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与海德格尔的“时间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日容[1](2022)在《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此在与人工智能发展的自主性难题——兼论德雷福斯人工智能批判的局限性》文中研究指明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的现象学批判并未真正深入到此在的本真性与自主性的视角,主要原因在于他只是突出了此在作为常人操劳在世的维度,而没有看到此在是以时间性的整体方式生存,由此导致他的熟练应对或涉身应对技能理论招致了众多的批评。此在作为时间性整体存在的"本性"表明,此在通达世界的源始方式既非形式的也非非形式的,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鉴于此,德雷福斯对符号主义人工智能的形式化本质的批判以及对海德格尔式人工智能的非形式化路径的肯定都有失偏颇,由时间性此在所揭示出来的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应该致力于此在形式与非形式化生存的内在融合与统一,而这并非通过两者的简单相加便可达到,而是要呈现界于形式与非形式化"之间"的"关联领域",由此便构成了人工智能发展所面临的真正挑战之处。
刘少明[2](2021)在《对同一性批判的批判——阿多诺对海德格尔基础本体论解读的缺陷》文中提出阿多诺运用否定辩证法批判了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内含的四重同一性,但这四重同一性批判是阿多诺的误读。第一,阿多诺认为海德格尔将存在与概念"Sein"的双重意义等同,这是他对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循环、前谓词理论、存在与范畴直观的关系理解不当导致的。第二,阿多诺认为基础本体论的存在与虚无是同一的,这是因为他误解了虚无的功能。海德格尔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规定了存在的意义,也没有用"系词"来掩盖其判断内容。第三,阿多诺认为海德格尔将存在与此在的生存等同,这是因为他误解了此在存在与共同此在的历史的功能,并且误以为海德格尔消除了本体论差异。第四,阿多诺认为海德格尔的拟古主义错将主客观等同,这是因为阿多诺混淆了主客观不分与主客观同一,同时误解了应手之物与接受性经验的内涵,并且运用了有缺陷的中介性方法。揭示这四重同一性批判的缺陷,有助于理解两位哲学家在理论和方法层面的差异,有助于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存在论运动的继承与挑战,对把握西方现代思想的历史整体具有重要意义。
张宇杰[3](2020)在《超越论现象学是一种平面的现象学吗——评马迎辉的《时间性与思的哲学》》文中研究说明一超越论现象学的深度马里翁在《还原与给予》中有一个着名的说法:"胡塞尔的现象,作为在场的完美的显现,可以被称为平面的现象。"而与之相对,海德格尔所理解的存在却涉及了现象的深度。根据马里翁的解释,胡塞尔将现象的现象性完全还原到"现实在场的被给予性"却没有追问先于这种现实在场的真正的现象性,
林琳[4](2021)在《论海德格尔空间思想的“转向”》文中认为20世纪30年代以后,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发生了着名的"转向"。与此同时,其空间思想从前期此在生存论空间观转向后期本有空间观。此转向包括从前期将空间性建立于时间性境域,转向后期强调时—空交合不分的源始整体结构;从前期此在积极主动筹划的生存空间,转向后期终有一死者对本真栖居空间的被动承受与接纳;从前期思想方法的单向进行转向后期域性的空间化运思方法。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道路走向,是对技术时代人类根本性的生存危机的批判,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意义。
赵炎[5](2020)在《胡塞尔意向性结构在《存在与时间》中的继承与发展——以形式显示思想为中介》文中认为我们通常更关注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批评,但不理解其对胡塞尔的继承也就无法有效地展开这种批评。本文试图阐明:《存在与时间》对胡塞尔的颠覆,无论在内容上有多大,在结构上的继承都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多。这个内容上的颠覆,也只有在这个结构的基础上(1),才能看得更清楚。这个结构就是胡塞尔的意向性结构。那么,意向性结构如何为《存在与时间》奠基?海德格尔又做出了怎样的改变?本文将以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2)思想为中介,展现出二者之间的同与异。
顾云白[6](2021)在《狄尔泰的诗人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是德意志哲学家,被誉为“人文科学领域之中的牛顿”。本文以狄尔泰的诗人论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其生命美学与诗人理论的关联,分析诗人作为精神典范的身份表征、精神类别、主要职责,探讨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构关联体、基础与产物,最后对其诗人论进行拓展延伸。其一,以生命为核心范畴的狄尔泰生命美学为其诗人理论提供了支撑。他从批判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出发重建诗学,认为诗人是认识人类生命的具体样本,关联着生命的存在形式、个体的生活及其意义;同时,诗人身在历史之中,作为历史的存在物具有特殊价值。其二,狄尔泰在黑格尔“客观精神”的意义上阐释“精神”内涵,将诗人视为人类精神的典范。诗人是天才的智识者,具有艺术天赋,能够运用语言再现自身的丰富情感与生命体验。依据想象的内部区别分为三类:莎士比亚所代表的客观型诗人、荷尔德林所代表的主观型诗人与歌德所代表的综合型诗人。诗人的职责在于通过审美体验、审美表达、审美理解,成为承载人类精神的寄身地。其三,作为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构关联体,时间是生命的第一范畴,生活经验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前提。作为诗人审美创造的基础,情感与审美紧密相关,想象则是在图像中思考。作为诗人审美创造的产物,自传是生命的历史表达,诗歌则是世界观的诗意表达。其四,狄尔泰的诗人理论以人为主体,关注人类生活与精神。他将小说家看作新诗人,扩充了对诗人的认识,回应了现代性危机。狄尔泰的诗人理论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在他之后,海德格尔将其关于人、时间、历史的认识彻底化,并将荷尔德林视为诗人的诗人,阐释了诗与存在之思。
郑梦祎[7](2020)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自行显现问题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艺术作品自行显现”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现象学主旨“面向事情本身”在艺术思想中的具体表现。总体而言,海德格尔以存在论为基础,以现象学的方法原则,并用“隐语”式的表述,即用“世界”“大地”“争执”“澄明”等术语建构出其独特的艺术作品自行显现思想。本论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论述海德格尔艺术作品自行显现思想的存在论基础。首先,从梳理“存在遗忘史”的过程中阐明海氏“存在”的基本内涵。其次,结合现象学方法原则论述作为艺术作品自行显现的隐含主体——此在(生存的人)作为“存在”的领会者,其本真领会的特质。最后,论述相较于器具、纯然物,艺术作品作为“存在”的召唤者具有何种特殊性。第二章进一步探究作品自行显现的自身基础。首先,阐明作品在被创作/显现这两种“上手状态”中,作品与主体之间相互构成、共属一体的对等关系。再者,通过详细论述艺术作品自身中最为关键的自持因素,即作品自行显现的庇护者“大地”,进而具体分析艺术作品显现之际,作品本身的自持性。第三章是本论文的核心章节。基于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及现象学方法原则,综合“主体—客体”互逆意向性、直观、形式显示、时间性等思想来分析艺术作品自行显现这一动态状态,以阐明艺术作品自行显现的实质,其一,在“世界”与“大地”之“争执”这一动态状态中作品自行显现;其二,作品作为时—空整体自行显现;其三,作品自行显现乃是开启历史性共在世界。第四章是本论文论题的外延,重在探索海德格尔作品自行显现思想对传统艺术理论的启示。主要围绕三个部分,第一,事后解释须以事中领会为基;第二,结合海德格尔的语言思想及中国传统评点方法,提出“活性之言”为事后解释返回艺术作品自身提供可行方法;第三,从“主体—作品”相互构成、共属一体原发、事中状态出发重新探讨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海德格尔对其艺术思想的表述是“隐语”式的。其“隐”而未显的方式反而成全了意蕴的丰富性、开放性、可能性。可以说,海氏艺术思想的表述本身即契合其存在思想的特质,即非现成性、未完成性、整体性、开放性、始终保持可能性。同时,又巧妙地表达了主体倾身投入审美活动中,本真地领会自行显现着的艺术作品之际,那种“未成言”,但意蕴却非常丰沛、充盈的状态。再则,海德格尔艺术思想涉足同艺术相关的方方面面,比如艺术与物、艺术与真理、艺术与技术、艺术与历史、艺术创作、历史性解释等等,其源源不断地开启着丰富的艺术“世界”。
姚钰婷[8](2020)在《海德格尔时间性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古希腊以来,无数先哲都对时间问题进行过追问,并提出了各自的时间哲学。作为对现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也对时间进行了长期努力的研究,在海氏看来,存在问题与时间现象紧密联系,只有正确解读了时间现象,才能揭示存在问题。由于存在一直被当作自明的概念使用,致使存在问题一直被耽搁,因此海德格尔决定重提存在问题,其第一步便是区分出存在者与存在,海氏通过提出“此在”这一独特的存在者,并对“此在”的存在进行发问来厘清存在的意义问题。此在的存在被标画为操心,操心又是分成环节的,而时间性作为理解存在的视域,使得分成环节的操心的结构整体性得以实现。此外,作为整体性操心的此在就是生死“之间”的途程,因此历史性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时间性问题。由此可见,时间理论在其基础存在论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与只强调“现在”的、一维的传统的时间观相区别,生存论中的时间是一种早于主客分离的、更为源始的时间——时间性,它不是一个实存,而是一种“绽出”性质的三维“到时”,有着将来、曾在与当前三个维度。不仅如此,此在能够本真或非本真地生存的前提,恰是由于时间性有本真和非本真的到时之分。本文共分为六章对海德格尔早期的时间理论进行分析阐释。首先是对海德格尔之前具有代表性的时间理论进行梳理,特别是胡塞尔内时间意识对海氏时间性理论的启迪。其次,从死亡、罪责以及决心入手,引出时间性,并就时间性的两种到时进行阐述。第四章则对时间性的三大特点,即根基性、有限性以及时空优先性进行梳理。在第五章中,先对海氏的历史性进行廓清,其核心在于论述奠基于时间性的基础上的历史性何以成为可能。第六章则对时间内状态进行分析,阐明时间性的奠基作用。在结语中,对海德格尔时间性理论的差异,地位,影响和启迪进行说明。
江午奇[9](2020)在《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之路 ——一种基于发生诠释学视角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海德格尔通过《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为其此在形而上学辩护时,紧紧抓住“人的有限性问题”,一再强调康德是在为人的此在的形而上学做奠基工作,而“实现”这种形而上学之任务的关键是要揭示人的问题与存在问题之间的关联。那么,海德格尔是如何在“人的问题”与“存在问题”的关联上进行思考的?“人的有限性问题”是如何发展为此在形而上学或此在现象学的?海德格尔是如何走向《存在与时间》的?要弄清楚这些海学研究的焦点问题,必须对海德格尔哲思道路进行一番勘察。珀格勒、克兹尔等许多海学研究者都曾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专题的讨论。在充分吸收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项研究从发生诠释学视角,结合辩证法的一些因素,对海德格尔从1907年获得存在问题的激发开始直至1926年《存在与时间》完成的此在现象学探索道路进行了深入考察,把此“路”揭示为自身发展自身、自身赢获自身、自身诠释自身的活生生的动态进程。首先,1907-1911年间,海氏哲思在宗教中获得触发,亦活动在宗教领域内。在虔诚天主教信仰的滋养和促动下,作为此在的海德格尔经孔拉德·格勒贝尔,从布伦塔诺那里获得存在问题之激发。就海德格尔之能在来说,此“激发”作为其哲思之真正开端,展开了种种可能性,即其哲学活动要向之去存在的可能性。这种“激发”着的可能性之展开,从其作为一种解释活动来看,在根本上乃是源初“理解”所展开的可能性。于是,这种“激发”作为“开端”,就有了“理解的萌发”之意义(第一篇)。其次,1911-1918年间,海氏哲思展现出从“实在性”“有效性”引向“实际性”之势。在“外部世界实在性问题”上做短暂停留之后,海氏将其哲思聚焦于逻辑领域,经历了“逻辑研究Ⅰ”(《关于逻辑学的新研究》)、“逻辑研究Ⅱ”(《心理学主义的判断理论》)、“逻辑研究Ⅲ”(《邓·司各脱的范畴学说和意谓理论》)三大进程,并力图通过对历史和时间问题的思考将其对逻辑问题的研究统一起来。总的来说,这是在逻辑领域内思考存在问题,并展现出从“存在”走向“时间”之趋势。在研究过程中,海德格尔尝试着将现象学运用到逻辑领域之中。这种“尝试”,作为现象学与逻辑性东西的某种融合,当其运用到中世纪人的精神生活的分析之上时,在海德格尔哲思活动中激起某种共振。历史性的精神生活映入眼帘,逻辑东西的有效性与现象学、历史性精神生活和时间问题等纠缠在一起,为将海德格尔的研究引向实际生活奠定了基础。由于所有这一切哲学思考,作为解释活动,都是海德格尔自身之源初“理解”的展开状态,故而这个阶段的研究活动具有“理解的展开”之意义(第二篇)。再次,1919-1922年间,海氏哲思从“作为前理论的源始科学的现象学”推进到“实际性之现象学诠释学”。在此过程中,战时补救学期讲座率先提出“作为前理论的源始科学的现象学”,并初次触及影响整个此在现象学之建构的两大问题,即现象(前理解领域)的可通达性与可描述性。在《直观与表达的现象学》之后,从“第一路标”开始,海氏之哲思活动于“人的此在的存在论”之筹划中。此筹划在现实化的过程中,又被具体化为“存在论的现象学”,并进一步发展为“实际性之现象学诠释学”。由于这个阶段的主题乃是“前理解”领域的赢获(同时意味着诠释学处境的赢获),而海氏哲思作为解释活动,乃在源初“理解”的推动下实施的对“前理解”的占有,故而前述“赢获”和“描述”就表现为作为解释者的此在对其自身的拥有。因此,海氏本阶段的探索被诠释为“理解的自身拥有”(第三篇)。最后,1923-1926年间,海氏此在现象学,经“存在论:实际性的诠释学”和“关于历史和自然的现象学”等形态,最终在《存在与时间》中达到成熟。通过《那托普报告》彻底赢得诠释学的源初处境之后,海氏将“存在论的现象学”与“实际性之现象学诠释学”统一于《存在论:实际性的诠释学》之中,并初步专题地展开了对此在的现象学解释。在此基础上,《时间概念》从此在生存论分析和时间性分析两个方面奠定了此在现象学的整个格局。《时间概念史导论》在对现象学的发展历史做了告别性的梳理和回顾后,正式确立了其自身的现象学方向,即明确其研究论题乃是“起源于此在的无规定的前理解”的存在问题,研究目标是“对研究领域的准备性描述,借此显露时间现象”。在这里,海氏深化和拓展了对此在的解释,但并未完成“显露时间现象”之任务。这一任务最终在《存在与时间》中被充实,此在现象学在这里达到成熟。由于这个阶段的主题乃是此在之解释,而解释者本身亦为“理解”着的此在,故而有“理解的自身诠释”之义(第四篇)。海德格尔此在现象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其对此在的解释以及将此在存在之意义揭示为时间性,更重要的是,对“存在之理解”的现象学把握和诠释。这种把握和诠释,作为人的问题与存在问题之关联的一种揭示,蕴含着海德格尔解决支配西方哲学上千年的哲学难题的意图。从根本上讲,前述把握和诠释走过的道路构成此在现象学的发展之路。总之,从发生诠释学视角,对海德格尔此在现象学的发展之路进行全面、深入考察,揭示其哲思在不同阶段的“内在”关联和发展脉络,对于推进海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夏志鹏[10](2019)在《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观的阐释》文中研究指明在众多的康德哲学阐释者中,海德格尔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海德格尔发掘出了康德哲学中的存在论因素。本论文试图以时间为例,阐明康德批判哲学中的存在论要素。围绕这一论题,本论文从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观阐释的方法、途径以及意义三个方面来阐明海德格尔在时间问题上是如何推进康德哲学的。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阐明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观阐释的方法。海德格尔主要是站在现象学与存存在论的视角来阐释康德哲学中的时间问题的。海德格尔系统的阐述了现象学的三大发现即意向性、范畴直观与先天的源初含义。现象学的三大发现使得人们能够第一次用直观的方式来认识范畴。因此,人们也就可以直观到时间的面容。同时,海德格尔将存在论视为一种认识的方法。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论就是“实际性的解释学”。通过“遭遇”“观看”“把握”“概念表达”等几个步骤,由现象学所发现的意识的结构在这里就更为清晰了。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阐明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观阐释的过程。海德格尔对康德的时间观的阐释是海德格尔对康德批判哲学阐释的一个重要方面。海德格尔认为康德仍延续了传统上对形而上学的解。传统上对形而上学的理解是“形而上学是包含人类知识第一原理的科学”。康德对形而上学的理解就决定了康德对时间的理解。在康德那里时间作为主体认识中的一个要素而存在。这样康德就把牛顿的外在时间转化为内在时间。因此,在对理性的探讨中康德就把人或者说认识的主体置于批判哲学的中心地位。海德格尔肯定了康德对人的认识能力的探讨,他认为康德所做的工作就是在为形而上学奠基。不过,海德格尔认为为形而上学的奠基的不应是人的认识,而应当是人的存在。那么,时间就不再是内感官的认识形式,而是存在显现自身的视域。从这个角度看,海德格尔将康德的批判哲学由认识论引向了存在论。海德格尔对康德的批评是,康德错失了对存在本身的探讨。在康德那里,康德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两部分。康德所面临的困难是如何将感性与理性结合在一起。在批判哲学中康德提出了先验想象力的概念。但是,由于康德无法为先验想象力奠基,因此康德在先验想象力面前退缩了。康德的退缩表明康德先验哲学内部存在着冲突。在海德格尔看来,康德的这种冲突源自于康德错失的对存在的探讨,也就是说康德讨论的人的认识,但是康德并没有讨论人的存在。论文的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观阐释的意义。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哲学的阐释的意义主要有两方面。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观念的阐释为康德的哲学研究打开的新的道路,同时又为人们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提供了道路。
二、时间与海德格尔的“时间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时间与海德格尔的“时间性”(论文提纲范文)
(1)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此在与人工智能发展的自主性难题——兼论德雷福斯人工智能批判的局限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 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此在与“人”之“本质”的存在论揭示 |
二、 德雷福斯的人工智能批判及其对此在本真性的探讨 |
三、 德雷福斯对时间性此在理解的偏颇及其人工智能批判的局限性 |
四、 结 语 |
(2)对同一性批判的批判——阿多诺对海德格尔基础本体论解读的缺陷(论文提纲范文)
一、存在与概念“Sein”的意义的同一 |
(一)存在与概念“Sein”的双重意义的同一 |
第一,存在与存在概念意义的同一。 |
第二,存在与系词“是”的意义的同一。 |
(二)阿多诺解读的缺陷 |
第一,海德格尔没有将存在与存在概念的意义等同。 |
第二,海德格尔没有将存在与系词“是”的意义等同。 |
二、存在与虚无的同一 |
(一)存在如何与虚无同一 |
第一,从存在者存在的无规定性出发来思考存在的虚无性。 |
第二,从普遍化存在的超越性来分析存在的虚无性。 |
第三,通过将存在与系动词“是”的普遍化用法等同,让存在与虚无同一。 |
第四,通过此在“畏”的情绪展开的“无家可归”的虚无,使得存在与虚无等同。 |
(二)阿多诺解读的缺陷 |
三、存在与此在生存等同 |
(一)存在如何与此在生存等同 |
第一,以此在的优先性将此在本体论化。 |
第二,消除本体论差异让此在的生存与存在同一。 |
第三,历史的本体论化让历史与存在的同一。 |
(二)阿多诺解读的缺陷 |
第一,此在的生存不是存在本身,而只是存在显现的一个视域。 |
第二,海德格尔对待此在生存的态度不会导致存在者与存在的矛盾。 |
第三,海德格尔没有用概念的方法来消除本体论差异。 |
第四,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不是历史本体论。 |
四、主客体的同一 |
(一)主客体如何同一 |
第一,应手之物的直接性对主客观的同一。 |
第二,非理性主义的接受性对主客观的同一。 |
(二)阿多诺解读的缺陷 |
五、结论 |
(3)超越论现象学是一种平面的现象学吗——评马迎辉的《时间性与思的哲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超越论现象学的深度 |
二对实显性的突破:从描述心理学到超越论现象学 |
三时间性与超越论现象学的深层结构 |
四重新思考超越论现象学与现象学运动 |
(4)论海德格尔空间思想的“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 海德格尔的前期空间思想 |
(一)此在生存论空间 |
(二)空间性是从时间性来理解的 |
二、 海德格尔的后期空间思想 |
(一)本有存在论的空间观 |
(二)时—空结构 |
(三)栖居空间 |
三、 后期存在思想的空间化表现形态 |
四、 后期空间思想的现实意义 |
结语 |
(6)狄尔泰的诗人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狄尔泰的生命美学与诗人理论 |
1.1 诗人与诗学:精神关联体 |
1.1.1 诗学的必要性及其三重任务 |
1.1.2 诗人作为客观精神的外化者 |
1.2 诗人与人类:生活关联体 |
1.2.1 个体的生活及其意义 |
1.2.2 诗人作为人类生活的解谜者 |
1.3 诗人与历史:历史关联体 |
1.3.1 作为互动系统的历史世界 |
1.3.2 诗人作为历史的存在物 |
第二章 作为精神典范的诗人 |
2.1 诗人的身份表征 |
2.1.1 天才的智识者:天才与创造 |
2.1.2 语言的运用者:修辞与形式 |
2.1.3 心灵的表现者:情感与意志 |
2.2 诗人的精神类别 |
2.2.1 客观型诗人:莎士比亚 |
2.2.2 主观型诗人:荷尔德林 |
2.2.3 综合型诗人:歌德 |
2.3 诗人的主要职责 |
2.3.1 审美体验:重返与建构 |
2.3.2 审美表达:生产与呈现 |
2.3.3 审美理解:反思与再体验 |
第三章 诗人的审美创造活动 |
3.1 时间与经验: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构关联体 |
3.1.1 时间作为生命的第一范畴 |
3.1.2 时间与生活经验的表达 |
3.2 情感与想象:诗人审美创造的基础 |
3.2.1 诗人情感的六个领域及其审美原则 |
3.2.2 诗人的心理结构与诗意想象 |
3.2.3 诗人审美创造中的图像转换 |
3.3 自传与诗歌:诗人审美创造的产物 |
3.3.1 自传:生命的历史理解 |
3.3.2 诗歌:世界观的诗意表达 |
第四章 狄尔泰诗人论的理论延伸 |
4.1 人作为精神主体 |
4.1.1 小说家与小说:狄尔泰诗人论的扩充 |
4.1.2 诗性的人:人类精神的价值取向 |
4.2 从狄尔泰到海德格尔 |
4.2.1 存在与时间:从承继到彻底化 |
4.2.2 荷尔德林:从“主观诗人”到“哲学诗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海德格尔艺术作品自行显现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成果及现状 |
二、论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海德格尔作品自行显现问题的存在论基础 |
第一节 从“遗忘存在”到“存在” |
第二节 存在的领会者——此在 |
一、此在的出场 |
二、此在领会的特质 |
第三节 存在的召唤者——艺术作品 |
第二章 作品自行显现的自身基础 |
第一节 上手状态 |
第二节 作品的自持性 |
第三章 作品自行显现的实质 |
第一节 世界与大地的争执 |
第二节 时—空整体显现 |
第三节 历史性共在世界 |
第四章 海德格尔作品自行显现思想的启示 |
第一节 事中领会与事后解释 |
第二节 事后解释与“活性之言” |
第三节 艺术与生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海德格尔时间性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海德格尔之前的时间哲学 |
2.1 古希腊的时间哲学 |
2.1.1 柏拉图—时间是永恒的“摹本” |
2.1.2 亚里士多德—时间是运动的数目 |
2.2 康德的时间哲学 |
2.3 胡塞尔的时间哲学 |
第三章 海德格尔生存论中的时间 |
3.1 区分流俗时间的时间性 |
3.2 本真的时间性到时的前提 |
3.2.1 死亡 |
3.2.2 作为罪责存在的良知 |
3.2.3 先行的决心 |
3.3 本真与非本真的时间性到时 |
3.3.1 将来——“先行”与“期备” |
3.3.2 曾在——“重演”与“遗忘” |
3.3.3 当前——“当下即是”与“当前化” |
3.4 本真的时间性的源始地位 |
第四章 时间的特点 |
4.1 作为根基的时间性 |
4.2 时空上的优先性 |
4.3 时间的有限性 |
第五章 历史性与时间性 |
5.1 源于时间性的历史性 |
5.2 区分于流俗“历史”的历史 |
5.3 本真的历史性 |
5.3.1 此在的“演历”—命运 |
5.3.2 共同体的“演历”——天命 |
5.3.3 本真历史性的时间性阐释 |
5.4 非本真的历史性 |
第六章 时间内状态 |
6.1 可定期性 |
6.2 时段性 |
6.3 公共性 |
6.4 超越主观与客观的世界时间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之路 ——一种基于发生诠释学视角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五、实施方案及其可行性 |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篇 理解的萌发: 存在问题的激发与宗教因素作为哲思的源泉 |
第一章 问题的起始: 此在现象学的问题缘起 |
第一节 开端问题 |
第二节 布伦塔诺的亚里士多德解释与存在问题的激发处境 |
第二章 宗教因素作为哲思的源泉 |
第一节 文化斗争的传统与海德格尔哲思的起源 |
第二节 虔诚的宗教信仰与海氏从事现象学研究的关联 |
本篇小结 |
第二篇 理解的展开: 从“实在性”、“有效性”向“实际性”的挺进 |
第一章 外部世界的实在性问题 |
第一节 外部世界实在性问题的“何所从来” |
第二节 外部世界实在性问题作为“可能性”所蕴含的何所向 |
第二章 逻辑研究Ⅰ: 逻辑东西之现实性-有效性的初步研究 |
第一节 逻辑的本质 |
第二节 迈农和阿梅瑟德的对象理论 |
第三节 判断与意义 |
第三章 逻辑研究Ⅱ: 博士论文中的“有效性”与Dasein |
第一节 博士论文的结构所凸显的主导问题,及里普斯的有效性思想 |
第二节 “前意识”的生活体验作为通达纯粹逻辑领域的入口,以及有效性与Dasein |
第三节 判断的意义、结构及其作为形式显示方法的可能性基础 |
第四章 逻辑研究Ⅲ: “理解”将其自身引向“实际性”领域 |
第一节 哲学的、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与现象学的诠释学之先兆 |
第二节 “存在问题”视域下的现实性领域之区分 |
第三节 对意谓理论的现象学解读作为建构此在现象学之方法的准备 |
第五章 早期思想的“合题”——时间 |
第一节 “历史科学中的时间概念”在形式上的“合题”特征 |
第二节 “历史科学中的时间概念”在内容上的“合题”特征 |
本篇小结 |
第三篇 理解的自身拥有: 从“作为前理论的源始科学的现象学”走向“实际性之现象学诠释学” |
第一章 源始科学的哲学观念作为此在现象学研究之指南 |
第一节 源始科学的哲学观念: 海德格尔“看”之方式上的自身否定 |
第二节 “前理解”处境之初步进入: 体验结构分析与世界现象的初步揭示 |
第三节 此在现象学的预备: 从认识论循环到诠释学循环 |
第二章 源始科学的初步建构: 现象学作为实际自在生活的源始科学 |
第一节 对“本源”(Ursprung)之寻求的草描: 把“生活”确定为现象学的问题领域及把自身带入生活之方法 |
第二节 “自在生活”的描述作为对世界现象的进一步揭示: 把自身世界确定为探入“本源”的基本方向 |
第三节 “前理解”处境之赢获的尝试: 自身世界作为本源领域以及本源之探寻 |
第三章 从“前理解”处境到“人”之此在: 将“源始科学的现象学”推进到“人的此在的存在论” |
第一节 “第一路标”与“人的此在的存在论”之筹划 |
第二节 现象学解构方法之筹划 |
第三节 “人是什么?”: 雅思贝尔斯对海德格尔的引导性问题 |
第四节 生命哲学的核心任务: 实存现象之把握 |
第五节 “第一路标”之意义 |
第四章 理解处境的初步赢获: 从“人的此在的存在论”到“存在论的现象学” |
第一节 哲学的定义: 将“人的此在的存在论”具体化为“存在论的现象学” |
第二节 形式显示方法与理解处境的自身拥有 |
第三节 对实际生活的现象学解释 |
第五章 诠释学处境的显示与此在的正式出场: 从“存在论的现象学”到“实际性之现象学诠释学” |
第一节 诠释学处境的六重构境与实际性之现象学诠释学 |
第二节 此在的正式出场与“实际性的诠释学”的前奏 |
本篇小结 |
第四篇 理解的自身诠释: 此在现象学之建构 |
第一章 从“实际性之现象学诠释学”推进到“存在论: 实际性的诠释学” |
第一节 再论哲学的规定: 诠释学作为此在的自身解释 |
第二节 对此在的首次生存论分析: 此在现象学建构之预备 |
第二章 此在现象学的建构Ⅰ: 此在的存在与时间概念 |
第一节 此在之存在论结构的揭示: 对此在生存论分析的推进 |
第二节 自身诠释的彻底化——基于此在的分析探寻时间性问题 |
第三章 此在现象学的建构Ⅱ: 从“存在论: 实际性的诠释学”到“关于历史和自然的现象学” |
第一节 现象学的自身批判与人的规定性之解构 |
第二节 “关于历史和自然的现象学”的建构理路及其基本结构环节 |
第四章 此在现象学的建构Ⅲ: 此在现象学的完成 |
第一节 此在现象学在结构环节上的完善 |
第二节 此在之存在意义问题的解决与诠释学循环的完成 |
本篇小结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观的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海德格尔阐释康德时间观的方法 |
第一节 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观阐释的现象学的视角 |
一、现象学的三大发现 |
二、现象学的三大发现与康德哲学中时间问题 |
第二节 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观阐释的存在论的视角 |
一、存在论的解释学 |
二、存在论解释学与时间 |
第三节 康德时间观阐释的具体路径分析 |
一、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观阐释方向的选择 |
二、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观阐释路径的标画 |
第二章 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观的刻画 |
第一节 形而上学批判: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观阐释的开端 |
一、康德的形而上学观 |
二、形而上学的观念与时间 |
第二节 有限性此在: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观刻画的核心 |
一、有限性此在 |
二、有限性此在与时间 |
第三节 先验想象力: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观刻画的完成 |
一、先验想象力:纯粹直观与纯粹知性的根 |
二、作为先验想象力的时间 |
第三章 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观阐释的意义 |
第一节 澄清形而上学的问题与时间的关系 |
一、形而上学突围的认识论路向 |
二、形而上学中的存在论基因 |
第二节 康德哲学中存在论的内涵 |
一、康德时间观念中存在论的萌芽 |
二、康德对本真时间的遮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时间与海德格尔的“时间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此在与人工智能发展的自主性难题——兼论德雷福斯人工智能批判的局限性[J]. 李日容.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对同一性批判的批判——阿多诺对海德格尔基础本体论解读的缺陷[J]. 刘少明. 哲学研究, 2021(12)
- [3]超越论现象学是一种平面的现象学吗——评马迎辉的《时间性与思的哲学》[J]. 张宇杰. 哲学门, 2020(01)
- [4]论海德格尔空间思想的“转向”[J]. 林琳. 宜宾学院学报, 2021
- [5]胡塞尔意向性结构在《存在与时间》中的继承与发展——以形式显示思想为中介[J]. 赵炎.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20(02)
- [6]狄尔泰的诗人论研究[D]. 顾云白. 河北大学, 2021(02)
- [7]海德格尔艺术作品自行显现问题探究[D]. 郑梦祎.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8]海德格尔时间性思想研究[D]. 姚钰婷. 南昌大学, 2020(01)
- [9]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之路 ——一种基于发生诠释学视角的考察[D]. 江午奇. 山东大学, 2020(08)
- [10]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观的阐释[D]. 夏志鹏.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