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国文学(下)练习之二(论文文献综述)
赵景磊[1](2019)在《梅花拳传承中的身份认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武术拳种丰富且各具特色,具有很高的文化与学术价值,其研究与保护工作既繁琐而又迫切。身份认同是群体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主要在于解读“我是谁”“我们是谁”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群体成员关系和组织特征的重要切入点。梅花拳是兼具组织传播和民间信仰特征的传统武术代表性拳种,在传承中群体成员间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身份认同危机对当前武术拳种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解读梅花拳弟子的身份认同问题有助于发现其传承机制和规律,有助于梅花拳等传统武术拳种的当代传承与保护。本研究以梅花拳弟子的身份认同问题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深度访谈法、专家访谈法、参与观察法、实地考察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梅花拳传承中梅花拳弟子对于个体、群体认知的社会行为进行描述、判断与诠释。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从梅花拳弟子身份的获得、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身份认同的确认表征三个方面对梅花拳弟子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探究,以对梅花拳传承中具有较强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形成原因和表现特征进行深入剖析与阐释,进而为武术拳种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提供启示。主要结论归纳如下。本研究将梅花拳弟子的身份认同明确为:个体基于获得梅花拳弟子的身份对于梅花拳门内个体或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主要通过“我是梅花拳弟子”“我们是梅花拳弟子”的社会行为来体现。进而结合身份认同理论将梅花拳弟子身份获得的标志明确为拜师递贴,拜师贴主要是在拜师仪式上递交,但也存在由于距离相距较远通过“飘贴”方式完成的情况。梅花拳传承中具有较强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形成原因包括:(1)梅花拳弟子身份的获得受单一或多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先赋条件的独特优势、治病养生的广泛影响、防身自卫的个性需求、学校传播的时代特征、文化感召的自身魅力等。因此在梅花拳弟子获得身份过程中已经对梅花拳的价值、理念等有了初步的见解和认同,并与其他已获得梅花拳弟子身份的个体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2)梅花拳弟子身份获得的过程是受到严格规范的,具体表现为:通过长时间的考察、通过严格要求的选择、通过精细化的程序等。严格筛选的过程有助于提升门内弟子的整体结构与质量,也有助于获得梅花拳弟子身份的个体得到其他门内弟子的认同。(3)从梅花拳弟子身份获得表现来看,体现了人文关怀和集体理念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双向选择的准入理念;个体主动权让于集体;拜师入门不收取费用等。这使最终获得梅花拳弟子身份的个体充分感受到集体关怀,从而对门内群体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强。(4)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动机为技法追求、获得归属感与实现自我价值,这使获得梅花拳弟子身份的个体会主动通过模仿学习、沟通互动等方式建构身份认同。(5)集体制约也是梅花拳弟子建构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当群体中存在“不符合梅花拳规矩”的个体时,通过教化或对其已获得身份的“剥夺”也是维护门内弟子成员团结与稳定的重要方式。(6)梅花拳传承中有丰富的身份认同建构材料:具有“明文规训”作用的门规戒律;“约定俗成”形成的历史传统;“潜移默化”存在的文化底蕴。这有助于群体成员身份认同建构的充分性,也有助于梅花拳弟子间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建设。(7)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内容是建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集体伦理关系建构、集体亲近关系建构、师徒传承关系建构。极具特色的关系建构方式有助于梅花拳传承有序、梅花拳弟子相互认同,也有助于梅花拳传承中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关于梅花拳传承中具有较强凝聚力与向心力的表现特征,本研究主要从“我是谁”“我们是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他者的认同”三个方面来进行了阐述。(1)“我是谁”是指梅花拳弟子自我身份认同的确认,主要表现为:个体信仰特征的仪式表现;个体行为特征的显性表现;组织价值属性的认同表现。(2)“我们是谁”是指梅花拳弟子集体身份认同的确认,主要表现为:门内弟子间互相照应;严谨有序的伦理关系;门内弟子间技法相传;门内分支不影响认同。(3)“他者的认同”主要表现为梅花拳传承中的社会影响与评价。研究认为,梅花拳弟子在“他者的认同”方面表现较好主要是由于梅花拳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与沿承,具体体现在:义和团运动中梅花拳弟子的社会影响与评价;民国时期重要历史事件中梅花拳弟子的社会影响;当代社会他者对梅花拳弟子的认同表现。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对武术拳种的当代传承与发展的启示:(1)对于群体成员身份获得过程进行把控,提升群体成员整体的结构和质量。(2)注重群体成员身份认同建构的充分性,增强群体成员的凝聚力与向心力。(3)群体成员应积极服务社会、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支持。
孟子黄[2](2018)在《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新变 ——以七年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材是师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以《课程标准》为编写依据,结合学科知识体系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认知规律专门研究编制,适用于相对应阶段学生学习的文本。研究教材的发展变化在不断完善教材自身的同时,对学科教学也具有推动意义。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当下,教材资源越来越多样化,除了现今使用范围最广的“部编版”教材之外,各地特色教材“百花齐放”,它们多结合本地特色资源,融合地区发展优势,取长补短。本文以冀教七年级语文2016年新版教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冀教七年级语文2005年旧版语文教材以及人教版、部编版等教材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对河北地方特色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能为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有所贡献。本论文的引言部分阐述了论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并对目前有关冀教版教材的研究和初中语文教材的流变情况进行了梳理,最后提出了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冀教新旧两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总体特征和设计理念,以期从整体上把握两版教材的异同。第二章分析了冀教新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的具体变化,从微观上详细对比新旧两版教材的不同点。第三章通过与人教版、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对比,对冀教新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的变化做出评价。第四章根据冀教新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的优缺点,对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本论文在研究上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朱清玲[3](2018)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的课程功能分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语文教材也大幅改版,外国文化也在最新课程标准中受到关注。选入语文教材的外国文学选文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学生了解世界各国文学文化的功能,在与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学生审美情趣得以养成与提升。本文从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的课程功能取向入思,尝试从语文课程功能的角度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必修五的外国文学选文的功能进行考察,目的是研究这套教材的外国文学选文是否承担了语文课程要求的各项功能,同时调查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的课程功能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呈现情况,从而总结这套教材外国文学选文的一些经验和失误,也为研究和使用这套教材提供一些参考。本文研究方法:首先,在研读王荣生教授的选文分类理论的基础上,运用量化统计的方法分析教材中所有的外国文学选文的类型及其承载的各项功能;再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在语文课堂的教学应用情况;最后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教师的外国文学选文的教学设计进行个案分析。本文的主要框架: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包括论文主题介绍、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文献综述;第二章是在研读王荣生教授的选文类别和功能的理论基础上,对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进行类型及课程功能的分析;第三章是对教材中外国作品选文课程功能的教学应用进行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第四章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及策略。研究的结果是这套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的类型不够均衡,并且课程功能还不够清晰,教材中的个别外国文学选文的功能在教学中被误用。本课题的研究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期为人教版语文教材选入带有明确功能的外国文学选文以及帮助高中语文教育的改革提供经验。
郑娜[4](2018)在《人教版高中必修外国散文教材教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外国文学作品进入高中语文教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当前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尤其是散文。相较于中国传统散文,外国散文主要有三个独特之处:语言的表达方式、主旨的实现方式、美的呈现形式。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编撰者和使用者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意识到上述差异,他们用中国传统散文的特点解读外国散文,在外国散文中找寻和总结中国散文的特点,造成了诸多的错位,未能实现外国散文应达到的教学效果。基于上述原因,本文认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全五册教材(以下简称“必修”)与外国散文有关的三个教材教法问题亟待解决,即外国散文语言的表达方式、主旨的实现方式、美的呈现形式未能引起重视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本文从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教学建议。论文分为五部分。绪论包括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研究意义及对象、研究方法及内容。第一章研究了人教版必修和选修教材对散文的界定,梳理了外国散文的外延,探讨了中外散文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主旨的实现方式、美的呈现形式上的差异,列举了由此产生的教学问题。第二章根据单元导言中提出的划分标准,将外国散文篇目分为演讲辞、随笔、科普文三类,并根据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的相关部分探究这三类课文的教学问题。第三章针对上述问题,从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旨在形成外国散文教学中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与师生之间的平衡,实现外国散文应有的教学效果。结语部分概括了论文的内容,强调了外国散文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教学意义。
王群[5](2018)在《《妇女杂志》中的童话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妇女杂志》由商务印刷馆1915年1月15日创办,1931年12月停刊,共历行17年,出版204期。从内容上来看,《妇女杂志》涉及方方面面,有论说、学艺、家政、名着、小说、文苑、杂俎等内容,读者群体主要面向广大女性,向她们传授新思想,新知识,在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形式上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成功吸引了一大批读者。五四时期由于提倡解放妇女和儿童,《妇女杂志》作为主要阵地之一,还刊载了许多儿童方面的文章,探讨儿童教育、儿童培养方法、儿童文学等问题,其中尤以儿童文学中童话的创作和翻译最为突出,以往研究者对《妇女杂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妇女问题的论述,而对儿童问题则缺乏应有重视。因此,本文主要以《妇女杂志》中童话为研究对象,以代表性作家为中心,详细分析杂志中童话创作和翻译的特点,并简要论述杂志中的儿童观及对童话创作和翻译的影响,从而展现在古代儿童文学读物中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为此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第一部分:解读《妇女杂志》中的儿童观及对童话的影响。对杂志中的儿童观笔者主要从衣、食、住、卫等物质方面和儿童书籍、儿童游戏、模范儿童等精神方面进行详细解读,探讨那个时代对儿童所持有的态度和所处的社会地位。此外,笔者还从内容、形式、作用三方面分析儿童观对童话创作和翻译的影响。第二部分:以创作型童话作家为中心,详细分析其童话作品的特点,从而展现杂志中童话创作的一个侧面。第三部分:以译介型童话作家为中心,详细分析其童话作品的特点,从而展现杂志中童话译介的一个侧面。第四部分:分析童话对古代儿童读物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现代儿童读物的促进作用,从而展现杂志中童话的地位与影响。
戴梦琳[6](2017)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课程资源根植于课程与教学的中心,是影响课程要素发展和课程实施的直接而必要的条件。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由不同文学内容划分出的课程资源要素,反映出语文课程的资源开发和教学利用的课程特性。外国文学以其异域文化风采和多元文化互补性,成为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独具魅力的部分。对其开发与利用研究也逐渐成为高中语文课程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尽管如此,当前高中外国文学课程资源与教学研究却存在不少的问题,相关的研究也程度不深。其研究大多从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宏观角度出发,涉及微观高中外国文学的角度缺乏细致的研究。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对高中外国文学课程资源开发的成功因素,尝试从人教版高中外国文学的文本资源开发、丰富教学环境、作业资源利用、教学过程利用这四个方面着手,来探讨高中外国文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学的有效利用。
武彦君[7](2016)在《阅读法对英美文学教学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技巧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是关键步骤之一,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在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需强调阅读技巧的重要性,并运用讲读、诵读、略读、精读四种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文章,教师也可通过观察学生掌握阅读技巧熟练度来检验学生阅读水平。因此,熟练地运用阅读技巧可轻松将外国文学引入课堂,不仅能提高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更能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李氏清平(Ly Thi Thanh Binh)[8](2016)在《越南大学非专业汉语口语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口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越南,汉语教学历史悠久,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在国际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汉语教学在越南日益深受重视。除了作为专业教学以外,各所大学的非专业汉语教学也不断扩大,选择汉语的学生也不断加多。非专业汉语教学尤其是口语教学方法研究对改善越南汉语教学质量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论文题为“越南大学非专业汉语口语教学研究”主要采取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对越南非专业汉语口语教学进行现状研究和对策研究。其中,考察内容主要包括听课观察实录采访和问卷调查两类。本文选择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河内国家大学下属社会人文大学、河内大学、河内百科大学等四所大学的非专业汉语口语教学作为实证研究。论文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用来回顾越南汉语教学的历史;第二章对口语与口语教学尤其是汉语口语的特点及其教学进行释义;第三章选择实证研究对越南非专业汉语口语教学的现状进行考察与分析,阐明其优劣;第四章进行汉语口语习得的机制分析;第五章对越南大学非专业汉语口语教学策略进行探讨;第六章作为论文的结语及建议。经研究,本人发现,到目前为止,在越南非专业汉语口语教学工作虽然已经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与听、读、写等其他技能相比更为可观,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课时尚未达成一致。大多学校已经将口语分开当成较为独立的课,与听、读、写并行。但也有的将非专业汉语教学作为综合课进行授课。由于学生的素质、学习态度、动力以及方法不同,加上教师对非专业口语教学的认识与方法不尽相同导致了学习的效果不同。本论文提出了关于改善越南大学非专业汉语口语教学的一些建议,本论文特别强调,要改善教学条件,尤其是每个班的学生数额,加强师生课堂教学的互动关系,通过丰富的组织教学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才能提高越南非专业汉语教学尤其是口语教学的质量。论文可作为越南汉语教学的参考资料。
张素宵[9](2015)在《抗战时期国统区国文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统区是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国文教育的状况,一直是现代语文教育史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但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多停留在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国文教育现状层面,很少分析其对现行语文教育的意义。说到底,语文教育史研究的目的在于回顾历史,从而更好的指导实践。本文分析了抗战时期国统区国文教育的总体状况,深入研究了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国文教材和国文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特殊社会背景下的教育形态,国统区的国文教材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其小学教材在速成性和实用性的要求下,采用了常识和国语混合编排的方式。其中学教材呈现出繁荣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采用教、学、练三合一的独特编撰方式,开创性的提出了举一反三的作文教学方式,并且采用文、白分编的方式编写两种教材。在国文教学理论方面,抗战时期的国文教育家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国文衰落的讨论,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改良措施。进一步确定了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不同教育目标,并且针对不同的教育目标结合国文教学各部分的不同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本文在此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了抗战时期国统区国文教育对现行语文教育的启示。从教材的层面而言,教育阶段划分明显、常识和国文配合学习、教材选文开放等优点都值得现行语文教育学习。从教育理论的层面而言,重视国学经典、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读写练习、细致的教学环节划分等也是值得现行语文教育学习的。将上述国统区国文教学的经验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以期更好地揭示语文教学一些普遍规律,挖掘出语文教学特有的教育现象和特点,最终回归到语文教学本身,指导并改良现行语文教育。
张瑞建[10](2014)在《高中生作文语言的过度欧化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一直不尽如人意,其表现之一是尽管学生掌握了很多的语法知识和词汇,但写出来的英文并不符合英文习惯,往往带有浓厚的汉语色彩。因此,如何让学生摆脱汉语思维的影响,学会用英语来思维,进而写出纯正、地道的英文,便成了英语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相反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让中国学生摆脱英式思维的影响,从而写出更加纯正、地道的中文。中文受到英文过度影响,以至于产生了不良的变异,这种现象一般被学界称为“恶性欧化”。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就是高中生作文语言的“恶性欧化”。不过,考虑到“恶性欧化”过于绝对,本文采用了“过度欧化”这个比较有弹性的概念。本文首先界定了“过度欧化”的定义,然后介绍了本课题的语料来源、理论依据,随后简要回顾了汉语欧化问题的研究概况。接下来,本文用三个章节集中研究了高中生的作文语言过度欧化问题:第一章从字词和句式两个层面,归纳出了八种高中生作文里常见的过度欧化现象;第二章从学生、教育和语言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了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第三章立足于语文教育,提出了四种针对该问题的对策。
二、外国文学(下)练习之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国文学(下)练习之二(论文提纲范文)
(1)梅花拳传承中的身份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梅花拳传承研究 |
(二)身份认同研究 |
(三)梅花拳弟子的身份认同研究 |
四、研究对象、方法与说明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设计说明 |
(四)信度效度说明 |
(五)研究伦理说明 |
五、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六、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一章 身份获得是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的基础 |
第一节 梅花拳弟子身份获得的标志 |
一、拜师递贴是获得梅花拳弟子身份的显性标志 |
二、“飘贴”是特殊场域中拜师递贴的独特方式 |
第二节 梅花拳弟子身份获得的影响因素 |
一、先赋条件的独特优势 |
二、治病养生的广泛影响 |
三、防身自卫的个性需求 |
四、学校传播的时代特征 |
五、文化感召的自身魅力 |
第三节 梅花拳弟子身份获得的过程 |
一、通过长时间的考察 |
二、通过严格要求的选择 |
三、通过精细化的拜师程序 |
四、特殊情况的出现 |
第四节 梅花拳弟子身份获得的特征 |
一、双向选择的准入理念 |
二、个体主动权让与集体 |
三、拜师入门不收取费用 |
小结 |
第二章 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建构的过程 |
第一节 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动因 |
第二节 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路径 |
一、模仿学习促进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的自我提升 |
二、沟通互动促进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的集体强化 |
三、集体制约促进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的组织规范 |
第三节 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材料 |
一、制度规范:门规戒律的“明文规训” |
二、惯例制约:约定俗成的“历史传统” |
三、思想浸染:潜移默化的“文化底蕴” |
第四节 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内容 |
一、集体伦理关系建构 |
二、集体亲近关系建构 |
三、师徒传承关系建构 |
小结 |
第三章 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的确认表征 |
第一节 我是谁:梅花拳弟子自我身份认同的确认 |
一、梅花拳弟子个体信仰特征的仪式表现 |
二、梅花拳弟子个体行为特征的显性表现 |
三、梅花拳弟子组织价值属性的认同表现 |
第二节 我们是谁:梅花拳弟子集体身份认同的确认 |
一、门内弟子间相互照应 |
二、严谨有序的伦理关系 |
三、门内弟子间技法相传 |
四、门内分支不影响认同 |
第三节 他者的认同:梅花拳传承中的社会影响与评价 |
一、梅花拳弟子自身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与沿承 |
二、义和团运动中梅花拳弟子的社会影响与评价 |
三、民国时期重要事件中梅花拳弟子的社会影响 |
四、当代社会中他者对于梅花拳弟子的认同表现 |
小结 |
第四章 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对当代武术拳种传承与发展的启示 |
一、对于群体成员身份获得过程进行把控,提升群体成员整体的结构和质量 |
二、注重群体成员身份认同建构的充分性,增强群体成员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
三、群体成员应积极服务社会、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支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主要学习经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经历 |
(2)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新变 ——以七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三、研究现状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冀教新旧两版初中语文教材概述 |
第一节 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概况 |
一、冀教新旧两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的背景 |
二、冀教新旧两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组成 |
第二节 冀教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设计特点 |
一、展现地方文化 |
二、贴合课程标准 |
三、遵循学生心理 |
第二章 冀教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新变 |
第一节 知识系统的变化 |
一、丰富知识表现形式,引入知识“小贴士” |
二、重视修辞知识学习,着重句义效果分析 |
三、贴合当今用语习惯,增加双音节词数量 |
第二节 助读系统的变化 |
一、细化课下注释,提供教学参考依据 |
二、增加部分选文导读,培养自主阅读习惯 |
三、强化单元导读指导,突出主题思想价值 |
第三节 选文系统的变化 |
一、删减选文数量,遵循学习心理特点 |
二、更换选文内容,体现课程标准要求 |
三、调整选文排列顺序,提升教材的科学性 |
第四节 作业系统的变化 |
一、强化阅读方式,重视阅读习惯培养 |
二、规范课后习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
三、删减教材陈旧元素,拓宽学生视野 |
第三章 对冀教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评价 |
第一节 冀教新版教材的优点 |
一、优化教材编排顺序,增强教材的科学性 |
二、弱化乡村陈旧因素,融入时代科学文化 |
三、加入阅读方法内容,注重阅读能力提高 |
第二节 冀教新版教材的不足 |
一、地方特色体现不明显,未充分挖掘地方资源 |
二、名着导读重点不突出,难以激发探究式兴趣 |
三、写作训练可操作性弱,素材引导范围狭窄 |
第四章 冀教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 |
第一节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一、提高教材写作板块的可操作性 |
二、丰富名着的阅读体验形式 |
三、增加教材文化知识的含量 |
四、强化导读内容的引导作用 |
五、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
第二节 对教材使用的建议 |
一、教师使用教材的建议 |
二、学生使用教材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后记 |
(3)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的课程功能分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6 研究方法 |
2 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类型及课程功能分析 |
2.1 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类型及课程功能 |
2.2 外国文学选文在教材中的类型分析与统计 |
3 外国文学选文课程功能的课堂呈现调查和问题分析 |
3.1 外国文学选文课程功能课堂呈现调查 |
3.2 外国文学选文课程功能课堂呈现问题小结 |
4 外国文学选文课程功能的应用 |
4.1 明确选文分类,判别选文功能 |
4.2 针对不同功能,明晰教学目标 |
4.3 选择重点功能,优化教学内容 |
4.4 选好教学方法,呈现选文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4)人教版高中必修外国散文教材教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三 主要研究内容 |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散文概念界定方面 |
(二)教学问题及其策略方面 |
(三)教材具体实例方面 |
第一章 散文概念的界定及相关问题 |
一 散文概念的界定 |
(一)文学专着的界定 |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界定 |
二 必修外国散文的界定 |
三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中外散文差异 |
第二章 必修外国散文的教材教法问题剖析 |
一 必修外国散文的梳理及单元介绍 |
二 必修外国散文教材教法问题分类梳理 |
(一)演讲辞 |
(二)科普文章 |
(三)随笔 |
三 必修外国散文教材教法问题综合分析 |
(一)语言的表达方式 |
(二)主旨的实现方式 |
(三)美的呈现形式 |
第三章 必修外国散文的教学建议 |
一 教材方面 |
(一)健全教材已有模块的教学指导 |
(二)增设教材的相关学习模块 |
二 教师教学用书方面 |
(一)丰富“问题探究”的角度 |
(二)明确课后习题的设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
(三)完善“教学建议”的内容 |
三 教学方法方面 |
(一)提高教师对中外散文异同的认识 |
(二)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方法 |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妇女杂志》中的童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思路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思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妇女杂志》研究现状 |
(二)童话研究现状 |
第一章 五四时期新型儿童观及对童话的影响 |
第一节 五四时期的新型儿童观 |
一、儿童观的演变 |
(一)五四之前的儿童观 |
(二)五四之后的儿童观 |
二、儿童观之物质观 |
(一)衣 |
(二)食 |
(三)住 |
(四)卫 |
三、儿童观之精神观 |
(一)儿童书籍 |
(二)儿童游戏 |
(三)模范儿童 |
第二节 《妇女杂志》中新型儿童观对童话的影响 |
一、新型儿童观,要求童话在内容上符合儿童身心规律 |
二、新型儿童观,要求童话在形式上顺应儿童身心特点 |
三、新型儿童观,要求童话对儿童起到教育作用 |
第二章 《妇女杂志》中的童话创作 |
第一节 窈九生及其话本特色的童话创作 |
第二节 伍孟纯寓教于乐的童话创作 |
第三节 乌蛰庐《犬与狼》《鹭与蟹》等动物童话故事的创作 |
第四节 《妇女杂志》其他作家的童话作品 |
第三章 《妇女杂志》中的童话译介 |
第一节 赵景深与安徒生童话故事的译介 |
第二节 王鲁彦与俄人西比尔雅克童话的译介 |
第三节 徐调孚与日本童话故事的译介 |
第四节 《妇女杂志》其他作家的童话作品 |
第四章 《妇女杂志》中童话的地位与影响 |
第一节 《妇女杂志》中的童话是对早期儿童读物的继承 |
第二节 《妇女杂志》中的童话是对早期儿童读物的发展 |
第三节 《妇女杂志》中的童话促进现代意义上儿童读物的产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高中语文外国文学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拟解决问题与创新点 |
第五节 高中外国文学课程资源相关概念 |
第一章 高中外国文学文本资源的开发 |
第一节 高中外国文学文本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 |
第二节 高中外国文学资源开发的中美对比 |
第三节 高中外国文学文本开发的标准定位 |
第二章 丰富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环境 |
第一节 教学环境的现状 |
第二节 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教学环境丰富多彩的必要性 |
第四节 “学程式”教学环境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
第三章 作为课程资源的高中外国文学作业 |
第一节 构筑作业资源框架的要点 |
第二节 高中外国文学作业资源的实践现状 |
第三节 高中外国文学作业资源利用策略 |
第四节 扩展课程资源的创造性作业 |
第四章 高中外国文学课程资源的教学利用 |
第一节 中英《哈姆莱特》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学比较研究 |
第二节 比较下的教学创新设计 |
结语 |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 |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阅读法对英美文学教学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阅读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
二、“读”的方法——精读、略读、讲读、诵读 |
(一)精读 |
(二)略读 |
(三)讲读 |
(四)诵读 |
结语 |
(8)越南大学非专业汉语口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拟采取的研究路线,研究方法、实验方案 |
(一) 研究路线 |
(二) 研究方法设计 |
(三) 实验方案 |
五、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六、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一) 中国的研究情况 |
(二) 越南的研究情况 |
七、论文主要框架 |
第一章 越南汉语教学的历史检视 |
一、1945年八月革命成功之前越南汉语教学 |
二、八月革命成功后到1981年改革开放前的越南汉语教学 |
三、1981年改革开放以来的越南汉语教学 |
第二章 口语与口语教学的释义 |
一、语言与口语 |
二、口语的意义表达 |
三、汉语口语及其特点 |
1. 汉语口语的定义 |
2. 汉语口语的特点 |
四、汉语口语教学的意蕴 |
1. 汉语口语教学的目的、性质、内容及方法 |
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各种教学方法 |
第三章 越南大学非专业汉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
调查研究方法的设计 |
(一) 调查研究的目的、对象及方法 |
(二) 调查研究的内容与方式 |
第四章 汉语口语习得的机制 |
一、二语习得与汉语口语学习 |
(一) 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的异同之处 |
(二) 中介语与语言偏误分析 |
(三) 汉语口语学习的目的、方法及要求 |
二、汉文化习得与汉语口语学习 |
(一) 汉文化与汉语口语 |
(二) 汉文化在汉语口语教学中所占地位 |
(三) 汉文化与汉语口语学习的相互作用 |
三、汉语语境与口语技能获得 |
(一) 语境的概念 |
(二) 语言情景设计对汉语口语训练所起的作用 |
(三) 汉语口语训练中的情景设计方法及要求 |
第五章 越南大学非专业汉语口语教学策略探讨 |
一、教学理念与原则 |
(一)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念 |
(二)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原则 |
(三) 越南大学非专业汉语口语教学的课程设计 |
二、越南大学非专业汉语口语教学过程的变革 |
(一) 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活动 |
(二) 教学目的、内容、课时的变革 |
(三) 教学方法上的变革 |
三、汉语口语教学资源开发 |
(一) 越南大学非专业汉语口语教学资源现状 |
(二) 如何充分开发越南非专业汉语口语教学资源 |
第六章 结语及建议 |
一、结语 |
二、建议 |
(一) 对教师的建议 |
(二) 对学生的建议 |
(三) 对教材的建议 |
(四) 对学校相关管理机构的建议 |
三、本文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
四、本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抗战时期国统区国文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抗战时期国统区国文教材 |
第一节 小学国文教材的回归与改革 |
(一) 常识和国文的混合编制 |
(二) 小学教材的历史纵观 |
第二节 教法灵活、可自学的中学教材 |
(一) 教、学、练三合一的独特编撰 |
(二) 举一反三的作文教学 |
(三) 文、白编排的改革 |
第二章 抗战时期国统区国文教育理论 |
第一节 关于国文衰落的讨论 |
第二节 文白之争 |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革新 |
(一) 《国文教学》对国文的讨论 |
(二) 阅读教学的指导理论 |
(三) 国文教师的培养理论 |
第三章 抗战时期的国文教育对现行语文教育的启示 |
第一节 抗战时期国统区国文教材的借鉴意义 |
(一) 教育阶段的明确划分 |
(二) 常识和国文的配合学习 |
(三) 教材选文的多元开放 |
(四) 文言知识的详细罗列 |
(五) 写作练习的举一反三 |
(六) 练习设计的全面考察 |
第二节 抗战时期国统区国文教育理论资源的现代运用 |
(一) 国学经典的弘扬与关注 |
(二) 读写教学的多方法探究 |
(三) 教学环节的细致划分及指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高中生作文语言的过度欧化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高中生作文语言过度欧化的表现 |
第一节 字词层面的表现 |
一、 滥用抽象名词 |
二、 动词弱化 |
三、 滥用复数形式 |
四、 时态多余 |
五、 介词泛滥 |
第二节 句式层面的表现 |
一、 滥用“使”字句 |
二、 滥用“被”字句 |
三、 滥用欧化长句 |
第三节 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二章 高中生作文语言过度欧化的原因 |
第一节 学生的原因 |
一、 缺乏英汉思维差异的意识 |
二、 求新求变的心理 |
三、 文言修养不足 |
第二节 教育的原因 |
一、 英汉翻译推崇异化 |
二、 汉语语法教学的“淡化” |
三、 汉语语法知识的“欧化” |
四、 语文基本技能教学的缺乏 |
第三节 语言环境的原因 |
一、 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度”不高 |
二、 “80 后话语体系”的影响 |
三、 媒体语言的影响 |
第三章 高中生作文语言过度欧化的应对策略 |
第一节 训练学生使用文言词句 |
第二节 坚持“句本位”的语法教学 |
第三节 运用汉语语言学批评的资源 |
第四节 增设语文基本技能教学 |
一、 明确目标 |
二、 革新教法 |
三、 改变教材 |
四、 调整评价 |
五、 培训师资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外国文学(下)练习之二(论文参考文献)
- [1]梅花拳传承中的身份认同研究[D]. 赵景磊.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2]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新变 ——以七年级为例[D]. 孟子黄.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7)
- [3]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的课程功能分析与应用研究[D]. 朱清玲. 广州大学, 2018(01)
- [4]人教版高中必修外国散文教材教法研究[D]. 郑娜. 海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妇女杂志》中的童话研究[D]. 王群.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6]高中语文外国文学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研究[D]. 戴梦琳.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7]阅读法对英美文学教学的作用研究[J]. 武彦君. 语文建设, 2016(32)
- [8]越南大学非专业汉语口语教学研究[D]. 李氏清平(Ly Thi Thanh Binh).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9]抗战时期国统区国文教育研究[D]. 张素宵.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10]高中生作文语言的过度欧化及对策研究[D]. 张瑞建.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