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前列腺素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的严重程度有关(论文文献综述)
马慧慧[1](2021)在《基于肾脑相关理论的温针灸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与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基础药物“盐酸多奈哌齐片”的对照,观察基于肾脑相关理论,以督脉腧穴为主进行温针灸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山西省针灸医院门诊及周边社区招募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AD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5mg/d,每晚睡前,共3个疗程);治疗组予以温针灸疗法(取穴:百会、大椎、命门、肾俞、悬钟、太溪),根据不同的证型适当进行配穴(隔日1次,4周/疗程,共3个疗程)。所有入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各进行观测和记录一次MMSE量表、ADAS-cog量表以及ADL量表评分情况,并观察治疗前后AD患者血清Hcy水平值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均采取SPSS25.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均可提升轻、中度AD患者的MMSE量表总分(P<0.05),同时也可降低ADAS-cog量表、ADL量表总分(P<0.05),说明在治疗轻中度AD患者方面,盐酸多奈哌齐、温针灸治疗两种治疗手段均具有临床疗效;(2)在疗效判定量表方面,两组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通过温针灸疗法治疗轻、中度AD可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且疗效优于盐酸多奈哌齐治疗;(3)在血清Hcy水平值变化方面,两组均可降低Hcy水平(P<0.05),治疗后温针灸疗法在降低AD患者Hcy水平略低于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说明温针灸疗法在改善AD患者痴呆症状方面略优于盐酸多奈哌齐治疗;(4)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显效有8例,有效有17例,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显效有4例,有效有14例,总有效率为60.00%。治疗组患者MMSE量表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疗法更能明显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以及生活能力,且临床效果优于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结论:(1)在治疗轻、中度AD患者上,口服盐酸多奈哌齐、温针灸疗法两种治疗手段均具有临床疗效,且温针灸疗法优于盐酸多奈哌齐治疗;(2)基于肾脑相关理论,以督脉穴为主,温针灸疗法可明显改善轻、中度AD患者MMSE量表、ADAS-cog量表、ADL量表评分情况,可降低AD患者血清Hcy水平,能显着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程的发展,对降低AD患者的疾病负担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程越[2](2021)在《补脾醒神益智法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TREM2/NF-κb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脾脑相关”理论为指导,系统论述认知功能障碍与脾脏的相关性,并采取病证结合方式,建立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探究补脾醒神益智方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为临床防治认知功能障碍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整理以及相关理论的分析,梳理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名及病因病机,从脾与脑、脾与认知功能、脾与衰老等多方面论述脾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密切关系,探究补脾醒神益智法作为防治认知功能障碍治法的优势及补脾醒神益智方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二部分:实验研究将60只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组、认知功能障碍组、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安理申组、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共5组,每组12只,适应性喂养1周。采用复合因素、病证结合以及海马注射Aβ1-42的方法建立脾虚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即第2、3周进行脾虚模型的建立,第4周进行海马CA1区Aβ1-42注射后进入灌胃治疗阶段,正常组、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治疗期间予0.9%生理盐水灌胃,剩余两组予对应药物灌胃,治疗周期为4周。于灌胃第四周依序开始进行水迷宫适应性训练、定位航行以及空间探索实验,评价不同组别之间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最后一次灌胃结束后,禁食24h后麻醉取材,采用HE染色法观察和分析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形态的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别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的表达,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Aβ、NF-κB、TREM2、DAP12、IκB、ERK1/2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从炎症反应的角度观察和探讨补脾醒神益智方改善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可能机制。结果:第一部分:理论研究1 通过对古籍中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内容的梳理,其相关病名的描述多以“忘”及“呆”为主,并呈现出一定病情严重程度上的递进关系。2 脾虚是老年人群也是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常见证候,脾脏与脑经络相连,气血相通,脾虚则脑髓失养,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因虚致瘀,痰瘀阻窍,从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故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可从“脾脑相关”理论立论。3 补脾醒神益智法可通过补脾而益气生血,从根本上阻断痰瘀内生,达到益智醒神开窍的作用,是防治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治法。第二部分:实验研究1 大鼠的一般状态结果:在治疗阶段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认知功能障碍组以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呈现不同程度精神萎靡,毛发粗糙,缺乏光泽,大便溏稀,并伴随出现眯眼及嗜睡等症状,与两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一般状态均有所好转,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大鼠好转程度优于安理申组。2 行为学实验结果2.1 定位航行实验:与正常组相比,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增加(P<0.01),与两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逃避潜伏期均明显改善(P<0.01),两治疗组逃避潜伏期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2 空间探索实验:与正常组相比,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首次穿越目标区域所需时间明显延长,穿越该区域的次数明显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1),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首次穿越目标区域所需时间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延长(P<0.05)。中药组及西药组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痴呆大鼠的记忆能力,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首次穿越目标区域所需时间,穿越次数及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均优于模型组。在空间探索实验中,正常组行进轨迹较为简单,并存在多次反复折返探索的行为,痴呆组及脾虚痴呆组整体行进轨迹较杂乱无章,在各象限停留时间较为均衡。3形态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海马区及海马区周围皮质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排列稀疏,细胞体积增大,核仁固缩,细胞核染色加深,锥体细胞数目减少,排列紊乱,出现空泡样变性。安理申组及补脾醒神益智方组海马区及海马周围皮质神经元数目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增多,但仍低于正常组,细胞形态较为规则,锥体细胞的树突数量与各模型组相比明显上升,空泡变性及细胞的固缩坏死数量减少。4 ELISA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IL-1β、IL-6以及TNF-α表达含量明显上升(P<0.01),且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的增高幅度明显高于认知功能障碍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与两模型组相比,安理申组及补脾醒神益智方组与模型组相比IL-1β、IL-6以及TNF-α表达明显下降(P<0-01),且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对其下调作用更显着。5 RT-PCR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NF-κB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1),IκB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P<0.01),与认知功能障碍组比较,安理申组及补脾醒神益智方组NF-κB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IκBmRNA的相对表达量上调,组间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TREM2mRNA、DAP12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P<0.01),与两模型组比较,安理申组及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均可上调TREM2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1),且补脾醒神益智方对二者的上调作用优于安理申组。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ERK1、ERK2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两治疗组ERK1、ERK2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但两治疗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6 Western Blot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海马组织中Aβ、NF-κB、ERK1/2的蛋白表达量明显上升(P<0.01),IκB、TREM2以及DAP12的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下降(P<0.01),两治疗组与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相比,Aβ、NF-κB、ERK1/2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IκB、TREM2以及DAP12的mRNA表达含量明显上升(P<0.01)。且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对TREM2的上调以及Aβ的下调幅度高于安理申组,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脾虚是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的关键病机,且与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病理产物痰浊、血瘀关系密切。补脾醒神益智法及其方药从“脾脑相关”理论出发,通过补脾益气,促进气血运行,进而充养脑髓,气血调和,醒神开窍,对于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及广泛应用前景。2 脾虚复合因素造模方法结合Aβ1-42海马注射可成功构建脾虚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出现学习记忆能力减退以及炎症损伤,较为贴切复制了临床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症状特点。3 补脾醒神益智方可明显改善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的便溏、毛发粗糙、精神萎靡等脾虚证候表现,同时提高模型大鼠定位巡航以及空间探索能力,恢复其学习记忆能力。4 补脾醒神益智方可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与TREM2/NF-κB信号通路有关,通过上调TREM2及其配体DAP12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NF-κB炎性通路的激活,降低脑组织中Aβ及炎性因子的含量,从而发挥对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作用。
朱晓婷[3](2021)在《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选题依据:阿尔茨海默病(AD)致残、致死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大脑内Aβ异常沉积是AD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变化及核心环节,前期研究已证实了解毒益智方具有抑制AD线虫头部Aβ斑块沉积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随之开展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解毒益智方应用6个月后MMSE、MoCA、ADL评分变化明显优于口服尼莫地平片的对照组。黄连为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为该方的主要成分,在本方中发挥“解毒”的重要功效。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黄连中发挥“解毒”作用的主要物质为黄连多糖(CCP),因此设计体外细胞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为“毒损”的病机及“解毒”的治法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因前期开展的研究均是以单基因单细胞的生物为研究对象,不能很好地模拟AD的疾病特点,因此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该小鼠很好的模拟了中枢神经系统Aβ异常沉积的状态,通过对小鼠的行为学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评价解毒益智方的治疗作用。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基于“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形成的解毒益智方其中君药的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通过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对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Aβ沉积、BACE1表达的相关蛋白、基因等方面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的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AD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研究证据。方法:1.本研究分别从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的作用机制。体外实验部分采用MTT还原法、Hoechst33258荧光染色等方法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进行线粒体活性、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的测定,探究CCP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动物实验部分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模型组(APP/PS1组)、盐酸多奈哌齐组(Donepezil组)、解毒益智方低剂量组(JDYZFL组)、解毒益智方中剂量组(JDYZFM组)、解毒益智方高剂量组(JDYZFH组),每组16只小鼠,另选用16只C57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于每日早晨8:30进行灌胃治疗,各组每日灌胃药物及剂量分别是,正常组和模型组0.5%CMC溶液0.20g·kg-1·d-1;阳性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溶液0.30g·kg-1·d-1;解毒益智方高、中、低剂量组药物浓度依次为0.60g·kg-1·d-1,0.3g·kg-1·d-1,0.15g·kg-1·d-1。持续6个月治疗结束。2.以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细胞活力、LDH释放率、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水平等评价CCP的神经保护作用。3.通过水迷宫实验,记录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4.通过ELISE及免疫荧光法检测APP/PS1小鼠脑内Aβ水平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5.采用PCR方法检测脑组织SIRT1、NF-κB、BACE1基因量变化,并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脑皮层内SIRT1、BACE1、NF-κB蛋白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转运蛋白通路SIRT1、BACE1、NF-κB的影响。结果:1.通过体外研究观察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PC12细胞活力测定结果显示:PC12细胞经过浓度为5-50μM的Aβ25–35处理24h后,细胞活力随着Aβ25–35浓度的增加从24%下降至61%。当Aβ25–35在浓度范围为5至50μM时引起PC12细胞中LDH释放增加至对照组的约130-160%。在用不同浓度的CCP(5至200μg/ml)处理PC12细胞24h后,未观察到显着的细胞损失。通过Hoechst33258染色及FCM测定细胞凋亡结果显示: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具有显着的浓缩核和凋亡的细胞形成。与在未处理的PC12细胞中观察到的完整,圆形和相对大的细胞核相比,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的细胞显示出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包括染色质浓缩,核碎裂和凋亡小体的出现。用CCP不同浓度(5,25,50,100,200μg/ml)处理后可有效逆转细胞凋亡,其中100μg/ml效果最明显,FCM分析显示单独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导致58.88±6.12%的凋亡率,这与正常对照组中的7.21±0.82%的值显着不同(P<0.01)。加入100μg/ml的CCP后,细胞凋亡下降至12.51±1.32%。通过JC-1红色荧光与JC-1绿色荧光的比率的变化来检测Aβ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结果显示:当PC12细胞暴露于50μM的Aβ25–35中24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减弱了JC-1的红色荧光比例,提高了JC-1绿色荧光比例(P<0.01)。用CCP(100μg/ml)预处理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抵消了Aβ25–35损伤引起的膜电位损失,JC-1从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中的22.1%变为绿色荧光至84.3%,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结果显示:经50μMAβ25–35处理PC12细胞24h后细胞色素C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表达增加,而预先用CCP(100μg/ml)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减弱线粒体释放的胞质细胞色素C。2.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实验天数的后移,各组小鼠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有所缩短,表明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各组小鼠对象限平台的定位记忆能力随之有所提升。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明显延长,差异显着(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明显延长,目标停留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显着(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有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缩短,目标停留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作用与其相当,JDYZFM组略优于Donepezi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6个月的12月龄小鼠的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结果优于干预治疗3个月的9月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各组小鼠结果如下:与Control组比较,APP/PS1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极数量明显增多,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JDYZFL组、JDYZFM组及Donepezil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不同程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比较,JDYZFM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得小鼠大脑皮层内Aβ表达发现,Control组只产生微量Aβ,而APP/PS1组Aβ表达量明显增高,经过用药干预后,12月龄干预组小鼠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较9月龄小鼠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标记从宏观上可以发现干预组Aβ沉积明显减少,APP/PS1组Aβ沉积明显增多。4.调控BACE1表达的相关因子结果(1)PCR检测结果各组小鼠进行的PCR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明显增高,SIRT1/GAPDH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及JDYZFM组小鼠海马体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SIRT1/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JDYZFH组在NF-κB/GAPDH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及JDYZFM组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结果证实药物干预组可通过提高SIRT1mRNA的含量降低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Aβ的产生而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mRNA的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orn blot检测结果各组小鼠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SIRT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NF-κB、BACE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APP/PS1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BACE1、NF-κB表达降低,SIRT1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onepezil比较,JDYZFL组、JDYZFM组NF-κB蛋白表达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DYZFL组SIRT1、BACE1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JDYZFM组SIRT1表达有所提高,BACE1蛋白表达量略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3个月及6个月的干预后,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的蛋白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BACE1蛋白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CCP能够保护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凋亡、减少LDH释放、阻断膜电位的丧失,并阻止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修复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2 JDYZF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的成绩,说明JDYZF可改善小鼠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3 JDYZF可不同程度降低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大脑皮层内Aβ的异常沉积。4 JDYZF抑制BACE1的异常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大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信号通路的相关因子表达实现的。
王燕[4](2021)在《基于代谢/蛋白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补阴补阳剂的抗衰老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和i 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观察补阳剂金匮肾气丸与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对自然衰老小鼠内源性代谢物和差异蛋白的影响,分析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对自然衰老小鼠的调节作用。结合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通过多数据库挖掘,进一步构建补阴补阳方剂-衰老靶点多层次网络,多维度比较分析补阳剂金匮肾气丸与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干预衰老的作用特点。方法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选用3月龄小鼠为低龄组,20月龄自然衰老小鼠随机分为老龄组、六味地黄丸组和金匮肾气丸组,每组20只(雌、雄各10只)。六味地黄丸组给药量9.75 g/kg,金匮肾气丸组给药量10.53 g/kg,低龄组、老龄组灌胃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30天后,制备血浆、脾、肾组织样本用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分析,制备肝组织样本用于i 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网络药理学研究选用TCMSP数据库获取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药物相关化学成分对应的靶点,分别在Gene Cards、OMIM、Pharm GKB、Drug Bank数据库搜索衰老靶点,通过Cytoscape_v3.7.0构建补阴补阳方剂-衰老靶点多层次网络,探究补阴补阳方剂与衰老的关联性,选择两首补益方中与靶点联系较多的共同成分及共同靶蛋白,应用Auto 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最后结合生物信息学功能分析探讨补阴剂六味地黄丸与补阳剂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的作用机制特点。结果1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衰老进程中各组织样本中代谢物质及其富集的代谢通路均发生改变,且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代谢标志物及通路存在差异。雌鼠血浆、脾和肾组织样本中分别鉴定筛选出24、14和20个代谢标志物;雄鼠血浆、脾和肾组织样本中分别鉴定筛选出22、26和34个代谢标志物。对于雌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有肌苷、9,10-环氧十八烯酸、鞘氨醇3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是D-赤藓糖-4-磷酸;血浆和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是L-二氢乳清酸。对于雄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有L-谷氨酸、泛酸、焦谷氨酸、左旋棕榈酰肉碱4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是二十二碳六烯酸。雌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8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4个;血浆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5个,血浆、脾和肾组织中共同代谢通路有3个。雄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19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7个;血浆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7个,血浆、脾和肾组织中共同代谢通路有6个。2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衰老进程中差异蛋白及其富集的通路均发生改变,雌鼠低龄组(3M)与老龄组(20M)对比的肝组织中上调的差异蛋白163个,下调的差异蛋白97个;雄鼠低龄组(3M)与老龄组(20M)对比的肝组织中上调的差异蛋白165个,下调的差异蛋白91个。比较不同性别小鼠的差异蛋白,发现随着衰老进程,雌、雄鼠肝组织样本中均有155个共同差异蛋白表达上调、均表达下调的蛋白有63个。3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对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均有调节作用。对于雌鼠,六味地黄丸对血浆样本中13个衰老标志物有回调,脾组织样本中11个标志物有回调,肾组织样本衰老相关的标志性代谢物质中,六味地黄丸方对17个有回调;对于雄鼠,六味地黄丸对血浆样本中17个衰老标志物有回调,对脾组织样本中27个标志物有回调;雄鼠肾组织样本中,六味地黄丸回调的标志物有18个。金匮肾气丸能回调雌鼠血浆样本中10个衰老标志物、脾组织样本中12个标志物、肾组织样本中的15个衰老标志物;对于雄鼠,金匮肾气丸对血浆样本中20个衰老标志物有回调、对脾组织样本中25个标志物有回调、肾组织样本中的32个标志物有回调。4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差异蛋白均有调节作用。在雌鼠肝组织样本中,六味地黄丸回调117个衰老相关差异蛋白,雄鼠肝组织样本中六味地黄丸回调46个的衰老相关差异蛋白;金匮肾气丸对雌鼠的115个衰老相关差异蛋白有回调作用,对雄鼠的58个衰老相关差异蛋白有回调作用。对于雌鼠,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共同上调的衰老相关蛋白有44个,共同下调的衰老相关蛋白有66个;对于雄鼠,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共同上调的衰老相关蛋白有3个。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调节自然衰老雌鼠的共同通路有14个,调节雄鼠的衰老相关蛋白富集共同通路有4个。5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中46个主要成分对应靶基因190个,其中有159个与衰老相关;金匮肾气丸中48个主要成分对应靶基因194个,其中有162个与衰老相关。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抗衰老靶点均能通过参与细胞对缺氧的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老化、血管生成的正调控、细胞衰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产生的正调控、蛋白质磷酸化、细胞对胰岛素刺激的反应等生物进程调节衰老进程。6分子对接研究发现,原癌基因c-Fos(FOS)与槲皮素(quercetin),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与薯蓣皂素(diosgenin)、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与槲皮素(quercetin)结合活性最强。结论1衰老进程中伴随代谢物质和蛋白的改变,且在不同组织不同性别存在差异。2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和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对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均有调节作用,两者调节作用有差异性。补阴剂(六味地黄丸)调节自然衰老雌鼠血浆、雄鼠脾组织、雌鼠肾组织样本中代谢标志物较补阳剂(金匮肾气丸)显着;补阳剂(金匮肾气丸)调节自然衰老雄鼠血浆、雌鼠脾组织和雄鼠肾组织样本中代谢标志物较补阴剂(六味地黄丸)显着。3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和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对自然衰老小鼠肝组织样本中的衰老相关差异蛋白均有回调,均能通过干预老化、细胞黏附调节、蛋白质磷酸化、凋亡过程、心肌收缩、脂质代谢过程等生物进程调节衰老。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联合分析发现,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共同调节的差异蛋白113个,与调节的共同代谢通路中72个代谢标志物存在生物信息学关联。4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补阴剂六味地黄丸与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发挥抗衰老作用的主要靶点与细胞对缺氧的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炎症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老化、细胞衰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产生的正调控等生物进程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提示两首方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与FOS、TP53、MAPK1、AKT1、MYC、JUN、MTOR有较好的亲和力。蛋白质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比较发现,抗衰老靶点/蛋白的共同富集通路有黏着斑、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阿尔茨海默病等9条通路。
赵娜[5](2021)在《低分子量硫酸软骨素改善5XFAD小鼠认知功能与机制及其分子量与活性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多发于老年人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症状为表现为进行性记忆障碍以及认知、语言和运动等多种功能衰退,这些症状进而发展为个性改变和行为异常,最终导致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AD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脑组织中的老年斑(senileplaque,SP),而SP是由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β protein,Aβ)组成的。Aβ是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protein,APP)的级联酶切产物。Aβ及其聚集体可扰乱神经元的能量代谢和钙稳态,促进细胞活性氧的生成,阻碍神经信号的传递,并导致神经元死亡;可持续活化神经胶质细胞,引发慢性炎症;还会引起tau蛋白的结构变化和细胞骨架的降解。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对鲨鱼软骨来源的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CS)进行过氧化氢降解,然后用超滤膜截留,获得平均分子量为3928Da的低分子量硫酸软骨素(low molecular weight chondroitin sulfate,LMWCS)。研究发现,该LMWCS可抑制Aβ引起的氧化应激,改善线粒体功能异常紊乱,进而抑制Aβ诱导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和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细胞的凋亡。而对侧脑室注射Aβ的AD模型小鼠,口服LMWCS能改善小鼠脑部的氧化应激,维持脑部能量代谢的稳定,改善脑部胆碱能功能,进而改善小鼠的相关行为学功能和指标。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课题将采用5XFAD转基因小鼠评价LMWCS的抗AD活性,并进一步探究LMWCS对AD相关病理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课题将进一步探究CS寡糖的分子量与其抗AD活性和机制之间的关系,从而为LMWCS在抗AD药物应用上的研究提供指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LMWCS对5XFAD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采用前期研究中使用的LMWCS对2月龄的5XFAD转基因小鼠进行灌胃给药,设定低、中、高3个剂量组,分别为50mg/kg、150mg/kg和450mg/kg,连续给药3个月。采用Morris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试验和旷场试验(open field test,OFT)评价小鼠的兴奋性、活跃度、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等行为学相关的指标。随后取小鼠的大脑,分离出海马和皮质,并提取各组织的蛋白。采用 ELISA(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法测定小鼠海马中 Aβ1-42含量,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小鼠海马和皮质中的APP及与 APP 酶切相关的酶 PS 1(presenilin l)、BACE1(β-site APP cleaving enzyme 1)和 ADAM10(a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family 10)的表达。采用 ELISA法测定小鼠海马中 IL-1β(interleukin-1β)、TNF-α(tumornecrosisfactorα)和 IL-6含量,并采用Western blot测定小鼠海马和皮质中与炎症相关的GFAP(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TLR2(toll-like receptor 2)和 pERK 1/2(phospho-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1/2)的表达。利用生色底物法测定具有还原性的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含量;利用生色底物法测定GSH-Px(glutathione peroxidase)的活性;利用 MDA(malondialdehyde)和 TBA(thiobarbituric acid)的显色反应测定小鼠海马中MDA含量;利用氮蓝四唑显色法测定总SOD(superoxidedismutase)活性;,并用Western blott检测小鼠海马和皮质中SOD2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hospho-tau(Ser404)的表达,以及与 Tau 蛋白磷酸化有关的酶 phospho-GSK3β(phospho-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CDK5(cyclin-dependent kinase 5)、p35 和 p25 的表达。结果表明,在MWM试验中,服用LMWCS的5XFAD小鼠,潜伏期有一定程度的缩短,穿过平台和目标象限的次数有一定的增加,在目标象限的路程和时间也有一定的延长;而在OFT中,LMWCS对5XFAD小鼠穿过中心区域的路程和总路程均有一定的提高。总的来说,LMWCS对5XFAD小鼠的兴奋性、活跃度、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均有一定的改善。LMWCS使5XFAD小鼠海马和皮质中APP和PS 1的表达显着下降,对ADAM10和BACE1的表达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5XFAD小鼠大脑中Aβ1-42含量显着下降,减少Aβ1-42的神经毒性。LMWCS显着降低5XFAD小鼠海马和皮质中GFAP和TLR2的表达,并降低5XFAD小鼠大脑中促炎因子IL-1β、TNF-α和IL-6的含量。这表明LMWCS通过阻碍炎症通路的激活而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减少5XFAD小鼠大脑中促炎因子的释放,达到抑制5XFAD小鼠脑部神经炎症的效果。LMWCS使5XFAD小鼠大脑内抗氧化酶SOD和GSH-Px的活性不同程度地升高,从而使MDA显着下降,GSH显着升高,改善了 5XFAD小鼠脑部的氧化应激状态。LMWCS显着抑制了 5XFAD小鼠海马中Tau蛋白的过磷酸化,这可能是由于LMWCS对引起Tau蛋白过磷酸化的酶有一定的调控作用。综上所述,LMWCS对5XFAD小鼠脑部的Aβ分泌、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和Tau蛋白过磷酸化均有抑制作用,从而改善5XFAD小鼠的空间学习、空间记忆、好奇心、活跃度等多项行为学指标。(2)不同分子量的CS寡糖的制备和表征利用PCR技术从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的基因组中克隆出硫酸软骨素酶 ABCI(Chondroitinase ABCI,CHSase ABCI)的基因序列。利用 Gibson连接体系将该基因序列与大肠杆菌表达质粒pET-28a(+)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T-28a(+)-CHSase ABCI。将该重组质粒转入E.coli BL21进行表达。采用0.2 mg/L IPTG、20℃诱导表达 20h,表达出带有 6×His 标签的 CHSase ABC I(His-CHSase ABC I)。利用Ni2+-Sepharose亲和层析柱对His-CHSase ABC I进行分离纯化。对纯化后的His-CHSase ABC I的酶学特性进行分析,确定反应条件。用His-CHSase ABC Ⅰ对鲨鱼软骨来源的CS进行酶解,经过Bio-gel P10和HPSE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对酶解产物进行的分离和纯化,获得 CS DP2(disaccharide)、CS DP4(tetrasaccharide)、CS DP6(hexasaccharide)、CS DP8(octasaccharide)、CS DP10(decasaccharide,CS DP10)和 CS DP12(dodecasaccharide)。对纯化后的CS寡糖进行HPSEC检测和ESI-MS(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检测。结果表明,His-CHSase ABCI对CS有较好的底物特异性,其对CS的比酶活可达到2600.7 μmol/min·mg蛋白,而对透明质酸和肝素的比酶活则很低。His-CHSase Ⅰ酶解CS的最适pH为7.5、最适温度为37 ℃、反应体系中NaCl浓度应小于0.5 mol/L。为保证各CS寡糖产量,设定反应条件为,取双蒸水配制的CS溶液(80mg/mL)1 mL,加1个酶活单位的酶液,30℃反应10h。经过分离和纯化后,各CS寡糖的峰纯度均在95%以上。ESI-MS结果也表明各CS寡糖制备成功。(3)CS寡糖的分子量与抗Aβ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紊乱活性的关系研究采用Aβ损伤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细胞作为模型评价CS寡糖对Aβ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的影响。采用MTT法测定及Annexin-FITC/PI双染法测定SH-SY5Y细胞凋亡情况。针对氧化应激的变化,采用Griess试剂显色法测定细胞NO生成情况,采用DCFH-DA荧光法测定细胞ROS生成情况,采用前文所述方法测定细胞MDA含量;用前文所述方法测定细胞总SOD和GSH-Px酶活性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与氧化应激相关的酶的表达。针对SH-SY5Y细胞能量代谢的变化,采用荧光探针JC-1测定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的变化,用相应试剂盒测定细胞Na+/K+-ATP酶活性的变化。针对SH-SY5Y细胞凋亡通路,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Caspase-3表达的变化。针对细胞对Aβ聚集体的摄取情况,用Alexa Fluor 647 succinimidyl ester对Aβ聚集体进行标记,然后与各CS寡糖进行共孵育,随后对细胞进行处理,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对Aβ聚集体的摄取情况。计算每个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medi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作为评价细胞摄取Aβ聚集体的指标。结果表明,对于Aβ损伤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细胞,CS寡糖可以抑制Aβ引起的凋亡,这一作用是通过抑制Aβ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异常紊乱实现的,且随着CS寡糖分子量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这是由于CS寡糖通过与Aβ聚集体的结合阻止SH-SY5Y细胞对Aβ聚集体的摄取,因此在本课题所研究的不同分子量的CS寡糖中,CS DP12具有最强的抑制活性。(4)CS寡糖的分子量与抗Aβ诱导的神经炎症活性的关系研究采用Aβ损伤的BV2细胞模型评价CS寡糖对Aβ诱导的免疫细胞活化的影响。采用CCK-8法测定BV2细胞活力的变化。针对BV2细胞的活化情况,采用ELISA测定细胞IL-1β和TNF-α的含量;针对BV2细胞炎症通路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测定TLR2和NF-κB表达的变化;针对细胞对Aβ聚集体的摄取情况,用Alexa Fluor 647 succinimidyl ester对Aβ聚集体进行标记,然后与各CS寡糖进行共孵育,随后对细胞进行处理,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对Aβ聚集体的摄取情况。计算每个细胞的MFI作为评价细胞摄取Aβ聚集体的指标。结果表明,对于Aβ孵育的BV2细胞,CS寡糖可以抑制Aβ对BV2细胞的活化,抑制促炎因子的生成和细胞内NF-κB的释放。随着CS寡糖分子量的增加,对Aβ诱导的对BV2细胞的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小,CS DP2的抑制作用最强,这是由于不同分子量的CS寡糖阻碍了 Aβ聚集体与TLR2的相互作用,而其中CS DP2的抑制作用最强。综上所述,本课题采用5XFAD转基因小鼠作为模型,进一步验证了 LMWCS的抗AD活性,并发现其抗AD活性与其调控APP酶切过程、抗炎和抗氧化活性密切相关。CS寡糖分子量与抗AD活性的关系研究表明,CS寡糖通过与Aβ聚集体的结合阻止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对Aβ聚集体的摄取,从而抑制Aβ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异常紊乱,最终抑制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的凋亡。且随着CS寡糖分子的延长,其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而在CS寡糖的分子量与其抑制Aβ引起的神经炎症的关系的研究中,CS寡糖通过阻碍Aβ聚集体与TLR2的结合而抑制BV2细胞的活化,从而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而其中CSDP2具有最强的抑制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 LMWCS的抗AD活性,并初步探究了基于不同机制,CS寡糖的分子量变化对其抗AD活性的影响,对于糖胺聚糖类药物的抗AD研究具有指导作用,为LMWCS作为抗AD药物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刘辉[6](2021)在《三化汤成分芦荟大黄素抑制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炎症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分自发性与创伤性SAH,其中75~80%的自发性SAH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虽然SAH只占脑卒中的5%,但由于其高病死率,且患病平均年龄仅为55岁,因此,SAH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从全球来看,日本和芬兰高发,美洲中南部低发,且女性多于男性(为男性病患的1.24倍)。既往认为脑血管痉挛是SAH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但随着对内皮受体拮抗剂克拉生坦的临床研究(Conscious-2)结果的公布,对SAH的病理生理过程又有了重新认识,目前较多观点认为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在SAH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是导致SAH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治疗SAH的关键时间窗。而在EBI阶段SAH可引发包括炎症反应、神经细胞凋亡、血脑屏障破坏及氧化应激等诸多病理生理过程。因此又将研究热点转向了这些病理生理过程。中国传统医学将SAH引发的病症归于中风和真头痛的范畴,三化汤最早记载于刘完素所着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该书中有对中风的详细描述,所包含的治疗中风的方剂沿用至今。三化汤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编订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百个经典名方之一,是推荐的用于治疗中风的方剂。网络药理学作为阐释中药方剂作用机制的手段之一,是对中药方剂所包含的已知天然化学成分及其对应的作用靶点的分析整合,找到中药方剂候选靶点与目标疾病之间的作用信息,构建出“疾病基因-药物靶点分子网络”,最后分析网络的拓扑特征并将这些药物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由于三化汤中含有众多化学成分,SAH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所涉及到的疾病靶点数目庞大,因此应用网络药理学筛选三化汤药物成分及治疗SAH的主要靶点通路,解释其作用机制,并在之后的动物模型中加以验证。最终,经筛选出的三化汤成分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AE)是一种天然蒽醌类化合物,目前研究表明蒽醌类化合物有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炎症反应、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但尚缺乏关于AE在SAH中治疗作用的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三化汤成分AE在SAH早期脑损伤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实验是应用网络药理学分析三化汤的药理作用,首先构建SAH疾病数据库:利用CTD数据库、Drug Bank数据库、TTD数据库、Dis Ge NET数据库搜索出SAH疾病的相关靶点。其次在TCMSP数据库搜索出三化汤各单味药化学组成,并整理出药物成分对应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类药性数值。之后在PUBCHEM数据库检索出各药物化学成分的SMILES结构式,并将搜索出的SMILES结构式输入至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及SEA数据库找出三化汤各成分所对应的靶点并建库。再利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ope软件得到SAH靶点-药物靶点间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并将图像进行可视化输出。最后应用Gene MANIA数据库、Metascape数据库对三化汤的药物成分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实验第二部分是对三化汤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的验证。用大黄、羌活、枳实及厚朴的颗粒制剂配置成三化汤制剂并计算出实验动物的给药剂量,雄性C57BL/6品系SPF级小鼠为实验对象,采用灌胃方式给药,每日2次,灌胃5日后制作SAH小鼠模型,动物模型采用颈内动脉穿刺的方法,并对SAH模型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评分≤7分的小鼠将排除在本研究之外。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Vehicle组、0.5×SHD、1×SHD、2×SHD共5组。通过比较三化汤灌胃干预前后疾病模型组与药物治疗组改良的加西亚神经功能评分、平衡木评分、脑水含量、炎症因子TNF-α及IL-10前后表达情况明确三化汤对SAH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提示三化汤的成分AE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因此实验的第三部分是对AE治疗SAH动物模型疗效的评估。AE的给药方式是腹腔注射,评估的时间点分别是SAH造模后24小时及72小时。实验对象是雄性C57BL/6品系SPF级小鼠,SAH后24小时时间点分为Sham组、Vehicle组、AE(10mg/kg)组、AE(20mg/kg)组及AE(40mg/kg)组。SAH后72小时时间点分为Sham组、Vehicle组及AE(20mg/kg)组。通过比较AE干预前后疾病模型组与药物治疗组改良的加西亚神经功能评分、平衡木评分、脑水含量、神经元的凋亡、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Iba-1、NF-κB及PKA/CREB通路相关蛋白前后表达情况明确三化汤成分AE对SAH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1.三化汤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在CTD数据库、Drug Bank数据库、TTD数据库及Dis Ge NET数据库共搜索出与SAH关联性较强的334个靶点,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并依照口服生物利用度及类药性筛选出三化汤的药物成分共55个:大黄的药物成分16个;枳实的药物成分22个;厚朴的药物成分2个;羌活的药物成分15个。药物成分所对应的靶点共127个。经Cytoscope软件的Merge插件得到三化汤治疗SAH的关键靶点共21个,其中ADORA1,ADORA2A,NOS2,PTGS2是与炎症相关的靶点。三化汤药物成分经Gene MANIA数据库将三化汤药物成分靶基因按照功能富集后得到与炎症反应相关基因14个,分别是ALOX15、ADORA1、ADORA2A、ADORA3、AOX1、CXCR1、KIT、NOS2、NOX4、NR1H3、PIK3CG、PLA2G2A、PTGS2、SYK。与钙离子转运相关的基因有7个,分别是DRD4、HTR2B、OPRM、MYLK、CAMK2B、PLA2G1B、F2。与免疫反应相关的细胞活化基因有5个,分别是RORA、RORC、KIT、SYK、RIK3CG。与蛋白激酶活性相关的基因有7个,分别是PLA2GIB、INSR、CDK1、KIT、PKN1、ALK、DRD4。与胶质细胞分化相关的基因有4个,分别是F2、CDK1、CDK5、CDK6。与铁离子结合相关的基因有3个,分别是FTO、ALOX5、ALOX15。与炎症细胞激活相关的基因有5个,分别是:PIK3CG、SYK、KIT、RORC、RORA。与炎症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有KIT、SYK、PIK3CG、OIA2G1B、NOS2。与自噬相关的基因有4个,分别是AKT1、DAPK1、MAPT、HTR2B。与神经再生相关的基因有9个,分别是AKT1、F2、CAMK2B、ACHE、OPRM1、MAPT、CDK1、CDK5,CDK5R1。与神经元投射发育相关的基因有6个,分别是CAMK2B、ACHE、AKT1、MAPT、CDK5、CDK5R1。2.三化汤网络药理学分析在小鼠SAH模型中的验证结果表明三化汤可减轻SAH急性期神经功能损伤,与Vehicle组比较,1×SHD、2×SHD组提高了改良的加西亚神经功能及平衡木实验评分,减轻了脑水含量,炎症因子TNF-α表达降低而IL-10表达增加。3.经动物实验验证,三化汤成分AE可以减轻SAH神经功能损伤:与Vehicle组比较,AE(20mg/kg)组改善了SAH后24及72小时改良的加西亚神经功能评分,AE(20mg/kg)组、AE(40mg/kg)组在SAH后24小时的平衡木实验评分也同样得到改善,AE(20mg/kg)组提高了SAH后72小时的平衡木实验评分,经AE干预治疗后脑水含量在SAH后24及72小时均有所降低。在SAH后24小时,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结果表明,与Vehicle组相比,AE(20mg/kg)组、AE(40mg/kg)组中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表达下降,TUNEL染色也提示AE干预后TUNEL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SAH 24小时后,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结果表明经AE治疗后,AE(10mg/kg)组、AE(20mg/kg)组与AE(40mg/kg)组ZO-1、Occludin表达水平升高而Iba-1表达降低。免疫荧光双标结果说明AE(20mg/kg)组Iba-1与TNF-α共标细胞数有所降低而与Arg-1共标细胞数增多。SAH后24小时72小时两个时间点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结果均提示经过AE治疗后胞浆NF-κB表达增多,而胞核NF-κB表达减少,p-IκBα、p-IKKα/β表达减少。结论:1三化汤药物成分筛选出的靶点中,有14个与炎症反应相关,核心靶点中ADORA1,ADORA2A,NOS2,PTGS2与炎症相关。2三化汤是通过降低TNF-α、提高IL-10表达从而减轻小鼠SAH模型后炎症反应,验证了网络药理学结果。3三化汤成分AE通过NF-κB及PKA/CREB通路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并促进小胶质细胞由M1表型向M2表型转变,从而减轻了SAH后早期脑损伤中的炎症反应。
孙宇飞[7](2020)在《基于PK-PD关联分析研究定志小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配伍作为中药复方的基本特征,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医理论中,配伍是指根据临床情况和药性,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结合起来,以增强治疗效果,抵消毒副作用。人们似乎普遍认为,中药的协同治疗作用源于中药和/或中药配方中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中药复方的生物学过程本质上体现为“干预系统(中药复方)-应答系统(生物机体)”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中药复方的化学物质组在生物机体中发生吸收、代谢、分布和排泄(ADME),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研究是明晰中药复方ADME规律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生物机体受到复方中化学物质的影响产生药效或者毒性作用。生物机体系统受中药复方作用后将会在内源性代谢物组上产生应答。基于代谢组学策略对基因和蛋白功能活动的最下游内源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可表征生物机体在复方化学物质作用下的整体功能状态的应答。越来越多的研究将代谢组学的生物标志物作为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的研究指标,用于从微观分子水平上有效表征中药复方的药/毒效。PK-PD致力于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效应及其两者之间的关联分析,有助于全面系统的解答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等科学问题。定志小丸(DZXW)源于孙思邈所着《备急千金要方》,具有多种活性成分。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复方,在中医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失眠、抑郁、阿尔茨海默病(AD)等病症。其中,AD是一种多病因的疾病,其特征包括胆碱神经元缺失,细胞外Aβ沉积、细胞内神经纤维缠结、神经炎症、氧化过激以及神经递质缺失等。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DZXW可以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治疗AD。因此,本论文建立一系列的分析方法,通过PK-PD关联分析来阐明DZXW治疗AD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1.建立了一种基于超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的新型拟多反应监测(PMRM)策略,以扩大质谱对无标准品中药成分的定量范围。此方法用于对比分析DZXW复方及其单味药的PK行为。选择人参皂苷、远志皂苷、远志口山酮、远志寡糖脂和茯苓三萜酸作为PK标记物。通过比较DZXW以及单味药中活性成分的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和PK参数来考察中药-中药相互作用机制。定量结果显示,定志小丸复方配伍前后PK行为发生了改变。中药配伍可以提高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率,降低潜在的毒副作用,体现了复方配伍的科学性。2.APP/PS1小鼠模型可以模拟人类AD绝大多数的病理特征,被广泛应用于AD的病理研究中。本章采用APP/PS1模型小鼠,从行为学,胆碱能损伤,Aβ蛋白沉积,tau蛋白磷酸化,氧化应激,神经炎症等角度对DZXW治疗AD的疗效和配伍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参和茯苓在改善学习记忆能力、胆碱能损伤、神经炎症、降低Aβ蛋白沉积及tau蛋白磷酸化等方面都发挥着主要作用,是定志小丸的主要活性药味。远志和石菖蒲主要通过中药配伍后的协同作用促进人参与茯苓两味药的治疗效果。3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结合病理学和靶向代谢组学研究DZXW对APP/PS1小鼠的保护作用。给予DZXW后,Aβ沉积减少,突触密度增加,神经炎症等病理特征得到改善。从粪便中识别出24个与DZXW治疗APP/PS1小鼠相关的潜在生物标记物。它们主要涉及胆汁酸和脂肪酸的代谢。通过对这24种代谢生物标志物进行生物学功能分析,推断DZXW可能通过抑制神经炎症等途径发挥治疗AD的作用。4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改变与AD的发展密切相关。且胆汁酸(BA)等代谢物在肠道菌群与AD间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茯苓中的茯苓酸,茯苓新酸B等三萜酸类化合物是治疗AD的主要活性成分,绝大多数活性成分可在粪便和血液中检测到。因此,这些分布在粪便中的活性成分可能是肠道菌群的潜在底物。本研究通过行为学实验、免疫组化(IHC)和16S rRNA测序实验来评价PC对APP/PS1小鼠的多靶点治疗效果。利用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BA代谢谱。进一步验证PC是否可以通过调节脑-肠-菌群轴和多靶点协同调节网络来改善APP/PS1小鼠的病理状态。结果表明,PC给药可以通过抑制α分泌酶和β分泌酶以及改善神经炎症反应和小胶质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的吞噬和清除能力来减少Aβ沉积。同时,PC可以在肠道菌群中同时调节益生菌和抑制致病菌,从而逆转BA等代谢物的代谢紊乱来治疗AD。5我们使用三位点微透析结合液相色谱耦合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MD-UPLC-QQQ-MS)直接检测AD大鼠海马、血浆和肠道中与疗效相关的外源性活性化合物和内源性活性物质,从而建立了一种DZXW治疗AD的PK与PD关联的可视化表征方法。结果表明PK指标与PD指标之间的关系并非呈现了简单的线性相关,而是表现出了复杂的相互关系和PK指标的延迟效应。海马组织和血液中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含量变化趋势是高度一致的。人参皂苷PK3(Re)和PK4(Rf)与茯苓三萜PK5(DDTA)和PK6(PAB)的PK指标表现出了调节PD指数的相似机制。而远志口山酮PK1(PIII)和寡糖脂PK2(SA6)的PK指标则可能采用另一种调节机制。人参皂苷和茯苓三萜对内源性标志物的扰动维持时间更长。此方法为阐明DZXW的活性物质及其治疗AD的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吴倩[8](2020)在《网络药理学探究基础中药复方联合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在靶点与作用机制》文中认为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病因迄今仍未完全明确。多奈哌齐为抗AD的代表药物,且中药复方与多奈哌齐联用,可以提高多奈哌齐抗AD的治疗效果,减轻其毒副作用,但其中抗AD的基础中药复方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而网络药理学等方法为此提供了可能的研究路径。目的:探讨与多奈哌齐联合使用的基础中药复方治疗AD的潜在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Pub Med、Web of Science。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9年12月。运用循证医学方法,结合本文给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纳入文献。统计纳入文献中与多奈哌齐联合使用治疗AD的所有中药。基于中医基本病机,运行SPSS Modeler软件的Apriori算法,选取提升度>1,且支持率与置信度均较高的抗阿尔茨海默病的基础中药复方。第二部分,检索TCMSP平台及《中华本草》中所知的各中药化学成份,在Pub Chem中检索其活性化合物结构式,将其导入Pharmmapper数据库获取药物相关靶点;在TCMSP、OMIM、TTD、Pharm Gkb、CTD、Genecard、Drug Bank数据库中检索AD相关基因,然后将药物靶蛋白与疾病基因匹配,筛选共同基因靶点;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通过Cytoscape的Network Analyzer工具进行靶点的拓扑属性分析;用KOBAS 3.0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 Pathway分析。结果:第一部分:共筛选出纳入文献28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复方联合多奈哌齐治疗AD与单独使用多奈哌齐相比,可以增加MMSE评分,降低ADL评分,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于数据挖掘及中医基本病机,得到抗AD的基础中药复方(SYR):石菖蒲、远志、肉苁蓉。第二部分:得到SYR与AD匹配靶点41个,网络分析结果表明,靶点涉及SYR中13个活性成分,其GO富集分析结果示,在分子功能中主要与辅酶、阴离子、维生素、丝氨酸型肽酶、蛋白激酶A及有机环化合物等结合,在生物过程中主要参与癌细胞、神经营养素信号、胰岛素信号、代谢途径、抗胰岛素性等信号通路,涉及的主要细胞组分为髓鞘形成、细胞外区域、细胞器外膜、线粒体、有丝分裂DNA损伤检查点、蛋白质线粒体定位等;其KEGG Pathway分析结果示,参与细胞运动的正调控、凋亡过程的调控、生物质素调节、对外部刺激的反应、细胞间信号传导、蛋白质代谢的生物过程。结论:1.循证医学、网络药理学、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发现联合多奈哌齐治疗AD的基础中药复方及其潜在靶点、作用机制。2.基础中药复方(SYR)有可能通过调节潜在靶点MAPK14、PTGS2以抑制细胞的炎症的反应,调控AR参与抗氧化应激反应,调节ESR1以减少Aβ生成,激活m TOR、BDNF参与神经发育等过程。同时通过参与胰岛素信号通路及神经营养素信号通路等,调控多种激素、炎症反应、乙酰胆碱受体以发挥增强多奈哌齐疗效的作用,从而干预AD进程,改善AD患者认知与记忆功能。
王焕新[9](2020)在《Aβ蛋白检测在预测子痫前期发生发展中的价值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阶段,一旦发生,很难逆转,是造成孕产妇和围产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母婴健康,但目前仍缺乏准确预测PE发生发展的可靠的生物学检测指标。Aβ蛋白是淀粉样前体蛋白在病理状态下生成的水解产物,其沉积不仅与神经元的退行性变有关,还可引起微循环变化。国内外一些研究在PE孕妇的胎盘和尿液中检测出Aβ蛋白,由此提出孕妇尿液中Aβ蛋白能够成为潜在预测PE发生的生物学标志物的假设。我们基于特异性识别Aβ蛋白的新型荧光分子探针技术检测孕妇尿液中Aβ蛋白含量,比较正常妊娠孕妇与子痫前期孕妇尿液中Aβ蛋白含量的差异,探索PE与孕妇尿液中Aβ蛋白之间的关系,探讨Aβ蛋白是否可以作为预测子痫前期的一种生物学标志物,使早期、简便筛查PE成为可能,对降低母婴不良结局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确诊并最终在我院终止妊娠的正常孕妇30例及子痫前期患者30例的尿液样本,分为正常妊娠组和子痫前期组。2.标本准备:采集入组孕产妇晨尿,置-80℃冰箱保存。a.分装:标本于保温箱内解冻,用2ml的离心管分类分装,然后放入-80℃冰箱中待用。b:离心:取每个标样各一管,放保温箱内缓慢解冻后用高速冷冻离心机在5340 rpm4℃下离心5分钟后留取上清液待用。3.探针合成:通过对花青素结构的改造,合成一种新型探针,该探针能够特异性识别体内Aβ蛋白单体,二者结合后能够表现出荧光强度增强的现象。筛选出最佳探针浓度及最佳吸收波长与激发波长,探针加入尿液样本混匀后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度,根据两组标本中吸光度强度的高低来表达Aβ蛋白含量。4.统计分析:比较正常妊娠组与子痫前期组孕妇尿液中Aβ蛋白含量的差异,然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之间尿液中Aβ蛋白含量差异表达的显着性,并计算P值。以P<0.05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1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意义,并把P<0.05认为两组之间的Aβ蛋白含量是有差异的。结果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子痫前期组孕妇尿液所表现出的分子探针荧光强度明显升高。结论子痫前期组与正常妊娠组两组孕妇尿液中分子荧光强度相比较,显示子痫前期组孕妇尿液中Aβ蛋白含量较正常妊娠组孕妇尿液明显升高,这表明Aβ蛋白在子痫前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作用,并有可能成为预测子痫前期发病的一个生物学标志物。
周俊怡[10](2020)在《黄连解毒汤调节脂代谢改善LPS诱导斑马鱼及高脂叠加APP/PS1小鼠炎症研究》文中认为黄连解毒汤为清热解毒代表方剂,处方载于《肘后备急方》,名称始见于《外台秘要》。本方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4味中药组成,按照3:2:2:3比例进行配伍,具有泻火解毒之功效,主治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黄连解毒汤治疗炎症的临床疗效明确。炎症在中医理论中对应实火或热毒的概念。黄连解毒汤作为清热解毒的代表方,可以改善炎症反应引发的红肿热痛。外邪化热成毒,损伤脑络,黄连解毒汤对中枢神经炎症也有相应的改善作用。但目前的研究多聚焦于黄连解毒汤的抗炎活性评价上,关于其清热解毒的生物学表征及作用机制尚有待进一步阐明。炎症反应与脂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细胞膜中甘油磷脂、鞘脂、甘油脂等脂质含量的比例变化是炎症反应的重要表征。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与其代谢产物(过氧化脂质)的变化在炎症促进和消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脂质代谢紊乱会加速炎症变性进程。炎症反应会加重脂质代谢失衡,导致脂质代谢紊乱。黄连解毒汤可通过提高脂代谢酶的活性,改善机体的脂质水平,有效调控脂质代谢稳态。因此,对脂质代谢紊乱的调控可能为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方药改善炎症反应的重要靶标。本论文从LPS诱导的斑马鱼炎症反应,进而深入聚焦到高脂叠加APP/PS1小鼠中枢神经炎症两个层面,来具体探讨研究黄连解毒汤基于脂代谢的调节改善炎症的作用机制。一、黄连解毒汤及其主要成分改善LPS诱导斑马鱼炎症的研究采用荧光标记转基因中性粒细胞斑马鱼,卵黄囊部位注射LPS建立斑马鱼炎症模型。以卵黄囊部位的中性粒细胞个数作为药效学评价的指标。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刺激后,斑马鱼中性粒细胞个数显着增加。黄连解毒汤及小檗碱,黄芩苷与京尼平苷三个主要成分给药后,均有明显的抗炎活性。其中,黄连解毒汤的抗炎效果更为突出。通过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斑马鱼TLR4/MyD88通路中的6个主要激酶蛋白及5个炎症因子的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所检测的指标在LPS组中均有显着性变化(P<0.001),黄连解毒汤及三个单体在给药后,与LPS组相比,该通路上所检测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至正常水平的趋势。激酶蛋白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黄连解毒汤主要通过调控上游MyD88接头分子改善炎症因子的表达。小檗碱与NF-κB及MAPK下游的ERK通路表现出强相关。黄芩苷、京尼平苷与MAPK通路表现出强相关。基于UPLC-Q Exactive-MS/MS技术对所检测的斑马鱼样本进行非靶向与靶向脂质组学检测,将所得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挑选出VIP>1及P<0.05的差异性脂质代谢物,探讨黄连解毒汤复方基于脂代谢调节改善LPS诱导斑马鱼炎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筛选出的潜在脂质标志物主要集中于PC,PE,SM与TG四类。进而聚焦到脂质库中包含的这些脂类做靶向半定量分析。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共有25个脂质标志物具有显着性变化,且脂质之间均表现出密切的强相关作用。基于KEGG数据库的代谢组学途径分析表明,黄连解毒汤主要是通过甘油磷脂代谢途径对脂代谢紊乱进行调节。通过构建黄连解毒汤发挥抗炎作用的“潜在脂质标志物-TLR4/MyD88信号通路”的可视化网络关联性分析发现,与脂质标志物密切相关的脂蛋白如PLA2、SGMS与SMDP等在介于脂质代谢稳态和TLR4/MyD88信号通路之间发挥重要的连接作用,维持脂代谢稳态平衡是黄连解毒汤发挥抗炎作用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二、黄连解毒汤改善高脂叠加APP/PS1小鼠中枢神经炎症的研究通过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小鼠脑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mRN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高脂叠加AD小鼠中,TNF-α,IL-1β含量呈显着性升高的趋势。低、高剂量黄连解毒汤可呈剂量依赖性降低炎症因子的mRNA水平,且在高剂量黄连解毒汤组中具有显着性差异。利用UPLC-AB Sciex Triple Quad6500+液质联用技术建立了 25个(18个绝对定量,7个相对定量)神经递质的检测方法并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所建立的UPLC-MS/MS方法基本适用于大批量生物样本中的神经递质的含量测定。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14个指标在高脂叠加AD组中有显着性变化。黄连解毒汤给药后,有5个指标表现出显着性回调趋势。其中赖氨酸与精氨酸呈剂量依赖性改善。通过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黄连解毒汤主要可改善氨基酸代谢这一途径。对兴奋性氨基酸、抑制性氨基酸、胆碱能系统等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部分神经递质表现出显着性差异。基于以上药效学评价的结果,进而围绕着与脂代谢相关的内源性物质的变化,来深入探讨黄连解毒汤改善高脂叠加APP/PS1小鼠中枢神经炎症的作用机制。基于细胞膜上脂质的变化,采用UPLC-QQQ-MS/MS液质联用的方法重点围绕着小鼠脑组织中磷脂与鞘脂等进行了半定量靶向脂质研究,阐明黄连解毒汤对脂质含量构成比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26个脂质在高脂叠加AD组中有显着性变化。其中有14个脂质在黄连解毒汤给药后有回调趋势。PC(20:5/22:6),PE(O-18:1/22:6)与PE(16:0/20:4)的表达在给药后具有显着性差异。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对多元不饱和脂肪酸通路中的环氧合酶,脂氧合酶,细胞色素P450酶的表达进行了半定量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5-LOX酶的表达在高脂叠加AD组中显着性降低。低、高剂量黄连解毒汤给药后,COX-2,5-LOX与12-LOX酶的含量呈剂量依赖性降低趋势。其中,高剂量黄连解毒汤可显着降低COX-2,5-LOX酶的含量。利用UPLC-AB Sciex Triple Quad 6500+液质联用技术分别建立了 4个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与19个过氧化脂质的检测方法,并进行了样品中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所建立的UPLC-MS/MS测定方法经方法学系统验证准确、灵敏、可靠,基本适用于大批量生物样本中的含量测定。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高脂叠加AD组中,PGs,TXs含量显着性升高;EETs,DiHETs等成分的含量显着性下降。低、高剂量黄连解毒汤给药后所检测的指标有一定的回调趋势,且在高剂量黄连解毒汤组中多具有显着性改变。其中,EETs在黄连解毒汤给药后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升高的趋势。综上所述,黄连解毒汤及其主要成分可显着缓解LPS诱导的斑马鱼炎症,基于脂质及其相关脂蛋白的调节是黄连解毒汤发挥抗炎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黄连解毒汤还可通过调节多元不饱和脂肪酸通路中的特定酶及其代谢产物过氧化脂质等脂代谢相关的表达,从多层面改善高脂叠加APP/PS1小鼠中枢神经炎症。本实验基本阐明了黄连解毒汤可通过对脂代谢(脂质、多元不饱和脂肪酸通路的特定酶,过氧化脂质)多环节的调控整体改善炎症微环境紊乱的作用机制。立足临床,应用中医药理论,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药清热解毒方剂对炎症以及“毒损脑络”诱发的中枢神经炎症的病机提供了研究理论和实验基础。以期中医药能够在临床多学科中得到进一步更好的应用。
二、异前列腺素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的严重程度有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前列腺素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的严重程度有关(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肾脑相关理论的温针灸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综述 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B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补脾醒神益智法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TREM2/NF-κb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从脾论治认知功能障碍中医相关理论探讨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补脾醒神益智方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补脾醒神益智方对Aβ诱导的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形态学及血清IL-1β、IL-6以及TNF-α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三: 补脾醒神益智方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脑组织的TREM2/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防治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AD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
1 中医学对痴呆的系统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中医学对痴呆病名由来及发展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痴呆病因病机的古代认识 |
1.3 中医学对痴呆辨证论治及相关研究的认识 |
1.4 中医学对痴呆治疗的古今认识 |
综述二 西医学对A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AD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AD的概述及流行病学 |
1.2 现代医学对AD发病因素的认识及研究 |
1.3 现代医学对AD发病相关机制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AD治疗的认识 |
2.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s) |
2.2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
2.3 甘露特纳胶囊 |
2.4 其他非药物治疗 |
3 问题与展望 |
综述三 Aβ在脑内异常沉积的机制 |
1.Aβ的产生、分布与清除、传递与运输的研究进展 |
1.1 Aβ的产生 |
2 Aβ的清除 |
2.1 细胞的清除作用 |
2.2 Aβ被降解酶的清除作用 |
2.3 中枢Aβ的清除途径 |
2.4 血液成分介导的Aβ清除 |
综述四 解毒益智方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 |
1 解毒益智方的创立 |
1.1 脑髓理论 |
1.2 髓虚毒损 |
1.3 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 |
2 解毒益智方通过调节SIRT1/AMPK通路抑制BACE1表达改善Aβ的沉积 |
3 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应用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保护性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水平变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BACE1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基于代谢/蛋白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补阴补阳剂的抗衰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技术及应用 |
二、衰老的研究进展 |
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 |
一、血浆代谢组学 |
1 实验方案 |
2 小鼠血浆代谢物质分析 |
3 补阴(六味地黄丸)、补阳(金匮肾气丸)方剂对衰老小鼠血浆代谢物的调节 |
二、脾组织代谢组学 |
1 实验方案 |
2 小鼠脾组织代谢物质分析 |
3 补阴、补阳方剂对衰老小鼠脾组织代谢物的调节 |
三、肾组织代谢组学 |
1 实验方案 |
2 小鼠肾组织代谢物质分析 |
3 补阴(六味地黄丸)、补阳(金匮肾气丸)剂对衰老小鼠肾组织代谢物的调节 |
第三部分 基于iTRAQ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补阴补阳方剂对自然衰老小鼠的调节作用 |
一、实验方案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LC-MS/MS分析条件 |
4 蛋白定性和定量分析 |
二、实验结果 |
1 蛋白定量结果 |
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
3 质谱分析结果 |
4 数据分析结果 |
5 六味地黄丸对衰老相关差异蛋白的调节分析 |
6 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差异蛋白的调节分析 |
三、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补阴补阳方剂抗衰老的作用机制 |
第一节 六味地黄丸抗衰老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二节 金匮肾气丸抗衰老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三节 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补阴、补阳方剂抗衰老作用机制 |
第五部分 讨论 |
一、衰老进程中代谢物质和蛋白变化 |
1 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代谢标志物及通路的差异比较 |
2 不同性别衰老小鼠肝组织中蛋白的变化比较 |
二、比较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和差异蛋白的调节 |
1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的调节 |
2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相关蛋白及通路的比较分析 |
3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及蛋白的联合分析 |
第六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说明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5)低分子量硫酸软骨素改善5XFAD小鼠认知功能与机制及其分子量与活性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汇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现状 |
1.1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
1.1.1 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 |
1.1.2 tau蛋白病变假说 |
1.1.3 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紊乱 |
1.1.4 神经炎症 |
1.2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药物 |
1.2.1 对胆碱能神经递质的调控 |
1.2.2 抑制兴奋性谷氨酸毒性 |
1.2.3 淀粉样蛋白级联通路的调节 |
1.2.4 针对tau蛋白的治疗策略 |
1.2.5 神经保护剂 |
1.3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与治疗中面临的问题 |
1.3.1 诊断标准 |
1.3.2 早期干预 |
1.3.3 药物研发与应用 |
1.3.4 研究模型 |
2 硫酸软骨素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和药物应用 |
2.1 硫酸软骨素的结构 |
2.2 硫酸软骨素的生物合成 |
2.3 硫酸软骨素和LMWCS类药物的生产 |
2.4 硫酸软骨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和药物应用 |
2.4.1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 |
2.4.2 硫酸软骨素在关节炎中的作用及药物应用 |
2.4.3 硫酸软骨素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药物应用 |
2.4.4 硫酸软骨素在肿瘤中的作用及药物应用 |
2.4.5 硫酸软骨素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及药物应用 |
2.4.5.1 硫酸软骨素与脑神经可塑性 |
2.4.5.2 硫酸软骨素与神经炎症 |
2.4.5.3 硫酸软骨素与脑损伤 |
2.4.5.4 硫酸软骨素与阿尔茨海默病 |
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低分子量硫酸软骨素对5XFAD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材料和试剂 |
1.3 实验仪器设备 |
1.4 实验所用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的饲喂和给药 |
2.1.1 动物的饲养和繁殖 |
2.1.2 小鼠基因组DNA的抽提 |
2.1.3 小鼠基因型检查 |
2.1.4 动物的分组和给药 |
2.2 行为学检测 |
2.2.1 Morris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实验 |
2.2.2 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 |
2.3 小鼠实验样本的收集 |
2.3.1 小鼠血清样本的收集 |
2.3.2 小鼠脑组织样本的收集 |
2.3.3 脑组织蛋白的提取 |
2.4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2.4.1 蛋白样品的准备 |
2.4.2 SDS-PAGE蛋白电泳 |
2.4.3 湿性膜转印 |
2.4.4 目的蛋白的标记 |
2.4.5 目的蛋白的检测和分析 |
2.5 活性氧相关指标的测定 |
2.5.1 GSH和GSSG |
2.5.2 MDA的测定 |
2.5.3 总SOD活性 |
2.5.4 GSH-Px活性 |
2.6 蛋白因子水平的测定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5XFAD小鼠的基因型鉴定 |
3.2 LMWCS对5XFAD小鼠行为学变化的影响 |
3.2.1 Morris水迷宫 |
3.2.2 旷场实验 |
3.3 LMWCS对APP及其代谢的影响 |
3.4 LMWCS对神经炎症的影响 |
3.5 LMWCS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
3.6 LMWCS对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硫酸软骨素寡糖的制备与表征 |
1 材料 |
1.1 菌株和质粒 |
1.2 试剂和耗材 |
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1.4 工作溶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硫酸软骨素酶(CHSase) ABC Ⅰ的制备 |
2.1.1 重组质粒pET-28a(+)-CHSase ABCⅠ的构建 |
2.1.1.1 全基因组的提取 |
2.1.1.2 引物的设计 |
2.1.1.3 目的基因的扩增 |
2.1.1.4 质粒的双酶切 |
2.1.1.5 目的基因与质粒的连接 |
2.1.1.6 重组质粒转入E.coli DH-5α |
2.1.1.7 重组质粒的鉴定 |
2.1.2 工程菌株的构建和重组CHSase ABCⅠ的表达与纯化 |
2.1.2.1 将重组质粒转化入E.coli BL21 |
2.1.2.2 His-CHSase ABCⅠ的诱导表达 |
2.1.2.3 菌体的回收和处理 |
2.1.2.4 重组CHSase ABCⅠ的纯化 |
2.2 重组CHSase ABCⅠ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
2.2.1 His-CHSaseABCⅠ酶活力的测定 |
2.2.2 重组CHSase ABCⅠ的反应条件研究 |
2.3 CS寡糖的制备 |
2.4 CS寡糖的纯化及结构表征 |
3 结果 |
3.1 目的基因PCR退火温度的选择 |
3.2 菌液PCR鉴定转化子 |
3.3 His-CHSase ABCⅠ的重组表达和纯化 |
3.4 His-CHSase ABCⅠ的酶学性质研究 |
3.5 CS寡糖的初步分离 |
3.6 CS寡糖的进一步纯化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章 硫酸软骨素寡糖的分子量与抗Aβ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紊乱活性关系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1 实验所用细胞株 |
1.2 试剂和耗材 |
1.3 本实验用到的仪器设备 |
1.4 溶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及冻存 |
2.1.1 细胞的复苏 |
2.1.2 细胞的传代 |
2.1.3 细胞的冻存 |
2.2 细胞的处理 |
2.3 细胞活力测定 |
2.3.1 不同浓度CS对Aβ损伤的SH-SY5Y细胞活力的影响 |
2.3.2 不同CS寡糖对Aβ损伤的SH-SY5Y细胞活力的影响 |
2.4 细胞凋亡测定 |
2.5 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的测定 |
2.5.1 NO的测定 |
2.5.2 ROS的测定 |
2.5.3 MDA的测定 |
2.5.4 总SOD活性的测定 |
2.5.5 GSH-Px活性测定 |
2.6 CS寡糖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
2.6.1 MMP的测定 |
2.6.2 Na~+/K~+-ATP酶活性测定 |
2.7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测定蛋白表达 |
2.7.1 细胞的处理 |
2.7.2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
2.7.3 SDS-PAGE蛋白电泳 |
2.7.4 湿性膜转印 |
2.7.5 目的蛋白的标记 |
2.7.6 目的蛋白的检测和分析 |
2.8 细胞对Aβ的摄取 |
2.9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细胞活力 |
3.1.1 不同浓度LMWCS对SH-SY5Y细胞活力的影响 |
3.1.2 不同CS寡糖对SH-SY5Y细胞活力的影响 |
3.2 不同CS寡糖对SH-SY5Y细胞凋亡的影响 |
3.3 不同CS寡糖对SH-SY5Y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
3.4 不同CS寡糖对SH-SY5Y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3.5 不同CS寡糖对SH-SY5Y细胞的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
3.6 不同CS寡糖对SH-SY5Y细胞的细胞凋亡途径的影响 |
3.7 不同CS寡糖对SH-SY5Y细胞摄取Aβ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五章 硫酸软骨素寡糖的分子量与抗Aβ诱导的神经炎症活性的关系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1 实验所用细胞株 |
1.2 试剂和耗材 |
1.3 本实验用到的仪器设备 |
1.4 溶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及冻存 |
2.1.1 细胞的复苏 |
2.1.2 细胞的传代 |
2.1.3 细胞的冻存 |
2.2 细胞的处理 |
2.3 细胞活力测定 |
2.3.1 不同浓度CS对Aβ孵育的BV2细胞活力的影响 |
2.3.2 不同CS寡糖对Aβ孵育的BV2细胞活力的影响 |
2.4 细胞促炎症因子分泌水平的测定 |
2.5 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的测定 |
2.5.1 NO的测定 |
2.5.2 ROS的测定 |
2.5.3 总SOD活性的测定 |
2.5.4 GSH-Px活性测定 |
2.6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测定蛋白表达 |
2.7 细胞对Aβ的摄取 |
2.8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细胞活力 |
3.1.1 不同浓度LMWCS对BV2细胞活力的影响 |
3.1.2 不同CS寡糖对BV2细胞活力的影响 |
3.2 不同CS寡糖对BV2细胞的炎症因子的影响 |
3.3 不同CS寡糖对Aβ引起的BV2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
3.4 不同CS寡糖对Aβ激活的信号通路的影响 |
3.5 不同CS寡糖对BV2细胞摄取Aβ聚集物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论文总结与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创新点 |
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附录1 目的基因CHSase ABC Ⅰ基因序列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三化汤成分芦荟大黄素抑制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炎症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三化汤治疗SAH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三化汤对C57BL/6 小鼠SAH模型神经功能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三化汤成分AE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减轻SAH后小鼠神经元凋亡及BBB损伤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神经炎症反应:相关通路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基于PK-PD关联分析研究定志小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阿尔茨海默病 |
1.1.1 阿尔茨海默病概述 |
1.1.2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 |
1.1.3 阿尔茨海默病常用模型研究 |
1.2 定志小丸及其单味药研究进展 |
1.2.1 人参 |
1.2.2 远志 |
1.2.3 茯苓 |
1.2.4 石菖蒲 |
1.3 质谱及其联用技术 |
1.3.1 UPLC-Q-TOF-MS |
1.3.2 UPLC-TQ-MS |
1.4 药代动力学研究 |
1.5 代谢组学 |
1.5.1 代谢组学概论 |
1.5.2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
1.5.3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1.6 PK-PD关联研究 |
1.7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章 定志小丸及其单味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2.1 介绍 |
2.2 实验 |
2.2.1 试剂 |
2.2.2 中药提取物制备 |
2.2.3 血浆样品和标准溶液制备 |
2.2.4 液相色谱与质谱 |
2.2.5 PK研究 |
2.2.6 方法验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方法验证 |
2.3.2 样品前处理 |
2.3.3 LC条件优化 |
2.3.4 MRM参数优 |
2.3.5 PK研究 |
2.4 小结 |
第3章 基于APP/PS1小鼠模型研究定志小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及配伍机制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试剂 |
3.2.2 中药提取物 |
3.2.3 动物实验 |
3.2.4 行为学实验 |
3.2.5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 |
3.2.6 免疫组化(IHC)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行为学实验 |
3.3.2 乙酰胆碱酯酶(AChE) |
3.3.3 Aβ蛋白 |
3.3.4 Tau蛋白沉积 |
3.3.5 HE染色 |
3.3.6 氧化应激 |
3.3.7 神经炎症 |
3.4 结论 |
第4章 定志小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代谢组学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定志小丸提取物制备 |
4.2.2 APP/PS1小鼠 |
4.2.3 动物实验 |
4.2.4 样品前处理 |
4.2.5 LC-MS |
4.2.6 统计学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DZXW治疗APP/PS1小鼠的免疫组化检测 |
4.3.2 DZXW治疗APP/PS1小鼠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4.3.3 DZXW治疗APP/PS1小鼠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4.3.4 DZXW抑制APP/PS1小鼠炎症反应 |
4.4 讨论 |
第5章 茯苓可通过调节脑-肠-菌群轴改善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 |
5.1 引言 |
5.2 方法 |
5.2.1 试剂 |
5.2.2 茯苓提取物制备 |
5.2.3 APP/PSA小鼠 |
5.2.4 行为学实验 |
5.2.5 组织病理学检查 |
5.2.6 脑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
5.2.7 BAs定量分析 |
5.2.8 16S rRNA测序实验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PC可以改善APP/PS1小鼠的认知障碍 |
5.3.2 PC通过减少APP异常的蛋白裂解,减少APP/PS1小鼠过度的A β沉积 |
5.3.3 PC通过恢复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吞噬能力,减少APP/PS1小鼠过度的Aβ沉积 |
5.3.4 PC可改善神经元丢失和突触功能障碍 |
5.3.5 PC逆转APP/PS1小鼠的异常肠道菌群组成 |
5.3.6 PC改善了APP/PS1小鼠的BA代谢紊乱 |
5.4 小结 |
第6章 定志小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关联分析 |
6.1 引言 |
6.2 实验 |
6.2.1 目标待测物的确定 |
6.2.2 试剂 |
6.2.3 仪器设备 |
6.2.4 标准溶液配制 |
6.2.5 微透析探针的体外回收率 |
6.2.6 Aβ25-35诱导AD大鼠模型的建立 |
6.2.7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6.2.8 色谱质谱条件 |
6.2.9 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质谱色谱条件的优化 |
6.3.2 探针回收率 |
6.3.3 方法学验证 |
6.3.4 PK分析 |
6.3.5 PD分析 |
6.3.6 PK-PD关联分析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1 定志小丸及其单味药的比较药代动力学研究 |
2 定志小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及配伍机制 |
3 定志小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代谢组学研究 |
4 茯苓可通过调节脑-肠-菌群轴改善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 |
5 定志小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关联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8)网络药理学探究基础中药复方联合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在靶点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筛选联合多奈哌齐抗AD的基础中药复方 |
1.材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文献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流程 |
1.4 数据挖掘及基础中药复方的筛选 |
2.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研特征 |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2.4 结局指标 |
2.5 不良事件 |
2.6 发表偏倚分析 |
2.7 用药频次统计 |
2.8 基础中药复方挖掘 |
3.讨论 |
3.1 中药复方联合用药的优势及筛选 |
3.2 AD的中医病因病机 |
3.3 SYR抗AD的中西医基础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探讨SYR抗AD的分子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基础中药复方的主要化学成分与蛋白作用靶点的收集和筛选 |
1.3 AD靶点的筛选 |
1.4 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
1.5 GO富集分析和KEGG PATHWAY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基础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收集和筛选 |
2.2 AD靶点的筛选 |
2.3 网络的拓扑分析 |
2.4 靶点的GO富集分析和KEGG PATHWAY分析 |
3 讨论 |
3.1 AD的发病机制 |
3.2 SYR抗AD的靶点 |
3.3 SYR可能的抗AD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第一部分) |
参考文献(第二部分) |
附录 |
综述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阿尔茨海默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致谢 |
(9)Aβ蛋白检测在预测子痫前期发生发展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Aβ蛋白在子痫前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10)黄连解毒汤调节脂代谢改善LPS诱导斑马鱼及高脂叠加APP/PS1小鼠炎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黄连解毒汤及其主要成分改善LPS诱导斑马鱼炎症研究 |
第一节 黄连解毒汤及其主要成分改善LPS诱导斑马鱼炎症药效学评价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节 黄连解毒汤及其主要成分基于TLR4/MYD88信号通路改善LPS诱导斑马鱼炎症研究 |
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节 黄连解毒汤及其主要成分基于脂代谢调节改善LPS诱导斑马鱼炎症机制研究 |
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黄连解毒汤改善高脂叠加APP/PS1小鼠中枢神经炎症研究 |
第一节 黄连解毒汤改善高脂叠加APP/PS1小鼠中枢炎症因子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节 黄连解毒汤改善高脂叠加APP/PS1小鼠中枢神经递质水平研究 |
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节 黄连解毒汤改善高脂叠加APP/PS1小鼠中枢脂质水平研究 |
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节 黄连解毒汤改善高脂叠加APP/PS1小鼠中枢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代谢通路相关酶的研究 |
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节 黄连解毒汤改善高脂叠加APP/PS1小鼠中枢过氧化脂质研究 |
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异前列腺素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的严重程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肾脑相关理论的温针灸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研究[D]. 马慧慧.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补脾醒神益智法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TREM2/NF-κb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D]. 程越.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D]. 朱晓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代谢/蛋白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补阴补阳剂的抗衰老作用[D]. 王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低分子量硫酸软骨素改善5XFAD小鼠认知功能与机制及其分子量与活性的关系研究[D]. 赵娜. 山东大学, 2021(11)
- [6]三化汤成分芦荟大黄素抑制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炎症反应的研究[D]. 刘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基于PK-PD关联分析研究定志小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D]. 孙宇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8]网络药理学探究基础中药复方联合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在靶点与作用机制[D]. 吴倩. 暨南大学, 2020(03)
- [9]Aβ蛋白检测在预测子痫前期发生发展中的价值研究[D]. 王焕新. 郑州大学, 2020(02)
- [10]黄连解毒汤调节脂代谢改善LPS诱导斑马鱼及高脂叠加APP/PS1小鼠炎症研究[D]. 周俊怡.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