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500万美元 中国银行ATM扩容(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静[1](2020)在《货币国际化视野下的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我国“贸易结算+离岸中心”这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路径正面临一定瓶颈,经济实力和贸易规模尚不足以完全支撑人民币国际化。国际经验表明,货币职能在金融领域的国际化对货币国际化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国际债券是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在货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缺乏一个具有一定发展深度的金融市场和丰富的人民币金融产品体系,人民币作为国际投融资的货币地位就难以确立。因此,研究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行稳致远,也是一个值得继续深挖的课题。在此情况下,将人民币国际债券作为金融领域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或是一个方向。近年来,金融制度创新、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提高、“一带一路”朋友圈扩容等发展环境的优化为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虽然学术界对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但由于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整体尚处于发展初期,现阶段专门聚焦人民币国际债券的研究文献仍然较少;“熊猫债券”和离岸人民币债券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作用得到普遍认可,但整体来说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类的定量研究。本论文将国际债券与货币国际化纳入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拟回答和解决以下三个核心问题:第一,国际债券与货币国际化之间的影响机理是怎样的?国际债券是否能显着作用货币国际化?第二,现阶段发展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的意义以及影响该市场发展的显着因素有哪些?第三,如何通过发展这一市场,以更好地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首先是提出问题。本论文从国际债券、货币国际化、国际债券与货币国际化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文献梳理和理论研究,重点从理论层面论述了国际债券影响货币国际化的两个机理。一方面明晰了本文拟研究的主题,另一方面为之后章节的实证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其次是分析问题。包括分析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两部分。分析性研究方面,一是通过国际案例对比研究,分析和总结了全球主要国际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和可借鉴经验;二是剖析了“熊猫债券”、离岸人民币债券、SDR债券的发展现状,分析总结了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障碍,并进一步根据两大机理指出了人民币国际债券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实证研究方面,先是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论证和检验了国际债券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发展国际债券能够助推货币国际化进程。在确立国际债券对货币国际化的积极作用后,接下来就是研究如何发展的问题。本论文构建了SVAR模型对人民币国际债券的影响因素及机理进行分析,为如何发展人民币国际债券提供方向。S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研究结果显示,汇率波动性、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实力是影响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发展的前三大因素,资本账户开放和对外贸易对人民币国际债券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扰动,但贡献率均较低;作为币值稳定性指标之一的通货膨胀对人民币国际债券发展的贡献较小。最后是解决问题。在总结主要研究结论后,基于货币国际化视角,提出了下一步人民币国际债券发展的政策建议。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从货币环流机制和国际货币职能两个层面提出了国际债券和货币国际化的理论逻辑关系。经验上,国际债券对货币国际化的促进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但缺乏理论层面的论证和研究,本文尝试在这方面有所贡献。二是运用计量方法定量研究人民币国际债券,使得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而以往对人民币国际债券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三是本论文既有主要货币国际债券发展经验提供的国际范式,又立足中国实际展开定性和实证分析,使得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更具参考意义。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提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张弛[3](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及对刑法适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使传统的财产形式发生虚拟化、电子化、数据化的流变,催生了一大批网络化的新型财产,由此带来大量的实践难题,给刑法中“财产”、“财物”等基础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造成巨大冲击。本文主要就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新的财产类型和财产形式进行探讨,并对相关的司法疑难问题予以解答:第一章主要对“财产”和“财物”等概念的刑法含义进行深入解读,准确把握概念的特征与认定标准,并对两者的关系加以厘清。本章首先对“财产”概念的历史流变与域外立法情况进行了梳理,对我国刑法学界围绕“财产”和“财物”等概念的理论争议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得出刑法中财物(财产)概念的认定标准:具有客观的物质存在形式、具有能够以金钱衡量的客观经济价值、具有占有和转移的可能性。此外,本章还对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给刑法造成的冲击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财产概念边界的模糊、财产犯罪行为模式的异化、与罪名界限的纠葛、犯罪数额与既遂标准的认定困境等。第二章主要对与电子资金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以银行电子现金、第三方支付账户余额、具有支付功能的理财产品与比特币等“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为代表的电子资金均应当被视为刑法意义上的“财物”。侵害电子资金的案件按照行为模式可以被划分为“窃取型”、“复制型”、“套取型”等基本类型,前两者原则上应当以盗窃罪认定,而后者则可能涉及非法经营罪、高利转贷罪等罪名。在对涉电子资金犯罪案件的既遂标准进行把握时,应当坚持控制说的立场,以行为人取得对电子资金的控制和占有作为认定犯罪既遂的节点和标志。此外,本章还对涉电子资金犯罪案件中的罪名界分问题进行了讨论。第三章以近年来出现的各类电子化的权利凭证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物品电子凭证、服务电子凭证与电子积分等三种典型的电子权利凭证的犯罪问题进行讨论。物品电子凭证无论获取途径免费与否均应被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财物”,而服务电子凭证只有在同时满足有偿获取与能够独立兑换服务的情况下方可被认定为“财物”,至于电子积分,则应依据其实际功能具体判断。侵害电子权利凭证的案件可能涉嫌盗窃罪、诈骗罪以及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等罪名。仅具有打折或折抵功能、无法单独兑换物品或服务的电子权利凭证不属于“财物”。第四章主要涉及大数据与大数据财产的问题。“大数据”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集合而非一个单独的概念,只有那些满足刑法上“财物”认定标准的大数据表现形式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财产”。具体说来,“大数据财产”应当仅限于能够在大数据平台或者大数据交易市场上交易和出售的,经过收集的底层数据、清洗后的匿名化数据以及经过挖掘之后形成的大数据产品。大数据财产应当归属于大数据挖掘者和控制者所有,而非归属于产生数据的个人。对于侵害大数据财产的行为可以适用盗窃罪、合同诈骗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等罪名,而对于那些无法被认定为“财物”的大数据表现形式则可以援引计算机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侵犯商业秘密罪、侵犯着作权罪等罪名加以保护。第五章对实践中争议颇多的“虚拟财产”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所谓的“虚拟财产”虽然被冠以“财产”之名,但其既不具有能够以货币加以衡量的客观经济价值,也不具有可以被玩家占有或转移的可能性,不能被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财物”,在本质上是一种互联网娱乐服务的虚拟权利凭证。以技术手段从游戏运营商处非法获取虚拟财产的行为应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论处;对于以技术手段从其他游戏玩家处“窃取”虚拟财产的行为则应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认定。采取抢劫、诱骗、威胁等现实性手段非法获取他人虚拟财产的行为不能被认定为犯罪。此外,利用互联网游戏外挂大量获取虚拟财产的行为,在未使用破坏性程序、未对互联网游戏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破坏的情况下也不宜作为犯罪处理。仅以个人娱乐为目的而制作、使用游戏外挂程序或者以其他技术性手段非法获取虚拟财产,并未用于销售牟利的,无论如何也不应以犯罪论处。任何人不能仅仅因为打游戏而受到刑事追诉。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就互联网背景下刑法如何应对“财产”概念的流变所带来的冲击作出全面回应。
石丹[4](2019)在《国内商业银行网站英译项目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各类企业外宣材料的数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许多精美的中英文企业网站应运而生。通过网站这个对外交流的直接窗口,各企业单位可以介绍其基本概况、发展策略、企业文化,宣传最新产品,为客户提供各种在线服务。尤其英文网站更是展现中国企业形象的名片,是吸引国内外顾客消费、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形象和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报告选取了国内几家大型的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原文共10523字,译文共8862词。从词汇、句法以及语篇三方面着手,结合重新语境化、目的论等相关理论,列举了在翻译过程中常见的重难点,包括专业词汇翻译、长难句翻译以及语篇结构。在简要分析了原因后,针对每个重难点提出了具体的翻译策略:文化性强的词汇采取直译、意译、加注释或省译等翻译策略;长难句可采用拆分法、倒序法或重组等策略;语篇上应选择恰当的主语人称及修辞方法。同时针对中英语境的不同,树立目标语读者意识,英译网站的建设必须对源网站在合理有效的提炼和优化后进行网站重构并完成即时更新。笔者希望通过此次英译项目,对如何建设好国内商业银行英译网站这一领域提出自己的建议,仅供参考。
赵炀[5](2015)在《银行卡组织服务质量与服务流程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贸裁判败诉等原因,中国即将开放银行卡转接清算市场,世界老牌银行卡组织Visa、万事达即将在国内开展银行卡转接清算业务,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保持客户忠诚度是中国银行卡组织—中国银联必须面对的难题。本文论述了国际银行卡组织服务及服务流程的发生、发展及现状,介绍了银行卡组织的主要参与主体和发展特征,回顾总结了国内银行卡组织服务及服务流程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国内银行卡组织进行跨行交易转接清算的过程和服务的过程中思考,如何针对中国各类银行、第三方支付等机构的特点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充分合理地利用优势,改变传统观念,尽心尽力为组织成员服务。本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对国内银行卡组织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流程进行研究。转变固有经营思路由原来的只单纯注重转接成功率承兑率变为注重转接质量的同时对入网成员机构服务同样重视。本文对国内外银行卡组织服务质量和服务流程现状进行介绍,然后重点分析国内银行卡组织未来的服务要求,即企业面临的竞争,研究服务质量在竞争中的地位及重要性。通过改进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达到企业战略规划,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并获得经济效益。
刘军[6](2013)在《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基层网点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金融业在2007年全面开放,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局面日趋激烈。一方面,在基层营业网点层面的竞争中,国有商业银行因为过度依赖传统模式,经营理念落后而亟需转型:另一方面,国际前沿的“新网点主义”思想和“网点转型”理念在国际银行业已经受到了充分肯定,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实效,提升了实施银行的竞争力。对作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银行来说,网点的盈利能力和销售能力已经成为银行网点考核评价的核心问题,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转型”势在必行。本文正是在这一大环境背景下,通过对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基层网点的研究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网点布局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各项业务发展不均衡;人力资源配备和综合素质不够;渠道建设缓慢;市场定位缺乏灵活性;产品营销理念落后等问题,并引入“新网点主义”和“网点转型”等国际前沿理念,对该行的网点转型工作提出建议与指导。本文以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在大连地区的基层网点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点带面,提出网点转型工作要从硬件改造、区域布局、市场营销、专业化定位、人力资源配备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着手,强调网点建设工作应将本行实际情况与国际先进理念相结合,重点打造具有中国银行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基层网点。同时,对网点转型工作的推进方式提出建设性意见。
李健元[7](2011)在《中美股市股本及其影响因素比较与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2010年底中国上市公司普通股股票总市值4.8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上市公司普通股股票总市值17.17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从各种指标总量来看,中国都位于世界前列,但与此同时,中国股票市场的各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国股票市场是为适应经济转轨的需要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典型的政府推动和行政调控的特点,还不能有效发挥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也不能体现经济发展“晴雨表”的作用。本文通过中美两国股市的比较,研究股票市场的基本制度和发展趋势,以期找到制约中国股市发展的根本问题。任何一国长期大牛市的基本特征都表现为随着市场股票价格的上涨,其平均每股收益不断提高、平均市盈率不断由高走低的过程。在股价、股本及净利润这三个决定每股收益和市盈率的变量中,如果股本和净利润增长速度不变,股价上涨速度过快则股价泡沫产生。如果股价和净利润上涨速度不变,股本增长速度过快,也会降低每股收益导致股价泡沫的产生。相反,在股价和净利润增长速度不变的条件下,抑制和减少总股本的增长速度也会提高每股收益,降低高企的市盈率。股本规模(Equity Size)是反映和衡量上市公司经营规模、主营业务规模、净利润规模及公司价值的指标,这一指标在成熟股市通常以股票市值表示。在中国由于限售股的存在和绝大部分国有股虽然解禁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全流通特殊性以及总市值的不确定性,这一指标只能以总股本替代。1990年~2010年的20年中,以纽交所、纳交所为主板的美国股市经历了两次牛市和两次熊市,其中1990年~2000年为10年大牛市,2002年~2007年为6年大牛市,2001年~2002年为1年大熊市,2008年~2009为1年大熊市。这种牛长熊短的格局既与美国的经济走势、美国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有关,又与美国股市政策,尤其是美国股市的股本管理政策有关。本文从美国股市股本管理政策出发,从美国股票市场的股票供给管理和股票资金的需求管理两个主要层次探讨美国股市和中国股市存在的问题及两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趋势。本文分8章。第1章为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及研究框架,从中美股市市值对比、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性质的差异、上市公司净利润占全国企业净利润之比、中美股民和基民数量占总人口比重、中美上市公司科技行业净利润占比等几个方面引出中美两国股市作为反映经济晴雨表的差异。第2章是“中美股市IPO比较”,研究中美两国IPO的差异。在这一章,本文研究中美两国首发股本的巨大差异,并分析美国股市首发规模小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私营、民营企业上市股本规模不大;(2)纽交所长期严格的上市制度;(3)美国没有国有企业使得美国股市首发没有大盘股。中国股市首发股本规模大也有三个原因:(1)国有企业上市主要为脱困是股本偏大的根本原因;(2)股权分置是国企上市股本规模大的第二原因;(3)中国社保制度的不健全使国有企业上市时不良资产和微利资产无法彻底剥离而形成股本规模过大。第3章是“中美股市增发比较”,研究中美两国增发的差异。在这一章,本文研究中美两国股市增发股本的差异,得出增发股本规模偏大是中国股市股本规模偏大的重要原因。通过本章研究发现,美国股市增发规模很小,但中国股市增发股本规模过大。本章分析认为美国股市没有恶意圈钱式的增发与市场机制有关。中国股市增发规模过大的有三个原因:(1)没有因增发过多致股价下跌而被收购的机制;(2)沪深股市股本大,平均股价低是增发股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3)大股东一股独大很难抑制增发圈钱的弊端。第4章是“中美股市送股比较”,在这一章,本文重点研究了送股信号理论与最优股价区间理论,认为此两种理论是送股理论的核心。并通过美国股市的送股实证研究证明美国上市公司的送股行为符合送股的理论。本章研究发现美国的送股公司样本反映了送股公司是净利润高成长公司,而中国沪深股市送股样本整体不是高成长公司,也并非沪深A股的主要盈利板块,并且送股样本整体业绩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最终通过对中国沪深A股送股的实证研究证明送股公司的送股行为整体不符合送股理论。第5章是“中美股市回购比较”,研究中美两国股市回购的差异。在这一章,本文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在股市股本回购的数量上存在巨大的差异。美国股市每年都会有大量股票从二级市场回购并注销,有效地减少了美国股市的总股本,提高了股票市场的加权每股收益。而中国股市上市公司股份的回购数量较少,致使中国股市没有有效减少股票供给、平衡股票市场股票供给与资金需求的有效机制。第6章是“中美股市股本比较”,本章综合第二章到第五章的内容,从首发、增发、送股、回购四个方面对中美股市股本进行总体比较研究,并得出两国总体股本规模差异较大的事实。通过研究,本章发现美国纽交所和纳交所上市公司家数高速扩容与高速缩容并存,同时认为其原因有三个:(1)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是大规模摘牌的第一原因;(2)不断提高退市标准和严格的退市制度是大规模摘牌的第二原因;(3)健全的三板市场是纽交所和纳交所能够实现大规模摘牌的第三原因。第7章是“中美代际人口变化、收入水平与股市发展”,本章研究人口代际变化和收入水平对股市发展的影响,通过中美代际人口数量的结构差异、人均收入增长、中产阶层数量增长的数据分析,探讨中美股市从下一代投资者数量和收入增长情况来看,中美股市的未来资金需求及股票市场发展趋势。另外,2013年将是美国最大的人口群体“战后婴儿潮一代”开始进入退休的重要年份,资产价格暴跌假说(Asset Melton Hypothesis)将对未来美国股票市场产生重大压力,因此美国人口代际数量变化便成为美国股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要素,本章通过美国代际人口数量变化、收入变化研究美国代际人口结构对美国股市过去和将来的影响。本文在第6章和第7章针对股本规模、人口代际变化以及收入水平对股市发展影响给出了若干建议。第8章是结论和政策建议。结论有三点:(1)沪深股市相对美国股市缺乏有效的股本管理机制和长期的股本管理战略。(2)沪深巨大权重股的存在使加权每股收益、市盈率等指标严重失真。(3)2006年后美国股市的股票供给量明显减少。政策建议有三点:(1)管理层应将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调整和股本管理政策作为一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增加股市的机构投资者数量与资金来源的稳定性是增加股票市场稳定需求的重要手段。(3)应该利用中国的代际人口的优势加速发展资本市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本文从一国人口代际数量的巨大变化分析一国股票市场的资金需求增加与减少对股市牛熊转换的影响,为研究股市发展规律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2)本文通过分析抑制一国股票总股本各种方式以控制一国股票市场的总供给,以期平衡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保持一国股市的长期稳定或实现“牛长熊短”的股票市场健康的发展方式。(3)本文研究成熟股市有自动抑制股本泡沫的机制,即通过收购并购中的现金收购、换股收购、股本回购、自动缩股、提高首发标准和退市标准等一系列消除存量股本泡沫和抑制增量股本泡沫的措施,使上市公司业绩增长远快于股本扩张速度。(4)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中国应该借鉴美国的做法,采取主动抑制股本过快增长的措施,从而不断提高沪深股市的每股收益,不断降低市场的市盈率,避免股市的大起大落,使中国投资者能够分享中国经济成长带来的财产性收入的新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了论证。
张玉德[8](2011)在《中国银行泰安分行中小企业授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市场、创造社会财富、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很多的新的挑战和机遇,而在发展中最重要的是得到银行的授信支持。但中小企业数量庞大,行业众多,良莠不齐,各家银行出于风险考虑,叙做业务时非常谨慎,支持力度不大。近年来,政府反复强调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银监局也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制定针对中小企业的授信政策,各家银行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制定合适的授信策略,尽快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国银行泰安分行一度以大型企业为支持重点,近几年来逐渐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向转变,但业务发展较慢,存在较多问题。一是对泰安市中小企业市场了解不详细,对行业和企业的规模、风险、发展前景没有进行系统分析,没有形成对目标市场和重点客户群的统一认识。二是中国银行泰安分行政策和产品转换较慢,没有对中小企业制定出区别于大型企业的授信政策和审批程序,没有专门的中小企业授信策略和产品方案。本文应用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商业贷款理论,通过数据分析、SWOT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泰安市中小企业市场、中国银行泰安分行授信及产品进行了详细分析,按照产业结构、行业规模、产业链、风险因素、资金需求以及发展前景寻找出泰安市中小企业重点行业,结合中国银行泰安分行授信产品、额度、期限、利率等信贷要素,和泰安市中小企业的规模、风险、发展前景、担保等要素,设计出符合中国银行泰安分行中小企业业务发展的授信策略及授信策略实施的组织和控制,这是论文的创新之处。本文共分为7章。第1章,绪论。第2章,相关理论综述。主要对商业贷款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第3章,对泰安市中小企业分析,选定了八大目标授信行业。第4章,中国银行泰安分行授信现状分析,提出了中国银行泰安分行中小企业授信存在的问题。第5章,提出中国银行泰安分行中小企业银行授信策略,并进行详细解释。第6章,中国银行泰安分行中小企业授信策略实施的组织和控制,从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评估与管理、监控及激励考核等方面保证策略的实施。第7章,结论及展望。
傅联英[9](2011)在《中国银行卡市场的弱双边市场特征及其价格结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银行卡服务可以分解成发卡环节、收单环节以及跨行转接环节。围绕跨行转接服务,发卡环节和收单环节逐步演变成为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由于两大子市场终端用户对平台服务的需求具有“鸡蛋相生”的特征,双边市场语境下的市场交易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但却重要的变化,经由平台实现的交易量对价格水平不再敏感,却对价格结构或者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反应敏感。双边市场理论的核心词汇是网络外部性与多产品(服务)定价,本文正是围绕这两大关键词对中国银行卡市场的现实问题展开研究。基于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和中国银行卡市场运行的现实情况,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银行卡市场双边市场特征检验、银行卡市场联合需求函数估计、垄断性卡组织的多产品定价策略与交换费的形成机制、平台共存与中国银行卡市场的改革绩效、银行卡组织的网间接入定价、中国银行卡市场规制及其二次二重改革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发现:1、中国银行卡市场具备弱双边市场特征。从增量的角度来看,收单市场受理网络的扩张势必引起持卡用户基础的几何增加,而类似的效应反过来不如前者显着;在中国银行卡产业的早期阶段,持卡人用户基础的变化并未引起收单网络规模的显着扩大,直到近期方才渐显。本文将中国银行卡市场的这种特征称为弱双边市场特征。2、银行卡市场的联合需求函数既非发卡市场需求与收单市场需求的简单相加,亦非两者简单相乘。发卡市场与收单市场在银行卡双边市场联合需求形成与变化过程中的地位与功能呈现出非对称特征,即中国银行卡市场的联合需求是发卡市场拉动的需求,收单市场有待进一步挖掘其应有的驱动功能。中国银行卡市场联合需求函数特征表明其经历了一个平稳增长的过程后,或许将迎来一道风水岭。3、对提供多产品或服务的垄断性卡组织而言,在单卡情形下,卡组织宜将持卡人的借记卡使用费水平设置在信用卡费率之下,同时将借记卡商户扣率设置于信用卡商户扣率水平之上。就不同用户承担的费率而言,收单机构市场势力显着地影响持卡人费率水平与商户扣率的大小比较。在满足持卡人最低参与约束的双卡情形下,最优商户扣率比单卡条件下的任何一种产品的商户扣率都要低。4、无论是开放式卡组织还是封闭式卡组织,每一类卡组织在特定阶段都有适合其生存的空间,“赢者通吃”并非银行卡市场的常态,卡组织共生共存的条件是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要么相对高,要么就是足够低。与此同时,两类卡组织都共同面临着生存陷阱,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卡市场具有其固有的脆弱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维持中国银行卡市场两类平台共存局面的原因在于交叉网络外部性足够弱。并且,作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正是中国银行卡市场所具有的弱交叉网络外部性,造成了中国银行卡市场组织形式“封转开”改革后,开放式卡组织市场绩效非但没有显着提升反而降低。5、发卡市场中的持卡人风险将通过风险挤出效应和需求挤入(挤出)效应两条途径影响卡组织在发卡市场的市场定位与市场份额;收单市场差异化程度并不直接作用于卡组织在收单市场的定价,反而直接影响卡组织在发卡市场的费率结构与利润水平。收单市场差异化程度高低也将直接决定新进入者的市场生存空间,这进一步说明,“赢者通吃”未必是银行卡市场的常态。6、在网络规模对称情形下,卡组织利润最大化的歧视性价格结构能够激励被接入方向竞争对手开放网络,在实现网间接入的同时获得最高的综合加价;此时,网间接入费仅影响持卡人费率在额外费和转出费之间的分配,零网间接入费不宜成为规制者的政策目标值,这一结论在网络规模非对称情形下同样适用。中国银行卡市场的低效率源自制度层面和行业自身的弱交叉网络外部性属性,就目前看来,单纯地引入竞争机制未必能带来市场绩效的显着改善。就中国银行卡市场的改革思路而言,本文建议从短期与长期两个角度综合考虑,设计“二次二重”改革的路径,在完善中国银行卡市场运行的制度基础之后,在适当的时机考虑引入适当数量的竞争性卡组织,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组织领域的许多学者将双边市场理论进行了拓展与深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模型任何微小但却有实质意义的改进都可能是创新。基于此,本文的贡献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运用归属曲线模型,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完成了银行卡市场双边性特征检验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澄清了中国银行卡市场的本质性特征;2、区别于双边市场的其他文献局限于对双边用户需求分别设置需求函数,本文运用Copula函数构造方法给出了一个定义良好且能够刻画中国银行卡市场双边市场特征的联合需求函数,更加切中双边市场用户需求高度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3、已有理论文献在构建平台竞争模型时回避了不同类型卡组织的竞争与定价策略问题。本文考察了不同类型卡组织的竞争问题,并回归到Evans (2003)和Rochet and Tirole (2006)对双边市场性质与宗旨的原始定义,基于卡组织交易量最大化目标对平台共存的边界条件进行了界定。基于理论模型,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银行卡市场组织形式“封转开”改革的绩效;4、本文将持卡人风险异质性与中间市场(渠道)竞争引入平台竞争模型,考察了银行卡市场风险特征与卡组织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银行卡发卡市场是不同风险类型的持卡人的集合,银行卡网络渠道竞争也正风起云涌,现有文献尚未将这两大重要的事实纳入研究模型。因而,持卡人风险类型与中间市场竞争的引入既弥补了现有文献忽略风险因素的不足从而更加贴近信贷市场的现实特征,又为平台竞争理论提供了更多的洞见。
张力强[10](2011)在《ATM运营中IT风险管理框架与风险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ATM交易系统及其运营有着特殊的风险特征,应该采取怎样的风险识别、控制、监测等风险管理方法是商业银行ATM业务管理、IT服务管理、IT风险管理以及内部审计等部门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法对ATM运营业务及其IT技术实现进行综述、其次对ATM运营中IT风险种类、IT风险的主要因素、风险管理必要性进行论述,再次进一步试图构建一个包括适用对象、框架主要解决的问题和处理原则的ATM业务运营中IT风险管理框架,接着在框架的基础之上,借助图表对风险管理的控制目标组织、基本过程、风险监测等关键策略进行论述。最后,在前面的基础上,本文旨在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ATM运营的IT风险管理框架、与之配套的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监测系统。
二、1500万美元 中国银行ATM扩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500万美元 中国银行ATM扩容(论文提纲范文)
(1)货币国际化视野下的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有关概念界定 |
一、国际债券 |
二、人民币国际债券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际债券相关理论与发展研究 |
一、国际债券相关理论 |
二、国际债券发展研究 |
第二节 货币国际化相关理论 |
一、货币国际化内涵 |
二、货币国际化逻辑 |
第三节 国际债券与货币国际化关系的理论分析 |
一、基于货币环流的分析 |
二、基于国际货币职能的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全球视角的主要国际债券发展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国际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
一、国际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
二、国际债券市场的主要特征 |
第二节 主要国际债券的发展经验 |
一、美元国际债券 |
二、日元国际债券 |
三、英镑国际债券 |
四、澳元国际债券 |
五、其他国际债券 |
第三节 经验总结和比较分析 |
第四章 人民币国际债券发展历程及瓶颈问题研究 |
第一节 人民币国际债券的发展意义与机遇 |
一、发展意义 |
二、发展机遇 |
第二节 人民币国际债券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
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
二、熊猫债券 |
三、离岸人民币债券 |
四、SDR债券 |
第三节 人民币国际债券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分析 |
一、市场环境层面 |
二、制度政策层面 |
三、金融基础设施层面 |
第四节 人民币国际债券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分析 |
一、基于人民币跨境流动 |
二、基于人民币国际货币职能 |
第五章 基于国际债券与货币国际化关系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 |
第一节 现有研究 |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检验 |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二、数据检验 |
第三节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 |
一、建立模型 |
二、模型估计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发展机理的SVAR模型研究 |
第一节 国际债券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
一、宏观因子及影响机理 |
二、微观因子及影响机理 |
三、影响机理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SVAR模型构建与估计 |
一、国际债券统计说明 |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检验 |
三、SVAR模型构建与估计 |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实证结果 |
二、结论分析 |
第四节 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发展的现实条件-基于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相关建议 |
一、从完善货币环流机制角度 |
二、从促进国际货币职能发挥角度 |
第三节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及对刑法适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刑法中的财产概念 |
第一节 “财产”概念的历史流变 |
一、早期:“物”与“财产”的具体化列举 |
二、发展:作为法律术语的“物”与“财产”概念的成型 |
三、成熟:无体物概念的提出 |
四、流变:财产概念外延的不断扩张 |
第二节 “财产”概念的域外考察 |
一、德国 |
二、日本 |
三、英国 |
四、美国 |
五、苏联 |
六、评析 |
第三节 我国刑法中的“财产”概念及认定标准 |
一、刑法中“财产”和“财物”概念的关系 |
二、关于“财物”属性的理论争讼 |
三、互联网背景下“财物”(财产)的认定标准 |
第四节 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及对刑法的冲击 |
一、财产形式的流变对“财物”概念边界的冲击 |
二、行为模式的异变对犯罪认定和罪名界限的冲击 |
三、财产的数据化带来的数额认定的困境与既遂标准的漂移 |
小结 |
第二章 电子资金犯罪的刑法应对 |
第一节 电子资金概述 |
一、电子资金的概念范畴 |
二、电子资金的本质与财产性根基 |
三、电子资金的出现给刑事司法认定带来的冲击 |
第二节 电子资金犯罪的基本类型与行为认定 |
一、窃取型电子资金犯罪 |
二、复制型电子资金犯罪 |
三、套取型电子资金犯罪 |
第三节 电子资金犯罪的罪名界分 |
一、电子资金犯罪案件的罪名纠葛 |
二、电子资金案件罪名界分的理论聚讼及评析 |
三、电子资金犯罪案件的罪名界分步骤 |
第四节 电子资金犯罪的既遂标准 |
一、电子资金犯罪案件既遂标准的漂移 |
二、财产犯罪既遂标准的理论聚讼 |
三、侵害电子资金犯罪案件的既遂标准 |
小结 |
第三章 涉电子权利凭证案件的刑事司法认定 |
第一节 电子权利凭证概述:分类、财产性与刑法研究现状 |
一、刑法视域下电子权利凭证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
二、电子权利凭证的种类 |
三、电子权利凭证的财产性辨析 |
第二节 涉物品电子凭证案件的刑事司法认定 |
一、窃取他人物品电子凭证的行为定性 |
二、侵入系统生成物品电子凭证后倒卖行为的认定 |
第三节 侵害服务电子凭证行为的刑事司法认定 |
一、记名的服务电子凭证 |
二、不记名的服务电子凭证 |
第四节 电子积分犯罪的刑事司法认定 |
一、侵入系统后虚增电子积分行为的罪名适用 |
二、利用系统漏洞刷取电子积分案件的定性 |
三、利用规则漏洞刷取电子积分行为的认定 |
四、复制电子资金系统后伪卡盗刷案件的处理 |
小结 |
第四章 大数据财产的刑法保护 |
第一节 大数据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析正 |
一、大数据的定义与本质 |
二、大数据挖掘 |
三、“大数据”与“大数据财产”之概念勘正 |
第二节 大数据的财产性分析与大数据财产的权利归属 |
一、大数据的财产性分析 |
二、“大数据财产”的认定标准与范围界定 |
三、大数据财产的权利归属 |
第三节 大数据财产的刑法保护路径 |
一、大数据财产的保护路径之争 |
二、大数据财产的刑事司法保护 |
三、其他大数据侵害行为的刑事司法认定 |
小结 |
第五章 虚拟财产犯罪的刑事司法认定 |
第一节 虚拟财产的概念界定 |
一、关于“虚拟财产”概念范围的学理争讼 |
二、虚拟财产的内涵厘清 |
三、虚拟财产的外延 |
第二节 虚拟财产的财产性分析 |
一、虚拟财产的客观价值性分析 |
二、虚拟财产是否具有占有和转移的可能性 |
三、虚拟财产的本质 |
第三节 侵犯虚拟财产行为的刑事司法认定 |
一、以技术手段侵害虚拟财产行为的认定 |
二、以现实手段侵害虚拟财产行为的处理 |
三、制售、使用外挂行为的定性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国内商业银行网站英译项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1.2 Report Structure |
Chapter Two Project Survey |
2.1 Significance |
2.2 Features of Commercial Bank Websites |
Chapter Three Major Issues and Difficulties,Analysis of Causes |
3.1 Major Issucs |
3.2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
3.3 Difficulties and Analysis of Causes |
3.3.1 Lexical Difficulties |
3.3.2 Syntactic Difficulties |
3.3.3 Discourse Difficulties |
3.4 Causes |
3.4.1 Lack of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Knowledge |
3.4.2 Cultural Differences |
3.4.3 Different Social Values |
Chapter Four Solutions |
4.1 Transtation of Words |
4.1.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
4.1.2 Translation of Buzz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4.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
4.2.1 Translation of Slogans |
4.2.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4.2.3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
4.3 Discourse Structure |
4.3.1 Rearrange the Website Information |
4.3.2 Update the Translation Websites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s |
5.1 Summary of the Translation |
5.2 Major Findings |
5.3 Recommendations |
5.4 Limit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The Author's C-E Translation of Websites of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
Acknowledgements |
(5)银行卡组织服务质量与服务流程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概况 |
1.1.1 产业的诞生与发展 |
1.1.2 目前的市场发展规模 |
1.1.3 主要市场参与主体 |
1.1.4 产业发展特点 |
1.2 国际四大银行卡品牌现状 |
1.2.1 四大品牌简介 |
1.2.2 主要品牌运作经验 |
1.3 中国银行卡组织发展 |
1.3.1 中国银联的成立 |
1.3.2 中国银联的发展 |
第2章 中国银行卡组织服务现状与问题分析 |
2.1 中国银行卡组织服务现状 |
2.1.1 中国银行卡组织对持卡人的服务 |
2.1.2 中国银行卡组织对机构的服务 |
2.2 中国银行卡组织的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2.2.1 对持卡人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2.2.2 对机构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2.2.3 开展的特色服务存在的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际银行卡组织的服务概况及服务流程 |
3.1 VISA服务的概况及服务流程 |
3.1.1VISA服务的基本情况 |
3.1.2 VISA服务的服务内容 |
3.1.3 VISA服务的服务流程 |
3.1.4 VISA服务的业务特点 |
3.2 万事达服务的概况及特点分析 |
3.2.1 万事达服务的基本情况 |
3.2.2 万事达服务的服务流程 |
3.2.3 万事达服务的服务内容 |
3.2.4 万事达服务的业务特点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际卡组织的服务体系流程对银联的启示 |
4.1 VISA服务体系概括 |
4.1.1 对机构的服务 |
4.1.2 VISA持卡人服务 |
4.1.3 VISA商户服务 |
4.2 万事达服务体系概括 |
4.2.1 万事达对机构的服务 |
4.2.2 万事达持卡人服务 |
4.2.3 万事达商户服务 |
4.3 VISA、万事达服务的特点 |
4.3.1 围绕发卡及转接业务巩固银行卡交易枢纽地位 |
4.3.2 VISA、万事达的服务体系差异较少 |
4.3.3 国际卡公司提供的服务均收费(主要向机构收取) |
4.3.4 服务类业务收入占比较高 |
4.3.5 对于特别重要的增值业务设立专门业务单元或子公司予以经营 |
4.4 对银联的启示 |
4.4.1 梳理已有的传统服务内容,整合并向产品化发展 |
4.4.2 统筹规划增值服务,注重账户端的延伸、核心应用的整合 |
4.4.3 探索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快速完善服务体系强化与持卡人、商户的联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银行卡组织的服务及流程改进 |
5.1 对持卡人服务及服务流程的改进 |
5.2 对入网机构的服务及服务流程的改进 |
5.2.1 应急事件的服务和服务流程改进 |
5.2.2 日常运营的服务和服务流程改进 |
5.2.3 咨询建议方面的服务和服务流程改进 |
5.2.4 特色业务方面的服务和服务流程改进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基层网点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作用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 论文内容 |
2 银行基层网点建设相关理论综述 |
2.1 银行网点概念与功能综述 |
2.1.1 银行网点概念介绍 |
2.1.2 银行网点功能介绍 |
2.2 渠道建设理论 |
2.2.1 渠道的概念 |
2.2.2 传统渠道与新兴电子渠道之间的关系 |
2.3 “新网点主义”和“网点转型”思想综述 |
2.3.1 “新网点主义”思想介绍 |
2.3.2 “网点转型”理念介绍 |
2.3.3 对“新网点主义”和“网点转型”思想的理解与评价 |
3 中行辽宁省分行基层网点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
3.1 中国银行及辽宁省分行概况 |
3.1.1 中国银行及辽宁省分行简介 |
3.1.2 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经营状况介绍 |
3.2 中国银行大连地区基层网点现状 |
3.3 中行大连地区基层网点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营销理念落后 |
3.3.2 网点布局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 |
3.3.3 各项业务发展不均衡 |
3.3.4 人力资源配备和综合素质不到位 |
3.3.5 渠道建设缓慢 |
3.3.6 市场定位缺乏灵活性 |
4 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网点转型工作推动方案 |
4.1 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网点转型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
4.1.1 科技发展的技术支持 |
4.1.2 成熟理念及经验的借鉴 |
4.1.3 客户需求的直接呼唤 |
4.1.4 激烈的同业竞争是外在动力 |
4.2 网点转型方案设计思路和推动策略 |
4.2.1 网点转型方案设计思路 |
4.2.2 强化网点营销理念的创新 |
4.2.3 优化网点的统一规划和区域布局 |
4.2.4 加强网点员工的业务技能培训 |
4.2.5 大力推进电子渠道建设 |
4.2.6 提高网点市场定位灵活性 |
5 网点转型工作推动实施的保证措施 |
5.1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制 |
5.2 优化业务制度与流程设计 |
5.3 强化内部审计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中美股市股本及其影响因素比较与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 |
1.2.1 股本规模研究 |
1.2.2 人口代际数量变化、收入与股市发展 |
2 中美股市IPO比较 |
2.1 IPO文献综述 |
2.1.1 IPO收益率理论文献回顾与评述 |
2.1.2 IPO公司绩效研究文献回顾与评述 |
2.2 美国股市IPO分析 |
2.2.1 美国纽交所IPO统计与绩效分析 |
2.2.2 美国纳交所IPO统计与绩效分析 |
2.3 中国股市IPO分析 |
2.3.1 沪深股市IPO统计与分析 |
2.3.2 沪深股市IPO绩效分析 |
3 中美股市增发比较 |
3.1 增发文献综述 |
3.1.1 增发理论文献回顾 |
3.1.2 增发理论文献评述 |
3.2 美国股市增发分析 |
3.2.1 美国股市增发统计与分析 |
3.2.2 美国股市增发绩效分析 |
3.3 中国股市增发分析 |
3.3.1 沪深股市增发统计与分析 |
3.3.2 沪深股市增发绩效分析 |
4 中美股市送股比较 |
4.1 送股文献综述 |
4.1.1 送股理论文献回顾 |
4.1.2 送股理论文献评述 |
4.1.3 最优股价区间理论的实证研究 |
4.2 美国股市送股分析 |
4.2.1 美国纽交所送股统计与分析 |
4.2.2 美国纽交所送股绩效分析 |
4.3 中国股市送股分析 |
4.3.1 沪深股市送股统计与分析 |
4.3.2 沪深股市送股绩效分析 |
5 中美股市股本回购比较 |
5.1 回购文献综述 |
5.1.1 回购文献回顾与评述 |
5.1.2 国内研究综述 |
5.2 美国股市股本回购分析 |
5.2.1 美国股市股本回购统计 |
5.2.2 美国股市股本回购分析 |
5.3 中国股市股本回购分析 |
5.3.1 沪深股市股本回购统计 |
5.3.2 沪深股市股本回购分析 |
6 中美股市股本比较研究 |
6.1 股本规模文献综述 |
6.1.1 股本规模理论文献回顾 |
6.1.2 股本规模理论文献评述 |
6.2 美国股市股本变化分析 |
6.2.1 美国股市上市家数的扩容与缩容 |
6.2.2 美国股市股本、净利润、收益统计 |
6.3 中国股市股本变化分析 |
6.4 中美股市股本比较 |
6.5 中美股市股本差异分析 |
6.5.1 中国股市股本泡沫产生的原因 |
6.5.2 股本规模过大之不利之处 |
6.6 小结及政策建议 |
6.6.1 小结 |
6.6.2 政策建议 |
7 中美代际人口变化、收入水平与股市发展 |
7.1 相关文献综述 |
7.1.1 国外文献综述 |
7.1.2 国内文献综述 |
7.1.3 资产价格暴跌假说的简略评述 |
7.2 美国代际人口变化与股票市场 |
7.2.1 2001~2010年美国退休基金账户参与者的股票类资产的减持情况 |
7.2.2 美国代际人口变化对美国股市的影响 |
7.3 中国代际人口变化与股市发展 |
7.3.1 中国代际人口变化统计 |
7.3.2 中国代际人口变化分析 |
7.4 人均收入、中产阶层与股市发展 |
7.4.1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 |
7.4.2 中美人均收入、中产阶层比较 |
7.5 小结与政策建议 |
7.5.1 小结 |
7.5.2 政策建议 |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中国银行泰安分行中小企业授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框架和创新点 |
1.3.1 研究的框架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商业贷款理论 |
2.1.1 商业贷款定义及历史发展 |
2.1.2 商业贷款定价模式 |
2.1.3 商业贷款定价影响因素 |
2.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2.1 风险管理概念及作用 |
2.2.2 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及发展 |
第3章 泰安市中小企业分析 |
3.1 泰安市中小企业市场比较分析 |
3.1.1 行业静态市场规模比较 |
3.1.2 行业动态市场规模比较 |
3.2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市场风险分析 |
3.2.1 评价指标与方法 |
3.2.2 各行业的信贷资产质量比较 |
3.2.3 各行业的经营风险评价 |
3.3 泰安市中小企业授信目标行业选择 |
3.3.1 目标行业选择方法 |
3.3.2 目标业行业选择结果 |
3.3.3 授信目标行业选择 |
第4章 中国银行泰安分行授信现状分析 |
4.1 中国银行泰安分行概况 |
4.1.1 中国银行历史概况 |
4.1.2 中国银行商业银行业务 |
4.1.3 中国银行泰安分行历史及业务情况 |
4.2 中国银行泰安分行授信业务分析 |
4.2.1 中国银行泰安分行主要中小企业授信产品介绍 |
4.2.2 中国银行泰安分行授信对象分析 |
4.3 中国银行泰安分行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分析 |
4.3.1 中国银行泰安分行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3.2 泰安市银行同业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竞争情况分析 |
第5章 中国银行泰安分行中小企业授信策略设计 |
5.1 设计的依据 |
5.1.1 设计的相关理论 |
5.1.2 设计的市场依据 |
5.1.3 设计的主体依据 |
5.2 设计思路与原则 |
5.2.1 设计的思路 |
5.2.2 设计的原则 |
5.3 授信策略设计 |
5.3.1 授信策略设计矩阵 |
5.3.2 授信策略解读 |
第6章 授信策略实施的组织和控制 |
6.1 构造策略实施的组织 |
6.1.1 建立面向市场、执行有力的组织架构 |
6.1.2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
6.2 策略实施的控制 |
6.2.1 衡量业绩 |
6.2.2 监控及激励管理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中国银行卡市场的弱双边市场特征及其价格结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银行卡市场价格结构与规制理论研究综述 |
2.1 双边市场的兴起与银行卡组织的运行机理 |
2.2 双边市场的内涵及判断 |
2.2.1 双边市场的基本内涵 |
2.2.2 双边市场的判断依据 |
2.3 银行卡市场价格结构形成理论 |
2.3.1 卡组织定价模式及其效率研究 |
2.3.2 卡组织价格结构形成的两大基本定律 |
2.3.3 卡组织竞争与价格结构形成理论 |
2.3.4 商户受卡决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2.4 银行卡市场规制理论 |
2.4.1 禁止额外收费规则的社会福利效应 |
2.4.2 普惠规则对银行卡交换费水平的潜在影响 |
2.4.3 不同交换费形成机制的福利效应比较 |
2.4.4 排他性约束与双重会员制 |
2.4.5 交换费费率水平规制及方法 |
2.4.6 并购规制 |
2.5 银行卡市场研究的可能拓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银行卡市场的双边市场特征检验 |
3.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3.2 双边市场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分析 |
3.3 中国银行卡市场的双边市场特征分析 |
3.3.1 银行卡市场双边市场特征的直观理解 |
3.3.2 实证模型 |
3.3.3 基于归属曲线模型的中国银行卡市场双边性特征检验 |
3.4 本章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四章 具有Copula结构的中国银行卡市场联合需求估计与运行分析 |
4.1 银行卡市场的联合需求属性 |
4.2 双边市场需求函数估计的基本经验与不足 |
4.3 Copula函数家族 |
4.4 基于Copula函数的中国银行卡市场联合需求函数估计 |
4.4.1 变量与数据来源 |
4.4.2 参数估计 |
4.4.3 Copula函数选择 |
4.5 中国银行卡市场联合需求预测与走势判断 |
4.6 本章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五章 垄断性卡组织多产品价格结构策略 |
5.1 银联入岛的现实背景 |
5.2 影响卡组织定价与商户受理的因素 |
5.3 模型假设与博弈 |
5.4 均衡价格结构分析 |
5.4.1 只存在借记卡情形下的定价与受理 |
5.4.2 只存在信用卡情形下的定价与受理 |
5.4.3 双卡并存时的商户扣率与商户受理 |
5.4.4 基本结果及其比较 |
5.5 本章小结与政策启示 |
第六章 银行卡组织竞争与共存的理论分析及有效性检验 |
6.1 中国银行卡市场的组织形式演变 |
6.2 卡组织竞争类型及其潜在效应 |
6.3 卡组织竞争与共存的理论边界分析 |
6.4 中国银行卡市场卡组织共存格局及其有效性分析 |
6.4.1 计量模型设定 |
6.4.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6.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与政策启示 |
第七章 竞争条件下的卡组织生存性价格结构策略 |
7.1 中国银联的海外生存性定价思路 |
7.2 中间市场定位对卡组织生存空间与定价的影响 |
7.3 卡组织的中间市场竞争模型 |
7.4 中间市场竞争下的卡组织生存性价格结构策略分析 |
7.5 本章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八章 竞争条件下的卡组织发展性价格结构策略 |
8.1 卡组织渠道之争与网间接入需求 |
8.2 卡组织网间接入机制与规制 |
8.3 卡组织发展性价格结构策略分析 |
8.3.1 发展性价格结构策略的基本模型与结论 |
8.3.2 发展性价格结构策略的拓展模型与结论 |
8.4 本章小结与政策启示 |
第九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
9.1 全文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本研究的贡献 |
9.4 本研究的局限 |
9.5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与项目研究情况 |
(10)ATM运营中IT风险管理框架与风险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章 ATM运营业务及风险管理相关规范和技术综述 |
2.1 ATM运营业务及其IT技术实现综述 |
2.1.1 ATM运营业务综述 |
2.1.2 ATM业务IT技术实现综述 |
2.2 银行风险管理综述 |
2.2.1 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
2.2.2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综述 |
2.3 银行IT风险管理综述 |
2.4 已有研究评述 |
第3章 ATM运营IT风险管理的分析与框架设计 |
3.1 ATM运营中IT风险与业务风险的关系 |
3.2 ATM运营中IT风险的成因和特点 |
3.2.1 ATM运营中IT风险的成因 |
3.2.2 ATM运营中IT风险的特点 |
3.3 ATM运营中IT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3.4 ATM运营中IT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 |
3.5 ATM运营IT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
第4章 ATM运营中的IT风险控制策略 |
4.1 风险控制目标设定 |
4.1.1 风险控制目标体系 |
4.1.2 指标设计原则 |
4.2 风险管理环境建设策略 |
4.2.1 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策略 |
4.2.2 IT风险管理组织框架构建策略 |
4.2.3 IT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建设策略 |
4.3 ATM运营IT风险管理活动策略 |
4.3.1 风险管理流程策略 |
4.3.2 业务连续性管理(BCM)策略 |
4.3.3 外包管理策略 |
4.3.4 安全管理策略 |
4.3.5 合规风险管理策略 |
4.4 风险监测策略 |
第5章 某商业银行的ATM运营IT风险监测系统解决方案 |
5.1 风险监测控系统开发背景 |
5.2 系统需求分析 |
5.3 系统概要设计 |
5.4 风险监测平台的预期效果 |
第6章 结论 |
6.1 小结 |
6.2 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卷内备考表 |
四、1500万美元 中国银行ATM扩容(论文参考文献)
- [1]货币国际化视野下的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发展研究[D]. 李海静.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及对刑法适用的影响[D]. 张弛.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国内商业银行网站英译项目报告[D]. 石丹.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5]银行卡组织服务质量与服务流程管理研究[D]. 赵炀. 北京工业大学, 2015(03)
- [6]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基层网点转型研究[D]. 刘军.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9)
- [7]中美股市股本及其影响因素比较与发展趋势研究[D]. 李健元.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 [8]中国银行泰安分行中小企业授信策略研究[D]. 张玉德. 山东大学, 2011(04)
- [9]中国银行卡市场的弱双边市场特征及其价格结构策略研究[D]. 傅联英. 复旦大学, 2011(12)
- [10]ATM运营中IT风险管理框架与风险控制策略研究[D]. 张力强.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