗24 h:(3.313±0.127)与(3.438±0.113) μg/ml,P值均<0.05],室内光组、双面光疗及三面光疗组也是相同情况。不同光照强度中光暴露/光疗亚组不同时间点(光疗前除外)丙二醛含量均高于遮光组,但维生素C和维生素E含量均低于遮光组(P值均<0.001)。(2)对光暴露/光疗亚组分析显示,光疗强度越大,丙二醛含量越高,维生素C和维生素E含量越低,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遮光亚组分析显示,室内光与单面光的丙二醛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83,P=0.140),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光疗强度越大,维生素C含量越低,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双面光与三面光的维生素E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F=1.358,P=0.259),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光疗可使早产儿肠外营养液中丙二醛的含量升高,加重脂肪乳的过氧化程度;同时可以使其中维生素C、维生素E含量降低,降低营养液的抗氧化程度。

二、维生素C的临床应用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生素C的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维生素C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维生素 C 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去甲斑蝥素-维生素C缀合物的构建、体外抗肿瘤及免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去甲斑蝥素缀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维生素C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维生素C与MPP的关系
2 维生素C辅助治疗MPP的作用机制
    2.1 抑制氧化应激途径
    2.2 抗炎症途径
    2.3 调节体液免疫途径
    2.4 调节细胞免疫途径
    2.5 增强肺屏障功能
3 结语

(5)毛蕊花糖苷和淫羊藿苷的药动学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松果菊苷及毛蕊花糖苷的制备工艺研究
    第一节 松果菊苷及毛蕊花糖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二节 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三节 中压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二章 血浆样品中毛蕊花糖苷和淫羊藿苷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方法学验证
    3 小结
第三章 毛蕊花糖苷相关药动学研究
    第一节 毛蕊花糖苷的绝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二节 毛蕊花糖苷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三节 大鼠血浆中毛蕊花糖苷代谢产物的定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四章 淫羊藿苷的相关药动学研究
    第一节 淫羊藿苷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二节 大鼠血浆中淫羊藿苷代谢产物的定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肉苁蓉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小鼠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对葡萄糖转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研究进展
        1.1 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定义
        1.2 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的过程
        1.3 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的起源与发展
        1.4 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的方法
        1.4.1 开放式拉长麦管法
        1.4.2 封闭式拉长麦管法
        1.4.3 冷冻环玻璃化法
        1.4.4 Cryotop法
        1.4.5 CryoTip法
        1.4.6 固体表面冷冻法
        1.4.7 Cryotech法
        1.5 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保护剂的分类
        1.6 玻璃化冷冻对卵母细胞的影响
    第二章 卵母细胞中葡萄糖转运及代谢研究进展
        2.1 葡萄糖转运蛋白
        2.2 葡萄糖转运蛋白家族的鉴定
        2.3 卵母细胞中葡萄糖的转运
        2.3.1 葡萄糖转运的过程
        2.3.2 葡萄糖转运的作用
        2.4 葡萄糖转运的信号通路
        2.5 卵丘细胞和卵母细胞中的葡萄糖的代谢
        2.5.1 卵丘细胞和卵母细胞中的葡萄糖代谢方式
        2.5.2 卵母细胞中的葡萄糖代谢对氧化还原状态影响
        2.6 小结
试验部分
    第三章 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对葡萄糖转运和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动物
        3.1.2 试验设备和仪器
        3.1.3 试验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卵母细胞的采集
        3.2.2 MⅡ期卵母细胞的冷冻和解冻
        3.2.3 葡萄糖转运水平的检测
        3.2.4 NADPH水平的检测
        3.2.5 ROS水平的检测
        3.2.6 GSH水平的检测
        3.2.7 ATP水平的检测
        3.2.8 卵母细胞的qRT-PCR检测
        3.2.9 卵母细胞的免疫荧光/共聚焦染色
        3.2.10 免疫荧光/共聚焦染色图片分析
        3.2.11 蛋白免疫印迹(WB)
        3.2.12 蛋白免疫印迹图片强度分析
        3.2.13 数据统计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玻璃化冷冻对卵母细胞葡萄糖转运水平的影响
        3.3.2 玻璃化冷冻对卵母细胞内ATP生成的影响
        3.3.3 玻璃化冷冻对卵母细胞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3.3.4 玻璃化冷冻对卵母细胞中GLUT1 表达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抑制卵母细胞GLUT1 表达对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动物
        4.1.2 试验仪器设备
        4.1.3 试验主要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卵母细胞的采集
        4.2.2 Phloretin和 BAY-876 的添加
        4.2.3 蛋白免疫印迹及图片强度分析
        4.2.4 葡萄糖转运水平的检测
        4.2.5 NADPH水平的检测
        4.2.6 ROS水平的检测
        4.2.7 GSH水平的检测
        4.2.8 ATP水平的检测
        4.3 试验结果
        4.3.1 Phloretin和 BAY-876 添加浓度的筛选
        4.3.2 抑制GLUT1 对卵母细胞的葡萄糖摄取和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冷冻卵母细胞解冻-复苏过程中添加维生素C对冷冻卵母细胞的葡萄糖转运和发育潜能力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动物
        5.1.2 试验仪器设备
        5.1.3 试验主要试剂
        5.1.4 试验主要液体的配制
        5.2 试验方法
        5.2.1 卵母细胞的采集
        5.2.2 卵母细胞解冻及复苏过程中维生素C的添加
        5.2.3 卵母细胞的qRT-PCR检测
        5.2.4 免疫荧染色图片分析
        5.2.5 免疫荧光/共聚焦染色图片分析
        5.2.6 蛋白免疫印迹(WB)
        5.2.7 WB图片强度分析
        5.2.8 葡萄糖转运水平的检测
        5.2.9 ROS水平的检测
        5.2.10 GSH水平的检测
        5.2.11 NADPH水平的检测
        5.2.12 ATP水平的检测
        5.2.13 卵母细胞的孤雌激活及胚胎培养
        5.3 试验结果
        5.3.1 维生素C添加浓度的筛选
        5.3.2 添加维生素C对冷冻卵母细胞GLUT1 表达的影响
        5.3.3 添加维生素C对冷冻卵母细胞的葡萄糖转运及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5.3.4 维生素C的添加对玻璃化冷冻卵母细胞质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全文结论
创新之处和进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硫胺素、抗坏血酸和糖皮质激素三联疗法在脓毒症治疗中的效果-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
    1.4 文献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文献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脓毒症及其治疗进展
    3.2 硫胺素、抗坏血酸和糖皮质激素在脓毒症治疗中的作用
    3.3 结果
    3.4 异质性分析
    3.5 发表偏倚分析
    3.6 创新性和局限性
    3.7 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硫胺素、抗坏血酸和糖皮质激素在脓毒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维生素C转运蛋白SVCT2受体功能的发现及其介导的JAK2信号传递途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维生素C性质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1.1.1 维生素C的发现、生物合成及利用
        1.1.2 维生素C的运输及机体稳态调节
        1.1.3 维生素C的抗氧化性
        1.1.4 维生素C是二价铁离子和α-氧戊二酸盐依赖性双加氧酶家族蛋白的关键辅因子
        1.1.5 维生素C促进细胞重编程
        1.1.6 维生素C是一个低甲基化诱导因子
        1.1.7 维生素C的潜在抗癌机制
        1.1.8 维生素C与其他疾病的关系及潜在治疗作用
        1.1.9 维生素C在调控细胞信号通路方面的初探索
        1.1.10 维生素C已知的生物学功能具有两面性
    1.2 钠离子依赖型维生素C转运蛋白SVCTs的研究进展
        1.2.1 SVCTs的结构、定位和运输作用
        1.2.2 SVCT1和SVCT2 表达和功能的调控
        1.2.3 SVCT2 在调控细胞分化和细胞功能成熟中的作用
    1.3 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JAK2 的研究进展
        1.3.1 JAK激酶家族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简介
        1.3.2 JAK2 激酶活性的调控
        1.3.3 非经典细胞核内JAK2 信号转导途径研究进展
第二章 维生素C转运蛋白SVCT2 受体功能的探究
    2.1 材料、试剂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与耗材
        2.1.4 主要试剂配方
        2.1.5 主要分析软件和数据库
        2.1.6 细胞培养
        2.1.7 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2.1.8 细胞转染
        2.1.9 免疫印迹
        2.1.10 蛋白质免疫(共)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 (IP)/co-Immunoprecipitation (co-IP))
        2.1.11 总RNA提取、反转录和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 PCR)
        2.1.12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Dual 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DLR)
        2.1.13 细胞内VitC含量测定
    2.2 结果
        2.2.1 SVCT2 响应VitC处理特异性激活JAK2和STAT2
        2.2.2 SVCT2 羧基端和连接第 8~9 号跨膜螺旋间的胞质侧肽段介导与JAK2 的互作
        2.2.3 SVCT2 羧基端和连接第 8~9 号跨膜螺旋间的胞质侧肽段介导对JAK2 的磷酸化激活
        2.2.4 VitC对 JAK2 的激活与VitC的胞内积累无关且呈现振荡性
        2.2.5 VitC诱导SVCT2 Tyr~(626)发生磷酸化且依赖JAK2 的激活
        2.2.6 SVCT2 Tyr626的磷酸化介导对 STAT2 的招募
        2.2.7 SVCT2 响应VitC处理增强STAT2 的转录因子活性
        2.2.8 SVCT2对JAK2 的激活依赖对VitC的运输
        2.2.9 SVCT2对VitC的充分运输依赖JAK2 的激活
        2.2.10 DHA和 GLUT1/3 不能激活JAK2/STAT2 信号通路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VitC激活的JAK2 信号途径调节细胞内ROS的水平
    3.1 材料、试剂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与耗材
        3.1.4 主要试剂配方
        3.1.5 主要分析软件和数据库
        3.1.6 细胞培养
        3.1.7 细胞转染
        3.1.8 免疫印迹
        3.1.9 细胞内ROS含量测定
    3.2 结果
        3.2.1 VitC对 JAK2 的激活与对 ROS的抑制无关
        3.2.2 VitC抑制ROS的水平且部分依赖JAK2 的激活
        3.2.3 激活JAK2 有助于SVCT2对ROS的抑制
        3.2.4 VitC诱导PDHK1和PDHA1 的磷酸化且依赖JAK2 的活性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VitC激活的JAK2 信号途径参与细胞表观调控
    4.1 材料、试剂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与耗材
        4.1.4 主要试剂配方
        4.1.5 主要分析软件和数据库
        4.1.6 细胞培养
        4.1.7 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4.1.8 细胞转染
        4.1.9 免疫印迹
        4.1.10 IP/co-IP
        4.1.11 5mC和5hmC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IF)实验
        4.1.12 点杂交(dot blot,DB)实验
        4.1.13 微球菌核酸酶消化实验
    4.2 结果
        4.2.1 VitC诱导F9 细胞基因组5hm C的积累且部分依赖JAK2 的激活
        4.2.2 VitC激活的JAK2 催化 TET3 Tyr~(1375)发生磷酸化
        4.2.3 Tyr~(1375)的磷酸化提高TET3 的酶活性
        4.2.4 VitC诱导组蛋白H3 Tyr~(41)的磷酸化且依赖JAK2 的激活
        4.2.5 VitC提高F9 细胞DNA的可接近性且依赖JAK2 的激活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VitC激活的JAK2 信号途径参与细胞多能性和分化调控
    5.1 材料、试剂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与耗材
        5.1.4 主要试剂配方
        5.1.5 主要分析软件和数据库
        5.1.6 细胞培养
        5.1.7 细胞转染
        5.1.8 免疫印迹
        5.1.9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染色实验
        5.1.10 总RNA提取、反转录和RT-q PCR
        5.1.11 表达谱m RNA测序及数据分析
    5.2 结果
        5.2.1 VitC和 JAK2 抑制剂处理下F9 细胞表达谱m RNA测序分析
        5.2.2 VitC在 JAK2 活性抑制的条件下促进F9 细胞的多能性
        5.2.3 激活JAK2 不利于VitC促进F9 细胞的多能性
        5.2.4 VitC诱导多能性相关基因Nanog、Esrrb、Prdm14和Prdm16 的表达且依赖JAK2 的激活
        5.2.5 VitC诱导神经成熟相关基因的表达且严格依赖JAK2 的激活
        5.2.6 VitC激活的JAK2 分别通过依赖 STAT2 和不依赖 STAT2 的途径诱导多能性相关基因和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
    5.3 讨论
    5.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有待改进之处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兔胫骨骨膜细胞膜片体外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兔胫骨骨膜细胞的体外培养、鉴定及膜片构建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兔胫骨骨膜细胞膜片生物学功能的初步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维生素C的临床应用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维生素C对脓毒症微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J]. 赵冉冉,李素玮,万献尧. 中华内科杂志, 2021(09)
  • [2]维生素C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D]. 李喆.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去甲斑蝥素-维生素C缀合物的构建、体外抗肿瘤及免疫活性研究[D]. 周亦琪.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4]维生素C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李喆,熊燚. 医学综述, 2021(12)
  • [5]毛蕊花糖苷和淫羊藿苷的药动学初步探究[D]. 郑玉玲.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小鼠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对葡萄糖转运的影响研究[D]. 王宇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7]硫胺素、抗坏血酸和糖皮质激素三联疗法在脓毒症治疗中的效果-Meta分析[D]. 王琳.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8]维生素C转运蛋白SVCT2受体功能的发现及其介导的JAK2信号传递途径的研究[D]. 韩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9]兔胫骨骨膜细胞膜片体外构建研究[D]. 徐燕梅.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10]模拟不同光疗强度对早产儿肠外营养液中丙二醛、维生素C及维生素E的影响[J]. 吕朦,马金帅,赵国英,郭金将,刘秀香.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1(04)

标签:;  ;  ;  ;  

维生素C临床应用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