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截流戗堤堰体渗流量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刚[1](2021)在《清远市某水利枢纽工程截流施工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某水利枢纽工程截流进占施工存在水深较大、抛填施工大面积坍塌、导流明渠破堰进水加深明渠泥沙淤积等施工风险,通过方案设计提出采取水下平抛垫底措施,以降低截流水深,保证截流施工安全及施工质量。根据水工模型试验结果和枢纽工程成功截流的施工结果,表明水利枢纽截流施工抛投强度、深水截流施工安全、分流条件设计及冲淤处理等关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胡琼方,闫金波,伍勇,田苏茂[2](2020)在《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大江截流水文监测分析》文中提出本文简述了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截流期间采用的水文监测技术手段,通过无人立尺测量及集电子浮标、侧扫雷达、无人机携载电波流速仪等组成的流速矢量场应急监测系统应用,结合水文预报、龙口水动力数学模拟等方法,分析了截流全过程截流河段各水文要素的变化特征及规律,为截流施工决策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水文数据支撑,也为今后类似的截流设计优化、截流施工管理及应急水文监测等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葛方勇[3](2020)在《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上游围堰渗流及稳定分析》文中指出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上游围堰堰高54 m,覆盖层厚约25 m,采用基础高压旋喷墙+复合土工膜心墙的防渗形式;围堰土工膜最大挡水水头接近40 m,覆盖层采用双排旋喷墙,最大墙深30 m。通过渗流及抗滑稳定分析表明,上游围堰渗流量较小,边坡出逸坡降远小于填筑砂砾料的允许渗透坡降,上、下游坡在设计水位和水位骤降工况下均满足规范要求且有一定的裕度;说明上游围堰防渗形式、上下游坡比及填筑料压实指标均是合适的,为后续大坝基坑开挖和填筑工作面正常施工提供了有利条件。图6幅,表2个。
鲁鋆[4](2020)在《土石围堰中防渗墙参数优化及坝体渗流-应力耦合分析》文中指出塑性混凝土防渗墙作为一种重要的防渗结构,防渗效果可靠,施工方法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土石围堰(坝)防渗工程中。土石围堰中防渗墙的结构对坝基渗流量及坝体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优化防渗墙的尺寸十分有必要。因此本文以珠江流域某土石围堰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法,对土石围堰工程的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厚度和入岩深度优化设计进行研究,并对优化设计的土石围堰工程进行渗流-应力耦合分析。本文主要的工作内容和计算成果如下:1.对防渗墙的厚度和嵌入弱风化层基岩的深度进行了优化研究,分别模拟了有防渗墙和没有防渗墙两种情况下围堰的防渗效果,共设计了33种计算方案,将坝基单宽渗流量、防渗墙后作用水头、防渗墙底部和坝脚逸出点的渗透坡降分别与其允许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对不同防渗墙入岩深度下的施工工期和施工费用进行归一化分析,最后得到防渗墙的优化设计组合为防渗墙厚度0.8m、嵌入弱风化层基岩深度2m。2.对已确定防渗墙优化设计参数的土石围堰进行稳态和非稳态渗流计算,并介绍其发展变形规律,计算结果表明:防渗墙防渗效果显着;防渗墙底端存在着水流绕渗现象,渗透路径呈半环形;浸润线形状呈“Z”字形;浸润线降落滞后于围堰上游水位的降落;坝脚出逸处和防渗墙内部的渗透坡降随着水位的降低而降低。3.对围堰应力场稳定性进行计算,并介绍其发展变形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土石围堰发生失稳破坏时的最薄弱部位是下游坝脚逸出段附近和防渗墙上部与周围筑坝料连接处;防渗墙附近存在着应力集中现象;土石围堰坝坡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值在2.102.71之间,说明本工程所设计的防渗墙防渗设施效果良好且安全可靠。
华栋,郭必文[5](2019)在《南欧江三级水电站二期主河床截流规划设计》文中指出南欧江三级水电站二期主河床截流已于2017年12月5日顺利实施,截流过程中龙口最大流速、最大落差及单宽功率等主要指标均适中,截流难度不大。针对龙口不同分区部位,提出的各抛投料物比例及截流备料系数。
文志颖,张飞[6](2019)在《夹岩水利枢纽工程上游高土石围堰设计》文中认为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是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贵州省的1号重点水利项目。工程规模为I等大(一)型,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54m。上游围堰为碾压式土工膜心墙堆石围堰,基础采用灌浆防渗,最大堰高44.5 m,堰前库容为9 489万m3。渗流及稳定计算并结合2018年汛期监测资料分析表明,围堰运行情况良好,上下游边坡稳定、渗流小,为大坝基坑正常施工及下游防洪度汛提供了保障。
陈小祎[7](2017)在《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相关施工技术探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充分开发水利资源和改善居民生存与生态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建在了分布有深厚覆盖层的河流中下游河床上。随着这些工程的兴建,深厚覆盖层条件下截流工程中又出现了的一些新问题,如覆盖层的抗冲刷特性、覆盖层的防护施工方法、覆盖层条件下的截流抛投料的选用及降低截流难度措施等,而仅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和科学理论还无法完全解决这些与覆盖层冲刷相关联的问题,尤其是在工程实践方面。结合参与建设的几个工程实践进行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相关技术的研究,试验模型得出了淤积型和窄级配堆积型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条件下覆盖层的最小抗冲流速为0.5m/s0.7m/s,当水流流速大于0.50.7m/s时,就开始对河床产生冲刷,该数据具有重要意义,为截流护底方案设计提供了数据基础;通过对深厚覆盖层河床护底施工技术的研究得出了新的河底施工技术即“先进后退”护底法,该护底方式采用先平堵后立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用预先进占一段至龙口处,对龙口区域进行护底防护,随后再将预进占部分进行挖除,利用此方法代替船舶或栈桥抛投护底,可降低施工难度和成本,此项技术解决了不易采用船只、栈桥护底的难题,是立堵戗堤截流护底的一种新方法,对于深厚覆盖层截流技术进行了有效补充。由于深厚覆盖层抗冲刷能力低,在流速大于0.5m/s0.7m/s时会对河床造成冲刷,在龙口合拢前提前进行护底,采用先进后退方法就是:“进”要满足运输车辆和设备交通而下部填筑护底材料,上部填筑满足交通要求,由于上部填筑料占压了流水过流的断面,进而护底完成后后退法挖除上部满足交通的材料;施工的时候先从一侧龙口段满足先进后退法施工,预留满足水流通道,之后进行另一侧的龙口先进后退法施工,最终形成了龙口护底施工。
刘杰[8](2014)在《亭子口水利枢纽三期截流施工》文中认为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三期明渠截流龙口具有流速高、落差大、抛投稳定性差等特点,在2月份考虑三期截流流量为238m3/s。通过水力学计算,龙口最大流速达6.61m/s,单宽功率为43.49t.m/s.m,且戗堤进占工作面狭窄。在施工前选取了较好的截流方式,合理利用了资源,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郑晓阳,鲍捷,范乃贤[9](2014)在《禹长段颍河倒虹吸施工围堰填筑及防渗处理》文中指出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采用倒虹吸穿越颍河,倒虹吸施工需在围堰保护下进行。从围堰设计、施工布置、围堰施工、防渗处理及拆除等方面对围堰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工程实践证明,由于围堰设计合理、计算准确、施工有序,围堰建成后渗流量完全满足设计要求,为后续的基坑开挖和混凝土浇筑提供了良好的干地施工条件,确保了该工程的安全度汛。
康迎宾[10](2014)在《水电施工截流模型试验及其水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水电工程建设的高速发展,为大江大河的截流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和理论经验。相比于河道截流的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技术在很多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ANSYS Workbench的新开发平台,兼容了包括流体和流场在内的很多模块。本文根据实际工程进行了水电工程截流模型试验,提出了基于ANSYS的截流龙口水力特性数值模拟方法。根据模型试验规程的要求,以实际工程的截流为依据,进行截流模型试验研究。从模型的比尺确定、河道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河道模型的率定,到试验过程设计、截流试验准备,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然后按试验工况详细整理了截流试验成果,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截流难度随截流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分流能力的增强而降低,随下游尾水位的抬高而降低。在模型试验中,引入VDMS监测流场流态及表面流速分布,对截流控制性参数进行模拟,提出了分流因数的面积积分方法,通过统计分析来研究龙口宽度、截流流量大小、导流洞进口分流条件、下游电站蓄水位及隧洞流态等因素与导流洞分流能力的关系。在截流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截流河道水流及其龙口水力学参数的数值模拟方法,并基于ANSYS建立了具有自由表面的水流流动分析模型。本文以APDL模块建立几何模型,以ICEM CFD模块建立流场模型,在CFX-Pre模块中设置流场分析类型、定义边界条件、加载初始条件,通过CFX-Solver Manager实现流场分析计算,并采用CFD-Post模块进行数值模拟,详细介绍了河道流场数值模拟的过程。仿真后处理模块可以实现流速、水深等水力学要素的可视化表达。通过与光滑壁面流场的对比分析发现,在进口附近的水面线位置较低,水流紊动强度较弱。在进行水电施工截流龙口水力学参数的数值模拟时,将非恒定流离散化为恒定流进行处理。根据模型试验工况一的上下游水流参数(流量、水位、流速等),进行了四种龙口宽度的截流龙口水力学参数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通过调用ANSYS Workbench的后处理模块,利用isoface和polyline求解截流期间不同龙口宽度的河段水面线高程。利用isoface和contour配合可以很好地解决龙口范围的流速分布及大小问题。采用纵横断面及水平剖面切割的方法去拾取、观察龙口范围内的流场。特别是通过使用等值面isosurface设置流速选项,利用水平面,结合等值线云图,取不同的流速值,观察流场中的位置,能够形象直观的描绘龙口流场内的流速分布情况。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戗堤宽度对截流龙口的流速、水面变化等的影响,发现宽戗堤较窄戗堤,可以改善水流对戗堤端头的冲刷,同时也带来了龙口轴线下游流速增加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河道截流的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的对比研究,说明利用ANSYS Workbench进行截流水力特性的数值模拟是可行的,为水电施工截流的数值模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二、截流戗堤堰体渗流量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截流戗堤堰体渗流量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清远市某水利枢纽工程截流施工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截流施工设计 |
3 截流施工关键技术 |
3.1 施工准备 |
3.2 截流施工 |
3.2.1 预进占 |
3.2.2 截流施工步骤 |
3.2.3 截流施工过程 |
3.3 深水截流施工安全问题 |
3.4 分流条件 |
3.5 围堰高度验算 |
4 结论 |
(3)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上游围堰渗流及稳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建设条件 |
2.1 气象及水文条件 |
2.2 地形地质条件 |
3 围堰设计 |
3.1 设计标准 |
3.2 围堰防渗 |
3.3 围堰堰体结构 |
4 围堰渗流及稳定分析 |
4.1 计算方法 |
4.2 计算参数 |
4.3 渗流计算 |
4.4 稳定计算 |
5 围堰施工 |
6 结 语 |
(4)土石围堰中防渗墙参数优化及坝体渗流-应力耦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防渗性能研究现状 |
1.2.1 理论研究 |
1.2.2 实验研究 |
1.2.3 防渗技术研究 |
1.3 防渗墙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工程概况及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2.1 地形地貌 |
2.2 地层岩性 |
2.3 地质构造 |
2.4 地下水 |
2.5 土石围堰工程概况 |
第3章 防渗墙设计参数的数值优化 |
3.1 渗流分析理论基础 |
3.1.1 达西定律 |
3.1.2 渗流控制微分方程 |
3.2 计算模型 |
3.3 计算方案 |
3.3.1 确定设计变量 |
3.3.2 确定目标函数 |
3.3.3 确定计算参数 |
3.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3.4.1 总水头 |
3.4.2 孔隙水压力和浸润线 |
3.4.3 监测点细化分析 |
3.5 归一化计算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土石围堰三维渗流特性分析 |
4.1 土-水特征曲线 |
4.1.1 基质吸力 |
4.1.2 土的体积含水量函数 |
4.2 计算模型 |
4.2.1 计算参数 |
4.2.2 地质模型概化 |
4.2.3 有限元网格划分 |
4.3 稳定渗流分析 |
4.3.1 计算工况 |
4.3.2 计算结果 |
4.4 水位下降条件下的非稳定渗流分析 |
4.4.1 计算工况 |
4.4.2 计算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渗流-应力耦合的围堰稳定性分析 |
5.1 渗流-应力耦合分析原理 |
5.1.1 渗透力 |
5.1.2 渗流场-应力场耦合理论 |
5.2 计算模型 |
5.2.1 计算方案 |
5.2.2 计算参数 |
5.3 计算结果 |
5.3.1 初始地应力平衡 |
5.3.2 主应力计算结果 |
5.3.3 位移变形计算结果 |
5.4 考虑地震作用的计算结果分析 |
5.4.1 时程分析法 |
5.4.2 模型边界条件 |
5.4.3 计算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南欧江三级水电站二期主河床截流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截流规划设计 |
2.1 截流标准、时段及流量选择 |
2.2 截流方式及方案 |
2.3 截流戗堤布置及截流戗堤断面设计 |
2.4 截流水力计算 |
2.5 水力学计算成果分析 |
2.6 龙口分区 |
2.6.1 非龙口段 |
2.6.2 龙口段 |
2.7 截流抛投材料 |
3 结论 |
(6)夹岩水利枢纽工程上游高土石围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1.1 基本概况 |
1.2 水文气象条件 |
1.3 地形地质条件[1] |
2 围堰设计 |
2.1 设计标准 |
2.2 平面布置 |
2.3 上游围堰堰顶高程确定 |
2.4 结构设计 |
2.5 基础防渗处理 |
2.6 填筑料要求 |
3 渗流及稳定分析 |
3.1 渗流分析 |
3.2 稳定分析 |
4 渗流及变形监测[2] |
4.1 渗流监测布置 |
4.2 表面变形监测 |
4.3 渗流渗压监测 |
4.4 监测结果 |
5 结论 |
(7)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相关施工技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参与建设和研究的三个工程实例情况简介 |
1.5.1 潮州供水枢纽工程 |
1.5.2 黄河河口水电站工程 |
1.5.3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 |
第二章 深厚覆盖层河床抗冲刷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2.1 覆盖层的组成与分类 |
2.2 龙口水流条件因素分析与实验 |
2.3 龙口边界条件因素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护底施工技术探讨 |
3.1 覆盖层河床截流龙口冲刷特征 |
3.2 龙口护底的作用 |
3.3 护底材料选择 |
3.4 护底范围及厚度选择与确定 |
3.5 护底措施的实施技术探讨 |
3.5.1 行船法护底施工技术研究 |
3.5.2“先进后退”护底施工技术研究 |
3.6 小结 |
第四章 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抛投料研究 |
4.1 截流抛投材料种类选择 |
4.2 截流抛投材料尺寸确定 |
4.3 截流抛投材料数量选取 |
4.4 截流设计方案实例研究 |
4.4.1 施工导流标准及建筑物特性分析 |
4.4.2 截流方案设计探讨 |
4.4.3 小结 |
4.5 截流施工水力模型试验实例研究 |
4.5.1 截流布置、截流方式及截流流量确定 |
4.5.2 试验目的与内容的确定 |
4.5.3 试验工况的选定 |
4.5.4 模型设计、制作和测点布置方案研究 |
4.5.5 试验成果探讨 |
4.5.6 水力模型试验成果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深厚覆盖层河床降低截流施工难度技术措施探究 |
5.1 护底体系形成前阶段探讨 |
5.1.1 进行模型试验,提供设计依据 |
5.1.2 依据地形勘测资料,合理选择龙口位置 |
5.1.3 科学选择截流方式 |
5.1.4 充分发挥导流建筑物分流作用,改善分流条件,降低龙口处水流落差 |
5.1.5 改善龙口水力条件 |
5.2 护底体系形成后阶段(即截流戗堤龙口合龙阶段)探讨 |
5.2.1 增加抛投料自身稳定性 |
5.2.2 对龙口抛石,加高河床减小水深,避免堤头坍塌 |
5.2.3 防止戗堤发生坍塌的措施,降低截流失败风险 |
5.2.4 合理选择堤头抛投方法 |
5.2.5 提高材料抛投强度,降低施工难度 |
5.2.6 其他降低截流难度的措施 |
5.3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亭子口水利枢纽三期截流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三期明渠截流设计 |
2.1 截流方式选择 |
2.2 截流时间 |
2.3 截流流量 |
2.4 截流戗堤轴线及龙口布置 |
2.5 戗堤高程确定 |
2.6 戗堤顶宽及结构设计 |
2.7 截流水力学计算 |
3 三期明渠截流施工 |
3.1 截流施工布置 |
3.1.1 截流施工道路布置 |
3.1.2 截流料源规划 |
3.1.3 截流备料场 |
3.2 截流材料准备 |
3.2.1 混凝土预制块 |
3.2.2 石渣料 |
3.2.3 大块石 |
3.2.4 特大块石 |
3.2.5 铅丝石笼串 |
3.2.6 混凝土预制块 |
3.2.7 砂砾石过渡料 |
3.3 截流施工方法 |
3.3.1 设备选型 |
3.3.2 设备布置 |
3.3.3 道路修建 |
3.3.4 回车平台填筑 |
3.3.5 非龙口段填筑 |
3.3.6 裹头防护 |
3.3.7 渠底增糙 |
3.3.8 龙口段填筑 |
4 结语 |
(9)禹长段颍河倒虹吸施工围堰填筑及防渗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
3 施工总体规划 |
4 截流设计及围堰填筑施工 |
4.1 上游围堰截流设计 |
4.2 上游围堰截流总体布置 |
4.3 上游围堰截流施工 |
4.4 下游围堰施工方法 |
4.5 围堰基础防渗墙施工 |
4.6 围堰拆除 |
5 结语 |
(10)水电施工截流模型试验及其水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截流实践与模型试验 |
1.2.1 截流实践及发展 |
1.2.2 截流模型试验 |
1.3 截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截流研究现状 |
1.3.2 截流发展趋势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试验理论及方法 |
2.1 物理模型试验理论 |
2.1.1 相似原理 |
2.1.2 量纲分析 |
2.1.3 流体运动相似理论 |
2.2 数学模型 |
2.2.1 质量守恒方程 |
2.2.2 动量守恒方程 |
2.2.3 能量守恒方程 |
2.2.4 组分质量守恒方程 |
2.2.5 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 |
2.3 小结 |
3 截流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
3.1 模型设计 |
3.1.1 模型比尺的确定 |
3.1.2 河道模型设计与制作 |
3.1.3 河道模型率定 |
3.2 模型试验 |
3.2.1 试验过程设计 |
3.2.2 截流试验准备 |
3.2.3 试验成果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1 影响截流分流因素 |
3.3.2 截流控制技术 |
3.3.3 截流模型试验新技术的应用 |
3.4 小结 |
4 截流河道水流的数值模拟 |
4.1 截流河道水流数值模型 |
4.1.1 河道几何建模 |
4.1.2 河道水流流场构建 |
4.1.3 流场边界条件 |
4.2 河道水流数值模拟 |
4.2.1 河道水流流速 |
4.2.2 河道水面线 |
4.2.3 自适应网格 |
4.3 考虑糙率的河道水流仿真 |
4.4 小结 |
5 截流龙口水力特性的数值模拟 |
5.1 截流龙口建模 |
5.1.1 龙口几何模型 |
5.1.2 定义模型边界 |
5.2 截流龙口水力特性数值模拟 |
5.2.1 初始龙口分析 |
5.2.2 龙口50m宽分析 |
5.2.3 龙口40m宽分析 |
5.2.4 龙口20m宽分析 |
5.3 宽戗堤龙口 |
5.4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截流戗堤堰体渗流量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清远市某水利枢纽工程截流施工技术分析[J]. 李刚. 山西水利, 2021(05)
- [2]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大江截流水文监测分析[A]. 胡琼方,闫金波,伍勇,田苏茂. 中国水利学会2020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分册, 2020
- [3]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上游围堰渗流及稳定分析[J]. 葛方勇. 小水电, 2020(04)
- [4]土石围堰中防渗墙参数优化及坝体渗流-应力耦合分析[D]. 鲁鋆. 吉林大学, 2020(08)
- [5]南欧江三级水电站二期主河床截流规划设计[J]. 华栋,郭必文. 云南水力发电, 2019(05)
- [6]夹岩水利枢纽工程上游高土石围堰设计[J]. 文志颖,张飞. 水利水电快报, 2019(06)
- [7]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相关施工技术探究[D]. 陈小祎. 长安大学, 2017(07)
- [8]亭子口水利枢纽三期截流施工[J]. 刘杰. 四川水利, 2014(05)
- [9]禹长段颍河倒虹吸施工围堰填筑及防渗处理[J]. 郑晓阳,鲍捷,范乃贤. 人民长江, 2014(10)
- [10]水电施工截流模型试验及其水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D]. 康迎宾. 武汉大学, 2014(06)